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ified ulcer debride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superficial fungal infection of the cornea 被引量:3
1
作者 Jun-Yi Wang Dian-Qiang Wang +2 位作者 Xiao-Lin Qi Jun Cheng Li-Xin Xi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8年第2期223-229,共7页
AIM: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modified corneal ulcer debridement in superficial fungal keratitis unresponsive to medications.METHODS: A total of 209 patients(209 eyes) with fungal keratitis, involving no more than ... AIM: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modified corneal ulcer debridement in superficial fungal keratitis unresponsive to medications.METHODS: A total of 209 patients(209 eyes) with fungal keratitis, involving no more than 50% of the stromal depth and not responding to antifungal agents for 2 wk, were recruited in this retrospective, noncomparative study.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modified corneal ulcer debridement. All visible corneal infiltrates were removed under an operating microscope to obtain a clean stromal bed and smooth incised edges. Antifungal drugs were used immediately after surgery. Healing time of the ulcers was recorded. Fungal recurrence, visual acuity, corneal thickness and risk factors for treatment failure were monitored.RESULTS: The follow-up was 13.6±5.8m o. The corneal ulcers healed in 195 of 209 eyes(93.3%), with a mean healing time of 8.4±6.8 d. The other 14 eyes were further treated by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1 eye), anterior lamellar keratoplasty(LK)(7 eyes), conjunctival flap covering(4 eyes) or amniotic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2 eyes). 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 was ≥20/70 in 80.3% of the eyes, ≥20/40 in 56.9% of the eyes, and ≥20/25 in 27.3% of the eyes. The corneas at the lesions became thinner, but all in the safe range. No fungal recurrence or corneal ectasis developed during the follow-up. The risk of treatment failure was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preoperative hypopyon(P=0.036) and ever using steroid(P=0.025).CONCLUSION: Modified surgical debridement i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superficial fungal infection of the cornea, with improved visual acuity and no recurrence. Such an intervention in time can rapidly control fungal infection and largely shorten corneal ulcer healing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的角膜炎 表面的真菌的感染 清创术 角膜溃疡 角膜的丢弃
原文传递
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及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郝珍珍 李海燕 +2 位作者 骆非 乔玉春 李悦璇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12期37-41,共5页
目的:探讨板层角膜移植术(Lamellar keratoplasty,LKP)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治疗后复发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2年1月在笔者医院进行治疗的215例(215眼)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临床资料,将采取传统药物治疗... 目的:探讨板层角膜移植术(Lamellar keratoplasty,LKP)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治疗后复发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2年1月在笔者医院进行治疗的215例(215眼)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临床资料,将采取传统药物治疗患者设为药物治疗组(n=85),采取LKP治疗患者设为手术治疗组(n=130),比较两组治疗前后1、3、6个月时视力状况及眼睑刺激症状消失时间。