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城市碳排放绩效:动态分解、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
作者 魏丽莉 侯宇琦 曹昊煜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83,共15页
以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为框架,构造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对中国2006—2019年城市碳排放治理绩效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含义、跨期动态变化、区域均衡等层面对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进行多维分解,检验中国城市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因素。... 以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为框架,构造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对中国2006—2019年城市碳排放治理绩效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含义、跨期动态变化、区域均衡等层面对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进行多维分解,检验中国城市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第一,样本期内全国城市平均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动态分解结果显示,中国各地的平均碳排放绩效水平不断改进,创新效应对其贡献逐年增大但赶超效应贡献不足;第二,空间分异方面,珠三角、长三角、粤闽浙沿海、长江中游等东部地区城市群不仅平均碳排放绩效水平普遍较高,且碳排放绩效的增长速度较快,中西部地区仅成渝城市群碳排放绩效表现较好,中原、京津冀等城市群近年来碳排放绩效的改善速度较快;第三,基尼系数测度及其分解显示,近年中国城市碳排放绩效指数的分异程度逐步加深,分异成因主要为城市群组间差异,城市群内部差异贡献度较低;第四,Lasso分析及双固定面板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清洁能源使用、金融发展、绿色环保和科技支持能够有效改善城市层面的碳排放绩效,能源消耗强度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对碳排放绩效具有负面影响;最后,城市群因子探测结果显示,各城市群间的驱动因子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时空格局 区域差异 共同前沿面 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
下载PDF
城市社区的语言表征——基于北京市“月亮河休闲小镇”的分析
2
作者 卢德平 《全球城市研究(中英文)》 2024年第2期86-99,152,共15页
社区参与了城市的空间构成,与安排社会活动的空间相比较,是典型的私人空间。但从私人空间走向公共空间,或从公共空间返回私人空间,城市生活寓于其中。空间的转换构成了城市社区的基本特征。两种空间的嵌套、连接,形成城市社区前台和后... 社区参与了城市的空间构成,与安排社会活动的空间相比较,是典型的私人空间。但从私人空间走向公共空间,或从公共空间返回私人空间,城市生活寓于其中。空间的转换构成了城市社区的基本特征。两种空间的嵌套、连接,形成城市社区前台和后台的关系。语言景观外显出这样的空间关系,同时又为两种空间的转换提供了向导。语言景观表征空间关系、空间功能以及空间活动,区分出“冷”代码和“热”代码,发挥着象征功能和信息功能,分别成为前台和后台的语言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台 后台 社区 语言景观 表征 冷代码 热代码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含碎石土壤水分扩散能力
3
作者 冯娅瑛 牟丽敏 +1 位作者 周娜娜 韩珍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5-195,共11页
中国喀斯特地区基岩裸露、土层浅薄,碎石(粒径>2 mm)在土壤中广泛分布,土壤水分迁移具有一定复杂性。已有研究多集中于水动力条件下土壤的垂直入渗分析,针对喀斯特含碎石土壤的水分水平扩散能力方面的研究鲜见。本研究以贵阳花溪区... 中国喀斯特地区基岩裸露、土层浅薄,碎石(粒径>2 mm)在土壤中广泛分布,土壤水分迁移具有一定复杂性。已有研究多集中于水动力条件下土壤的垂直入渗分析,针对喀斯特含碎石土壤的水分水平扩散能力方面的研究鲜见。本研究以贵阳花溪区含碎石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平土柱扩散法对比分析不同碎石含量(0、10%、20%、30%、40%)土壤湿润锋的前进状况以及土壤水分扩散率变化特征,探讨喀斯特地区不同碎石含量的土壤水分扩散能力。结果表明:(1)碎石含量相同时,湿润锋前进距离和前进速率与时间之间均呈幂函数关系;随着水分水平扩散的进行,土柱的体积含水率逐渐减小,玻尔兹曼(Boltzmann)变换参数λ则随着体积含水率的减小而呈指数增大;随着体积含水率减小,土壤水分扩散率呈递减趋势。(2)碎石含量不同时,湿润锋前进距离和平均速率随着碎石含量的增加总体呈现出增大趋势,但碎石含量为10%时湿润锋前进距离与平均速率均有所减小;同一位置的体积含水率随碎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体积含水率相同条件下,土壤水分扩散率随碎石含量增加呈递增趋势。本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地区土壤水文循环和过程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石含量 水分扩散 湿润锋 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统一战线“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毕节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
