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评估报告进展:IPCC AR5到AR6的新认知 被引量:29
1
作者 姜彤 翟建青 +8 位作者 罗勇 苏布达 巢清尘 王艳君 王国杰 黄金龙 徐润宏 高妙妮 缪丽娟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2-511,共10页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IPCC AR6 WGⅡ)重点关注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适应性和脆弱性。报告以最新的数据、翔实的证据、多元的方法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系统的影响。相比于AR5,AR6 WGⅡ取得了以下进展:1)内容上明确...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IPCC AR6 WGⅡ)重点关注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适应性和脆弱性。报告以最新的数据、翔实的证据、多元的方法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系统的影响。相比于AR5,AR6 WGⅡ取得了以下进展:1)内容上明确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归因于人为气候强迫、非气候因子作用和天气敏感性识别等三类;气候变化带来的127个关键风险将变得广泛、普遍或不可逆转,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可大大减少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系统的损失和破坏,指出来适应转型的重要性;2)在评估方法上,AR6采用了最新的SSPs和RCPs组合的SSPs情景,综合性更强;3)AR6对风险和解决方案的关注有所增加,并在AR5的基础上明确了5个“关注理由(RFCs)”的关键风险面临的风险水平将在较低的全球变暖水平上变为高到极高;4)AR6明确了气候行动的紧迫性,将适应和减缓相结合以支持气候恢复力(CRD)发展,指出了立即行动以应对气候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影响 适应 脆弱性 新进展 ipcc ar5 ipcc AR6
下载PDF
Diurnal Cycles of Precipitation over Subtropical China in IPCC AR5 AMIP Simulations 被引量:5
2
作者 原韦华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6期1679-1694,共16页
Atmospheric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simulations of the summertime diurnal cycle of precipitation and low-level winds over subtropical China by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models w... Atmospheric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simulations of the summertime diurnal cycle of precipitation and low-level winds over subtropical China by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models were evaluated. By analyzing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convective and stratiform components, results confirmed that major biases in rainfall diurnal cycles over subtropical China are due to convection parameterization and further pointed to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convective rainfall being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losure of the convective scheme. All models captured the early-morning peak of total rainfall over the East China Sea, but most models had problems in simulating diurnal rainfall variations over land areas of subtropical China. When total rainfall was divided into stratiform and convective rainfall, all models successfully simulated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stratiform rainfall with a maximum in the early morning. The models, overestimating noon-time (nocturnal) total rainfall over land, generally simulated too much convective rainfall, which peaked close to noon (midnight), sharing some similarities in the closures of their deep convection schemes. The better performance of the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atmospherer. ocean coupled global climate model version 3 (MRI-CGCM3) is attributed to the well captured ratio of the two kinds of rainfall, but not diurnal variations of the two components. Therefore, a proper ratio of convective and stratiform rainfall to total rainfall is also important to improve simulated diurnal rainfall var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urnal rainfall variation convective and stratiform rainfall ipcc ar5 models
下载PDF
Anthropogenic 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of Tropospheric Ozone and Aerosols in 1850 and 2000 Estimated with IPCC AR5 Emissions Inventories 被引量:6
3
作者 CHANG Wen-Yuan LIAO Ho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09年第4期201-207,共7页
