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冠脉综合征容易被忽视的心电图改变
1
作者 郭其凤 匡德俊 +3 位作者 郭玲 郑婕 汤进 许祥林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4年第1期53-58,共6页
ST段改变是目前临床上判断心肌缺血的主要指标,但因其敏感性不高,致使部分急性冠脉综合征被漏诊。而心电图上还有一些指标在判断心肌缺血上与ST段改变具有等同价值,且出现时间早于ST段改变,但因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常被临床忽视,如缺血性J... ST段改变是目前临床上判断心肌缺血的主要指标,但因其敏感性不高,致使部分急性冠脉综合征被漏诊。而心电图上还有一些指标在判断心肌缺血上与ST段改变具有等同价值,且出现时间早于ST段改变,但因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常被临床忽视,如缺血性J波、QRS波终末变形、U波倒置、胸导联T波失衡、孤立性TaVL波倒置、ST段平段延长等。本文汇集了上述几种等价指标的个案分析,旨在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电图 缺血性J波 QRS波终末变形 U波倒置 胸导联T波失衡 孤立性TaVL波倒置 ST段平段延长
下载PDF
一种有效的适合F-J方法从背景噪声资料中提取多阶频散曲线的台阵划分方法
2
作者 袁艺 陈晓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2-502,共11页
近年发展起来的从地震背景噪声提取多阶频散曲线的F-J方法是一种台阵分析方法,对某一特定的研究区域内台阵的划分方式直接影响成像的效果.当研究区域地下结构较简单,且台站间距比较均匀时,可以使用简单的平移式移动阵列法;然而若研究区... 近年发展起来的从地震背景噪声提取多阶频散曲线的F-J方法是一种台阵分析方法,对某一特定的研究区域内台阵的划分方式直接影响成像的效果.当研究区域地下结构较简单,且台站间距比较均匀时,可以使用简单的平移式移动阵列法;然而若研究区域地下结构复杂多变,尤其是台站间距疏密不均时,就需要根据具体的地域特征灵活划分台阵.本文介绍了一种适用于地下结构复杂及台站间距不均匀区域的台阵划分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我们将其应用于美国阿拉斯加及加拿大西北部,验证了相比于简单的沿经纬度移动阵列,我们的分区方法确实大大提高了结果的分辨率,为后续反演研究区域三维速度结构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J变换 台阵划分方法 多阶面波 阿拉斯加
下载PDF
心电图缺血性J波联合血清尿酸水平对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
3
作者 王晓玲 王晓琴 李爱萍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648-652,共5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缺血性J波联合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对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淮北市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102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冠心病心力衰竭组),另根据倾向性评分匹配102例健康志愿者... 目的探讨心电图缺血性J波联合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对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淮北市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102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冠心病心力衰竭组),另根据倾向性评分匹配102例健康志愿者(健康组)。观察两组心电图缺血性J波和血清UA水平;比较合并心律失常患者(n=78)和未合并心律失常患者(n=24)的心电图缺血性J波和血清UA水平;分析血清UA、心电图缺血性J波二者单独诊断及血清UA诊断+心电图缺血性J波诊断(联合诊断)对冠心病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结果冠心病心力衰竭组血清UA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合并心律失常占比76.47%。与未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比较,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年龄和心功能分级高、心力衰竭病程长(P<0.05),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和使用袢利尿剂占比低(P<0.05),心电图缺血性J波占比和血清UA水平高(P<0.05)。血清UA诊断合并心律失常的最佳截断点为410.35μmol/L,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79.49%、87.50%、0.807,心电图缺血性J波诊断合并心律失常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6.92%、91.67%,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97.44%、83.33%、0.876。结论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缺血性J波占比和血清UA水平高,且联合诊断心律失常的效能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缺血性J波 尿酸 冠心病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下载PDF
基于F⁃J法微动探测的表层结构调查
4
作者 赵容容 杨振涛 +3 位作者 任承豪 周鑫 王轶 陈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89-800,共12页
三维地震勘探常常处于城镇、道路等无法实施微测井等静校正方法的区域,近期人们尝试利用微动调查替代现有的静校正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现今微动调查在石油勘探的应用中主要通过提取面波频散曲线反演地层速度结构。该方法在石油勘探领... 三维地震勘探常常处于城镇、道路等无法实施微测井等静校正方法的区域,近期人们尝试利用微动调查替代现有的静校正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现今微动调查在石油勘探的应用中主要通过提取面波频散曲线反演地层速度结构。该方法在石油勘探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作为核心技术的频散成像方法种类繁多,其中2019年提出的频率—贝塞尔变换法(Frequency‑Bessel,F‑J)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相比空间自相关方法(SPAC),F‑J方法在利用背景噪声高阶模式面波成像上具有巨大优势。为了更好地研究F‑J方法的适用性,首先利用合成数据分析了不同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对F‑J成像的影响;然后利用四川某地实际噪声数据分析了不同观测系统、采集时间对F‑J频散成像的影响。实际应用中采用分段择优叠加得到的频散谱,可有效提高频散谱成像质量,为准确提取频散曲线提供了数据基础。进一步对比测井数据,发现利用基阶、高阶模式频散曲线进行多模式联合反演可精确地反演地层结构,使经济、高效地获得表层结构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 瑞雷波 高阶面波 基阶面波 频率—贝塞尔变换(F‑J) 空间自相关(SPAC)
