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and a Local Perspective of Local Operas:A Case Study of the Research on the Yisu Art Troupe by Li Youjun and Guo Hongjun
1
作者 Wang Miao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23年第6期141-155,共15页
From both historical and artistic points of view,Qinqiang Opera can be considered a significant genre outside the realms of Peking Opera and Kunqu Opera.The research on Qinqiang Opera has long been a focal point in th... From both historical and artistic points of view,Qinqiang Opera can be considered a significant genre outside the realms of Peking Opera and Kunqu Opera.The research on Qinqiang Opera has long been a focal point in the research on local operas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from a local perspective of the Yisu Art Troupe,a key and hot topic in the studies of Qinqiang Opera.Taking the Yisu Art Troupe as a case study to scrutinize and address the intricacies with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proved to be beneficial.Since the 20th century,studies on the Yisu Art Troupe have evolved from scattered and impressionistic self-narratives into systematic and theoretical academic research.In the new century,scholars,such as Xin Xuefeng,Li Youjun,and Guo Hongjun,have been especially diligent with studies in this field.As Xin Xuefeng is relatively unknown due to his emphasis on traditional opera music,Li Youjun and Guo Hongjun have gradually emerged as important contemporary scholars in the study of the Yisu Art Troupe.Guo and Li not only further theorize the study of the Yisu Art Troupe but also conduct in-depth and meticulous studies on the nature of the Yisu Art Troupe,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irector-centered mode in Qinqiang Opera,the social function,and the playwriting of the Yisu Art Troupe by examining and reflecting it within the broader contex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in the 20th cent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Li Youjun Guo hongjun the Yisu Art Troupe research local operas
下载PDF
Chen Hongjun meets with KATS delegation
2
《China Standardization》 2018年第3期10-10,共1页
SAC Vice-Administrator Chen Hongjun met with the delegation of the Standards Policy Division,Korean Agency for Technology and Standards(KATS)on March 20,2018.The Korean delegation introduced the preparation work of th... SAC Vice-Administrator Chen Hongjun met with the delegation of the Standards Policy Division,Korean Agency for Technology and Standards(KATS)on March 20,2018.The Korean delegation introduced the preparation work of the 82th IEC General Meeting in Pusan.The two sides held extens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n hongjun meets with KATS delegation
下载PDF
添加食用胶对红菌豆腐质构特性的影响
3
作者 黄小璐 丘苑新 +3 位作者 李存港 叶双灵 袁海儒 余倩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4期175-182,共8页
为改善红菌豆腐质构特性,生产硬度适中、弹性优良,更符合大众口感的产品,研究不同添加量琼脂、明胶、瓜尔胶对红菌豆腐质构特性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方法,确定3种食用胶的最佳添加量:琼脂1.1%、明胶0.6%、瓜尔胶1.1%。使... 为改善红菌豆腐质构特性,生产硬度适中、弹性优良,更符合大众口感的产品,研究不同添加量琼脂、明胶、瓜尔胶对红菌豆腐质构特性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方法,确定3种食用胶的最佳添加量:琼脂1.1%、明胶0.6%、瓜尔胶1.1%。使用质构仪、低场核磁共振成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改良后的红菌豆腐,结果表明,该条件下测得红菌豆腐弹性值提高25.77%,硬度、咀嚼性和回复性数值均显著提高,分别为50.46%、43.89%和20.46%,黏着性降低66.96%,内聚性降低2.85%。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添加复配胶促进凝胶网络结构的形成,保持内部孔洞大小一致,减少连接处断裂现象。低场核磁结果表明,亲水胶体对自由水束缚力增强,减少了9.18%的自由水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胶 豆渣 红菌豆腐 品质 质构
