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bservations and analyses of floc size and floc settling velocity in coastal salt marsh of Luoyuan Bay, Fujian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WANG Aijun YE Xiang CHEN Jia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期116-126,共11页
In coastal environments, fine-grain sediments often aggregate into large and porous flocs. ElectroMagnetic Current Meters (EMCM) and Laser In Situ Scattering and Transmissometry (LISST-ST) have been deployed within a ... In coastal environments, fine-grain sediments often aggregate into large and porous flocs. ElectroMagnetic Current Meters (EMCM) and Laser In Situ Scattering and Transmissometry (LISST-ST) have been deployed within a Spartina alterniflora marsh of the Luoyuan Bay in Fujian Province, China, to measure the current velocity, the floc size and the settling velocity between 15 and 22 January 2008. During the observations, the near-bed water was collected in order to obtain the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 and constituent grain size. Data show that: (1) the nearbed current velocities vary from 0.1 to 5.6 cm/s in the central Spartina alterniflora marsh and 0.1–12.5 cm/s at the edge; (2) the SSCs vary from 47 to 188 mg/dm 3 . The mean grain size of constituent grains varies from 7.0 to 9.6 μm, and the mean floc sizes (MFS) vary from 30.4 to 69.4 μ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an floc size and settling velocity can be described as: w s =ad b , in which w s is the floc settling velocity (mm/s), a and b are coefficients. The floc settling velocity varies from 0.17 to 0.32 mm/s, with a mean value of 0.26 mm/s, and the floc settling velocity during the flood tide is higher than that during the ebb tide. The current velocity and the SSC are th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flocculation processes and the floc settling velo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状沉淀 速度分析 中国沿海 罗源湾 福建 沉降速度 盐沼 平均粒径
下载PDF
APAM和CTAB强化低阶动力煤过滤机理研究
2
作者 雷晓树 胡金良 柳骁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7-172,共6页
低阶动力煤包含较多细粒级和黏土矿物,导致其煤泥过滤难度增加。选用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作为助滤剂强化煤泥过滤,并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检测滤饼孔隙变化,采用Zeta电位仪、聚焦束反射测量仪、接触... 低阶动力煤包含较多细粒级和黏土矿物,导致其煤泥过滤难度增加。选用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作为助滤剂强化煤泥过滤,并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检测滤饼孔隙变化,采用Zeta电位仪、聚焦束反射测量仪、接触角测量仪、表面张力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煤颗粒和滤液性质。结果表明,助滤剂提高了过滤速率并降低了滤饼水分;CTAB能够显著提高煤表面疏水性、大幅降低滤液表面张力,但仅使滤饼孔隙率提高2.65%;APAM显著降低了颗粒Zeta电位,将絮体尺寸增大约7~9μm,使滤饼孔隙率提高11.65%;CTAB主要通过“润滑”滤饼孔壁增强孔壁疏水性以促进煤泥过滤脱水,而APAM主要通过削弱颗粒间的静电排斥力,促进絮体的形成以提高滤饼孔隙率强化煤泥过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脱水 低场核磁共振 絮体尺寸 滤饼孔隙结构 ZETA电位