下载PDF
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院内死亡危险因素资料分析 被引量:23
5
作者 王靖 楚建民 +5 位作者 郭琦 李烨 陈旭华 浦介麟 华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20-423,共4页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漶者的院内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06—01至2010—12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MVA的患者224例,平均年龄(60.2±12.1)岁,男性173例。分为存活出院组和院内死亡组。对比两组间...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漶者的院内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06—01至2010—12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MVA的患者224例,平均年龄(60.2±12.1)岁,男性173例。分为存活出院组和院内死亡组。对比两组间临床特征,分析影响存活出院率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基线状态对比显示,存活出院组男性比例更高,年龄更轻,心功能更好,合并糖尿病及有心绞痛病史者更少,急性心肌梗死发作距MVA间隔时间更短,肌酐平均水平更低,血清钾正常范围但平均水平更低,体表心电图中J波的检出率更低。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YHA高于I级(危险比:5.67;95%CI:1.46~22.03;P=0.01),血清肌酐水平高于正常(危险比:5.26;95%CI:2.10—13.17;P〈0.01),心电图存在J波(危险比:4.37;95%CI:1.82~10.48;P=0.01),急性心肌梗死发作距MVA间隔时间超过24小时(1~13天危险比:3.00;95%CI:1.29。6.93;P_0.01。14~30天危险比:3.41;95%CI:1.40—8.31;P〈0.01),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MVA患者的院内死亡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MVA患者临床心功能越差,合并肾功能不全,体表心电图检出J波,以及MVA发作距离心肌梗死的时间超过24小时,都意味着院内死亡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危险因素 J波 院内死亡
下载PDF
78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国新 陈留信 +3 位作者 郑光华 李长顺 董新颖 张献辉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18-1020,共3页
目的 分析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超急性期心电图表现.方法 78例我院急救中心收住的超急性期STEMI患者,均在发病后10 min~2 h内进行了18导联心电图记录,而后都经心肌损伤标志物和/或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对所记录到的心电图进行... 目的 分析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超急性期心电图表现.方法 78例我院急救中心收住的超急性期STEMI患者,均在发病后10 min~2 h内进行了18导联心电图记录,而后都经心肌损伤标志物和/或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对所记录到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78例超急性期患者中急性前壁29例(37.2%),前间壁19例(24.4%),急性前壁侧壁15例(19.2%),急性下壁9例(11.5%),急性前壁合并下壁6例(7.7%),心电图中出现T波高尖52例(66.7%),ST段抬高47例(60.3%),急性损伤阻滞27例(34.6%),缺血性J波21例(26.9%),无明显变化5例(6.4%),室性心律失常37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J波组明显高于无J波组(P〈0.05).结论 超急性期STEMI患者心电图可出现缺血性J波、T波高尖、ST段抬高、急性损伤阻滞,也可无明显变化(假性正常化),缺血性J波是急性心肌缺血的新指标,缺血性J波的出现常提示心电活动不稳定,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超急性期 心电图 缺血性J波
下载PDF
海拔5000m以上地区健康人群心电图特征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杨海军 冯英凯 +2 位作者 阳盛洪 王怀国 王引虎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40-541,共2页
目的了解高海拔地区健康青年人群心电图改变。方法分析不同海拔高度[海拔5 380、5 200、5 010m(n=126),4 300m(n=50),3 750m(n=26),1 400m(n=98)]心电图资料,用实测法与目测法测定额面心电轴、J波、SⅠSⅡSⅢ综合征、顺钟向转位、电轴... 目的了解高海拔地区健康青年人群心电图改变。方法分析不同海拔高度[海拔5 380、5 200、5 010m(n=126),4 300m(n=50),3 750m(n=26),1 400m(n=98)]心电图资料,用实测法与目测法测定额面心电轴、J波、SⅠSⅡSⅢ综合征、顺钟向转位、电轴右偏等指标,对并海拔5 000m以上地区健康人群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顺钟向转位、电轴右偏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额面电轴中5 000m以上组与海拔4 300m组、3 750m组比较,与1 400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300m组与3 750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ⅠSⅡSⅢ综合征各海拔组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性心律不齐不同海拔高度组比较,3 750m、4 300m及5 000m以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 750m以上各组与1 400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高海拔地区健康青年人群心电图改变有一定的特殊性,为进一步了解特高海拔人群心电改变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健康人群 电轴 J波 SⅠSⅡSⅢ综合征
