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ung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in a patient infected with Elizabethkingia miricola following cerebral hemorrhage surgery: A case report
1
作者 Ping-Qiang Qi Yi-Jun Zeng +1 位作者 Wei Peng Juan Kuai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4年第1期169-175,共7页
BACKGROUND Elizabethkingia miricola is a non-fermenting gram-negative bacterium,which was first isolated from the condensate of the Russian peace space station in 2003.Most studies on this bacterium have been carried ... BACKGROUND Elizabethkingia miricola is a non-fermenting gram-negative bacterium,which was first isolated from the condensate of the Russian peace space station in 2003.Most studies on this bacterium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laboratory,and clinical case studies are rare.To date,a total of 6 clinical cases have been reported worldwide.CASE SUMMARY We present the first case of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infection in a patient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due to Elizabethkingia miricola.The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were identified and the formulation and selection of the clinical treatment plan for this patient are discussed.CONCLUSION Elizabethkingia miricola infection is rare.When pulmonary infection occurs,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 may show diffuse distribution of a ground glass density shadow in both lungs,the air containing bronchial sign in local areas,thickening of bronchial vascular bundle,and pleural effu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izabethkingia miricola Cerebral hemorrhage surgery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infection Imaging features Case report
下载PDF
Chryseobacterium/Elizabethkingia species infections in children
2
作者 Aysun Yahşi Gülsümİclal Bayhan +6 位作者 Tuğba Erat Ahmet Yasin Güney Seval Özen Kübra Konca Belgin Gülhan Saliha Kanık Yüksek Aslınur Özkaya Parlakay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SCIE CAS 2023年第6期268-275,共8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 of Chryseobacterium and Elizabethkingia spp.infections in children,together with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ies.Methods:This retrospective...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 of Chryseobacterium and Elizabethkingia spp.infections in children,together with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ies.Methods: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at a tertiary pediatric hospital in Turkey.All patients infected with Chryseobacterium/Elizabethkingia spp.among those presenting to Ankara City Hospital between March 2014 and March 2022 were included.Results:A total of 49 cases were included and 29 cases were identified as Elizabethkingia.The median age was 14(0.2-185.0)months.The majority(89.8%)of these patients had an underlying disease,including malignancy(42.9%).Bacteremia(46.9%)and 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28.6%)were the most common infections.The thirty-day all-cause mortality rate was 12.2%.The most commonly used antibiotics were ciprofloxacin and 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TMP-SMX).Forty-five(91.8%)isolates were susceptible to ciprofloxacin,44(91.6%)to TMP-SMX,and 21(87.5%)to levofloxacin.Conclusions:Chryseobacterium and Elizabethkingia spp.are emergent,nosocomial pathogens and the majority of cases were older than the neonatal period.They were mainly seen in patients with long hospital stays,indwelling devices,and those who have received antibiotics within the last month,especially carbapenems.In addition,they were associated with bloodstream infection and malignancy.The most commonly useful antibiotics according to the resistance patterns were ciprofloxacin and TMP-SM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YSEOBACTERIUM elizabethkingia FLAVOBACTERIACEAE Weeksellaceae
下载PDF
Elizabethkingia sp. DBP-WUST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降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颜家保 王巧凤 +1 位作者 魏鑫 游海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16-21,共6页
从武汉石化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1株能高效降解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菌株DBP-WUST.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试验及16SrDNA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Elizabethkingia sp..研究发现,该菌株较优的生长条件为:温度35℃,pH7,摇床转速150r/min... 从武汉石化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1株能高效降解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菌株DBP-WUST.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试验及16SrDNA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Elizabethkingia sp..研究发现,该菌株较优的生长条件为:温度35℃,pH7,摇床转速150r/min,接种量7%.在较优生长条件下,菌株DBP-WUST能在60h将400mg/L的DBP全部降解.将菌株投加到实际炼油废水中,能有效降低废水的C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BP 优势菌 筛选 降解特性 elizabethkingia sp.
