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1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309对不良孕产史夫妇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明雪 牛姝人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520-522,共3页
目的探究不良孕产史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9年3月5309对(10618例)不良孕产史夫妇,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5309对不良孕产史夫妇中,染色体异常患者684例(6.44%),其中胚胎停育、习... 目的探究不良孕产史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9年3月5309对(10618例)不良孕产史夫妇,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5309对不良孕产史夫妇中,染色体异常患者684例(6.44%),其中胚胎停育、习惯性流产398例,占58.19%(398/684);染色体异常儿孕产史158例,占23.10%(158/684);畸胎史50例,占7.31%(50/684);其他78例,占11.40%(78/684)。684例染色体异常中,数目、结构异常184例,其中数目异常47例,超雄或超雌12例,特纳或超雌嵌合体22例,Y染色体倒位13例;结构异常137例,72例染色体平衡易位,16例罗伯逊易位,17例倒位,11例染色体增加,10例染色体重复,5例染色体缺失,6例标记染色体;染色体多态性500例,1号、9号、16号、Y染色体次缢痕增加共330例,9号染色体倒位114例,染色体随体柄增加36例,染色体随体增加20例。结论夫妇染色体异常为引起不良孕产史的重要因素,同时应充分重视染色体多态性对不良孕产史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良孕产史 淋巴细胞培养 g染色体 分析
下载PDF
胎儿末端染色体非平衡易位遗传方式的CNV-seq联合G显带核型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侯雅勤 时盼来 +3 位作者 代鹏 陈铎 白莹 孔祥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5,共6页
目的:通过拷贝数变异检测(CNV-seq)联合G显带核型分析对产前诊断和流产的胎儿末端染色体非平衡易位发生频率以及遗传方式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CNV-Seq判定为末端染色体非平衡易位的病例,... 目的:通过拷贝数变异检测(CNV-seq)联合G显带核型分析对产前诊断和流产的胎儿末端染色体非平衡易位发生频率以及遗传方式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CNV-Seq判定为末端染色体非平衡易位的病例,采用外周血G显带核型分析或FISH检测对胎儿父母进行溯源分析。结果:17248例产前诊断和流产病例中,88例检出末端染色体非平衡易位,检出率为0.51%。其中59例行父母G显带核型分析或FISH检测,32例(54.24%)是由于父母为平衡易位导致,27例(45.76%)为新发变异。结论:诊断为末端染色体非平衡易位的病例,父母行G显带核型分析或FISH检测可提高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拷贝数变异检测 末端染色体非平衡易位 g分析
下载PDF
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联合微阵列分析技术诊断罕见9p四体嵌合体1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徐万洲 李锋 +2 位作者 周方元 吴泽刚 吴青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56-158,共3页
9号染色体短臂四体综合征(tetrasomy 9p)是一种罕见的染色体异常,最先由Ghymers于1973年发现^([1])。该病由9号染色体短臂存在4个拷贝引起,额外的2个拷贝形成1个由着丝粒连接的等臂染色体。这一等臂染色体是由于减数分裂Ⅱ期不分离和随... 9号染色体短臂四体综合征(tetrasomy 9p)是一种罕见的染色体异常,最先由Ghymers于1973年发现^([1])。该病由9号染色体短臂存在4个拷贝引起,额外的2个拷贝形成1个由着丝粒连接的等臂染色体。这一等臂染色体是由于减数分裂Ⅱ期不分离和随后的重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分析技术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 9p四体综合征 发育迟缓
下载PDF
G显带核型分析联合CNV-seq技术产前诊断48,XXXX综合征1例
4
作者 李毅 张帅 +3 位作者 范晓宇 查斌斌 娄焕英 司红卫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07-109,共3页
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在新生儿中发生率高达1/400,是常见的染色体异常类型之一[1]。其中特纳综合征(45,X)、克氏综合征(47,XXY)、47,XYY综合征以及47,XXX综合征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而48,XXXX、48,XYYY和49,XXXXX等性染色体四体或五体型则... 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在新生儿中发生率高达1/400,是常见的染色体异常类型之一[1]。其中特纳综合征(45,X)、克氏综合征(47,XXY)、47,XYY综合征以及47,XXX综合征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而48,XXXX、48,XYYY和49,XXXXX等性染色体四体或五体型则较为罕见。47,XXX、48,XXXX和49,XXXXX均属于超雌综合征(super-female syndrome),3种综合征在表型上具有相似性,如特殊面容、先天智力障碍和发育迟缓等,但严重程度不同,通常X染色体越多,症状越严重[2]。因此,通过有创羊水穿刺对无创产前筛查(non-invasive prenatal screening,NIPS)性染色体高风险孕妇进行产前诊断,是产前遗传咨询、孕妇及家属做出选择的重要保证。本文报道通过NIPS、核型分析和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技术产前诊断48,XXXX胎儿1例,精确识别48,XXXX复杂性染色体非整倍体染色体组成与状态异常,为临床决策与遗传咨询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 48 XXXX 产前诊断 无创产前筛查 g分析 拷贝数变异测序