下载PDF
J波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测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封盼攀 马康华 贾锋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85-1387,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出现J波的患者跨壁复极离散度变化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评价J波预测A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心电图(ECG)及相关临床资料,根据EC...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出现J波的患者跨壁复极离散度变化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评价J波预测A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心电图(ECG)及相关临床资料,根据ECG结果分为J波组(21例)和无J波组(109例),比较两组临床情况、心肌梗死部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Te)。再将J波组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亚组(6例)和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亚组(15例),并比较两组的QTd及TpTe。结果 AMI后J波的出现率为16.15%。J波组下壁梗死发生率(52.38%)明显高于无J波组(26.61%,P<0.05),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28.57%)也明显高于无J波组(1.83%,P<0.01),且QTd、TpTe(分别为76±19、121±33ms)较无J波组(分别为47±199、9±26ms)明显延长(P<0.01)。与TpTe的正常值(92ms)相比,J波组的TpTe明显延长(P<0.01);J波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的QTd及TpTe(分别为97±151、57±27ms)均比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分别为68±13、107±22ms)明显延长(P<0.01)。结论心电图J波提示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加,可作为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出现J波且伴随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显著增加者为A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J波 心律失常 跨壁复极离散度
下载PDF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出现J波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苏显明 何亚军 +8 位作者 王东琦 马奕 杨海涛 李红兵 程功 崔长琮 舒娟 薛小临 孙超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2041-2043,2047,共4页
目的分析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出现J波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470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心电图J波型态、测定Q-T离散度、心律失常类型及死亡患者人数等,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目的分析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出现J波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470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心电图J波型态、测定Q-T离散度、心律失常类型及死亡患者人数等,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J波综合征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14.68%,在前壁心肌梗死发生率4.89%(P<0.05);不同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男性25%,女性21.2%),(P>0.05);J波综合征患者Q-T离散度(51±25)ms,不伴J波综合征(46±23)ms,(P<0.05);其中J波综合征死亡者Q-T离散度(81±22)ms,存活者(46±22)ms,(P<0.05);J波综合征的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40.2%,死亡率18.48%,不伴J波综合征的患者分别是29.1%和9.79%(P<0.05)。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出现J波综合征多累及下壁,患者的Q-T离散度增大,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J波综合征 Q—T离散度 心律失常 死亡率
下载PDF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临床特点及缺血性J波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宇 高阅春 +2 位作者 任学军 李海宴 陈方 《安徽医药》 CAS 2014年第3期461-464,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临床指标的特点及缺血性J波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共236例,为观察组,另外选取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60例为对照组,30例正...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临床指标的特点及缺血性J波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共236例,为观察组,另外选取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60例为对照组,30例正常人为空白组,比较3组对象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超敏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水平(TnI)、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FFA)等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冠心病患者缺血性J波特点情况。