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冯友兰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历程研究
1
作者 巫海 张三萍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46-52,共7页
冯友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贯穿其整个学术生涯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冯友兰就曾对唯物史观的个别观点有所吸收和借鉴。之后,冯友兰在党的引领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同时对《实践论》提出了一些认识与思考,并在国际学术活动中积极传播和宣... 冯友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贯穿其整个学术生涯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冯友兰就曾对唯物史观的个别观点有所吸收和借鉴。之后,冯友兰在党的引领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同时对《实践论》提出了一些认识与思考,并在国际学术活动中积极传播和宣扬马克思主义。人生步入晚年,冯友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晚年的冯友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理解,并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撰写了《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历程,以及冯友兰融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尝试也提供了两点启示,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
下载PDF
论冯友兰的天地境界说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晓龙 韩传强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22-25,共4页
天地境界是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最高境界,它既有"真"的意蕴、"价值"的意义,还有终极关怀的作用。天地境界在去除利害之束缚、消除有无、动静、内外之分别的基础上,达到超死生、齐凡圣的境界。天地境界的旨归在于给... 天地境界是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最高境界,它既有"真"的意蕴、"价值"的意义,还有终极关怀的作用。天地境界在去除利害之束缚、消除有无、动静、内外之分别的基础上,达到超死生、齐凡圣的境界。天地境界的旨归在于给人类以终极意义上的关怀,这对于建立个体人格、建构精神家园无疑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天地境界 终极关怀
下载PDF
反思之反思——论冯友兰的哲学观 被引量:3
3
作者 柴文华 马亚男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3-17,26,共6页
冯友兰从反思的角度规范哲学,阐释了哲学的内容、特征、功能、方法,并通过对哲学与科学、哲学与道德、哲学与宗教、哲学与艺术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哲学的文化地位。冯友兰的哲学观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哲学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冯友兰 反思 哲学观
下载PDF
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观——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 被引量:5
4
作者 柴文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共6页
作为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开创者之一的冯友兰,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形成了自己的中国哲学观,其中既 包含对中国哲学的总体看法,又有具体的儒学观、道家观、佛学观等。在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受到质疑的情况下,重新 解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观有着... 作为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开创者之一的冯友兰,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形成了自己的中国哲学观,其中既 包含对中国哲学的总体看法,又有具体的儒学观、道家观、佛学观等。在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受到质疑的情况下,重新 解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观有着重要的认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中国哲学观 儒学 道家 佛学
下载PDF
试论冯友兰新理学中的理气观 被引量:2
5
作者 巩万成 李亚青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82-85,共4页
冯友兰先生是20世纪中国哲学界不多见的几个构建了自己的哲学系统的职业哲学家之一。他继《中国哲学史》和《新对话》之后,完成了一部旨在存亡之际面向人的存在的理性主义的哲学宏构———《贞元六书》,即他的"新理学"体系。... 冯友兰先生是20世纪中国哲学界不多见的几个构建了自己的哲学系统的职业哲学家之一。他继《中国哲学史》和《新对话》之后,完成了一部旨在存亡之际面向人的存在的理性主义的哲学宏构———《贞元六书》,即他的"新理学"体系。其中,对实际无所肯定或者甚少肯定的理气范畴,在当时乃至今天学界引来的争议也比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新理学 形上学
下载PDF
神秘主义:一种哲学的“境界”和“方法”——论冯友兰对神秘主义的诠解 被引量:3
6
作者 郭淑新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15,共6页
人们通常将冯友兰哲学视为一种具有新实在论特征的理性主义形态。然而,冯友兰哲学在追求严密清晰的逻辑分析的同时,“神秘主义”也是一条一以贯之的经线。冯友兰将神秘主义理解为一种哲学的“境界”和“方法”,并主张“只有理性主义和... 人们通常将冯友兰哲学视为一种具有新实在论特征的理性主义形态。然而,冯友兰哲学在追求严密清晰的逻辑分析的同时,“神秘主义”也是一条一以贯之的经线。冯友兰将神秘主义理解为一种哲学的“境界”和“方法”,并主张“只有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统一才能造成与整个未来世界相称的哲学”。这种对神秘主义的独特诠解,斫出了一条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有机统一的新路径,从而为建构当代中国形上学的新范式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神秘主义 正的方法 负的方法
下载PDF
