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1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intravenous gamma globulin on short- and mid-term clinical outcome in acute viral myocarditis in children 被引量:3
1
作者 Mehnaz Atiq Mehar Hoda Nadeem Aslam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014年第2期39-44,共6页
Acute viral myocarditis is an extremely diverse disease with a predictable good outcome with supportive therapy.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look at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patients receiving additional intrave... Acute viral myocarditis is an extremely diverse disease with a predictable good outcome with supportive therapy.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look at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patients receiving additional intravenous gamma globulin compared to those receiving conventional anti-congestive therapy alone. Patients and methods: This i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charts of children admitted with acute myocarditis. Group 1 was children who received intravenous gamma globulin (IVIG) along with conventional anti-congestive therapy. Group 2 were patients who received the conventional anticongestive therapy alone. Short-term outcome was survival to hospital discharge, and mid-term outcome was improvement of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at 6 months and one year follow-up. Results: A total of 36 patients were enrolled and 18 were males. The mean age of all patients was 2.3 ± 2.6 years and the mean duration of illness for the whole group was 6.7 ± 3.8 days. Group 1 comprised of 16 patient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short-term outcome with mortality of 2 patients in Group1 (12.5%) and 3(15%) in Group 2 (p = 0.2). At intermediate term follow up, recovery of ejection fraction in Group 1 was in 4/14 (28%) and in Group 2 it was 9/17 (55%) and at 12 months it was 10/13 (77%) in Group 1 and 15/16 (94%) in Group 2 (p = 0.02 and 0.19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Acute myocarditis has a high spontaneous cure rate. Our study did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hort-term or midterm outcome between children receiving IVIG compared to those who did n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MYOCARDITIS INTRAVENOUS gamma globulinS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下载PDF
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2
作者 李雪 王梦涵 +1 位作者 张艳 张晶晶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1期155-158,共4页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联合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及肌力评分的影响。方法我院收治的73例GBS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mNGF联合IVIG治疗)40例和对照组(IVIG治疗)33例。对比两组临床...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联合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及肌力评分的影响。方法我院收治的73例GBS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mNGF联合IVIG治疗)40例和对照组(IVIG治疗)33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炎性因子、肌力评分及肢体功能Hughes量表评分,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4水平高于对照组,IL-21、IL-2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下肢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肢体功能Hughe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mNGF联合IVIG对慢性GBS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使用IVIG治疗,二者联合治疗可有效抑制相关促炎因子的表达,明显改善患者肌力和肢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神经生长因子 丙种球蛋白 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 炎性因子 肌力评分
下载PDF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
3
作者 高铧炜 吴松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2期27-30,共4页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K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5月—2021年5月石狮市妇幼保健院和晋江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KD患儿5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联合用药组和阿司匹林组,每组25例。联合用药组采用丙种...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K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5月—2021年5月石狮市妇幼保健院和晋江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KD患儿5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联合用药组和阿司匹林组,每组25例。联合用药组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2组疗效、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炎性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T淋巴细胞亚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用药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阿司匹林组(96.00%vs.68.00%,χ^(2)=4.878,P=0.027)。联合用药组皮疹、手足肿胀、黏膜充血消退时间及退热时间短于阿司匹林组(P<0.01)。治疗后,2组ESR、PCT、CRP及PLT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用药组低于阿司匹林组(P<0.01);2组CD4^(+)及VEGF水平较治疗前降低,CD8^(+)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用药组变化幅度大于阿司匹林组(P<0.05或P<0.01)。联合用药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2.00%,阿司匹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KD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机体炎性反应,加快症状改善,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 阿司匹林 疗效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4
作者 刘兰海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应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4例ITP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地塞米松+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予以地塞米松+小剂量丙种球... 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应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4例ITP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地塞米松+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予以地塞米松+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参数、免疫功能、炎症因子,恢复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48%,与对照组的95.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PCT、PLT、PDW、MPV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IgG、IgM、IgA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4、IL-6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NF-α、IL-4、IL-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LT恢复正常时间、出血停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与对照组的9.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ITP应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相当,均可改善血小板参数及免疫功能,降低TNF-α、IL-4、IL-6水平,促进疾病恢复,且安全性较好,而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可明显减轻医疗负担,更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儿童 丙种球蛋白 地塞米松 血小板参数 免疫功能 炎症抑制水平 安全性
