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1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HS-GC-IMS分析陇南主栽品种初榨橄榄油的风味特征成分
1
作者 白万明 王菊花 +4 位作者 马赛买 白小勇 孔维宝 马君义 张继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6,共6页
旨在为我国甘肃陇南产区初榨橄榄油(VOO)的快速鉴别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风味品质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采用HS-GC-IMS技术对甘肃陇南主栽品种莱星(LX)、佛奥(FO)、科拉蒂(KLD)、皮削利(PXL)、鄂植8号(EZ8)以及LX与KLD的混合品种(... 旨在为我国甘肃陇南产区初榨橄榄油(VOO)的快速鉴别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风味品质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采用HS-GC-IMS技术对甘肃陇南主栽品种莱星(LX)、佛奥(FO)、科拉蒂(KLD)、皮削利(PXL)、鄂植8号(EZ8)以及LX与KLD的混合品种(HH)6种VOO中的风味特征成分进行定性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6种VOO中共检测出39种风味特征物质,定性出22种,其中醛类(9种)、酮类(5种)化合物为主要的风味特征成分,此外还包括酯类(3种)、醇类(3种)、萜烯类(1种)和呋喃类(1种)等物质;6种VOO中含有的风味特征物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LX、KLD和HH中的风味特征物质较为相似,其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E)-2-戊烯醛、辛醛和2-正戊基呋喃含量较高,FO中的正戊醇、正己醛和3-戊酮含量较高,PXL中的(Z)-3-己烯乙酸酯、α-松油烯、2-己酮的含量较高,EZ8中的乙酸乙酯含量最高,HH中的2-丁酮、丙酮、(E)-2-庚烯醛的含量较高。综上,采用HS-GC-IMS可以有效检测VOO中的风味特征物质,定性出的风味特征物质可作为区分6种VOO的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榨橄榄油 风味特征成分 hs-gc-IMS 指纹图谱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多元统计分析结合HS-GC-MS对单粮复合香型白酒挥发性特征差异的分析
2
作者 黄孟阳 秦辉 +9 位作者 卢星霏 陈吉 杨峰 刘怡 蔡小波 张宿义 周军 邵燕 代小雪 代汉聪 《酿酒》 CAS 2024年第2期47-52,共6页
采用感官定量描述分析法(SQDA)对A(JA1~JA3)、B(JB1~JB3)、C(JC1~JC3)三组复合香型白酒9个样品的风味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组复合香型白酒在香气评分上差异不显著,粮香、焦香、麦芽香突出,在口感评分上差异显著,A组白酒各维度口感... 采用感官定量描述分析法(SQDA)对A(JA1~JA3)、B(JB1~JB3)、C(JC1~JC3)三组复合香型白酒9个样品的风味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组复合香型白酒在香气评分上差异不显著,粮香、焦香、麦芽香突出,在口感评分上差异显著,A组白酒各维度口感评分高于其他两组。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GC-MS)对3种白酒挥发性化合物组成进行检测分析,共检测到148种挥发性物质。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异丁醛、3-甲基呋喃、二甲基二硫醚、巴豆酸、环氧丙烷、丙烯醛和草酸只在A组白酒中被检测出来,丁酸乙酯在B组白酒中含量最高,JA3中含量偏低,表明3组白酒样品间存在明显的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差异。同步结合特征差异代谢物分析挖掘出74个VIP>1的潜在差异代谢物,A vs B组、A vs C组、B vs C组分别有14种、7种、4种化合物呈现极显著性差异(p<0.01),这些含量具有显著差异性的化合物可能与复合香型白酒风味特征的差异具有重要联系。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两种技术协同分析,获得了3种白酒更全面的挥发性风味信息,解析了三组复合香型白酒的风味结构特征及差异,为深入研究复合香型白酒风味形成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香型白酒 特征风味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gc-MS) 感官定量描述分析(SQDA) 多元统计分析(MSA)
下载PDF
基于HS-GC-IMS技术分析桑叶发酵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差异
3
作者 李学震 孙庆泽 +4 位作者 刘光鹏 马艳蕊 吕绪强 崔艳平 和法涛 《中国果菜》 2024年第1期10-14,共5页
