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30年代城市“摩登”现象及其论争
1
作者 焦婕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130-138,共9页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主要城市生活中的“摩登”现象极为普遍,凡是城市生活中带有潮流式的东西皆可以“摩登”称之,其中许多内容反映着城市市民在生活中追逐世界潮流的步伐。官方对“摩登”现象多持否定态度,民间对“摩登”现象则是敌...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主要城市生活中的“摩登”现象极为普遍,凡是城市生活中带有潮流式的东西皆可以“摩登”称之,其中许多内容反映着城市市民在生活中追逐世界潮流的步伐。官方对“摩登”现象多持否定态度,民间对“摩登”现象则是敌视与维护的言行并存,舆论严重撕裂,由此形成了思想舆论界的“摩登肯定派”与“摩登否定派”的论争,这是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在接触过程中产生的碰撞与摩擦的具体体现之一。由此可以了解彼时国人对于西方新奇事物的排斥、选择与扬弃。许多优秀的外来事物就是在这种博弈中逐渐被中华文化所吸收、借鉴,成为民众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社会则在这样的冲突、选择与认同的过程中不断演进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登现象 近现代城市生活 中西文化论争 社会文化史
下载PDF
探寻现代中国的文明基础:康有为的文明论述与东西文化论战的开端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翔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3,共13页
康有为在20世纪初较早地通过区分文明的物质层面与道德层面,发展出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各擅胜场的论述,下启东西文化论战。“一战”爆发呈现的欧洲文明危机与袁世凯复辟呈现的民国初期的共和危机,激起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主张,陈独秀持东西... 康有为在20世纪初较早地通过区分文明的物质层面与道德层面,发展出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各擅胜场的论述,下启东西文化论战。“一战”爆发呈现的欧洲文明危机与袁世凯复辟呈现的民国初期的共和危机,激起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主张,陈独秀持东西方文明不可调和论及“全盘西化论”,反对辜鸿铭以中国文明拯救欧洲文明的主张,形成针锋相对的格局,清晰显示现代中国建构的文明基础问题,已经与王朝时代的夷夏之辨很不一样。更多论者主张东西方文明调和论,李大钊、杜亚泉等人在1916年前后已经提出其中的主要问题。东西文化有何差异、孰优孰劣、能否调和、如何调和等议题的展开,呈现了共和制新生时期的中国思想界探寻现代中国新的文明基础的重要一步,也是现代中国知识思想转型的重要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的文明基础 夷夏之辨 东西文化论战 康有为
下载PDF
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3
作者 范鹏 杨丽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1,共12页
“中国向何处去”的道路寻找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古今中西之争”,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由进化论背景到唯物史观视域,这一争论的演进逐步深化。中国共产党人在破解“古今中西之争”过程中经过了长期努力,李大钊、毛泽... “中国向何处去”的道路寻找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古今中西之争”,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由进化论背景到唯物史观视域,这一争论的演进逐步深化。中国共产党人在破解“古今中西之争”过程中经过了长期努力,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的贡献尤为突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目标的确立、“文化生命体”的现代文明观的确立和通过全球文明倡议促进形成人类文明共识体等方面,为彻底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了根本的理论条件、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要的原创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根本条件 “古今中西之争” “文化生命体” “人类文明共识体”
下载PDF
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的理论界标及其文明启示
4
作者 樊士博 郑天骄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6-76,共11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的使命任务,标志着中华文化发展进入崭新境界。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围绕中华文化的现代性与现代化问题展开,探讨东西文化古今之争、义利之辩与动静之别的性质差异,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开辟...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的使命任务,标志着中华文化发展进入崭新境界。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围绕中华文化的现代性与现代化问题展开,探讨东西文化古今之争、义利之辩与动静之别的性质差异,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开辟了立足本来、吸收外来、中西结合三条文化发展路径,成为推动中华文明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的思想界标,至今仍有重要启示意义。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主体维度上要不断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在实践维度上要贯彻“两创”方针,在价值维度上要坚持走“两个结合”的文化发展路径,在目标维度上要担当引领文化繁荣发展的文化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化 东西文化论战 文化使命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体用逻辑
5
作者 张忠胜 李一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6,共6页
“体”“用”是最能彰显中华民族思辨智慧的范畴之一,对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的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个结合”创造了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个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创造交织着主要与次要、主观与客观、内因和外因、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哲学辩证... “体”“用”是最能彰显中华民族思辨智慧的范畴之一,对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的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个结合”创造了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个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创造交织着主要与次要、主观与客观、内因和外因、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哲学辩证法的智慧经纬,科学解答了“体用之辩”。总体而言,“第二个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体用逻辑体现在对三个核心问题的深刻解答。其一,清晰界定了文化生命体内在构成的主客体关系,并在二者的和谐共生中强化了文化主体性;其二,精准把握了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内在驱动与外在推动的合力作用,推动文化生命体的自我更新;其三,强调将创造文化生命体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立足人民园地,在人民实践的火热浪潮中推动文化发展、文明创造走实走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文化生命体 “体用之辩” 逻辑
