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最新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IGRF11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刘元元 王仕成 +2 位作者 张金生 郑玉航 乔玉坤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5-134,133-134+138,共10页
详细阐述了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IGRF11的建模原理、数据来源、球谐系数及误差来源等.以NOAA/NGDC候选地磁场模型为例,分析了数据的选取原则和校正方法.在MAT-LAB环境下,研制了该模型的可视化软件,为制备地磁仿真基准图提供了最有可能和... 详细阐述了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IGRF11的建模原理、数据来源、球谐系数及误差来源等.以NOAA/NGDC候选地磁场模型为例,分析了数据的选取原则和校正方法.在MAT-LAB环境下,研制了该模型的可视化软件,为制备地磁仿真基准图提供了最有可能和最为便捷的途径,能有效使用国际公开数据,减少外场地磁实测工作量和成本,对地磁导航工程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模型检验值和实测值与模型计算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软件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可靠的;对IGRF11与WMM2010模型的异同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WMM2010的模型精度要高于IGRF11,具有更为广阔的适用范围.最后,从模型长期变化估算角度入手,分析了引起IGRF11模型计算精度低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模型 igrf11 WMM2010 球谐系数
下载PDF
EMM2010模型在中国大陆的精度评估及其适用性 被引量:5
2
作者 徐如刚 黎哲君 +5 位作者 张玮晶 张毅 谈昕 王雷 袁洁浩 翟洪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18-1030,共13页
基于我国大陆最新观测所得的1 302个地磁测点和32个地磁台站磁偏角D、磁倾角I、总强度F的1 334组准确数据,并结合地壳磁异常能谱变化特征,对增强地磁模型(EMM2010)在我国大陆的精度及其适用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EMM2010模型(D、I... 基于我国大陆最新观测所得的1 302个地磁测点和32个地磁台站磁偏角D、磁倾角I、总强度F的1 334组准确数据,并结合地壳磁异常能谱变化特征,对增强地磁模型(EMM2010)在我国大陆的精度及其适用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EMM2010模型(D、I、F)在我国大陆的总体精度分别为10.45′、8.08′、112.85nT;东北、华北与新疆地区模型的精度为13.07′、8.90′、130.89nT;华南、青藏高原及其东缘地区模型的精度为7.07′、6.65′、81.84nT;其精度是受模型有限的截断阶数、各区域的磁异常状况和磁测数据的误差等因素共同影响的。EMM2010模型的精度在我国大陆表现出显著的地域分布特征,与磁异常的分布形态及其复杂程度、梯度密切相关,异常越突出,形态越复杂,模型的精度越低。与世界地磁模型(WMM2010)、第11代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11)相比,EMM2010模型在我国大陆的总体精度平均提高了50%,主要原因是模型不仅包含了地球主磁场,同时还包含了地壳磁场。EMM2010模型应用于我国大陆的实例及精度分析表明,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有其局限性,不能准确反映出我国大陆的地磁场信息,鉴于模型的精度,建议在EMM2010模型基础上,结合我国最新的各部门的高精度磁测数据,构建我国高精度的地磁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M2010 WMM2010 igrf11 中国大陆 精度
下载PDF
近地空间磁场梯度分布特性及磁力效应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开磊 张珩 +2 位作者 李文皓 肖歆昕 郭正雄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12年第5期493-498,共6页
以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IGRF11为基础,推导出地球磁场梯度分布公式,并对近地空间磁场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由基本磁力学可知,带强磁体的航天器在地磁环境中不仅受到磁力矩作用,还将受到与地磁梯度相关的磁力的影响。根据地磁环境下的磁体... 以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IGRF11为基础,推导出地球磁场梯度分布公式,并对近地空间磁场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由基本磁力学可知,带强磁体的航天器在地磁环境中不仅受到磁力矩作用,还将受到与地磁梯度相关的磁力的影响。根据地磁环境下的磁体受力机理,文章讨论了以弱磁力改变轨道倾角的方法,并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其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rf11模型 地磁场 梯度分布 弱磁力