This study estimates 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by tropospheric ozone and all aerosols between the years 1850 and 2000, using the new IPCC AR5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em... This study estimates 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by tropospheric ozone and all aerosols between the years 1850 and 2000, using the new IPCC AR5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emissions inventories and a fully coupled chemistry-aerosol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s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Global Emissions Inventory Activity (GEIA) data, that have been commonly used for forcing estimates since 1990, the IPCC AR5 emissions inventories report lower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of organic carbon and black carbon aerosols and higher sulfur and NOx emissions. The simulated global and annual mean burdens of sulfate, nitrate, black carbon (BC), primary organic aerosol (POA),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SOA), and ozone were 0.79, 0.35, 0.05, 0.49, 0.34, and 269 Tg, respectively, in the year 1850, and 1.90, 0.90, 0.11, 0.71, 0.32, and 377 Tg, respectively, in the year 2000. The estimated annual mean top of the atmosphere (TOA) 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of all anthropogenic aerosols based on the AR5 emissions inventories is -0.60 W m^-2 on a global mean basis from 1850 to 2000. However, this is -2.40 W m-2 when forcing values are averaged over eastern China (18-45°N and 95-125°E). The value for tropospheric ozone is 0.17 W m^-1 on a global mean basis and 0.24 W m^-2 over eastern China. Forcing values indicate that the climatic effect of aerosols over eastern China is much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e globally averaged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cc ar5 emissions inventories AEROSOLS tropospheric ozone 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下载PDF
IPCC AR5全球气候模式对杨楼流域气温模拟精度评价及预估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思淳 黄本胜 +1 位作者 邱静 时芳欣 《人民珠江》 2019年第2期9-13,共5页
气候模式是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文水资源影响的重要工具。以杨楼流域为研究区,利用秩评分方法评估IPCC AR5最新发布的23个气候模式模拟流域月平均气温的能力,并利用优选出的模式对未来气温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IPCC AR5的多数... 气候模式是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文水资源影响的重要工具。以杨楼流域为研究区,利用秩评分方法评估IPCC AR5最新发布的23个气候模式模拟流域月平均气温的能力,并利用优选出的模式对未来气温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IPCC AR5的多数气候模式能较好地模拟杨楼流域历史时段月平均气温的变化规律,但模拟值普遍偏低,其中FIO-ESM、Can ESM2、BCC_CSM1. 1模式对气温模拟表现最好,秩评分分别为8. 58、8. 96和11. 5;流域未来时段平均、最高及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最高气温增幅最大,从年内变化来看,未来气温增加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ccar5 气候模式 气温 模式评估 杨楼流域
下载PDF
IPCC AR5全球气候模式对1996-2005年中国气温模拟精度评价 被引量:17
5
作者 孙侦 贾绍凤 +2 位作者 吕爱锋 朱文彬 高彦春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29-1240,共12页
本文利用中国660个站点逐日地面温度资料,评估了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报告(IPCC AR5)的9个全球气候模式(Global Climate Models,GCMs)及多模式集合(Multi-Model Ensemble,MME)对中国地区气温的模拟精度。结果表明:9个IPCC... 本文利用中国660个站点逐日地面温度资料,评估了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报告(IPCC AR5)的9个全球气候模式(Global Climate Models,GCMs)及多模式集合(Multi-Model Ensemble,MME)对中国地区气温的模拟精度。结果表明:9个IPCC AR5全球气候模式和MME模拟的中国地区1996-2005年日平均气温与气象站点观测值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86,表明相关性较好;气候模式模拟的中国东南部地区1996-2005年日平均气温的模拟精度较高,模拟值的偏差、平均相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都比较小;而西部地区的模拟效果较差,模拟精度较低。综合考虑模式模拟值与站点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偏差、平均相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发现,MME在中国地区的气温模拟精度优于大部分单个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cc ar5 全球气候模式 气温 精度 日尺度
原文传递
IPCC AR5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的中国地区日平均降水精度评价 被引量:8
6
作者 孙侦 贾绍凤 +2 位作者 吕爱锋 朱文彬 高彦春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7-237,共11页