探究金花菌(Aspergillus chevalieri)在发酵桑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利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技术结合聚类分析(PCA),对不同发酵时间桑叶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确定发酵桑叶中主要挥发性物质。结果共定性... 探究金花菌(Aspergillus chevalieri)在发酵桑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利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技术结合聚类分析(PCA),对不同发酵时间桑叶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确定发酵桑叶中主要挥发性物质。结果共定性出45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有醇类10种、醛类10种、酯类9种、酮类8种、醚、烯和酸类各2种、烷烃和噻唑各1种。金花菌发酵后能使桑叶中苯甲醛甘油缩醛、硫丙醇、1-辛烯-3-醇、1-戊稀-3-酮和己醇等具有不良风味的挥发性物质减少或消失。同时,增加异丙基乙酸酯、3-羟基丁酸乙酯、甲酸丁酯、2-庚酮、γ-丁内酯、3-羟基-2-丁酮(乙偶姻)和4-甲基噻唑等具有水果和脂肪香气的物质。研究结果可为发酵桑叶风味改善和品质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 金花菌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物质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HS-GC-IMS技术判定鸭锁骨货架期及风味物质分析
4
作者 姚文生 苟紫慧 +4 位作者 刘登勇 张明成 杨晶 蔡莹暄 吴慧颖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2-360,共9页
休闲食品鸭锁骨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有关其货架期技术参数却比较缺乏。本文在室温贮藏条件下研究了其pH、TVB-N、水分含量和菌落总数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对鸭锁骨贮藏过... 休闲食品鸭锁骨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有关其货架期技术参数却比较缺乏。本文在室温贮藏条件下研究了其pH、TVB-N、水分含量和菌落总数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对鸭锁骨贮藏过程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货架期前后风味指纹图谱。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鸭锁骨pH呈现下降趋势,菌落总数、TVB-N和水分呈现出上升趋势。第6 d的TVB-N含量为21.1±1.21 mg/100 g,菌落总数第6 d为5.82±0.08 lg CFU/g,都超过最高安全限量值,判定其货架期为不超过6 d。GC-IMS技术鉴定出5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12种醛、13种醇、7种酮、8种酯、6种酸、2种吡嗪类物质、2种呋喃类物质、1种胺类物质和1种碳氢化合物。在贮藏初期(0、2 d)关键风味物质有丙醛、2-甲基丁酸、乙酸丙酯、丁酸乙酯、庚醛等。在产品超过货架期(6 d)后,2,3-丁二酮、3-羟基-2-丁酮二聚体、N-亚硝基甲基乙基胺、2,3-戊二酮、丁酸、丙酸等成为主要特征挥发性物质,这些挥发性物质可以作为判定鸭锁骨超过货架期标记物,基于GC-IMS技术建立的鸭锁骨货架期指纹图谱可以为生产公司提供新的技术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锁骨 货架期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 风味物质
下载PDF
基于HS-GC-MS及网络药理学技术解析艾叶不同炮制方法减毒的物质基础及分子机制
5
作者 郎士跃 耿雪 +4 位作者 化敏 李念虹 高奇 王变利 周倩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55-1663,共9页
目的:基于艾叶、清炒艾叶、醋炙艾叶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探究艾叶炮制减毒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HS-GC-MS)法鉴定艾叶及炮制品中的挥发性成分;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生品与炮制品的差异成分,解析其可能... 目的:基于艾叶、清炒艾叶、醋炙艾叶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探究艾叶炮制减毒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HS-GC-MS)法鉴定艾叶及炮制品中的挥发性成分;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生品与炮制品的差异成分,解析其可能的减毒物质基础。借助网络药理学技术挖掘差异成分与肝毒性相关的靶点和通路,探究艾叶炮制减毒的分子机制。结果:实验共鉴定出41个化学成分,清炒后含量降低的差异成分有17个,醋炙后含量降低的差异成分有16个。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艾叶经清炒、醋炙后分别有10、12个成分通过作用于133、50个交集基因,并调控多条信号通路达到降低肝毒性的目的。结论:该研究初步阐释了艾叶不同炮制方法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及减轻肝毒性的潜在分子机制,可为阐明艾叶炮制减毒的科学内涵提供实验依据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炮制减毒 hs-gc-MS 多元统计分析 肝毒性 网络药理学
原文传递
HS-GC法测定利格列汀的7种残留溶剂 被引量:1
6
作者 章泽恒 陆才洋 +4 位作者 龙慧玲 王洪锋 朱婧 刘秀 龚翠云 《海峡药学》 2023年第8期33-36,共4页
