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C-IMS和GC-M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干燥方式对香椿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1
作者 张乐 魏依馨 +5 位作者 史冠莹 蒋鹏飞 赵丽丽 王继红 张少南 王赵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2-234,共13页
为研究干燥方式对香椿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相对香气活性值(relative odor... 为研究干燥方式对香椿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相对香气活性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对真空冷冻干燥、热泵干燥、热风干燥、微波真空干燥的香椿样品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并进一步结合化学计量方法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探究样品间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通过GC-IMS检测到78个峰,鉴定出59种化合物。通过GC-MS鉴定出94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挥发性成分是硫化物、烯烃类和醛类。经过干燥后总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显著降低。通过ROAV法确定了(E,Z)-二-1-丙烯基二硫化物、2-巯基-3,4-二甲基-2,3-二氢噻吩、正己醛、2-己烯醛、丁香酚等为香椿样品中关键香气化合物。PCA和PLS-DA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的样品与新鲜样品有明显的分离,彼此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鲜样和真空冷冻干燥样品为一组,其他3个干燥香椿样品为一组。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得分共筛选出10种(VIP>1)标志挥发性化合物。干燥方式对香椿风味特性影响显著,真空冷冻干燥组与鲜样最为接近,考虑实际应用热泵干燥为香椿最适宜的脱水方式。本研究为热加工过程中风味品质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 干燥方式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挥发性化合物
下载PDF
利用GC-IMS分析两个槟榔种质雌花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
2
作者 刘帆 阚金涛 +3 位作者 张玉锋 齐兰 周焕起 黄丽云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82,共8页
为研究不同种质槟榔花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采集白花和黄花两个槟榔种质雌花,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构建其挥发性风味物质指纹图谱,比较2种槟榔雌花释放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及相对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种质雌花共... 为研究不同种质槟榔花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采集白花和黄花两个槟榔种质雌花,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构建其挥发性风味物质指纹图谱,比较2种槟榔雌花释放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及相对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种质雌花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72种,两者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差异主要集中在醇类和酯类。黄花种质雌花的醇类物质中乙醇、3-羟基-2-丁酮、异丁醇均高于白花种质3倍以上。白花种质雌花的酯类物质相对含量是黄花的2.3倍,以乙酸乙酯、乙酸甲酯、乙酸-3-甲基丁酯为主;白花种质雌花的乙酸叶醇酯、乳酸乙酯、乙酸己酯、丁酸甲酯相对含量也高于黄花种质。相似度和主成分分析表明,根据槟榔雌花挥发性风味物质可以区分两种槟榔雌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挥发性风味物质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gc-ims
原文传递
基于GC-IMS技术分析五种市售不同工艺油莎豆油理化品质与风味差异
3
作者 牛志雅 王亚杰 +3 位作者 张高虔 万一来 刘文玉 魏长庆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8-267,共10页