下载PDF
膜-生物反应器和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的比较 被引量:86
3
作者 刘锐 黄霞 +1 位作者 刘若鹏 钱易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24,共5页
在运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把膜 生物反应器 (MBR)和传统活性污泥工艺 (CAS)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MBR具有比CAS更为稳定良好的出水水质 ,其平均出水COD浓度为 55 5mg L ,低于CAS工艺 ( 79 7mg L)。MBR系统中由于膜对大分子物质... 在运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把膜 生物反应器 (MBR)和传统活性污泥工艺 (CAS)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MBR具有比CAS更为稳定良好的出水水质 ,其平均出水COD浓度为 55 5mg L ,低于CAS工艺 ( 79 7mg L)。MBR系统中由于膜对大分子物质的截留作用 ,运行前 1 2 0d出现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积累 ,但随着微生物的驯化 ,这些积累的微生物产物最后得到降解。CAS中未发生微生物产物的积累。CAS出水、MBR上清液以及MBR出水中的物质组成差别很大。CAS出水和MBR上清液中分子量大于 60 0 0 0的高分子物质与小于 30 0 0的小分子物质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其中高分子物质在MBR上清液中的含量高于CAS系统 ;MBR出水中则主要是分子量小于 30 0 0的小分子物质。MBR污泥粒径较小 ,使得氧扩散速率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生物反应器 活性污泥法 分子量 微生物产物 粒径分布 污水处理
下载PDF
利用小角度激光光散射研究阳离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絮体粒径和絮体结构 被引量:18
4
作者 余剑锋 王东升 +3 位作者 叶长青 杨敏 葛小鹏 汤鸿霄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70-774,共5页
利用小角度激光光散射在线监测技术研究了不同阳离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对带负电荷的高岭土颗粒体系的絮凝动力学和絮体结构.对于高电荷密度的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ADMAC),由于分子量低其初始絮凝反应速度较慢,最终形成的絮体也较小... 利用小角度激光光散射在线监测技术研究了不同阳离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对带负电荷的高岭土颗粒体系的絮凝动力学和絮体结构.对于高电荷密度的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ADMAC),由于分子量低其初始絮凝反应速度较慢,最终形成的絮体也较小.絮凝过程中,其絮体结构发生重组和排列,分形维数从1.83升高到2.09,所形成的絮体密实.对于低电荷密度的2种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因其分子量大投药量高,絮凝反应速度较快;但其絮体的分形维数较小且在絮凝反应中基本保持不变,形成的絮体结构开放和松散.基于有机高分子对高岭土体系浊度和zeta电位的影响,结合絮凝动力学和絮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PDADMAC絮凝机理是电中和作用,而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和电荷密度的降低,CPAM则主要通过吸附架桥作用产生絮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粒径 絮体结构 分形维数 阳离子有机高分子
下载PDF
不同铝形态去除水中腐殖酸的混凝特性 被引量:18
5
作者 吴珍 张盼月 +3 位作者 曾光明 高英 肖辉煌 周凡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903-1907,共5页
制备了碱化度为2.4、以Al13为主要成分的聚合铝PAC-Al13和碱化度为2.4、以Al30为主要成分的高聚聚合铝PAC-Al30.采用烧杯混凝实验,通过絮体颗粒生长、电中和能力、pH和混凝剂投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比较了PAC-Al30、PAC-Al13和AlCl3混凝... 制备了碱化度为2.4、以Al13为主要成分的聚合铝PAC-Al13和碱化度为2.4、以Al30为主要成分的高聚聚合铝PAC-Al30.采用烧杯混凝实验,通过絮体颗粒生长、电中和能力、pH和混凝剂投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比较了PAC-Al30、PAC-Al13和AlCl3混凝去除水中腐殖酸的行为,并考察了水中残留铝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3种混凝剂的絮体形成能力由强到弱为PAC-Al30〉PAC-Al13〉AlCl3.与AlCl3相比,PAC-Al13和PAC-Al30的适用pH范围更宽,为5.0-8.0.PAC-Al30和PAC-Al13的电中和能力差别不明显;由于更强的吸附和架桥作用,在低投量下PAC-Al30表现出更好的混凝效果,而且PAC-Al30比AlCl3和PAC-Al13有更宽的有效投量范围,为0.08-0.64 mmol/L.对于腐殖酸含量为10 mg/L的水样,在pH为7.0,投量为0.16 mmol/L下,PAC-Al30对腐殖酸去除率达到98.5%,此时出水残留铝浓度为0.066 mg/L.结果证实Al30是可用于水中腐殖酸去除的一种新型的混凝/絮凝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C-Al30 PAC-Al13 腐殖酸 残留铝 絮体粒度 Ζ电位
