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美托咪定对病态肥胖患者七氟烷EC_(50)的影响
1
作者 罗欣 邵刘佳子 万磊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年第16期1772-1776,共5页
目的计算病态肥胖患者七氟烷吸入诱导插入Blockbuster喉罩时的EC_(50)并探究右美托咪定对病态肥胖患者吸入麻醉诱导插入喉罩时七氟烷EC_(50)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择期行胃减容手... 目的计算病态肥胖患者七氟烷吸入诱导插入Blockbuster喉罩时的EC_(50)并探究右美托咪定对病态肥胖患者吸入麻醉诱导插入喉罩时七氟烷EC_(50)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择期行胃减容手术的病态肥胖患者3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18例和生理盐水组(C组)17例。两组诱导前10 min以1μg/kg的负荷剂量泵注试验用药,D组为浓度为4μg/mL的右美托咪定,C组为相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之后以0.5μg·kg^(-1)·h^(-1)持续泵注。负荷剂量泵注完成后保留患者自主呼吸,调整七氟烷浓度为5%进行吸入诱导。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调整七氟烷浓度,第一次的浓度为2.5%,持续吸入5 min置入喉罩,根据置入喉罩发生体动的情况按Dixon’s序贯法调整下一例患者七氟烷的吸入靶浓度,相邻浓度为增加或减少0.5%。置入喉罩后给予静脉诱导药经喉罩气管插管并进行手术。记录吸入诱导靶浓度并计算七氟烷的EC_(50),记录患者在入室静息时(T0)、吸入诱导前(T1)、睫毛反射消失时(T2)、喉罩置入前(T3)、喉罩置入后1 min(T4)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以及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吸入诱导麻醉的并发症情况。结果C组患者吸入七氟烷完成置入喉罩的EC_(50)值为2.334%(95%CI:-1.333~3.507),EC_(95)值为3.266%(95%CI:2.744~55.307),D组患者吸入七氟烷完成置入喉罩的EC_(50)值为2.107%(95%CI:1.768~4.734),EC_(95)值2.826%(95%CI:2.344~15.375),D组EC_(50)较C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在T1时VT为(575.00±89.66)mL,显著低于C组[(690.59±193.02)mL],D组在T1和T3时BIS值为86.22±5.47、35.71±13.07,显著低于C组(95.82±1.02、44.22±9.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以降低自主呼吸病态肥胖患者吸入诱导Blockbuster喉罩置入时七氟烷的EC_(50),增加麻醉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态肥胖 右美托咪定 七氟烷ec_(50) 喉罩
下载PDF
8种杀菌剂对古巴假霜霉菌抑制中浓度(EC_(50))的测定
2
作者 费芳 《湖南农业科学》 2004年第3期43-44,共2页
对48%EXP11067BSC等8种药剂进行古巴假霜霉病菌的EC50测定,在较低浓度下,这8种杀菌剂对古巴假霜霉病菌孢子囊的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8种杀菌剂 古巴假霜霉病菌 ec50 测定
下载PDF
基于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技术时间维度特征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新策略
3
作者 刘芳彤 邢淑雁 +5 位作者 刘孝云 叶冬雪 杨佳 张国英 容蓉 杨勇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2-598,共7页
目的基于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real time cellular analysis,RTCA)技术,以黄芩苷、黄芪甲苷、橙皮苷和顺铂为例进行抗A549、H1299肺腺癌活性分析,建立一种反映时间维度变化特征的EC_(50)评价新策略。方法应用RTCA Software Pro数据分析及... 目的基于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real time cellular analysis,RTCA)技术,以黄芩苷、黄芪甲苷、橙皮苷和顺铂为例进行抗A549、H1299肺腺癌活性分析,建立一种反映时间维度变化特征的EC_(50)评价新策略。方法应用RTCA Software Pro数据分析及GraphPad Prism、Origin Pro做图,分别采用终点法和时间维度表征黄芩苷、黄芪甲苷、橙皮苷、顺铂受试液/药的体外抗A549、H1299肺腺癌活性。结果①受试液/药对A549及H1299细胞在24 h、48 h终点法中的EC_(50)值有的存在较大差异。②采用四参数方程拟合曲线的相关系数>0.9,EC_(50)动态变化相对稳定期(相邻4点EC_(50)线性拟合|斜率|≤1)计算此时间维度内的EC_(50)值。黄芩苷、黄芪甲苷、橙皮苷和顺铂对A549细胞的EC_(50)分别为52.97±1.75μmol·L^(-1)(16~48 h)、62.88±2.91μmol·L^(-1)(32.25~48 h)、78.84±0.33μmol·L^(-1)(21.5~29.75 h)、13.57±1.54μmol·L^(-1)(27.5~48 h);黄芩苷、黄芪甲苷、橙皮苷和顺铂对H1299细胞的EC_(50)分别为43.71±1.26μmol·L^(-1)(19.5~48 h)、47.23±1.19μmol·L^(-1)(14~48 h)、39.45±0.24μmol·L^(-1)(12.75~46.25 h)、25.97±4.76μmol·L^(-1)(10.25~48 h)。显示受试液/药抗肿瘤起效的时间窗口期不同。结论基于RTCA技术,选用拟合度好、稳定并带有时间维度特征的EC_(50)数据用于抗肿瘤活性评价将更加精确和合理。此外,这种区分开不同有效时间的抗肿瘤药物方法可为临床联合用药的给药时机提供参考,本思路也将为其他体外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TCA技术 时间维度特征 抗肿瘤活性 ec_(50) 肺腺癌 新策略