下载PDF
Elizabethkingia miricola :A rare non-fermenter causing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被引量:6
4
作者 Parakriti Gupta Kamran Zaman +1 位作者 Balvinder Mohan Neelam Taneja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7年第5期187-190,共4页
Elizabethkingia miricola(E.miricola) is a gram-negative non-fermentative bacterium which is rarely encountered.It is usually misidentified or considered as a contaminant in routine microbiology laboratories due to the... Elizabethkingia miricola(E.miricola) is a gram-negative non-fermentative bacterium which is rarely encountered.It is usually misidentified or considered as a contaminant in routine microbiology laboratories due to the limitations in conventional biochemical techniques.However,with the advent of the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the identification of non-fermenters has become easy and this has led to enh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uncommonly isolated microorganisms.The genus Elizabethkingia has only two species E.meningoseptica and E.miricola.Both of these organisms are known to be multi-drug resistant and therefore,their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and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are necessary prior to the initiation of appropriate therapy.In the world literature till date,only 3 cases of sepsis caused by E.miricola have been reported.We present the first case of E.miricola association with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izabethkingia miricola Antibiotics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OF-FLIGHT Non-fermenters
下载PDF
芽孢杆菌ZL397的鉴定及其对米尔伊丽莎白菌抑菌活性的研究
5
作者 竺利红 尹小良 +1 位作者 施跃峰 皮雄娥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126,共6页
为解析菌株ZL397的分类地位及其对黑斑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的抑菌活性,利用形态分析、生理生化检测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ZL397进行菌种鉴定;采用细菌浓度测定法和扫描电镜观察法,考察ZL397对米尔伊丽莎白菌... 为解析菌株ZL397的分类地位及其对黑斑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的抑菌活性,利用形态分析、生理生化检测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ZL397进行菌种鉴定;采用细菌浓度测定法和扫描电镜观察法,考察ZL397对米尔伊丽莎白菌的抑菌活性;采用滤纸片法测定ZL397对12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攻毒保护试验选取成年黑斑蛙360只,随机分成4个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即预防组、治疗组、攻毒对照组和对照组。试验期14 d。菌种鉴定、抑菌活性和抗菌谱试验结果表明,ZL397为特基拉芽孢杆菌(B.tequilensis);ZL397发酵上清液的50倍稀释液对米尔伊丽莎白菌的抑制率为90.29%,并可致使靶标菌细胞壁和膜破裂、菌体断裂;ZL397对多种病原细菌有抑制作用,尤其对藤黄八叠球菌(Micrococcus luteus)、鸡沙门氏菌(Salmonella gullina-rum)、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乙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eoaceticus)的抑菌活性较强。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7 d后攻毒对照组黑斑蛙存活率仅为41.11%,而添加0.1‰ZL397粉剂饲喂的预防组黑斑蛙存活率高达92.22%,两者差异显著(P<0.05);同时预防组体重增重率为35.15%,与不攻毒对照组接近,显著高于攻毒对照组(P<0.05)。综上结果得出,特基拉芽孢杆菌对黑斑蛙有抗病促生长功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基拉芽孢杆菌 黑斑蛙 米尔伊丽莎白菌 鉴定 抗菌谱 攻毒保护试验
下载PDF
中华鳖源按蚊伊丽莎白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
6
作者 王玉柱 蒋巍巍 +5 位作者 刘文舒 路晶晶 唐艳强 肖海红 郭小泽 李思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3-693,共11页
研究对从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某中华鳖养殖基地患病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组织中分离培养得到的一株按蚊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anophelis)疑似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特性研究。在无菌环境中解剖患病中华鳖得到肝脏、脾脏组织,匀浆... 研究对从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某中华鳖养殖基地患病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组织中分离培养得到的一株按蚊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anophelis)疑似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特性研究。在无菌环境中解剖患病中华鳖得到肝脏、脾脏组织,匀浆后接种在LB培养基上,分离得到优势菌株EJX2021。