冯友兰“义”“利”观摭谈——以“人生境界说”为分析文本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克政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45-48,共4页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不仅继承了传统儒家公利即"义"、私利即"利","义"高于"利"的传统,而且发展了传统儒家的"义""利"观,认为"义"、"利"...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不仅继承了传统儒家公利即"义"、私利即"利","义"高于"利"的传统,而且发展了传统儒家的"义""利"观,认为"义"、"利"不仅有对立的一面,更有统一的一面,个人利益,尤其是个人的物质利益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他的这种"义"、"利"观可以称为"义以为上"的"义","利"统一观,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人生境界说 “义”“利”观
下载PDF
存在·情感·境界——对蒙培元思想的解读 被引量:11
8
作者 黄玉顺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0-13,共4页
蒙培元思想被概括为"情感儒学",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如果说,熊十力—牟宗三一系可称为"心性派",那么,冯友兰-蒙培元一系就可称为"情理派"。后者的关键词是"存在、情感、境界",情感是其枢纽所... 蒙培元思想被概括为"情感儒学",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如果说,熊十力—牟宗三一系可称为"心性派",那么,冯友兰-蒙培元一系就可称为"情理派"。后者的关键词是"存在、情感、境界",情感是其枢纽所在。这意味着当代思想的"存在论转向"在当前儒学复兴运动中体现为"生活情感论转向",黄玉顺的"生活儒学"就是因自觉地顺应这个转向而阐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儒学 冯友兰 蒙培元 情感儒学 生活儒学
下载PDF
冯友兰先生为西南联大撰写的爱国主义颂歌——西南联大的校训、校歌、进行曲、碑文 被引量:2
9
作者 沈素珍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11期25-28,共4页
全面抗战爆发,冯先生随着清华大学流亡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民族兴亡"启示和激发"了冯先生的爱国情愫。为了复兴中华,他奋笔创造哲学体系,同时还直接投入联大的爱国活动。他出任校歌校训编制委员会主席,与同仁们殚精竭虑地一... 全面抗战爆发,冯先生随着清华大学流亡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民族兴亡"启示和激发"了冯先生的爱国情愫。为了复兴中华,他奋笔创造哲学体系,同时还直接投入联大的爱国活动。他出任校歌校训编制委员会主席,与同仁们殚精竭虑地一起进行创作,其中著名的校歌、进行曲的歌词以及纪念碑的碑文,均出自冯先生之手。冯先生的美文极大地张扬和鼓舞了联大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抗战胜利的信心,促使了师生们的思想得到净化和升华,为联大培养爱国志士和世界一流人才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冯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永垂青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抗日战争 西南联大 爱国主义精神
下载PDF
“新理学”中“理”“气”范畴的问题与症结 被引量:2
10
作者 邓联合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6-21,共6页
在“新理学”的形上学系统中 ,冯友兰借助于逻辑方法和柏拉图主义的新实在论思想对程朱的“理”“气”范畴进行改造性的诠释 ,力图给中国哲学重设一个纯形式的本体论基础 ,但这一努力却造成了冯氏“理”本体中人性道德内涵的缺失 ,以及... 在“新理学”的形上学系统中 ,冯友兰借助于逻辑方法和柏拉图主义的新实在论思想对程朱的“理”“气”范畴进行改造性的诠释 ,力图给中国哲学重设一个纯形式的本体论基础 ,但这一努力却造成了冯氏“理”本体中人性道德内涵的缺失 ,以及形上与形下两个世界的二元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新理学
下载PDF
20世纪以来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研究述评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敬华 《唐都学刊》 2016年第5期38-43,共6页
理欲关系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朱熹是理学中对这一问题研究的集大成者,其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上。民国时期,对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提法,既有辩护者又有批评者。胡适... 理欲关系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朱熹是理学中对这一问题研究的集大成者,其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上。民国时期,对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提法,既有辩护者又有批评者。胡适推崇朱熹理学对理性的倡导和其中的平等观念,批评朱熹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冯友兰批评戴震对朱熹哲学的误解,指出朱熹所"灭"之"欲"为"私欲",同时从政治哲学的视角解读朱熹的理欲观。20世纪80年代之后,当代学者主要研究了朱熹理欲之辨的内涵,朱熹理学中"天理"与"人欲"的关系,朱熹理欲观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等问题。根据朱熹思想,结合学术界的相关讨论,从伦理、政治和社会历史观三个不同视角来解读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或许更有利于理解朱子这一思想的内涵和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朱熹 天理 人欲 冯友兰 胡适
下载PDF
试论冯友兰新理学对旧理学的超越 被引量:1
12
作者 范鹏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7-63,共7页
冯友兰的新理学是20世纪中国哲学的重要成果,新理学既是程朱旧理学的继承,又是 它的新发展。本文在简要说明新理学对旧理学的继承、全面评述新理学的主要思想的基础上,着 重从新理学之新与新理学之妙两个方面论述了新理学对旧理学的... 冯友兰的新理学是20世纪中国哲学的重要成果,新理学既是程朱旧理学的继承,又是 它的新发展。本文在简要说明新理学对旧理学的继承、全面评述新理学的主要思想的基础上,着 重从新理学之新与新理学之妙两个方面论述了新理学对旧理学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旧理学 新理学
下载PDF
冯友兰与李约瑟问题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晓平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4年第5期6-12,2,共7页
李约瑟本人对"李约瑟问题"有不同的表述,他在很大程度上将作为近代科学的狭义科学与包括古代技术的广义科学混为一谈,也对冯友兰和爱因斯坦的相关问题产生误解。冯友兰问题和爱因斯坦问题都早于李约瑟问题而提出,并且涉及更... 李约瑟本人对"李约瑟问题"有不同的表述,他在很大程度上将作为近代科学的狭义科学与包括古代技术的广义科学混为一谈,也对冯友兰和爱因斯坦的相关问题产生误解。冯友兰问题和爱因斯坦问题都早于李约瑟问题而提出,并且涉及更为深刻的问题,即:数学演绎和实验归纳的逻辑方法为什么产生于西方而不是中国?冯友兰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超越方法论层面,深入到"顺从自然"和"对抗自然"的基本人生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问题 冯友兰 爱因斯坦 逻辑方法 直观
下载PDF
冯友兰“存诚敬”思想对大学生成“功”追求的价值思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曾黎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10-12,共3页
