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空急流区内纬向基本气流加速与EP通量的关系 被引量:19
1
作者 冉令坤 高守亭 雷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09-416,共8页
采用多时间尺度方法,并假设纬向基本气流是正压的,在不引入剩余环流的情况下,推导出纬向基本气流局地变化与一种新形式EliassenPalm通量之间的关系,这种EliassenPalm通量关系在形式上比较简单,而且物理意义明确,适合诊断分析高空急流区... 采用多时间尺度方法,并假设纬向基本气流是正压的,在不引入剩余环流的情况下,推导出纬向基本气流局地变化与一种新形式EliassenPalm通量之间的关系,这种EliassenPalm通量关系在形式上比较简单,而且物理意义明确,适合诊断分析高空急流区内纬向基本气流的加速与减速。理论分析表明,正压纬向基本气流的局地变化由新形式EliassenPalm通量散度决定。作者利用该EliassenPalm通量关系对2002年12月一次寒潮过程中200hPa等压面上纬向基本气流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诊断分析。诊断结果表明,在200hPa纬向基本气流急流区内,新形式EliassenPalm通量散度是影响纬向基本气流发展演变的重要因子,并且纬向基本气流的加速与减速主要是由新形式EliassenPalm通量中扰动动量的经向输送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急流 纬向基本气流 多时间尺度方法 ep通量 Eliassen-Palm通量 局地变化 散度
下载PDF
全球500kPa角动量与EP通量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魏民 仇永炎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38-246,共9页
利用ECMWF提供的9a(198O-1988)资料,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分析500hPa全球东西风带的角动量和EP通量的季节过渡。结果发现:不仅角动量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急变,而且反映波活动的EP通量也存在相应的季节性急变。... 利用ECMWF提供的9a(198O-1988)资料,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分析500hPa全球东西风带的角动量和EP通量的季节过渡。结果发现:不仅角动量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急变,而且反映波活动的EP通量也存在相应的季节性急变。另外,季节性急变的发生时间在东西风带亦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动量 ep通量 季节变化 大气环流
下载PDF
汉江流域盛夏暴雨与天气尺度瞬变波EP通量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2
3
作者 黎颖 王欣 +1 位作者 姚静 胡淑兰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1年第2期42-48,共7页
利用1980—2015年ERA-5全球再分析资料,对汉中地区典型暴雨发生前纬向风场变化及天气尺度瞬变波活动(Eliassen-Palm通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瞬变波Eliassen-Palm(EP)通量特征分析为汉江流域暴雨潜势预报提供一个有利的参考指标;暴... 利用1980—2015年ERA-5全球再分析资料,对汉中地区典型暴雨发生前纬向风场变化及天气尺度瞬变波活动(Eliassen-Palm通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瞬变波Eliassen-Palm(EP)通量特征分析为汉江流域暴雨潜势预报提供一个有利的参考指标;暴雨发生前,33°N附近200 h Pa有纬向风减速中心,对应200 hPa为EP通量辐散区,这种垂直分布模型是暴雨前期的有利形势,随着纬向风减速趋势加快,EP通量辐散区扩展并加强,有利于暴雨的发生;与8月相比,7月暴雨强度更强,暴雨范围更广,纬向风变化更明显,200 hPa的EP通量辐散更强。若简单地将盛夏暴雨整体进行研究,会影响对不同月份瞬变波活动及大气环流变化趋势的诊断,造成诊断偏差且难以准确反映瞬变波与暴雨的联系。因此在讨论盛夏季天气尺度瞬变波与对流层环流的相互作用时,应按月份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中地区 暴雨 瞬变波 ep通量
下载PDF
汉江流域暴雨的Eliassen-Palm通量特征及潜势预报 被引量:1
4
作者 黎颖 王欣 马楚楚 《陕西气象》 2020年第5期11-15,共5页
利用1980—2018年ERA-Interim全球再分析资料,对汉江上游汉中地区暴雨过程纬向风场及瞬变波活动Eliassen-Palm(下简称EP)通量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尝试将瞬变波EP通量特征分析应用到汉江流域典型暴雨过程动力特征研究中,天气... 利用1980—2018年ERA-Interim全球再分析资料,对汉江上游汉中地区暴雨过程纬向风场及瞬变波活动Eliassen-Palm(下简称EP)通量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尝试将瞬变波EP通量特征分析应用到汉江流域典型暴雨过程动力特征研究中,天气尺度瞬变波EP通量的辐散可以表征天气尺度扰动的强迫作用,根据热成风原理,角动量和热量的沉积耗散会进一步影响纬向环流的变化。大气中高层瞬变波活动特征可作为提前量反映汉江流域暴雨的发生。(2)暴雨发生前,30°N附近200 hPa有纬向风减速中心,对应200 hPa为EP通量辐散区,EP通量辐散区扩展加强有利于暴雨的发生,这种大气波动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对暴雨发生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流域 暴雨 ep通量特征 潜势预报
下载PDF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期间行星波的活动 被引量:15
5
作者 邓淑梅 陈月娟 +1 位作者 陈权亮 毕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36-1248,共13页
利用逐日的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8-2004年期间发生的18次强爆发性增温时平流层中下层行星波1波和2波的异常以及极涡崩溃的形式。分析表明,爆发性增温前期1波都异常增幅,波振幅达到峰值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发生爆发性增温,然而在增温... 利用逐日的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8-2004年期间发生的18次强爆发性增温时平流层中下层行星波1波和2波的异常以及极涡崩溃的形式。分析表明,爆发性增温前期1波都异常增幅,波振幅达到峰值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发生爆发性增温,然而在增温过程中行星波2波的变化却有明显不同,可分为三种情况:(1)在增温前期,行星波2波很弱;在增温期间,行星波2波异常发展,伴随着极涡崩溃的形式是由偏心型向偶极型过渡。(2)在增温前期,行星波2波较强;在增温期间,行星波2波明显减弱,极涡的变化形式是远离极地,在极地外围活动,但不发生分裂。(3)在增温前期,行星波2波不太强;在增温期间,行星波2波有所发展,但始终强不过1波,极涡的变化是先偏离极地,然后发生不对称的变形。作者还计算和分析了EP通量及其散度,利用波流相互作用理论对这三种行星波的异常变化及其与爆发性增温的关系进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发性增温 谐波分析 ep通量 波流相互作用
