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炒白芍-炙甘草配伍前后化学成分与抗炎作用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叶怡馨 商佳璐 +1 位作者 蔡国云 尹华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22-128,共7页
目的明确炒白芍-炙甘草配伍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及其与抗炎作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HPLCDAD建立同时测定炒白芍-炙甘草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氧化芍药苷、甘草酸、甘草苷多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建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给... 目的明确炒白芍-炙甘草配伍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及其与抗炎作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HPLCDAD建立同时测定炒白芍-炙甘草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氧化芍药苷、甘草酸、甘草苷多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建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给药组分别灌胃炒白芍、炙甘草、炒白芍-炙甘草药液2周,ELISA检测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_(2)(PGE_(2))含量;采用析因设计、双变量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配伍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及其与抗炎药效的相关性。结果建立HPLC-DAD分析方法,炒白芍-炙甘草配伍后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含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PGE_(2)含量降低(P<0.01),且配伍组血清IL-1β、TNF-α、PGE_(2)含量低于炒白芍组、炙甘草组(P<0.05,P<0.01);析因设计结果显示炒白芍-炙甘草配伍存在交互效应,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甘草苷、苯甲酰芍药苷、甘草酸含量分别与IL-1β、TNF-α、PGE_(2)含量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甘草苷、甘草酸与IL-1β、TNF-α、PGE_(2)含量呈负相关。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炒白芍-炙甘草多成分含量分析方法简便快捷、专属性强、准确可靠,可用于其质量评价与控制。炒白芍-炙甘草配伍可抑制炎症因子IL-1β、TNF-α、PGE_(2)表达,且化学成分含量与抗炎作用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炒白芍-炙甘草 配伍 化学成分 抗炎作用 相关性 大鼠
下载PDF
炙甘草炮制后外观及成分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志强 席啸虎 王爽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3年第1期6-9,I0001,I0002,共6页
目的优化炙甘草炮制工艺,明确炙甘草炮制后外观性状与内在质量的关系。方法以芹糖甘草苷、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含量为指标,以蜂蜜用量(X1)、浸润时间(X2)、文火炒制时间(X3)等为因素,运用星点设计优化炙甘草炮制工艺。运... 目的优化炙甘草炮制工艺,明确炙甘草炮制后外观性状与内在质量的关系。方法以芹糖甘草苷、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含量为指标,以蜂蜜用量(X1)、浸润时间(X2)、文火炒制时间(X3)等为因素,运用星点设计优化炙甘草炮制工艺。运用近红外光谱技术量化炙甘草外观性状特征,建立炙甘草成分和外观性状量化值关系。结果炙甘草炮制最佳工艺参数为:蜂蜜用量25%~30%、浸润时间20~30 min、文火炒制时间15~20 min。拟合方程为:Y=0.601-0.028 X_(1)-0.061 X_(2)-0.033 X3-0.110 X_(1)X_(1)-0.028X_(2)X_(2)-0.071X_(3)X_(3)-0.089 X_(1)X_(2)+0.067X_(1)X_(3)-0.045X_(2)X_(3)。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相对标准差(RSD)<3%。炙甘草总成分含量随炙甘草炮制程度增加而先降低,然后进入平稳,再升高后降低。结论蜜炙甘草炮制过程中,外观性状和内在成分发生一定变化,对炙甘草质量鉴别和质量控制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炙甘草 谱学 近红外线 星点设计 炮制
下载PDF
基于酸甘化阴理论探讨药食同源品种山茱萸-炙甘草药对的心肌保护作用
3