下载PDF
中国境内各阶非偶极子磁场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冯彦 孙涵 +1 位作者 蒋勇 毛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62-677,共16页
为了研究中国境内各阶非偶极子(ND)磁场,通过最新的地磁场模型CALS10K.1b计算了10000BC—AD 1990年ND磁场在中国境内的时空及能量变化;22,23和24极子磁场零值线主要呈现出从我国中北部向东南部移动,从北部向东部移动,以及从东南部向西... 为了研究中国境内各阶非偶极子(ND)磁场,通过最新的地磁场模型CALS10K.1b计算了10000BC—AD 1990年ND磁场在中国境内的时空及能量变化;22,23和24极子磁场零值线主要呈现出从我国中北部向东南部移动,从北部向东部移动,以及从东南部向西北部移动的趋势;除了26极子磁场,其余ND磁场在1500年以后均有"翘尾"现象,其所占主磁场的比值在10000BC—AD 1500年呈震荡变化,从1500年开始快速上升;除了22极子磁场,其它各阶ND磁场能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在5650BC年左右,各阶ND磁场能量值均出现高值并随阶数的增大而衰减,反映了在该时间点通过地核发电机产生的磁场能量随径向距离而近似线性衰减,地磁场能量主要源自地球液态外核.将CALS10K.1b模型结果与IGRF11模型对比后,得出CALS10K.1b模型所计算的ND磁场及能量值较为可靠,而两者差异主要源于数据和建模方法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偶极磁场 时空变化 igrf11
下载PDF
基于数据拟合的区域地磁场建模研究(英文) 被引量:1
5
作者 冯彦 孙涵 蒋勇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5年第3期303-316,465,466,共16页
通过数据拟合建立区域地磁场模型时,一般都存在截断阶数的选取与边界效应的控制问题。针对常用的Taylor多项式模型和Legendre多项式模型,结合中国地区1960、1970、1990和2000年的实测地磁数据,分别研究了两种问题的解决方案。首先计算... 通过数据拟合建立区域地磁场模型时,一般都存在截断阶数的选取与边界效应的控制问题。针对常用的Taylor多项式模型和Legendre多项式模型,结合中国地区1960、1970、1990和2000年的实测地磁数据,分别研究了两种问题的解决方案。首先计算模型的均方根偏差(RMSE)可初步确定截断阶数的选取范围,再计算AKAIKE信息标准值(AIC)与标准均方根偏差(NRMSE)并进行比较,可确定合适的截断阶数。通过异常区域添加法(首次提出)与均匀添加法逐次添加境外补充点,发现随着补充点的增加,境外磁异常极值点强度逐步减少并趋于稳定。均匀添加法能够更好地控制中国地区的边界效应,而异常区域添加法更适合处理小尺度地区的边界效应。根据结果,提出了三步法以确定截断阶数,还提出了两个准则以基本确定补充点的数量,从而可较好地控制边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效应 截断阶数 Taylor多项式 Legendre多项式 igrf11 CM4
下载PDF
地磁匹配中的地磁日变效应 被引量:1
6
作者 黄朝艳 邓翠婷 赵华 《测绘工程》 CSCD 2013年第4期17-21,共5页
针对目前地磁匹配研究中往往忽略地磁日变的影响,文中分别基于IGRF11模型和MAD匹配算法探讨了地磁匹配中的地磁日变效应。基于IGRF11模型的定性分析表明,地磁日变效应显著,即使在地磁变化较为平缓的区域,地磁日变仍給匹配定位带来较大... 针对目前地磁匹配研究中往往忽略地磁日变的影响,文中分别基于IGRF11模型和MAD匹配算法探讨了地磁匹配中的地磁日变效应。基于IGRF11模型的定性分析表明,地磁日变效应显著,即使在地磁变化较为平缓的区域,地磁日变仍給匹配定位带来较大影响。分别利用地磁平静时期广州、兰州、北京十三陵3个地磁台站分均值数据,基于MAD匹配算法定量分析了地磁日变效应。结果表明,匹配定位误差呈现出类似于日变形态的变化特征,且纬度效应显著,广州台站纬度方向上的最大误差达0.189°,经度误差达0.4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匹配 地磁日变 igrf11模型 MAD算法
下载PDF
千年尺度的中国大陆及邻近区域非偶极子磁场的时空变化研究(英文) 被引量:1
7
作者 冯彦 蒋勇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7年第2期314-321,324,共9页
通过最新的全球地磁模型——CALS10K.1b,结合CALS3K.4与IGRF11模型,计算并分析了10000BC^1990AD期间中国大陆及邻近地区非偶极子(ND)磁场Z分量的时空变化。为了深入了解ND场的变化,从场源的角度,对2n(n=2-10)极子ND场及其对应的能量进... 通过最新的全球地磁模型——CALS10K.1b,结合CALS3K.4与IGRF11模型,计算并分析了10000BC^1990AD期间中国大陆及邻近地区非偶极子(ND)磁场Z分量的时空变化。为了深入了解ND场的变化,从场源的角度,对2n(n=2-10)极子ND场及其对应的能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研究期间ND场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在10000BC-2500BC期间,ND场以正值为主并持续了近7500a,在2500BC-1500AD期间强度转弱为以负值为主并持续至1500AD,自此快速增强为以正值为主。东亚地区ND场异常基本在截断阶数(n)为3时即形成,且该异常区已在大陆地区内形成了封闭的圆形区域,这意味着前3阶的ND场占据了总ND场强度的大部分。ND场在核幔边界(CMB)处衰减较快,在地表处则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非偶极子 CALS10K.1b igrf11