下载PDF
利用LISST观测絮凝体粒径、有效密度和沉速的垂线分布 被引量:49
6
作者 程江 何青 王元叶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3-39,共7页
2003年6月,利用B型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_100在长江口徐六泾站定点连续观测了洪季大潮垂线细颗粒悬浮泥沙的实有粒径、体积浓度,利用OBS-3A测量现场悬沙浓度。计算了现场絮凝体有效密度和沉速。观测结果显示现场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平均... 2003年6月,利用B型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_100在长江口徐六泾站定点连续观测了洪季大潮垂线细颗粒悬浮泥沙的实有粒径、体积浓度,利用OBS-3A测量现场悬沙浓度。计算了现场絮凝体有效密度和沉速。观测结果显示现场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平均粒径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增大,表层为30~60μm,中层为50~80μm,底层超过90μm。絮凝体有效密度受水动力条件控制,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减小,有效密度在532~1456kgm3之间;絮凝体的现场沉速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加大,沉速变化范围在070~562cms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SST-100 絮凝 粒径 密度 沉速 长江河口 徐六泾
下载PDF
PAC投加对絮体破碎后再絮凝特性和颗粒去除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赫俊国 刘剑 +4 位作者 何开帆 于淼 董志虎 袁一星 张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18,共6页
为改善絮体破碎后的再絮凝能力,提高颗粒的去除效率,以西宁地区低温低浊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光学检测仪器及数学拟合方式,分析补投聚合氯化铝(PAC)对破碎后絮体粒径与分布、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描述颗粒及浊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随PA... 为改善絮体破碎后的再絮凝能力,提高颗粒的去除效率,以西宁地区低温低浊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光学检测仪器及数学拟合方式,分析补投聚合氯化铝(PAC)对破碎后絮体粒径与分布、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描述颗粒及浊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随PAC补投量的升高,絮体粒径和生长速率均先增大后减小,各自达到峰值所需补投药量分别为4和6 mg/L;剩余浊度和颗粒数先降低后升高,最低时可分别降至0.79 NTU、90个·m L^-1.补投2 mg/L药剂后,280-630μm絮体颗粒体积分数由22.85%增大到46.36%,4-35μm絮体颗粒体积分数由1.21%减小至0.19%,再絮凝后絮体平均粒径为400μm,大于未破碎前的370μm,粒径增长率为8.11%,絮体生长速率为77.26μm/min.补投PAC可促进絮体破碎后的再絮凝,提高浊度及颗粒数的去除效果,可有效改善实际工程絮凝工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体破碎 再絮凝 聚合氯化铝 粒径分布 颗粒数
下载PDF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蒋波 傅佳骏 蔡伟民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59-62,66,共5页
