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24篇文章
< 1 2 19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在水稻胚乳中的表达及其纯化
1
作者 屈小天 王雅楠 +4 位作者 许倩茹 李雪洋 张申立 张二芹 张改平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132,共8页
为制备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并评估其免疫原性,利用水稻表达系统表达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重组HA蛋白。首先构建了重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0-HA,该载体具有GT13特有启动子、信号肽SP和终止子,有利于外源基因在水稻中表达。之后将... 为制备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并评估其免疫原性,利用水稻表达系统表达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重组HA蛋白。首先构建了重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0-HA,该载体具有GT13特有启动子、信号肽SP和终止子,有利于外源基因在水稻中表达。之后将重组质粒pCAMBIA1300-HA通过电转化法导入根癌农杆菌EHA105中,筛选出阳性菌落并侵染水稻愈伤组织。经过暗培养、潮霉素筛选、分化、生根、成苗,采用CTAB法提取水稻叶片DNA,PCR鉴定结果显示,HA基因已插入到水稻基因组中,重组HA基因大小为4660 bp。将阳性植株移植到大田中,4个月后收获水稻种子,提取水稻胚乳蛋白,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HA蛋白在水稻胚乳中成功表达。重组HA蛋白通过Q阴离子层析、疏水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三步分离纯化,其纯度达到90%以上。最后将纯化后的重组HA蛋白与ISA 50V佐剂混合并乳化制成疫苗,免疫小鼠,小鼠血清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抗体水平,表明重组HA蛋白免疫原性较好。综上,成功构建了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HA重组蛋白的水稻表达系统,并分离纯化获得了高纯度和免疫原性良好的重组HA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 hA蛋白 水稻胚乳表达 蛋白质纯化
下载PDF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 被引量:21
2
作者 郑其升 张晓勇 +2 位作者 刘华雷 李鹏 陈溥言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8-61,共4页
根据GenBank公布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 (AIV)血凝素 (H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 ,用PCR方法扩增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HA1基因 ,将该片段定向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_32a(+)中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_HA1。阳性质粒转化宿主菌BL2 1(DE3) ,经IPTG诱... 根据GenBank公布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 (AIV)血凝素 (H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 ,用PCR方法扩增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HA1基因 ,将该片段定向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_32a(+)中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_HA1。阳性质粒转化宿主菌BL2 1(DE3) ,经IPTG诱导 ,HA1基因获得表达 ,重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通过改变IPTG的浓度和诱导时间 ,确定了表达HA1基因的最佳诱导条件 :IPTG终浓度为 0 8mmol L ,诱导时间为 3h。Westernblot分析表明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以纯化的表达产物作为诊断抗原建立了检测H5亚型AIV抗体的iHA_ELISA方法。结果表明 ,抗原的最佳包被浓度为 4 μg mL ,血清的最佳稀释度为 1∶2 0 0 ,阳性标准初步定为 :OD待检血清>0 5 ,且OD待检血清 OD阴性血清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 血凝素基因 原核表达 ihA—ELISA
下载PDF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NS第263~277位核苷酸缺失提高病毒对鸡的致病力 被引量:11
3
作者 龙进学 薛峰 +2 位作者 彭宜 顾敏 刘秀梵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01-305,共5页
