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the Simulated Climatic Characters of the South Asia High with a Flexible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GCM 被引量:4
1
作者 黄樱 钱永甫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36-146,共11页
(SAH ) 一个气候模型的能力被分析灵活联合 GCM 的 110 年的产量估计高复制南亚的气候的人物,版本 0 (FGCM-0 ) 。把 FGCM-0 的结果与 NCEP/NCAR 分析数据作比较, FGCM-0 更好举办的主要调查结果表演在 100 hPa 导致重力势高度域的模... (SAH ) 一个气候模型的能力被分析灵活联合 GCM 的 110 年的产量估计高复制南亚的气候的人物,版本 0 (FGCM-0 ) 。把 FGCM-0 的结果与 NCEP/NCAR 分析数据作比较, FGCM-0 更好举办的主要调查结果表演在 100 hPa 导致重力势高度域的模拟,并且相当复制主要大气循环中心。然而,仍然与分析数据相比在模仿的结果有一些差别。联合模型成功地也复制 SAH 的吝啬的季节变异,也就是说,它从太平洋搬到亚洲大陆,从冬季在西藏的高原上留下到夏天,然后从夏天从西藏的高原撤退到太平洋到冬季。然而,这观察到在 SAH 位置和夏天降水模式之间的关系不能相当在 FGCM-0 被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气候特征 模拟分析 弹性耦合海洋-大气GCM 季节性变异
下载PDF
Conversion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Barotropic and Baroclinic Circulations of the SAH in Its Seasonal Evolution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宣飞 朱乾根 郭品文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29-139,共11页
In the context of 1958-1997 NCFP NCAR re-analyses, the South Asia high (SAH) was divided into two components, barotropic and haroclinic, the former based on mass weighed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the latter on the diff... In the context of 1958-1997 NCFP NCAR re-analyses, the South Asia high (SAH) was divided into two components, barotropic and haroclinic, the former based on mass weighed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the latter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asured circulation and the barotropic component counterpart, whereupon the barotropic and baroclinic circulation conversion features were addressed of the research SAH during its seasonal variation. Evidence suggests that i) in summer (winter). the SAH is a thermal (dynamical) system. with dominant baroclinicity (barotropicity). either of the components accounting for approximately 70% of the total contribution; ii) as time progresses from winter to summer, accompanied by the barotropic SAH evolving into its baroclinic analog, the SAH is moving under the" thermal guidance" of its baroclinic component circulation, suggesting that the component circulation precedes the system itself in variation. iii) the reversal happens when it goes from summer to winter, with the SAH displacement under the" dynamic steering" of its barotropic component circ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h (South Asia high) BAROTROPIC CIRCULATION BAROCLINIC CIRCULATION SEASONAL variation
下载PDF
ANALYSIS OF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POTENTIAL VORTICITY LOCATED AT SOUTH EDGE OF SOUTH ASIA HIGH ON INTENSIFICATION OF TROPICAL CYCLONES
3
作者 丁治英 邢蕊 +1 位作者 徐海明 高勇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4年第1期74-86,共13页