目的 建立顶空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利格列汀中7种残留溶剂的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HS-GC)法,色谱柱为Agilent DB-624(30 m×0.53 mm, 3μm),程序升温,检测器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氮气为载气。结果 在选定的色谱条件... 目的 建立顶空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利格列汀中7种残留溶剂的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HS-GC)法,色谱柱为Agilent DB-624(30 m×0.53 mm, 3μm),程序升温,检测器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氮气为载气。结果 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各溶剂峰均能完全分离,分别在相应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各溶剂检测限均符合要求。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灵敏、结果准确,适用于利格列汀的残留溶剂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P-4抑制剂 利格列汀 残留溶剂 顶空气相色谱法
下载PDF
野生和人工种植沉香挥发性成分的HS-GC-MS分析
7
作者 韩沙 黄胜昭 +4 位作者 覃慧敏 李鸿亮 李双双 李盼 龚志强 《壮瑶药研究》 2023年第1期98-101,310-311,共6页
采用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GC-MS)技术对产自海南的野生和人工种植的沉香样品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野生和人工种植的沉香挥发性成分均以芳香族类和倍半萜类化合物为主,挥发性组分种类和相对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野生... 采用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GC-MS)技术对产自海南的野生和人工种植的沉香样品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野生和人工种植的沉香挥发性成分均以芳香族类和倍半萜类化合物为主,挥发性组分种类和相对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野生沉香中鉴定出21个组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59.38%。人工种植沉香鉴定了17个组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44.76%。两个样品中共有成分为8种,分别为苄基丙酮、沉香呋喃、γ-木香醇、白木香醛、α-法尼烯、β-广藿香烯、α-檀香醇,沉香螺旋醇。该研究结果为沉香挥发性成分的快速检测和品质鉴别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 挥发性成分 hs-gc-MS 野生和家种
下载PDF
基于HS-GC/MS的化橘红挥发性成分特征研究
8
作者 黄洁文 王艳慧 +3 位作者 杨丽莹 黄绮韵 吴舒楹 秦群英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110-118,共9页
目的建立化橘红挥发性成分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GC/MS)分析方法,探究不同类别化橘红挥发性成分特点。方法采用HS-GC/MS分析方法,采集不同类别化橘红指纹图谱;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化橘红对照指纹图... 目的建立化橘红挥发性成分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GC/MS)分析方法,探究不同类别化橘红挥发性成分特点。方法采用HS-GC/MS分析方法,采集不同类别化橘红指纹图谱;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化橘红对照指纹图谱;通过质谱库NIST08.L数据检索和对照品比对,分析化橘红特征成分;并通过指纹图谱相似度对比、指纹图谱共有峰聚类分析、主要挥发性成分特征分析,研究不同类别化橘红挥发性成分特征。结果建立了化橘红挥发性成分HS-GC/MS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及对照指纹图谱,标记共有峰11个;分别构建不同类别化橘红HS-GC/MS对照指纹图谱,正毛、副毛、光果化橘红分别含有25个、14个、12个共有峰,通过指纹图谱相似度对比,可判别化橘红药材类别;化橘红主要挥发性成分β-月桂烯、柠檬烯、γ-松油烯的峰面积比值可反映不同类别药材挥发性成分的特点,正毛化橘红γ-松油烯与柠檬烯的峰面积比值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类别,副毛化橘红β-月桂烯与γ-松油烯的峰面积比值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类别,光果化橘红3个挥发性成分比值均偏低。结论建立的HS-GC/MS分析方法能反映不同类别化橘红药材挥发性成分特征,结合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可以区分不同类别化橘红,为化橘红药材质量研究和化橘红等级标准建立提供重要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橘红 挥发性成分 hs-gc/MS 指纹图谱