为研究2000年以来绝大多数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株在非结构基因的第263—277位发生15个碱基缺失现象的生物学意义,构建H5N1A/D/SD/04株HA、NA、NS的全基因表达/转录载体,以及NS的删除突变载体(m248),A/D/YZ/04株的NS基因表... 为研究2000年以来绝大多数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株在非结构基因的第263—277位发生15个碱基缺失现象的生物学意义,构建H5N1A/D/SD/04株HA、NA、NS的全基因表达/转录载体,以及NS的删除突变载体(m248),A/D/YZ/04株的NS基因表达/转录载体(848)和其补加15个核苷酸的NS突变载体(m848)。构建的载体分别与编码WSN(H1N1)内部基因载体进行组合转染,拯救获得4个具不同NS的重组的H5N1亚型流感病毒:RWSN-848和RWSN—m248在263-277位缺失15个碱基。RWSN-m848和RWSN-248则在相同位置不发生缺失。4个重组病毒的平均鸡胚繁殖效价(HA)、鸡胚的平均死亡时间(MDT)和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均无显著差异;但RWSN-848和RWSN-m248对6周龄SPF鸡的致病力明显高于RWSN—m848和RWSN-248。结果说明H5N1的NS基因在263~277位核苷酸发生缺失后,不影响重组H5N1在鸡胚中的繁殖性能,但提高了病毒对鸡的致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 病毒拯救 突变 非结构基因nS 病毒蚀斑形成单位
下载PDF
神经氨酸酶茎部氨基酸缺失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曲直 龙进学 +2 位作者 胡顺林 吴艳涛 刘秀梵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42-546,共5页
近年来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神经氨酸酶(NA)茎部15—20个氨基酸的自发缺失时有报道,突变对于AIV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还没有得到系统研究。应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拯救获得5株具有不同NA茎部长度的H5N1/PR8重组AIV。重组病毒的内... 近年来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神经氨酸酶(NA)茎部15—20个氨基酸的自发缺失时有报道,突变对于AIV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还没有得到系统研究。应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拯救获得5株具有不同NA茎部长度的H5N1/PR8重组AIV。重组病毒的内部基因和血凝素(HA)基因来源相同,NA基因来源不同,并在NA茎部进行20个氨基酸的删除或添加突变。通过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发现,5株重组病毒在SPF鸡胚中繁殖良好,其EID50、MDT和平均病毒滴度相似;NA茎部长短影响病毒的解凝能力,长茎病毒红细胞解脱能力比短茎病毒强;NA茎部15或20个氨基酸删除突变提高了重组病毒在MDCK细胞上的繁殖能力,短茎病毒释放出的病毒粒子数量是长茎病毒的10。100倍,释放时间提前6.10h,短茎病毒在MDCK细胞上形成的空斑也明显比长茎病毒的空斑大。实验结果揭示了AIVNA茎部氨基酸缺失突变的生物学意义,NA茎部15或20个氨基酸删除突变增强了AIV的细胞适应性,可能与现阶段H5N1亚型AIV宿主范围进一步扩大有关。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成功拯救了5株H5N1/PR8重组流感病毒,为流感病毒基因功能研究和重组疫苗研究建立了技术平台。通过对AIVNA茎部氨基酸的删除突变提高了病毒在MDCK细胞上的繁殖产量,为流感病毒细胞苗的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 神经氨酸酶茎部 氨基酸删除突变 反向遗传操作技术
下载PDF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duck/Shandong/093/2004株的全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龙进学 王曲直 +2 位作者 卢建红 刘玉良 刘秀梵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90-696,共7页
应用流感病毒通用引物[4]和H5N1亚型禽流感(Avian influenza virus,AIV)的型特异性引物,成功的扩增出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duck/Shandong/093/2004株(简称A/D/SD/04)的全基因序列(包括5′和3′端的非编码区序列).A/D/SD/04的基因组核苷... 应用流感病毒通用引物[4]和H5N1亚型禽流感(Avian influenza virus,AIV)的型特异性引物,成功的扩增出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duck/Shandong/093/2004株(简称A/D/SD/04)的全基因序列(包括5′和3′端的非编码区序列).A/D/SD/04的基因组核苷酸全序列与18株网上公布的禽流感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与4株鸭源H5N1的5~7个基因具99%以上的同源性;与14株H5N1有至少一个以上内部基因同源性在95%以上.与H9亚型AIV代表株A/Quail/Hongkong/G1/97(简称G1株)和A/Chicken/Beijing/1/94(简称BJ94)比较,除了非结构基因(Nonstructural gene,NS)与G1株的同源性为95.3%外,其余基因均在36.6%~92.1%之间.说明A/D/SD/04没有H9N2基因的直接整合,是H5N1毒株在自然界的重组株.推导的HA氨基酸序列分析,A/D/SD/04 的血凝素(Heamgglutinin,HA)裂解位点与比较的16株AIV的序列一致,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分子特征(PQRERRRKKR/G),第226位氨基酸是对禽类和哺乳细胞均具有亲嗜性的蛋氨酸(Met).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在第48位氨基酸(颈部)后有20个氨基酸的缺失,但非结构蛋白(NS)没有在79~84氨基酸发生缺失.碱性聚合酶2(PB2)的627位氨基酸是亲禽类细胞的谷氨酸(Glu,E).结合生物学特性和分子特征,A/D/SD/04对小鼠的致病力是由多种因素决定,其可能是一株对鸡高度致病,并逐渐获得对哺乳动物致病能力的中间重组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 通用引物 全基因组序列 序列分析