The NCEP 1°×1°reanalysis of June-to-September dataset between 2002 to 2009 is used in this study to conduct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potential vorticity(PV)on 1... The NCEP 1°×1°reanalysis of June-to-September dataset between 2002 to 2009 is used in this study to conduct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potential vorticity(PV)on 150 hPa located at the south edge of South Asia High(SAH)and TCs making landfall.The results show that 23 of the TCs are affected by the PV on 150 hPa located at the south edge of SAH between 2002 to2009,and three TCs'center pressure decline after the high-value environmental PV moves to the center of the TCs.These three TCs are Senlaku(0216),Bilis(0604)and Linfa(0903).Through diagnostic analysis from the viewpoint of isolines,we deter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se TCs and the PV anomaly at high levels;the isentropic surface is close to the high level’s PV anomal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150-hPa PV anomaly,leading to the decline of isentropic surfaces on both sides of the PV anomaly.Then the warm core of the middle and high levels of the TC strengthens and PV increases at the middle level,and both of them are beneficial to the reinforcement of the cyclonic vorticity in the low level.As a result,the center pressure of the TC declines.According to Wu’s theory of Slantwise Vorticity Development(SVD),the incline of the isentropic surfaces leads to the development of vertical vorticity,contributing to the vertical motion and the release of the latent heat.Then the warm core of the TC strengthens and the TC strengthens,too.Otherwise,piecewise PV inversion also shows that the high-level PV influences the mid-level more than the low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tential vorticity(PV) intensification of TCs South Asia high(sah) Slantwise Vorticity Development(SVD) PV inversion
下载PDF
ANALYSIS ON EFFECT OF SOUTH ASIA HIGH ON MID-SUMMER EXTREME DROUGHT AND FLOOD IN SICHUAN-CHONGQING REGION
4
作者 陈永仁 李跃清 齐冬梅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4年第2期163-172,共10页
NCEP/NCAR data are utilized to analyze an extreme flood year(1998) and an extreme dry year(2006) in the Sichuan-Chongqing region(SCR) an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positive divergence of South Asia High(SAH) is ... NCEP/NCAR data are utilized to analyze an extreme flood year(1998) and an extreme dry year(2006) in the Sichuan-Chongqing region(SCR) an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positive divergence of South Asia High(SAH) is stronger in the flood year; the position of the ridge line of SAH is southward compared with the annual averag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PSH) extends westward and its ridge line is southward. In the drought year, the positive divergence of SAH is weaker, its ridge line is northward, and the position of WPSH is also northward. As shown in the dynamics, in drought(flood) years, negative(positive) vorticity advection in the upper atmosphere can cause the atmosphere to ascend(descend), and anomalous circulation of SAH displays divergence(convergence), and anomalous circulation of the lower atmosphere shows convergence(divergence). Thermal structure of the atmosphere shows that there is warm(cold) temperature advection in the lower