下载PDF
陕西黄瓜靶斑病菌鉴定及药剂毒力测定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新阳 李敏 +3 位作者 刘海龙 罗桢彬 王阳 马青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07-814,共8页
由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is)Wei引起的黄瓜靶斑病是陕西省目前设施栽培中的重要病害之一,需筛选有效防治该病害的药剂。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黄瓜靶斑病菌,并根据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杀菌剂对黄瓜靶斑病... 由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is)Wei引起的黄瓜靶斑病是陕西省目前设施栽培中的重要病害之一,需筛选有效防治该病害的药剂。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黄瓜靶斑病菌,并根据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杀菌剂对黄瓜靶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效果。毒力测定结果表明,96%咪鲜胺TC、20%苯醚甲环唑ME、30%苯甲·吡唑酯SC、200 g/L氟酰羟·苯甲唑SC、40%氟硅唑EC、26%苯甲·嘧菌酯SC和430 g/L戊唑醇SC对黄瓜靶斑病菌的生长抑制显著,EC_(50)值介于0.1246 mg/L和25.9601 mg/L,其中96%咪鲜胺TC对黄瓜靶斑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佳,EC_(50)值为0.1246 mg/L,可用于进一步的田间防效试验。而43%氟菌·肟菌酯SC对黄瓜靶斑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较差,EC_(50)值为5974.3842 mg/L,试验结果表明黄瓜靶斑病菌对氟菌·肟菌酯已有很强的抗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靶斑病 杀菌剂 菌丝生长速率法 毒力 ec_(50)
下载PDF
橡胶炭疽菌HD-1的鉴定及拮抗药剂筛选
5
作者 褚凌龙 娄嘉雯 +2 位作者 刘文波 靳鹏飞 缪卫国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2-38,共7页
对实验室分离保存的一株橡胶炭疽菌(Rubber tree anthracnose)进行鉴定并对其拮抗药剂进行筛选,为橡胶树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分子生物学与形态学相结合的手段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且比较生防菌剂与化... 对实验室分离保存的一株橡胶炭疽菌(Rubber tree anthracnose)进行鉴定并对其拮抗药剂进行筛选,为橡胶树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分子生物学与形态学相结合的手段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且比较生防菌剂与化学药剂对该菌株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分子生物学与形态学将该菌株鉴定为果生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命名为HD-1。其最适生长的培养基、碳源、氮源分别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山梨醇和牛肉浸膏,最适pH值为8.0。通过测试和比较发现,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HN-2正丁醇提取物对菌株HD-1抑制效果明显,并且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只有HN-2正丁醇提取物处理后的菌丝发生了膨大现象。实验结果将为对田间橡胶树炭疽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疽病 鉴定 果生刺盘孢菌 生物学特性 ec_(50)
下载PDF
农业和化学措施对柑橘树脂病和炭疽病的协同控制作用 被引量:8
6
作者 曾蓉 陆金萍 +2 位作者 张学英 叶正文 戴富明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6-30,共5页