4
作者 陈顺达 周明宽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6-95,共10页
“地域+领域”是统一战线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组团式帮扶毕节试验区的创新性探索,是毕节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生动实践。“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毕节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有其存在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 “地域+领域”是统一战线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组团式帮扶毕节试验区的创新性探索,是毕节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生动实践。“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毕节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有其存在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但是,科技、产业、教育、健康、人才等领域组团式帮扶的组织领导、机制保障和精准衔接等三个方面还不同程度存在基层政策知晓率不高、重视程度不够,机制运行不顺畅、压力传导不强,项目谋划不精准、争取支持不够等现实困境。要解决这些问题,须要督促发挥机制作用、加强统筹调度力度,构建联动工作格局、加强督促推动力度,精准梳理需求事项、加强业务指导力度,才能更有效发挥多党合作助推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充分彰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战线 地域+领域 组团式帮扶 毕节试验区
下载PDF
战后中共在中国台湾的隐蔽战线——洪国式个案探微
5
作者 林威杰 《台湾历史研究》 2024年第2期65-76,共12页
国共内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对敌斗争有一套独特而隐蔽的工作模式,被称为“隐蔽战线”。为促成中国台湾解放、完成国家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安排洪国式等人暗中抵台,以便建立、发展岛内隐蔽战线。洪国式初衷是策反海空军重要将领... 国共内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对敌斗争有一套独特而隐蔽的工作模式,被称为“隐蔽战线”。为促成中国台湾解放、完成国家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安排洪国式等人暗中抵台,以便建立、发展岛内隐蔽战线。洪国式初衷是策反海空军重要将领,希望以此获取重要军事情报,为解放中国台湾提供助力。洪国式在中国台湾的地下工作,利用既有人际网络,向中国台湾军方渗透,获得了一些情报,有助于动摇国民党军心、打击国民党退台残余势力。虽然洪国式在中国台湾从事地下活动时间不长便被捕,实际发挥的作用有限,但作为中共解放中国台湾隐蔽战线历史的一部分,有其特殊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国式 中国共产党 台湾地区 隐蔽战线
下载PDF
地域文化视野下小三线工业遗产再利用策略研究——以安徽省宣城市月克冲940厂为例
6
作者 王惠 马言雪 +1 位作者 张浩 王冉明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10期189-191,共3页
小三线工业遗产是20世纪60年代工业活动的实物见证,具有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征。月克冲村因940厂工业遗产的完整性和文化性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为了发挥小三线工业遗产的价值,940厂的部分厂房已经被更新利用。然而,其利... 小三线工业遗产是20世纪60年代工业活动的实物见证,具有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征。月克冲村因940厂工业遗产的完整性和文化性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为了发挥小三线工业遗产的价值,940厂的部分厂房已经被更新利用。然而,其利用方式表现为老厂房内置入新功能的单一化处理,且缺乏对传统村落整体地域文化的传承,难以充分发挥小三线军工厂在月克冲村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对月克冲村的地域文化从周围环境、村落格局、历史建筑三方面进行梳理,继而结合小三线工业遗产更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再现场景、复兴文脉、可持续发展等三个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的策略,以助力月克冲村在新发展阶段强化自身的地域文化优势,与皖南地区其他传统村落形成差异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皖南小三线 月克冲村 传统村落
下载PDF
穿梭于战火之中:转战陕北中担架队的组织动员和运行
7
作者 刘羽燕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3-115,共13页