atmosphere, and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diabetic heating causes SAH's local circulation to display convergence(divergence) and affects vertical motion of the lower atmosphere circulation eventually. To some extent, the two extreme years in the SC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vertical motion of atmosphere circulation and the variation of such vertical motion is caused by difference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SAH and lower atmosphere circ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Chongqing region South Asia high(sah)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and flood anomalous circulation
下载PDF
2022年夏季中国高温的环流异常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谭桂容 张祎 《海洋气象学报》 2023年第2期31-41,共11页
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全球范围扩展重建海面温度资料第5版本(Extended Reconstruc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version 5,ERSSTv5),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 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全球范围扩展重建海面温度资料第5版本(Extended Reconstruc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version 5,ERSSTv5),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AR(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逐月全球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回归、合成及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2022年夏季中国大范围高温相关环流异常的可能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22年夏季南亚高压偏强并分别向东、西方向扩展,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异常偏强西伸。2022夏季为拉尼娜(La Nina)年,但热带大西洋垂直上升环流相对西太平洋更强,且热带印度洋到西太平洋热带垂直上升环流异常也偏强。(2)2022年热带大西洋、印度洋到西太平洋上空垂直环流异常和La Nina共同作用,使得夏季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极端异常。La Nina和印度洋到西太平洋垂直环流异常有利于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的偏强西伸;热带大西洋环流异常则既有利于南亚高压的加强及东扩,也有利于西太平洋副高偏强西伸。(3)印度洋到西太平洋垂直环流主要通过局地经向哈得来(Hadley)环流影响青藏高原到中国东部的环流异常,表现为青藏高原到中国东部中低层为显著的辐散异常;热带大西洋则通过引起纬向风异常(急流异常),激发遥相关波列并向下游传播,进而影响青藏高原到中国东部地区的环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大范围高温 南亚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遥相关 环流异常
下载PDF
2022年夏季中国高温环流特征及其与热带海面温度异常的关系
6
作者 张雯 薛峰 +2 位作者 张潇潇 林壬萍 董啸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59-572,共14页
基于1979~2022年NCEP/DOE逐月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面温度资料,通过合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以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异常影响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了2022年与La Niña年强迫作用下的我国夏季季节内环流差异,并在此基... 基于1979~2022年NCEP/DOE逐月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面温度资料,通过合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以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异常影响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了2022年与La Niña年强迫作用下的我国夏季季节内环流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异常高温与同期热带SST之间存在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1)2022年夏季,我国中东部高温区具有明显空间变化特征,6月位于华中地区、7月位于西南地区、8月影响整个长江流域。2)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的同时异常加强,以及两者重叠打通并形成少见的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是造成2022年夏季我国中东部异常高温过程的直接原因。3)在持续2年的较强La Niña背景下,2022年东亚夏季环流并未完全表现出对La Niña冷SST的响应,南海及菲律宾以东对流异常偏弱、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不显著均与La Niña年环流典型特征有较大出入。夏季同期热带SST异常对高温过程的形成具有一定贡献,热带西印度洋和热带中太平洋的冷SST异常分别有利于我国长江流域和华中地区出现高温酷暑,其中热带中太平洋冷SST异常可能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的重要原因,而热带西印度洋冷SST对南亚高压的增强有贡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 年高温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南亚高压 热带海面温度异常