下载PDF
白蛋白、丙种球蛋白辅助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对比研究
5
作者 张飞 刘秋雄 蒋红新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5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白蛋白、丙种球蛋白辅助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对比。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梧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5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根据其诊断结果分为丙种球蛋白组33例(诊断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引起的高胆红... 目的探讨白蛋白、丙种球蛋白辅助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对比。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梧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5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根据其诊断结果分为丙种球蛋白组33例(诊断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与白蛋白组32例(未诊断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丙种球蛋白组采取丙种球蛋白辅助蓝光进行治疗,白蛋白组采取白蛋白辅助蓝光进行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白蛋白组(84.38%)比较,丙种球蛋白组临床疗效(93.94%)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血清TBIL、IBIL、DBIL显著降低,丙种球蛋白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白蛋白组(12.50%)比较,丙种球蛋白组治疗期间(6.06%)总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蛋白、丙种球蛋白辅助蓝光均可有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但相较于白蛋白,丙种球蛋白辅助蓝光治疗的疗效更为显著,不良反应更少,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蛋白 丙种球蛋白 蓝光治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血清总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下载PDF
丙种球蛋白联合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
6
作者 刘文卓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7期34-38,共5页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68例婴幼儿重症肺炎患儿,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患儿治疗时给予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研究组患儿治疗时联合应用...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68例婴幼儿重症肺炎患儿,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患儿治疗时给予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研究组患儿治疗时联合应用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和丙种球蛋白。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症状评分、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动脉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100.00%比对照组的85.29%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CRP、PC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CRP(5.89±1.06)mg/L、PCT(0.46±0.15)ng/ml均低于对照组的(7.02±1.27)mg/L、(0.69±0.23)ng/ml(P<0.05)。治疗后,两组咳嗽、咳痰、发热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咳嗽评分(1.17±0.39)分、咳痰评分(1.06±0.31)分、发热评分(1.16±0.40)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58±0.43)、(1.52±0.48)、(1.61±0.45)分(P<0.05)。治疗后,两组FEV1、FEV1/FVC、PaO_(2)均高于治疗前,PaCO_(2)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FEV1、FEV1/FVC、PaO_(2)均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8(+)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CD^3(+)(41.92±2.43)%、CD^4(+)/CD^8(+)(1.89±0.34)均高于对照组的(38.05±2.18)%、(1.52±0.31)(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婴幼儿重症肺炎治疗时联合应用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和丙种球蛋白,可更加有效控制患儿的病情,对其炎症反应、免疫功能、肺功能及动脉血气状况均可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且联合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未增多,用药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重症肺炎 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 丙种球蛋白
下载PDF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
7
作者 温雅铮 朱小晴 杨二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6期88-91,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68例川崎病患儿的病例资料,所有患儿均在常规阿司匹林用药基础上增加丙种球蛋白治疗,根据丙种球蛋白治疗剂量将其分为低剂量组(34例,以1.0...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68例川崎病患儿的病例资料,所有患儿均在常规阿司匹林用药基础上增加丙种球蛋白治疗,根据丙种球蛋白治疗剂量将其分为低剂量组(34例,以1.0 g/kg丙种球蛋白治疗)和高剂量组(34例,以2.0 g/kg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高剂量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的发热、黏膜弥漫性充血、躯干红斑、颈淋巴结肿胀、咽喉充血消除时间短于低剂量组(P<0.05)。治疗后,高剂量组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长于低剂量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低于低剂量组(P<0.05)。治疗后,高剂量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水平低于低剂量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小儿 阿司匹林 丙种球蛋白 不同剂量
下载PDF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分析
8
作者 李芳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9期95-97,共3页
目的:分析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2年10月兰州市西固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小儿川崎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丙种球... 目的:分析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2年10月兰州市西固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小儿川崎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甲泼尼龙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试验组黏膜充血改善时间、手足水肿改善时间、淋巴结消退时间、高热改善时间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两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显著,能够促进症状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改善实验室检查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川崎病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甲泼尼龙 阿司匹林
下载PDF
孟鲁司特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效果及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
9
作者 杨丽果 陈伟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1期71-72,共2页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的效果及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本院收治的90例MPP患儿,按照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孟鲁司特钠联合...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的效果及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本院收治的90例MPP患儿,按照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孟鲁司特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肺功能和免疫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高于对照组的68.89%(P<0.05)。治疗后,观察组潮气量(V-T)、达峰时间比(t-PTEF/t-E)、吸气中期流速/呼吸中期流速(MTIF/MTEF)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MPP的效果明显,可改善患儿的肺功能及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鲁司特钠 丙种球蛋白 肺炎支原体肺炎