经形态与分子鉴定,上海崇明绿华柑橘基地危害柑橘的2种主要病害柑橘树脂病和炭疽病其病原菌为柑橘间座壳菌(Diaporthe citri)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2种病原菌的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咪鲜胺、咪鲜胺锰盐络... 经形态与分子鉴定,上海崇明绿华柑橘基地危害柑橘的2种主要病害柑橘树脂病和炭疽病其病原菌为柑橘间座壳菌(Diaporthe citri)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2种病原菌的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咪鲜胺、咪鲜胺锰盐络合物、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丙环唑、苯醚甲环唑、戊唑醇、氟硅唑等药剂对2种病原菌菌丝生长均表现出85%以上的抑制效果。咪鲜胺、多菌灵、氟硅唑对柑橘树脂病菌菌丝生长的EC_(50)分别为0.018、0.059、0.057μg/mL,对柑橘炭疽病病菌丝生长的EC_(50)分别为0.066、0.073、0.266μg/mL。田间试验表明:咪鲜胺、多菌灵分别对柑橘叶片炭疽病、果实沙皮病(树脂病危害果实症状)、枝干树脂病均表现出显著的防治效果,一间一的间伐措施可以明显减轻过度密闭柑橘园柑橘枝干树脂病的发病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柑橘树脂病 炭疽病 杀菌剂 ec_(50) 间伐 防治效果
下载PDF
硝基芳烃类对斜生栅列藻的毒性及中毒症状 被引量:38
7
作者 刘静玲 郎佩珍 《环境科学》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7-10,共4页
藻类实验是水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主要方法。通过OECD标准藻类阻碍生长实验,得到25种典型硝基芳烃化合物对斜生栅列藻(Scenedesmusobliquus)的48h半数有效抑制浓度EC50值。其毒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 藻类实验是水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主要方法。通过OECD标准藻类阻碍生长实验,得到25种典型硝基芳烃化合物对斜生栅列藻(Scenedesmusobliquus)的48h半数有效抑制浓度EC50值。其毒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二硝基氯苯>二硝基苯>二硝基苯胺>二氯硝基苯=二硝基甲苯>硝基溴苯=硝基氯苯>硝基甲苯=硝基苯甲醚=硝基苯酚>硝基苯胺>硝基苯。同时在光学显微镜下详细观察到斜生栅列藻的中毒症状:①似亲孢子释放受阻.②质壁分离。③细胞核和细胞器解体;④原生质体解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生栅列藻 中毒症状 硝基芳烃类 毒性
下载PDF
十种有机磷农药对扁藻的毒性 被引量:44
8
作者 汝少国 李永祺 敬永畅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37-341,共5页
报告了十种有机磷农药对扁藻生长的半数抑制浓度EC_(50)值。依其毒性大小分:辛硫磷为剧毒;甲基异柳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为高毒;敌敌畏、氧化乐果、甲胺磷(江苏)、果保灵、甲胺磷(山东)为中等毒性;久效磷、灭杀毙为低... 报告了十种有机磷农药对扁藻生长的半数抑制浓度EC_(50)值。依其毒性大小分:辛硫磷为剧毒;甲基异柳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为高毒;敌敌畏、氧化乐果、甲胺磷(江苏)、果保灵、甲胺磷(山东)为中等毒性;久效磷、灭杀毙为低毒。并初步探讨了有机磷农药结构和对微藻毒性大小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农药 急性毒性 扁藻 海洋生物
下载PDF
黄瓜内生放线菌Hhs.015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兰鑫 颜霞 +2 位作者 甄伟 王惠 黄丽丽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3-78,共6页
为了明确放线菌Hhs.015发酵液中的抑菌活性成分,试验采用硅胶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等分离手段,以苹果树腐烂病菌为靶标菌进行活性跟踪,对发酵液中抑菌活性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得到2种活性物质。采用ESI-MS、NMR等对活性物质进行结... 为了明确放线菌Hhs.015发酵液中的抑菌活性成分,试验采用硅胶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等分离手段,以苹果树腐烂病菌为靶标菌进行活性跟踪,对发酵液中抑菌活性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得到2种活性物质。采用ESI-MS、NMR等对活性物质进行结构解析,确定化合物为苯乙酸和染料木素。对苯乙酸和染料木素分别进行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苯乙酸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小麦全蚀病菌和小麦纹枯病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EC_(50)分别为57.21,166.92和238.23μg/mL,。就对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而言,苯乙酸(EC_(50)=57.21μg/mL)优于市售药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EC_(50)=154.39μg/mL),因此与阳性对照相比,苯乙酸尚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前景。染料木素对玉米大斑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具有抑制作用,其EC_(50)分别为522.40和311.53μg/mL,。利用HPLC方法测定了苯乙酸在发酵过程中的含量变化,发现发酵5 d时发酵液中苯乙酸含量较高。以上结果明确了放线菌Hhs.015发酵液中的部分抑菌活性物质及其抑菌效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放线菌 活性物质分离 抑菌活性 ec_(50)