下载PDF
初夏南亚高压中心经向位置年际变化的一个关键预测信号
7
作者 杜骁睿 曹杰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8-428,共11页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应用统计和动力诊断方法,分析了初夏南亚高压(SAH)中心位置年际变化规律及其与青藏高原东南部热源异常的联系.结果显示:初夏SAH中心位置具有显著的准6 a变化特征,但仅有其经向位置与...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应用统计和动力诊断方法,分析了初夏南亚高压(SAH)中心位置年际变化规律及其与青藏高原东南部热源异常的联系.结果显示:初夏SAH中心位置具有显著的准6 a变化特征,但仅有其经向位置与初春青藏高原东南部(SETP)大气潜热活动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偏强的初春SETP潜热活动相联系,异常的西风出现在青藏高原的南侧20°N附近,偏西风异常北侧的正涡度异常及其南侧的负涡度异常,加强了青藏高原附近的异常气旋以及印度次大陆半岛及印度洋上空的异常反气旋,这一异常环流形势可以从初春一直维持到初夏,不利于SAH向北移动,最终导致初夏SAH中心位置偏南;反之,初春SETP异常偏弱的潜热活动将以大致相反的物理过程,最终使得初夏SAH中心位置偏北.冬末春初的SETP潜热活动是预报初夏SAH中心经向位置年际变化的一个关键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经向位置 青藏高原东南部 潜热加热
下载PDF
水葱对高盐再生水的净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付春平 唐运平 +2 位作者 闫玉荣 陈锡剑 李江华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0-42,共3页
通过水葱去除天津泰达景观河道(以高盐再生水为补水)水体中污染物的室内试验和现场测定结果,考察了对不同污染物的去除情况。室内试验显示,对COD、TN、NO3--N、NH3-N、TP、PO43--P的去除率分别为27.85%、55.03%、55.20%、67.5%、84.25%... 通过水葱去除天津泰达景观河道(以高盐再生水为补水)水体中污染物的室内试验和现场测定结果,考察了对不同污染物的去除情况。室内试验显示,对COD、TN、NO3--N、NH3-N、TP、PO43--P的去除率分别为27.85%、55.03%、55.20%、67.5%、84.25%、86.02%;实际水体的测定结果表明,对COD、TN、NO3--N、NH3-N、TP、PO43--P的去除率分别为-21.37%、61.84%、72.35%、9.30%、49.09%、56.52%;水葱对含盐量高达5 000 mg/L的再生水具有明显的净化效果,并且能够降低水体的pH值。因此,可通过适时收割水葱来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河道 水葱 水质净化 高盐再生水
下载PDF
4—5月南亚高压重建过程与中南半岛对流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5
9
作者 秦育婧 王黎娟 +3 位作者 何金海 管兆勇 卢楚翰 刘伯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5-121,共7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资料及CMAP降水资料,研究了1979—2008年历年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过程的特征,发现有21年存在西部中心生成加强与东部中心减弱消亡共同进行的过程,称为南亚高压的重建过程。南亚高压重...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资料及CMAP降水资料,研究了1979—2008年历年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过程的特征,发现有21年存在西部中心生成加强与东部中心减弱消亡共同进行的过程,称为南亚高压的重建过程。南亚高压重建过程存在明显的年际差异,根据重建开始时间可分为重建正常年、偏早年及偏晚年。重建正常年,重建之前,对流活动中心在中南半岛南面的海洋大陆一带,到重建阶段,对流伸向中南半岛。南亚高压重建偏早年,对流推进至中南半岛上空的时间偏早;而重建偏晚年则刚好相反。说明南亚高压重建过程与中南半岛上空的对流活动有密切关系。南亚高压重建时,中南半岛的对流活动带来充沛的降水,释放出大量的凝结潜热。已有研究表明在由冬向夏的演变过程中,南亚高压表现出"趋热性",因此,对流降水释放的凝结潜热可能是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重建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南亚高压 中南半岛 重建 对流 非绝热加热 降水
下载PDF
南亚高压特征参数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4
10
作者 胡景高 周兵 陶丽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56,共6页