下载PDF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拯救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0
6
作者 龙进学 吴艳涛 +2 位作者 张小荣 王曲直 刘秀梵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5-59,共5页
选择鸡胚高产的鸭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Duck/Shandong/093/2004株作为骨架病毒,在完成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基础上,设计合成的11对引物对病毒的8个基因分11段进行扩增。通过与转录载体PHW2000连接,构建A/SD/04的8个基因的拯救... 选择鸡胚高产的鸭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Duck/Shandong/093/2004株作为骨架病毒,在完成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基础上,设计合成的11对引物对病毒的8个基因分11段进行扩增。通过与转录载体PHW2000连接,构建A/SD/04的8个基因的拯救载体,经测序获得序列准确的拯救质粒:241、242、243、244、245、246、247和248。A/SD/04的8质粒与PR8(H1N1)进行不同组合的拯救,获得8个均含A/SD/04HA基因的H5重组流感病毒。鸡胚尿囊液中重组病毒的血凝效价在2^8-2^10,EID50在10^-8.5 - 10^-9之间,MDT在34~46h之间,均与野生A/SD/04(wt A/SD/04)相似。重组病毒对6周龄的SPF鸡的静脉接种指数(IVPI)与wt A/SD/04却有明显的差异,说明不同组合的内部基因影响病毒对鸡的致病力,但不影响病毒的鸡胚致死能力、对鸡胚的感染能力和病毒在鸡胚中的繁殖能力。构建的A/SD/04的8个质粒拯救系统,为H5NI的基因功能研究和新型疫苗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 8质粒拯救系统 病毒拯救 重组病毒
下载PDF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小鼠致病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温景芸 张扣兴 +10 位作者 廖明 罗开健 任涛 辛朝安 黄韧 刘忠华 缪开源 金剑萍 刘香梅 郑巧花 张谱华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5-7,F0003,共4页
目的用一株鹅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观察其对小鼠的致病性及在小鼠间的传染性。方法将小鼠分为正常组、攻毒组、同居组,攻毒组乙醚麻醉后滴鼻感染AIV,观察各组食欲、反应、呼吸及有无皱毛、弓背、死亡等,测量体温及体重;检测相... 目的用一株鹅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观察其对小鼠的致病性及在小鼠间的传染性。方法将小鼠分为正常组、攻毒组、同居组,攻毒组乙醚麻醉后滴鼻感染AIV,观察各组食欲、反应、呼吸及有无皱毛、弓背、死亡等,测量体温及体重;检测相应抗体水平、小鼠排毒情况及小鼠各器官带毒情况,并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攻毒组出现食欲反应下降,呼吸急促,皱毛,死亡;体重、体温下降。同居组未出现感染。攻毒组攻毒后12 h至第9天可从肺组织分离出病毒,第10天始出现相应抗体;感染小鼠的肺、心肌、肝、脾、肾和脑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结论 AIV对小鼠具有致病性,AIV能跨越种系障碍直接感染哺乳动物, 但在小鼠间无传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 动物 致病性 小鼠
下载PDF
雏鸭感染鹅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后免疫器官T细胞免疫功能及IL-2 mRNA转录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于学武 吕晓萍 +4 位作者 刘超男 高雪丽 石霖 刘明 郑世民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97-1504,共8页
为探讨T细胞及白细胞介素(IL)-2在禽流感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检测法、组织石蜡切片及α-醋酸萘酯酶染色法和实时荧光PCR技术,对雏鸭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后,其免疫器官T淋巴细胞增殖... 为探讨T细胞及白细胞介素(IL)-2在禽流感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检测法、组织石蜡切片及α-醋酸萘酯酶染色法和实时荧光PCR技术,对雏鸭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后,其免疫器官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及数量和IL-2mRNA转录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结果发现,H5N1亚型AIV感染21日龄雏鸭后,其免疫器官IL-2mRNA转录、T淋巴细胞数量及其对刀豆蛋白A(ConA)的增殖功能在感染的急性期均显著低于对照雏鸭,表明AIV感染雏鸭免疫器官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功能降低,免疫活性细胞,特别是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受阻,是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主要原因,也可能是雏鸭在感染早期发生死亡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雏鸭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 免疫器官 细胞免疫 IL-2