统计手术治疗组治疗后复发例数并设为复发组,余下未复发患者设为未复发组,统计分析复发患者复发时间、部位及病原体,分析影响手术治疗患者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治疗前两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U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BCVA)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手术治疗组UCUA、BCVA水平均高于药物治疗组(P<0.05);手术治疗组畏光、流泪消失时间均短于药物治疗组(P<0.05)。手术治疗组130例(130眼)中治疗后复发21例(21眼),占16.15%,复发时间以4~15 d为主,复发位置以上方角膜缘为主,病原体主要为镰刀菌属。通过比较复发患者与未复发患者基线资料并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1个月、居住在农村、农民、有前房积脓及治疗前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为角膜溃疡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予以LKP可更有效提高患者视力,促进疾病治愈,但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可复发,复发时间多在早期,病原体多为镰刀菌属,其中治疗前病程长、居住在农村、农民、有前房积脓及治疗前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为治疗后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临床针对上述因素的患者应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层角膜移植术 真菌性角膜溃疡 治疗后复发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清创联合结膜瓣遮盖并配戴角膜绷带镜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分析
3
作者 黄荣添 林子刚 +1 位作者 钟艳满 刘国安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16期161-164,共4页
目的 探讨清创联合结膜瓣遮盖并配戴角膜绷带镜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36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一组、对照二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2例。对照一组接受单... 目的 探讨清创联合结膜瓣遮盖并配戴角膜绷带镜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36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一组、对照二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2例。对照一组接受单纯清创治疗,对照二组患者接受清创联合结膜瓣遮盖术治疗,观察组接受清创联合结膜瓣遮盖术并配戴角膜绷带镜治疗,比较三组治疗效果、真菌性角膜溃疡愈合时间、不良反应与生存质量。结果 与对照一组及对照二组比较,观察组具备更高的治疗总有效率(P<0.05);与对照一组及对照二组比较,观察组具备更短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愈合时间(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一组及对照二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生存质量评分更高(P<0.05)。结论 清创联合结膜瓣遮盖并配戴角膜绷带镜可缩短真菌性角膜溃疡愈合时间,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溃疡 清创 结膜瓣遮盖 角膜绷带镜 生存质量
下载PDF
多主棒孢菌致真菌性角膜溃疡1例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陆燕飞 许雨乔 +2 位作者 顾敏 夏文颖 金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8-333,共6页
目的报道1例多主棒孢菌引起的真菌性角膜溃疡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提高临床对该菌引起感染性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多主棒孢菌致真菌性角膜溃疡病例资料,并以英文关键词“Corynespora cassiicola”、中文关键词“棒孢菌”和“棒... 目的报道1例多主棒孢菌引起的真菌性角膜溃疡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提高临床对该菌引起感染性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多主棒孢菌致真菌性角膜溃疡病例资料,并以英文关键词“Corynespora cassiicola”、中文关键词“棒孢菌”和“棒孢霉”为检索词,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等国内外报道的病例,结合文献综合分析多主棒孢菌临床感染的特点。结果该例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符合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特征,病变角膜组织培养提示多主棒孢菌生长,经右眼角膜移植术及抗真菌治疗后好转。复习文献并结合该例,共12例多主棒孢菌临床感染病例。除1例病例资料不完整外,其余11例中男8例,女3例,年龄8~84岁。患者多存在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例、高血压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高血压1例;感染危险因素包括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CARD9)基因突变3例、植物暴露4例(3例农民、1例眼外伤)、长期使用激素2例、侵袭性诊疗操作1例;11例均引起暗色丝孢霉病,感染部位包括皮下感染7例、眼部感染3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临床表现主要与受累组织系统相关;临床治疗中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是最常用的抗菌药物,联合外科手术治疗者3例;临床转归中9例患者好转,2例患者无明显改善。结论多主棒孢菌引起的临床感染罕见,以皮下暗色丝孢霉病为主,眼部感染次之。对于存在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缺陷,并有植物暴露史的患者,临床应提高警惕。临床以抗真菌治疗为主,外科手术可作为快速清除病原体的重要治疗手段。该菌感染总体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主棒孢菌 植物病原性真菌 暗色真菌 真菌性角膜溃疡 角膜移植
下载PDF