利用1951—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结合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台站降水资料,分析了近30年夏季南亚高压各特征指数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与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除脊线外南亚高压面积、强度、东脊点位置和中心位置都存在显... 利用1951—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结合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台站降水资料,分析了近30年夏季南亚高压各特征指数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与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除脊线外南亚高压面积、强度、东脊点位置和中心位置都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偏相关显示,当南亚高压面积不变时,东脊点位置与高压强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偏相关性。夏季南亚高压东脊点位置与长江流域中游、江淮流域的夏季降水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华南夏季降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较其他各指数而言,南亚高压东脊点位置指数与全国夏季降水相关性更好。滑动相关分析显示,南亚高压东脊点位置与我国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相关性存在明显的转折,由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负相关转变为70年代以后的正相关。分析表明夏季南亚高压东脊点位置指数为研究和预测江淮地区的降水异常提供了一个有利的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东脊点异常 江淮地区 夏季降水
下载PDF
卫星水汽通道探测所揭示的高空流场在南亚高压东侧强降水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任素玲 蒋建莹 许健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97-705,共9页
气候平均显示,我国中东部有一类降水和南亚高压脊线的位置有关。逐年资料显示,我国中东部区域平均降水出现在南亚高压脊线的东北侧,在南亚高压东侧脊线北推的过程中呈现两周左右的南北振荡。卫星水汽图可以表征对流层中高层大气运动信息... 气候平均显示,我国中东部有一类降水和南亚高压脊线的位置有关。逐年资料显示,我国中东部区域平均降水出现在南亚高压脊线的东北侧,在南亚高压东侧脊线北推的过程中呈现两周左右的南北振荡。卫星水汽图可以表征对流层中高层大气运动信息,水汽图像和云导风叠加能够很好描述对流层高层反气旋中心和脊线位置,并且能够追踪对夏季降水非常重要的中高纬度下沉干冷空气活动。中高纬度水汽图上南压的小尺度暗区一般具有正位涡异常,它向雨带的推进可以造成持续降水期间雨量的迅速增强。与南亚高压相关的强降水主要出现在两个区域,一个位于南亚高压的西南侧,另一个位于南亚高压的东北侧,在这两个区域由于气流的发散特征,高层辐散清楚。南亚高压的北侧为副热带西风气流,当西风急流强盛时,高压东北侧的高空为强辐散区,对我国夏季强降水起重要作用。南亚高压的推进和撤退覆盖了我国大部分地区,时间跨度从5月初持续到10月初,因此,针对夏季淮河流域强降水卫星水汽图像特征得出的结论在春秋某些天气过程中也同样具有适用性,并且在比较偏北的西北、华北等地夏季也同样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南亚高压位置和形态影响我国降水落区和强度的同时,强降水造成的潜热释放也对南亚高压的非对称不稳定发展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水汽图 云导风 暴雨
下载PDF
夏季南亚高压与川渝地区降水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5
12
作者 陈永仁 李跃清 +1 位作者 王春国 邓荣耀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39-548,共10页
利用我国160个测站中川渝地区的代表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盛夏川渝地区降水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川渝降水变化存在与南亚高压相适应的时间尺度,即准5年尺度、准10年尺度。在准5年尺度上,20世... 利用我国160个测站中川渝地区的代表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盛夏川渝地区降水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川渝降水变化存在与南亚高压相适应的时间尺度,即准5年尺度、准10年尺度。在准5年尺度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南亚高压东西振荡表现的位相与盆地东部降水变化位相相反,与盆地西部降水变化呈正位相,90年代末期以后与川渝地区降水变化位相趋势一致,但与四川西部高原降水的位相关系对应不明显。在年代际尺度,川渝盆地东、西部和川西高原三地降水变化存在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相一致的位相,说明年代际尺度变化中,当南亚高压长期表现为东伸模态,川渝降水呈总体偏多趋势。同时,川渝地区的降水变化与100hPa上高压两侧及中低层四川上空风场变化有显著的遥相关,在"东涝西旱"年份,南亚高压16800 gpm线位于四川与重庆交界上空,在"西涝东旱"年份,南亚高压16800 gpm线位于湖北西部上空,在两地降水差异显著年,南亚高压东西振荡主要表现在川渝盆地上空摆动,用16800 gpm线定义的东西振荡指数对认识川渝地区降水异常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降水 南亚高压 东伸指数 东涝(旱)西旱(涝)
下载PDF
小麦粒度对酱油制曲和酱油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叶茂 邓毛程 +1 位作者 张远平 李静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9-141,共3页