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勤工作是中共动员解放区群众为保障人民军队顺利作战,巩固解放区建设而进行的各种勤务工作。它是战时应运而生的一种支前方式,在中国共产党赢取解放战争胜利的过程中作出卓越贡献。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通过建立健全... 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勤工作是中共动员解放区群众为保障人民军队顺利作战,巩固解放区建设而进行的各种勤务工作。它是战时应运而生的一种支前方式,在中国共产党赢取解放战争胜利的过程中作出卓越贡献。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通过建立健全多层次后勤保障体系,制定较为完备的支前动员办法,充分利用民力,组织了较为高效的随军担架队和常备担架队,克服诸多困难,完成军需物资的传送和伤病员的转运。在这一动态过程中,战勤工作还能随着战事发展和军民的实时反馈,不断纠正偏差,以更好地服务战争、保障战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西北野战军 战时勤务 支前 担架队
下载PDF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断层系统的三维计算网格模型
8
作者 张熔鑫 邢会林 +4 位作者 舒涛 刘骏标 郭志伟 王建超 谭玉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33,共16页
川滇地区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运动影响地震频发,是开展地震研究的理想实验场。为实现基于几何模型的三维断层系统有限元模型快速构建,本文以川滇地区断层系统的主要断层几何模型为基础进行了以下研究。①改进了推进波前法,使其能... 川滇地区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运动影响地震频发,是开展地震研究的理想实验场。为实现基于几何模型的三维断层系统有限元模型快速构建,本文以川滇地区断层系统的主要断层几何模型为基础进行了以下研究。①改进了推进波前法,使其能够基于几何模型生成三维曲面的三角形网格,并自动识别需要局部加密的区域以及进行网格加密。②提出了交叉断层的交叉线识别算法,根据非参数曲面间的空间几何关系识别不同面(包括断层面与研究区域边界)之间的相交线。③完善了三维断层系统有限元计算网格模型快速构建方法:对原始断层几何模型进行延长、连接等操作,使其能在几何上代表断层真实形状;将研究区域外边界与内部断层面整合,并识别它们之间的交叉线;以交叉线为约束,使用改进的推进波前法对断层面进行网格重划分,修复网格拓扑关系和提高网格质量;最后,以断层面新生成的三角形面网格为约束,自动生成含断层的四面体计算网格模型。(4)将上述方法应用于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构建了川滇地区断层系统的三维计算网格模型,为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该区域地震动力学过程奠定了计算网格模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断层系统 有限元网格生成 推进波前法
下载PDF
一种基于阵风锋时空变化特征的大风识别算法研究
9
作者 吴奕霄 王珂清 +3 位作者 程婷 项瑛 周学东 徐芬 《雷达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47-554,共8页
本文根据易引发大风的阵风锋在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图像空间上呈现高度较低、形态呈弧线结构和时间上具有移动特点这3个特征,在低仰角反射率因子、时间差分反射率因子、空间差分反射率因子这3种不同反射率因子图像上,采用模板匹配技术分... 本文根据易引发大风的阵风锋在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图像空间上呈现高度较低、形态呈弧线结构和时间上具有移动特点这3个特征,在低仰角反射率因子、时间差分反射率因子、空间差分反射率因子这3种不同反射率因子图像上,采用模板匹配技术分别对其进行阵风锋图像特征匹配分值处理。融合3种特征匹配结果后,采用区域增长法提取阵风锋弧线图像结构,排除虚假图像。在处理3种得分值结果的过程中,同时采用了风暴抑制模板和放射状回波抑制模板技术来降低非阵风锋回波得分值。结果表明,算法能够有效识别易引发大风的阵风锋图像特征,且识别结果与原阵风锋位置和形状较为一致。本文所设计的阵风锋模板匹配技术为能准确地监测和预警阵风锋灾害性天气过程提供多一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板匹配技术 区域增长法 阵风锋 特征融合
下载PDF
景德镇一次雷暴回波“崩塌”现象与强风关系的分析
10
作者 陈鲍发 马中元 +3 位作者 王立志 黄龙飞 蔡俊峰 李燕玲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459-466,共8页
为了解雷暴回波形成强风的原因,使用自动气象站数据、雷达拼图组合反射率(CR)产品、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雷达产品生成子程序(PUP)和景德镇TWP3型边界层风廓线雷达等资料,采用天气学、雷达气象学等方法,对2017年8月20日雷暴回波... 为了解雷暴回波形成强风的原因,使用自动气象站数据、雷达拼图组合反射率(CR)产品、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雷达产品生成子程序(PUP)和景德镇TWP3型边界层风廓线雷达等资料,采用天气学、雷达气象学等方法,对2017年8月20日雷暴回波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赣东北强风过程的影响系统为西太副热带高压(北部边缘),500 hPa前倾槽、湿度锋、850 hPa切变线,地面有辐合线等。(2)景德镇附近不断有对流回波新生、发展、合并,组合反射率(CR)强度达到65 dBZ,60 dBZ强回波面积增大≥100 km^(2),回波处于最强盛时刻,但没有出现大风。