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Quaternary glacial landforms in Gong—wang Mountains in northe
1
作者 况明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5期491-497,共7页
StudyonQuaternaryglaciallandformsinGongwangMountainsinnortheastYunnanProvince,China¥KuangMingsheng(Departmen... StudyonQuaternaryglaciallandformsinGongwangMountainsinnortheastYunnanProvince,China¥KuangMingsheng(DepartmentofGeography,So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东北部 拱王山 第四纪 冰川地貌
全文增补中
A PRELIMINARY STUDY ON QUATERNARY GLACIAL LANDFORMS IN MT.MA'AN
2
作者 罗成德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1998年第1期92-96,共5页
Mt.Ma'an (4288 m) i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southwest edge of Sichuan Basin. It is situated to the south of the Dadu River. The geographic coordinates are: 28°58′N, 102°55′E. There are six peaks ... Mt.Ma'an (4288 m) i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southwest edge of Sichuan Basin. It is situated to the south of the Dadu River. The geographic coordinates are: 28°58′N, 102°55′E. There are six peaks over 4000 m in elevation. Many quaternary glacial landforms in this mountain have been discovered. It's a typical example of fossil glacial landform in the east China. Its glacial stages are the last glaciation (Q 3 3) and the neoglaciation (Q 3 4). Mt. Ma'an and Mt. Luoji (4359 m) are similar in the fossil glacial landform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For example, the ratio between the direct difference and the minus difference is differ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west edge of Sichuan Basin Mt.Ma’ an glacial landform QUATERNARY glacier
下载PDF
青藏高原腹地各拉丹冬峰东坡现代冰川地形^(10)Be暴露测年的初步研究
3
作者 陈净玲 赵井东 +4 位作者 邱锦坤 季卉晗 郭万钦 刘瑞连 何晓波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4期1128-1134,共7页
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现代冰川外围新鲜无风化的冰川地形多为小冰期结束后冰川退缩所成,这些地形包含有近几十年至上百年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对它们进行研究有望揭示101年时间尺度上的冰川波动并探讨其驱动机制。本文尝试应用原生宇宙成... 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现代冰川外围新鲜无风化的冰川地形多为小冰期结束后冰川退缩所成,这些地形包含有近几十年至上百年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对它们进行研究有望揭示101年时间尺度上的冰川波动并探讨其驱动机制。本文尝试应用原生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测年技术对青藏高原腹地,唐古拉山西段各拉丹冬峰地区的岗加曲巴冰川外围的现代冰川地形进行年代测定。测得1969年冰川退缩后出露的基岩磨光面的年龄为(11076±688)a(G19-01);1969年至小冰期冰碛垄间底碛中5个花岗岩漂砾(G19-02~06)的年龄分别为(125±15)a、(65±13)a、(86±13)a、(96±15)a、(104±15)a。测年结果显示冰川磨光面的年龄与地貌关系明显不符,推测是基岩表层侵蚀量不足,未能有效去除先前累积的核素所致;漂砾的测年结果与地貌关系基本相吻合。本研究表明,在^(10)Be产率较高的高原山地,若能采集到基本未受核素继承影响的漂砾,增加纯石英的使用量可测定近百年来所成的现代冰川地形的年龄。本文测得的^(10)Be年龄进一步表明该测年技术具有细化101年时间尺度上冰川波动的潜在应用前景和弥补青藏高原腹地气候环境变化器测记录和代用指标的不足,对高海拔地区年轻地貌体的年代测定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Be暴露测年 现代冰川地形 唐古拉山 青藏高原腹地
