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政区划多轮调整下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以广州市南沙区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曹野 陈虹 +4 位作者 聂宏璋 邵正杰 何畅 刘云刚 黄慧明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40-1452,共13页
选取广州市南沙区为案例研究地,采用当量因子、冷热点分析和重心模型等方法,探究该地1990—2020年多轮区划调整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之间的时空演变关系,结果表明:1)行政区划调整引起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ESV产生显著影响,区域总体ES... 选取广州市南沙区为案例研究地,采用当量因子、冷热点分析和重心模型等方法,探究该地1990—2020年多轮区划调整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之间的时空演变关系,结果表明:1)行政区划调整引起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ESV产生显著影响,区域总体ESV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出现了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特征。2)快速城市化地区行政区划的频繁调整虽然带来管理和资源整合的便利,但所引致的建设用地扩张以及耕地和林地减少,将导致生态系统的恶化。3)地方政府通过行政区划调整,获得更高的资源配置权和管理权;在政府引导下,生态修复、开发规划实施效果显著。湿地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对全域ESV起正向影响。南沙应充分利用行政区划调整机遇,增强区域空间治理能力,未来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市共同建立“共建、共享、共治”的流域及海岸带等跨区域协同治理体系,打造中国沿海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高质量标杆。并且,在考量行政区划调整与区域ESV演变之间的关系时,不仅要关注总体效益的评价,还应对分阶段、多层次、多方面的政府行为、土地利用和国土开发模式进行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区划调整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 土地利用 湿地 南沙区 广州市
下载PDF
基于倍斜率聚类法的湿地旅游景区水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宋焱 张勇 +2 位作者 邱鹏华 徐越 徐颂军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38-241,共4页
为了探讨倍斜率聚类法在湿地旅游景区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构建了包括聚类指标溶解氧(DO)等在内的宽域式倍斜率聚类隶属函数,测量了南沙湿地公园和附近6个采样点的水体温度、pH值、DO、BOD5、COD、TP和NH+4等物化指标。结果表明,南... 为了探讨倍斜率聚类法在湿地旅游景区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构建了包括聚类指标溶解氧(DO)等在内的宽域式倍斜率聚类隶属函数,测量了南沙湿地公园和附近6个采样点的水体温度、pH值、DO、BOD5、COD、TP和NH+4等物化指标。结果表明,南沙湿地公园水域整体处于"尚清洁"状态,内部3个采样点均为Ⅱ级水质标准,但与外围的2个采样点的Ⅰ级水质标准相比,水质稍有下降。外围的另外1个采样点虽也处于Ⅱ级,但已接近Ⅲ级水平,在6个采样点中水质最差。评价结果与南沙湿地公园的实际较为接近,表明用倍斜率聚类法能较好地评价湿地旅游景区的水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水环境质量评价 倍斜率聚类法 湿地旅游景区 广州南沙湿地公园
原文传递
2005~2009年广州南沙湿地鸟类的群落结构及数量动态 被引量:6
3
作者 常弘 廖宝文 +2 位作者 粟娟 张国萍 管伟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4-130,共7页
2005~2009年对南沙湿地鸟类群落开展了监测。2005年发现50种,隶属12目26科,全年记录到总数3548只;2006年发现57种,隶属12目28科,全年记录到总数5488只;2007年发现64种,隶属12目31科,全年记录到总数5063只;2008年发现69种,隶属12目32科... 2005~2009年对南沙湿地鸟类群落开展了监测。2005年发现50种,隶属12目26科,全年记录到总数3548只;2006年发现57种,隶属12目28科,全年记录到总数5488只;2007年发现64种,隶属12目31科,全年记录到总数5063只;2008年发现69种,隶属12目32科,全年记录到总数4251只;2009年发现73种,属12目32科,全年记录到总数4776只。鸟类群落的数量不同月份有显著的变化,说明南沙湿地秋冬季是南迁北徙鸟类重要的觅食地和栖息地。鸟类群落的种类和数量每年有增加的趋势,2008年和2009年比2005年分别增加19种和23种。鸟类群落的多样性每年在增长,2005年为2.9608,2006年为2.9869,2007年为3.1624,2008年为3.2544,2009年为3.2776,2008年和2009年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9.91%和10.7%。从2005~2009年鸟类群落的种类和数量来看,目前南沙湿地开放旅游由于限制了游客数量还没有影响到鸟类种类、数量和栖息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群落 多样性指数 群落动态 南沙湿地 广州市
下载PDF
广州市南沙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庄大昌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6-129,共4页