下载PDF
奶牛小肠上皮细胞系细胞染色体核型与G-带分析
5
作者 王雪莹 孟素丹 +5 位作者 何雷 赵淑娟 王聪慧 李日顺 钱伟锋 张才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78,M0007,共7页
为了鉴定奶牛小肠上皮细胞系(BIECs-21)的生物学遗传稳定性,体外贴壁培养BIECs-21细胞,制备染色体标本和G-带标本,分析BIECs-21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和G-带。结果表明:BIECs-21细胞染色体数为2n=60,包括常染色体29对和性染色体(X和Y染色体)... 为了鉴定奶牛小肠上皮细胞系(BIECs-21)的生物学遗传稳定性,体外贴壁培养BIECs-21细胞,制备染色体标本和G-带标本,分析BIECs-21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和G-带。结果表明:BIECs-21细胞染色体数为2n=60,包括常染色体29对和性染色体(X和Y染色体)1对。其中,29对常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性染色体中,X染色体是较大的中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是较小的中着丝粒染色体。除X、Y性染色体外,BIECs-21细胞常染色体的G-带带纹的数量和位置无显著差异。BIECs-21细胞与荷斯坦牛的正常染色体核型相比,染色体数目及形态结构均没有明显变化,证明该细胞系遗传特性稳定,可以用于牛肠道相关疾病分子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ECs-21细胞 贴壁培养 染色体分析 g-分析
下载PDF
CNV-seq联合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在唐氏综合征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蒋丽 汪菁 江蓓蕾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 通过联合使用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CNV-seq)技术与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技术检测孕妇羊水中胎儿脱落细胞,评估2种检测技术在唐氏综合征产前诊断中联合应用的意义。方法 以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经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显... 目的 通过联合使用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CNV-seq)技术与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技术检测孕妇羊水中胎儿脱落细胞,评估2种检测技术在唐氏综合征产前诊断中联合应用的意义。方法 以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经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显示为高风险的6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抽取羊水获得胎儿样本60份,同时对胎儿样本进行CNV-seq检测和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统计检测结果,比较分析CNV-seq检测、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CNV-seq联合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60份羊水样本CNV-seq检测和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成功率均为100%。(1)CNV-seq检测、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CNV-seq联合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检测出21三体、18三体及13三体的异常检出率一致,分别为70.6%、60.0%、25.0%。(2)其他类型染色体的异常检出率排序为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41.9%)<CNV-seq检测(51.6%)<CNV-seq+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58.1%)。(3)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50.0%)<CNV-seq检测(55.0%)<CNV-seq+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58.3%)。结论 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为细胞遗传学诊断的金标准,CNV-seq检测可以很好的弥补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的不足,二者各有优势,互为补充,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唐氏综合征产前诊断阳性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氏综合征 CNV-seq 染色体g分析 应用价值
下载PDF
杂交玉米华甜1号与登海9号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宗成志 李姝婧 吴士筠 《现代农业科学》 2008年第10期1-3,共3页
对杂交玉米华甜1号与杂交玉米登海9号两个不同品种玉米前中期和正中期的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者染色体的臂长、臂比和形态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华甜玉米1号的核型公式:2n=2x=20=16m+4sm,杂交玉米登海9号的核... 对杂交玉米华甜1号与杂交玉米登海9号两个不同品种玉米前中期和正中期的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者染色体的臂长、臂比和形态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华甜玉米1号的核型公式:2n=2x=20=16m+4sm,杂交玉米登海9号的核型公式:2n=2x=20=18m+6sm。同时结合G-显带技术,对两种玉米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G-显带区别较大,说明玉米不同品种之间存在一定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染色体 g-