对该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16S RNA基因序列测定和生理生化鉴定以鉴定菌株种类;进行人工回归感染、组织病理学观察、毒力因子分析和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试验研究其致病能力和药物敏感性特征。从患病中华鳖中分离出一株优势菌株EJX2021,结合其表型特征、16S RNA基因序列测定和生理生化鉴定,确定其为按蚊伊丽莎白菌。在人工回归感染后,该菌株对中华鳖15d的LD50为1.62×10^(8)CFU/mL,95%置信区间为(0.78—3.37)×10^(8)CFU/mL;组织病理学观察肠道、肺脏、脾脏、肝脏等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病变。毒力因子分析显示该菌株包含246个潜在毒力基因。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该菌株为多重耐药菌株,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卡那霉素、哌拉西林、恩诺沙星、氟苯尼考敏感,对头孢曲松、头孢哌酮中度敏感,对新霉素等15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研究证明了按蚊伊丽莎白菌是能够导致中华鳖病害的一种病原菌,为该细菌导致中华鳖病害的检测、鉴别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按蚊伊丽莎白菌 分离鉴定 药敏特性 中华鳖
下载PDF
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金菌败血症一例
7
作者 吴丽华 叶挺华 +2 位作者 潘新灵 洪俐 施云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6-130,共5页
一例82岁男性患者因“发热1 d”就诊,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应迟钝,外周血超敏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急诊予头孢曲松静脉滴注抗感染等治疗,效果不佳。收入病房后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治疗,期间血培养发现脑膜脓毒性... 一例82岁男性患者因“发热1 d”就诊,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应迟钝,外周血超敏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急诊予头孢曲松静脉滴注抗感染等治疗,效果不佳。收入病房后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治疗,期间血培养发现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金菌,经16S rRNA测序结果确认为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金菌。患者住院期间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压为80 mmH2O(1 mmH_(2)O=0.0098 kPa),脑脊液生化检查结果均正常。治疗11 d后血培养阴性,且外周血超敏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予以出院。出院后使用左氧氟沙星片继续口服治疗14 d,随访3个月,患者体温正常,无感染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丽莎白菌属 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金菌 败血症 基因测序 头孢哌酮舒巴坦 左氧氟沙星 病例报告
下载PDF
外膜蛋白OmpA在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致病性中的功能
8
作者 刘芳园 胡瑞雪 +3 位作者 余芳 侯家昊 于子润 顾泽茂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09,共7页
为探究外膜蛋白A(outer membrane protein A,OmpA)对米尔伊丽莎白菌致病作用的影响,以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FL160902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源重组法构建OmpA缺失株△ompA,比较缺失株和野生株的生长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抗血清杀伤能力、对... 为探究外膜蛋白A(outer membrane protein A,OmpA)对米尔伊丽莎白菌致病作用的影响,以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FL160902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源重组法构建OmpA缺失株△ompA,比较缺失株和野生株的生长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抗血清杀伤能力、对细胞的黏附能力以及对蛙的致病性差异。结果显示:△ompA的生长能力和抗血清杀伤能力与野生株无显著差异;但与野生株相比,△ompA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加了66%,△ompA对bEnd.3细胞的黏附能力降低了61%;黑斑蛙感染试验显示,△ompA在黑斑蛙血液、脾和脑组织中的载菌量分别为(3.15×10^(8)±0.09×10^(8))、(2.11×10^(8)±0.07×10^(8))和(6.61×10^(8)±0.16×10^(8))copies/g,均显著低于野生株,且△ompA对黑斑蛙的致死率为37%,显著低于野生株的致死率(75%)。上述结果表明,ompA基因缺失不改变米尔伊丽莎白菌的抗血清杀伤能力,但增加了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减弱了菌株的黏附能力,从而降低了该菌对蛙的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尔伊丽莎白菌 基因缺失 外膜蛋白A 致病性
下载PDF
伊丽莎白菌属感染流行病学及耐药性研究进展
9
作者 冯孟文 张梦怡 周静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1-396,共6页
近年来,伊丽莎白菌属感染发病率明显增加。伊丽莎白菌属可引起肺炎、脑膜炎、菌血症等,由于其对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升高,给患者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本文对伊丽莎白菌属的流行病学、致病机制及耐药情况进行... 近年来,伊丽莎白菌属感染发病率明显增加。伊丽莎白菌属可引起肺炎、脑膜炎、菌血症等,由于其对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升高,给患者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本文对伊丽莎白菌属的流行病学、致病机制及耐药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伊丽莎白菌属感染的诊治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丽莎白菌属 致病机制 耐药机制 流行病学 诊治及防控
下载PDF
米尔伊丽莎白菌拮抗菌X2的筛选鉴定及其特性分析
10