下载PDF
Glacial Geomorphology of Mt. Asralt Khairkhan and Mt. Baga Khentii Saridag in Khentii Mountain Range, Northeastern Mongolia
4
作者 Alexander Orkhonselenge Munkhjargal Uuganzay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8年第6期308-319,共12页
This study provides a map of glacial geomorphology of Mt. Asralt Khairkhan and Mt. Baga Khentii Saridag in Khentii Mountain Range in northeastern Mongolia. In the Khentii Mountain Range, only two types of glacial land... This study provides a map of glacial geomorphology of Mt. Asralt Khairkhan and Mt. Baga Khentii Saridag in Khentii Mountain Range in northeastern Mongolia. In the Khentii Mountain Range, only two types of glacial landforms including glacial cirques and terminal moraines are observed for the paleoglacial reconstructions of Mt. Asralt Khairkhan and Mt. Baga Khentii Saridag, and are mapped based on a mapping from 30 m resolution ASTER DEM and Landsat 8 satellite imagery.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glacial landforms indicates that the Khentii Mountain Range has experienced valley glaciations with small ice caps centered on the high mountains. The glacial cirques mark numerous glacial erosional landforms, while the terminal moraines indicate glacial advances and depositional landforms at outlets of valleys. Outer limits of these glacial landforms show their maximum glaciation of 10.0 km2 and 0.7 km2 for Mt. Asralt Khairkhan and Mt. Baga Khentii Saridag,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glacial landforms is crucial for reviewing the paleoglacier extent. The map of the glacial geomorphology will be a key for further detailed studies in paleoglaciology and paleoclimate of the mountain r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acial landformS Paleoglaciers Khentii MOUNTAIN RANGE Mongolia
下载PDF
Mapping the Late-Holocene Glacial Geomorphology and Glacier Surface Types in the Mt. Harajoriha, Central Tian Shan
5
作者 Yanan Li Ping F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9年第6期669-688,共20页
Alpine glaciers in the central Tian Shan are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climate change and also the freshwater tower for the transboundary countries in Central Asia. Knowledge about the glacier dynamics in the late Hol... Alpine glaciers in the central Tian Shan are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climate change and also the freshwater tower for the transboundary countries in Central Asia. Knowledge about the glacier dynamics in the late Holocene, such as the Little Ice Age, and surface zones is still limited. In