广州市南沙湿地资源特别丰富,开展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条件十分优越。文章根据广州市南沙湿地呈环带状分布的特征,对广州市南沙湿地资源进行了景观分类:即南沙珠江河汊区、南沙湿地平原区、南沙湿地低丘岗地区;分析了广州市南沙湿地生态旅... 广州市南沙湿地资源特别丰富,开展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条件十分优越。文章根据广州市南沙湿地呈环带状分布的特征,对广州市南沙湿地资源进行了景观分类:即南沙珠江河汊区、南沙湿地平原区、南沙湿地低丘岗地区;分析了广州市南沙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开发利用现状,按照南沙湿地各环带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提出了南沙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即南沙湿地珠江河汊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南沙湿地平原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南沙湿地低丘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并就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说明,以期达到保护地区湿地生态环境,合理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实现广州市南沙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市 南沙湿地 生态旅游资源 开发模式
原文传递
无瓣海桑与芦苇两种湿地系统对N、P净化作用比较 被引量:4
5
作者 曾雯珺 刘秀 +2 位作者 刘春花 陈国臣 廖宝文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6-30,共5页
比较研究了芦苇和无瓣海桑湿地系统的净化效应,分季节采样测定;了两系统中的水、土壤、植物样品进行N、P含量及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两系统水体中秋冬季的污染比较严重,而无瓣海桑对水体中N、P的净化效果优于芦苇系统,尤其是在冬季;夏季... 比较研究了芦苇和无瓣海桑湿地系统的净化效应,分季节采样测定;了两系统中的水、土壤、植物样品进行N、P含量及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两系统水体中秋冬季的污染比较严重,而无瓣海桑对水体中N、P的净化效果优于芦苇系统,尤其是在冬季;夏季土壤对N、P的吸附力比冬季时强,夏季无瓣海桑土壤中N含量低于芦苇,冬季则相反,无瓣海桑系统土壤对P的吸附作用也强于芦苇系统;不论在冬季还是夏季,无瓣海桑湿地系统的净化效果都要好于芦苇系统,芦苇对N的富集作用比对P的强,而无瓣海桑对P元素的富集作用相对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瓣海桑 芦苇 湿地系统 净化作用 广州南沙
下载PDF
广州南沙3种红树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7
6
作者 缪绅裕 李德宁 +2 位作者 邓鸿英 王厚麟 陈健辉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1期31-36,共6页
利用叶绿素计和便携式光合蒸腾仪同步测定了广州南沙湿地公园人工种植的3种红树植物叶片的生理生态特性,以比较外来种和本地种对海岸潮间带的生态适应性.结果显示:所测定的3种植物的各生理生态指标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无瓣海桑(Sonneratia... 利用叶绿素计和便携式光合蒸腾仪同步测定了广州南沙湿地公园人工种植的3种红树植物叶片的生理生态特性,以比较外来种和本地种对海岸潮间带的生态适应性.结果显示:所测定的3种植物的各生理生态指标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叶片的绿色度、日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分别为50.12、18.194μmol CO2.m-2s-1、2.531μmol CO2.m-2s-1、20.725μmol CO2.m-2s-1、7.188、3.361 mmol H2O.m-2s-1、609.025 mmol.m-2s-1.除叶片绿色度外,外来种无瓣海桑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蒸腾速率和较低的呼吸速率,有机物积累较多,生长快,环境适应性强;外来种假红树(Laguncularia racemosa)各指标值基本处于中等水平;而本地种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净光合速率较低、呼吸速率较高,生长相对较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植物 叶绿度 生理生态特性 无瓣海桑 假红树 桐花树 广州南沙湿地公园
下载PDF
南沙红树林湿地公园水环境质量时空差异分析——基于改进后倍斜率聚类分析的视角 被引量:9
7
作者 宋焱 徐颂军 +4 位作者 刘贤赵 张勇 邱鹏华 牛安逸 许观嫦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3-311,共9页
于2007年和2014年的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测量了南沙红树林湿地公园一期、二期及其附近河涌8个采样点的水体温度、pH、DO、COD、BOD5、TP和TN等物化指标。通过对比监测结果和倍斜率聚类评价结果发现:研究区水质总体上处于Ⅱ级-Ⅲ级或Ⅱ级... 于2007年和2014年的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测量了南沙红树林湿地公园一期、二期及其附近河涌8个采样点的水体温度、pH、DO、COD、BOD5、TP和TN等物化指标。通过对比监测结果和倍斜率聚类评价结果发现:研究区水质总体上处于Ⅱ级-Ⅲ级或Ⅱ级-Ⅳ级的"尚清洁"状态;红树林湿地公园一期2008年对外开放后至2014年,水环境指标中pH变化范围不大,DO、COD含量有所下降,BOD5、TP和TN含量均呈增加趋势;2007年南沙红树林湿地公园一期采样点W1、W2、W3水质优于河涌采样点W7和W8,河涌采样点W7和W8水质优于红树林湿地公园二期采样点W4、W5、W6;2014年南沙红树林湿地公园二期采样点W4、W5、W6水质优于红树林湿地公园一期采样点W1、W2、W3和河涌采样点W7、W8;8个采样点中水质改善最明显的是二期采样点W6,水质下降最明显的是一期采样点W3;丰水期河涌水质2014年较2007年有所好转,但红树林湿地公园水质无论枯水期亦或丰水期,多数情况下优于河涌水质;研究区域水环境质量的时空差异总规律为2007-2014年南沙红树林湿地公园二期水质好转,一期水质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倍斜率聚类法 水环境质量评价 红树林湿地 时空差异分析 广州南沙
原文传递
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对浮游微藻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黄齐欣 刘玉 +2 位作者 黄少峰 廖宝文 李飞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4-138,共5页