下载PDF
1900—2010年地磁场水平分量梯度的全球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杨云存 高国明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B10期557-571,共15页
本文根据最新的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IGRF11),结合梯度法分析能够很好的表现细微变化部分特征的优点,计算和绘制了1900—2010年期间间隔5年的全球地磁场水平分量H的水平梯度和垂直梯度,分析其时空分布,各磁异常中心位置和强度的变化规律... 本文根据最新的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IGRF11),结合梯度法分析能够很好的表现细微变化部分特征的优点,计算和绘制了1900—2010年期间间隔5年的全球地磁场水平分量H的水平梯度和垂直梯度,分析其时空分布,各磁异常中心位置和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地磁场的各个异常中心位置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有变化,主要以西漂为主,南大西洋正磁异常区水平分量梯度异常中心点强度值变化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rf11 水平分量 梯度 全球变化
下载PDF
世界地磁场模型WMM2010与台站年均值对比 被引量:8
9
作者 常宜峰 柴洪洲 +1 位作者 明锋 谢恺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23-929,共7页
研究了由多种卫星磁场观测数据建立的最新的世界地磁场模型WMM2010与地面台站观测值之间的关系,并将常用的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IGRF11作为对比参照。首先分析了IGRF11与台站观测值的对比关系,验证了IGRF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其次分析了WM... 研究了由多种卫星磁场观测数据建立的最新的世界地磁场模型WMM2010与地面台站观测值之间的关系,并将常用的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IGRF11作为对比参照。首先分析了IGRF11与台站观测值的对比关系,验证了IGRF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其次分析了WMM2010与IGRF11模型的差异,引入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相对误差和权重系数等指标来进行评价,分析表明,WMM2010模型在研究地磁异常场时的正常场改正和改善边界效应时填补空白区域中更具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地磁测量 WMM2010 igrf11 台站 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Taylor和Legendre多项式模型的截断阶数和边界效应研究(英文)
10
作者 冯彦 梅朵 +1 位作者 蒋勇 孙涵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120,共10页
当利用Taylor多项式和Legender多项式建立区域地磁场模型时,会碰到两个问题:截断阶数的选取与边界效应的控制.现以常用的Taylor多项式模型和Legendre多项式模型为例,结合中国地区1970.0和2000.0年的地磁场实测数据,提出一种可解决以上... 当利用Taylor多项式和Legender多项式建立区域地磁场模型时,会碰到两个问题:截断阶数的选取与边界效应的控制.现以常用的Taylor多项式模型和Legendre多项式模型为例,结合中国地区1970.0和2000.0年的地磁场实测数据,提出一种可解决以上两种问题的应用方案.为了进行综合比较和研究,还采用了最新的全球模型——IGRF11和CM4.结果显示通过计算两种模型的均方根偏差(RMSE)和AIC(AIC信息标准)值,并与IGRF11及CM4的均方偏差相比较,可以初步确定截断阶数的选取范围,比较各阶截断阶数的AIC值,可进一步获取合适的截断阶数.通过首次提出的"异常区域添加法"和"均匀添加法"逐步增加境外补充点,结果显示当不断增加补充点后,境外的磁异常的分布大为改善,并与IGRF11的分布高度一致.随着补充点的增加,极值点强度逐渐减弱并趋于稳定."均匀添加法"可更好地控制中国地区的地磁场边界效应.提出了一种可通过两个个步骤以确定最适截断阶数的方法,还提出了两个标准从而可初步确定补充点的数量,从而能够较好地控制边界效应.对于两种模型所反映的一些境外磁异常,可通过实地测量或是在磁异常周围增加测点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效应 截断阶数 Taylor多项式 Legengdre多项式 igrf11 CM4
原文传递
A study on variations of non-dipole magnetic field over Chinese mainland during 2000 BC to 1990 AD 被引量:1
11