结果冠心病组RDW水平与空白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RDW水平差异较大),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冠心病组hs-CRP和TnI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合空白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冠心病组TNF-α与空白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IL-6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合空白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冠心病组TC和TnI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合空白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病组患者缺血性J波人数193人(81.78%),未检测到缺血性J波人数43人(18.23%)。缺血性J波的冠心病人发生心脏事件人数明显多于无缺血性J波人数,患者在出现急性剧烈胸痛时,患者在ST段抬高前出现明显的J波。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多种指标相关,且病情程度与缺血性J波相关,对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缺血性J波 细胞因子
下载PDF
急诊PCI前后QT离散度、T波峰-末间期和缺血性J波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9
11
作者 周高亮 陈金国 +4 位作者 刘俊 陶春明 张军 周利民 沈童童 《安徽医药》 CAS 2012年第11期1627-1629,共3页
目的探讨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Te)和缺血性J波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AMI患者155例,分为急诊PCI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分别测量两组治... 目的探讨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Te)和缺血性J波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AMI患者155例,分为急诊PCI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分别测量两组治疗前后24 h内的QTd、Tp-Te以及各导联J波的时限和波幅,分析两组治疗前后QTd、Tp-Te以及缺血性J波的发生率和等级的变化。结果单纯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QTd、Tp-Te以及缺血性J波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PCI组术后QTd和Tp-Te显著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前术后缺血性J波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P=0.263);急诊PCI术前小J波、大J波及巨大J波分别为90、31、4个,术后三者分别为92、13、2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7,P<0.05)。结论急诊PCI对AMI患者缺血性J波的发生率可能无影响,但对QTd、Tp-Te的大小和缺血性J波的等级的变化有较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T波峰末间期 缺血性J波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J波与心律失常关系及替罗非班治疗的远期预后 被引量:6
12
作者 夏敏 施亚明 +2 位作者 吴春阳 唐娟 施国富 《海南医学》 CAS 2016年第13期2099-2100,210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J波与心律失常关系及替罗非班治疗的远期预后。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88例,根据心电图检查有无缺血性J波分为J波组38例与非J波组250例,观察两组患者心律失常的...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J波与心律失常关系及替罗非班治疗的远期预后。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88例,根据心电图检查有无缺血性J波分为J波组38例与非J波组250例,观察两组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所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J波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根据有无使用替罗非班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近远期临床疗效。结果 1 J波组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生率分别为39.47%(15/38)、21.05%(8/38),非J波组分别为6.00%(15/250)、2.40%(6/25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术后30 d死亡率、心肌梗死率、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发生率分别为0(0/20)、5.00%(1/20)、5.00%(1/20),对照组分别为22.22%(4/18)、33.33%(6/18)、33.33%(6/1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术后12个月死亡率、心肌梗死率、TVR发生率分别为0(0/20)、5.00%(1/20)、5.00%(1/20),对照组分别为22.22%(4/18)、44.44%(8/18)、38.89%(7/1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J波者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发生率较高,介入手术期间采用替罗非班能够有效降低近期及远期术后患者的死亡率及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缺血性J波 心律失常 替罗非班 疗效
下载PDF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J波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东琦 杨海涛 +6 位作者 李红兵 程功 崔长琮 苏显明 舒娟 薛小临 孙超峰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235-237,共3页
