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盐度驯化方式对小鲟鳇(Huso huso)(♀)×(Acipenser ruthenus)(♂)生长及渗透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田相利 王国栋 +2 位作者 董双林 房景辉 郭彪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9-35,共7页
本研究以小鲟鳇幼鱼为研究对象,对比了不同驯化方式(即从淡水开始,盐度分别突变0,5,10和15,然后每天增加盐度1,分别表示为T0、T5、T10和T15)对其生长性能、血浆渗透压、鳃丝Na^+/K^+-ATP酶活性以及血糖、血清主要金属离子和氯离子浓度... 本研究以小鲟鳇幼鱼为研究对象,对比了不同驯化方式(即从淡水开始,盐度分别突变0,5,10和15,然后每天增加盐度1,分别表示为T0、T5、T10和T15)对其生长性能、血浆渗透压、鳃丝Na^+/K^+-ATP酶活性以及血糖、血清主要金属离子和氯离子浓度等的影响。从驯化至盐度28得到的结果表明,各处理小鲟鳇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T0和T5处理的特定生长率差异不大,但显著高于T15和T10处理(P<0.05);各处理血浆渗透压显著高于驯化前,但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小鲟鳇鳃丝Na^+/K^+-ATP酶活力均明显升高,但T15处理的鳃丝Na^+/K^+-ATP酶活力显著低于其它处理(P<0.05);各处理小鲟鳇血糖含量均低于驯化前水平,但相互之间差异不大(P>0.05);与在淡水中相比,盐度突变幅度最大的处理(T15)的小鲟鳇在驯化过程中血清Na^+、K^+、Ca^(2+)、Mg^(2+)和Cl^-浓度显著上升。除Na^+和Cl^-浓度变化趋势相同外,其它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性不强。综合比较表明,小鲟鳇对较高的盐度及其突变耐受性较差,而从淡水向海水驯化时,盐度为5的突变幅度可能对小鲟鳇比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鲟鳇 盐度 生长 渗透生理
下载PDF
杂交鲟“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schrenckii♂)atp1α1与atp1β1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碱胁迫下鳃的表达特征
2
作者 杨合霖 刘霞飞 +5 位作者 张颖 吕伟华 王念民 丰超杰 徐伟 曹顶臣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26,共10页
为探究碳酸盐碱度胁迫下杂交鲟“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Na+/K+-ATP酶的分子响应机制,在水温(17±2)℃下,将体长(133.17±16.75)mm、体质量(12.43±3.99)g的30日龄“鲟龙1号”幼鱼饲养在... 为探究碳酸盐碱度胁迫下杂交鲟“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Na+/K+-ATP酶的分子响应机制,在水温(17±2)℃下,将体长(133.17±16.75)mm、体质量(12.43±3.99)g的30日龄“鲟龙1号”幼鱼饲养在曝气自来水[测定碱度为(3.16±0.03)mmol·L^(-1)(对照组,C组)]和用99%纯度的食用小苏打配置的碱度分别为(7.61±0.12)mmol·L^(-1)(T1组)、(12.10±0.05)mmol·L^(-1)(T2组)和(15.30±0.85)mmol·L^(-1)(T3组)的曝气自来水中。养殖到第30 d时,采集对照组杂交鲟的鳃、皮肤、肌肉、心脏、肝脏、脾脏、头肾、肠道、眼、胃和肾脏和3个试验组的鳃,基于“鲟龙1号”的转录组数据,筛选差异表达基因atp1α1(Na+/K+-ATP酶α1亚基)与atp1β1(Na+/K+-ATP酶β1亚基),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atp1α1基因与atp1β1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并分析其序列信息,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组织表达差异和碱度暴露鲟龙1号鳃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atp1α1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为3 407 bp,编码1 027个氨基酸(NKAα1),atp1β1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为2 170 bp,编码304个氨基酸(NKAβ1)。NKAα1和NKAβ1的二级结构主要为α-螺旋与无规则卷曲,有多个跨膜区,潜在磷酸化位点均为丝氨酸(Ser)、苏氨酸(Thr)和酪氨酸(Tyr)。