研究了两种含有不同长度疏水链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SG-1和CSG-2对活性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探讨了两种活性剂在活性污泥体系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投加约为干污泥质量10%的CSG-1可使滤饼的含水率降至78%左右,此时污泥的沉降效果较好,... 研究了两种含有不同长度疏水链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SG-1和CSG-2对活性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探讨了两种活性剂在活性污泥体系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投加约为干污泥质量10%的CSG-1可使滤饼的含水率降至78%左右,此时污泥的沉降效果较好,污泥毛细吸水时间(CST)也较短(约为62 s);与CSG-1相比,CSG-2虽可使滤饼含水率降至约74%,但其对污泥过滤性能和沉降效果的改善均较差。对CSG-1和CSG-2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机理研究表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静电引力和范德华力而被吸附于污泥表面,改变了活性污泥絮体的特性,并引起胞外聚合物(EPS)的分布发生变化,从而改善了污泥的脱水性能,同时也导致了絮体颗粒粒径发生了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脱水性能 吸附 胞外聚合物 絮体颗粒粒径
下载PDF
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工艺絮体粒径变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刘百仓 许加权 +3 位作者 李俊俊 郑哲 林琳 熊涛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32,56,共5页
以河水为原水,在选择适宜水力条件的基础上,考察了混凝剂为硫酸铝(AS)、氯化铁(FeCl3),投加粉末活性炭(PAC)和高锰酸钾(KMnO4)强化常规处理工艺时絮体粒径的变化规律。试验中采用激光粒度仪在线多次测量絮体平均粒径,然后利用软件对数... 以河水为原水,在选择适宜水力条件的基础上,考察了混凝剂为硫酸铝(AS)、氯化铁(FeCl3),投加粉末活性炭(PAC)和高锰酸钾(KMnO4)强化常规处理工艺时絮体粒径的变化规律。试验中采用激光粒度仪在线多次测量絮体平均粒径,然后利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考察了不同药剂投量工况组合时浊度、UV254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投加不同量的PAC后,原水的粒径变化不大,但在PAC投量不同的条件下投加相同量混凝剂后,形成的絮体粒径差异明显;在PAC投量与混凝剂投量不变的条件下,投加不同量的KMnO4对絮体粒径的影响也较大;相同条件下,使用50 mg·L-1 FeCl3形成的絮体比60 mg·L-1 AS的大、絮体增长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混凝 絮体粒径 高锰酸钾 粉末活性炭
原文传递
三峡库区黏性泥沙在紊动剪切作用下的絮凝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祖波 王军 +1 位作者 李振亮 李旺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6-203,共8页
采集三峡库区忠县黄花城河段黏性泥沙进行紊动剪切作用下的絮凝试验研究。试验装置主要包括沉降柱、絮体分离室和絮体图像采集系统,试验中采用振动格栅产生近似均匀紊流场,并通过ADV(Acoustic Doppler Velocimetry)测量流速来校核流体... 采集三峡库区忠县黄花城河段黏性泥沙进行紊动剪切作用下的絮凝试验研究。试验装置主要包括沉降柱、絮体分离室和絮体图像采集系统,试验中采用振动格栅产生近似均匀紊流场,并通过ADV(Acoustic Doppler Velocimetry)测量流速来校核流体剪切率和格栅振动频率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1)该黏性泥沙絮凝效果明显,絮体最大粒径Df,95为73~126μm、平均粒径Df,50为18~33μm,絮体粒径分布受紊动剪切率和泥沙浓度的影响较大;(2)随着紊动剪切率的增大(从3.84 s-1至30.07 s-1),Df,95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剪切率为19.94 s-1时,Df,95达到最大值,大絮体(粒径大于96μm)的数量百分数也达到最大值;(3)相同紊动剪切率条件下,不同浓度(0.3~1.0 g/L)泥沙絮凝后的絮体粒径分布,基本符合"泥沙浓度越高,Df,95越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黏性泥沙 絮凝 剪切率 絮体粒径
下载PDF
初始湍流强度与耙架剪切对全尾砂絮凝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焦华喆 刘晨生 +2 位作者 吴爱祥 沈慧明 杨亦轩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4-61,共8页
资源绿色开采是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深部井下开采技术的提高,充填采矿法已成为矿山开采领域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全尾砂絮凝脱水作为充填采矿法的核心,以深锥浓密机探究全尾砂絮凝沉降规律是目前全尾砂浓密理论发展的前沿技术... 资源绿色开采是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深部井下开采技术的提高,充填采矿法已成为矿山开采领域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全尾砂絮凝脱水作为充填采矿法的核心,以深锥浓密机探究全尾砂絮凝沉降规律是目前全尾砂浓密理论发展的前沿技术,深锥浓密过程中给料井初始湍流强度与耙架转速是影响全尾砂絮团尺寸与沉降行为的关键因素。