下载PDF
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F_1染色体制备方法及核型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莉 张岩 +5 位作者 陈超 李炎璐 孔祥迪 于欢欢 陈建国 翟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40,共8页
探索了在鱼类大小规格不同情况下制备鱼类染色体的最佳策略和方法,并对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子代(俗称珍珠龙胆)的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本研究根据预实验的结果,对... 探索了在鱼类大小规格不同情况下制备鱼类染色体的最佳策略和方法,并对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子代(俗称珍珠龙胆)的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本研究根据预实验的结果,对所选取的珍珠龙胆幼鱼,采用小鱼游泳法进行前处理,取其鳍条并以冷、热两种不同的滴片方法制备染色体,观察染色体形态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选用的染色体制备方法能获得图像清晰、形态良好的细胞分裂相;不同的滴片处理方法细胞分裂指数存在一定差异,即热滴片法的有丝分裂指数为2.58%,明显高于冷滴片法的有丝分裂指数(0.83%),此外,热滴片法所获得的染色体的质量也明显优于冷滴片法。珍珠龙胆石斑鱼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22对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对染色体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染色体臂数(NF)为52,核型公式为2n=48,4st+44t。珍珠龙胆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的染色体数目、核型基本一致,而与母本棕点石斑鱼的核型存在很大差异。研究表明,珍珠龙胆的2n数与其亲本相同,其核型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在对珍珠龙胆与其亲本的核型进行比较的同时,对已报道的25种石斑鱼进行了核型的比较和综合分析,为石斑鱼的种质鉴定、遗传资源保护利用、育种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点石斑鱼(♀)×鞍石斑鱼(♂) 染色体制备 分析
下载PDF
阿拉伯马染色体G带核型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张静南 刘永斌 +6 位作者 张金吨 苏杰 李云霞 孙伟 赵丽霞 郭继彤 李喜和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1-106,共6页
为了比较阿拉伯马与普通马的差异,利用培养的阿拉伯母马体细胞,制备和分析了其染色体组型。试验采用体外培养的阿拉伯马成纤维细胞,用常规染色体标本制作技术,制备了阿拉伯马染色体G带,并完成了染色体组型配对分析。结果显示阿拉伯马染... 为了比较阿拉伯马与普通马的差异,利用培养的阿拉伯母马体细胞,制备和分析了其染色体组型。试验采用体外培养的阿拉伯马成纤维细胞,用常规染色体标本制作技术,制备了阿拉伯马染色体G带,并完成了染色体组型配对分析。结果显示阿拉伯马染色体数目为2n=64,包括31对常染色体和1对XX性染色体。其中1~13号染色体为中或亚中着丝粒染色体,14~31号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X染色体则为第2对大亚中着丝粒染色体。G带核型显示阿拉伯马染色体G带明暗相间,每对染色体都有独特的带纹特征。本研究是首次在国内报道阿拉伯母马染色体G带特征。这将为阿拉伯马细胞遗传学研究和疾病诊断提供资料,也将为认识阿拉伯马与普通马的不同提供细胞水平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伯马 成纤维细胞 染色体 g
下载PDF
家鸡(Gallus domesticus)和鹌鹑(Coturnix coturnix)染色体核型及G带比较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琪 陈国宏 +4 位作者 张学余 王偕根 嵇宝华 李碧春 吴信生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47-549,共3页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和胰酶处理法,对家鸡和鹌鹑染色体的核型和G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家鸡和鹌鹑染色体数目均为2n=78,但染色体的形态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NO.1、NO.4、NO.6、NO.8和Z染色体上。NO.1染色体,家鸡为m型,而鹌鹑...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和胰酶处理法,对家鸡和鹌鹑染色体的核型和G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家鸡和鹌鹑染色体数目均为2n=78,但染色体的形态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NO.1、NO.4、NO.6、NO.8和Z染色体上。NO.1染色体,家鸡为m型,而鹌鹑为sm型;NO.4、NO.6、NO.8和Z染色体,家鸡分别为sm、sm、m、m型,而鹌鹑全为t型。G带分析结果显示,家鸡和鹌鹑的G带差异主要反映在NO.1、NO.2染色体上,这可能是由于臂间倒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鸡 鹌鹑 染色体 g
下载PDF
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厦门养殖群体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晓峰 王世锋 +1 位作者 王军 王德祥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6期200-202,共3页