同源比对结果发现,“鲟龙1号”的NKAα1和NKAβ1均与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的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atp1α1基因在鳃中高表达,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atp1β1基因在心脏、肝脏、鳃和肠道中高表达;atp1α1基因在鳃的表达水平随碱度上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碱度为7.61 mmol·L^(-1)时表达水平达最高;碱度高于12.10 mmol·L^(-1)时,atp1α1基因与atp1β1基因的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综上所述,“鲟龙1号”的atp1α1基因与atp1β1基因分别编码NKA蛋白的重要亚基,参与了碳酸盐碱度应答,本研究为揭示鲟的耐盐碱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鲟龙1号” atp1α1 atp1β1 碱胁迫 克隆 表达特征
下载PDF
碱胁迫下“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鳃组织结构变化及转录表达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合霖 张颖 +2 位作者 王念民 徐伟 吕伟华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0-46,共7页
为探究碱胁迫下杂交鲟“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的响应机制,本研究设置了淡水组(3.13~3.20 mmol/L)与胁迫组(14.4~16.67 mmol/L),采集鳃进行了组织病理分析,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一步分析转录组表... 为探究碱胁迫下杂交鲟“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的响应机制,本研究设置了淡水组(3.13~3.20 mmol/L)与胁迫组(14.4~16.67 mmol/L),采集鳃进行了组织病理分析,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一步分析转录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高碱胁迫下“鲟龙1号”鳃组织出现明显损伤,鳃小片末端发生肿胀、卷曲和融合,鳃上细胞出现增生和膨大。转录组测序共获得80422条Unigene,富集到GO数据库的差异表达基因为371个,其中87个基因表达上调,284个基因表达下调,富集到KEGG的代谢通路主要为矿物吸收、近曲小管碳酸氢盐重吸收和胃酸分泌等通路,其中近曲小管碳酸氢盐重吸收为主效应途径,该途径的Nhe3、Atp1a、Atp1b和Gdha基因显著表达下调。综上所述,碱度为14.4~16.67 mmol/L的条件下,“鲟龙1号”幼鱼已发生鳃组织损伤,且矿物质重吸收、钾/钠离子转运与排氨等功能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胁迫 “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 组织病理 转录组特征
下载PDF
碳酸盐碱度对3月龄杂交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生长与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念民 杨合霖 +4 位作者 丰超杰 吕伟华 曹顶臣 徐伟 张颖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8-107,共10页
设置3.20 mmol/L(对照组)、7.73 mmol/L、12.60 mmol/L及16.67 mmol/L等4个NaHCO_(3)碱度梯度,养殖3月龄杂交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60 d,比较碱度对杂交鲟幼鱼成活率、生长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 设置3.20 mmol/L(对照组)、7.73 mmol/L、12.60 mmol/L及16.67 mmol/L等4个NaHCO_(3)碱度梯度,养殖3月龄杂交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60 d,比较碱度对杂交鲟幼鱼成活率、生长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各试验组出现最早死亡时间与碱度呈负相关;各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70.14%、64.10%、28.21%及51.52%,12.60 mmol/L及16.67 mmol/L组与对照组死亡率差异极显著;各组体质量、体长生长率及饵料系数均低于对照组,12.60 mmol/L及16.67 mmol/L组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7.73 mmol/L、12.60 mmol/L及16.67 mmol/L试验组血清白蛋白(ALB)、尿素/肌酐(BUR/CR)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12.60 mmol/L及16.67 