下载PDF
Homo-urbanicus and Human-centered Planning
6
作者 Hok-Lin Leung 《国际大都市发展研究(中英文)》 2024年第1期43-52,共10页
Homo-urbanicus is a planning concept which treats a human being as a rational animal with distinct material,social and intellectual characteristics,and a human settlement as a space in which human beings seek and offe... Homo-urbanicus is a planning concept which treats a human being as a rational animal with distinct material,social and intellectual characteristics,and a human settlement as a space in which human beings seek and offer opportunities for connection.Human-centered planning is the application of classical Natural Law(balance between self-preservation and mutual preservation)to the matching of human needs and human settl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ning theory Homo-urbanicus Natural law east-west cultural comparison
下载PDF
中华传统“群己之辩”探析
7
作者 陈淑宁 赵长伟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05-109,共5页
“群己之辩”与群众史观中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互契合。个体从“修己安人”到“修齐治平”,在提升“群己和谐”至高境界中既“遂人之性”又“遂物之性”,这也意味着在实践基础上实现“己”对“群”的责任与担当,最终达成自然主义与... “群己之辩”与群众史观中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互契合。个体从“修己安人”到“修齐治平”,在提升“群己和谐”至高境界中既“遂人之性”又“遂物之性”,这也意味着在实践基础上实现“己”对“群”的责任与担当,最终达成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辩证融通。探寻“第二个结合”视域下“群己之辩”的时代价值,反思传统“民本、敬天、事天”思想,有助于扬弃现代语境中群己关系的紧张对立,实现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与儒学“天下大同”的会通。新时代,我们应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着力推进“第二个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进程,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 “第二个结合” 群己之辩
下载PDF
17世纪英国文化领域性别纷争研究
8
作者 付晓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8期55-58,共4页
男女性别纷争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15—17世纪,一直有零星的英国妇女从《圣经》中找寻男女平等的依据,并试图用宗教术语对女性劣根性的言论给予反驳,英国传统父权制社会中女性的隐形身份在近代早期被打破。17世纪的英国,厌女者及... 男女性别纷争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15—17世纪,一直有零星的英国妇女从《圣经》中找寻男女平等的依据,并试图用宗教术语对女性劣根性的言论给予反驳,英国传统父权制社会中女性的隐形身份在近代早期被打破。17世纪的英国,厌女者及反厌女者在文化领域展开的纷争备受关注。以往学者对近代早期英国的研究中,鲜少将目光投射在该时期文化领域展开的性别纷争上,与之相关的研究少之又少。故该文以近代早期英国文化领域展开的性别纷争为例,以期展现该时期英国社会的图景,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世纪 英国 厌女主义 性别纷争 经济利益 文化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境遇、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
9
作者 朱丽萍 《理论建设》 2024年第4期54-64,共11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一般规律、现代文明普遍规律以及中华文明特殊规律的有机融合。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力图破解近代以来的“古今中西之争”。...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一般规律、现代文明普遍规律以及中华文明特殊规律的有机融合。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力图破解近代以来的“古今中西之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包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方面,是以人民为中心、“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文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引正确的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精神伟力;秉持开放包容,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影响力传播力;坚持守正创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不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古今中西之争” “两个结合”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争论、张力与延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郭文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0-60,共11页
文化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探索程度,关涉文化地理学学科建设的深度,也是文化地理学科学研究是否成熟的标志。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文化地理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时至今日,学科内外依然对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存在争论和疑虑。以文化... 文化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探索程度,关涉文化地理学学科建设的深度,也是文化地理学科学研究是否成熟的标志。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文化地理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时至今日,学科内外依然对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存在争论和疑虑。以文化研究的“弱范式”和“强范式”为切入点,对弱、强范式内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并对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范式进行解析,认为传统文化地理学和新文化地理学在本质上契合文化研究的“弱范式”和“强范式”,在实践中虽然每个范式都引发了争论,但也存在内部张力和延展可能,不应看作是范式的“断代”,将其理解为基于“范式选择”和“阐释效能”内涵更符合实际。在当前流动性和文化混杂性背景下,传统分割式单一范式思维不能较好地回应文化地理发展的新内涵,文化地理学范式探索应该是一个动态且需要不断确立学术话语权的过程,探索“时空综合视角”下的“混杂融合”范式更加符合新的时代诉求。未来中国文化地理学界需要超越“范式分割”和“阶段性求安式”的惯性思维,重新定位和精准把握文化地理学的时代使命和学术承诺,提升文化地理学范式解释能力,赋予文化地理学与时代匹配的范式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地理学 弱范式与强范式 争论与张力 范式延展 混杂融合范式