this study, two headwater basins, the Xiata and the Muzart basins, in the Harajoriha Mountain Range in northwestern China were selected to investigate the glacial landforms and glacier surface type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geomorphological mapping and remote sensing analysis. Several types of glacial landforms including glacial valleys, moraine complexes, moraine ridges, and trimlines were identified and manually digitized based on the 30 m 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 (SRT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10 m Sentinel-2 satellite imagery, and high-resolution images from Google Earth. In addition, an effective automated mapping algorithm was applied to the modern glaciers from a Landsat 8 scene using its optical and thermal bands to classify glacier facies, i.e. ice, snow, and slush zone, and supraglacial debris cover. Field trip to the forelands of the Aerqialeteer Glacier in the Xiata basin allowed detailed mapping of the proglacial environment and provided field checks for the mapping with GPS tracks and panoramic photos. Through this fused approach, the mapping results showed a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sets of information connecting the glacier retreat since the late Holocene to contemporary glacier properties. They will be of particular value for future chronological reconstruction of past glacial events and for understanding how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play a role in the heterogeneity of glacier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acial landformS GLACIER SURFACE Classification CENTRAL Tian Shan China
下载PDF
普朗铜矿井下泥石流形成物源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光洪 杨金宏 《云南冶金》 2023年第6期1-9,共9页
井下泥石流是自然崩落法开采矿山常见灾害,对矿山安全生产和矿石贫化有重大影响。研究了矿山已经发生的九次井下泥石流与矿区地形地貌、第四系冰碛物厚度、断层构造、出矿推进方向、放出矿量、发生时间等的关系,分析了泥石流的物质组成... 井下泥石流是自然崩落法开采矿山常见灾害,对矿山安全生产和矿石贫化有重大影响。研究了矿山已经发生的九次井下泥石流与矿区地形地貌、第四系冰碛物厚度、断层构造、出矿推进方向、放出矿量、发生时间等的关系,分析了泥石流的物质组成,对井下泥石流产生的物源条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优化了井下泥石流致灾机理,并对井下泥石流防治提出了建议,研究成果对矿山井下泥石流的治理工作及安全生产可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泥石流 地形地貌 第四系冰碛物厚度 断层构造 3号大沟 出矿量占比 致灾机理
下载PDF
喜马拉雅山佩枯岗日冰川地貌的年代学、平衡线高度和气候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刘耕年 Li Yingkui +5 位作者 陈艺鑫 张梅 李川川 孔屏 Harbor J. Caffee M.W.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59-970,共12页