作者 冀迅 梁慧 +5 位作者 时洋凯 张瑜 任梦娇 余黎 魏凯峰 刘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54-960,共7页
各种心肌损伤因素造成的相关疾病往往预后不佳,且用药疗程较长,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发现,酸甘化阴治法对慢性心肌病有显著疗效,通过文献研究和实验筛选,发现药食同源品种山茱萸-炙甘草药对可改善心肌损伤。故从酸甘化阴理论... 各种心肌损伤因素造成的相关疾病往往预后不佳,且用药疗程较长,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发现,酸甘化阴治法对慢性心肌病有显著疗效,通过文献研究和实验筛选,发现药食同源品种山茱萸-炙甘草药对可改善心肌损伤。故从酸甘化阴理论角度,对山茱萸-炙甘草保护心肌、缓解心肌损伤的作用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指导山茱萸-炙甘草在临床中的使用以及为药食同源品种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甘化阴 山茱萸 炙甘草 心肌损伤
下载PDF
Comprehensive Metabolic Profiling of Modified Gegen Qinlian Decoction by Ultra-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iode Array Detection-Q-Exactive-Orbitrap-Electrospray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Mass Spectrometry and Application of High-Performance 被引量:1
4
作者 Xuehong Nöst Eva-Maria Pferschy-Wenzig +3 位作者 Xiao-Tong Yu Min Li Xiao-Lin Tong Rudolf Bauer 《World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年第1期11-32,共22页
Objective:Gegen Qinlian decoction(GQD)is a class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tion which has been used for almost 2000 years.At Guang'anmen Hospital,Beijing,a modified GQD version(m GQD)with seven inste... Objective:Gegen Qinlian decoction(GQD)is a class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tion which has been used for almost 2000 years.At Guang'anmen Hospital,Beijing,a modified GQD version(m GQD)with seven instead of four herbal ingredients has been applied to treat Type 2 diabetes.Quality control is a crucial prerequisite for the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of herbal medicines.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oducts derived from classical GQD,the Chinese Pharmacopeia requires the analysis of only three marker compounds.Because m GQD is a more complex mixture containing seven herbs and hundreds of constituents,the pharmacopoeia method for GQD is inadequate.Materials and Methods:A more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ormula's constituents has been developed using ultra-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iode array detection(UHPLC-DAD)-Q-Exactive-mass spectrometry(MS)i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positive and negative mode.Moreover,a new method for the fingerprint analysis of m GQD via high-performance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HPTLC)has been established.Results:Altogether,91 compounds have been assigned to their originating plants and 84 substances were identified either by comparison with authentic references or with data from the literature.The HPTLC method is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two different mobile phases