通过比较分析成曲中的蛋白酶、氨肽酶、α-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等4种关键酶活力,以及高盐稀态发酵酱油成品的理化指标和感官评鉴,研究不同炒小麦粒度对酱油制曲和酱油质量的影响。实验表明,小麦粒度的优化处理对酱油成曲的酶活力增强及成... 通过比较分析成曲中的蛋白酶、氨肽酶、α-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等4种关键酶活力,以及高盐稀态发酵酱油成品的理化指标和感官评鉴,研究不同炒小麦粒度对酱油制曲和酱油质量的影响。实验表明,小麦粒度的优化处理对酱油成曲的酶活力增强及成品质量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佳小麦粒度为40目,在此条件下,成曲中酶活力均较高,酱油成品的理化指标和口感也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炒小麦 粒度 酱油 高盐稀态发酵
下载PDF
南亚高压南部环境位涡对台风加强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丁治英 邢蕊 +1 位作者 徐海明 高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75-686,共12页
利用2002—2009年8年中6、7、8、9月的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登陆我国大陆的台风与150 hPa高层位涡的关系进行统计,8年中共有23个台风受到150 hPa南亚高压南部边缘位涡的影响。其中3个台风(0216"森拉克"、060... 利用2002—2009年8年中6、7、8、9月的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登陆我国大陆的台风与150 hPa高层位涡的关系进行统计,8年中共有23个台风受到150 hPa南亚高压南部边缘位涡的影响。其中3个台风(0216"森拉克"、0604"碧利斯"、0903"莲花"),在其发展初期在南亚高压南部的大值环境位涡进入台风中心后,台风中心气压下降。通过诊断分析从等值线的角度得出高层位涡与此类台风发展的关系,在150 hPa高层正位涡异常的作用下,等熵面向大值位涡处汇聚,这种形式可使正位涡异常区两侧的等熵面向下倾斜,从而引起台风中高层的暖中心加强以及中层位涡增大,中层的位涡增大以及暖中心的出现又有利于低层气旋性涡度增长,导致台风中心气压下降,使台风强度增强。根据吴国雄的倾斜涡度发展(SVD)理论,其原因可能是等熵面倾斜使垂直涡度发展,从而加强对流运动潜热释放使台风暖心加强,使得台风的强度加强。通过位涡反演试验也证实了高层位涡对中层位涡发展的影响大于低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涡 台风加强 南亚高压 倾斜涡度发展(SVD) 位涡反演
下载PDF
100hPa极涡、南亚高压的变化及大气环流分布特征 被引量:20
15
作者 陈永仁 李跃清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19-526,共8页
利用NCEP/NCAR高度场资料进行计算,对冬、夏极涡与南亚高压面积进行Morlet小波变换,并对100hPa高度场进行EOF分解和长期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极涡、南亚高压具有相似的演变特征,这种相似特征在前期冬季极涡与南亚高压之间表现更为明显,... 利用NCEP/NCAR高度场资料进行计算,对冬、夏极涡与南亚高压面积进行Morlet小波变换,并对100hPa高度场进行EOF分解和长期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极涡、南亚高压具有相似的演变特征,这种相似特征在前期冬季极涡与南亚高压之间表现更为明显,体现了准5年尺度和准20年尺度的周期变化,在变化的位相上则相反。EOF分析表明,前期冬季高纬度地区与中低纬度地区的环流变化呈相反趋势,且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与前期冬季极涡的趋势一致,第一模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期冬季大气环流分布。夏季第一模态全场为负值,体现了夏季100hPa整体异常性;第二模态反映了副热带中低纬度大气环流与高纬度大气环流变化相反。从其长期变化趋势来看,冬季高纬度地区的高度场呈负趋势变化,副热带地区呈正趋势变化,夏季除我国华北部分地区为负趋势变化外,均为正趋势变化。极涡、南亚高压的这种年代际变化与100hPa高度场的长期线性趋势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 极涡 南亚高压 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南亚高压对川渝地区盛夏极端旱涝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永仁 李跃清 齐冬梅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24-932,共9页
利用NCEP/NCAR资料对川渝地区两个极端年1998年(涝年)和2006年(旱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涝年南亚高压辐散强,脊线位置比多年平均偏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主体西伸,脊线偏南;旱年南亚高压的辐散比涝年弱,脊线位置比多年平... 利用NCEP/NCAR资料对川渝地区两个极端年1998年(涝年)和2006年(旱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涝年南亚高压辐散强,脊线位置比多年平均偏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主体西伸,脊线偏南;旱年南亚高压的辐散比涝年弱,脊线位置比多年平均偏北,西太副高脊线亦偏北。从动力特征来看,旱(涝)年,高层大气相对负(正)涡度平流的垂直分布有利于大气产生下沉(上升)运动,且南亚高压距平环流存在辐合(辐散),与之对应的低层存在辐散(辐合)特征;热力分析亦表明,旱(涝)年的中低层多为暖(冷)平流,具有负(正)非绝热加热特征,且非绝热加热的垂直分布特征,有利于南亚高压距平环流局部辐合(辐散)加强,并对中低层系统的垂直运动产生影响。因此,一定程度上川渝地区两个极端旱涝年的出现与其上空的垂直运动变化密切相关,是由南亚高压与中低层系统的相互配置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地区 南亚高压 旱涝特征 距平环流
下载PDF
夏季北半球极涡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的关系 被引量:14
17
作者 陈永仁 李跃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67-1076,共10页