mmol/L试验组总蛋白(T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其三酰甘油(TG)低于7.73 mmol/L及对照组且差异显著,16.67 mmol/L试验组总胆固醇(TCHO)、磷酸氢根(HCO-3)及血清钙(Ca)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其肌酸激酶(CK)、肌酐(CREA)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综上,高碱度可能会影响杂交鲟蛋白质和脂质的合成与代谢,对其肝、肾、心肌等造成损伤,初步判断,杂交鲟幼鱼可以在碱度7.73 mmol/L及以下水体安全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鲟龙一号”杂交鲟 碳酸盐碱度 成活率 生长率 饵料系数 血清生化指标
原文传递
NaHCO_(3)胁迫下杂交鲟皮肤的转录表达特征
5
作者 刘霞飞 杨合霖 +4 位作者 王念民 吕伟华 徐伟 曹顶臣 张颖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6-216,共11页
为了探明碱胁迫对杂交鲟鲟龙1号皮肤生理功能的影响,采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和皮肤组织学切片研究观察了碱胁迫与正常养殖水质条件下杂交鲟皮肤组织的分子特征和组织结构。结果发现,对照组与胁迫组差异表达基因总数量(DEGs)为1849个,其中1... 为了探明碱胁迫对杂交鲟鲟龙1号皮肤生理功能的影响,采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和皮肤组织学切片研究观察了碱胁迫与正常养殖水质条件下杂交鲟皮肤组织的分子特征和组织结构。结果发现,对照组与胁迫组差异表达基因总数量(DEGs)为1849个,其中1302个基因在胁迫组的皮肤组织中上调,547个基因下调。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聚类,主要富集在胞浆钙离子浓度的调节、肌肉收缩、肌钙蛋白复合物、肌钙蛋白T结合、肌钙蛋白C结合等7个GO term上。KEGG富集分析发现,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淀粉和蔗糖代谢等为显著富集通路。代谢通路互作网络分析发现,碱胁迫下鲟龙1号皮肤核心代谢途径为黏着斑、蛋白质消化吸收和血小板活化、补体和凝血级联及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等途径为主效途径。组织切片结果显示,杂交鲟在碱胁迫下皮肤组织和肾脏组织受到严重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发生明显皱缩,远曲小管萎缩尤为明显,肾小球上皮细胞体积减小,管壁变薄甚至脱落;皮肤组织的黏液细胞数量随碱度的升高而增多,棒状细胞细胞核发生固缩现象,在碱胁迫下排列更加紧密。揭示了鲟龙1号皮肤组织碱胁迫响应相关基因的总体表达特征,同时可为鲟鱼盐碱驯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鲟龙1号 碱胁迫 转录组 皮肤 组织学切片 代谢通路网络
下载PDF
放养密度对杂交鲟生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周章 饶瑞 +1 位作者 袁波 阙有清 《黑龙江水产》 2023年第4期258-260,共3页
为了研究杂交鲟放养密度对其生长性能的影响,该研究选用体重(0.090±0.025)g、体长(2.00±0.22)cm的达氏鳇♀(Huso dauricus)与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杂交的14日龄杂交鲟幼鱼43200尾。随机分为密度1组、密度2组、密度3... 为了研究杂交鲟放养密度对其生长性能的影响,该研究选用体重(0.090±0.025)g、体长(2.00±0.22)cm的达氏鳇♀(Huso dauricus)与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杂交的14日龄杂交鲟幼鱼43200尾。随机分为密度1组、密度2组、密度3组和密度4组,每一组分3个平行。密度1组、密度2组、密度3组和密度4组的杂交鲟放养密度分别为0.4万尾/m^(3)、0.6万尾/m^(3)、0.8万尾/m^(3)和1.0万尾/m^(3)。整个试验为期5周。试验过程记录杂交鲟的始末体重及饲料饲喂情况。结果显示,放养密度3组的杂交鲟终末体长、终末体重、日增重、特定生长率均极显著地高于密度1组和密度4组(P<0.01);密度2组的终末体长、日增重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地高于密度1和密度4组(P<0.05),显著地低于密度3组(P<0.05)。饵料转化率密度1组、密度2组、密度3组和密度4组呈上升趋势。成活率密度1组、密度2组、密度3组在同一个水平,密度4组相比下降了10%左右。研究表明,0.8万尾/m^(3)的放养密度最适宜杂交鲟生长,且对其成活率不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鳇(huso dauricus) 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 杂交鲟 放养密度 生长性能
下载PDF
鲟细菌性败血综合征致病菌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3