利用自制智能连续浓密试验平台,对深锥浓密机内真实沉降环境进行模拟。结合高速摄像与粒子追踪技术,深入研究给料井内的絮团形成过程与沉降柱内的絮团沉降过程。采用MATLAB及ImageJ分析软件,研究了给料井(高度10 cm,横截面直径分别为4、5、6 cm)内初始湍流强度对絮团尺寸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剪切环境下絮团沉降行为规律。结果表明:在固体絮凝剂单耗(20 g/t)、入料浓度(10%)和固体通量(0.1~0.3 t/(h m2))一定的条件下,给料井横截面直径分别为4、5、6 cm时,对应的最大初始湍流强度分别为28.66%、25.99%、23.16%。絮团尺寸随初始湍流强度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当初始湍流强度为25.99%时,全尾砂絮团尺寸达到最大6.21 mm。剪切作用可加速絮团的沉降,相同条件下,耙架转速为0时,絮团沉降速度为1.23 cm/s;耙架转速为4 r/min时,絮团沉降速度为4.92 cm/s;耙架转速为8 r/min时,絮团沉降速度为3.36 c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尾砂絮团 初始湍流强度 絮团尺寸 剪切作用 絮凝沉降
下载PDF
长江口徐六泾悬浮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特性 被引量:14
12
作者 程江 何青 夏小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4-313,共10页
2003年6月14日—22日,利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在不扰动颗粒物的情况下,于长江口徐六泾定点连续观测了洪季大、小潮表层粘性悬浮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实有粒径、体积浓度,配合OBS-3A现场测量的悬沙浓度计算了现场絮凝体的有效密度和... 2003年6月14日—22日,利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在不扰动颗粒物的情况下,于长江口徐六泾定点连续观测了洪季大、小潮表层粘性悬浮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实有粒径、体积浓度,配合OBS-3A现场测量的悬沙浓度计算了现场絮凝体的有效密度和静水沉速。观测结果显示,徐六泾大、小潮表层絮凝体体积浓度、粒径、有效密度和静水沉速的平均值分别为98.0μl/L、39.8μm、1173kg/m3、1.14mm/s和70.8μl/L、64.4μm、919kg/m3、2.32mm/s。研究表明:①长江口徐六泾表层絮凝体体积浓度主要受水流流速影响,再悬浮现象明显,体积浓度过程线滞后流速过程线,落潮期间滞后10—30min,涨潮则滞后30—50min;②小于一定流速时絮凝体平均粒径随流速增大而增大,大于一定流速时絮凝体平均粒径则随流速增大而减小,徐六泾大、小潮表层絮凝体在50cm/s的垂线平均流速时出现平均粒径与垂线平均流速关系的转折;③徐六泾大、小潮表层絮凝体平均粒径在体积浓度75μl/L时出现平均粒径与体积浓度关系的转折,体积浓度小于75μl/L时粒径随体积浓度增加而增大,超过75μl/L时粒径随体积浓度的增加变化不明显;④絮凝体有效密度由粒径大小控制,粒径大,有效密度小,反之亦然,粒径和有效密度共同决定絮凝体静水沉速,有效密度和沉速与平均粒径之间均存在良好的幂指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SST 絮凝体 粒径 有效密度 沉速 长江口
下载PDF
长江河口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粒径的谱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程江 何青 +2 位作者 王元叶 刘红 夏小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0-464,共5页
2003年6月利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在不扰动的情况下,获取了长江口徐六泾处悬浮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现场粒径系列资料,应用谱分析方法研究了絮凝体粒径在大小潮、表底层的变化规律。分析表明,长江口徐六泾处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粒径... 2003年6月利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在不扰动的情况下,获取了长江口徐六泾处悬浮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现场粒径系列资料,应用谱分析方法研究了絮凝体粒径在大小潮、表底层的变化规律。分析表明,长江口徐六泾处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粒径存在着明显的变化周期:大潮表层存在7.86h,3.93h和2.95h的变化周期;小潮表层存在8.38h和3.14h的变化周期;大潮底层存在3.33h和1.19h的变化周期。研究认为长江口涨落潮的周期性变化对徐六泾的絮凝体粒径有影响。涨落潮的周期性变化导致流速的周期性变化,流速的周期性变化引起水流紊动剪切力的周期性变化,周期性变化的水流紊动剪切力作用于絮凝体,从而导致絮凝体粒径的变化周期和涨落潮流历时的周期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泥沙 絮凝体 谱分析 粒径 长江河口 周期性变化 2003年6月 变化周期 水流紊动 激光粒度仪 徐六泾 长江口 变化规律 涨落潮流 分析表 剪切力 力作用 现场 底层 表层 流速
下载PDF