《存诚敬》是哲学家冯友兰《新世训》(又名《生活方法新论)》中的第九篇,先生在批判继承古人思想的基础上,对诚敬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方法,诚敬是一种超凡入圣的途径等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存诚敬"是生活中本然规律的要求... 《存诚敬》是哲学家冯友兰《新世训》(又名《生活方法新论)》中的第九篇,先生在批判继承古人思想的基础上,对诚敬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方法,诚敬是一种超凡入圣的途径等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存诚敬"是生活中本然规律的要求,其思想作为教导人们如何生活的方法,对年轻一代,尤其是大学生的成"功"追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存诚敬 大学生 成“功”追求
下载PDF
冯友兰道德理想与民主政治 被引量:1
15
作者 耿成鹏 张枫林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5-6,15,共3页
内圣外王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更是儒家思想的主导精神和基本格局。冯友兰是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他的内圣外王思想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对现代道德与民主政治进... 内圣外王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更是儒家思想的主导精神和基本格局。冯友兰是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他的内圣外王思想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对现代道德与民主政治进行建构的一种尝试,为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内圣外王 现代价值
下载PDF
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论哲学特质——早期新儒学的思想特点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法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5-11,共7页
新儒学在20世纪20年代产生,其早期思想奠定后来发展的核心,其中,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提供了主要的思想框架,梁漱溟从中西印思想的比较中得出了中国哲学的特质,熊十力进一步将之归为哲学本身的本体论特质,并认为这一特质只为中国哲学... 新儒学在20世纪20年代产生,其早期思想奠定后来发展的核心,其中,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提供了主要的思想框架,梁漱溟从中西印思想的比较中得出了中国哲学的特质,熊十力进一步将之归为哲学本身的本体论特质,并认为这一特质只为中国哲学所体认,冯友兰进一步从哲学与科学的不同肯定了哲学的特质。三大家的思想对于新儒学的思想形成具有根本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新儒学 哲学特质 梁漱溟 熊十力 冯友兰
下载PDF
“旧邦新命”与冯友兰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观念的转向 被引量:1
17
作者 曾昭式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21-25,共5页
冯友兰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观念转向是指,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提出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主要是逻辑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提出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侧重于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如阶级分析法、哲学派别分析法、唯物史观等。其根本原... 冯友兰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观念转向是指,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提出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主要是逻辑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提出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侧重于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如阶级分析法、哲学派别分析法、唯物史观等。其根本原因在于冯友兰终生孜孜以求的"阐旧邦以辅新命"的学术关怀,体现了学者社会良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逻辑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
下载PDF
冯友兰理性人性论刍议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克政 《洛阳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34-37,共4页
冯友兰的人性思想是一种理性人性论。冯友兰的理性人性论与中国传统道德的人性论并不矛盾,相反,他的理性人性论是对传统人性论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 冯友兰 理性 人性论
下载PDF
对类主体的本体论纯思——论冯友兰的人哲学
19
作者 柴文华 马亚男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6-31,共6页
冯友兰作为中国 2 0世纪杰出的哲学大家之一 ,以其最为擅长的“正的方法”对类主体进行了本体论的纯思 ,建构了一个理性人哲学系统 ,并对存在的理想状态及其进路作出了自己的阐释。解读冯友兰的人哲学不仅是冯友兰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课... 冯友兰作为中国 2 0世纪杰出的哲学大家之一 ,以其最为擅长的“正的方法”对类主体进行了本体论的纯思 ,建构了一个理性人哲学系统 ,并对存在的理想状态及其进路作出了自己的阐释。解读冯友兰的人哲学不仅是冯友兰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 ,而且有助于当代中国哲学人类学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觉解 理性
下载PDF
形上学沉思的终极进路——论冯友兰之“负的方法”何以晚出
20
作者 邓联合 张艳华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3-17,共5页
负的方法肇源于冯友兰《新理学》中的一个根本性困难:人们如何能够借助逻辑的形上学观念进入终极的人生境界?《新知言》提出负的哲学方法,意在使人们超越此前的理性纯思,以否定的方式,从形上学观念返归形上学对象,并最终获得与万物浑然... 负的方法肇源于冯友兰《新理学》中的一个根本性困难:人们如何能够借助逻辑的形上学观念进入终极的人生境界?《新知言》提出负的哲学方法,意在使人们超越此前的理性纯思,以否定的方式,从形上学观念返归形上学对象,并最终获得与万物浑然一体的天地境界。有了负的方法,冯友兰的天地境界理论就在哲学方法的层面上取得了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形上学 负的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