作者 张虹 徐进 +2 位作者 魏开金 徐滨 王丹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60,共7页
本实验旨在筛选对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并对其生长特性及其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的作用进行分析。实验采用平板对峙法从“稻蛙”养殖稻田土壤中分离到1株对米尔伊丽莎白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菌株X2... 本实验旨在筛选对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并对其生长特性及其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的作用进行分析。实验采用平板对峙法从“稻蛙”养殖稻田土壤中分离到1株对米尔伊丽莎白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菌株X2。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和16s rDNA测序对X2进行鉴定,随后对X2在不同pH、盐度、温度等条件下的生长曲线进行了测定,以评估其环境适应性,并将X2接种于氨氮和亚硝酸盐培养基中,测定去除率以评估其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的能力。结合形态学特征及菌株16s rDNA序列分析,X2鉴定为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结果显示:X2在pH 5~9、盐度5‰~50‰、温度20~40℃之间均能生长,最适pH、盐度、温度分别为7、5‰和35℃。这表明X2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具有较强的耐酸碱性、耐盐性,适温性广等特性。X2在去除氨氮、亚硝酸盐方面也表现出了很强的能力,在X2接种浓度为5.0×10^(7) CFU/mL时氨氮的去除率最高,达到74.95%;接种浓度为5.0×10^(5) CFU/mL时亚硝酸盐的去除率最高,达到99.89%。结果表明,侧孢短芽孢杆菌X2对米尔伊丽莎白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其环境适应能力也很强,同时具有较强的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的能力,可作为益生菌应用于蛙类养殖中防控米尔伊丽莎白菌感染和水质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 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 拮抗菌 鉴定 氨氮降解
下载PDF
米尔伊丽莎白拮抗菌的分离及抑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莹 罗祖豪 +5 位作者 刘敏 陈腾丽 罗心诚 王麒 林轶 杨亚珍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6-81,共6页
试验旨在丰富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EMI)的防治方法,筛选对伊丽莎白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采用稀释涂布法对蚓粪中的EMI拮抗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了分离菌株LM-... 试验旨在丰富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EMI)的防治方法,筛选对伊丽莎白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采用稀释涂布法对蚓粪中的EMI拮抗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了分离菌株LM-7的分类地位;研究拮抗菌株LM-7对EMI的最佳抑菌条件及其抑菌活性物质。结果显示,LM-7为抗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在PDA培养基上对EMI的抑菌效果最佳,圈径比为11.13。LM-7胞内含有聚酮合酶基因PKS-Ⅰ、PKS-Ⅱ和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基因(NRPS),抑菌活性成分与非核糖体多肽和聚酮类次级代谢产物有关,其抑菌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的胞外分泌物中。研究表明,LM-7菌株可作为防治EMI的备选菌株,其发酵液具有开发为新颖结构活性化合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尔伊丽莎白菌 拮抗菌 分离 抑菌作用
原文传递
患白内障病黑斑蛙米尔伊丽莎白菌的分离鉴定与PNGase基因克隆
12
作者 龚保荣 吴红军 +5 位作者 李本镇 徐大洋 邹文腾 曲君艺 鲍传和 朱若林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97-1306,共10页
为给安徽舒城地区患白内障病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提供治疗方案,对病蛙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检测。从典型患病黑斑蛙的肝脏、眼睛、脑和脊柱中分离出4株优势菌株,经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结合生理生化鉴定,结... 为给安徽舒城地区患白内障病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提供治疗方案,对病蛙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检测。从典型患病黑斑蛙的肝脏、眼睛、脑和脊柱中分离出4株优势菌株,经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结合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4株菌株均为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对分离菌的N-糖苷酶(PNGase)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分析,结果显示,其包含PNGase F和PNGase F-Ⅱ两种类型,进化分析结果同样显示,其与米尔伊丽莎白菌聚为一支,表明PNGase基因序列可作为伊丽莎白菌属内部菌分类的参考依据。药敏试验结果显示,4株分离株仅对酰胺醇类中的氟苯尼考敏感,对香豆素类中的新生霉素、大环内酯类中的红霉素和利福霉素类中的利福平等3种抗生素中介,而对测试的其他14种抗生素耐药。实验结果为伊丽莎白菌属细菌的分类鉴定提供了参考方法,且为黑斑蛙细菌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蛙 米尔伊丽莎白菌 16S rRNA GYRB N-糖苷酶 药敏试验
下载PDF
黑斑蛙歪头病的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其感染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益莎 王荣华 +5 位作者 梁丹 符艳纯 张润春 陈中元 罗玉双 杨星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43,共8页