下载PDF
鹅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SPF雏鸡血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郑世民 王滨坤 +3 位作者 高雪丽 刘超男 刘明 吕晓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69-73,共5页
以21日龄SPF雏鸡为实验动物,应用细胞培养和免疫酶技术,通过外周血液免疫球蛋白(Igs)含量、T和B淋巴细胞数量及其增殖功能的检测,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了鹅源H5N1亚型中强毒禽流感病毒(AIV)感染SPF雏鸡后,其外周血液上述被检指标的动态变化... 以21日龄SPF雏鸡为实验动物,应用细胞培养和免疫酶技术,通过外周血液免疫球蛋白(Igs)含量、T和B淋巴细胞数量及其增殖功能的检测,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了鹅源H5N1亚型中强毒禽流感病毒(AIV)感染SPF雏鸡后,其外周血液上述被检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鹅源H5N1亚型中强毒AIV感染SPF雏鸡后,其血清IgG和IgA含量在1~4 d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雏鸡(P<0.05或P<0.01),并分别于8~21 d和5~8 d显著高于对照雏鸡(P<0.05或P<0.01);而IgM在病毒感染后4 d开始升高,5~8 d明显高于对照雏鸡。血液T淋巴细胞数量于病毒感染后1~14 d显著低于对照雏鸡(P<0.05或P<0.01),B淋巴细胞在3~14 d明显降低(P<0.05或P<0.01);T、B淋巴细胞对ConA或PMA的增殖反应分别于3~14 d、3~8 d明显低于对照雏鸡(P<0.05或P<0.01)。表明AIV感染21日龄SPF雏鸡后的早期,其外周血液无论是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功能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 SPF雏鸡 血液 T B淋巴细胞数量及其功能 免疫球蛋白含量
下载PDF
两株鸭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序列分析及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明芳 邓国华 +5 位作者 杨孝朴 施建忠 丁晴微 罗维玉 张文亮 陈化兰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54-858,共5页
本研究对2010年在湖北活禽市场监测分离到的两株鸭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HuB/495/10和HuB/513/10)进行了序列分析和致病性试验研究,以了解湖北地区H5N1亚型AIV的生物学特性差异。序列分析显示:2株病毒全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在97.3%... 本研究对2010年在湖北活禽市场监测分离到的两株鸭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HuB/495/10和HuB/513/10)进行了序列分析和致病性试验研究,以了解湖北地区H5N1亚型AIV的生物学特性差异。序列分析显示:2株病毒全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在97.3%~98.6%,2株病毒的8个节段基因均与青海和香港分离的野鸟源病毒A/great crested-grebe/Qinghai/1/2009(H5N1)和A/black-crowned night heron/Hong Kong/659/2008(H5N1)的核苷酸高度同源,HA蛋白裂解位点序列基序为341RRRKR345,呈现典型的高致病力分子特征。以105EID50/100μL病毒剂量感染4周龄SPF鸭发现:HuB/495/10和HuB/513/10对鸭的致死率分别为100%和20%,病毒在鸭体内呈全身性复制并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向外排毒;不同滴度的病毒感染6周龄BALB/c小鼠,HuB/495/10和HuB/513/10的MLD50分别为1.38 log10EID50和1.68 log10EID50,对小鼠表现为高致病力,均在肺脏中高拷贝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 序列分析 致病性
下载PDF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蛋白质组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梁立滨 赵东明 +4 位作者 李俊平 李雁冰 施建忠 姜永萍 陈化兰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1-264,共4页