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效果观察
5
作者 陈卓倩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29期68-70,共3页
目的:分析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5月黔西南州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对照组治... 目的:分析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5月黔西南州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对照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角膜溃疡清创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观察组畏光流泪、眼部异物、角膜溃疡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精神健康、躯体疼痛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病情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溃疡清创术 抗真菌药物 真菌性角膜炎
下载PDF
真菌性角膜溃疡4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曾静 黄明汉 王冬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830-831,共2页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表现及综合治疗。方法:确诊真菌性角膜溃疡45例,进行抗真菌综合治疗,观察治疗转归,探索有利于缩短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治疗措施。如刮除溃疡组织、碘酊烧灼、生理盐水冲洗、积极抗真菌治疗、手术等。结果...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表现及综合治疗。方法:确诊真菌性角膜溃疡45例,进行抗真菌综合治疗,观察治疗转归,探索有利于缩短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治疗措施。如刮除溃疡组织、碘酊烧灼、生理盐水冲洗、积极抗真菌治疗、手术等。结果:真菌性角膜溃疡病程较长,常伴有前房炎症反应,用药治疗有效时自觉症状好转,病情开始转向稳定,溃疡面趋平,有少量新生血管长入,愈合后留有薄翳、斑翳或白斑,对视力有不同程度影响。发现晚、治疗不及时或中断的患者则预后较差。结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有赖于早期诊断明确,及时治疗,规范用药。且疗程要长,临床上在未明确角膜炎症性质前应注意慎用激素和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溃疡 真菌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下载PDF
那他霉素在真菌性角膜溃疡愈合中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24
7
作者 王冬梅 陈光胜 黄明汉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744-745,共2页
目的:通过对那他霉素和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对照研究,探讨那他霉素在真菌性角膜溃疡愈合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84例确诊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2例,分别用那他霉素眼液及氟康唑眼液进行治疗。结果:那他霉素... 目的:通过对那他霉素和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对照研究,探讨那他霉素在真菌性角膜溃疡愈合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84例确诊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2例,分别用那他霉素眼液及氟康唑眼液进行治疗。结果:那他霉素组治愈21例,有效34例,无效8例,有效率81%;氟康唑组治愈11例,有效29例,无效13例,有效率6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87,P>0.05);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8,P<0.05),那他霉素组治愈率(50%)明显高于氟康唑组(26%);那他霉素组有效治疗时间(16.7±7.68d),明显低于氟康唑组(28.6±7.3d),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t=7.94,P<0.01)。结论:那他霉素对真菌性角膜溃疡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优于氟康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他霉素 治疗作用 真菌性角膜溃疡
下载PDF
改良角膜活检法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诊断 被引量:34
8
作者 谢立信 史伟云 +4 位作者 刘敬 李绍伟 潘晓刚 褚建 姚瞻 《眼科新进展》 CAS 1999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对角膜活检加178.2mmol·L-1(100g·L-1)氢氧化钾法诊断真菌性角膜溃疡的阳性率进行评价。方法对80例临床诊断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在行穿透性角膜移植前,角膜刮片、角膜活检加178.2mmol·L1氢氧化钾湿片法和角... 目的对角膜活检加178.2mmol·L-1(100g·L-1)氢氧化钾法诊断真菌性角膜溃疡的阳性率进行评价。方法对80例临床诊断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在行穿透性角膜移植前,角膜刮片、角膜活检加178.2mmol·L1氢氧化钾湿片法和角膜移植术后组织病理学染色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角膜活检加178.2mmol·L-1氢氧化钾湿片法诊断真菌性角膜溃疡阳性率为97.5%.结论角膜活检加178.2mmol·L1氢氧化钾湿片法是一种快速、便捷、阳性率高的诊断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溃疡 真菌感染 角膜活检 诊断
下载PDF
国产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陈铁红 李绍伟 +3 位作者 牛晓霞 宁建华 吕芳齐 郭作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356-358,共3页