为研究市售不同工艺油莎豆油理化品质与风味的差异性,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比不同工艺(物理压榨、热榨、亚临界萃取、高压冷榨和冷榨工艺)油莎豆油挥发性化... 为研究市售不同工艺油莎豆油理化品质与风味的差异性,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比不同工艺(物理压榨、热榨、亚临界萃取、高压冷榨和冷榨工艺)油莎豆油挥发性化合物之间的差异性。GC-IMS结果显示,不同工艺油莎豆油中共鉴定出76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包括酯类12种、醇类16种、醛类29种、酮类9种、酸类5种、呋喃类3种、吡嗪类1种、硫类1种。热榨组醛类、酯类和呋喃类物质相对含量较高(53.54%,13.06%,5.41%)。不同工艺油莎豆油风味差异性主要来源于四种关键风味物质:1-烯-3-辛醇、壬醛、(E)-2-辛烯醛和己醛。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PC1和PC2分别为48.7%和30.1%,累计差异贡献率为78.8%,不同工艺油莎豆油风味物质差异显著,能够对不同工艺油莎豆油良好区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工艺油莎豆油b*值与酸价、过氧化值、p-丙二醛值和1-烯-3-辛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0.57<r<0.88,P<0.05)。本研究结对市售油莎豆油生产加工、理论研究和质量检测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油莎豆油 不同工艺 挥发性化合物 主成分分析(PCA)
下载PDF
基于GC-IMS技术分析小麦粉储存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4
作者 许诺 呙琴 +5 位作者 高玉树 刘小熙 苏晓萌 李辉 孙艳雯 闫飞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200,共9页
研究小麦粉在储藏过程中典型指标的变化规律,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小麦粉储藏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变化,为小麦粉储存期间品质评价提供新的分析方法和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小麦粉中挥发性物质以醇类、醛类、酯类化合... 研究小麦粉在储藏过程中典型指标的变化规律,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小麦粉储藏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变化,为小麦粉储存期间品质评价提供新的分析方法和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小麦粉中挥发性物质以醇类、醛类、酯类化合物为主;利用GC-IMS的分析结果结合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热图聚类分析可以有效区分不同储藏期样品,小麦粉储藏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变化与水分、脂肪酸值和品尝评分值的变化趋势的结果表明,挥发性物质可以用于预判小麦粉储存品质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粉 挥发性化合物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储藏期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GC-IMS联用技术分析不同豆类馒头挥发成分的差异
5
作者 张佳丽 李朋亮 +3 位作者 赵巍 张爱霞 王运亭 刘敬科 《中国粮油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6-163,共8页
为探究不同豆类馒头挥发性成分差异,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GC-IMS)联用技术分别对质量分数为10%、20%、30%的红豆、绿豆、豌豆、鹰嘴豆、黄豆、黑豆馒头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与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电... 为探究不同豆类馒头挥发性成分差异,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GC-IMS)联用技术分别对质量分数为10%、20%、30%的红豆、绿豆、豌豆、鹰嘴豆、黄豆、黑豆馒头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与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对样品中的氮氧化物、甲烷、硫化物、醇类、有机硫化物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响应信号普遍较强;经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黄豆和黑豆馒头中挥发性成分对馒头的影响较大。GC-IMS共定性识别出25种挥发性成分,豆类馒头中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醇、醛、酯、酮、呋喃类化合物。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发现不同豆类馒头挥发性成分存在一定差异,黄豆和黑豆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和浓度差异较大,红豆、绿豆、豌豆、鹰嘴豆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gc-ims) 豆类馒头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基于GC-IMS技术解析青枣不同菌种发酵关键风味物质差异
6
作者 张江宁 叶峥 张爱凤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7-42,共6页