下载PDF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及敏感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干扰素-γ和白介素-6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蕊 赵红缨 +3 位作者 汤颖 杨羡球 杨芳琳 陈凌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670-675,共6页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及敏感川崎病患儿血小板(PLT)、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6(IL-6)表达水平的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99例川崎病患儿,根据丙种球蛋白治疗反应性分为无反应...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及敏感川崎病患儿血小板(PLT)、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6(IL-6)表达水平的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99例川崎病患儿,根据丙种球蛋白治疗反应性分为无反应组24例和敏感组75例,比较两组基线水平及12 h、36 h PLT、IFN-γ、IL-6表达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川崎病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LT、IFN-γ、IL-6及联合预测川崎病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的价值,采用DeLong检验不同方案的预测价值,采用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法(DCA)分析PLT+IFN-γ+IL-6方案预测川崎病丙种球蛋白反应性的临床效用。结果:无反应组12 h及36 h PLT、IFN-γ、IL-6表达水平与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组12 h及36 h PLT、IFN-γ、IL-6表达水平均低于基线水平(P<0.05);无反应组基线水平及12 h、36 h PLT、IFN-γ、IL-6表达水平高于敏感组(P<0.05);基线PLT、IFN-γ、IL-6均为川崎病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的独立相关影响因素(P<0.05);PLT、IFN-γ、IL-6及联合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818、0.767、0.712、0.915,PLT+IFN-γ+IL-6的AUC高于IFN-γ、IL-6(P<0.05),与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PLT+IFN-γ+IL-6方案预测川崎病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具有临床正向的净获益。结论:川崎病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和敏感患儿PLT、IFN-γ、IL-6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与患儿治疗反应性有关,联合检测PLT、IFN-γ、IL-6可预测丙种球蛋白治疗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 反应性 PLT IFN-Γ IL-6
下载PDF
阿司匹林不同减量方案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及对血小板活性因子、心功能标志物的影响
11
作者 马晓鹏 郝婷婷 +3 位作者 惠鑫 刘甜 李兴珍 严晓华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34期40-43,共4页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不同减量方案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及对血小板活性因子、心功能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50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不同减量方案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及对血小板活性因子、心功能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50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直接减量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逐渐减量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SP-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脑钠肽(BN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逐渐减量与直接减量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均有满意效果,但逐渐减量方案对心功能保护作用更好,也能减少不良反应,可作为首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减量方案 丙种球蛋白 小儿 川崎病
下载PDF
双嘧达莫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的影响
12
作者 马晓鹏 郝婷婷 +3 位作者 惠鑫 刘甜 李兴珍 严晓华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31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双嘧达莫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6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两组均予以阿司匹林等药物对症治疗... 目的探讨双嘧达莫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6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两组均予以阿司匹林等药物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采用双嘧达莫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纤维蛋白原(Fb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内皮抑素(E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嘧达莫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显著,可促进患儿凝血功能、血管内皮功能改善,也能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嘧达莫 丙种球蛋白 川崎病 基质金属蛋白酶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初次接受IVI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13
作者 黄葆莹 蒋苏华 +1 位作者 蒋威 彭伟彬 《中国处方药》 2023年第8期85-88,共4页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初次接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将2018年7月~2021年8月在医院接受IVI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川崎病患儿纳入研究范围。根据静脉注射IVIG治疗的反应将纳入研究的153例患...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初次接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将2018年7月~2021年8月在医院接受IVI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川崎病患儿纳入研究范围。根据静脉注射IVIG治疗的反应将纳入研究的153例患儿分为IVIG敏感组(n=138)和IVIG不敏感组(n=15)。对两组患儿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与IVIG不敏感组比较,IVIG敏感组降钙素原(PCT)、血胆红素偏低,白蛋白(ALB)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胆红素升高(OR=1.098,95%CI:1.025~1.175)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OR=1.081,95%CI:1.023~1.143)是川崎病患儿接受IVI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胆红素水平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是川崎病患儿接受IVI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 阿司匹林 IVIG无反应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丙种球蛋白对不完全川崎病与完全川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14
作者 蔺红 蒋新辉 《中外医药研究》 2023年第17期42-44,共3页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不完全川崎病(IKD)患儿和完全川崎病(CKD)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3年2月贵州省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IKD患儿50例临床资料(IKD组)及同期收治的CKD患儿50例的临床资料(...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不完全川崎病(IKD)患儿和完全川崎病(CKD)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3年2月贵州省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IKD患儿50例临床资料(IKD组)及同期收治的CKD患儿50例的临床资料(CKD组),采取相同剂量的IVIG(2g/kg)进行治疗,分析两组KD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血液指标表达情况。结果:IKD组高热、双眼非渗出性球结膜充血、多形性皮疹、指(趾)端硬肿、脱皮、颈部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长于CK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CKD组患儿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水平低于IK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IG治疗CKD患儿效果更优,能够改善CKD患儿的白细胞、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及血红蛋白等血液指标,加速临床症状消失;发现治疗前IKD与CKD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差异,临床应仔细询问病史,动态复查炎性指标,以免漏诊、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 不完全川崎病 完全川崎病
下载PDF