下载PDF
北半球准定常行星波气候平均态的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蕾 陈文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1-376,共16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大气环流模式(CCSR/NIES AGCM Ver 5.6),对北半球准定常行星波的气候平均态分布进行分析和模拟。再分析资料分析的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准定常行星波沿两支波导向上传播,其中一支在对流层上层转向中低纬度传播...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大气环流模式(CCSR/NIES AGCM Ver 5.6),对北半球准定常行星波的气候平均态分布进行分析和模拟。再分析资料分析的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准定常行星波沿两支波导向上传播,其中一支在对流层上层转向中低纬度传播,另外一支折向高纬度,通过极地波导上传到平流层。其中,1波和2波可以上传到平流层,因而其振幅分布除在中低纬的对流层上层出现一个次大值外,在高纬度平流层中上层会出现一个最大值,3波则主要限制在对流层,其振幅分布除在副热带对流层上层出现一个次大值外,最大值出现在中纬度对流层上层。北半球夏季,整个平流层为东风环流,极地波导不存在,行星波不能上传到平流层,在对流层活动也较弱,1波、2波、3波的传播情况大致相似,表现为在对流层上层由中纬度向赤道地区的传播。相应的振幅分布是,对1波和2波而言,最大值出现在中低纬对流层顶附近,同时在中高纬对流层上层出现一个次大值,而3波的振幅分布正好相反,最大值出现在中高纬对流层上层,次大值则在中低纬对流层顶附近。利用大气环流模式进行的数值模拟表明,模式可以比较好地模拟冬夏季准定常行星波的传播路径,但模拟的北半球冬季沿极地波导向平流层的传播明显偏弱,其结果是对1波、2波而言,高纬度平流层中上层的振幅最大值明显小于再分析资料的数值。文中还讨论了数值模拟与资料分析中行星波的差异可能对大气环流模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定常行星波 ep通量 振幅 位相
下载PDF
瞬变波动力强迫对初夏至盛夏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董丽娜 张福颖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68-576,共9页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探讨了瞬变波动力强迫作用对初夏至盛夏急流北跳和急流中心西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瞬变波的动力强迫作用有利于急流北跳的发生,但不利于急流中心西移的发生。通过分析年际尺度上初夏至盛夏急流变化的早晚与...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探讨了瞬变波动力强迫作用对初夏至盛夏急流北跳和急流中心西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瞬变波的动力强迫作用有利于急流北跳的发生,但不利于急流中心西移的发生。通过分析年际尺度上初夏至盛夏急流变化的早晚与瞬变波异常的关系发现,对于急流北跳发生的早晚,瞬变波异常的动力强迫作用为正反馈作用;对于中心西移发生的早晚,瞬变波异常的动力强迫作用则为负反馈作用。可见,瞬变波的动力强迫作用对初夏至盛夏急流变化及其发生早晚具有重要影响,但对急流北跳和急流中心西移的作用显著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高空西风急流 急流北跳 急流中心西移 发生早晚 瞬变波 ep通量
下载PDF
2002/2003年与2003/2004年冬季爆发性增温期间的动力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赵燕华 管兆勇 刘毅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6-255,共10页
利用ECMWF提供的60层气象场资料诊断分析了2002/2003和2003/2004年两个冬季的爆发性增温(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SSW)过程,比较了两次SSW期间高纬温度和纬向风的差异,计算了SSW期间的EP通量和剩余环流。结果表明:2003/2004年增... 利用ECMWF提供的60层气象场资料诊断分析了2002/2003和2003/2004年两个冬季的爆发性增温(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SSW)过程,比较了两次SSW期间高纬温度和纬向风的差异,计算了SSW期间的EP通量和剩余环流。结果表明:2003/2004年增温持续时间长、强度大,而2002/2003年则发生了波动;增温都是从平流层上层开始向下传播,但是2003/2004年高层极涡崩溃后迅速恢复,低层极涡恢复得慢,2002/2003年极涡在高层和低层都是缓慢恢复;SSW期间行星波活动较多,2003/2004年极地EP通量的辐合引起东风长时间持续从而阻止了行星波再次上传,而2002/2003年行星波则发生多次上传;2002/2003年SSW发生时高纬地区为下沉气流,没有形成环流圈,增温后形成逆时针的环流圈比2003/2004年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 行星波 ep通量 剩余环流
下载PDF
行星波活动对不同类型SSW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徐路扬 陈权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89-1400,共12页
依据WMO(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对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的定义.首先将1957—2002年期间的52次SSW事件分为31次强增温事件和21次弱增温事件,然后根据其极涡的形态将31次强增温事件分... 依据WMO(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对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的定义.首先将1957—2002年期间的52次SSW事件分为31次强增温事件和21次弱增温事件,然后根据其极涡的形态将31次强增温事件分为20次极涡转移型事件和11次极涡分裂型事件。利用逐日的ECMWF的ERA-40再分析资料,对这20次极涡转移型、11次极涡分裂型强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过程以及21次弱增温过程分别做了合成分析,研究了这三类爆发性增温期间平流层的变化以及平流层中下层行星波1波和2波的异常。结果表明:极涡转移型强SSW在增温盛期低温中心和极涡都会发生偏移,同时高纬风场反转,极涡分裂型强SSW则在增温盛期低温中心和极涡发生分裂,高纬风场反转,而弱SSW只有低温中心出现偏移,极涡和高纬风场均未出现明显异常;在爆发性增温前期,1波都会出现异常增幅,在波振幅到达最大值以后发生爆发性增温。当增温开始以后,极涡转移型和弱SSW的1波振幅在到达极值后,会维持6~8天,而极涡分裂型1波振幅增温开始后开始减小;极涡转移型和弱SSW期间2波也较为相似,在增温前期波动振幅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增幅,在增温后开始减小,而极涡分裂型会在增温后出现2波振幅的增幅。1波和2波EP通量的分析表明,极涡转移型和弱SSW期间1波EP通量会在前期和盛期有较强的上传,2波EP通量上传较弱,而极涡分裂型2波EP通量上传则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 行星波 ep通量