目的:分析青枣不同菌种发酵样品中的主要风味物质及风味差异,为青枣发酵产品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青枣为原料,分别加入活化后的不同乳酸菌发酵剂(接种量0.5%)和酵母菌(接种量0.5%)进行发酵,然后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 目的:分析青枣不同菌种发酵样品中的主要风味物质及风味差异,为青枣发酵产品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青枣为原料,分别加入活化后的不同乳酸菌发酵剂(接种量0.5%)和酵母菌(接种量0.5%)进行发酵,然后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挥发性有机物定性分析(GC×IMS Library Search)、挥发性有机物的指纹图谱和动态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方法对青枣不同菌种发酵样品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青枣汁样品、枣汁酵母菌发酵产品和枣汁乳酸菌发酵产品三者风味相对差异较大。结论:鲜枣汁中6-甲基-5-庚烯-2-酮、2-辛酮、3-戊酮、2-甲基丁醛、E-2-庚烯醛、E-2-己烯醛、二甲基二硫醚、苯乙烯、苯、2-甲基-1-丁醇、1-丙醇、丁酸甲酯、丙酸、甲基吡嗪等物质的含量较高;枣汁酵母菌发酵产品中苯乙醛、2,3-二乙基-5-甲基吡嗪、1-辛烯-3-醇、Z-3-己烯-1-醇、2-辛醇、异丁醇、异戊醇、己醛、乙酸异戊酯、乙酸异丁酯、异丁酸乙酯、丙酸乙酯等物质的含量较高;枣汁乳酸菌发酵产品中己酸乙酯、甲酸乙酯、2-戊酮等物质的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挥发性有机物(VOCs) 定性分析 指纹图谱 动态主成分分析(PCA)
下载PDF
基于GC-IMS分析非酿酒酵母与酿酒酵母混合发酵脐橙酒挥发性香气成分 被引量:3
7
作者 吕想 高甜甜 +1 位作者 刘伟 张菊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39-148,共10页
为了探究不同非酿酒酵母对混菌发酵脐橙酒的增香效果,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测定果酒酵母和有孢汉逊酵母及戴尔有孢圆酵母混合发酵脐橙酒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显示,脐橙酒共鉴定出49种挥发性化合物,非酿酒酵母戴尔有孢圆酵母PL... 为了探究不同非酿酒酵母对混菌发酵脐橙酒的增香效果,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测定果酒酵母和有孢汉逊酵母及戴尔有孢圆酵母混合发酵脐橙酒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显示,脐橙酒共鉴定出49种挥发性化合物,非酿酒酵母戴尔有孢圆酵母PL09+果酒酵母DV10发酵酒的3-甲基-1-丁醇、4-甲基-1-戊醇、1-戊烯-3-酮、异丁酸乙酯含量较高,赋予发酵酒突出的苹果、柑橘和桑椹果香;非酿酒酵母有孢汉逊酵母JW14+果酒酵母DV10和非酿酒酵母有孢汉逊酵母DY5+果酒酵母DV10发酵酒的3-羟基-2-丁酮,4-甲基-2-戊酮、丁醛、乙酸乙酯、丙酸乙酯等醛酮类和酯类含量较高,奶油香味、菠萝香等果香浓郁。混菌发酵能新增单菌发酵所没有的挥发性香气成分,有孢汉逊酵母JW14+果酒酵母DV10和有孢汉逊酵母DY5+果酒酵母DV10样品独有的3-羟基-2-丁酮、辛醇、1-戊烯-3-醇和4-甲基-2-戊酮等,戴尔有孢圆酵母PL09+果酒酵母DV10独有的3-甲基丁醛。PCA分析显示有孢汉逊酵母DY5+果酒酵母DV10与有孢汉逊酵母JW14+果酒酵母DV10差异较小,两者与戴尔有孢圆酵母PL09+果酒酵母DV10差异大,且均与果酒酵母DV10单菌发酵差异明显,证明非酿酒酵母能起到增香作用且其种类不同增香效果有差异。感官评价表明有孢汉逊酵母JW14+果酒酵母DV10评分最高。综上所述,添加非酿酒酵母发酵脐橙酒能有效增强脐橙酒的风味特征,有孢汉逊酵母JW14+果酒酵母DV10发酵脐橙酒整体较优,风味更复杂。该研究可为今后非酿酒酵母和酿酒酵母混合发酵脐橙酒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ims 非酿酒酵母 发酵 脐橙酒 挥发性化合物
下载PDF
沙棘酸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GC-IMS表征 被引量:1
8
作者 杨秉坤 剧柠 +2 位作者 丁雨红 郭蓉 龚绵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308-315,共8页
为探究沙棘酸奶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明确复配沙棘进行发酵对酸奶感官和风味物质的影响,通过感官评价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HS-SPME-GC-I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发酵沙棘酸奶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析,实现特征挥发... 为探究沙棘酸奶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明确复配沙棘进行发酵对酸奶感官和风味物质的影响,通过感官评价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HS-SPME-GC-I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发酵沙棘酸奶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析,实现特征挥发性化合物的表征。结果表明,沙棘酸奶产生了多种挥发性物质,酯类、酮类和醛类为主要挥发性物质来源。发酵过程减弱了沙棘原浆带来的酸涩味道,使滋味更加柔和,香气更加浓郁、典型。主成分分析筛选出了对香气贡献较大的化合物,聚类分析将挥发性化合物分成三类。其中2,2,4,6,6-五甲基庚烷、乙酸乙酯(单体)、2-甲基丁酸乙酯、丁酸丙酯、甲酸丁酯(二聚体)、糠硫醇、甲酸异戊酯、乙酸乙酯(二聚体)和甲酸丁酯(单体)为发酵沙棘酸奶的主要风味物质。本研究为复合酸奶的风味物质分析提供了研究思路,研究结果为沙棘酸奶后期的风味提升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酸奶 风味物质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c-ims)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PCA)
下载PDF