为鉴定禽流感病毒(AIV)感染状态下的差异表达蛋白,本研究将H5N1亚型AIV感染组与对照组小鼠肺组织蛋白样品分别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并采用ImageMaster 2D Platinum 6.0软件进行分析。在AIV感染72h后,共有9个表达差异显著的蛋白点(ratio>... 为鉴定禽流感病毒(AIV)感染状态下的差异表达蛋白,本研究将H5N1亚型AIV感染组与对照组小鼠肺组织蛋白样品分别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并采用ImageMaster 2D Platinum 6.0软件进行分析。在AIV感染72h后,共有9个表达差异显著的蛋白点(ratio>2,p<0.05),而且该蛋白在感染组均呈上调表达。将差异蛋白进行串联质谱分析,并对其中7个蛋白进行鉴定,包括:interferon-induced protein with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s 3(IFIT-3)、ATP依赖的干扰素反应蛋白1(ADIR1)、γ干扰素诱导的p47鸟苷三磷酸酶(IRG)、T细胞受体a TA27、气味受体S86、胞苷单磷酸激酶2(Cmpk2)和肌球蛋白。将前3个蛋白基因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mRNA水平的验证,所获得的结果与双向电泳结果一致。本研究为在蛋白质组水平进一步分析H5N1亚型AIV与宿主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 双向凝胶电泳 蛋白质组 病原宿主相互作用
下载PDF
对麻鸭不同致病力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鉴定 被引量:3
12
作者 唐应华 吴培培 +3 位作者 彭大新 张评浒 龙进学 刘秀梵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13,共2页
关键词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 致病力 野生水禽 鉴定 麻鸭 VIRUS AIV 相对稳定
下载PDF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龙进学 郝贵杰 +1 位作者 唐应华 刘秀梵 《中国兽医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50-454,共5页
采用活病毒免疫,常规杂交瘤融合的方法,获得了4株针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A/duck/Shandong/093/2004(A/D/SD/04)株血凝素(HA)的单克隆抗体A8E8、D2F8、A8C8和C3G4。其中A8E8可以与11株不同来源的H5N1AIV发生交叉免疫抑制性反应(HI)... 采用活病毒免疫,常规杂交瘤融合的方法,获得了4株针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A/duck/Shandong/093/2004(A/D/SD/04)株血凝素(HA)的单克隆抗体A8E8、D2F8、A8C8和C3G4。其中A8E8可以与11株不同来源的H5N1AIV发生交叉免疫抑制性反应(HI),具有广谱性。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用A8E8单克隆抗体测定A/D/SD/04株对COS1和MDCK2种细胞的半数感染量(TCID50),结果显示,A/D/SD/04株在COS1上的TCID50为10-5.33/0.1mL,在MDCK上的为10-7.33/0.1mL。将编码A/D/SD/04株的HA基因质粒与PR8质粒共转染COS1细胞后,用A8E8进行IFA,能观察到特异性绿色荧光,这与鸡胚接种结果相符。表明,用此单克隆抗体能准确地检测到H5重组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 血凝素 单克隆抗体 制备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下载PDF
雏鸭感染鹅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后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变化 被引量:4
14
作者 于学武 郑世民 刘明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12-15,共4页
以21日龄雏鸭为研究对象,应用细胞培养技术和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检测法,对鹅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感染雏鸭胸腺、法氏囊和脾脏的T或/和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变化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动态检测。结果发现,鹅源H5N1亚型中强毒AIV感染雏鸭... 以21日龄雏鸭为研究对象,应用细胞培养技术和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检测法,对鹅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感染雏鸭胸腺、法氏囊和脾脏的T或/和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变化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动态检测。结果发现,鹅源H5N1亚型中强毒AIV感染雏鸭后,其上述免疫器官T或/和B淋巴细胞对ConA或LPS的增殖反应均不同程度地低于相应对照雏鸭,表明AIV感染雏鸭后,其免疫器官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明显受抑制,上述免疫病理改变可能是导致感染雏鸭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雏鸭 鹅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 免疫器官 淋巴细胞增殖功能