目的:评价国产那他霉素滴眼液与进口那他霉素滴眼液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和双盲方法随机选择2010-09/2011-03在沈阳爱尔眼科医院及哈尔滨爱尔眼科医院诊断明确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20例20眼,以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评价国产那他霉素滴眼液与进口那他霉素滴眼液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和双盲方法随机选择2010-09/2011-03在沈阳爱尔眼科医院及哈尔滨爱尔眼科医院诊断明确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20例20眼,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例应用50g/L国产那他霉素滴眼液,对照组8例应用50g/L进口那他霉素滴眼液。开始应用剂量,每30min滴眼1次共3d;如有效,则调整为每小时1次共2d;每2h1次共5d;每3h1次共2wk,疗程21~30d,两组均联合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局部治疗7d若患眼体征恶化或不见好转者,更换抗真菌药物或联合其它药物治疗。分别在用药后3,5,7d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58.3%,对照组有效率75%,Fisher精确检验结果显示组间治疗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国产那他霉素滴眼液能够有效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他霉素 真菌性 角膜溃疡
下载PDF
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 被引量:26
10
作者 孙昱昭 胡悦东 +1 位作者 陈蕾 张慧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12期2151-2153,共3页
目的:总结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效果。方法:收集2010-09/2011-09在我院就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30例,对患者进行常规角膜刮片检查,并对全部患者施行角膜溃疡清创术,根据角膜炎的严重程度联合给予氟康唑或那他... 目的:总结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效果。方法:收集2010-09/2011-09在我院就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30例,对患者进行常规角膜刮片检查,并对全部患者施行角膜溃疡清创术,根据角膜炎的严重程度联合给予氟康唑或那他霉素眼水点眼治疗,清创术治疗无效者采用自体结膜覆盖术及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角膜刮片阳性结果 27例,阳性率90%,2例于外院行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菌丝阳性;1例为明确植物外伤史的8岁儿童,不能配合真菌检查。轻度角膜炎6例,施行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氟康唑眼水点眼治疗全部痊愈,病程2~3wk;中度度角膜炎17例,行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那他霉素眼水点眼治疗痊愈12例,病程4~8wk;重度角膜炎7例,行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那他霉素眼水点眼治疗痊愈3例,病程8~10wk。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有效率70%。结论: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操作简单,是一种经济、有效、可行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炎 角膜溃疡清创术
下载PDF
抗真菌药物联合结膜瓣覆盖治疗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 被引量:6
11
作者 郭斌 范钦华 +4 位作者 杨新光 陈倩 刘钊 杨建东 曹丽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1155-1156,共2页
目的:观察抗真菌药物联合结膜瓣覆盖治疗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19例19眼进行抗真菌药物联合结膜瓣覆盖治疗,其中使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氟康唑、大蒜素、那他霉素眼液、斯皮仁诺等,观察治疗前后角... 目的:观察抗真菌药物联合结膜瓣覆盖治疗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19例19眼进行抗真菌药物联合结膜瓣覆盖治疗,其中使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氟康唑、大蒜素、那他霉素眼液、斯皮仁诺等,观察治疗前后角膜刺激症状、视力、角膜溃疡愈合等变化。结果:术后角膜刺激症状明显减轻,治疗1mo后17眼结膜伤口愈合,视力:光感~0.3。另2眼复发加重,其中1例放弃治疗,因穿孔发生眼内炎,选择眼球摘除1例。术后1a,6例患者打开结膜瓣,角膜上皮平复,角膜白斑4例和斑翳2例。结论:抗真菌药物联合结膜瓣覆盖是一种有效的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溃疡 抗真菌药物 结膜瓣覆盖
下载PDF
共焦显微镜观察真菌性角膜溃疡多层羊膜移植术后的转归 被引量:7
12
作者 程燕 吴洁 +2 位作者 高伟 朱海峰 朱秀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72-975,共4页