基于GC-IMS分析炒制温度对青稞糌粑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9
作者 郭雅红 佟立涛 +6 位作者 王丽丽 范蓓 杨希娟 张烁 孙晶 王凤忠 刘丽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326-335,共10页
为明确不同炒制温度及粒色对青稞糌粑粉挥发性风味物质(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黑青稞芶芒紫(BHB)、白青稞昆仑-15(WHB)在不同炒制温... 为明确不同炒制温度及粒色对青稞糌粑粉挥发性风味物质(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黑青稞芶芒紫(BHB)、白青稞昆仑-15(WHB)在不同炒制温度(160、180、200、220和240℃)下糌粑粉中VOC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试样品中共检测出62种化合物,可准确识别的有44种有机物,包含19种醛类、10种醇类、5种酮类、5种酯类、4种吡嗪类和1种呋喃类;炒制对糌粑粉VOCs的组成具有显著影响,随着炒制温度的升高,醇类VOCs总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醛类、酮类、酯类、吡嗪类、呋喃类VOCs则呈增加的趋势;吡嗪类、醛类和酮类是青稞糌粑粉VOCs的特征性和主要的风味物质,在较高温度(220、240℃)下炒制有利于其产生;WHB中VOCs随炒制温度的变化更加显著,除呋喃类VOCs外,其他类化合物相对变化量均高于BHB;由主成分分析可知BHB和WHB糌粑粉风味存在显著差异,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风味类型。本研究有望为青稞糌粑粉生产技术规范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青稞糌粑粉 青稞品种 炒制温度 挥发性风味物质(VOCs)
下载PDF
基于GC-IMS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不同冷冻时长对椰子水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10
作者 阚金涛 王媛媛 +2 位作者 宋菲 张建国 张玉锋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329-335,共7页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和化学计量法,研究了成熟椰子水在-18℃冷冻0、1、2和3个月(CW0、CW1、CW2和CW3)后挥发性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GC-IMS能够从成熟椰子水中鉴定出29种挥发性有机物,包括13种醇类、6种酯类、6种醛类、2种...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和化学计量法,研究了成熟椰子水在-18℃冷冻0、1、2和3个月(CW0、CW1、CW2和CW3)后挥发性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GC-IMS能够从成熟椰子水中鉴定出29种挥发性有机物,包括13种醇类、6种酯类、6种醛类、2种酮类、2种酸类物质。经冷冻后,挥发性物质的总量(峰值体积)发生了显著的降低和散失。随着冷冻时间的延长,酸类化合物峰体积逐渐增强并在冷冻第2个月后达到最大值,而后降低。醇、酯、醛类物质峰体积逐渐上升并在冷冻第三个月后达到最大值,酮类物质峰体积逐渐降低,并在冷冻2个月之后达到最小值。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均能在不过拟合的情况下对4种椰子水进行判别;进一步从鉴定出的挥发性物质中,根据可变重要性投影(VIP)值>1选取9个关键标志物,在聚类热图分析中分别实现对4种椰子水的聚类和有效区分,其中乙酸乙酯(D、M)、异丁醛、乙醛、己酸乙酯、2-丁酮、乙酸(M)可作为椰子水不同冷冻时长的阶段标志物。研究结果为不同冷冻时间下椰汁的GC-IMS快速鉴别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子水 冷冻 挥发性物质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下载PDF
基于GC-IMS分析粮仓位置效应对稻谷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11
作者 严琛 张云斌 +3 位作者 许启杰 周绪霞 丁玉庭 王文洁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375-382,共8页
粮仓中的储藏位置对储粮品质特性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通过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了18个月(18 M)储藏期内,粮仓中间冷心层和表层的稻谷中挥发性风味物质(VFCs)的组成变化,探讨了高大平房仓中位置效应对稻谷VFCs的影响规律。结... 粮仓中的储藏位置对储粮品质特性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通过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了18个月(18 M)储藏期内,粮仓中间冷心层和表层的稻谷中挥发性风味物质(VFCs)的组成变化,探讨了高大平房仓中位置效应对稻谷VFCs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稻谷中的VFCs随储藏时间的延长不断变化,且时间越长变化越大,尤其位于表层的稻谷变化趋势明显。与中间冷心层稻谷相比,储藏到12~18 M的表层稻谷中醛类和酯类含量较高,而醇类物质含量偏少。主成分(PCA)分析表明,储藏至12 M时,中间冷心层和表层稻谷的VFCs差异最为明显。其中,表层稻谷中戊醛、壬醛、乙酸乙酯、乙酸丙酯和乙酸丁酯等醛和酯类物质以及异辛醇含量明显高于中间冷心层;而反-2-己烯-醇、2-戊基呋喃、1-辛烯-3-醇、庚醇、1-丙醇、1-己醇、1-戊醇、异丁醇和2-庚酮等醇、酮类VFCs则在中间冷心层稻谷中含量更高。以上结果表明,粮仓中不同储粮位置对稻谷风味特性有较大影响,而表层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风味品质变化也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贮藏位置 贮藏时间 挥发性风味成分(VFCs) 主成分分析(PCA)