(3)温度锋区和湿度锋区对雷暴回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新生对流回波、回波快速发展和回波异常活跃上。(4)强风往往产生于雷暴回波最强盛至快速减弱时刻,CR回波强度60~65 dBZ减弱为55~60 dBZ,55 dBZ回波面积快速减小且分散;回波顶高(ET)从18 km降到15 km;垂直积分液体水含量(VIL)从50 kg/m^(2)降到30 kg/m^(2);这些变化在两个体扫时间内快速完成,故称为“崩塌”现象。(5)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RCS上,CR回波强度从60 dBZ降到55 dBZ,55 dBZ回波面积迅速减小;径向速度垂直剖面(VCS)上,强回波区由正负速度对、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迅速转变为负速度区;地面开始出现强风。研究结果对局地雷暴大风或强风天气的预警监测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波合并 温湿锋区 “崩塌”现象 回波面积 负速度区
下载PDF
夏季江苏近海水文化学要素特征及其对沿岸水东北向扩展的指示 被引量:10
11
作者 韦钦胜 葛人峰 +2 位作者 李艳 范士亮 傅明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97-204,共8页
1引言江苏海域地形特殊,特别是中部近岸浅海区,水浅流急,又有多股入海径流在此交汇并与沿岸海水混合,形成了颇为复杂的水文动力状况。先前大多研究认为,苏北沿岸水往东南方向流动。对该海域沿岸水北向流动的认识并不多见且未引起足够的... 1引言江苏海域地形特殊,特别是中部近岸浅海区,水浅流急,又有多股入海径流在此交汇并与沿岸海水混合,形成了颇为复杂的水文动力状况。先前大多研究认为,苏北沿岸水往东南方向流动。对该海域沿岸水北向流动的认识并不多见且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近海 化学水文学特征 苏北沿岸水 东北向扩展 黄海冷水团锋面 漂流瓶实验
下载PDF
长江口外水域叶绿素a分布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34
12
作者 沈新强 胡方西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5年第1期71-80,共10页
本文根据1988年8月、12月、89年8月和1991年9月对长江口外附近水域(30°30′─31°50′N、124°30′E以西)进行的多学科的综合调查结果,着重探讨长江河口羽状锋区附近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 本文根据1988年8月、12月、89年8月和1991年9月对长江口外附近水域(30°30′─31°50′N、124°30′E以西)进行的多学科的综合调查结果,着重探讨长江河口羽状锋区附近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调查海区叶绿素3含量从长江口外向东构成低、高、最低的分布趋势,夏季形成向东或东北扩展的、清晰可辩的叶绿素a的羽状锋。在锋区内叶绿素a的含量值高,最大值可达40毫克/米 ̄3,该羽状锋的水平及垂向边界大致可以3.0毫克/米 ̄3等值线确定。在垂直分布上出现较强的叶绿素a跃层,最大梯度可达每米5毫克/米 ̄3以上。冬季叶绿素a含量比夏季成倍地降低,锋区消失,垂直分布均匀,相对高值区比夏季明显地向河口内收缩。叶绿素a含量具有显著的周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在影响叶绿素a分布与变化的众多因子中,与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种类、盐度、潮流、径流、营养盐、光照等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羽状锋区 叶绿素A 环境因子 水质
下载PDF
基于静止锋的强对流过程个例诊断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纪玲玲 王昌雨 +1 位作者 姜永强 孔玉寿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74-479,共6页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图、中尺度暴雨 η模式输出的物理量场和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对 1999年 7月 18日 0 8时~ 7月 19日 0 8时东南沿海 2 1~ 30°N ,110~ 12 2°E范围内的强对流过程进行了分析 ,并仔细考察了对流云团强烈发展的前...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图、中尺度暴雨 η模式输出的物理量场和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对 1999年 7月 18日 0 8时~ 7月 19日 0 8时东南沿海 2 1~ 30°N ,110~ 12 2°E范围内的强对流过程进行了分析 ,并仔细考察了对流云团强烈发展的前期条件。结果表明 :此次强对流过程与副高边缘的强暖湿不稳定及准静止锋的活动有关 ,静止锋活动是产生雷暴的直接原因 ,同时也与午后的热对流运动有关。对流不稳定和惯性不稳定是这次雷暴的触发机制 ,相对湿度和对流有效位能的大值中心附近未来可能将有雷暴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准静止锋 东南沿海卫星云图
下载PDF
初论东海黑潮锋的区域性差异 被引量:9
14
作者 汤毓祥 《黄渤海海洋》 CSCD 1992年第3期1-9,共9页