目的应用共焦显微镜观察真菌性角膜溃疡多层羊膜移植术后不同随访时期的变化,以评价该种手术方法的临床价值及探讨术后羊膜的转归。方法选取经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局部清创的方法控制感染,但上皮长期不愈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32例(32眼)... 目的应用共焦显微镜观察真菌性角膜溃疡多层羊膜移植术后不同随访时期的变化,以评价该种手术方法的临床价值及探讨术后羊膜的转归。方法选取经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局部清创的方法控制感染,但上皮长期不愈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32例(32眼),其中22例行多层羊膜移植术作为本研究的治疗组,10例患者拒绝手术,继续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角膜溃疡深度≤1/2角膜厚度,角膜溃疡直径≤6mm。术前所有患眼经角膜刮片均证实有真菌感染(包括丝状真菌和酵母样菌)。对治疗组患者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行共焦显微镜检查,同时对照组亦行共焦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溃疡深层愈合情况,并于术后6个月行患眼UBM检查,测量角膜厚度。结果治疗组术后1个月溃疡表面完全愈合,其外层羊膜片于术后10~14d溶解,原病变区角膜创面上皮化,至术后3个月时深层羊膜部分吸收,瘢痕形成;术后6个月患者原病变区角膜半透明,表面光滑。随访期间真菌无复发。共焦显微镜检查示,术后2周角膜表层的羊膜细胞溶解,被角膜上皮细胞取代,上皮下可见大量树突细胞;随之上皮下树突状细胞逐渐减少,深层羊膜逐渐溶解,但至术后6个月仍可见羊膜基底膜,上皮下神经纤维未见恢复;术后6个月角膜测厚与正常角膜厚度无显著差异。药物治疗对照组可见感染控制后1个月溃疡表面上皮化,但可见上皮点状缺损,上皮下树突状细胞随病程延长未见明显减少;6个月时角膜厚度明显变薄,与正常角膜厚度具有显著差异。结论多层羊膜移植是治疗轻度和中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共焦显微镜为活体状态下观察深层羊膜转归及溃疡愈合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羊膜 羊膜移植 真菌性角膜溃疡 共焦显微镜
下载PDF
通用引物PCR方法快速检测兔眼真菌性角膜溃疡 被引量:11
13
作者 吴建国 丁进亚 +1 位作者 金中秋 周和政 《眼科新进展》 CAS 2003年第6期421-422,共2页
目的 应用真菌通用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 ,对兔眼真菌性角膜溃疡进行快速检测。方法 建立兔眼烟曲霉菌、白色念珠菌和镰刀菌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模型 ,根据国外文献报道的基因序列选出真菌通用引物 ,一对寡核苷酸引物B2F(5’ ACTTTCGTAG G... 目的 应用真菌通用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 ,对兔眼真菌性角膜溃疡进行快速检测。方法 建立兔眼烟曲霉菌、白色念珠菌和镰刀菌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模型 ,根据国外文献报道的基因序列选出真菌通用引物 ,一对寡核苷酸引物B2F(5’ ACTTTCGTAG GATAG 3’)和引物B4R(5’ TGATCGTCTTCGATAAATA 3’)进行聚合酶链反应。结果 在 6 87bp处出现DNA扩增带者为阳性。动物造型 3d后 ,通过PCR技术、常规刮片和培养 3种实验室手段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敏感性分别为 90 .0 %、33.3%和 4 0 .0 % ;5d后 ,PCR技术、常规刮片和培养的敏感性分别为 96 .6 %、5 0 .0 %和 6 0 .0 % .结论 通用引物PCR技术检测兔眼真菌性角膜溃疡快速、敏感、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溃疡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角膜基质层间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难治性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凌 瞿玲辉 +2 位作者 杨于力 曾圆圆 谢汉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2507-2510,共4页
目的初步评价角膜基质层间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难治性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探索真菌性角膜溃疡局部治疗的新方法。方法诊断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6例患者(6只眼),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32~68(46.0±13.6)岁,在抗真菌滴眼液治疗2周或以... 目的初步评价角膜基质层间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难治性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探索真菌性角膜溃疡局部治疗的新方法。方法诊断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6例患者(6只眼),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32~68(46.0±13.6)岁,在抗真菌滴眼液治疗2周或以上效果不明显者,采用30 G针头予以7.5μg/0.1 ml两性霉素B 0.1 ml围绕角膜溃疡周围透明角膜的基质层内注射,每隔3天1次,继续辅以那他霉素滴眼液等抗真菌治疗,随访观察患者术后病情变化。结果6例患者接受角膜基质层间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的病程平均为9.8周,手术前视力从手动/眼前至0.1,每例患者经3~5次角膜基质层间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后,4例患者的视力明显提高,另2例患者视力稳定,随访时最佳视力从CF/10 cm~0.4,患者的角膜溃疡均愈合,遗留部分角膜白斑或云翳,平均随访半年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角膜基质层间注射两性霉素B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溃疡 两性霉素B 角膜基质层间注射
原文传递
自体结膜瓣移植手术治疗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娟 王卫华 谢慧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2115-2117,共3页