and is able to detect both lipophilic and hydrophilic constituents of m GQD.Conclusions:The modified GQD was extensively characterized by UHPLC combined with DAD and Q-Exactive Orbitrap high-resolution MS detection,leading to the assignment and identification of compounds present in the decoction.In addition,a new method for the fingerprint analysis of the m GQD using HPTLC was established,which allows fast and simple identification of the herbal ingredients in the mix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uctus jujubae HPTLC Modified gegen qinlian decoction radix et rhizoma glycyrrhizae praeparata cum melle radix puerariae lobatae radix scutellariae rhizoma coptidis rhizoma anemarrhenae rhizoma zingiberis UHPLC-DAD-Q-Exactive-MS
原文传递
蜜紫菀饮片标准汤剂制备及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张开雪 马伟 +3 位作者 熊超 孙伟 李西文 邬兰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04-908,共5页
目的:建立蜜紫菀饮片标准汤剂质量评价标准,为以蜜紫菀为原料的相关制剂质量标准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4批蜜紫菀饮片,制备标准汤剂,测定蜜紫菀标准汤剂出膏率和pH值,并建立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结果:14批蜜紫菀标准汤剂出膏率范围... 目的:建立蜜紫菀饮片标准汤剂质量评价标准,为以蜜紫菀为原料的相关制剂质量标准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4批蜜紫菀饮片,制备标准汤剂,测定蜜紫菀标准汤剂出膏率和pH值,并建立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结果:14批蜜紫菀标准汤剂出膏率范围为45.8%~61.4%;pH值范围为4.50~4.81;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指纹图谱分析,相似度均大于0.899,确定12个共有峰,指认其中3个并对其进行简易定量分析,探讨适合标准汤剂定量的指标成分。结论:蜜紫菀标准汤剂研究可为以蜜紫菀为原料的相关制剂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因标准汤剂中紫菀酮转移率极低,可选择槲皮素等作为其定量指标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紫菀 标准汤剂 指纹图谱 出膏率
原文传递
经典名方中甘草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60
6
作者 赵佳琛 王艺涵 +8 位作者 翁倩倩 金艳 张卫 彭华胜 蔡秋杰 李兵 杨洪军 张华敏 詹志来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0年第8期1162-1174,共13页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等文献,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甘草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涉及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甘草入药的主流基原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等文献,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甘草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涉及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甘草入药的主流基原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初以甘肃、陕西所产为最优,唐宋时期扩展至山西、陕西、内蒙古等产地;明清时期核心产区移至内蒙,近现代以来逐步形成内蒙古、甘肃、宁夏三大主产区。历代甘草的主要炮制方法为炙法,唐代之前未提及辅料,唐代出现蜜作为辅料的相关记载,宋代出现蜜炙法,明清时期蜜炙的相关记载进一步增多,并延续至今,形成“炙甘草”的炮制规范。故建议包含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原方标注为“炙”的,唐代之前可按清炒法进行炮制;唐代及以后处方中标注为“炙”的甘草药材建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炙甘草”的规定进行炮制;标注为“生”或未标注者,当以生品入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甘草 炙甘草 基原 炮制 本草考证