下载PDF
不同剂量芬太尼对高龄患者行无痛肠镜时异丙酚药效学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谢文钦 高文峰 +3 位作者 李顺元 赵桀 李杨亿 张良成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4528-4530,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芬太尼对高龄患者行无痛肠镜时异丙酚药效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纤维结肠镜检查术高龄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n=30),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和0.5、1.0μg/kg芬太尼组(F0.5组、F1.0组)。采用血浆靶控(TCI)输注...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芬太尼对高龄患者行无痛肠镜时异丙酚药效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纤维结肠镜检查术高龄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n=30),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和0.5、1.0μg/kg芬太尼组(F0.5组、F1.0组)。采用血浆靶控(TCI)输注异丙酚后,3组分别予静脉注射芬太尼0、0.5、1.0μg/kg,3 min后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按序贯法确定异丙酚血浆靶浓度,相邻的浓度梯度比值为1.2。若未出现体动反应,下一例采用低一级浓度梯度;出现体动反应者,则下一例采用高一级浓度梯度,计算各组异丙酚半数有效效应室浓度(EC_(50)),半数有效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_(50)),肠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及离院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组、F0.5、F1.0组异丙酚抑制肠镜检查术诱发的体动反应的EC_(50)及其95%CI分别为3.08(2.78~3.42)、2.75(2.50~3.02)、2.05(1.98~2.13)μg/ml,异丙酚EC_(50)呈递减趋势(P〈0.05);AAI_(50)及其95%CI分别为28.92(24.26~31.72)、30.95(18.79~32.67)、33.72(31.85~36.24),AAI_(50)呈递增趋势(P〈0.05)。三组中F1.0组苏醒时间、离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低于C组和F0.5组(P〈0.05)。结论 高龄患者纤维结肠镜检查术时,芬太尼联合异丙酚TCI,可使异丙酚抑制体动反应的EC_(50)降低,而复合芬太尼1μg/kg时血流动力学更稳定,不良反应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镜检查 芬太尼 异丙酚 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ec_(50))
下载PDF
取代芳烃对藻类毒性与结构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陆光华 耿亮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3-75,共3页
采用OECD标准方法测定了40种取代芳烃化合物对绿藻的48h急性毒性,毒性最强的是邻二硝基苯,其lg1 EC50为5 04;毒性最弱的是苯酚,其lg1 EC50仅为2 46。计算得到所研究化合物的分子最低空轨道能(ELUMO)、分子最高占有轨道能(EHOMO)、范德... 采用OECD标准方法测定了40种取代芳烃化合物对绿藻的48h急性毒性,毒性最强的是邻二硝基苯,其lg1 EC50为5 04;毒性最弱的是苯酚,其lg1 EC50仅为2 46。计算得到所研究化合物的分子最低空轨道能(ELUMO)、分子最高占有轨道能(EHOMO)、范德华面积(SVdW)及分子量(Mw)。对化合物毒性和结构参数进行了定量的结构与活性关系(QSARs)研究。所研究化合物对绿藻的毒性主要分子的轨道能和空间参数有关。方程(lg1 EC50=-1 029EHOMO+0 025SVdW-8 322,R2(adj)=0 824)有很好的预测能力,训练组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 10%,测试组的平均误差为6 99%。苯酚和苯胺类化合物属于极性麻醉剂,其毒性与空间参数或疏水性有关;硝基苯类是反应型化合物,可作为亲电子试剂,产生相应的潜在毒性更强的亚硝基化合物,其毒性一般与分子轨道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50 绿藻 QSARS 轨道能
下载PDF
百香果茎基腐病病原鉴定及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圆 赵志祥 +2 位作者 严婉荣 王海洪 吉训聪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0-94,共5页
