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VOJTA Therapy on Gross Motor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1
作者 Tian Ma Ceng Li Yabo Liu 《Open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24年第2期359-363,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VOJTA therapy on gross motor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Methods: The 86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were all from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ngzhou City f...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VOJTA therapy on gross motor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Methods: The 86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were all from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ngzhou City from January 2023-December 2023, and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tudy group with 43 case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voluntariness. Results: In terms of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scale-88 (GMFM-88)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 rat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nd the scores of gross motor items of GMFM-88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VOJTA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gross motor function, but also help to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the earlier the treatment, the be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JTA Therapy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gross motor function
下载PDF
Effect of Lumbar Spinal Point Injection on Sitting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2
作者 Tian Ma Ceng Li Yabo Liu 《Yangtze Medicine》 2023年第3期171-176,共6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lumbar spinal point injection on sitting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Method: Sixty-two children with post-confirmed cerebral pals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lumbar spinal point injection on sitting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Method: Sixty-two children with post-confirmed cerebral pals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31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lumbar chiropspinal acupoint inje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treatment method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3 consecutive courses of treatment, the sitting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GMFM88)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sitting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utcome: Before treatment, the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which was comparable. The two groups (GMFM88) after treatment ha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differential values,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the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 (p Conclusion: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combined with lumbar spinal point injec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itting motor function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Lumbar Segmentation of Spinal Points Acupuncture Point Injection gross motor function (Sitting Area)
下载PDF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粗大动作技能与执行功能发展的特点及关系
3
作者 宋以玲 任园春 +4 位作者 朱飞龙 匡冬青 曹庆久 林杨 王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探讨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粗大动作技能和执行功能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关系。方法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和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招募90例ADHD儿童,从该小学另募集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发育儿童90例... 目的探讨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粗大动作技能和执行功能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关系。方法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和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招募90例ADHD儿童,从该小学另募集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发育儿童90例。采用儿童粗大动作发展测试量表第三版(TGMD-3)评估儿童的粗大动作技能,采用Stroop色词测验(SCWT)、Rey-Osterrich复杂图形测验(ROCFT)、连线测验(TMT)分别评估儿童的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结果ADHD儿童TGMD-3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儿童(t=-6.275,P<0.001),SCWT、ROCFT、TMT测试结果均差于正常儿童(|t|≥1.986,P≤0.05)。ADHD儿童的TGMD-3得分与字义反应时(r=-0.261)、字义错误数(r=-0.404)、颜色错误数(r=-0.326)呈负相关(P<0.05),与延时结构记忆得分(r=0.228)呈正相关(P<0.05),与TMT-A反应时(r=-0.255)、TMT-A错误数(r=-0.329)、TMT-B反应时(r=-0.214)、TMT-B错误数(r=-0.474)呈负相关(P<0.05)。分层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DHD儿童的TGMD-3得分仅对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的测试结果具有预测作用(P<0.05),解释率分别为8.7%和22.5%。结论ADHD儿童的粗大动作技能和执行功能均存在发育滞后,且两者之间有一定关联,其中,粗大动作技能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粗大动作技能 执行功能 动作发展 儿童
下载PDF
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对脑性瘫痪运动功能影响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4