下载PDF
卵形鲳鲹脱腥工艺优化及基于GC-IMS对脱腥前后风味物质分析
12
作者 陈秋翰 杨学博 +4 位作者 刘寿春 刘美娇 黎铸毅 周春霞 洪鹏志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8-118,共11页
【目的】为有效去除加工过程中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腥味物质,优化去除卵形鲳鲹腥味物质的工艺,并分析脱腥前后风味物质变化。【方法】以腥味值及感官得分为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响应面实验,优化紫苏提取物-藿香提取物-酵母提取物... 【目的】为有效去除加工过程中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腥味物质,优化去除卵形鲳鲹腥味物质的工艺,并分析脱腥前后风味物质变化。【方法】以腥味值及感官得分为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响应面实验,优化紫苏提取物-藿香提取物-酵母提取物混合脱腥液配方,并利用电子鼻、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结合风味物质的相对气味活性值,对比分析脱腥前后挥发性风味物质及三甲胺含量变化。【结果】当添加的藿香提取物质量分数为0.20%、紫苏提取物质量分数为0.15%、酵母提取物质量分数为0.12%,料液质量体积比1∶3 g/mL,温度4℃条件下浸泡40 min时,卵形鲳鲹脱腥效果最好,其感官评价最佳。卵形鲳鲹肉经混合脱腥液浸泡后,其醛类物质的相对含量降低29.80%,三甲胺质量分数降低42.68%。【结论】紫苏提取物-藿香提取物-酵母提取物混合脱腥液可有效去除卵形鲳鲹加工中的腥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形鲳鲹 脱腥 工艺优化 gc-ims 风味物质
下载PDF
基于GC-IMS技术分析不同品种沙棘真空冷冻干燥果粉挥发性成分
13
作者 连雅丽 孟新涛 +4 位作者 杨永兴 杨海燕 张婷 车凤斌 马燕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58-1965,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品种沙棘果粉挥发性香气成分,为沙棘植物资源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分析不同品种沙棘果粉的特征香气。【结果】6个品种沙棘果... 【目的】研究不同品种沙棘果粉挥发性香气成分,为沙棘植物资源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分析不同品种沙棘果粉的特征香气。【结果】6个品种沙棘果粉共检出56个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定性了38个物质,主要为酯类、醇类、醛类等;主成分1(PC_(1))和主成分2(PC_(2))贡献率分别为44%和26%,累计贡献率为70%,能较好地反映不同品种沙棘果粉的差异。【结论】6个品种沙棘果粉挥发性物质存在差异,黄色果沙棘果粉和黄色袋果沙棘果粉,状元黄沙棘果粉和红色大果沙棘果粉的挥发性香气物质较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离子迁移色谱(gc-ims) 沙棘果粉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C-IMS)在食用菌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
14
作者 张扬 集贤 +3 位作者 谷旭东 赵茹 张琴 朱志强 《中国食用菌》 2023年第6期1-5,10,共6页
主要探讨了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C-IMS)在食用菌领域的应用前景。介绍了GC-IMS技术的优势和缺点,从菌种鉴定与评价、成分分析、质量控制和安全检测等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了GC-IMS技术在食用菌领域的可应用场景。结果表明该技术为食... 主要探讨了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C-IMS)在食用菌领域的应用前景。介绍了GC-IMS技术的优势和缺点,从菌种鉴定与评价、成分分析、质量控制和安全检测等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了GC-IMS技术在食用菌领域的可应用场景。结果表明该技术为食用菌鉴定和检测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工具,有助于提高食用菌产业的效益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gc-ims技术 鉴定评价 质量控制 安全检测
下载PDF
GC-IMS分析典型浓香型白酒挥发性成分差异 被引量:7
15
作者 付勋 聂青玉 +5 位作者 张艳 李翔 刘丹 谭鹏昊 冯婷婷 唐廷廷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78-183,共6页