本文利用中国区域660个站点逐日地面降水资料,评估了由IPCC(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数据中心于2014年最新发布的15个全球气候模式(Global Climate Models,GCMs)以及多模式集合(Multi-Model Ensemble,MME)对中... 本文利用中国区域660个站点逐日地面降水资料,评估了由IPCC(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数据中心于2014年最新发布的15个全球气候模式(Global Climate Models,GCMs)以及多模式集合(Multi-Model Ensemble,MME)对中国降水的模拟精度。首先,从全球范围数据集中读取研究区范围内的GCMs降水模拟数据;然后,提取各个气象站点处的GCMs模拟值;其次,将GCMs在同一站点的模拟值取平均,得到MME模拟值;最后,以气象站点实际观测值为基准,对GCMs的模拟值精度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IPCC AR5 GCMs 1996-2005年平均日降水模拟值偏差在中国地区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出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的特征,东部地区平均相对误差较小,平均相对误差较大的点主要分布在西部,但均方根误差呈现出从西北向东南增加的趋势;MRI-CGCM3有82.3%的日平均降水模拟值偏差都比较小,偏差介于-0.5到0.5之间;对于中国地区1996-2005年平均日降水量,BNU和MIROC-ESM模拟精度最低;MME模式模拟值的相关系数>0.5、平均相对误差<0.5和均方根误差<4 mm的百分率均为最高,分别达到64.8%、25.8%和86.4%,偏差介于-0.5到0.5之间的比例为56.7%,说明MME对中国地区日平均降水的模拟精度优于大部分模式,MME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单个模式未来情景模拟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cc ar5 全球气候模式 降水 精度
原文传递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跨区域影响的新认识 被引量:11
7
作者 侯威 朱晓金 姜彤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1-196,共6页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二工作组(WGII)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对世界上大部分区域的自然和人类系统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剧,其对非洲最大的影响预计发生在半干旱的环境,增加现有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农业系统的压力;气候变化已导致北欧地区的...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二工作组(WGII)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对世界上大部分区域的自然和人类系统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剧,其对非洲最大的影响预计发生在半干旱的环境,增加现有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农业系统的压力;气候变化已导致北欧地区的谷物产量增加而南欧地区的产量降低,未来的变化将增加欧洲的灌溉需求;在亚洲的许多地区,气候变化将导致农业生产率下降;气候、大气CO2和海洋酸化的进一步变化预计将对大洋洲的水资源、海岸生态系统、基础设施、健康、农业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在北美,许多带来风险的气候压迫力的频率和强度将在未来几十年增加;中美洲和南美洲许多国家的持续高水平贫困导致了对气候变率和变化的高脆弱性;在北极,气候变化与非气候相关驱动在确定的物理、生物和社会经济风险上交互作用,变化率可能超过了社会系统适应的速率;在气候和非气候因素的影响下,小岛屿具有高度的脆弱性,同时,气候变暖将增加海洋生态系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区域影响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
下载PDF
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看气候变化谈判的焦点问题及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可能作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高云 罗勇 张军岩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0年第2期83-88,共6页
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谈判焦点可以预期,后续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重点将是谈判的基础案文、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进一步的量化减排承诺以及长期目标的表述等问题。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将对以往报告已阐述的科学问题和... 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谈判焦点可以预期,后续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重点将是谈判的基础案文、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进一步的量化减排承诺以及长期目标的表述等问题。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将对以往报告已阐述的科学问题和基本结论加以巩固并提供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和论据,更加侧重区域问题,增加适应和减缓经济学成本、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的分析。关于气候变化检测和归因、气候变化影响和关键脆弱性、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稳定水平、适应的选择及其成本效益、减缓措施的选择和社会经济成本、责任分担机制及公平性等问题的评估结论,将对谈判进程的推进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本哈根 气候变化大会 气候变化谈判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
下载PDF
减缓气候变化社会经济评价研究的最新进展——对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的评述 被引量:20
9
作者 邹骥 滕飞 傅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13-322,共10页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是在世界经济、能源、温室气体排放、技术、全球气候治理等战略格局经历着深刻调整,新一轮国际气候谈判正在进行期间完成的。本文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的主线思路论争,减缓气候变化社会...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是在世界经济、能源、温室气体排放、技术、全球气候治理等战略格局经历着深刻调整,新一轮国际气候谈判正在进行期间完成的。本文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的主线思路论争,减缓气候变化社会经济评价的概念体系构建,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趋势与动因,实现2℃温升控制目标的转型路径,支持路径转型的体制与政策选择和减缓气候变化知识体系与方法学发展等方面,对该报告进行了评述,并从中国低碳发展战略方向与政策取向、未来如何正确解读与应用该报告的科学信息和结论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缓气候变化 社会经济评价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 ipcc WGⅢ ar5
下载PDF
对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部门减排路径和措施评估结果的解读 被引量:10
10
作者 胡秀莲 苗韧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31-339,共9页