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峰地区是青藏高原南部现代冰川集中发育区之一,古冰川遗迹亦十分丰富,是研究第四纪青藏高原冰川形成和演化的关键区,一直备受地貌和第四纪环境研究者的关注.应用原地宇宙核素10Be暴露年龄测试技术,对采自... 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峰地区是青藏高原南部现代冰川集中发育区之一,古冰川遗迹亦十分丰富,是研究第四纪青藏高原冰川形成和演化的关键区,一直备受地貌和第四纪环境研究者的关注.应用原地宇宙核素10Be暴露年龄测试技术,对采自希夏邦马峰西北佩枯岗日拉曲谷地冰碛垄上的冰川漂砾进行年代学研究;结合冰川地貌分析方法,对古冰川平衡线高度(ELA)和气候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末次冰期时,拉曲谷地冰川扩张,发育了山麓冰川,拉曲Ⅰ冰川面积99.9 km2,平衡线海拔5 620 m;拉曲Ⅱ冰川面积97.6 km2,平衡线海拔5 600 m;与现代平衡线高度相比,拉曲Ⅰ和拉曲Ⅱ的平衡线分别下降380 m、400 m.拉曲在末次冰期存在多次冰进,拉曲Ⅰ的10Be暴露年龄在42.1~22.3 ka;拉曲Ⅱ的10Be暴露年龄在18.6~14.8 ka.根据地貌法恢复末次冰期拉曲Ⅰ平衡线高度的温度为-10.7℃,拉曲Ⅱ为-10.6℃,降水量分别为251~461 mm和261~480 mm,显示出当时雪线高度的温度状况和现代冰川雪线高度的温度状况接近,但是降水比现在少得多,冰川气候类型为亚大陆型,印度季风减弱带来的水气变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山 冰川地貌 宇宙核素 年代学 气候
下载PDF
基于GIS的玛旁雍错流域冰川地貌及现代冰川湖泊变化研究 被引量:39
8
作者 郭柳平 叶庆华 +2 位作者 姚檀栋 陈锋 程维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7-524,共8页
基于多源多时相的数字遥感影像、地形图和DEM数据,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西藏玛旁雍错流域冰川地貌类型和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对流域内近30 a来冰川和湖泊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4—2003年玛旁雍错流域冰川总... 基于多源多时相的数字遥感影像、地形图和DEM数据,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西藏玛旁雍错流域冰川地貌类型和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对流域内近30 a来冰川和湖泊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4—2003年玛旁雍错流域冰川总面积减少了7.27 km2,平均退缩速率0.24 km2.a-1;湖泊总面积减少37.58 km2,平均退缩速率1.25 km2.a-1.多时相的监测表明,冰川在加速退缩,且阳坡冰川的消融速度大于阴坡,坡度陡、面积小的冰川消融比例大于坡度缓、面积较大的冰川;湖泊面积先减少后有所增加,但总面积还是减少了,不少小湖泊消失.分析流域附近气象资料可知,气温上升和降水量减少是玛旁雍错流域内冰川消融与退缩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旁雍错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冰川地貌 冰川变化 湖泊变化
下载PDF
祁连山摆浪河谷地的冰川地貌与冰期 被引量:22
9
作者 周尚哲 李吉均 +1 位作者 张世强 赵井东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1-138,共8页
祁连山摆浪河上游是一个以前研究者未曾涉足的地方 ,我们在这里发现 6套保存完好的古冰川沉积和与之对应的冰水阶地以及上覆较厚的黄土堆积 .根据地貌地层学研究和14 C、TL、ESR测年 ,确认它们分别代表了小冰期、新冰期、同位素 2阶段、... 祁连山摆浪河上游是一个以前研究者未曾涉足的地方 ,我们在这里发现 6套保存完好的古冰川沉积和与之对应的冰水阶地以及上覆较厚的黄土堆积 .根据地貌地层学研究和14 C、TL、ESR测年 ,确认它们分别代表了小冰期、新冰期、同位素 2阶段、4阶段、6阶段和 12阶段 6次冰川作用 ,是迄今在祁连山地区发现的相对比较确定的清晰齐全的第四纪冰川序列 .发生于氧同位素 12阶段的中梁赣冰期 ,表明抬升中的祁连山至少于 46 0kaBP前与冰期气候耦合 ,进入了当时的冰冻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摆浪河 古冰川 冰川地貌 冰期 地貌地层学 冰川作用 碳同位素
下载PDF
西秦岭迭山西北部冰川地貌分布及其特征 被引量:11
10
作者 赵井东 王杰 +2 位作者 沈永平 殷秀峰 伍云飞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41-847,共7页
迭山西北部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属西秦岭山脉的西段.在海拔3 700m以上保存有类型较为齐全的冰蚀地形(冰斗、刃脊、U形谷、悬谷、粒雪盆、鲸背岩与基岩磨光面等)与冰碛地形(侧碛垄与终碛垄).采用野外考察、遥感影像解译与填图等方法对该... 迭山西北部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属西秦岭山脉的西段.在海拔3 700m以上保存有类型较为齐全的冰蚀地形(冰斗、刃脊、U形谷、悬谷、粒雪盆、鲸背岩与基岩磨光面等)与冰碛地形(侧碛垄与终碛垄).采用野外考察、遥感影像解译与填图等方法对该区的冰川地貌分布及其特征进行了探讨.基于研究区冰川地形分布与特征,结合青藏高原现代的抬升速率、邻近山地冰川地形的年代学资料以及其他古环境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该区的古冰川发育于末次冰期,末次冰期最盛期是其最主要的形成期.冰川最盛时面积约38km2,为具有暖底性质的冰帽冰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地貌 末次冰期 冰帽 青藏高原东缘