原文传递
夷夏之辨的转型与大同论述的兴起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翔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5-105,共11页
清末民初“列强环伺”的“大变局”在思想文化领域引发深刻巨变,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传统夷夏之辨的转型。以夏化夷的主张从中心走向边缘,夷夏文化混合论则从边缘走向中心,是这一转型进程中的重要变化。夷夏之辨的转型主要有两个方向,一... 清末民初“列强环伺”的“大变局”在思想文化领域引发深刻巨变,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传统夷夏之辨的转型。以夏化夷的主张从中心走向边缘,夷夏文化混合论则从边缘走向中心,是这一转型进程中的重要变化。夷夏之辨的转型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将欧美文化纳入夷夏之辨的框架,转变为东西方文化论战的新框架;二是重新阐释大同,以大同观念作为容纳和消化全球多元文化的基本框架。在这些知识转型过程中,既有“文化边疆意识”的兴起,也有对此种意识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之辨 大同 东西方文化论战 文化边疆意识
下载PDF
当代文化再生产的可能性及限制--关于布尔迪厄思想的理论论争与本土考量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祎莹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22,共10页
关于教育、文化和阶层分化的研究中,最典型的是以布尔迪厄为代表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其暗含教育作为一种符号暴力,正在帮助中上阶层实现文化再生产,从而成为社会分化和阶层固化的隐形手段。在布尔迪厄理论思想发展和盛行的过程中,也引起... 关于教育、文化和阶层分化的研究中,最典型的是以布尔迪厄为代表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其暗含教育作为一种符号暴力,正在帮助中上阶层实现文化再生产,从而成为社会分化和阶层固化的隐形手段。在布尔迪厄理论思想发展和盛行的过程中,也引起了迪马乔、伯纳德、科尔曼等人的对话和论争,这种论争试图打破文化再生产理论的绝对性色彩,将社会客观事实之外个体的文化流动性、交互性、能动性等纳入考量范围。在文化再生产理论发展的时代对话和理论对垒中,对当代文化再生产可能性的探究将为教育与阶层流动的适切性、本土性和发展性等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再生产 文化资本 理论对话 情境审思 本土特性
下载PDF
Research on Mao Zedong’s Early Physical Education Thought and Practice
13
作者 LU Shihan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2023年第1期43-49,共7页
This paper explores Mao Zedong’s early views 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ractice,focusing on the“Six-Section Exercise”he created.The exercise,which integrates elements from traditional health-preserving techniques,g... This paper explores Mao Zedong’s early views 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ractice,focusing on the“Six-Section Exercise”he created.The exercise,which integrates elements from traditional health-preserving techniques,gymnastics,boxing,and military training,was designed to promote balanced physical development,be practical and effective,and require less time per session.The paper argues that Mao Zedong’s views on physical education were grounded in the belief that it could effectively transform individuals and contribute to the creation of a strong sports nation.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social trends behind the creation of the“Six-Section Exercise”,including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debat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static and dynamic,and new and old approaches to physical education.The paper concludes by suggesting that Mao Zedong’s early sports thinking has significant academic value and can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ealthy China tod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o Zedong physical education six-section exercise new culture movement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debate.
下载PDF
以思辨训练、多元文化导入为特征的英语演讲STUDIO培训模式 被引量:21
14
作者 桂清扬 高歌 +1 位作者 楼翎 王楚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6-11,共6页
"以思辨训练、多元文化导入为特征的英语演讲STUDIO培训模式"吸收了情境学习理论和全球地方化理念的精髓,是针对思辨缺失和文化缺失现象而打造的一种有效的英语演讲培训模式。在探究其主要内容、主要特征和亮点,分析其实施概... "以思辨训练、多元文化导入为特征的英语演讲STUDIO培训模式"吸收了情境学习理论和全球地方化理念的精髓,是针对思辨缺失和文化缺失现象而打造的一种有效的英语演讲培训模式。在探究其主要内容、主要特征和亮点,分析其实施概况和应用效果的基础上,提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UDIO培训模式 英语演讲 情景学习 思维导图 多元文化导入
下载PDF
论大学生辩论赛的兴起、作用与创新发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砺 王启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16-18,21,共4页