本研究从具有典型歪头病症状的濒死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肝脏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HJS0526,以确定常德地区黑斑蛙歪头病的病原菌及分析其致病机理。通过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分析、16S rDNA序列比对确定HJS0526菌株为米尔伊丽莎白菌... 本研究从具有典型歪头病症状的濒死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肝脏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HJS0526,以确定常德地区黑斑蛙歪头病的病原菌及分析其致病机理。通过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分析、16S rDNA序列比对确定HJS0526菌株为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人工感染HJS0526菌株14 d后,实验组歪头症状出现率达90%以上,死亡率高于50%,感染症状和自然发病症状基本一致。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JS0526对环丙沙星和氟苯尼考高度敏感,金银花和鱼腥草醇提取液对HJS0526菌株具有极好的抑制效果;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HJS0526菌株感染造成黑斑蛙全身多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特别是肝、脾、肾和肺等组织严重损伤,表现为明显充血、出血及细胞变性、坏死。米尔伊丽莎白菌对黑斑蛙具有高致病性,感染后可导致黑斑蛙多组织器官功能损伤而死亡。本研究结果可为预防和控制常德地区由米尔伊丽莎白菌引起的黑斑蛙歪头病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蛙 米尔伊丽莎白菌 致病性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牛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14
作者 向圣汉 赵雨贺 +2 位作者 彭治鑫 李俊慧 李伟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3-88,共6页
从湖北荆州江陵县患歪头白内障病的牛蛙(Rana catesbeiana)组织中分离病原菌,经生理生化分析和16S rRNA、gyrB基因序列测定鉴定病原菌,并经人工感染试验,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研究其致病性和耐药性。结果显示,从患病牛蛙脑组织中分离纯化... 从湖北荆州江陵县患歪头白内障病的牛蛙(Rana catesbeiana)组织中分离病原菌,经生理生化分析和16S rRNA、gyrB基因序列测定鉴定病原菌,并经人工感染试验,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研究其致病性和耐药性。结果显示,从患病牛蛙脑组织中分离纯化到一株优势菌株Mir-N11,经鉴定为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攻毒试验证实:该分离株对牛蛙有较强的致病能力;该菌株对新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多种药物耐药,对米诺环素、哌拉西林、多西环素等药物敏感。生长特性试验表明:该分离菌株能产生胞外蛋白酶,不产生淀粉酶;在pH3.0~9.0范围内、盐度0.5%~2.5%范围内均可生长。该研究为牛蛙歪头白内障病害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蛙 米尔伊丽莎白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下载PDF
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致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15
作者 张丹 孙桂芹 《微生物与感染》 CAS 2023年第5期278-283,共6页
本文探讨了老年患者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EM)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有效的治疗提供参考。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月绍兴市人民医院27株分离自60岁以上老年EM感染患者的菌株,采用VI... 本文探讨了老年患者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EM)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有效的治疗提供参考。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月绍兴市人民医院27株分离自60岁以上老年EM感染患者的菌株,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实验,并统计该菌的感染临床特征和耐药性。结果表明,EM主要感染住院时间长(住院天数≥4周)的患者,占66.7%,存在严重基础疾病,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占44.4%,恶性肿瘤占22.2%,以及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及接受过有创操作的老年患者。标本类型以痰液标本为主(85.2%),其次为尿液(11.1%);患者主要来自重症医学科(74.1%),其次是放疗科(7.4%);EM对多种广谱抗菌药物表现为高度耐药,但对多西环素100%敏感,对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均<30%。由此可知,存在严重基础疾病并长时间住院、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以及接受多种侵入性诊疗是老年患者感染EM的危险因素,且EM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积极治疗原发病,尽量减少有创操作,缩短住院时间,加强医疗环境管理,有利于EM的治疗和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 危险因素 临床特征 耐药率
下载PDF
中华草龟眼部病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16
作者 张晓莹 王家军 +3 位作者 朱春艳 刘张淮 张荧荧 张洮 《水产养殖》 CAS 2023年第10期23-27,共5页
从患病中华草龟眼部分离纯化病原菌,经过生理生化分析和16S rDNA序列测定以鉴定病原菌种类,并进行8种水产常见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中华草龟眼部患处病原菌为产吲哚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indologenes)及按蚊伊丽莎白... 从患病中华草龟眼部分离纯化病原菌,经过生理生化分析和16S rDNA序列测定以鉴定病原菌种类,并进行8种水产常见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中华草龟眼部患处病原菌为产吲哚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indologenes)及按蚊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anophelis);产吲哚金黄杆菌(C.indologenes)及按蚊伊丽莎白菌(E.anophelis)均对恩诺沙星、甲砜霉素、氟苯尼考及盐酸多西环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草龟 产吲哚金黄杆菌 按蚊伊丽莎白菌 分离鉴定 药敏特性