2009年春季和秋季对广州市南沙区14涌和19涌以人工种植红树植物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为主的湿地水体中的浮游微藻进行采样调查,从种类数、丰度、门类组成和多样性指数对微藻进行群落结构及其生态功能的分析研究,并以此对湿地水... 2009年春季和秋季对广州市南沙区14涌和19涌以人工种植红树植物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为主的湿地水体中的浮游微藻进行采样调查,从种类数、丰度、门类组成和多样性指数对微藻进行群落结构及其生态功能的分析研究,并以此对湿地水质进行评价和从藻类的角度分析无瓣海桑对湿地水体的净化功能。结果显示,微藻种类极其丰富,共鉴定出8门92属338种,总丰度在105~107个/L数量级,其中以19涌湿地公园无瓣海桑林内微藻丰度最高,达9.45×106~1.20×107个/L,为超富营养水平。14涌和19涌都存在着有机污染现象,但14涌湿地水质要优于19涌,主要与其内水文条件较优有关。无瓣海桑如果在较封闭的水体环境中易产生较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在管理人工红树林湿地时应注意保证林内与林外水体的流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瓣海桑 浮游藻类 群落结构 生态功能 南沙湿地 广州市
下载PDF
广州南沙区湿地现状和保护策略 被引量:6
9
作者 许文安 胡喻华 +2 位作者 曾绮微 郭盛才 张春霞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9年第3期41-43,共3页
南沙是广州市"南拓"战略的龙头,实现湿地的保护和开发的平衡是南沙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综述了南沙湿地资源的现状、特征,分析了湿地面积的变化原因与趋势,提出了南沙湿地保护的策略。
关键词 湿地 广州 南沙 保护策略
下载PDF
广州南沙湿地浮游动物多样性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吕紫微 陈雅琪 +5 位作者 彭家豪 吴映明 唐以杰 陈晓萍 苏海燕 曾立人 《绿色科技》 2021年第18期31-35,40,共6页
为了解广州南沙湿地浮游动物多样性及其水质情况,在广州南沙湿地设置芦苇一、芦苇二、芦苇三、光滩、无瓣海桑一、无瓣海桑二以及无瓣海桑三7个采样点,于2020年春、夏、秋三个季节进行了采样调查,并利用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对南沙湿地水... 为了解广州南沙湿地浮游动物多样性及其水质情况,在广州南沙湿地设置芦苇一、芦苇二、芦苇三、光滩、无瓣海桑一、无瓣海桑二以及无瓣海桑三7个采样点,于2020年春、夏、秋三个季节进行了采样调查,并利用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对南沙湿地水质进行了生物学评价。结果显示:广州南沙湿地共检测出浮游动物54种,其中节肢动物28种(占51.85%),包含桡足类24种,介形类1种,甲壳类1种,软甲动物2种;轮虫类9种(占16.67%);原生动物16种(占29.62%),含纤毛虫类8种,肉足虫类8种;毛颚动物1种(占1.85%),均为箭虫类。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24.30 ind./L,各采样点位变动范围为6.40 ind./L~36.00 ind./L。优势种共有6种,无节幼体是三个季节共有的优势种,桡足幼体是春季和秋季共有的优势种。采样点的Shannon-wiener diversity多样性指数(H′)的平均值为2.390,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为0.804,丰富度指数(d)的平均值为5.581。利用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对南沙湿地水质进行了生物学评价,广州南沙湿地浮游动物的水体环境质量状态处于轻-中度污染,因而,需要进一步加强广州南沙湿地水环境的治理和生态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南沙湿地 浮游动物 生物多样性 水质生物学评价
下载PDF
广州南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时空特征
11
作者 李玫 唐以杰 +4 位作者 陈玉军 黄更生 蔡艳清 李俊 邓创发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1-756,共6页
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在广州南沙湿地的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湿地、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湿地和光滩,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对其次级生产力、P/B值(次级生产力与生物量的比值)进行计算与分析,探究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 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在广州南沙湿地的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湿地、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湿地和光滩,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对其次级生产力、P/B值(次级生产力与生物量的比值)进行计算与分析,探究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和P/B值差异明显,芦苇湿地、无瓣海桑湿地和光滩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去灰分干质量,AFDW)分别为36.59 g/(m^(2)·a)、13.31 g/(m^(2)·a)和4.56 g/(m^(2)·a),P/B值分别为1.24、1.20和0.84。芦苇湿地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最高,其次是无瓣海桑湿地,光滩最低。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在不同生境之间差异显著(F=6.50,p<0.01),但在不同季节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与土壤pH显著负相关(p<0.05),P/B值与土壤盐度和电导率均显著负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次级生产力 P/B值 广州南沙湿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