聚硅酸金属盐复合絮凝剂形貌结构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江露英 刘红 +1 位作者 朱小丽 范先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8-133,共6页
以硅酸钠、硫酸和硫酸盐为原料制备聚硅酸金属盐(PSMS)复合絮凝剂,通过红外光谱研究了金属元素与聚硅酸(PS)的相互作用情况,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PS、PSMS和相应简单金属盐(MS)的形貌,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了絮体粒径变化及破碎与恢... 以硅酸钠、硫酸和硫酸盐为原料制备聚硅酸金属盐(PSMS)复合絮凝剂,通过红外光谱研究了金属元素与聚硅酸(PS)的相互作用情况,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PS、PSMS和相应简单金属盐(MS)的形貌,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了絮体粒径变化及破碎与恢复情况,并考察了PSMS在不同投加量下处理腐植酸模拟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PSMS的红外光谱图中有M—O—Si振动峰出现,扫描电镜显示PSMS的聚集单元表面异于PS的平滑,为细小不规整的晶体颗粒,并与相应硫酸盐(MS)形貌有一定关联。此外,无论是所形成絮体的粒径还是对腐植酸的去除效果,聚硅酸硫酸铝(PSAlS)和聚硅酸硫酸铁(PSFeS)均优于其它聚硅酸金属盐,PSFeS的絮体虽易破碎但破碎后恢复能力最好,且粒径最大而容易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硅酸复合金属盐 形貌结构 性能 絮体粒径
原文传递
生物沥浸污泥EPS的变化规律及对Zeta电位、污泥粒径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杰 齐建华 +1 位作者 韩士群 周庆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7-112,共6页
本研究以氧化硫硫杆菌生物沥浸提高污泥脱水性能为目的,考察生物沥浸过程中污泥p H值、EPS总量和组成、Zeta电位、粒径等的变化,研究p H值、EPS总量和组成变化对Zeta电位、粒径的影响。结果显示,生物沥浸初期污泥EPS_p、EPS_h减少速度较... 本研究以氧化硫硫杆菌生物沥浸提高污泥脱水性能为目的,考察生物沥浸过程中污泥p H值、EPS总量和组成、Zeta电位、粒径等的变化,研究p H值、EPS总量和组成变化对Zeta电位、粒径的影响。结果显示,生物沥浸初期污泥EPS_p、EPS_h减少速度较快,随后减速变缓,EPS_py在整个过程中减少速度较慢;p H值、总EPS含量(EPST)、多糖含量(EPS_(py))、蛋白质含量(EPS_p)、腐殖质含量(EPS_h)均对Zeta电位影响显著,EPST、EPS_p、EPS_h与Zeta电位相互关系为非线性关系,污泥Zeta电位降低是H^+的静电中和作用和EPS电荷减少共同作用的结果;Zeta电位、EPST、EPS_h、EPS_p、EPS_(py)均对生物沥浸污泥粒径影响显著,EPST、EPS_h、EPS_p、EPS_(py)与污泥粒径的相互关系为非线性关系。大量H^+的中和作用、EPS电荷的减少、污泥絮体间空间位阻的降低共同促进了污泥絮体颗粒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沥浸 胞外聚合物 ZETA电位 污泥粒径
下载PDF
钛白粉生产副产物和废硫酸制备混凝剂的试验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勇强 吴涛 +2 位作者 吴春笃 徐明力 厉晶晶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4-477,496,共5页
以钛白粉生产中的副产物硫酸亚铁和废硫酸为原料,采用氧化法制备混凝剂聚合硫酸铁(PFS).运用X射线衍射法、扫描电镜法及红外光谱法对制得的聚合硫酸铁进行了表征.通过混凝试验,利用絮体颗粒的生长比较样品PFS、市售PFS和FeSO4去除水中... 以钛白粉生产中的副产物硫酸亚铁和废硫酸为原料,采用氧化法制备混凝剂聚合硫酸铁(PFS).运用X射线衍射法、扫描电镜法及红外光谱法对制得的聚合硫酸铁进行了表征.通过混凝试验,利用絮体颗粒的生长比较样品PFS、市售PFS和FeSO4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效果.结果表明:制备的PFS为颗粒大小及形状不均匀的片状物,而且是羟基桥连的铁的聚合物;制备的PFS处理性能良好,在处理模拟废水时,絮体生长速率较快,絮体颗粒达到平衡耗时较短,最终絮体平均粒径较大;制备的PFS对废水浊度去除率可达到95%以上,对废水色度去除率可达80%,与市售PFS的混凝效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亚铁 混凝剂 聚合硫酸铁 表征 絮体粒度
下载PDF
罗源湾海岸盐沼悬沙粒度及沉降速率的观测和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爱军 叶翔 陈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关键词 海岸盐沼 互花米草 流速 悬沙含量 絮凝体 平均粒径 沉降速率 罗源湾
下载PDF
絮凝体的物理特性 被引量:8
18
作者 金鹏康 曹宇 王晓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1年第4期316-320,共5页
从絮凝体的密度、空隙率、絮凝体的粒径分布、絮凝体的强度以及絮凝体的分形维数五个方面综述了絮凝体的物理特性及结构特性 ,分析了影响絮凝体物理特性的因素 .