分析、解读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能源供应,工业,交通,建筑,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AFOLU)等部门温室气体和CO2减排途径和措施评估的主要结论。2000年以来,除了AFOLU,其他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一直在增长。在增加的排放量... 分析、解读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能源供应,工业,交通,建筑,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AFOLU)等部门温室气体和CO2减排途径和措施评估的主要结论。2000年以来,除了AFOLU,其他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一直在增长。在增加的排放量中能源系统、工业、交通运输和建筑部门分别贡献了47%、30%、11%和3%。未来+这些部门仍将是全球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和减排的重点领域。通过推进技术进步,持续提高能源效率,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碳排放效率,提高原材料使用效率,强化废物管理,提高产品使用效率,减少对产品及相应服务的需求以及广泛利用碳捕获与封存和c02去除技术,到2050年与基准情景相比,这些部门的CO2排放量可减少15%~80%。所有这些减排措施对我国主要部门减排CO2均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ccar5 情景 部门 减排措施
下载PDF
对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减缓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评估结果的解读 被引量:9
11
作者 朱松丽 张海滨 +1 位作者 温刚 钱国强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40-347,共8页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首次对减缓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进行了独立成章的评估。主要结论认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依然是国际合作主要多边论坛,但对该《公约》基本原则的理解出现分歧,《京都议定书》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目...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首次对减缓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进行了独立成章的评估。主要结论认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依然是国际合作主要多边论坛,但对该《公约》基本原则的理解出现分歧,《京都议定书》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目前国际合作机制在架构和参与主体方面日趋多元化;国际合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参与度不够、遵约机制不健全。一个"自下而上"的全球协议、资金和技术激励可以促进广泛参与,贸易措施的介入可以完善气候政策、促进参与和遵约,《公约》外的各种小多边主义通过对接可对《公约》机制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这些评估结论可能对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缓气候变化 国际合作 ipccar5 WGⅢ
下载PDF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亮点结论 被引量:564
12
作者 秦大河 Thomas Stocker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共6页
IPCC第h次评估报告(AR5)第一工作组(WGI)报告的亮点结论,是过去7年全世界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成果凝练出来的精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一半以上是人类活动造成的。1971年以来人为排放温室气体产生热量的93%进入了海洋,... IPCC第h次评估报告(AR5)第一工作组(WGI)报告的亮点结论,是过去7年全世界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成果凝练出来的精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一半以上是人类活动造成的。1971年以来人为排放温室气体产生热量的93%进入了海洋,海洋还吸收了大约30%人为排放的CO2,导致海表水pH值下降了0.1,等等。采用全球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模式,预估未来全球气候变暖仍将持续,2l世纪宋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往19862005年的基础上将升高0-3~4.8℃。限制气候变化需要大幅度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果将18611880年以来的人为CO:累积排放控制在1000GtC,那么人类有超过66%的可能性把未来升温幅度控制征2℃以内(相对于1861-188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 ipccar5 WGI
下载PDF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的主要结论对2015协议谈判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晓华 高云 祁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5-178,共4页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以气候变化风险为核心理念,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性的评估,对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需求、选择、机会、约束和局限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论述。报告发布正...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以气候变化风险为核心理念,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性的评估,对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需求、选择、机会、约束和局限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论述。报告发布正值《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的关键时期,作为德班平台新协议谈判的重要信息来源,第二工作组报告将对全球长期目标、适应及其与减缓的关系、损失与损害等重要议题谈判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在下阶段更好地开展国际谈判和国内相关工作,应深入解读报告的主要结论并做到科学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 第二工作组 气候变化风险 适应 2015协议
下载PDF
《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的主要结论和新认知 被引量:68
14