我国大学生辩论赛始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达到了顶峰。大学生辩论赛不仅培养锻炼了人才,而且通过传媒扩大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校园生活和百姓生活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在,辩论赛已成为各大学校园文化的保留节目。文章通过追溯... 我国大学生辩论赛始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达到了顶峰。大学生辩论赛不仅培养锻炼了人才,而且通过传媒扩大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校园生活和百姓生活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在,辩论赛已成为各大学校园文化的保留节目。文章通过追溯我国大学生辩论赛的发展历程,着重探讨了大学生辩论赛在大学校园里的兴起、作用与创新发展,提出了推动大学生辩论赛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文化 大学生 辩论赛 发展策略
下载PDF
《史地学报》及其文化立场 被引量:8
16
作者 沈卫威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4-59,共6页
《史地学报》是《学衡》的兄弟刊物 ,在“古史辨”运动中所持的是“信古”的文化守旧立场。柳诒徵和竺可桢分别是历史学、地学的导师 ,他们打造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的史地学的基础 ,并在师生中形成强烈的群体意识。其文化保守... 《史地学报》是《学衡》的兄弟刊物 ,在“古史辨”运动中所持的是“信古”的文化守旧立场。柳诒徵和竺可桢分别是历史学、地学的导师 ,他们打造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的史地学的基础 ,并在师生中形成强烈的群体意识。其文化保守主义倾向融入了大学的人文传统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地学报》 “古史辨”运动 文化保守主义 学术期刊
下载PDF
“人生观论战”的反思与中国现代化的文化追求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2-57,140,共7页
20世纪中国曾先后发生两次“人生观论战”,两次论战都成为中国社会重大变革转型的前奏;反思两次论战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关于如何引导中国现代化的价值之争、文化选择之争;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必须在中国已真正进入世界历史进程、世界正处在... 20世纪中国曾先后发生两次“人生观论战”,两次论战都成为中国社会重大变革转型的前奏;反思两次论战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关于如何引导中国现代化的价值之争、文化选择之争;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必须在中国已真正进入世界历史进程、世界正处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两种基本潮流并存的境地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充满特殊矛盾的视野下进行文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观论战 科玄论战 文化选择 现代化进程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化巨人郭沫若论辩 被引量:3
18
作者 秦川 侯彤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77-83,共7页
堪称20世纪中国文化巨人的只有鲁迅、胡适、郭沫若三人,要认识和了解20世纪的中国,势必要了解鲁、胡、郭三人。作为"中共文化代表"的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旗帜"。新世纪以来,思想文化多元化,原... 堪称20世纪中国文化巨人的只有鲁迅、胡适、郭沫若三人,要认识和了解20世纪的中国,势必要了解鲁、胡、郭三人。作为"中共文化代表"的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旗帜"。新世纪以来,思想文化多元化,原有价值观、价值体系受到海外思潮猛烈冲击。国内丁东等人以反思之名行否定郭沫若之实,诬其"政治投机"、"文学侍臣"、"无独立研究精神"、"学术抄袭"等,笔者以为,有失偏颇。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从"既有的事实出发",给予历史的公允的评价。据此,本文着重对上述论点开展批评、论辩。作为乡梓,爱戴崇仰郭沫若是很自然的,但决不"圣化"、决不回护,而是给予历史的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文化巨人:郭沫若 论辩
下载PDF
2013中国都市化进程焦点问题的解读与阐释 被引量:1
19
作者 孔铎 刘士林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01-210,313,共10页
以城镇化的概念解读和战略分析为基础,《2013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梳理和解读了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十大焦点问题:一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出台,在发展观念和模式上解决了一些关键和重大问题。二是极端气候频繁引发灾害事件,"城市让... 以城镇化的概念解读和战略分析为基础,《2013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梳理和解读了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十大焦点问题:一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出台,在发展观念和模式上解决了一些关键和重大问题。二是极端气候频繁引发灾害事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演变为"如何在城市中生存"。三是新旧问题相互缠绕形成综合型"城市病",深度考验着城市管理的应急和通变能力。四是国际市场环境不断恶化和国内市场重要性日益凸显,以城市群为主体的新"弓箭型"轮廓日渐清晰。五是史上最严"新交规"与"免费新政"试水。六是养老金"空账"引发了全民担忧。七是违禁药物渗透到蔬菜水果,"吃什么"重新成为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八是文化产业产值"虚胖"、创意缺失、内容贫乏等深层问题浮出水面,文化与科技融合成为各界瞩目的新方向。九是我国传媒发展的三个关键词:"结构调整"、"收益增长"、"互联网狂飙突进"。十是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和"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榜",成为解读城市文化症候的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化 焦点事件 城市文化
下载PDF
试论钱穆与胡适的交谊及其学术论争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勇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5-77,共13页
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钱穆与胡适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学者,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西化派的代表人物;一个是传统史学派的大家、文化民族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本文以钱穆眼中的胡适为切入点,分析了不同时期两人的学术关联及其文化观的异... 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钱穆与胡适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学者,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西化派的代表人物;一个是传统史学派的大家、文化民族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本文以钱穆眼中的胡适为切入点,分析了不同时期两人的学术关联及其文化观的异同,认为钱穆对胡适的评价经历了一个由尊崇到疏离再到公开批评的转变过程,研究这个转变过程,对于20世纪的中国学术思想史而言,应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胡适 交往 中西文化观 学术之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