本文基于历史资料(1934~1988)和近期中、日黑潮合作调查结果分析指出,东海黑潮锋在其三维结构和季节变化等方面皆存在较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初步研究表明,地形效应是导致上述差异的主导因素.同时,季风和海面冷却在产生东海黑潮锋的区域... 本文基于历史资料(1934~1988)和近期中、日黑潮合作调查结果分析指出,东海黑潮锋在其三维结构和季节变化等方面皆存在较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初步研究表明,地形效应是导致上述差异的主导因素.同时,季风和海面冷却在产生东海黑潮锋的区域性差异中亦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 潮锋 东海 区域性 差异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前缘地区晚第四纪沉积的孢粉与环境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玉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2-87,共6页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前缘地区高桥G2孔、上海斜2孔等晚第四纪地层的孢粉研究,划分出了6个孢粉组合带,并结合临近钻孔的孢粉研究资料,恢复了本地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的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稀疏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冷干(晚更新...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前缘地区高桥G2孔、上海斜2孔等晚第四纪地层的孢粉研究,划分出了6个孢粉组合带,并结合临近钻孔的孢粉研究资料,恢复了本地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的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稀疏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冷干(晚更新世晚期);第二阶段为针叶、阔叶混交林草地,反映气候温凉略湿(前北方期);第三阶段为含常绿阔叶树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和略干(北方期);第四阶段以栲属、青冈栎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反映气候暖热潮湿(大西洋期);第五阶段是以栎、松、蒿为主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和略干(亚北方期);第六阶段是以落叶栎类、常绿栎类、松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草地.这六个阶段为本地区的地层年代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为晚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孢粉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前缘地区 晚第四纪 孢粉组合 古环境
下载PDF
河南省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4-7砂层组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勇 钟建华 +3 位作者 王夕宾 杨和山 王海桥 朱大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16,i001-i002,共5页
对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4-7砂层组进行超短期、短期、中期三级基准面旋回研究, 认为该层段可划分为一个下降半中期旋回和8个短期旋回。在此划分的基础上, 结合区域构造、沉积背景、岩心观察、取心分析化验和测井等资料, 确认濮城油田南区... 对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4-7砂层组进行超短期、短期、中期三级基准面旋回研究, 认为该层段可划分为一个下降半中期旋回和8个短期旋回。在此划分的基础上, 结合区域构造、沉积背景、岩心观察、取心分析化验和测井等资料, 确认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4-7为气候炎热、蒸发强烈、湖面波动大的小型闭塞盆地内发育的湖退式三角洲前缘沉积, 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决口扇、远砂坝及滑塌砂体7种沉积微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回 区域构造 三角洲前缘 湖退 微相
下载PDF
多点地质统计学在储层相建模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超 谢传礼 +1 位作者 Yannick Tepinhi 汪磊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60-764,共5页
针对渤南油田五六区沙三段4砂组2小层(Es342)储层砂体形态弯曲、分叉、砂体规模与展布变化大的特点,利用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法对研究层位进行沉积微相模拟。在该区密集井网区精细地层研究的基础上,统计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 针对渤南油田五六区沙三段4砂组2小层(Es342)储层砂体形态弯曲、分叉、砂体规模与展布变化大的特点,利用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法对研究层位进行沉积微相模拟。在该区密集井网区精细地层研究的基础上,统计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体长、宽定量数据,结合储层地质知识库的研究,确立不同微相的平面形态与空间组合特征,依此建立定量训练图像。在此基础上,利用SNESIM算法对研究区扇三角洲前缘进行沉积微相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利用多点地质统计方法,能够很好地模拟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的空间形态特征,得到符合地质意义的沉积微相模型。研究区密集井网的定量研究和训练图像的建立,可以丰富地质知识库,为类似地区利用多点地质统计学进行储层相建模时训练图像的建立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点地质统计学 训练图像 密井网区 储层地质知识库 扇三角洲前缘 渤南油田五六区