作者 崔萌林 任俊彬 +1 位作者 梁琼琼 袁俊英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4年第5期276-281,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对脑性瘫痪患者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以及基本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使用计算机全面检索各大中外文数据库,纳入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脑性瘫痪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采用Coch... 目的:系统评价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对脑性瘫痪患者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以及基本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使用计算机全面检索各大中外文数据库,纳入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脑性瘫痪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0版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随机对照试验,合计79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康复治疗方法相比,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能显著提高脑性瘫痪的平衡功能(SMD=0.67,95%CI0.16~1.18,P=0.010),并能显著提高脑瘫患者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D区评分(SMD=0.70,95%CI 0.28~1.12,P=0.001)和E区评分(SMD=0.50,95%CI 0.26~0.75,P<0.0001),以及基本日常生活能力(MD=8.77,95%CI 2.64~14.89,P=0.005)。结论: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同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相比,能显著提高脑性瘫痪患者的平衡性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及基本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康复机器人 平衡性评分 粗大运动功能 基本日常生活能力 META分析
下载PDF
磁圆梅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5
作者 林明慧 刘东升 +1 位作者 吴智刚 吴定腾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819-822,共4页
目的观察磁圆梅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0~12月在海南西部中心医院儿童康复科门诊及残联定点治疗的60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儿给予磁... 目的观察磁圆梅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0~12月在海南西部中心医院儿童康复科门诊及残联定点治疗的60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儿给予磁圆梅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功能训练治疗,两组均干预治疗3个月。采用肌张力Ashworth量表(MAS)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价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改善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儿的MAS评分为1.67(1.00,3.0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4(1.83,4.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GMFM-88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儿的GMFM-88评分为69.47(24.09,93.7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79(5.15,88.4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圆梅针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肌肉痉挛状态,降低肌张力,从而提升患儿的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瘫 磁圆梅针 康复训练 肌张力 粗大运动功能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感觉统合训练促进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康复的效果
6
作者 肖静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期106-109,共4页
目的:分析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感觉统合训练对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康复的促进效果。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新余市妇幼保健院儿童神经康复科就诊的110例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分析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感觉统合训练对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康复的促进效果。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新余市妇幼保健院儿童神经康复科就诊的110例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感觉统合训练,观察组采用rTMS联合感觉统合训练,两组均干预6个月。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粗大运动功能及发育商。结果:干预6个月后,两组卧位与翻身、坐位、爬与跪、站立位及行走与跑跳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发育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 TMS联合感觉统合训练可有效促进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提高患儿发育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运动发育迟缓 重复经颅磁刺激 感觉统合训练 粗大运动功能
下载PDF
基于ICF-CY架构的多层面康复技术治疗痉挛型双瘫儿童的实践研究
7
作者 兰金 魏冬锋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503-508,共6页
目的 探讨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及青少年版)》(ICF-CY)架构的多层面康复技术治疗痉挛型双瘫儿童的实践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7月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妇女儿童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88例痉挛型双瘫儿童的临... 目的 探讨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及青少年版)》(ICF-CY)架构的多层面康复技术治疗痉挛型双瘫儿童的实践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7月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妇女儿童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88例痉挛型双瘫儿童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常规组与ICF组,其中常规组42例儿童接受常规康复治疗,ICF组46例儿童接受基于ICF-CY架构的多层面康复技术治疗,均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88项(GMFM-88)中D区与E区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并比较治疗前后踝关节背屈活动度及步态功能(步速、步长、节奏)及脑瘫儿童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量表评分,另比较辅助器具适配、家庭康复指导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GMFM-88中D、E区各评分及D+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ICF组治疗后D、E区各评分及D+E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治疗后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ICF组治疗后BBS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治疗后主动、被动踝关节背屈活动度及步速、步长、节奏均大于治疗前(P<0.05),ICF组治疗后主动、被动踝关节背屈活动度及步速、步长、节奏均大于常规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ADL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ICF组治疗后高于常规组(P<0.05);ICF组中辅助器具适配、家庭康复指导占比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基于ICF-CY架构的多层面康复技术治疗痉挛型双瘫儿童可提升康复效果,促进儿童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肌张力、步态功能及关节活动度改善,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痉挛型双瘫 儿童 粗大运动功能 平衡能力
下载PDF