下载PDF
HS-GC-IMS结合ROAV分析烤烟烟叶“糯米香”特征成分
9
作者 李舒畅 李军 +5 位作者 高宪辉 刘文霖 常诗瑜 欧泽洁 庞雪莉 孔凡玉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5-83,共9页
为准确鉴定烤烟中“糯米香”特征风味化合物,以云南典型“糯米香”(NM)和非“糯米香”(CK)的云烟87烟叶为材料,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技术分析其挥发物的组成及相对含量;基于挥发物的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偏最小二... 为准确鉴定烤烟中“糯米香”特征风味化合物,以云南典型“糯米香”(NM)和非“糯米香”(CK)的云烟87烟叶为材料,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技术分析其挥发物的组成及相对含量;基于挥发物的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统计学方法,鉴定了“糯米香”特征关键标志风味化合物。结果表明,从供试烟叶共鉴定出57种挥发物(包括单体和二聚体),其中2-乙酰基-1-吡咯啉(糯米香),苯乙醛(果香),壬醛(柑橘香)以及2,3-丁二酮(奶甜香)被鉴定为“糯米香”与非“糯米香”烤烟烟叶间的差异性特征风味化合物,其中2-乙酰基-1-吡咯啉是“糯米香”特征的关键贡献化合物,其余3种化合物对烤烟“糯米香”特征香韵具有重要的修饰作用。本研究可能为烤烟“糯米香”特征风味精准调控及评价方法开发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糯米香 挥发性关键风味化合物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相对气味活度值 2-乙酰基-1-吡咯啉
下载PDF
HS-GC/MS检测技术在烟丝加香均匀性评价和烟丝流量控制中的应用
10
作者 高复高 殷延齐 +6 位作者 郭宏霞 王国园 郜明 韩林 胡波 王叶飞 冻小飞 《农产品加工》 2023年第17期50-52,64,共4页
为利用HS-GC/MS检测技术样品前处理简洁、快速的优势,来表征烟丝加香的均匀性,并基于加香的均匀性对烟丝流量参数进行优化。以2-甲基四氢呋喃-3-酮、2-乙酰基呋喃、5-甲基呋喃醛等挥发性香味物质为标志物,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外... 为利用HS-GC/MS检测技术样品前处理简洁、快速的优势,来表征烟丝加香的均匀性,并基于加香的均匀性对烟丝流量参数进行优化。以2-甲基四氢呋喃-3-酮、2-乙酰基呋喃、5-甲基呋喃醛等挥发性香味物质为标志物,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外标法对烟丝加香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标志物的相对标准偏差评价加香工序的均匀性,并以此优化烟丝流量参数。结果表明,加香工序中加香出口烟丝的加香均匀性按不同的标志物进行表征,加香均匀性为80.73%~98.60%,总体加香均匀性较好;通过研究不同烟丝流量对加香均匀性的影响发现,加香工序的烟丝流量设置为6500 kg/h时,该生产专线的加香均匀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烟丝加香 均匀性 烟丝流量
下载PDF
HS-GC-MS法分析三七炮制品中的挥发性成分
11
作者 杜芹芹 杨成 《药学研究》 CAS 2023年第8期567-573,共7页
目的 研究三七炮制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从挥发性成分角度阐释生、熟三七的物质基础。方法 利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生、熟三七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以He为载气,采用DB-FFAP (30 m×0.25 mm,0.25μm)极性色谱柱分离... 目的 研究三七炮制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从挥发性成分角度阐释生、熟三七的物质基础。方法 利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生、熟三七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以He为载气,采用DB-FFAP (30 m×0.25 mm,0.25μm)极性色谱柱分离,EI离子源电离,结合NIST 11.L质谱库对化合物进行鉴定。结果 生、熟三七中分别鉴定出103和126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是萜烯类物质,分别占总挥发性成分的51.75%和50.16%。从三七中新检测出乙醛等15种小分子化合物。熟三七中检测到17种特有的挥发性成分。结论 本研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生、熟三七中挥发性成分的主要异同,从挥发性成分角度阐释三七“生消熟补”的药用机制,为三七炮制规范及质量控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三七 炮制 挥发性成分 美拉德反应
下载PDF
HS-GC/MS法测定烟用水基胶中挥发性有机物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珊珊 刘岩顺 +11 位作者 李中皓 柯玮 边照阳 杨飞 范子彦 王颖 邓惠敏 唐纲岭 陈晓 李倩 骆震 赵冰 《烟草科技》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0-46,共7页