7
作者 曹海鹏 杨先乐 +3 位作者 高鹏 李怡 张书俊 邓璐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3-56,共4页
从患细菌性败血综合征的杂交鲟(Huso huso♀×Acipenser ruthenus ♂)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的腹水及肾脏中共分离了5株优势菌,经人工回归感染实验证实其中2株细菌XL2-T和HK3-R具有致病性。经ATB细菌鉴定仪鉴定,结果显示:XL2-T为... 从患细菌性败血综合征的杂交鲟(Huso huso♀×Acipenser ruthenus ♂)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的腹水及肾脏中共分离了5株优势菌,经人工回归感染实验证实其中2株细菌XL2-T和HK3-R具有致病性。经ATB细菌鉴定仪鉴定,结果显示:XL2-T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 subsp.caviae),HK3-R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这2株致病菌的主要特征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杆状,氧化酶阳性,对先锋必、妥布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奈替米星、新霉素等6种药物均高度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huso huso ×acipenser ruthenus♂) 达氏鳇(huso dauricus) 细菌性败血综合征 豚鼠气单胞 菌(Aeromonas punctata subsp.caviae) 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
下载PDF
饥饿对杂交鲟仔鱼摄食、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36
8
作者 宋兵 陈立侨 +2 位作者 高露姣 陈亚瞿 徐彦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3-336,共4页
关键词 饥饿 杂交鲟 仔鱼 摄食 生长 体成分 人工养殖
下载PDF
达氏鳇、施氏鲟及其杂交种(施氏鲟♂×达氏鳇♀)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颖 刘晓勇 +1 位作者 曲秋芝 孙大江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7-32,共6页
采用形态学和多变量形态度量方法,对养殖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杂交种(大杂交)(达氏鳇(♀)×施氏鲟(♂))的形态差异和判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养殖施氏鲟、达氏鳇及大杂交头部形态差异明显... 采用形态学和多变量形态度量方法,对养殖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杂交种(大杂交)(达氏鳇(♀)×施氏鲟(♂))的形态差异和判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养殖施氏鲟、达氏鳇及大杂交头部形态差异明显,口唇形状、吻须形状及长度、鳃盖膜形态差异显著。在7项可数性状中,大杂交胸鳍、侧骨板、腹骨板和鳃耙数偏母本性状(HI>55),臀鳍条数明显地偏父本性状(HI<55),背骨板数偏离双亲性状,背鳍条数为中间性状。可数性状的平均杂交指数为74.97,总体上偏向于母本。可数性状中鳃耙数可作为判断三者所属的指标;(2)单因子方差分析显示,大杂交与施氏鲟有5个比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达氏鳇有4个比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3)聚类分析表明,大杂交与达氏鳇在外观形态上更为近似,二者聚在一枝,然后与施氏鲟聚集;(4)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41.429%、37.809%、7.869%和5.790%,累积贡献率为92.896%,主成分分散图表明大杂交在形态差异上独立于施氏鲟和达氏鳇;(5)采用逐步判别分析获得5个比例性状构建了区分上述三个种的判别函数,判别函数预测分类总体准确率达96.67%,其中对大杂交的判断准确率达100%。研究认为,杂交鲟在形态上较接近于其母本达氏鳇,但可以通过形态判别分析将大杂交与母本达氏鳇和父本施氏鲟进行区分判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鳇(huso dauricus) 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大杂交 形态差异 判别分析
下载PDF
五种鲟鱼线粒体控制区异质性和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巍 朱华 +2 位作者 胡红霞 田照辉 董颖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87-496,共10页