原文传递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鹌鹑的致病性及接触传播能力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倩倩 曾显营 +6 位作者 白洁 邓国华 李雁冰 刘丽玲 施建忠 陈化兰 田国彬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4-97,共4页
为研究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对鹌鹑的致病性及其接触传播能力,本研究选择2009年-2012年分离的3株Clade2.3.2病毒株DK/GD/1322/10、DK/GZ/4102/10、GCG/QH/1/09和1株Clade7.2病毒株CK/NX/2/12,以10^5EID50的剂量... 为研究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对鹌鹑的致病性及其接触传播能力,本研究选择2009年-2012年分离的3株Clade2.3.2病毒株DK/GD/1322/10、DK/GZ/4102/10、GCG/QH/1/09和1株Clade7.2病毒株CK/NX/2/12,以10^5EID50的剂量,人工感染4周龄鹌鹑,并于感染后24h放入同居鹌鹑,检测其发病死亡、排毒、脏器病毒复制、血清抗体转阳情况及其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4株病毒株感染鹌鹑均100%发病和死亡,对鹌鹑的平均致死时间依次为48h、48h、67h和98h,病毒在体内各脏器均能够复制,产生明显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并且均能够通过喉头和泄殖腔排毒;DK/GD/1322/10、DK/GZ/4102/10和GCG/QH/1/093株病毒感染组同居鹌鹑分别在6d、4d和3d内全部发病死亡,而CK/NX/2/12病毒株同居组鹌鹑全部存活,血清抗体2/5转阳。以上结果表明,3株Clade2.3.2病毒和1株Clade7.2病毒对鹌鹑均具有高度致死性,但接触传播能力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 致病性 接触传播能力
下载PDF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哺乳动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邹伟 赵玉军 +1 位作者 刘永 马青雁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8-30,共3页
关键词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 哺乳动物 病毒感染 禽流感疫情 经济损失 病毒变异 国内外 人类
下载PDF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SPF雏鸡的外周血液免疫病理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世民 王滨坤 +2 位作者 刘超男 高雪丽 吕晓萍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25-28,共4页
以7日龄SPF雏鸡为试验动物,应用细胞培养和免疫酶技术,通过对外周血液免疫球蛋白含量、T和B淋巴细胞数量及其功能的检测,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鹅源H5N1亚型中强毒禽流感病毒(AIV)感染SPF雏鸡后,其外周血液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 以7日龄SPF雏鸡为试验动物,应用细胞培养和免疫酶技术,通过对外周血液免疫球蛋白含量、T和B淋巴细胞数量及其功能的检测,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鹅源H5N1亚型中强毒禽流感病毒(AIV)感染SPF雏鸡后,其外周血液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SPF雏鸡感染鹅源H5N1亚型AIV后,血清IgG和IgA含量在1~4d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雏鸡(P〈0.05或P〈0.01),而IgM在病毒感染早期未见显著性差异,随后3种免疫球蛋白含量逐渐回升;血液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低于对照雏鸡(P〈0.05或P〈0.01),而B淋巴细胞在1~5d明显降低(P〈0.05或P〈0.01);T、B淋巴细胞对ConA或PMA的增殖反应分别于1~8d、1~4d明显低于对照雏鸡(P〈0.05或P〈0.01)。上述结果表明,AIV感染SPF雏鸡外周血液无论是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功能均呈现一定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 SPF雏鸡 外周血液 淋巴细胞数量及增殖能力 免疫球蛋白含量
原文传递
在感染与非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状态下SPF鸭miRNA-17a~*表达量检测及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丛立新 宿甲子 +3 位作者 孟继伦 邢沈阳 赵志辉 张金玉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13,共3页