茎基腐病是百香果毁灭性病害之一,结合症状观察、病原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和分子鉴定等方法,对海南省澄迈县百香果茎基腐病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250 g/L丙环唑乳油等6种药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初... 茎基腐病是百香果毁灭性病害之一,结合症状观察、病原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和分子鉴定等方法,对海南省澄迈县百香果茎基腐病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250 g/L丙环唑乳油等6种药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初步筛选防控药剂。结果表明,分离鉴定海南省澄迈县百香果茎基腐病原菌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供试6种药剂中,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明显,EC_(50)为0.3372 mg/L,其次是450 g/L咪鲜胺水乳剂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EC_(50)分别为0.4749 mg/L和0.7172 mg/L。分生孢子萌发试验中,450 g/L咪鲜胺水乳剂浓度为9 mg/L时相对抑制率最高,为74.78%,其4.5 mg/L的相对抑制率次之,为61.44%;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400 mg/L和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250 mg/L相对抑制率较大,分别为58.89%和33.67%;30%噁霉灵水剂效果最差,37.5~600 mg/L相对抑制率为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香果 茎基腐病 镰刀菌 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 毒力测定 ec_(50)
原文传递
六种选矿药剂对藻类的毒性比较 被引量:3
13
作者 况琪军 夏宜琤 李植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45-250,共6页
本文评价了六种选矿药剂对藻类的毒性效应,它们对斜生栅藻的毒性大小排列顺序是:二号油>Fu>0145>Yx>MPA>S-808,96h-EC_(50)值分别为41.2,50.1,82.0,177.8,198.2和900ppm。六种选矿药剂对藻类毒性最大的是二号油,毒性最... 本文评价了六种选矿药剂对藻类的毒性效应,它们对斜生栅藻的毒性大小排列顺序是:二号油>Fu>0145>Yx>MPA>S-808,96h-EC_(50)值分别为41.2,50.1,82.0,177.8,198.2和900ppm。六种选矿药剂对藻类毒性最大的是二号油,毒性最小的是S-808。对藻类细胞形态的观察结果表明,0145对藻类的细胞形态有轻度的致畸效应,在其它五种药剂的培养物中,均未发现畸变细胞。在室温下存放10d后MPA,0145和二号油,毒性明显下降,其下降速率的顺序是:MPA>0145>二号油。藻类对S-808具有净化脱色作用,100ppm浓度的S-808溶液经藻类作用32d后,其色度可减少48%,作用62d和93d,色度分别降低54%和58%。0145抑制藻类的光合放氧,经50,100和200ppm浓度的0145处理4h后,与对照相比,藻类的光合放氧速率分别下降15、34和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矿药剂 藻类 毒性
下载PDF
苯胺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及定量构效 被引量:4
14
作者 于瑞莲 胡恭任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5-198,共4页
测定13种苯胺类化合物,研究在pH值为5.0,7.0,9.0时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15minEC50).应用两种理化参数logP和pKa,对毒性数据进行定量构效关系(QSARs)研究,探讨苯胺类化合物的毒性机制.结果表明,苯胺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随pH值的升高而... 测定13种苯胺类化合物,研究在pH值为5.0,7.0,9.0时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15minEC50).应用两种理化参数logP和pKa,对毒性数据进行定量构效关系(QSARs)研究,探讨苯胺类化合物的毒性机制.结果表明,苯胺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这与不同pH值下苯胺类化合物的电离程度有关.在相同pH值下,苯胺类化合物的毒性随取代基团的种类、个数及取代位置而不同.苯胺类化合物属于极性麻醉化合物,其对发光菌的毒性以亲电性为主,毒性可用logP和pKa来联合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胺类化合物 发光菌 15 min-ec50 QSAR 毒性机制
下载PDF
硝基苯对Escherichia coli和Bacillus subtilis生长抑制的构效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景体淞 徐镜波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0-134,共5页