以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洋河、中华杜康、古井贡酒等8种典型浓香型白酒为试样,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白酒中挥发性物质成分,同时采用指纹图谱、动态主成分分析(DPCA)和欧氏距离对样品进行鉴别。结果表明,样品... 以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洋河、中华杜康、古井贡酒等8种典型浓香型白酒为试样,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白酒中挥发性物质成分,同时采用指纹图谱、动态主成分分析(DPCA)和欧氏距离对样品进行鉴别。结果表明,样品中共检测出挥发性成分34种,其中酯类17种,醛类7种,醇类6种,酮类2种,酸类1种和吡嗪类1种;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不同样品中均检出己酸乙酯、戊酸乙酯、丙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丁酯等物质,其中己酸乙酯为浓香型白酒的标志性挥发性成分,不同样品其他挥发性物质成分存在特征差异,五粮液酒样中挥发性物质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最突出;DPCA和欧氏距离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区分不同类型浓香型白酒特征挥发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ims 浓香型白酒 挥发性成分 指纹图谱 动态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基于GC-IMS技术分析不同电饭煲煮制小米粥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佳丽 李朋亮 +6 位作者 张爱霞 赵巍 李少辉 王运亭 刘莹莹 刘敬科 孙立永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5-152,160,共9页
为阐明不同电饭煲对小米粥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分别对不同电饭煲煮制小米粥中的小米汤、小米粒和小米粥进行挥发性成分测定与分析,根据挥发性成分... 为阐明不同电饭煲对小米粥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分别对不同电饭煲煮制小米粥中的小米汤、小米粒和小米粥进行挥发性成分测定与分析,根据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探究不同样品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从小米粥中共鉴定出33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有醛、醇、酯、酮和杂环类化合物,以醛、醇和酯为主。同一电饭煲煮制小米汤和小米粥的挥发性成分更加相似,且浓度较高,小米粒的挥发性成分种类较少,浓度较低。对于不同电饭煲煮制样品中,电饭煲2煮制小米粒中醛、酯、醇和酮类化合物浓度最高;电饭煲1煮制小米汤中醛、酯和呋喃类化合物浓度最高;电饭煲4煮制小米粥中醛和酯类物质浓度最高。GC-IMS联用技术可快速简便检测小米粥中挥发性成分,不同电饭煲煮制小米粒、小米汤和小米粥中的挥发性成分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gc-ims) 小米粥 电饭煲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基于GC-IMS解析植物乳杆菌发酵对猕猴桃果汁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可 朱永清 +5 位作者 邬应龙 袁怀瑜 潘翠萍 周艳 廖茂雯 李华佳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54-260,182,共8页
以“红阳”猕猴桃为试材,通过气相迁移离子色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分析比较灭菌后果汁(YL)、发酵对照组(CK)、植物乳杆菌发酵果汁(PL)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并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 以“红阳”猕猴桃为试材,通过气相迁移离子色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分析比较灭菌后果汁(YL)、发酵对照组(CK)、植物乳杆菌发酵果汁(PL)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并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筛选不同处理样品的差异物质,探讨乳酸菌发酵对“红阳”猕猴桃汁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研究所选用菌株(Lactobacillus plantanum B-1)应用于猕猴桃果汁发酵在24 h内菌落数由6.21 lg CFU/mL快速上升至8.60 lg CFU/mL,总酸由原来的0.60%增加至1.33%,发酵性能良好。GC-IMS结合PLS-DA分析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发酵可提高(E)-2-己烯醛、己醇、芳樟醇、乙酸乙酯、丁酸乙酯,丙酮、4-庚酮、2-壬酮等含量,增加果汁果香味,减少1,8-桉叶素、(E)-2-己烯醇、己醛等猕猴桃特征风味物质的损失,抑制乙醇、糠醛等对风味产生不良影响的物质生成,从而提升猕猴桃果汁风味品质。该研究为植物乳杆菌在猕猴桃果汁产品中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猕猴桃汁 气相迁移离子谱(gc-ims) 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 挥发性物质
下载PDF
基于GC-IMS技术鉴别不同年份新会陈皮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被引量:36
18
作者 梁天一 杨娟 +3 位作者 董浩 于立梅 韩冰 曾晓房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8-173,共6页