关键词 絮凝体 密度 空隙率 分形维数 水处理
下载PDF
长江口徐六泾河段洪季中水期悬浮泥沙沉降特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邵宇阳 严以新 +1 位作者 马平亚 张志林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36,共8页
2007年9月27日至10月5日长江口洪季中水期间,在徐六泾2号水文平台处,结合OBS3A、LISST100(B)和ADCP对该地区的悬浮泥沙在大中小三种不同潮型下进行观测。详细分析了洪季中水期该处悬浮絮凝体沉降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潮差会对絮凝体的特性... 2007年9月27日至10月5日长江口洪季中水期间,在徐六泾2号水文平台处,结合OBS3A、LISST100(B)和ADCP对该地区的悬浮泥沙在大中小三种不同潮型下进行观测。详细分析了洪季中水期该处悬浮絮凝体沉降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潮差会对絮凝体的特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相同絮凝体粒径下,大潮差时絮凝体有效密度和沉降速度都是小潮差时絮凝体的1.5倍,整个测量期间沉降速度约为0.5~3.0mm/s。针对目前利用分形学研究泥沙沉降特性的成果结合本文结果可知徐六泾处絮凝体质量分形维数约为2.5,并且由于泥沙形状及分布不均的影响泥沙沉降特性的系数约为0.43~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泥沙 絮凝体粒径 絮凝体密度 沉降速度 长江口 现场测量
下载PDF
絮凝-DAF(dissolved air floatation)工艺的化学因素与颗粒特征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毅力 李大鹏 +1 位作者 郭瑾珑 汤鸿霄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45-550,共6页
研究了絮凝 DAF工艺的化学因素和颗粒特征 .PAC类絮凝剂的碱化度B值越高 ,其荷电量和立体结构越显著 ,絮凝 DAF工艺的除浊效果越好 ;但除了絮凝剂的电中和能力外 ,其形成絮体的结构特征也对絮凝 DAF工艺有影响 .随着投药量、絮凝搅拌... 研究了絮凝 DAF工艺的化学因素和颗粒特征 .PAC类絮凝剂的碱化度B值越高 ,其荷电量和立体结构越显著 ,絮凝 DAF工艺的除浊效果越好 ;但除了絮凝剂的电中和能力外 ,其形成絮体的结构特征也对絮凝 DAF工艺有影响 .随着投药量、絮凝搅拌强度和时间的增加 ,絮体都分别会趋于某一极值尺寸而后逐渐变小 ,且较大粒度的密实絮体才是与微气泡作用效果最好的絮体 .此外 ,增加絮凝搅拌强度和延长时间都可能有利于水中颗粒的去除 ,且DAF出水中粒径越大的颗粒含量越少 ,其中大于 1 5μm的颗粒极少 ,但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DAF 碱化度B 流动电流 絮体特征 颗粒分布 浊度 给水处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