电针联合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陆丽娜 党举 +5 位作者 樵成 万小雪 李朋灰 贺维 郭鹏 刘昱晖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1期87-90,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11月本院收治的9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A...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11月本院收治的9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电针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足背屈角、88项版本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的MAS评分、足背屈角无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GMFM-88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效果显著,可以快速降低肢体肌张力,改善尖足,提高粗大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瘫 电针 A型肉毒毒素 粗大运动功能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影响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魏鑫鑫 吕智海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4年第2期107-113,共7页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儿童发育期最常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对脑瘫患儿的身心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神经康复领域中机器人康复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并越来越多应用在临床治疗中。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以高强度,重复性为特征,是近年来改善...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儿童发育期最常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对脑瘫患儿的身心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神经康复领域中机器人康复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并越来越多应用在临床治疗中。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以高强度,重复性为特征,是近年来改善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热点。本文简单总结了步行训练机器人的不同种类、康复机制和训练方式对脑瘫儿童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及参与能力方面的影响,旨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 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 步态分析 粗大运动功能
下载PDF
不同频率下全身振动疗法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张秋 虞记华 +3 位作者 李卫平 凌运其 王剑雄 胥方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3-359,共7页
目的基于不同频率下全身振动疗法(whole body vibration,WBV)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粗大运动及步行功能的影响,为后续WBV临床推广提供参考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和/或入院6~12岁不随... 目的基于不同频率下全身振动疗法(whole body vibration,WBV)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粗大运动及步行功能的影响,为后续WBV临床推广提供参考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和/或入院6~12岁不随意运动型脑瘫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0)、(25±5)Hz组(n=20)及(35±5)Hz组(n=20)。3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5±5)Hz组额外接受振动频率为(25±5)Hz的WBV,(35±5)Hz组接受(35±5)Hz的WBV,3组均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对3组患儿使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 to Up and Go Test,TUGT)、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及足印分析法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患儿各项评分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01);其中(35±5)Hz组BBS评分(F=12.502)、TUGT(F=8.211)、GMFM-88的D区、E区评分(F=12.802、8.505)、跨步长(F=12.279)、步宽(F=13.582)及1 min步行距离(F=12.619)均优于(25±5)Hz组及对照组(P<0.05或P<0.01);(25±5)Hz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WBV可提高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躯干控制、改善其下肢粗大运动及步行功能,且(35±5)Hz的WBV疗效优于(25±5)Hz的WB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频率 全身振动疗法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 粗大运动 步行功能
下载PDF
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国敏 赵杨 +2 位作者 符雪如 胡东生 张红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3-279,共7页
目的:评价引导式教育对我国脑瘫(CP)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搜索CNKI、维普及万方数据库截至2022年4月27日有关引导式教育对CP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疗效研究的资料,检索词为“脑瘫”“引导式教育”“康... 目的:评价引导式教育对我国脑瘫(CP)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搜索CNKI、维普及万方数据库截至2022年4月27日有关引导式教育对CP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疗效研究的资料,检索词为“脑瘫”“引导式教育”“康复”。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采用亚组和meta回归分析探寻研究的异质性来源。采用敏感性分析(逐一剔除法)探索结果的稳健性。结果:纳入的39个随机对照研究共包含3651例CP患儿,干预时间1个月至1 a。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康复护理相比,在此基础上引入引导式教育能够有效提高CP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SMD为1.46,95%CI为1.14~1.77)。结论:对CP患儿实施引导式教育结合传统康复治疗手段,有助于提高其粗大运动功能,促进患儿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式教育 粗大运动功能 脑瘫 META分析 儿童
下载PDF
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分级与髋腰发育的关系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港 刘丽 +6 位作者 徐林 马超 邓博文 蒋昇源 于睿钦 赵毅 穆晓红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1期79-85,共7页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与髋关节、腰椎发育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125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男85例,女40例,年龄4~12(8.4±2.9)岁。...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与髋关节、腰椎发育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125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男85例,女40例,年龄4~12(8.4±2.9)岁。依据GMFCS分为Ⅰ、Ⅱ、Ⅲ、Ⅳ级组。其中Ⅰ级组27例,Ⅱ级组40例,Ⅲ级组35例,Ⅳ级组23例。通过骨盆正位X线片,测量股骨头偏移百分比(migration percentage,MP)、中心边缘角(central edge angle,CE),颈干角(neck-shaft angle,NSA)、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并选取其严重侧髋关节参数值分析,评价不同GMFCS分级与髋关节发育的关系。通过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腰椎矢状位Cobb角、腰骶角、腰椎前凸指数、弓顶距,评价不同GMFCS分级与腰椎发育的关系。结果:(1)11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的骨盆正位X线片符合测量标准。