采用尾静脉抽血法对斜带髭鲷厦门网箱养殖群体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核型公式为2n=46=4m+8sm+6st+28t,染色体总臂数NF=58,与喻子牛等对青岛近海斜带髭鲷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通过对比发现厦门斜带髭鲷染色体2倍体数2n=46比... 采用尾静脉抽血法对斜带髭鲷厦门网箱养殖群体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核型公式为2n=46=4m+8sm+6st+28t,染色体总臂数NF=58,与喻子牛等对青岛近海斜带髭鲷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通过对比发现厦门斜带髭鲷染色体2倍体数2n=46比青岛的少1对,但大型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数目又比青岛海域群体多出一对.从而推断斜带髭鲷厦门网箱养殖群体的染色体核型2n=46=4m+8sm+6st+28t可能是从核型2n=48=2m+8sm+2st+36t通过一对非同源的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经罗伯逊易位,着丝点融合形成了一中部着丝点染色体而形成的,进而造成斜带髭鲷不同地理种群间染色体的多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髭鲷 养殖群体 染色体分析 厦门 罗伯逊易位 染色体数目 着丝点 青岛海域 研究结果 青岛近海 公式 多态现象 地理种群 尾静脉 网箱 中部 倍体
下载PDF
卢氏绿壳蛋鸡染色体核型与G带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淑娟 雷雪芹 +2 位作者 徐廷生 庞有志 王笑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4-38,44,共6页
【目的】探讨卢氏绿壳蛋鸡染色体核型和G带带型。【方法】采用骨髓法制备卢氏绿壳蛋鸡染色体标本片,染色后对其染色体核型和G带进行分析。【结果】卢氏绿壳蛋鸡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78,该鸡种的核型中有10对大染色体和29对微小染色体,... 【目的】探讨卢氏绿壳蛋鸡染色体核型和G带带型。【方法】采用骨髓法制备卢氏绿壳蛋鸡染色体标本片,染色后对其染色体核型和G带进行分析。【结果】卢氏绿壳蛋鸡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78,该鸡种的核型中有10对大染色体和29对微小染色体,且微小染色体基本为端着丝粒染色体。公鸡染色体核型由38对常染色体和1对同配型性染色体ZZ组成,母鸡由38对常染色体和1对异配型性染色体ZW组成。1、2号和Z、W均为中央着丝粒(m)染色体,4号和7号均为亚中央着丝粒(sm)染色体,3、6、8、9、10号均为端着丝粒(t)染色体。前10对大染色体(包括Z、W染色体)的G带共可分为32个区,118条带。【结论】卢氏绿壳蛋鸡的染色体数目为:2n=78,公鸡核型78,ZZ;母鸡核型78,ZW。卢氏绿壳蛋鸡与其他品种鸡的G带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氏绿壳蛋鸡 染色体 g
下载PDF
同步化技术在草鱼染色体显带中的应用及草鱼核型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晏炬 刘世华 +1 位作者 张木先 张锡元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89年第2期123-128,共6页
对草鱼细胞进行同步化处理,并在DNA复制的早期和晚期分别掺入BrdU,制备的染色体标本置于CaCl_2溶液中温浴同时用紫外线照射,然后用Giemsa染色即可分别显示出G带和R带。标本中的部分晚前期和早中期分裂相具有高分辨染色体显带特征。用这... 对草鱼细胞进行同步化处理,并在DNA复制的早期和晚期分别掺入BrdU,制备的染色体标本置于CaCl_2溶液中温浴同时用紫外线照射,然后用Giemsa染色即可分别显示出G带和R带。标本中的部分晚前期和早中期分裂相具有高分辨染色体显带特征。用这一技术对草鱼每条染色体进行识别和分析,提出了初步的草鱼核型,发现了四对草鱼染色体具有随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同步化 染色体 草鱼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染色体核型及其G带带型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龚燕飞 曾庆仁 +1 位作者 张祖萍 刘艳平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133-135,F003,共4页
目的 探索日本血吸虫染色体的制作及其G带显带方法 ,进一步分析其染色体核型和G带带型特征。 方法日本血吸虫 18d童虫 ,经 2 0 μg/ml的秋水仙素溶液培养后剪碎 ,经消化、低渗和固定等处理 ,然后作滴片、烤片、胰酶消化和Giemsa染色显... 目的 探索日本血吸虫染色体的制作及其G带显带方法 ,进一步分析其染色体核型和G带带型特征。 方法日本血吸虫 18d童虫 ,经 2 0 μg/ml的秋水仙素溶液培养后剪碎 ,经消化、低渗和固定等处理 ,然后作滴片、烤片、胰酶消化和Giemsa染色显G带 ,最后在光镜下观察并测量染色体大小 ,显微摄像 ,分析染色体核型及其G带显示的特征。 结果 日本血吸虫染色体数 2n =16,按大小顺序排列分为 3组 :大型 1~ 2号为A组 ,其中 2号为性染色体 ,中型 3~ 5号为B组 ,小型 6~ 8号为C组 ,其核型公式为 2n =6st +8sm +2m ;各对染色体均显示出各自特征性的G带。 结论 本研究采用 2 0 μg/ml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日本血吸虫童虫 ,能获取较理想的染色体图像 ,进一步证明血吸虫核型为 2n =16,n =8,多倍体亦可见。此外 ,对日本血吸虫染色体G带显示特征作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 日本 染色体 g
下载PDF
人类染色体G显带核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艳芳 王宗霞 +2 位作者 崔占前 郭静 秦宗阳 《科技创新导报》 2010年第16期13-13,共1页