目的总结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J波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分析入选的69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J波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观察J波的形态,出现最明显的部位,出现的时间和消失的时间,所出现的心律失常类型。结果ST段抬高... 目的总结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J波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分析入选的69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J波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观察J波的形态,出现最明显的部位,出现的时间和消失的时间,所出现的心律失常类型。结果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J波综合征患者有明显J波的4例,占总J波综合征人数的5.8%;JT部分融合J波尚可分辨的11例,占总J波综合征人数的15.9%;JT完全融合,J波不可分辨的54例,占总J波综合征人数的78.3%。下壁受累的患者共有57例(82.6%),所有前壁受累(除去含下壁)的患者共12例(17.4%)。无J波伴病理性Q波及J波伴T波倒置的病例。发病后(3.9±2.5)h出现J波,(26.7±17.8)h后消失。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J波综合征可能仅出现在心肌梗死的超急期,J波形态多变,下壁多受累,且容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J波综合征 心电图
下载PDF
替罗非班对伴缺血性J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吕常智 赵利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6-288,共3页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对伴缺血性J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期间心电图的影响并对其近期预后进行评估。方法:将45例12h内发生的伴缺血性J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的患者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治疗组)和非替...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对伴缺血性J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期间心电图的影响并对其近期预后进行评估。方法:将45例12h内发生的伴缺血性J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的患者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治疗组)和非替罗非班治疗组(对照组),疗程24~48h。观察围手术期心电图缺血性J波、sT—T的变化和心律失常的发生及MACE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心电图出现的J波在术后2h内全部消失.抬高的J点与sT段较对照组在术后早期即明显回落,术中及术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以明显改善心电图上出现的缺血性J波,显著降低术中及术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率,降低术后近期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缺血性J波 心电图 心律失常
下载PDF
冠状动脉介入过程中圆锥支或右心室支急性闭塞致心电图改变的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玉良 王伟民 +2 位作者 刘建 卢明瑜 李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67-370,共4页
目的:探讨在右冠状动脉近端血管介入治疗过程中,圆锥动脉或右心室支急性闭塞致心电图改变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8至2012-12于我院行介入治疗的病例,发现3例患者在干预右冠状动脉近端血管过程中,圆锥支或右心室支急性闭塞,术中... 目的:探讨在右冠状动脉近端血管介入治疗过程中,圆锥动脉或右心室支急性闭塞致心电图改变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8至2012-12于我院行介入治疗的病例,发现3例患者在干预右冠状动脉近端血管过程中,圆锥支或右心室支急性闭塞,术中出现胸前导联J点和ST段抬高,其中1例呈典型的Ⅰ型Brugada样心电图改变。总结3例患者的病例特点、冠状动脉影像与心电图变化。结果:右冠状动脉近端血管分支(2例圆锥动脉、1例右心室支)急性闭塞可以诱发胸前导联J点和ST段穹窿型抬高,甚至呈现典型的Ⅰ型Brugada样心电图改变,其中1例患者右心室支持续性闭塞,心电图呈持续性J点和ST段抬高,随后发生了心室颤动。结论:右冠状动脉近端血管分支急性闭塞可以导致胸前导联J点和ST段抬高,甚至继发恶性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椎动脉 冠状动脉缺血 BRUGADA综合征 J波
下载PDF
基于心冲击信号的呼吸率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蒋芳芳 王旭 +1 位作者 杨丹 金晶晶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357-2360,共4页
根据呼吸对心冲击信号的调制作用,提出一种基于坐姿心冲击信号的呼吸率实时检测方法。通过分析不同呼吸状态下心冲击信号的时域振幅及频域成分的变化,确定了呼吸对心冲击成分的调制作用,并采用改进的J波检测算法定位实测信号中的W形组合... 根据呼吸对心冲击信号的调制作用,提出一种基于坐姿心冲击信号的呼吸率实时检测方法。通过分析不同呼吸状态下心冲击信号的时域振幅及频域成分的变化,确定了呼吸对心冲击成分的调制作用,并采用改进的J波检测算法定位实测信号中的W形组合波,对J波和K波进行重新采样,最终使用平滑滤波器恢复呼吸波形,并计算出呼吸率。为了验证算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应用小波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对比实验,并同步采集鼻热敏呼吸信号进行定量统计。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从心冲击信号中较为准确的检测出呼吸率,为多生理参数的无感觉同步监测做了有益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冲击信号 呼吸率检测 J波检测算法 平滑滤波器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J波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28
17