下载PDF
近代中国科学观发展轨迹探析——以清末民初science概念内涵的演化为中心 被引量:4
4
作者 肖朗 王鸣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32,共17页
中国古代的"科学"一词意味着"科举之学"及"分科之学",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学者率先用"科学"翻译science并赋予其近代意蕴。清末民初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国人或取道日本,或留学欧美... 中国古代的"科学"一词意味着"科举之学"及"分科之学",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学者率先用"科学"翻译science并赋予其近代意蕴。清末民初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国人或取道日本,或留学欧美,在传播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借鉴日本的翻译方式以"科学"指称近代science,并使其内涵不断演化和发展,其基本轨迹可归结为由侧重阐述"学术分科"观念发展到重视揭示"公理公例"之学,而科学方法论的导入及探索成为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从而推动了近代中国科学观渐趋丰富、全面,使之具备"学术分科"的形态、探求"公理公例"的主旨以及注重观察、实验和归纳的方法这三个主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科学观 science概念 学术分科 科学方法论 科学教育 严复 蔡元培 任鸿隽
下载PDF
任鸿隽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 被引量:3
5
作者 谢长法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48,共5页
任鸿隽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在长期的高等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基于对大学内涵及其功能的认识和中国大学发展量与质上的弊端,就大学的合理化发展作了理论探讨;有鉴于当时留学界特别是留美学界存在的种种问题,他对留学生回国考试、... 任鸿隽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在长期的高等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基于对大学内涵及其功能的认识和中国大学发展量与质上的弊端,就大学的合理化发展作了理论探讨;有鉴于当时留学界特别是留美学界存在的种种问题,他对留学生回国考试、教会学生出身的留美学生和留学生回国后学非所用等问题,提出了批评和建言;在执掌四川大学期间,他明确办学方向,妙选学界名宿,充实教学设备,推进教学改革,为四川大学成为一所国立化和现代化的大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鸿隽 高等教育思想 大学改革
下载PDF
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的复员 被引量:4
6
作者 胡宗刚 《中国科技史料》 CSCD 2000年第1期52-60,共9页
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是民国时期我国著名的生物学研究机构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该所在胡先■主持下进行复员,因国民党统治时期通货膨胀,该所经费奇缺,虽经艰苦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然终未能恢复到战前的状况。文章依据历史档案,... 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是民国时期我国著名的生物学研究机构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该所在胡先■主持下进行复员,因国民党统治时期通货膨胀,该所经费奇缺,虽经艰苦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然终未能恢复到战前的状况。文章依据历史档案,记述了这段史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平 静生生物调查所 生物学研究机构
下载PDF
象征与传播:形塑红西路军革命精神的文化路径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学东 李文平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共5页
形塑红西路军革命精神是从精神层面唤醒集体记忆和个人家国身份认同的关键途径。红西路军革命精神的传播,不仅受到当代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受到价值观认知、情感体验等多重因素的制约。象征是催生个人情感体验和共同历史记忆的重要工具... 形塑红西路军革命精神是从精神层面唤醒集体记忆和个人家国身份认同的关键途径。红西路军革命精神的传播,不仅受到当代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受到价值观认知、情感体验等多重因素的制约。象征是催生个人情感体验和共同历史记忆的重要工具,人们可以通过感官系统直观地感知到象征符号所蕴含的红西路军革命精神,使其得以具象化和人格化。因此,形塑红西路军革命精神是要将具有暗示性、引发性或含义指向性的具象物和精神内涵,通过物质和非物质形态象征符号的明晰表达,从而形塑出强烈的红西路军革命精神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西路军革命精神 文化象征 集体记忆 精神认同
下载PDF
独立基金资助科教事业的历史模式探讨——以“中基会”对中学科学教育事业的支持为视角 被引量:1
8
作者 徐蕾 黄翠红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5-70,共6页
中学科学教育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科学事业的未来发展,针对中学科学教育方面存在的师资、教材等问题,为提高中学科学教育水平,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通过设立科学教席、举办中学科学教员暑期研究会、为中学编译合适的教科书等方式,为二三... 中学科学教育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科学事业的未来发展,针对中学科学教育方面存在的师资、教材等问题,为提高中学科学教育水平,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通过设立科学教席、举办中学科学教员暑期研究会、为中学编译合适的教科书等方式,为二三十年代的中学科学教育的推动作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基会 科学教育 任鸿隽