作者 姜彤 李修仓 +2 位作者 巢清尘 袁佳双 林而达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7-166,共10页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认为,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自然和人类系统包括11种领域和9个区域(各大洲、两极地区和岛屿)都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人类系统对气候变化风险,尤其是对极端气候,有...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认为,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自然和人类系统包括11种领域和9个区域(各大洲、两极地区和岛屿)都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人类系统对气候变化风险,尤其是对极端气候,有着明显脆弱性和暴露度。未来气候变化将对自然和人类社会造成8种关键风险。气候变化增温幅度的提高将加剧自然和人类系统广泛的、严重的和不可逆影响的风险。通过迭代过程、协同效应为核心的灾害风险管理,自然和人类系统将减少暴露度和脆弱性,增强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恢复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适应与减缓相结合,经济、社会、技术,以及政治决策和行动向气候恢复能力路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影响 适应 脆弱性 ipcc ar5 WGII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影响的新认知 被引量:40
15
作者 谢立勇 李悦 +4 位作者 徐玉秀 赵迅 宋艳玲 姜彤 林而达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35-239,共5页
IPCC第二工作组在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客观而审慎地评估了气候变化已经发生和潜在的影响、各个领域与区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针对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报告表明,气候变化对全球大部分地区作物、畜牧、渔业产生了影响,且负面影响更普遍;不仅... IPCC第二工作组在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客观而审慎地评估了气候变化已经发生和潜在的影响、各个领域与区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针对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报告表明,气候变化对全球大部分地区作物、畜牧、渔业产生了影响,且负面影响更普遍;不仅影响到生产过程,也影响到非生产系统因素,但这些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极端事件(如极端高温)对作物产量、品质及市场价格的负面影响明显。大气中CO_2浓度增高有利于作物产量提高,但是与温度、臭氧以及水分利用、病虫草害等协同效应仍然不明确。增强适应可以克服增温对农业的负面影响,并减少粮食损失。关于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非生产系统因素的影响及如何开展适应,还需要搜集更多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cc第二工作组 第五次评估报告 气候变化 农业生产 粮食安全
下载PDF
全球及中国风速变化及对风能影响的新认知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城 任国玉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6年第1期41-47,共7页
评述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可再生能源与减缓气候变化特别报告(SRREN)以及国内作者近年来对风速和风能资源变化评估、研究的主要成果。AR5第一工作组(WGI)报告认为,过去几十年全球近地表风速在中低纬度地区表现为下降趋势,在高纬... 评述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可再生能源与减缓气候变化特别报告(SRREN)以及国内作者近年来对风速和风能资源变化评估、研究的主要成果。AR5第一工作组(WGI)报告认为,过去几十年全球近地表风速在中低纬度地区表现为下降趋势,在高纬度部分地区以及两极地区表现出增加趋势;且对空中风速变化的研究很少,目前尚没有系统的全球高空风速变化分析。国内的研究表明,近地表和高空风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为减小趋势,但高空风速减小趋势比近地表弱得多;个别高纬度地点及高山站平均风速有增加趋势。由于资料缺乏均一性,近地表风速和高空风速变化研究的可信度还不高。SRREN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可能改变风力资源的地理分布和/或年内和年际变异性,并可改变风能资源的质量,但难以对全球风能利用潜力造成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 气候变化 风能 高空风 ipcc ar5 SRREN
下载PDF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长江上游年径流量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詹万志 王顺久 岑思弦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7年第4期34-39,共6页
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未来不同排放情景(RCPs)下的多模式(CMIP5)气温和降水预估结果,构建基于气温和降水的未来径流量预估模型,并以宜昌站为例分析了不同模式不同排放情景下未来80年(2020~2099年)长江上... 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未来不同排放情景(RCPs)下的多模式(CMIP5)气温和降水预估结果,构建基于气温和降水的未来径流量预估模型,并以宜昌站为例分析了不同模式不同排放情景下未来80年(2020~2099年)长江上游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多模式集合平均预估结果表明:在99%的置信水平下,未来80年长江上游年径流量在RCP2.6排放情景下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在RCP4.5排放情景下呈不显著减小趋势,而在RCP8.5排放情景下则呈显著减小趋势;在RCP2.6、RCP4.5和RCP8.5排放情景下未来80年长江上游年径流量预估均值相对于1961~2000年分别减少6.42%、10.99%和13.25%;同时,未来80年长江上游年径流量变化具有一定的年代际特征,在RCP2.6和RCP4.5排放情景下21世纪初期偏多、中期偏少而后期变化并不明显,在RCP8.5排放情景下则是21世纪中期以前偏多而中期以后明显偏少。本研究方法可为未来气候变化情景预估分析提供技术参考,本研究成果可供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上游乃至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对策分析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排放情景 长江上游 径流预估 ipcc第5次评估报告