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对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免疫系统功能、细胞因子及预后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霞 环晶晶 +1 位作者 许丹丹 陈娟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3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 探讨丙种球蛋白(IVIG)冲击治疗对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患者免疫功能、细胞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05例老年SCA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52)予对症治疗,研究组(n=53)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增加IVIG治疗,两组... 目的 探讨丙种球蛋白(IVIG)冲击治疗对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患者免疫功能、细胞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05例老年SCA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52)予对症治疗,研究组(n=53)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增加IVIG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7 d。比较两组疗效、预后转归,测定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细胞因子。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自然杀伤细胞、CD8、CD4/CD8、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降钙素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英国胸科协会改良肺炎(CURB-65)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IG冲击治疗可通过正向调节老年SCAP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细胞因子,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提高临床疗效,加速康复进程,但并未降低患者28 d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丙种球蛋白 冲击治疗 免疫系统功能 细胞因子 预后转归
下载PDF
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的治疗体会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晓彤 魏淑相 《内蒙古中医药》 2023年第2期31-34,共4页
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是药疹中最严重的一型,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联合应用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治疗方法,能明显提高生存率,具有应用前景。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丙种球蛋白 药疹 机制 不良反应
下载PDF
成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致暴发性紫癜1例
17
作者 李周平 贺小旭 薛晓艳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3年第5期35-42,共8页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是一种可感染人类的疱疹病毒,表现为水痘或带状疱疹。本文报告1例男性患者,32岁,表现为反复皮疹4周,伴随症状包括腹痛、高热、足底血疱、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D-二聚体升高、铁蛋白升高、抗磷脂抗体阳性...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是一种可感染人类的疱疹病毒,表现为水痘或带状疱疹。本文报告1例男性患者,32岁,表现为反复皮疹4周,伴随症状包括腹痛、高热、足底血疱、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D-二聚体升高、铁蛋白升高、抗磷脂抗体阳性。皮肤病理明确病毒性皮疹,血液化验VZV脱氧核糖核酸(DNA)阳性。患者被诊断为VZV感染合并暴发性紫癜,在接受抗病毒、抗细菌、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抗凝等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及实验室指标均有所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血小板减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抗磷脂抗体 丙种球蛋白
下载PDF
丙种球蛋白在治疗新生儿肺炎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免疫功能的影响
18
作者 宋世红 李德亮 宋红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22期2153-2156,共4页
目的 探究丙种球蛋白在治疗新生儿肺炎中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对血清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1月—2022年11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肺炎62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常... 目的 探究丙种球蛋白在治疗新生儿肺炎中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对血清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1月—2022年11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肺炎62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常规治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咳嗽、高体温、肺啰音)、肺功能[FVC(用力肺活量)、FEV1(第一秒最大呼气量)、PEF(呼气最大峰值)]、心肌酶谱[CK(血清肌酸激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LDH(乳酸脱氢酶)]、血清炎症因子[TNF-α(肿瘤坏死因子)、IL-6、IL-17、IL-33(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33)]、免疫功能(CD4+、CD8+、CD4+/CD8+、IgA、IgG)。结果 观察组咳嗽、高体温、肺啰音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FVC、FEV1、PEF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VC、FEV1、PEF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CK、CK-MB、LDH水平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K、CK-MB、LDH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TNF-α、IL-6、IL-17、IL-33水平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6、IL-17、IL-33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CD4+、CD8+、CD4+/CD8+、IgA、IgG水平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4+、CD4+/CD8+、IgA、IgG水平升高、CD8+降低,观察组CD4+、CD4+/CD8+、IgA、IgG水平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新生儿肺炎在治疗中采用丙种球蛋白,可快速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及心肌酶谱,抑制炎性反应,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 新生儿肺炎 临床疗效 炎症因子 免疫功能
下载PDF
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小儿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建明 周辉 王芳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5期115-117,共3页
目的探究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在小儿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兴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止血... 目的探究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在小儿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兴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止血、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在常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泼尼松治疗,观察组采用丙种球蛋白+泼尼松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血小板恢复时间、出血停止时间、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74%,高于对照组的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时间为(3.35±1.24)d,出血停止时间为(2.08±0.84)d,均短于对照组的(4.78±1.74)d、(3.78±1.6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复发率为2.56%,均低于对照组的20.51%、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可缓解患儿临床症状,降低疾病复发率,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丙种球蛋白 泼尼松 血小板计数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及对冠状动脉内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雷勇 杜秋燕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18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及对冠状动脉内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川崎病患儿,以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丙...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及对冠状动脉内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川崎病患儿,以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ESR)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冠状动脉内径损伤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冠状动脉病变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效果确切,有利于改善实验室指标、冠状动脉内径损伤程度,降低冠状动脉病变总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 阿司匹林 小儿川崎病 冠状动脉内径 冠状动脉病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