下载PDF
“李约瑟问题”辨析 兼评“陈方正-余英时方案”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晓平 《科学文化评论》 2012年第5期75-89,共15页
将"李约瑟问题"从不同的意义上进行分析,对于"强李约瑟问题"本文赞同"陈方正-余英时方案",将其消解掉。对于"弱李约瑟问题"和"任鸿隽问题"则加以保留。在区分"广义科学"和... 将"李约瑟问题"从不同的意义上进行分析,对于"强李约瑟问题"本文赞同"陈方正-余英时方案",将其消解掉。对于"弱李约瑟问题"和"任鸿隽问题"则加以保留。在区分"广义科学"和"狭义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任鸿隽-李约瑟问题"。此外,明确了科学的两个基本特征即数学化和实验性,据此对"第一次科学革命"之时段的问题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问题 陈方正-余英时方案 任鸿隽 科学革命
下载PDF
从归纳法的向度审视中国为何无科学——任鸿隽科学观探微
10
作者 胡军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4年第3期72-77,共6页
有很多学者讨论过“中国为何无科学”这一问题,答案各不相同。梁漱溟、冯友兰、胡适等人代表了人文学科的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有隔靴搔痒之感。比较而言,任鸿隽等自然科学家的看法,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任鸿隽等人的基本看法是:... 有很多学者讨论过“中国为何无科学”这一问题,答案各不相同。梁漱溟、冯友兰、胡适等人代表了人文学科的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有隔靴搔痒之感。比较而言,任鸿隽等自然科学家的看法,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任鸿隽等人的基本看法是:中国之所以没有科学,最主要的原因是归纳方法从来没有在中国得到过发展;归纳方法是科学方法的实质,归纳方法就是科学方法;要在中国发展科学,就必须首先提倡和宣传归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纳法 任鸿隽 科学观 科学精神 社会制度
下载PDF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家任鸿隽
11
作者 吴洪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第1期63-67,共5页
任鸿隽是近代自然科学家,但他在科学教育上的精辟见解及其实践活动,奠定了科学教育家的地位。他批判传统文化教育,把科学与教育联系起来,尤其重视科学方法与态度养成,并运用于教育。他领导的中国科学社及《科学》杂志在中国近代科学教... 任鸿隽是近代自然科学家,但他在科学教育上的精辟见解及其实践活动,奠定了科学教育家的地位。他批判传统文化教育,把科学与教育联系起来,尤其重视科学方法与态度养成,并运用于教育。他领导的中国科学社及《科学》杂志在中国近代科学教育思潮演进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对中国近代学制、课程及教材的变革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任鸿隽 中国近代 传统文化教育 学制 力量 课程 教育家 中国科学社 思潮
下载PDF
论胡适与梅光迪、任鸿隽等人的文学革命争论
12
作者 高传峰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2-192,共11页
胡适1917年1月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提出从"八事"入手来改良中国文学。这"八事"并不是胡适凭空构想出来的,而是在他和朋友们反复的讨论切磋中逐渐形成的。讨论的时间集中在1915年夏至1916年,参与或见证了这场... 胡适1917年1月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提出从"八事"入手来改良中国文学。这"八事"并不是胡适凭空构想出来的,而是在他和朋友们反复的讨论切磋中逐渐形成的。讨论的时间集中在1915年夏至1916年,参与或见证了这场讨论的人员主要有梅光迪、任鸿隽、杨杏佛、唐钺、朱经农、陈衡哲。他们和胡适的关系亲疏不一,对于胡适白话取代文言的文学革命观,也持不同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文学革命 梅光迪 任鸿隽
下载PDF
论任鸿隽的科学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13
作者 朱华 《兰州学刊》 CSSCI 2008年第6期127-131,共5页
任鸿隽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中,他以中国知识界卓越前驱的敏锐目光,对中国教育发展提出了诸多独到的见解。任鸿隽在科学教育上的筚路蓝缕之功为世人所公认,他对科学教育思想的独特阐释与实践,以及在科... 任鸿隽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中,他以中国知识界卓越前驱的敏锐目光,对中国教育发展提出了诸多独到的见解。任鸿隽在科学教育上的筚路蓝缕之功为世人所公认,他对科学教育思想的独特阐释与实践,以及在科学教育实践上提出的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理念,不仅在近代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为当今中国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鸿隽 科学教育思想 实践 科学与人文
下载PDF
任鸿隽对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贡献
14
作者 张书美 黄翠红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7期44-48,共5页
任鸿隽在中国近代史上,更多的是以"科学拓荒者""中基会干事长"的身份为人们熟知。其实,他对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他任职中基会期间,先是协助干事长制定资助图书馆原则,后是坚定执行"因材而... 任鸿隽在中国近代史上,更多的是以"科学拓荒者""中基会干事长"的身份为人们熟知。其实,他对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他任职中基会期间,先是协助干事长制定资助图书馆原则,后是坚定执行"因材而笃",给蹒跚前行中的图书馆事业以强劲动力。此外,在国立北平图书馆、明复图书馆的发展史上,任鸿隽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任鸿隽虽然不是图书馆学专业出身,但他在关键时刻对图书馆事业的关怀和规划,无不彰显出他在教育文化视域上的高瞻远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鸿隽 中基会 国立北平图书馆 明复图书馆
下载PDF