下载PDF
经方中甘草运用撷英 被引量:11
7
作者 车一鸣 曲夷 司国民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2期145-150,共6页
考据《伤寒杂病论》原文,从用量用法、主治证候、配伍应用3个方面,考查相关经方中甘草的运用规律。发现:经方中甘草的用量以27.8 g居多,最多可用至69.5 g,最小用至3.5 g;生甘草多用于热证、疔毒、疮疡、饮证等,而炙甘草多用于表证、中... 考据《伤寒杂病论》原文,从用量用法、主治证候、配伍应用3个方面,考查相关经方中甘草的运用规律。发现:经方中甘草的用量以27.8 g居多,最多可用至69.5 g,最小用至3.5 g;生甘草多用于热证、疔毒、疮疡、饮证等,而炙甘草多用于表证、中焦虚弱、脾胃虚寒、中气不足、营卫不和等证;经方中未标注用法的甘草并非一定是生甘草,应根据病因、病机、病证以及甘草在方中的作用而定;经方中的炙甘草应当是“炒甘草”,而非蜜炙甘草;甘草能调和诸药,在不同的方剂(可用于散剂、攻剂、温剂、清剂、毒剂)中发挥不同的功效,当方中甘草用量较大或与方中其他药物等量时又可明显体现出主治作用,如治疗肺系疾病、心悸、羸瘦、产后虚等,并能很好地缓解躁、急、痛等症状;甘草常与麻黄、桂枝、大黄、桔梗、芍药、干姜、小麦、大枣等配伍,功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甘草 生甘草 炙甘草 炒甘草 用量 经方 配伍规律
下载PDF
基于蜜炙甘草性状特征与内在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婧秋 姜明瑞 +6 位作者 岳珠珠 王志成 陈梦雨 魏晓彤 石双慧 王梦琳 王英姿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6-19,I0011,共5页
目的 基于熵权法研究不同种类炼蜜炮制的蜜炙甘草内在成分甘草苷、甘草酸和异甘草素与颜色和味觉的相关性。方法 测定15种炼蜜炮制所得不同蜜炙甘草饮片样品中甘草苷、甘草酸、异甘草素的含量,熵权法计算综合指标作为参考评价标准,结合... 目的 基于熵权法研究不同种类炼蜜炮制的蜜炙甘草内在成分甘草苷、甘草酸和异甘草素与颜色和味觉的相关性。方法 测定15种炼蜜炮制所得不同蜜炙甘草饮片样品中甘草苷、甘草酸、异甘草素的含量,熵权法计算综合指标作为参考评价标准,结合视觉分析仪和电子舌测定样品外观颜色与味觉,运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对内在成分与色度值、味觉信息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不同炼蜜炮制的蜜炙甘草样品内在成分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甘草苷与色值L^(*)和总色值E^(*)ab呈正向相关性,甘草酸与感应器响应值AHS(酸)、CTS(咸)呈正相关,异甘草素与色度值L^(*)、a^(*)和AHS、ANS(甜)、SCS(苦)有相关性。结论 蜜炙甘草内在成分与颜色、味觉具有显著相关性,性状特征的量化可为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炙甘草 味觉 外观颜色 内在成分 熵权法
原文传递
基于G1-熵权法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蜜炙甘草炮制工艺 被引量:7
9
作者 王新杰 张婧秋 +7 位作者 杨子烨 王慧楠 张桂梅 王佩华 姜明瑞 岳珠珠 王志成 王英姿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28-32,共5页
目的采用G1-熵权法优选蜜炙甘草炮制工艺。方法以炒制温度、炒制时间、炼蜜与水的比例、闷润时间4个因素为自变量,以甘草苷、甘草酸、异甘草素含量的综合评分为响应值,采用G1-熵权法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蜜炙甘草的炮制工艺。结... 目的采用G1-熵权法优选蜜炙甘草炮制工艺。方法以炒制温度、炒制时间、炼蜜与水的比例、闷润时间4个因素为自变量,以甘草苷、甘草酸、异甘草素含量的综合评分为响应值,采用G1-熵权法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蜜炙甘草的炮制工艺。结果G1-熵权法确定甘草苷、甘草酸、异甘草素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3109、0.4454、0.2438,蜜炙甘草最佳炮制工艺为炒制温度130℃、炒制时间5 min、炼蜜与水的比例2∶2.6、闷润时间43 min。在此条件下,分别进行3批验证试验,甘草苷、甘草酸、异甘草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370%、2.3603%、0.0650%,3批验证试验的平均综合评分为79.9324,且试验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优选的蜜炙甘草炮制工艺稳定、可行,可为蜜炙中药炮制工艺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炙甘草 炮制工艺 Box-Behnken响应面法 G1-熵权法
原文传递