下载PDF
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判别标准与方法问题——兼论蒙山巨砾堆积堤之成因 被引量:20
11
作者 王乃昂 戴霜 +4 位作者 张律吕 余莺潇 于昕冉 田璐 尹丽颖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89-1297,共9页
判断中国东部中低山地冰川作用遗迹的真伪,只能通过科学实践检验和学术争鸣加以解决。利用实地考察所测数据资料,证明山东蒙山确无第四纪冰川遗迹。包括蒙山在内的山东中低山丘陵,迄今为止没有发现符合判别标准的末次冰期冰川地貌三要... 判断中国东部中低山地冰川作用遗迹的真伪,只能通过科学实践检验和学术争鸣加以解决。利用实地考察所测数据资料,证明山东蒙山确无第四纪冰川遗迹。包括蒙山在内的山东中低山丘陵,迄今为止没有发现符合判别标准的末次冰期冰川地貌三要素组合。蒙山兰溪峡谷的谷形指数(0.07~0.24)与世界各地真正的冰川槽谷不符,被当作冰川证据的蒙山兰溪峡谷谷壁擦痕和拦马墙巨砾堆积堤砾石擦痕,不具有作为冰川地貌证据的唯一性或专属性,而是砾石沿河谷滚动、拖拽摩擦和撞击的结果。不连续、不对称分布于兰溪下游凹岸的拦马墙巨砾堆积堤,沿流向延伸或呈流线构造,具有平行主流的平顶、陡坡砾石堆和立石等景观,砾石的圆度、分选和砾组构造均指向泥石流堆积堤或特大洪水巨石边滩。它可能是1668年7月25日郯城大地震保存下来的群发性灾害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地貌 三要素组合 非冰蚀擦痕 巨砾堆积堤 山洪泥石流 蒙山
下载PDF
川滇块体东北缘晚第四纪区域气候-地貌分析及其构造地貌年代学意义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桂华 徐锡伟 +2 位作者 袁仁茂 闻学泽 郑荣章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37-854,共18页
地貌年代是新构造特别是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瓶颈问题。通过对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构造带所在的区域气候变化过程和地貌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利用众多的年代学数据,从区域尺度对地貌的年代、形态和物质组成等特征对比分析,探讨了该区冰川地... 地貌年代是新构造特别是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瓶颈问题。通过对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构造带所在的区域气候变化过程和地貌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利用众多的年代学数据,从区域尺度对地貌的年代、形态和物质组成等特征对比分析,探讨了该区冰川地貌、河流阶地和冲洪积扇的演化特征,揭示了区域气候变化与区域性地貌演化存在的内在对应关系。气候变化产生的气温、湿度、降水量等变化控制了该区冰川地貌和流水地貌的演化。区域内冰川地貌主要是末次冰期的产物,对应于末次冰期两个冰阶,河流作用在7~10ka和1~5ka两个阶段改造末次冰期堆积地貌形成相应的侵蚀地貌。主要河流阶地发育对应于降水量剧烈变化的气候过程,其中形成三级阶地面的流水下切作用最强,随后堆积的深厚物质是二级阶地的主体,并一直没有被后期流水下切作用蚀穿,与气候变化的强度等特点对应。区内冲洪积扇主要有3个堆积时期,即3~5ka,7~10ka和20~25ka,主要发育在气候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大量的碎屑物形成并短距离搬运堆积。将区域分析综合的结果应运到康定南团结乡附近的地貌分析,可以很好的理解该区的地貌演化,用侵蚀改造的地貌演化结论否认了以前的堆积地貌认识,理清了地貌发育的年龄序列。综合分析与应用的结果表明,区域气候-地貌-构造系统研究对于活动构造年代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块体东北边界带 区域对比 冰川地貌 河流阶地 洪积扇 气候变化 构造地貌年代学
下载PDF
川西稻城古冰帽的地貌特征与冰期探讨 被引量:34
13
作者 郑本兴 马秋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3-32,共10页
稻城古冰帽现保存有各种类型的冰川侵蚀和堆积地貌,依其规模大小、分布范围和组合特征可明显区分出四个地貌地带。数量众多的各种冰川作用遗迹表明,中更新世以来稻城古冰帽地区曾先后经历过三次冰川作用。
关键词 冰川地貌 稻城古冰帽 古冰帽 更新世
下载PDF
他念他翁山中段第四纪冰川作用ESR定年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威 柴乐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81-1291,共11页