任鸿隽与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潮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翠红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7-84,共8页
任鸿隽在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发起人和组织者的作用;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包含三方面内容:追问"科学"为何物,科学的"源泉"在于"科学精神",科学的发展依赖科学研究;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 任鸿隽在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发起人和组织者的作用;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包含三方面内容:追问"科学"为何物,科学的"源泉"在于"科学精神",科学的发展依赖科学研究;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及其实践活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科学研究水平的整体提高,是近代中国科学事业的拓荒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鸿隽 科学救国论 泛科学主义 拓荒者
下载PDF
论张伯驹晚年的“名山”事业——兼评《翰墨留青》的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寇凤凯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52-57,共6页
以荣宏君所辑录的张伯驹与周笃文晚年62通书函为依据,既可以概括张伯驹晚年的“名山”事业,也可以阐释这些书函的多元价值。张伯驹晚年一如既往地谦虚谨慎,闲暇时喜好游园、赋诗;更多的时候,他不顾年老体迈,为成立中国韵文学会鞠躬尽瘁... 以荣宏君所辑录的张伯驹与周笃文晚年62通书函为依据,既可以概括张伯驹晚年的“名山”事业,也可以阐释这些书函的多元价值。张伯驹晚年一如既往地谦虚谨慎,闲暇时喜好游园、赋诗;更多的时候,他不顾年老体迈,为成立中国韵文学会鞠躬尽瘁。《翰墨留青》的多元价值包含书法艺术价值、文学创作价值、思想研究价值、物候价值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伯驹 周笃文 荣宏君 《翰墨留青》
下载PDF
从美英科学社团发展路径看任鸿隽推展中国科学文化的理念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保玉 《科学.经济.社会》 2021年第1期91-99,共9页
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和英国皇家学会都将学会的社务与本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取得了双赢。中国科学社是以民间社团的形式发展的,在中国推展科学文化需要充足的经费,需要找到一条较为稳定的获取资金支持的渠道。如果能充分发挥中... 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和英国皇家学会都将学会的社务与本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取得了双赢。中国科学社是以民间社团的形式发展的,在中国推展科学文化需要充足的经费,需要找到一条较为稳定的获取资金支持的渠道。如果能充分发挥中国科学社及其成员的科技知识的优势,通过支持实业的发展来获得资金支持,无疑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任鸿隽以理想主义的态度追求"科学救国",未能在推展中国近代科学文化的实践中,将自己的理念与"实业救国"潮流结合起来,以获得坚实的支撑点。任鸿隽错失了历史的机遇,用力最多的科学宣传也因不切合实际而事倍功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鸿隽 中国科学社 富兰克林学会 皇家学会 中国科学文化
下载PDF
悼念樊洪业教授 记与好友二三事
18
作者 范岱年 《科学文化评论》 2020年第5期6-9,共4页
回忆老友樊洪业的交往,包括他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任职,不辞劳苦选编任鸿隽的文存《科学救国之梦》及编辑出版《竺可桢全集》的往事,还有他主编《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时的辛勤工作,感念他在世时为中国科技史事业立下了好几座雄... 回忆老友樊洪业的交往,包括他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任职,不辞劳苦选编任鸿隽的文存《科学救国之梦》及编辑出版《竺可桢全集》的往事,还有他主编《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时的辛勤工作,感念他在世时为中国科技史事业立下了好几座雄伟的、不朽的丰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樊洪业 自然辩证法通讯 任鸿隽 竺可桢全集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下载PDF
几个非线性物理模型的显式孤波解(英)
19
作者 路红军 王明新 《黄冈师专学报》 1999年第3期33-35,38,共4页
给出了几个物理模型的显性孤波解.
关键词 非线性物理模型 显式孤波解 广义KDV方程 耦合KDV方程 非线性偏微分方程 动力学
下载PDF
田世光花鸟画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以田镛、金鸿钧及李魁正的作品为例
20
作者 刘北一 黄光男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83-91,共9页
从绘画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来看,20世纪中国画的变革与发展在东西方艺术思潮的碰撞下取得了重要突破。自20世纪初叶开启的现代美术教育,逐渐打破了因循千年之久的绘画史上“师徒”授业模式,“学院派”绘画传承方式日渐发展。田世光青... 从绘画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来看,20世纪中国画的变革与发展在东西方艺术思潮的碰撞下取得了重要突破。自20世纪初叶开启的现代美术教育,逐渐打破了因循千年之久的绘画史上“师徒”授业模式,“学院派”绘画传承方式日渐发展。田世光青年时代进入美术学院,系统地接受了正规的现代美术教育,毕业后长期任教于高等院校。他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完善了现代工笔花鸟画的教学体系,极大地影响了绘画艺术发展。田镛、金鸿钧、李魁正等当代花鸟画家在艺术成长历程中受到了田世光花鸟画艺术的重要影响,在继承田氏花鸟画艺术的基础上,不断融合时代因素,形成鲜明的个人绘画艺术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世光 花鸟画 田镛 金鸿钧 李魁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