作者 王东琦 苏显明 +7 位作者 李红兵 马奕 杨海涛 于忠祥 程功 陈前 崔长琮 严干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J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55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患者,观察其心电图的演变过程,统计分析J波综合征与冠状动脉病变以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超急...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J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55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患者,观察其心电图的演变过程,统计分析J波综合征与冠状动脉病变以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J波综合征患者16例,其中严重右冠状动脉狭窄10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11例,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J波综合征患者的右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高(P<0.05),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J波综合征的患者(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J波综合征多见于右冠状动脉受累的患者,易致室性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急性心肌梗死 J波综合征 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特征临床分析 被引量:26
18
作者 刘强 杨小梅 韩乾国 《医学与哲学(B)》 2015年第8期32-34,共3页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心电图表现特征及临床价值。选取2011年至2014年共87例STEMI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对其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归纳其心电图改变特点及诊断。结果87例STEMI患者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54...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心电图表现特征及临床价值。选取2011年至2014年共87例STEMI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对其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归纳其心电图改变特点及诊断。结果87例STEMI患者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54例(62.1%),前壁17例(19.5%),前间壁6例(6.9%),急性前壁侧壁4例(4.7%),急性前壁下壁3例(3.4%),急性下壁合并右室3例(3.4%)。心电图中出现室性心律失常42例(48.3%),缺血性J波22例(25.3%),缺血性J波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缺血性J波组(P<0.05)。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87例STEMI患者中66例能够通过心电图判断罪犯血管,14例判断错误,7例无法判断,判断错误和无法判断主要见于多支病变及下壁心肌梗死者。心电图具有预判STEMI梗死部位、罪犯血管的价值,且缺血性J波的出现常提示心电活动不稳定,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同时,心电图误判和不能判断罪犯血管的情况主要见于多支病变及下壁心肌梗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电图 缺血性J波 罪犯血管
下载PDF
心肌缺血少见的几种心电图变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楚英杰 王芳芳 +3 位作者 刘晓宇 贺文奇 王宇航 张培荣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0-333,共4页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患者的少见心电图图形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5例心肌缺血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归纳几种少见的心电图特征。结果 215例患者的心电图资料中:①出现J波者16例,其中2例J波与T波融合且振幅逐波交替;②QTc间期改变者44例,...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患者的少见心电图图形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5例心肌缺血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归纳几种少见的心电图特征。结果 215例患者的心电图资料中:①出现J波者16例,其中2例J波与T波融合且振幅逐波交替;②QTc间期改变者44例,其中延长者25例,缩短者19例;③出现(类)右束支阻滞者23例,其中14例持续存在,9例为一过性出现;④出现各种等位性Q波者106例,其中9例表现为新出现的s波。结论心肌缺血可表现为J波出现,QTc间期的改变、(类)右束支阻滞、s波型等位性Q波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肌缺血 心电图 QTC间期 J波电交替 (类)右束支阻滞 等位性Q波
下载PDF
Brugada综合征若干临床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胡康新 潘洁 姚文亮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6年第1期94-97,共4页
Brugada综合征是一遗传性致心律失常疾病,显示右心前导联(V1~V2)ST段抬高与T波倒置,而心脏结构正常。易发生心室颤动和心脏性猝死。晕厥、夜间濒死性呼吸和心脏停搏是其常见症状。近年来,Bmgada综合征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如揭... Brugada综合征是一遗传性致心律失常疾病,显示右心前导联(V1~V2)ST段抬高与T波倒置,而心脏结构正常。易发生心室颤动和心脏性猝死。晕厥、夜间濒死性呼吸和心脏停搏是其常见症状。近年来,Bmgada综合征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如揭示隐匿性Bmgada1型心电图的方法,除了药物实验外,还发现将右心前导联放置在第2肋间;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早期复极(J波)对Brugada综合征预后判断有很大价值。以前,射频导管消融只针对右室流出道的外膜,现在右室流出道内膜也可做射频导管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UGADA综合征 早期复极 J波综合征 射频导管消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