他念他翁山中段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和云贵高原过渡地带,海拔4 200 m以上保存着确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重建横断山脉冰川作用的演化历史,还能够为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提供重要依据.采用野外地貌调查与电子自旋共... 他念他翁山中段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和云贵高原过渡地带,海拔4 200 m以上保存着确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重建横断山脉冰川作用的演化历史,还能够为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提供重要依据.采用野外地貌调查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ESR)相结合的方法,查明他念他翁山第四纪冰川发育的地貌特点,并初步对研究区的冰期系列进行划分.结果显示,他念他翁山中段古冰川类型主要为山麓冰川、山谷冰川和冰斗冰川.晚第四纪以来至少经历了4次冰川作用,分别为倒数第二次冰期(MIS 6),年代为(192±51)^(207±45)ka;末次冰期中期(MIS 3),年代为(55±8)^(54±9)ka;末次冰盛期(M IS 2),年代为(25±1)^(38±6)ka,以及全新世新冰期/小冰期(MIS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念他翁山 ESR测年 冰期系列 冰川地貌
下载PDF
秭归庙河的第四纪冰川遗迹 被引量:3
15
作者 魏宝华 肖尚斌 +4 位作者 刘咏燕 赵家成 李媛 牛凤霞 王栋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4期89-95,共7页
描述了秭归庙河一带的冰斗、漂砾、冰川谷及冰水阶地等冰川遗迹,该古冰川的发现有利证实中纬度地区中低山第四纪时冰川运动的存在.为了探讨该地第四纪经冰川作用,从影响冰川形成的机制(降水、温度和雪线高度)出发,通过与庐山地区的气候... 描述了秭归庙河一带的冰斗、漂砾、冰川谷及冰水阶地等冰川遗迹,该古冰川的发现有利证实中纬度地区中低山第四纪时冰川运动的存在.为了探讨该地第四纪经冰川作用,从影响冰川形成的机制(降水、温度和雪线高度)出发,通过与庐山地区的气候特征对比,来进一步阐明秭归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基于庙河阶地中钙结岩中δ18O的分析,恢复了该地第四纪冰期时的古气温和降雨量,第四纪冰期时温度和降水分别为-3.1^+3.2℃和776~1 155 mm,这种气候背景条件有利于低山冰川作用的形成,总结出庙河第四纪时的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作用 冰川遗迹 第四纪冰川
下载PDF
普若岗日冰原西侧冰前风沙地貌的形成与我国冰川型沙漠的发现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孝泽 姚檀栋 +2 位作者 屈建军 张伟民 董光荣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03-708,共6页
在青藏高原中央、普若岗日冰原西侧流石坡地带山麓面上,分布有约100km2的由戈壁与沙丘组成的地貌,这是世界罕见的、也是我国发现的首例中纬度、高海拔地区冰前沙漠沉积。野外地貌、地层测量和室内样品的粒度、矿物、14C测年分析等结果表... 在青藏高原中央、普若岗日冰原西侧流石坡地带山麓面上,分布有约100km2的由戈壁与沙丘组成的地貌,这是世界罕见的、也是我国发现的首例中纬度、高海拔地区冰前沙漠沉积。野外地貌、地层测量和室内样品的粒度、矿物、14C测年分析等结果表明,其形成时代约为16kaBP以来;沉积特征在沙丘沉积序列中表现为风成砂夹零星腐殖质层,在戈壁中表现为砾石表面具次生方解石或碳酸钙沉淀层;演化模式为冷直线式;形成条件为以下伏冰碛物为主要砂源,以行星西风环流和高原冬季风引起的地面西风为主要动力,以持续的寒冷半干旱为气候背景;成因主要与冰原西缘冰川作用形成丰富的冰碛物砂源有关;因此,这类沙漠与一般冰缘沙漠以河湖相砂为源具有显著区别,可称为"冰川型沙漠"。由于其形成兼与冰原、气候和环流的变化密切相关,所以它是高原腹地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若岗日冰原 冰前风沙地貌 冰川型沙漠 冰川作用 冰碛物砂源 全新世环境
下载PDF
天山玛纳斯河源鹿角湾冰川地貌与冰期序列 被引量:4
17
作者 鞠远江 刘耕年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07-912,共6页
在鹿角湾冰川区40 km2的考察范围内, 共发育了18个冰斗. 按斗底高度的不同, 可以将18个冰斗分成3个高度等级, 分别代表了3次雪线高度不同的冰进. 冰斗朝向以偏北为主, 说明水热条件对冰斗发育是限制因素. 18号冰斗和2号冰斗朝向偏南, ... 在鹿角湾冰川区40 km2的考察范围内, 共发育了18个冰斗. 按斗底高度的不同, 可以将18个冰斗分成3个高度等级, 分别代表了3次雪线高度不同的冰进. 冰斗朝向以偏北为主, 说明水热条件对冰斗发育是限制因素. 18号冰斗和2号冰斗朝向偏南, 说明其所代表的冰进阶段水热条件组合有利于冰川的长期存在, 从而发育了大规模的向阳冰斗. 鹿角湾冰川共发育了10道保存比较完整的冰碛垄, 按冰碛垄表面特征和产出位置, 结合测年资料, 将10道冰碛垄划分为5套冰碛地层. 对冰碛垄上所采冰碛土样品进行年代测试的结果是: 冰碛丘陵上组地层属于小冰期沉积, 较早的两次冰进结束时间为(680±60)a BP和(250±60)a BP; 冰碛丘陵组地层属于新冰期沉积, 3次冰进结束年代分别为: (4.2±0.4)ka BP, (2.9±0.3)ka BP, (1 720±60)a BP; 末次冰期晚期结束年代为1.1~1.2 ka BP.其它几次冰进阶段未能取得可信的测年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玛纳斯河源 地貌 冰期序列
下载PDF
山东中低山丘陵古冰川遗迹质疑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乃昂 张律吕 +2 位作者 余莺潇 于昕冉 田璐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1-231,共11页