基于“酸甘化阴”白芍甘草配伍药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黎丽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在"酸甘化阴"基础上,白芍甘草(炙)配伍的药性变化。方法本研究以饮食不节、疲劳过度、药物损伤三因素结合制备经典脾阴虚模型,引入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氧(ROS)、4-羟基壬烯酸(4-HNE)、8-羟基脱氧鸟苷(8-... 目的探讨在"酸甘化阴"基础上,白芍甘草(炙)配伍的药性变化。方法本研究以饮食不节、疲劳过度、药物损伤三因素结合制备经典脾阴虚模型,引入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氧(ROS)、4-羟基壬烯酸(4-HNE)、8-羟基脱氧鸟苷(8-OHdG)、ATP酶等指标,比较药物干预组与模型组、正常组各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药物干预组肝组织中8-OHdG、ROS含量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组织中8-OHdG、ROS显著升高(P<0.01),GSH-Px含量降低(P<0.05);模型组血清中ROS含量明显升高(P<0.01);药物干预组血清中GSH-Px升高(P<0.05),ROS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白芍甘草(炙)配伍可以清除氧自由基,增强抗氧化活性,修复脂质过氧化损伤以及DNA损伤,"酸甘化阴"的五味合化反应在脾阴虚模型中得到很好验证,为以五味为主的药性理论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性 酸甘化阴 白芍 炙甘草 脾阴虚
原文传递
炙甘草不同包装贮藏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范亚楠 周海燕 +5 位作者 邓哲 钟荣荣 孙晓丛 田壮 杜杰 王继永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0年第9期1549-1553,1586,共6页
目的:通过比较炙甘草在不同包装技术、贮藏环境下其质量的变化,建立影响其性状及内在质量的评价体系。方法:采用目前主流并符合饮片包装标准的牛皮淋膜纸袋、塑料袋、铝塑复合袋对炙甘草进行包装。考察炙甘草在常温和高温高湿2种不同存... 目的:通过比较炙甘草在不同包装技术、贮藏环境下其质量的变化,建立影响其性状及内在质量的评价体系。方法:采用目前主流并符合饮片包装标准的牛皮淋膜纸袋、塑料袋、铝塑复合袋对炙甘草进行包装。考察炙甘草在常温和高温高湿2种不同存放环境下分别贮藏12个月及6个月内性状、水分、甘草苷、甘草酸等变化。结果:炙甘草适合的内包装顺序为铝塑复合袋(非真空/真空)>塑料袋真空>塑料袋>牛皮淋膜纸袋,最适宜的包装为铝塑复合袋真空或非真空形式。结论:通过比较炙甘草在不同包装技术、贮藏环境下其质量的变化,初步确定了最适宜的包装技术及贮藏环境,同时为炙甘草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炙甘草 饮片 包装 贮藏
下载PDF
炙甘草微波炮制过程中多指标成分的动态分析及炮制工艺优化
12
作者 王群星 冯超 +2 位作者 李永盛 金津津 张文婷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213-2217,共5页
目的建立炙甘草HPLC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研究炙甘草微波炮制过程中多指标成分动态变化规律,以优化炙甘草微波炮制条件。方法按照微波炮制工艺制备炙甘草样品,采用HPLC测定炙甘草中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异甘草苷、新异甘草苷、甘... 目的建立炙甘草HPLC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研究炙甘草微波炮制过程中多指标成分动态变化规律,以优化炙甘草微波炮制条件。方法按照微波炮制工艺制备炙甘草样品,采用HPLC测定炙甘草中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异甘草苷、新异甘草苷、甘草查尔酮B和甘草酸6种指标成分含量,对不同炮制时间点的炙甘草样品进行测定。结果随着微波时间的延长,甘草中5种黄酮类成分和甘草酸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以甘草酸和甘草苷下降较为显著;结合6种成分的变化规律及炙甘草的性状变化,初步确定微波炮制的条件应为中火,微波时间6~8 min。结论建立的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稳定、灵敏、重现性好,适用于炙甘草的质量评价,优化的炮制工艺简单可行,为规范炙甘草的微波炮制工艺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炙甘草 微波 炮制 黄酮类
原文传递
防己黄芪汤药理作用及各单味药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80
13
作者 汪小莉 刘晓 +3 位作者 夏春燕 祝婷婷 朱慧 蔡宝昌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3527-3534,共8页
防己黄芪汤是由防己、黄芪、白术和炙甘草组成的临床常用方剂。目前研究发现该方中主要含有生物碱类、皂苷类、黄酮类和内酯类等化学成分。药理研究表明该方具有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水肿和心脏水肿等功效。从古方来源及... 防己黄芪汤是由防己、黄芪、白术和炙甘草组成的临床常用方剂。目前研究发现该方中主要含有生物碱类、皂苷类、黄酮类和内酯类等化学成分。药理研究表明该方具有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水肿和心脏水肿等功效。从古方来源及现代研究的不同层次,综述其主要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为防己黄芪汤及相关组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己黄芪汤 防己 黄芪 白术 炙甘草 生物碱 皂苷 黄酮
原文传递