下载PDF
Interannual salinity variability of the Northern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昂 于非 刁新源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779-789,共11页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Northern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NYSCWM)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t,based on survey data from the 1976–2006 national standard section and the Korea Oc...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Northern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NYSCWM)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t,based on survey data from the 1976–2006 national standard section and the Korea Oceanographic Data Center,monthly E-P flux data from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and meridional wind speed data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prehensive Ocean-Atmosphere Data Set. The results show that:1) the mean salinity of the NYSCWM center has a slightly decreasing trend,which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high salinity center; 2) both the southern salinity front and the halocline of the NYSCWM display a weakening trend,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YSCWM and coastal water decreases; 3)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intrusion,the E-P flux of the northern Yellow Sea,and the strength of the winter monsoon will affect the NYSCWM salinity during the following summ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NYSCWM) SALINITY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linear trend
原文传递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ime-integrated spectrum and the peak time spectrum of gamma-ray bursts and possible implications 被引量:1
11
作者 LYU Fen WANG YuanZhu +3 位作者 LIANG YunFeng LIN TingTing HU YouDong LIANG EnWei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82-89,共8页
The mono-frequency peak luminosity and the corresponding photon energy of the time-integrated (L~, Eg) and peak time (L~, ffp) vfv spectra were derived for a sample of 38 redshift-known Fermi GRBs by fitting the s... The mono-frequency peak luminosity and the corresponding photon energy of the time-integrated (L~, Eg) and peak time (L~, ffp) vfv spectra were derived for a sample of 38 redshift-known Fermi GRBs by fitting the spectra with the Band function. It was found that Ept is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Ep, and Lp is averagely three times larger than Lp. The slope of the Lp1 -Etp relation wa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Lps - Eps relation. The photon indices in the peak time spectrum, particularly, the index of the low energy end was, were statistically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time-integrated spectrum.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p and Ep are dominated by Lp1 and Ept,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of the spectral indices between the time-integrated and peak time spectra may be because of the overlap effect of a series of time-resolved spectra within a GRB. Our simulations, which were based on the observed spectral evolution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nergy flux and the peak energy within individual GRBs support our speculations. The Lt - Et, relation may be less contaminated by the overla!a effect, and it would may be an intrinsic feature of radiation ohvs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ray sources γ-ray bursts gamma-rays: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