目的:探讨自体结膜瓣移植手术治疗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01/2016-01在我院治疗的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83例83眼,其中接受药物治疗患者36例36眼,接受自体结膜瓣移植手术治疗患者47例47眼,两组进行真菌培养及菌属鉴... 目的:探讨自体结膜瓣移植手术治疗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01/2016-01在我院治疗的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83例83眼,其中接受药物治疗患者36例36眼,接受自体结膜瓣移植手术治疗患者47例47眼,两组进行真菌培养及菌属鉴定,观察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手术治疗组有效率为89%,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丝状菌类型手术治疗的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药物治疗,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酵母菌类型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0%、78%,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结膜瓣移植手术治疗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好,且操作简单;对药物治疗不佳的丝状菌型角膜溃疡,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结膜瓣移植手术 真菌性 角膜溃疡 丝状菌 酵母菌
下载PDF
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在板层角膜切除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佼佼 张立军 +2 位作者 尚澜 周红 董贺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80-1084,共5页
目的探讨板层角膜切除术联合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及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患者49例49眼,所有患眼均为感染范围在8 mm以内、感染深度小于1/3角膜厚... 目的探讨板层角膜切除术联合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及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患者49例49眼,所有患眼均为感染范围在8 mm以内、感染深度小于1/3角膜厚度者,均行板层角膜切除术,根据术后处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29例29眼使用抗真菌药物联合绷带式角膜接触镜治疗,对照组20例20眼仅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眼睑刺激症状消失时间,记录术后1 d、7 d、14 d、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结果观察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5~13(9.03±2.31)d,对照组为12~33 (19.95±5.55)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04,P=0.040)。术后观察组患者各随访时间点的UCVA均超过术前BCVA,且安全性指数(术后BCVA/术前BCVA)及有效性指数(术后UCVA/术前BCVA)均远远大于1,对照组术后1~14 d因角膜刺激症状安全性指数未计算,但有效性指数均略大于1,其他各时段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均明显大于1。观察组眼睑刺激症状消失时间为(1. 19±0. 95) d,对照组为(16.90±5.05) 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16. 424,P <0.001)。术后3个月、6个月角膜瘢痕遗留情况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在板层角膜切除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中可以有效缩短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术后尽早地改善了患者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绷带式角膜接触镜 板层角膜切除术 真菌性角膜溃疡 视觉质量
下载PDF
板层角膜切除术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及病理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曾庆延 蒋华 +2 位作者 吴尚操 金晓丽 秦姣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507-509,共3页
目的:研究板层角膜切除术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及组织病理学基础。方法:选取2009-12/2011-11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32例32眼,角膜病变未累及内皮层,行角膜板层切除联合那他霉素滴眼治疗,观察记录治疗前后视力、角膜情... 目的:研究板层角膜切除术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及组织病理学基础。方法:选取2009-12/2011-11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32例32眼,角膜病变未累及内皮层,行角膜板层切除联合那他霉素滴眼治疗,观察记录治疗前后视力、角膜情况、病程、并发症及致病菌种类,对切除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治疗前视力≤0.05者20眼,~0.3者11眼,>0.3者1眼。板层切除术后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痊愈28例(87.5%),治愈时间7~32(平均13.2±8.5)d,痊愈时视力≤0.05者5眼,~0.3者8眼,>0.3者15眼。病情控制不良改行角膜移植术者4例。31例真菌培养阳性(96.9%),其中镰刀菌18例,曲霉菌属8例,链格孢霉3例,未知菌属2例。病理学检查显示溃疡灶中有多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过碘酸-希夫(PAS)染色显示角膜组织中菌丝多数位于角膜浅层,并呈与板层胶原纤维平行方向生长,但也有少数呈斜形或垂直生长方式,侵及切除组织全层。不同菌属之间菌丝在角膜中生长方式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病变未累及全层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及时行板层角膜切除术可大大提高那他霉素药物治疗有效性,缩短病程,恢复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板层切除 角膜溃疡 真菌性 那他霉素
下载PDF
角膜溃疡清创联合抗真菌治疗真菌性角膜炎 被引量:23
18