利用保守引物得到5种鲟鱼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D-loop)全长,长度在795~813bp。序列中包括了CBS(conserved sequence block)和TAS(term ination-associated sequence)区域。利用最大似然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 利用保守引物得到5种鲟鱼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D-loop)全长,长度在795~813bp。序列中包括了CBS(conserved sequence block)和TAS(term ination-associated sequence)区域。利用最大似然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发育树分成两枝,呈现明显的生物地理分布。分析表明,现有的鳇属鱼类不是单系群起源。5种鲟鱼D-loop序列都存在长度和数目不等串联重复序列,长度在78~82bp之间,重复序列拷贝数在4~6次不等,因此造成了mtDNA广泛的异质性现象。不同种类的重复序列单元十分相似,达氏鳇和史氏鲟重复序列单元相似度为82.93%,西伯利亚鲟和俄罗斯鲟重复序列单元相似度为90.59%。在串联重复序列后是一段不完全重复序列。通过与已有同种的重复序列比对发现不同鲟鱼重复序列相同,不同地理区域相同物种的重复序列可能发生过分子内重组。这些表明重复序列在鲟鱼进化上具有相关意义,推测重复序列可能产生在种分化前,重组发生在种分化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控制区 西伯利亚鲟 史氏鲟 小体鲟 达氏鳇 俄罗斯鲟 重复序列 异质性
下载PDF
杂交鲟源恶臭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杨圆圆 杨移斌 +4 位作者 曹海鹏 方伟 林汉群 杨先乐 艾晓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978-1985,共8页
对患肠炎病杂交鲟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为杂交鲟肠炎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从患病杂交鲟肝、肾、脾及肠道中分离纯化病原菌,经理化特性测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开展人工感染试验,并利用K-B法进行药敏特性分析。结果显... 对患肠炎病杂交鲟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为杂交鲟肠炎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从患病杂交鲟肝、肾、脾及肠道中分离纯化病原菌,经理化特性测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开展人工感染试验,并利用K-B法进行药敏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的XY4菌株是本次引发杂交鲟病害的致病菌,其对杂交鲟的LD_(50)为1.30×10~6cfu·g^(-1)。XY4菌株理化特性与恶臭假单胞菌一致,16S rRNA序列与恶臭假单胞菌同源性为100%,综合判定XY4菌株为恶臭假单胞菌。XY4菌株对头孢拉定、氟苯尼考及多西环素等9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养殖时可选用对恶臭假单胞菌敏感药物进行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臭假单胞菌 杂交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 分离鉴定 药敏特性
下载PDF
饥饿和不同饵料对杂交鲟(达氏鳇(♀)×施氏鲟(♂))仔稚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宋聃 张颖 +3 位作者 麦丽坎 刘晓勇 曲秋芝 孙大江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6-81,共6页
研究了饥饿、投喂水丝蚓和人工饲料对杂交鲟(达氏鳇(♀)&#215;施氏鲟(♂))( Huso dauricus (♀)&#215;Acipens-er schrenckii (♂))仔稚鱼生长、存活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饥饿和投喂不同饵料对杂交鲟仔稚鱼的... 研究了饥饿、投喂水丝蚓和人工饲料对杂交鲟(达氏鳇(♀)&#215;施氏鲟(♂))( Huso dauricus (♀)&#215;Acipens-er schrenckii (♂))仔稚鱼生长、存活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饥饿和投喂不同饵料对杂交鲟仔稚鱼的生长、存活、肥满度和消化酶活性影响显著。饥饿条件下,5d后杂交鲟幼鱼生长基本停滞,10d后负生长,与投喂饵料组的生长性能差异显著。消化酶活性方面,0~10 d,饥饿组的胃蛋白酶活性一直低于投喂饵料组,至20 d饥饿组的胃蛋白酶显著高于其它组;各处理组的脂肪酶活性变化规律各不相同,但是饥饿组的脂肪酶活性低于其他两组;各处理的杂交鲟幼鱼淀粉酶活性虽然有起伏波动,但是15 d后饥饿组快速升高并显著高于其他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huso dauricus (♀) ×acipenser schrenckii (♂)) 生长 消化酶活性