以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毒性测试生物,测定了硝基化合物对两种细菌种群的半数生长抑制浓度值(EC50值),并对其进行定量结构活性相关性(QSARs)研究,分别获得多重线性回归方程,大肠杆菌:-lgEC50=1.575+0.522lgP+0.332I+0.341∑σ-,n=27... 以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毒性测试生物,测定了硝基化合物对两种细菌种群的半数生长抑制浓度值(EC50值),并对其进行定量结构活性相关性(QSARs)研究,分别获得多重线性回归方程,大肠杆菌:-lgEC50=1.575+0.522lgP+0.332I+0.341∑σ-,n=27,r=0.907,r2=0.822,s=0.194,f=35.4;枯草芽孢杆菌:-lgEC50=0.744lgP+0.276I+0.2301Ka+0.179ELUMO-0.928,n=26,r=0.964,r2=0.928,s=0.113,f=68.1.应用所建的QSARs模式,预测结构相似的硝基芳烃化合物的EC50值,并探讨了毒性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基苯 大肠杆菌 枯草芽孢杆菌 定量结构活性相关性 ec50 环境微生物学 生态毒理学
下载PDF
腰硬联合麻醉下异丙酚镇静的剂量效应特征及可行性研究
16
作者 陈勇 佘守章 闫焱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33-735,共3页
目的探讨定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下丙泊酚靶控输注(TCI)镇静的药效学特征及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和镇静深度半数有效量的测定。方法选择43例择期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行下腹部及下肢手术患者(ASAⅠ级),腰麻阻滞完善后,丙泊酚TCI镇静,靶控血... 目的探讨定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下丙泊酚靶控输注(TCI)镇静的药效学特征及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和镇静深度半数有效量的测定。方法选择43例择期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行下腹部及下肢手术患者(ASAⅠ级),腰麻阻滞完善后,丙泊酚TCI镇静,靶控血药浓度最初设定为0.5μg/ml,以患者OAA/S平分为镇静指标,计算不同镇静深度(OAA/S评分)的半数有效EC(EC50)、半数有效BIS(BIS50)、半数有效AAI(AAI50),并观察对循环和呼吸的变化。结果患者OAA/S4分时丙泊酚EC50、BIS50和AAI50分别为0.57μg/ml、89和73,OAA/S3分时丙泊酚EC50、BIS50和AAI50分别为1.01μg/ml、75和61,OAA/S2分时丙泊酚EC50、BIS50和AAI50分别为1.31μg/ml、67和43;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不同深度对循环和呼吸影响没有显著差异性。结论EC50、BIS50和AAI50的测定为国人腰硬联合麻醉下丙泊酚TCI镇静提供了浓度和药效学数据,腰硬联合麻醉下丙泊酚TCI镇静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硬联合麻醉 异丙酚镇静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剂量效应 BIS50 OAA/S评分 ec50 靶控输注镇静 丙泊酚 镇静深度 半数有效量 药效学特征 TCI 手术患者 方法选择 血药浓度 呼吸影响 不同深度 ml 靶浓度 下腹部 差异性 测定
下载PDF
贵州火龙果溃疡病有效药剂的筛选及田间防效评价
17
作者 柏自琴 赵晓珍 +2 位作者 李兴忠 王彬 马玉华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0-103,共4页
火龙果溃疡病是贵州火龙果重要病害,为筛选防治火龙果溃疡病的有效药剂,测定了12种化学药剂和11种生物药剂对火龙果溃疡病菌(新暗色柱节孢菌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并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多菌灵可... 火龙果溃疡病是贵州火龙果重要病害,为筛选防治火龙果溃疡病的有效药剂,测定了12种化学药剂和11种生物药剂对火龙果溃疡病菌(新暗色柱节孢菌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并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7种化学药剂,以及1%申嗉霉素悬浮剂等4种生物药剂对火龙果溃疡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好,EC_(50)<15 mg/L。田间药效试验发现,化学药剂中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5000倍液,生物药剂中80%乙蒜素乳油5000倍液的防效最佳,分别为86.33%和70.63%。推荐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0%氟硅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乙蒜素乳油、0.3%四霉素水剂用于防控火龙果溃疡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溃疡病 新暗色蛀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 菌丝生长 ec_(50) 田间防效