作者 满子惠 杨燕宁 +2 位作者 邢怡桥 曹瑾 饶卓群 《临床误诊误治》 2013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探讨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6月—2012年6月真菌性角膜炎40例,对患者进行角膜刮片检查并施行角膜溃疡清创术,术后局部频繁应用0.5%氟康唑及5%那他霉素滴眼液,口服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 目的探讨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6月—2012年6月真菌性角膜炎40例,对患者进行角膜刮片检查并施行角膜溃疡清创术,术后局部频繁应用0.5%氟康唑及5%那他霉素滴眼液,口服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物治疗,清创术治疗无效者采用板层角膜移植术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角膜刮片阳性结果36例,阳性率90%,3例于外院行共焦显微镜检查菌丝阳性;1例为明确植物外伤史的6岁男童,不配合真菌检查。40例真菌性角膜炎全部治愈:33例行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痊愈,7例感染不能控制,根据浸润深度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或板层角膜移植术后治愈,随访均无复发。术前视力0.4~0.6者8例,术后视力无明显变化;术前视力指数(FC)/眼前~0.4者22例,溃疡修复后视力为0.3~0.6;术前视力手动(HM)/眼前~FC/眼前者10例,溃疡修复后视力为HM/眼前~0.3。结论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有效、经济、可行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炎 角膜溃疡清创术 抗真菌药物
下载PDF
前节OCT辅助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被引量:4
19
作者 祁媛媛 张立军 +3 位作者 董贺 张蕊 赵丹 崔中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3-266,共4页
目的评价前节OCT辅助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excimer laser phototherapeutic,PTK)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已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且应用局部和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7d后无效或病情加重的24例(24眼)患者,角膜... 目的评价前节OCT辅助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excimer laser phototherapeutic,PTK)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已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且应用局部和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7d后无效或病情加重的24例(24眼)患者,角膜溃疡深度均未超过1/3角膜厚度,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接受前节OCT辅助的PTK治疗,共14例(14眼),对照组采用角膜病灶板层切除手术治疗,共10例(10眼)。随访至少6个月。记录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厚度、共焦显微镜检查情况。观察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治疗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术后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治疗组BCVA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治疗持续时间为(19.43±5.68)d,短于对照组的(34.40±5.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剩余角膜厚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焦显微镜检查亦治疗组术后残余菌丝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治疗组术后上皮修复时间为(4.00±1.11)d,短于对照组的(6.20±1.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治疗组术后无一眼复发,对照组术后0.5 a有3眼复发,1眼药物控制有效,另2眼病情加重,进一步行角膜移植手术。结论前节OCT辅助PTK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可以有效清除病灶、加速上皮愈合,为治疗早期浅层真菌性角膜溃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 前节OCT 角膜病灶板层切除 真菌性角膜溃疡 临床观察
下载PDF
板层角膜移植术联合前房注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婧 王万鹏 +1 位作者 张文芳 鲁建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2025-2027,共3页
目的:总结板层角膜移植术联合前房注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方法:对照组:临床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并行板层角膜移植术的患者;试验组:行板层角膜移植术,并于术中,术后第3,10d前房注入氟康唑0.1mL(0.05mL2g/L氟康唑+0.05m... 目的:总结板层角膜移植术联合前房注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方法:对照组:临床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并行板层角膜移植术的患者;试验组:行板层角膜移植术,并于术中,术后第3,10d前房注入氟康唑0.1mL(0.05mL2g/L氟康唑+0.05mL生理盐水)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结果:随访观察3~6mo,对照组复发率11%,试验组均未见复发。结论:板层角膜移植术联合前房注药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方法,并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层角膜移植 前房注药 真菌性角膜溃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