为比较贮藏年份对新会陈皮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对1年、3年、7年、12年的陈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不同陈化年份陈皮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性显著。糠醛(Furfurol)、环己酮(Cyclohexanone)、庚醛(Hepta... 为比较贮藏年份对新会陈皮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对1年、3年、7年、12年的陈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不同陈化年份陈皮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性显著。糠醛(Furfurol)、环己酮(Cyclohexanone)、庚醛(Heptanal)、1-丁醇(1-Butanol)、己醛(Hexanal)、2-己醇(2-Hexanol)等物质在不同贮藏年份的陈皮中均存在,只是含量不同。其中1年陈皮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为左旋玫瑰醚(cis-Rose oxide)、2-庚酮(2-Heptanone)等。3年陈皮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为松油醇(Terpineol)、癸醛(Decanal)等。7年陈皮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为庚醛(Heptanal)等。12年陈皮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为2-十一碳烯醛(2-Undecenal)、辛醛(Octanal)等。通过GC-IMS技术分析陈皮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可鉴定陈皮的陈化年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 挥发性风味物质 陈皮 差异
下载PDF
采用GC-IMS比较不同贮存时间酱香型白酒的挥发性成分特征 被引量:14
19
作者 何菲 段佳文 +3 位作者 蒋英丽 沈毅 李贺贺 孙宝国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3-240,共8页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作为一种简单、快速、准确、无损的检测方法,目前在白酒领域应用较少,该研究探究了GC-IMS应用于白酒分析的最优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盐离子浓度对物质检测影...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作为一种简单、快速、准确、无损的检测方法,目前在白酒领域应用较少,该研究探究了GC-IMS应用于白酒分析的最优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盐离子浓度对物质检测影响不大,可不加盐直接分析;最优酒样稀释度为10%;最优平衡体积为1 mL,平衡温度为60℃,平衡时间为10 min。利用最优方法对同一轮次不同贮存时间的郎酒样品进行分析,发现部分酯类物质、醛酮类物质在贮存较久的酒样中含量偏高,贮存时间为15和20年的酒样中,乙酸丁酯、己酸甲酯、戊醇、戊酸乙酯、庚酸乙酯、异己酸乙酯、己酸丙酯、正己醇、辛酸乙酯、2-戊酮、戊醛含量显著升高。该研究为GC-IMS应用于白酒,特别是不同贮存时间酱香型白酒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酱香型白酒 盐离子 酒精度 平衡体积 平衡温度
下载PDF
基于GC-IMS的不同年份紧压白茶挥发性物质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志华 薛志慧 +1 位作者 朱文伟 孙威江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5-94,共10页
应用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对不同年份紧压白茶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共鉴定出56种挥发性物质。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方法共筛选出20个特征挥发性物质,起... 应用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对不同年份紧压白茶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共鉴定出56种挥发性物质。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方法共筛选出20个特征挥发性物质,起主要贡献作用的物质是2-乙酰基呋喃、庚醛、E-2-辛烯醛、柠檬烯、2-苯基乙醇及异丁酸。其中,柠檬烯、2-苯基乙醇、异丁酸的含量和贮藏时间呈反比,而2-乙酰基呋喃、庚醛和E-2-辛烯醛的含量则和贮藏时间呈正比。进一步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建立贮藏时间(y)和主要特征挥发性物质峰强数据的预测模型方程,y=-0.03x_(1)+0.038x_(2)-0.09x_(3)-0.012x_(4)+0.002x_(5)+0.004x_(6)+0.022x_(7)+0.019x_(8)-0.018x_(9)-0.011x_(10)+0.005x_(11)-0.011x_(12)+0.000x_(13)-0.042x_(14)-0.015x_(15)+0.017x_(16)+0.033x_(17)+0.008x_(18)+0.008x_(19)-0.124x_(20)(其中x_(1)~x_(13)为未定性特征挥发性物质,x_(14)~x_(20)分别为2-乙酰基呋喃、柠檬烯、2-苯基乙醇二聚体、2-苯基乙醇单体、2-庚酮、E-2-辛烯醛、异丁酸),R^(2)=0.929,P<0.05。另外,在贮藏过程中紧压白茶的特征挥发性物质间会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紧压白茶花香、清香药草味和坚果味的独特风味特征。运用GCIMS技术、配合化学计量法能够科学辨别紧压白茶仓储年限,为规范紧压白茶市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 紧压白茶 不同年份 挥发性物质 化学计量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