HPLC-Q-TOF/MS指纹技术对比分析附子配伍炙甘草前后化学组分变化 被引量:17
14
作者 林彦君 游宇 +3 位作者 季宁平 章津铭 陈秋薇 傅超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56-1560,共5页
目的分析附子-炙甘草配伍前后化学组分变化,探讨附子配伍炙甘草减毒的机制。方法采用HPLC-Q-TOF/MS分别对附子配伍炙甘草前后汤液进行化学对比研究。分别制备附子单煎液与附子炙甘草合煎液供试品溶液,在同一分析条件下,分别建立其HPLC-M... 目的分析附子-炙甘草配伍前后化学组分变化,探讨附子配伍炙甘草减毒的机制。方法采用HPLC-Q-TOF/MS分别对附子配伍炙甘草前后汤液进行化学对比研究。分别制备附子单煎液与附子炙甘草合煎液供试品溶液,在同一分析条件下,分别建立其HPLC-MS指纹图谱,并采用Q-TOF/MS检测。结果从附子单煎液中指认出20种成分及其结构;从附子炙甘草合煎液中指认出32种成分及结构,其中4种成分来源于炙甘草,28种成分来源于附子,但附子配伍炙甘草前后汤液中生物碱成分种类和量差别均较大。结论说明配伍炙甘草可能导致汤液中附子生物碱成分状态的改变,为附子-炙甘草配伍减毒机制的探讨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炙甘草 配伍 HPLC-Q-TOF MS 化学组成 指纹技术
原文传递
基于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一测多评法定量的炙甘草饮片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裴玉琼 石海培 +5 位作者 严辉 黄胜良 董伟 汪国强 包贝华 张丽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4293-4304,共12页
目的 建立新生化颗粒原料优质炙甘草饮片质量评价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优质炙甘草饮片指纹图谱;采用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炙甘草饮片中6种有效成分(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酸、甘草素、芹糖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的含量,通过与外标... 目的 建立新生化颗粒原料优质炙甘草饮片质量评价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优质炙甘草饮片指纹图谱;采用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炙甘草饮片中6种有效成分(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酸、甘草素、芹糖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的含量,通过与外标法进行比较,以确证一测多评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结果 以基地收集与市售共计30批炙甘草饮片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炙甘草饮片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14个共有峰,对7个共有峰进行了化学成分确认,并以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及部分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比值作为评价指标区分优质饮片与统货饮片;建立了多成分一测多评定量方法,以甘草苷(S1)、甘草酸(S2)为内参物,得到异甘草苷的相对校正因子(fS1/a)平均值为0.502、芹糖甘草苷的相对校正因子(fS2/A)平均值为0.578、芹糖异甘草苷的相对校正因子(fS2/B)平均值为0.252,甘草素的相对校正因子(fS2/C)平均值为0.257,为新生化颗粒原料优质炙甘草饮片制定了更加完善的质量控制指标。结论 建立的方法可用于新生化颗粒原料炙甘草饮片的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炙甘草饮片 HPLC 一测多评法 指纹图谱 质量评价 甘草苷 异甘草苷 甘草酸 甘草素 芹糖甘草苷 芹糖异甘草苷 相对校正因子
原文传递
甘草药材及其炮制品炙甘草化学模式识别分析 被引量:25
16
作者 陈佳 张权 +5 位作者 杨蕊 赵莎 王继永 崔秀梅 魏锋 马双成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63-1976,共14页
目的:采用化学模式识别分析,比较研究甘草药材及其炮制品炙甘草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HPLC,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研究甘草药材及其炮制品炙甘草HPLC特征图谱,同时测定8个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以及醇溶性... 目的:采用化学模式识别分析,比较研究甘草药材及其炮制品炙甘草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HPLC,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研究甘草药材及其炮制品炙甘草HPLC特征图谱,同时测定8个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以及醇溶性浸出物、水溶性浸出物。