Ⅰ-Ⅳ级4组MP分别为(22.72±3.88)、(26.53±4.36)、(33.84±4.99)、(49.54±7.87)%,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CE分别为(30.10±6.99)°、(22.92±4.19)°、(17.91±5.50)°、(-0.70±17.33)°,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AI分别为(16.41±2.77)°、(20.46±4.63)°、(23.76±5.10)°、(29.15±7.35)°,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GMFCS分级越高,MP和AI越大,CE越小。Ⅰ-Ⅳ级4组NSA分别为(142.74±10.03)°、(148.66±9.09)°、(151.66±10.52)°、(153.70±8.05)°,GMFCSⅠ级组与其余3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MFCSⅠ级组NSA明显低于其他3组,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88例痉挛型患儿的腰椎侧位X线片符合测量标准。Ⅰ-Ⅳ级4组腰椎矢状位Cobb角分别为(32.62±11.10)°、(29.86±9.90)°、(31.70±11.84)°、(39.69±6.80)°,GMFCSⅣ级腰椎矢状位Cobb角明显高于其余3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腰骶角分别为(31.02±9.91)°、(26.57±9.41)°、(28.08±8.56)°、(27.31±11.50)°,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腰椎前凸指数分别为(4.14±12.89)、(8.83±13.53)、(13.00±11.78)、(10.76±9.97)mm,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弓顶距分别为(9.50±6.80)、(6.68±3.20)、(7.16±4.94)、(6.62±4.13)mm,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GMFCSⅠ-Ⅳ级患儿中,GMFCS分级越高,髋关节发育越差。(2)GMFCSⅢ-Ⅳ级患儿可能有更大风险出现腰椎前凸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粗大运动功能分级 髋脱位 腰椎前凸
下载PDF
跷脉推拿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的影响
13
作者 杨秋萍 王慧娟 +5 位作者 陈碧婵 方雪霞 阳艳 叶勇 汤伟 张泓 《康复学报》 CSCD 2023年第2期114-120,共7页
目的:观察跷脉推拿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SCP)儿童内收肌肌张力和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1年9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儿童康复专科门诊和病房就诊的SCP儿童60例,按随机数字表... 目的:观察跷脉推拿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SCP)儿童内收肌肌张力和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1年9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儿童康复专科门诊和病房就诊的SCP儿童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以主动运动、被动运动、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为主的现代康复治疗,其中主动运动30 min/次,其他治疗20 min/次,1次/d,5次/周,持续治疗3个月。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跷脉推拿,其中跷脉推拿15 min/次,主动运动15 min/次,其他治疗同对照组,1次/d,5次/周,持续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估内收肌肌张力;采用关节活动度量角器测量内收肌角度;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项)评估儿童D、E区运动功能。同时评估2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MAS评分均明显降低,内收肌角度和GMFM-88 D、E区功能评分均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MAS评分明显更低,内收肌角度明显更大,GMFM-88 D、E区功能评分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00%(27/30),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23/3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跷脉推拿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SCP儿童内收肌痉挛,降低内收肌肌张力,增加髋关节活动度,提高站立、行走、跑和跳等粗大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性瘫痪 跷脉 推拿 现代康复疗法 内收肌 粗大运动功能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14
作者 张红敏 高晶 王丽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42-46,共5页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患儿的尖足、粗大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扬州大学附属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门诊康复治疗的痉挛...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患儿的尖足、粗大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扬州大学附属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门诊康复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物理治疗、生物反馈等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虚拟现实技术。两组均康复治疗3个月,康复治疗前后采用改良Tardieu量表(MT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MFM-88)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定。结果经3个月康复治疗,治疗组康复治疗前后踝关节MTS角度R1、R2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康复治疗前后GMFM量表D区、E区得分及ADL得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明显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尖足症状,提高粗大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性瘫痪 虚拟现实技术 尖足 粗大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靳三针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15
作者 金乐乐 徐艳 陆凤云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3年第10期1055-1059,共5页
目的观察靳三针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痉挛型脑瘫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行基础康复治疗,对照组另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靳... 目的观察靳三针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痉挛型脑瘫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行基础康复治疗,对照组另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靳三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2(Peabody development motor scale-2,PDMS-2)、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scale,GMFM)和儿童平衡量表(pediatric balance scale,PBS)的评分变化以及跨步长度、10 m步行时间和1 min步行距离的变化。结果PDMS-2视觉运动整合(visual motor integration,VMI)维度评分组内效应(F时点、F交互)及组间效应(F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VM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VM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和治疗3个月,观察组VM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D区和E区GMFM评分和P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跨步长度和1 min步行距离大于对照组(P<0.05),10 m步行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基础康复治疗上,靳三针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可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者的平衡能力,提高患者运动功能与步行能力,效果优于单纯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靳三针 脑瘫 痉挛 粗大运动功能 康复运动 儿童