染色体G显带是染色体遗传病检查的重要手段,这种技术对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是其它方法(Rx-FISH、M-FISH)不可替代的。G显带操作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影响标本的质量,如烤片温度、时间和胰酶浓度、处理时间等。因此,本文对国内报道的染色体G... 染色体G显带是染色体遗传病检查的重要手段,这种技术对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是其它方法(Rx-FISH、M-FISH)不可替代的。G显带操作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影响标本的质量,如烤片温度、时间和胰酶浓度、处理时间等。因此,本文对国内报道的染色体G显带的改良技术作一综述,以利于制备高质量显带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 分析 g改良技术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染色体核型分析及C带和G带的制备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利红 诸葛洪祥 +3 位作者 周霞 陆祥彬 陈明中 张慧琴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9-151,共3页
收集日本血吸虫成虫,常规气干法制备血吸虫染色体,改进的BSG法制备C带,胰酶消化法制备G带,分析其染色体核型和C带、G带带型特征。研究表明其核型公式为2n=4m+6Sm+4St+2性染色体,C带带型公式为2n=5CI++4CI++3CI+2CT+2CT+,各对染色体显示... 收集日本血吸虫成虫,常规气干法制备血吸虫染色体,改进的BSG法制备C带,胰酶消化法制备G带,分析其染色体核型和C带、G带带型特征。研究表明其核型公式为2n=4m+6Sm+4St+2性染色体,C带带型公式为2n=5CI++4CI++3CI+2CT+2CT+,各对染色体显示出特征性的G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染色体 C g
下载PDF
近交系TA3小鼠染色体核型及G,C—显带带型分析
17
作者 刘恩波 张广健 郑玉芬 《天津医药》 CAS 1984年第6期327-329,2,共4页
近交系TA(Tientsin Albino 3 Strain,简称TA)是我室培育的低癌系小鼠,其纯代代数已达84代。目前,广泛应用于医药科学研究工作。最近,我们对其染色体核型组成及G,C—显带带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小鼠 TA3 小家鼠 g C 染色体 分析 染色体 近交系 品系(育种)
下载PDF
豫医无毛小鼠染色体G带核型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纯耀 宋国英 +4 位作者 章金涛 连建华 康巧珍 祝庆蕃 齐华 《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 1999年第2期78-81,共4页
分析了豫医无毛小鼠的22个骨髓细胞G显带核型,并以正常昆明小鼠做对照,两小鼠G显带标本均能观察到显示大带和小带的两种带型细胞,根据其带型能区分各号染色体,两种小鼠大带带型基本相同。
关键词 豫医无毛小鼠 g 染色体 正常 骨髓细胞 对照 分析 昆明小鼠 标本
下载PDF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对1例携带额外小标记染色体患儿的遗传学分析
19
作者 章霞 尹燕军 +1 位作者 付志璇 柯江维 《检验医学》 2025年第2期131-134,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1例智力低下、发育迟缓患儿额外小标记染色体(sSMC)的来源,探讨其发生机制,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G显带技术对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技术对患儿进行全基因组拷... 目的通过分析1例智力低下、发育迟缓患儿额外小标记染色体(sSMC)的来源,探讨其发生机制,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G显带技术对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技术对患儿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分析,以明确患儿sSMC的来源、区域和片段大小。结果患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47,XX,+mar,其父母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未见异常。CMA检测结果显示,患儿在chr15q11.2q13.3区域发生9.7 Mb片段的重复(拷贝数为4),为临床致病性CNV。该区段与dup(15)综合征相关。结论由于sSMC的来源多样性,需在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CMA确定其来源、区域和片段大小,为患儿的诊断、治疗和临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外小标记染色体 常规g技术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 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
下载PDF
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G带的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宝芹 邓崇新 刘艳华 《锦州医学院学报》 1994年第5期23-26,共4页
本文分析了小鼠骨髓细胞G带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应用骨髓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标本。所得G带核型与国际上采用的Nesbitt和Franke的标准模式图相一致。与Springer-Verlag所归纳的标记各号染色体的特征带... 本文分析了小鼠骨髓细胞G带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应用骨髓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标本。所得G带核型与国际上采用的Nesbitt和Franke的标准模式图相一致。与Springer-Verlag所归纳的标记各号染色体的特征带纹基本一致,本文带纹结构较精细,并与Nesbite和Franke的标准模式图相比较,特征性带纹均清晰可辩,同时又补充了部分标记的特征带纹。可明确鉴别小鼠各条染色体的遗传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细胞 g 染色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