为了研究烟用水基胶中挥发性有机物的通用检测方法,采用10 m L水作为基质校正剂,静态顶空法进样,GC/MS法分析,内标法定量,建立了测定烟用水基胶中18种挥发性有机物的顶空-气相色谱/质谱(HS-GC/MS)联用法。结果表明:18种挥发性有机物可在... 为了研究烟用水基胶中挥发性有机物的通用检测方法,采用10 m L水作为基质校正剂,静态顶空法进样,GC/MS法分析,内标法定量,建立了测定烟用水基胶中18种挥发性有机物的顶空-气相色谱/质谱(HS-GC/MS)联用法。结果表明:18种挥发性有机物可在26 min内有效分离,且线性关系良好(R^2>0.999),检出限(LOD)为0.004~6.932 mg/kg,加标回收率在80.4%~127.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7.9%。该方法操作简便、绿色环保、适用范围广且通量高,适合水基胶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gc/MS) 挥发性有机物 水基胶
下载PDF
HS-GC内标曲线法测定碘酊中乙醇含量及其不确定度评估 被引量:6
13
作者 倪晓霞 王庆芬 +1 位作者 刘晓玲 叶财发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CSCD 2018年第4期351-354,358,共5页
目的建立顶空气相色谱法(HS-GC)测定碘酊中乙醇含量的方法,并探讨不确定度评估方法。方法采用HS-GC内标曲线法测定乙醇含量,以正丙醇为内标物,Thermo TG-WAXMS毛细管柱(30.0m×0.25mm,0.5μm),FID检测器;分析测量过程不确定度的来源... 目的建立顶空气相色谱法(HS-GC)测定碘酊中乙醇含量的方法,并探讨不确定度评估方法。方法采用HS-GC内标曲线法测定乙醇含量,以正丙醇为内标物,Thermo TG-WAXMS毛细管柱(30.0m×0.25mm,0.5μm),FID检测器;分析测量过程不确定度的来源,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结果乙醇在0.125~1.50ml·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07%;扩展不确定度为1.71%(k=2),乙醇含量为(47.05±1.71)%。结论顶空气相色谱方法准确、灵敏、重复性好,可用于碘酊中乙醇含量测定;不确定度评定有利于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gc 内标曲线法 乙醇 含量测定 不确定度评估
原文传递
HS-GC-MS分析开花对前胡化学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毛健 韩邦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6期20614-20615,共2页
[目的]研究开花对前胡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GC-MS)技术对开花前胡和未开花前胡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HS-GC-MS分析结果显示,前胡开花前后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结论]需要建立前胡质量综合评价... [目的]研究开花对前胡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GC-MS)技术对开花前胡和未开花前胡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HS-GC-MS分析结果显示,前胡开花前后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结论]需要建立前胡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前胡 开花 hs-gc-MS 化学成分 质量
下载PDF
HS-GC/MS法测定4种烟用接装纸中溶剂残留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建礼 葛畅 +3 位作者 王甜 巩佳豪 曹稳 赵晓梅 《中华纸业》 CAS 2020年第20期38-41,共4页
为测定4种类型接装纸中溶剂残留,优化建立了HSGC/MS方法。结果表明:方法适用于接装纸中28种溶剂残留的检测;4种接装纸油墨配方、印刷工艺、印后处理方式的不同可能协同导致了溶剂残留分析结果的差异。
关键词 hs-gc/MS 接装纸 溶剂残留 卷烟
下载PDF
HS-GC法测定辣椒红色素中的有机溶剂残留 被引量:1
16
作者 禹晓梅 《中国食品添加剂》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3-177,共5页
目的:建立了同时测定辣椒红色素中甲醇、二氯甲烷、乙醇、丙酮和异丙醇5种残留溶剂的顶空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采用顶空进样法,平衡温度80℃,平衡时间30min,初始柱温温度为40℃保持4min,以10℃/min的速率升至180℃,保持4min,再以40℃... 目的:建立了同时测定辣椒红色素中甲醇、二氯甲烷、乙醇、丙酮和异丙醇5种残留溶剂的顶空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采用顶空进样法,平衡温度80℃,平衡时间30min,初始柱温温度为40℃保持4min,以10℃/min的速率升至180℃,保持4min,再以40℃/min的速率升至220℃,保持3min,以花生油∶DMF(5∶5)为溶剂,HP-MS为分析柱进行测定。结果:5种有机溶剂在各自的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精密度好(RSD<5.0%),检出限低0.09~2.3μg/g,样品加标回收率高98.0%~102%,RSD<5.0%(n=9)。结论:本方法简便、灵敏,为研究各种辣椒红色素中的残留溶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gc 辣椒红色素 残留溶剂 食品添加剂
下载PDF
HS-GC法测定洁霉素中正丁醇的残留量
17