作者 FENG Yan JIANG Yong +2 位作者 SUN Han AN ZhenChang MAO Fe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6期1229-1244,共16页
W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variation of the non-dipole(ND)magnetic field at the millennium scale over the Chinese mainland during 2000 BC–1900 AD using the newest global geomagnetic model,CALS3K.4(3K.4).The newest-ge... W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variation of the non-dipole(ND)magnetic field at the millennium scale over the Chinese mainland during 2000 BC–1900 AD using the newest global geomagnetic model,CALS3K.4(3K.4).The newest-generation IGRF(IGRF11)was used to verify the results.Taking component Z for example,w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the distribution and annual change rates of the ND field during 1900–1990 AD every 5 yr,using two models.To thoroughly analyze the contributions of field sources,quadrupole and octupole fields,and others within the ND field at the surface and core-mantle boundary(CMB)were investigated.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ere three main variation phases of the field during the period 2000BC–1900 AD.The mean amplitude roughly reflected the ND field because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that field,corresponding somewhat to the mean amplitude change.A magnetic anomaly of the ND field over East Asia(EA)first emerged in 1682 AD,and its extreme intensity had increased a total of 15276.95 nT by 1900 AD.Its location moved continuously southeastward after 1690 AD.The asymmetry between location and intensity of extreme points over EA,particularly during1740–1760 AD,indicates irregularity of fluid motion inside the outer core.Mean annual changes of Z are generally divided into four phases,which first oscillated between 2000 and 800 BC,then increased,decreased and increased in the periods 800BC–300 AD,300–900 AD and 900–1900 AD,respectively.The intensity of mean annual change increased a total of 22.87nT/yr.Anomaly extreme locations based on 3K.4 and IGRF11 over EA centered around 44°N and 103°E for degree(n)greater than 5,and intensities continuously increased with n.During 2000 BC–1990 AD,ND energy of Z at the surface and CMB had decreased in total by 18.29%and 23.23%,respectively.The field source of 26–210 pole fields are more or less affected by the lithospheric field.Energies of higher degree at the surface attenuate by almost 99%compared with CMB,but mean attenuation speeds of the low-degree ND field are faster than high-degree,which implies that the low-degree ND field has a deeper sour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偶极子磁场 中国大陆地区 C1900 变异 振幅变化 千年尺度 IGRF 年变化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