原文传递
三苯基氯化锡对扁藻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国蔚 李筠 +1 位作者 姜明 刘晓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67-70,T001,共5页
于1992年4月—1992年6月以扁藻为材料进行半抑制浓度三苯基氯化锡处理72h实验,用透射电镜观察中毒状态扁藻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线粒体发生水肿,内脊局部瓦解,基质内出现由双层膜包围的同心质膜轮;叶绿体内光合片层的网... 于1992年4月—1992年6月以扁藻为材料进行半抑制浓度三苯基氯化锡处理72h实验,用透射电镜观察中毒状态扁藻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线粒体发生水肿,内脊局部瓦解,基质内出现由双层膜包围的同心质膜轮;叶绿体内光合片层的网状结构被破坏,光合片层上下重叠成厚块状;蛋白核中央髓部肿胀,淀粉鞘破裂成多角形淀粉板,并分散在髓部周围;叶绿体基质中出现大量淀粉粒,眼点因受淀粉植挤压而由藻体中下部移至藻体底部。比较各细胞器对TPTC的反应,线粒体和叶绿体最为敏感,细胞核则表现得相当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苯基氯化锡 扁藻 超微结构 细胞
下载PDF
9种杀菌剂对香蕉灰纹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欣 扶艳萍 +3 位作者 谢艺贤 彭军 曾凡云 漆艳香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8-73,共6页
为了测定不同化学杀菌剂对香蕉灰纹病菌的毒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3株香蕉灰纹病菌(Neocordana musae)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12.5%氟环唑悬浮剂毒力最强,平均EC_(50)均小于1 mg/L;25%丙环唑乳油... 为了测定不同化学杀菌剂对香蕉灰纹病菌的毒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3株香蕉灰纹病菌(Neocordana musae)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12.5%氟环唑悬浮剂毒力最强,平均EC_(50)均小于1 mg/L;25%丙环唑乳油、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戊唑醇乳油和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次之,平均EC_(50)在1~3 mg/L之间;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和24%腈苯唑悬浮剂的毒力一般,平均EC_(50)在9~20 mg/L之间;40%百菌清悬浮剂毒力最弱,平均EC_(50)为46.5724mg/L。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5%氟环唑悬浮剂、25%丙环唑乳油、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戊唑醇乳油和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可有效抑制香蕉灰纹病菌菌丝生长,可进一步用于田间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香蕉灰纹病菌 香蕉暗双孢Neocordana musae ec_(50) 室内毒力测定
原文传递
抗茶轮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生物农药复配组合筛选 被引量:5
20
作者 饶家瑞 周玉锋 +2 位作者 张金锋 张欣 余用秀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8期74-80,共7页
【目的】探明对茶轮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联合毒力表现为增效作用的复配生物农药组合,为茶树茶轮斑病生物防控和茶产业的健康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5种生物农药在不同浓度下对... 【目的】探明对茶轮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联合毒力表现为增效作用的复配生物农药组合,为茶树茶轮斑病生物防控和茶产业的健康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5种生物农药在不同浓度下对茶轮斑病的抑制率及EC_(50),筛选活性较高的中生菌素和四霉素按不同比例进行复配,并测定其对茶轮斑病的抑制率、EC_(50)、共毒系数及联合毒力。【结果】5种生物农药在100~6.75μg/mL浓度下对茶轮斑病的抑制率均随药剂浓度的减小而降低,且各浓度间均达极显著差异;5种生物农药对茶轮斑病病原EC_(50)以枯草芽孢杆菌最优,为4.07μg/mL。中生菌素和四霉素按不同比例复配的9组药剂中,以中生菌素∶四霉素=9∶1复配药剂对该病原的抑制率最高,为90.97%;EC_(50)最低,为12.03μg/mL;共毒系数最高,为310.51;联合毒力表现为增效。【结论】中生菌素∶四霉素为9∶1复配药剂的EC_(50)(12.03μg/mL)优于单一中生菌素(15.19μg/mL)和四霉素单剂(44.24μg/mL),活性增效明显,可参考用于茶园茶轮斑病生物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轮斑病病原菌 药剂复配 生物农药 ec_(50) 茶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