下载PDF
史氏鲟及杂交鲟仔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 被引量:14
13
作者 叶继丹 刘红柏 +2 位作者 赵吉伟 孙大江 关海虹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7-182,共6页
Larval digestive organs of Amur sturgeon,Acipenser schrenscki and hybrid sturgeon(Huso Huso♀×A.schrenscki♂) hatched out at 17~21℃ were successively observed under Olympus microscope after being sectioned. His... Larval digestive organs of Amur sturgeon,Acipenser schrenscki and hybrid sturgeon(Huso Huso♀×A.schrenscki♂) hatched out at 17~21℃ were successively observed under Olympus microscope after being sectioned. Histological development of yolksac, pharyngeal cavity, esophago, stomach, intestine, pyloric caecum, liver and pancreas is described. It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estive organs of the two fishes is similar to several other Acipenseridae fishes. Characters of the digestive organs about the two fishes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earlier development period, ingestion,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氏鲟 杂交鲟 仔鱼 消化系统 组织学 胚后发育
下载PDF
延迟投饵对杂交鲟仔鱼生长、存活和体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3
14
作者 宋兵 陈立侨 +2 位作者 高露姣 陈亚瞿 徐彦明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2-226,共5页
以杂交鲟(Huso huso ×Acipenser baeri )仔鱼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 8个处理组,每组100尾(各设2个平行组),分别在孵化后6 d(对照组)、8 d、10 d、12 d、14 d、16 d和18 d开始投喂冰冻卤虫和碎水蚯蚓(以质量比1:1混合),5 d后只投喂碎... 以杂交鲟(Huso huso ×Acipenser baeri )仔鱼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 8个处理组,每组100尾(各设2个平行组),分别在孵化后6 d(对照组)、8 d、10 d、12 d、14 d、16 d和18 d开始投喂冰冻卤虫和碎水蚯蚓(以质量比1:1混合),5 d后只投喂碎水蚯蚓。第8组为饥饿组,从不投饵。水温17 ℃,实验周期30 d。结果显示,仔鱼于孵出后8日龄进入混合营养期;10日龄左右是仔鱼开始加速生长的关键时期;12日龄仔鱼进入外源性营养期。随起始投饵时间的延迟,仔鱼的全长、湿重、干重和粗蛋白含量下降,鱼体水分含量则随之升高。但对照组、8日龄及10日龄起始投喂组之间的鱼体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14日龄及其以后各起始投喂组仔鱼的生长和鱼体生化成分则与上述各组存在显著差异(P<O.05)。各组仔鱼的最终死亡率以10日龄起始投喂组为最低,仅为5.0%。实验结果表明,杂交鲟仔鱼开始投喂的适宜时间是孵出后10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投饵 杂交鲟 仔鱼 生长 体成分 存活率
下载PDF
鲟源致病性豚鼠气单胞菌的分离及其生长特性 被引量:22
15
作者 曹海鹏 杨先乐 +1 位作者 王玉洁 李圆圆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共6页