作者 丛琳 路国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第1期148-149,共2页
目的建立了HS-GC法测定洁霉素中正丁醇的残留量。方法采用HP-5毛细管柱,柱温:100℃。顶空进样器条件:样品瓶温度:80℃,定量环温度:105℃,传输线温度:110℃,加压、填充、平衡时间均为0.2min,进样时间:1.0min。FID检测器,检测器温度:250℃... 目的建立了HS-GC法测定洁霉素中正丁醇的残留量。方法采用HP-5毛细管柱,柱温:100℃。顶空进样器条件:样品瓶温度:80℃,定量环温度:105℃,传输线温度:110℃,加压、填充、平衡时间均为0.2min,进样时间:1.0min。FID检测器,检测器温度:250℃,进样口温度:250℃,载气为氮气,进样量1.0μl。结果正丁醇在0.5~3.0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2%,RSD为5.0%。结论本方法简单、准确、灵敏,适用于洁霉素中残留溶剂正丁醇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洁霉素 hs-gc 残留溶剂 正丁醇
下载PDF
HS-GC法鉴别酒和茶叶的种类
18
作者 王淳浩 代勇 曾立明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4期76-78,共3页
本文运用HS-GC法对20种酒类、10种茶类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两类物质各自的共有特征峰及其相对含量比,再参照一些非共有峰可对各类物质进行细分,并考查了方法的重现性。
关键词 hs-gc 鉴别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HS-GC-IMS和HS-SPME-GC-MS对5种食用植物油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被引量:28
19
作者 袁桃静 赵笑颍 +4 位作者 庞一扬 余远江 白云霞 孙宁 刘小玲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2-111,共10页
采用电子鼻、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法对5种食用植物油(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油茶籽油、棕榈油)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对气味活度法确定关键风味物质。结... 采用电子鼻、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法对5种食用植物油(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油茶籽油、棕榈油)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对气味活度法确定关键风味物质。结果表明:电子鼻检测发现花生油与油茶籽油气味轮廓相似,但花生油气味浓度大于油茶籽油,大豆油、玉米油和棕榈油整体气味差异相对较小且浓度较低;HS-GC-IMS共检出5种食用植物油56种化合物(其中定性24种),定性的共有风味化合物为戊醛(单体)、己醛(单体)、庚醛、1-戊醇(单体)、1-丙醇、2-丁酮(单体)、辛醛和丁醛(单体),并得到5种食用植物油差异图谱;HS-SPME-GC-MS鉴定出5种食用植物油86种化合物,共有关键风味化合物为己醛、壬醛和庚醛,花生油、大豆油和棕榈油特有关键风味化合物分别为吡嗪类化合物、(E,E)-2,4-庚二烯醛和6-甲基-5-庚烯-2-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挥发性成分 电子鼻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 顶空固相微萃
下载PDF
HS-GC-MS结合保留指数法探讨白术麸炒过程中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凡一 高如汐 +4 位作者 郑威 刘想 袁楚 单国顺 贾天柱 《中南药学》 CAS 2022年第12期2877-2886,共10页
目的对白术和麦麸在麸炒前后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解析辅料麦麸对麸炒白术化学成分的影响,并探讨白术麸炒过程中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静态顶空进样-气质联用(HS-GC-MS)结合保留指数法对白术和麦麸在麸炒前后的挥发... 目的对白术和麦麸在麸炒前后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解析辅料麦麸对麸炒白术化学成分的影响,并探讨白术麸炒过程中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静态顶空进样-气质联用(HS-GC-MS)结合保留指数法对白术和麦麸在麸炒前后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再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发现白术和麦麸在炮制前后差异性化学成分。结果从生白术、清炒白术、麸炒白术、生麦麸、清炒麦麸和麸炒白术后的麦麸中分别鉴定出37、43、37、49、16、44种,共116种挥发性化学成分,涵盖烷烃类、烯烃类、醇类、醛酮类、酯类、含杂原子类、酸类以及其他类成分。麸炒后麦麸与麸炒白术共有成分12种;麸炒白术后麦麸的成分有8种源自白术,共新增32种成分。结论麦麸可通过吸附作用降低白术的挥发油含量,从而降低其燥性。麦麸与白术间可发生美拉德反应,其产物可能增强麸炒白术的健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麸炒 麦麸 挥发性成分 hs-gc-MS 保留指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