下载PDF
本体感觉与神经肌肉训练对脑瘫患儿膝过伸的疗效研究
16
作者 俞陈雨 胡恕香 于丽莉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探究本体感觉与神经肌肉训练对脑瘫患儿合并膝过伸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选取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儿童神经康复科在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脑瘫合并膝过伸患儿60例,按照每组各30例的样本数量,随机分为... 目的探究本体感觉与神经肌肉训练对脑瘫患儿合并膝过伸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选取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儿童神经康复科在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脑瘫合并膝过伸患儿60例,按照每组各30例的样本数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予针对性本体感觉与神经肌肉训练。将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定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评分、膝关节最大伸展角度(passive joint range of motion,PROM)以及临床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经过3个月治疗,研究组GMFM-88评分高于对照组,膝关节最大伸展角度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体感觉与神经肌肉训练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膝过伸、提高粗大运动功能,增加膝关节控制能力及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脑瘫 膝过伸 本体感觉训练 神经肌肉训练 粗大运动功能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肌筋膜牵伸放松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的影响
17
作者 缪文静 郭雪松 +2 位作者 张宇 李慧慧 寻冰冰 《中外医疗》 2023年第6期14-17,共4页
目的 探讨肌筋膜牵伸放松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2月—2021年8月哈尔滨市儿童医院收治的60例符合脑瘫(痉挛型)临床诊断标准及分型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 目的 探讨肌筋膜牵伸放松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2月—2021年8月哈尔滨市儿童医院收治的60例符合脑瘫(痉挛型)临床诊断标准及分型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干预治疗的基础上附加肌筋膜牵伸放松的治疗手法。分别于治疗前后通过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88项(GMFM-88)里的D区与E区、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MWS)、改良Ashworth量表法(MAS)评估两组患儿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GMFM-88的D区评分(31.77±3.05)分、E区评分(36.63±9.53)分、10 mWTS值(16.70±1.47)cm/s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4、2.405、6.909,P<0.05)。治疗后,研究组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80.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5)。结论 肌筋膜牵伸放松疗法能够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缓解痉挛,改善粗大运动功能,同时还能够提高患儿的步行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牵伸放松疗法 痉挛型脑瘫 肌张力 粗大运动功能
下载PDF
运动疗法在脑瘫患儿中的临床应用
18
作者 孟辰 李惠 《智慧健康》 2023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 探究运动疗法在脑瘫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本院治疗的脑瘫患儿92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予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运动疗法,比较两组的运动功能和家属满意度。结果 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A区、B区、C区、D区和... 目的 探究运动疗法在脑瘫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本院治疗的脑瘫患儿92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予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运动疗法,比较两组的运动功能和家属满意度。结果 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A区、B区、C区、D区和E区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精细运动功能(F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肌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平素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动疗法可改善脑瘫患儿的粗大与精细运动功能,改善了肌张力,提高了平素生活能力,亦提升了家属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疗法 脑瘫 肌张力 精细运动功能 粗大运动功能
下载PDF
穴位注射结合疏通矫正手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效果
19
作者 王泽熙 刘帅 《妇儿健康导刊》 2023年第12期47-49,共3页
目的观察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穴位注射结合疏通矫正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科收治的105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进行分组。实验组(52例)采用穴位注射结合疏通矫正手法治疗... 目的观察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穴位注射结合疏通矫正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科收治的105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进行分组。实验组(52例)采用穴位注射结合疏通矫正手法治疗,对照组(53例)给予常规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下肢痉挛肌群(左腓肠肌、右腓肠肌、左内收肌、右内收肌)表面肌电图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穴位注射结合疏通矫正手法治疗,可改善患儿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降低下肢痉挛肌群肌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注射 疏通矫正手法 痉挛型脑瘫 粗大运动功能
下载PDF
儿童痉挛型脑瘫常规康复后行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康复效果
20
作者 林秋金 《中外医药研究》 2023年第32期21-23,共3页
目的:评估儿童痉挛型脑瘫(SCP)常规康复后行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治疗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60例SCP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3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 目的:评估儿童痉挛型脑瘫(SCP)常规康复后行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治疗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60例SCP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3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行核心稳定性训练。比较两组粗大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88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两组GMFM-88评分均升高,研究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两组ADL评分均升高,研究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效果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SCP患儿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改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治疗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痉挛型脑瘫 核心稳定性训练 粗大运动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