通过t检验、相关性分析、相似度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以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找寻甘草药材及其炮制品炙甘草的差异性成分。结果:甘草药材及其炮制品炙甘草HPLC特征图谱一致性较好,相似度均>0.90;采用PCA对特征图谱结果进行分析,得分散点图显示甘草药材及炙甘草可被分为2组,表明PCA可区分甘草药材及炙甘草。在PCA结果基础上,以8个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以及醇溶性浸出物、水溶性浸出物为指标,采用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并结合OPLS-DA,共找到4个差异成分,其中贡献最大的差异成分为醇溶性浸出物和甘草素,炮制后两者含量均显著增加。结论:甘草药材及其炮制品炙甘草化学成分存在变化,醇溶性浸出物及甘草素可作为炙甘草炮制前后质量评价的关键性指标。本研究结果可为炙甘草质量的深入研究及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药材 炙甘草 炮制 高效液相色谱 特征图谱 含量测定 化学模式识别
原文传递
HPLC-MS法同时测定健脾益肾丸中8个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陈剑平 郑平 +6 位作者 李中桂 邹美南 江霞 何泰东 张尚斌 易铁钢 李顺民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62-967,共6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健脾益肾丸中8个主要成分(丹参素钠、丹酚酸B、松果菊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花糖苷、甘草苷、黄芪甲苷、芒柄花素)的含量。方法:采用ZORBAX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健脾益肾丸中8个主要成分(丹参素钠、丹酚酸B、松果菊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花糖苷、甘草苷、黄芪甲苷、芒柄花素)的含量。方法:采用ZORBAX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A)-10 mmol·L^(-1)乙酸铵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2 min,5%A;1.2~2 min,5%A→20%A;2~4 min,20%A→40%A;4~8 min,40%A;8~10 min,40%A→95%A;10~17 min,95%A;17~25 min,5%A),流速为0.8 m L·min^(-1),进样量为5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SIM模式,正负离子同时检测方式。结果:丹参素钠、丹酚酸B、松果菊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花糖苷、甘草苷、黄芪甲苷和芒柄花素检测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4~2.5μg·m L^(-1)(r=0.999 7)、0.035~1.0μg·m L^(-1)(r=0.999 5)、0.15~20μg·m L^(-1)(r=0.999 2)、0.04~20μg·m L^(-1)(r=0.999 8)、0.004~2.0μg·m L^(-1)(r=0.999 9)、0.06~2.0μg·m L^(-1)(r=0.999 4)、0.035~2.5μg·m L^(-1)(r=0.999 8)和0.006~0.2(r=0.999 5)μg·m L^(-1);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小于3%;平均回收率(n=6)均在97.0%~102%范围内,RSD均小于3%。3批样品中丹参素钠、丹酚酸B、松果菊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花糖苷、甘草苷、黄芪甲苷和芒柄花素含量测定结果分别为0.490~0.500、1.792~1.812、0.505~0.511、0.680~0.684、0.609~0.615、0.100~0.110、0.056~0.057和0.020~0.022 mg·g^(-1)。结论:所建立可作为健脾益肾丸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益肾丸 黄芪 酒苁蓉 丹参 炙甘草 丹参素钠 丹酚酸B 松果菊苷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 毛蕊花糖苷 甘草苷 黄芪甲苷 芒柄花素 多成分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原文传递
炙甘草及其配伍载体中4种药效组分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景松 张贵君 +2 位作者 朱广伟 高晓美 彭慧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1863-1866,共4页