下载PDF
DBP降解菌的降解动力学及代谢途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巧凤 颜家保 +2 位作者 许龙龙 杨洋 余永登 《燃料与化工》 2013年第4期41-44,共4页
以实验室保存的1株Elizabethkingia sp.W8为研究对象,对其降解DBP的条件、动力学特性及代谢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较优生长条件为:温度35℃,pH=7.0,盐浓度0.5%。当DBP的初始浓度介于50~400mg/L时,该菌株对DBP的降解符合Mo... 以实验室保存的1株Elizabethkingia sp.W8为研究对象,对其降解DBP的条件、动力学特性及代谢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较优生长条件为:温度35℃,pH=7.0,盐浓度0.5%。当DBP的初始浓度介于50~400mg/L时,该菌株对DBP的降解符合Monod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W8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降解很可能为DBP→MBP→PA代谢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BP 降解动力学 代谢途径 elizabethkingia SP
下载PDF
黑斑蛙歪头病病原米尔伊丽莎白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川北 阮陈松杰 +2 位作者 吴明波 徐洪森 苏应兵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73,共8页
为查明湖北石首大垸农场养殖的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歪头病病原与致病原理,本研究应用微生物分离技术,从病蛙脑、肝、脾和肾脏组织中分离、纯化病菌,采用形态特征、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细菌种类鉴定,通过组织... 为查明湖北石首大垸农场养殖的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歪头病病原与致病原理,本研究应用微生物分离技术,从病蛙脑、肝、脾和肾脏组织中分离、纯化病菌,采用形态特征、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细菌种类鉴定,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分析患病蛙病理损伤,及人工回归感染确定其致病性,并利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BSH3)与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聚为一支,结合该菌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综合鉴定为米尔伊丽莎白菌。组织病理切片结果表明分离菌(BSH3)会导致蛙脑组织基质水肿,基质中出现空泡和炎性细胞浸润的现象;肝、脾和肾脏组织出现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人工回归感染试验显示,菌株可使黑斑蛙出现与自然发病蛙相似症状,半数致死浓度为6.3×10^(4) CFU/mL。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已呈现多重耐药性,仅对少数检测抗生素(米诺环素、氟苯尼考、利福平和万古霉素)敏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农业部水产用药规定,推荐使用氟苯尼考治疗该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 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 药敏试验 分离鉴定 组织病理
下载PDF
我院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的临床分布、产酶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林美丽 吴俊琪 +1 位作者 黄俊伟 应华永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1926-1929,共4页
目的:探讨我院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的临床分布、产酶情况及耐药特征,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2015年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致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K-B)... 目的:探讨我院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的临床分布、产酶情况及耐药特征,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2015年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致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K-B)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法、双纸片增效法、改良三维试验法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金属β-内酰胺酶(MBL)的表型确证。结果:共检出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76株,主要来源于痰液标本(75.0%),其患者主要来自于重症医学科(57.9%);76株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多黏菌素B、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头孢吡肟等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00%,对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噁唑等及3种含酶抑制剂的耐药率均<30%,对万古霉素、米诺环素的耐药率为0;58株细菌产ESBLs(76.3%),47株细菌产MBL(61.8%),未检出细菌产AmpC。结论: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可导致免疫力低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该菌具有较高的耐药水平,可能与ESBLs、MBL高检出率有关;万古霉素与米诺环素是治疗该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 医院感染 临床分布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头孢菌素酶 金属Β-内酰胺酶 耐药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