从患细菌性败血综合征的杂交鲟(Husohuso♀×Acipense rruthenus♂)肝和达氏鳇(H.dauricus)腹水中共分离出4株优势菌,经人工回归感染实验测定了其致病性,并通过ATB细菌鉴定仪对致病菌株进行了鉴定,此外,研究了致病菌株的生长特性。... 从患细菌性败血综合征的杂交鲟(Husohuso♀×Acipense rruthenus♂)肝和达氏鳇(H.dauricus)腹水中共分离出4株优势菌,经人工回归感染实验测定了其致病性,并通过ATB细菌鉴定仪对致病菌株进行了鉴定,此外,研究了致病菌株的生长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菌株XL2-T对杂交鲟和达氏鳇具有致病性。经鉴定,菌株XL2-T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 caviae);其在无菌营养肉汤中摇床振荡培养时的生长曲线:0~1.5h为生长延迟期,1.5~28h为对数生长期,28~32h为稳定期,32h以后为衰亡期;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生长pH为7,在NaCl含量范围0~10%、沙拉沙星浓度范围0~40μg/ml下均能够生长,但NaCl、沙拉沙星对其生长具有较大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 达氏鳇 细菌性败血综合征 豚鼠气单胞菌 生长特性
下载PDF
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杂交子代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26
16
作者 胡佳 汪登强 +1 位作者 危起伟 沈丽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30,共10页
采用39对微卫星引物扩增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正反杂交子代[A.schrenckii(♀)×H.dauricus(♂),H.dauricus(♀)×A.schrenckii(♂)]的全基因组。其中5对引物无扩增产物,其余34对引物中,有3... 采用39对微卫星引物扩增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正反杂交子代[A.schrenckii(♀)×H.dauricus(♂),H.dauricus(♀)×A.schrenckii(♂)]的全基因组。其中5对引物无扩增产物,其余34对引物中,有3对只在施氏鲟中得到扩增产物,有31对能同时在3种鱼中进行有效扩增,其中均呈单态的有7对,均呈多态的有22对,位点LS19和LS22在施氏鲟中呈多态,在达氏鳇中呈单态。34个微卫星位点共得到96个等位基因,大小在80~394bp之间。检测到种间特异位点6个(HLJSX22,HLJSX23,HLJSX37,HLJSX41,HLJSX48,LS54),将这些位点部分组合,可以有效鉴别出施氏鲟、达氏鳇和其杂交子代。同时测定杂交子代的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施氏鲟和达氏鳇的同源序列进行比对,根据线粒体母性遗传特性,通过比对序列的差异大小来判断杂交子代的母本来源。结果表明,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结合线粒体控制区同源序列比对的方法,可以很好地鉴别出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正反杂交子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达氏鳇 杂交子代 微卫星 线粒体DNA 鉴定
下载PDF
饥饿对杂交鲟消化系统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高露姣 陈立侨 +2 位作者 宋兵 赵晓勤 陈亚瞿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2-447,共6页
杂交鲟(Husohuso♀×Accipenser baeri♂)仔鱼消化道发育表现从远端逐渐到近端的发育过程,而且在其内源性营养阶段变化更剧烈。初孵仔鱼消化系统处于原始分化状态:整个消化道只有内胚层细胞及内部的卵黄颗粒和部分分化的后肠,... 杂交鲟(Husohuso♀×Accipenser baeri♂)仔鱼消化道发育表现从远端逐渐到近端的发育过程,而且在其内源性营养阶段变化更剧烈。初孵仔鱼消化系统处于原始分化状态:整个消化道只有内胚层细胞及内部的卵黄颗粒和部分分化的后肠,口与肛门均未与外界相通;随着卵黄囊的吸收,仔鱼分别于孵化后第3天分化出胃和十二指肠;第8—9天才出现具有胃腺的贲门胃,十二指肠和肝脏发生较明显的分化,显示功能性消化系统的形成。仔鱼遭受长期饥饿后(即12d后投喂),消化道几乎停止发育,24—25d后则明显退化,表现为长度缩短,管径变小,组织学显示:胃腺细胞萎缩和数量减少,胃肌纤维排列疏松;肠微绒毛断裂。上皮细胞高度下降,细胞内的空泡减少;肝组织逐步呈溃散状态,肝细胞索破坏,细胞界限模糊,核仁呈现萎缩或解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饥饿 杂交鲟(欧洲鳇♀X西伯利来鲟♂) 仔鱼 消化系统 发育
下载PDF
中华鲟、史氏鲟及达氏鳇血清免疫球蛋白的纯化及部分特性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红柏 张颖 +2 位作者 杨雨辉 叶继丹 孙大江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1-537,共7页