利用合成分析、交叉谱和Morlet小波分析,讨论了夏季100 hPa极涡面积指数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极涡与南亚高压东伸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关系,当极涡面积扩张时,南亚高压易偏西;当极涡面积收缩时,南亚高压则易东伸... 利用合成分析、交叉谱和Morlet小波分析,讨论了夏季100 hPa极涡面积指数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极涡与南亚高压东伸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关系,当极涡面积扩张时,南亚高压易偏西;当极涡面积收缩时,南亚高压则易东伸。交叉谱的结果也表明:二者在不同波数上,也具有显著关系,在7.5年及3年周期振动上,二者位相相差较小。同时,在南亚高压异常偏东及偏西年份,高度场、流场、温度场均有不同的配置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亚高压偏东及偏西年不同的环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 极涡 南亚高压 东西振荡
下载PDF
2013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异常特征及其对湖南高温干旱的影响 被引量:20
18
作者 彭莉莉 戴泽军 +2 位作者 罗伯良 孙佳庆 黄晚华 《干旱气象》 2015年第2期195-201,226,共8页
利用湖南96个测站的逐日降水、日最高气温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海温资料,分析了2013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活动特征、成因及其对湖南高温干旱的影响。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西、偏强,使得湖南一直处在高压下... 利用湖南96个测站的逐日降水、日最高气温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海温资料,分析了2013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活动特征、成因及其对湖南高温干旱的影响。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西、偏强,使得湖南一直处在高压下沉气流控制下,形成持续高温干旱天气。造成副高变异的原因主要有:(1)2012年冬季至2013年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持续偏低,印度洋—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持续偏高,使得Walker环流和Hadley环流的上升和下沉运动得到加强,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加强;(2)南亚高压一次次东伸,通过强烈高空负涡度平流的动力强迫,造成西太平洋副高区内的下沉运动,导致副高稳定维持,天气晴热高温;(3)西风急流较常年偏北,纬向环流偏强,导致副热带高压在偏北位置稳定维持,200 h Pa高空辐合增强,辐合中心位于30°N以北,造成500 h Pa副高下沉运动区位置偏北、偏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干旱 西太平洋副高 海温 南亚高压
下载PDF
南亚高压演变过程及其变异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9
作者 岑思弦 陈文 +1 位作者 胡鹏 薛旭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04-1317,共14页
南亚高压作为亚洲季风系统的重要成员之一,一直以来受到众多学者的研究关注。南亚高压演变过程主要包括了春季建立、夏季维持以及秋季撤退,其演变过程各个阶段的异常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南亚高压不同阶段异常的机制也明... 南亚高压作为亚洲季风系统的重要成员之一,一直以来受到众多学者的研究关注。南亚高压演变过程主要包括了春季建立、夏季维持以及秋季撤退,其演变过程各个阶段的异常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南亚高压不同阶段异常的机制也明显不同。以往南亚高压演变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春季建立和夏季维持,本文首先回顾了春季南亚高压建立过程及其与亚洲夏季风爆发之间的关系,包括南亚高压建立机制的研究进展。其次,回顾了夏季南亚高压变化对天气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特别关注了南亚高压强度变化以及纬向和经向移动;同时也综述了夏季南亚高压变化可能机制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一些关于该领域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亚洲夏季风 南亚高压建立 南亚高压强度变化 南亚高压位置变化
下载PDF
两种膜荚黄芪DNA提取方法的优化与比较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成萍 雷万钧 +1 位作者 刘亚令 梁建萍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期5-8,共4页
以膜荚黄芪的嫩叶片为材料,对CTAB法和高盐低pH法进行了改良,并用此改良法提取总DNA,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质量。结果表明,无论从提取率还是纯度上,优化的高盐低pH法都优于CTAB法,但高盐低pH法提取的DNA不适合长期... 以膜荚黄芪的嫩叶片为材料,对CTAB法和高盐低pH法进行了改良,并用此改良法提取总DNA,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质量。结果表明,无论从提取率还是纯度上,优化的高盐低pH法都优于CTAB法,但高盐低pH法提取的DNA不适合长期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荚黄芪 DNA提取 CTAB法 高盐低pH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