下载PDF
植物混掺物对甘肃景泰砂壤土入渗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燕 郑健 +2 位作者 冀宏 樊新建 张卫勇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3-67,共5页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混掺物及不同混掺比例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及湿润体含水量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指数函数能较好地描述含有混掺物的土壤水扩散率;添加一定比例混掺物的土体能有效延长水分对耕层土壤的湿润,增大水分在耕层的...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混掺物及不同混掺比例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及湿润体含水量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指数函数能较好地描述含有混掺物的土壤水扩散率;添加一定比例混掺物的土体能有效延长水分对耕层土壤的湿润,增大水分在耕层的滞留时间;混掺3%玉米叶处理和1%玉米叶处理能够有效提高耕层土壤含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扩散率 入渗速率 湿润锋 土壤含水量 混掺物
下载PDF
长江中游两次MCC过程环境流场及物理条件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韦惠红 徐双柱 +2 位作者 郭英莲 王艳杰 刘希文 《气象科技》 2013年第6期1061-1067,1094,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GFS0.5°×0.5°再分析资料以及云图资料,分析了2007年长江中游2例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①MCC是低槽云系尾部由几个β、α中尺度云团合并增强结果,合并是其形成...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GFS0.5°×0.5°再分析资料以及云图资料,分析了2007年长江中游2例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①MCC是低槽云系尾部由几个β、α中尺度云团合并增强结果,合并是其形成最重要的一个因子;②MCC发生在有利的天气形势背景下,中层有短波槽、低层有冷暖切变线和范围宽广的西南急流带,强盛西南急流给暴雨区提供充足的动力、水汽、不稳定条件。西南暖湿气流维持、边界层暖切变线形成且稳定少动对MCC形成起关键作用,在低层冷切尾部和暖切顶部,干冷与暖湿空气交汇出现锋生导致上升运动加强,激发不稳定能量释放,MCC在此处形成。能量锋生与高空急流右后侧辐散气流耦合可能是导致MCC发展主要动力强迫机制;③MCC环境流场表现为对流层上部为反气旋性辐散环流,中层和低层均为气旋性辐合环流,从低层到中层正涡度柱连成一片,形成深厚垂直正涡度柱,中低层深厚辐合为MCC维持提供了有利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 能量锋 涡度柱
下载PDF
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分循环观测系统及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雯 郑淋淋 +3 位作者 谢五三 霍彦峰 丁一汇 黄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35-744,共10页
淮河流域是中国南北气候重要的过渡带,气象灾害频繁发生。这里水网、农田、丘陵、山地、城镇密布,地-气作用复杂,干冷与暖湿空气时常交汇于此,造成局地或流域旱涝经常发生。淮河流域处于梅雨区,且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具有气象和... 淮河流域是中国南北气候重要的过渡带,气象灾害频繁发生。这里水网、农田、丘陵、山地、城镇密布,地-气作用复杂,干冷与暖湿空气时常交汇于此,造成局地或流域旱涝经常发生。淮河流域处于梅雨区,且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具有气象和水文综合观测系统,积累了长序列的气象和水文观测资料。因此,淮河流域是研究能量和水分循环的理想试验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和研究(HUaihe river Basin Experiment,简称HUBEX)"于1998、1999年夏在淮河流域开展了气象和水文联合观测试验。文中回顾了HUBEX试验的目的、观测网设计与布局,介绍了HUBEX推动下的淮河流域综合观测网的发展,总结了HUBEX观测试验对区域气候事件和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机理研究、提高模式模拟和预报能力及建立长期连续的气象观测数据集等方面的成果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BEX 气象水文联合观测 多尺度综合观测网 梅雨锋暴雨 区域气候-水文耦合模式 资料同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