采用饱和硫酸氨分步沉淀和Sephadex G-200凝胶层析的方法,首次分别纯化制备了健康非免疫状态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采用饱和硫酸氨分步沉淀和Sephadex G-200凝胶层析的方法,首次分别纯化制备了健康非免疫状态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琼扩实验等方法对其Ig及Ig亚单位的分子量和部分特性进行了分析。PAGE及SDS-PAGE的结果显示:史氏鲟,中华鲟和达氏鳇IgM的相对分子量分别为867kD,896kD和924kD;3种鲟鱼Ig的重链分子量均为88kD,都具有29kD的轻链,其中达氏鳇还另有一分子量约为26kD的轻链蛋白。分子量的测定及计算结果显示鲟鱼的Ig为四聚体。Western blotting的检测结果表明,3种鲟鱼Ig的重链与其Ig具有同样的抗原性,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可被兔抗鲟Ig多克隆抗体所识别,而轻链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则呈阴性。免疫沉淀反应的结果显示,3种鲟鱼的血清及其Ig与相互之间的兔抗Ig血清有免疫沉淀反应,但与兔抗鲤Ig血清无免疫沉淀反应,这表明3种鲟科鱼类的Ig在结构和序列上是较为相似的,而与鲤鱼等高等硬骨鱼类的Ig存在较大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氏鲟 达氏鳇 中华鲟 免疫球蛋白
下载PDF
氟苯尼考在鲟鱼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潘红艳 郭娇娇 +2 位作者 杨虎 宫智勇 李谷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73-377,共5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组织中药物含量,研究水温在(20±1)℃时,杂交鲟经口一次性给予10 mg/kg氟苯尼考后在血液、肌肉、肝脏中的代谢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经口给药后在鲟鱼血液中的代谢属于一级吸收一室模型,在肌肉和肝脏中...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组织中药物含量,研究水温在(20±1)℃时,杂交鲟经口一次性给予10 mg/kg氟苯尼考后在血液、肌肉、肝脏中的代谢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经口给药后在鲟鱼血液中的代谢属于一级吸收一室模型,在肌肉和肝脏中属于一级吸收二室模型,且分布广泛,代谢迅速。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血液、肌肉、肝脏中的达峰质量浓度和达峰时间分别为6.43、5.81、6.062μg/ml和9.84、8.88、0.51 h;吸收半衰期分别为4.29、4.61、0.27 h;消除半衰期分别为9.45、21.69、11.04 h;药时曲线面积分别为169.02、227.41、50.56 mg/(L.h);表观分布容积分别为0.81、1.07、0.80 L/kg;清除率分别为0.059、0.051、0.2 L/kg。方法回收率≥90%,线性相关系数r2=0.99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苯尼考 药物代谢动力学 杂交鲟
下载PDF
水流对杂交鲟幼鱼游泳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8
20
作者 李丹 林小涛 +2 位作者 李想 宋波澜 陈国柱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6-51,共6页
在26℃水温下,使用特制的鱼类游泳行为测定装置研究了杂交鲟(Huso duricusGeorgi♂×Acipenser schrenc-kiBrandt♀)幼鱼在0 m/s、0.1 m/s、0.3 m/s、0.5 m/s 4种流速条件下的游泳行为。结果显示:杂交鲟幼鱼随着流速的增加趋流率增... 在26℃水温下,使用特制的鱼类游泳行为测定装置研究了杂交鲟(Huso duricusGeorgi♂×Acipenser schrenc-kiBrandt♀)幼鱼在0 m/s、0.1 m/s、0.3 m/s、0.5 m/s 4种流速条件下的游泳行为。结果显示:杂交鲟幼鱼随着流速的增加趋流率增大,且在90min内趋流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明显缩短。实过过程中0.3 m/s和0.5 m/s两组摆尾频率都高于0.1 m/s和静水组,但在各个时段内,摆尾频率与趋流率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杂交鲟幼鱼的游泳状态明显受到所处流速的影响:0.1 m/s流速下以逆流前进为主,约占时间比例56.3%;0.3 m/s流速下以逆流静止为主,约占时间比例58.1%;0.5 m/s流速下以逆流后退为主,约占时间比例80.7%。在逆流前进和逆流静止两种游泳状态下,杂交鲟幼鱼的游泳速度和摆尾频率呈线性相关。但在逆流后退和顺流而下两种状态下,两者之间却没有显著的相关,且此两种状态下其游泳速度和摆尾频率随流速增加的变化趋势也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husoduricus Georgi♂×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 流速 趋流率 摆尾频率 游泳状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