下载PDF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Growth Period and Planting Boundaries of Spring Wheat in China under RCP4.5 Scenario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侦 贾绍凤 +2 位作者 吕爱锋 Jesper Svensson 高彦春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6年第1期1-11,共11页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research on how climate change will impact crops in China by moving from ex-post empirical analysis to forecasting. We construct a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using agricultural observations...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research on how climate change will impact crops in China by moving from ex-post empirical analysis to forecasting. We construct a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using agricultural observations and meteorological simulations by GCMs, to simulate the possible planting boundaries and suitable planting re- gions of spring wheat under RCP4.5 scenario for the base period 2040s and 2070s. We find that the south bound- ary of possible planting region for spring wheat spreads along the belt: south Shandong-north Jiangsu-north Anhui-central Henan-north Hubei-southeast Sichuan-north Yunnan provinces, and will likely move northward under RCP4.5 scenario in 2040s and 2070s, resulting in the decrease of possible planting area in China. Moreover, the sowing and harvest date of spring wheat in the base period shows a gradually delayed phenomenon from the belt: south Xinjiang - Gansu, to the Tibet Plateau. As a result, the growth period of spring wheat in China will shorten because of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a variety of adaptations measures should be set up in response to changing climatic conditions, including developing the planting base for spring wheat, restricting the planting area of spring wheat in sub-suitable areas at risk while expanding the planting area of optimal cro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cc ar5 climate change spring wheat growth period possible planting boundary suitable region
原文传递
Prediction of decadal variability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by a coupled global climate model FGOALS_gl developed in LASG/IAP 被引量:8
19
作者 WU BO ZHOU TianJu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2012年第19期2453-2459,共7页
A decadal climate prediction was performed by a coupled global climate model FGOALS_gl developed by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umerical Modeling for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LASG) within t... A decadal climate prediction was performed by a coupled global climate model FGOALS_gl developed by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umerical Modeling for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LASG) within th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IAP),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First,an Incremental Analysis Updates(IAU) scheme was applied to assimilate surface and subsurface ocean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fields derived from oceanic objective analysis data,for the initialization of the ocean component of the model.Starting from the initialized states,hindcast integrations were performed with the specified historical solar cycle variations,concentrations of greenhouse gasses and sulfate aerosol,following the standard 20C3M scenario used in phase three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CMIP3).Based on the hindcast integrations,we performed forecast integrations under the radiative forcing of the A1B scenario in the CMIP3.Compared with the 20C3M run,the hindcast integrations have a much higher ability to simulate the decadal variability of 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tropical central-eastern Pacific and mid-latitude northeastern Pacific.This suggests that the ocean initialization is able to enhance the model skill in the regions with large decadal variability.The forecast integrations suggest that the SST in the tropical central-eastern Pacific has reached its trough phase,and will gradually increase in the following 10-15 years.Meanwhile,the global mean surface temperature predicted by the forecast integrations increases slower than that projected by the A1B scenario run over 2000-2010,but faster than the latter after th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表面温度 年代际变化 气候预测 耦合模式 IAP 大气物理研究所 预报集成 东北太平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