近年来,有关山东中低山丘陵"古冰川遗迹"时有报道,使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再起纷争。为作澄清,通过实地考察对业已报道的"古冰川遗迹"进行质疑,指出其列举的"冰碛垄""古冰斗"&qu... 近年来,有关山东中低山丘陵"古冰川遗迹"时有报道,使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再起纷争。为作澄清,通过实地考察对业已报道的"古冰川遗迹"进行质疑,指出其列举的"冰碛垄""古冰斗""擦痕""颤痕"等不符合冰川地貌证据的专有属性和判别标准,冰期划分和雪线重建不符合科学发现与科学事实确证所需的充分条件,即不满足"将古论今"、地貌组合三要素系统配套、成因-环境一致性的判别原则和方法。因此认为,山东中低山丘陵不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部分学者提出"低海拔型古冰川"的论断,是基于例外主义的泛冰川论,必然会引致"雪球地球"事件进而颠覆第四纪为灵生纪的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冰川论 例外主义 冰川地貌 冰期划分 雪线重建
原文传递
遥感技术在冰川地貌区机场勘察中的应用——以四川康定机场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汉湖 杨武年 +1 位作者 李天华 廖崇高 《工程勘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7-61,共5页
高原冰川地区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传统的地质调查方法难以满足工作需求。本文以四川康定机场为例,运用多源遥感数据(ETM和QuickBird),在3S(RS,GIS,GPS)技术支持下,采用遥感图像数字处理、虚拟现实等方法,结合相关地学知识和野外考察资... 高原冰川地区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传统的地质调查方法难以满足工作需求。本文以四川康定机场为例,运用多源遥感数据(ETM和QuickBird),在3S(RS,GIS,GPS)技术支持下,采用遥感图像数字处理、虚拟现实等方法,结合相关地学知识和野外考察资料,对研究区构造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等相关地质信息进行了特征信息提取和综合评价,为工程技术人员从宏观上把握冰川地区机场工程地质概况提供了最直接的资料,同时为宏观决策者(各级领导、工程负责人等)根据地质情况进一步设计施工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地貌 遥感 康定地区 地质
原文传递
渐趋完善的第四纪冰川研究范式——记第四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乃昂 赵井东 +2 位作者 余莺潇 于昕冉 张文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29-1038,共10页
冰川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第四纪冰川研究在地球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7年8月,第四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在兰州成功举办。与会专家认为,地貌学与沉积地层学的结合以及测年技术的发展,使中国第四纪冰期划分研究取得... 冰川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第四纪冰川研究在地球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7年8月,第四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在兰州成功举办。与会专家认为,地貌学与沉积地层学的结合以及测年技术的发展,使中国第四纪冰期划分研究取得长足进展,不仅建立了80万年以来可与M IS进行比对的中国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演化序列,还推动了中国第四纪环境变化研究的深入。通过研讨和交流,绝大多数专家认为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某些疑似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完全可以用非冰川成因予以解释,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加强岩石地貌、气候地貌和外动力地貌过程的综合研究,尤其需要加强诸如颤痕等微观冰蚀地貌的分类、形成机制和环境意义研究。适时指出泛冰川论的缺陷和不足是本领域科学家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进一步开展具备科学事实、科学理论和科学观念的研究,从而完善中国第四纪冰川理论。建议国家级学会组织编制第四纪冰川遗迹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加强全国高校自然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培训工作,同时加大冰川学、地貌学的科学普及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冰川 环境变化 范式 冰川地貌 颤痕 技术规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