目的研究炙甘草补脾益气药效组分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异甘草苷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单味药及其药对、对应的复方为供试品,采用水煎煮法制备供试品溶液,HPLC法进行测定。结果炙甘草中4种药效组分(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异甘草苷)的质... 目的研究炙甘草补脾益气药效组分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异甘草苷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单味药及其药对、对应的复方为供试品,采用水煎煮法制备供试品溶液,HPLC法进行测定。结果炙甘草中4种药效组分(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异甘草苷)的质量浓度依次为(12.14±0.31)、(3.25±0.19)、(38.75±1.77)、(1.40±0.25)mg/mL;炙甘草-人参中药效组分的质量浓度依次为(2.87±0.04)、(0.74±0.02)、(6.42±0.18)、(0.37±0.03)mg/mL;炙甘草-白术中药效组分的质量浓度依次为(5.99±0.01)、(2.16±0.09)、(22.40±1.80)、(0.77±0.02)mg/mL;四君子汤中4种药效组分的质量浓度依次为(2.99±0.03)、(0.81±0.04)、(10.05±0.31)、(0.32±0.03)mg/mL。结论 4个供试品中炙甘草药效组分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炙甘草〉炙甘草-白术〉四君子汤〉炙甘草-人参;药效组分比例的变化区间是(7.76~9.34)∶(2.00~2.81)∶(17.35~31.41)∶1。单味炙甘草药效组分的总量是配伍组分的3倍,中药多以配方的形式使用,说明药效组分资源利用空间较大,药效组分有明显的对应性,中药质量标准应以药效组分标示量和药效组分生物效价作为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炙甘草 配伍载体 药效组分 变化规律 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异甘草苷
原文传递
大鼠灌服炙甘草汤后甘草次酸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罗雄 胡瑞刚 +4 位作者 陈兰英 黄慧连 王木兰 龚琴 刘荣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580-1584,共5页
目的建立大鼠ig炙甘草汤后体内甘草次酸的LC-MS/MS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醋酸乙酯沉淀蛋白处理血浆样品,选用白藜芦醇为内标,采用LC-MS/MS法测定,色谱条件为ORBAX SB-C18反相色谱柱(Agilent,50 mm×2.1 mm,1.8μm),乙腈-水(80∶20,含0... 目的建立大鼠ig炙甘草汤后体内甘草次酸的LC-MS/MS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醋酸乙酯沉淀蛋白处理血浆样品,选用白藜芦醇为内标,采用LC-MS/MS法测定,色谱条件为ORBAX SB-C18反相色谱柱(Agilent,50 mm×2.1 mm,1.8μm),乙腈-水(80∶20,含0.2%甲酸)为流动相,体积流量0.2 mL/min,柱温30℃。样品经电喷雾离子(ESI)源负离子化后,通过Agilent 6410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仪,采用多反应监测(MRM)对甘草次酸进行测定,分别选用m/z 469.4→425.4和227.1→143.0作为甘草次酸和内标物白藜芦醇的检测离子对。结果甘草次酸在33.4~8 560.0 ng/mL线性关系良好(R2=0.997 1),日内(n=6)、日间(n=6)精密度、稳定性RSD均小于10%。甘草次酸高、中、低3个质量浓度平均提取回收率分别为75.3%、78.2%、78.5%。在此方法下得到大鼠ig炙甘草汤后血浆中甘草次酸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max=(8.00±1.13)h,Cmax=(811.02±300.25)ng/mL,AUC0~24=(11 439.21±3 367.36)ng/mL.h。结论该方法灵敏、准确、快速、选择性高,可用于甘草次酸血药浓度监测和药动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炙甘草汤 甘草次酸 药动学 LC—MS/MS 白藜芦醇
原文传递
炙甘草和当归黄酮类成分配伍治疗烫伤的剂型初步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董蕊 王盼 逯影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5810-5818,共9页
通过超氧阴离子清除实验评估了炙甘草和当归中黄酮类成分配伍的抗炎活性及复配比例,利用正交试验优选凝胶的基质配方,建立小鼠深Ⅱ度烫伤模型,创面外用凝胶进行治疗,在烫伤不同时段测定小鼠组织含水量及创面愈合率,血清中TNF-α、IL-1... 通过超氧阴离子清除实验评估了炙甘草和当归中黄酮类成分配伍的抗炎活性及复配比例,利用正交试验优选凝胶的基质配方,建立小鼠深Ⅱ度烫伤模型,创面外用凝胶进行治疗,在烫伤不同时段测定小鼠组织含水量及创面愈合率,血清中TNF-α、IL-1以及组织中EGF、VEGF的含量;实验表明炙甘草和当归配比在1∶2时,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最强;凝胶基质中添加卡波姆1%、甘油5%、丙二醇10%时,凝胶的性状最佳,凝胶外用能显著提高小鼠创面愈合率,减轻组织水肿,降低组织含水量,减轻炎症反应,提高组织中EGF、VEGF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所制备的凝胶具有生肌止痛,抗炎消肿,对烫伤的治疗有良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炙甘草 当归 黄酮 凝胶 外用 烫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