为了探讨在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状态下miRNA-17a*在水禽中的作用机制,试验应用茎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miRNA-17a*在感染与非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状态SPF鸭的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结果表明:在感染与非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 为了探讨在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状态下miRNA-17a*在水禽中的作用机制,试验应用茎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miRNA-17a*在感染与非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状态SPF鸭的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结果表明:在感染与非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状态下SPF鸭的不同组织中均能检测到miRNA-17a*表达,在非感染状态下肺脏中相对表达量最高,感染状态下肌肉中相对表达量最高;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后的SPF鸭与对照组SPF鸭相同组织间的相对比较分析显示,在感染状态下SPF鸭的气管中miRNA-17a*相对表达量是对照组SPF鸭的1.2倍,而在其他组织中其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SPF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F鸭 miRnA-17a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
原文传递
金丝桃素蛋白络合物体外抗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活性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赵晓虹 梁剑平 +5 位作者 祝艳华 尚若锋 王雯慧 崔颖 罗永江 王学江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06年第3期13-15,共3页
用鸡胚法进行了金丝桃素蛋白络合物抗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活性研究。分别采用了感染病毒同时给药、给药后接种病毒、先感染病毒后给药三种方式,通过测定鸡胚尿囊液的血凝效价和计算药物对感染鸡胚的保护率,观察金丝桃素蛋白络合物的抗H5N... 用鸡胚法进行了金丝桃素蛋白络合物抗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活性研究。分别采用了感染病毒同时给药、给药后接种病毒、先感染病毒后给药三种方式,通过测定鸡胚尿囊液的血凝效价和计算药物对感染鸡胚的保护率,观察金丝桃素蛋白络合物的抗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活性。实验结果表明,①药物在体外与病毒作用一段时间后再将其混悬液接种鸡胚,药物浓度在0.5mg/ml以上时,对感染鸡胚的保护率达100%,同时给药组的血凝效价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②在感染病毒前给药,药物浓度在2mg/ml以上时,对感染鸡胚的保护率达100%,药物组的血凝效价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③先感染病毒后给药,药物浓度在2mg/ml以上时,对感染鸡胚的保护率达88.9%,血凝效价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同时,在此种方式下,药物对病毒的抑制作用与药物浓度有一定依赖性,适当提高药物浓度,可以增强其抗病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丝桃素蛋白络合物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 血凝效价 保护率
下载PDF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疫苗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被引量:7
20
作者 冯书营 董仕桢 张树逍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08-213,共6页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是目前发现的禽流感病毒中感染性最强、致死率最高、流行最广的一类病毒,该病毒已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发生流行,给禽类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当前针对该病尚无高效特异的治疗方法,进行疫苗的接种是目前最为有效...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是目前发现的禽流感病毒中感染性最强、致死率最高、流行最广的一类病毒,该病毒已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发生流行,给禽类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当前针对该病尚无高效特异的治疗方法,进行疫苗的接种是目前最为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关键环节。因此,研制安全、高效、廉价的新型疫苗成为当前禽流感防制工作的热点之一,且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作者从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和RNAi技术应用等方面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疫苗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归纳出该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禽流感疫苗的应用前景作一展望,以期为深入进行禽流感的防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 疫苗 研究现状 前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