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rigin of Molar-Tooth Structure Based on Sequence-Stratigraphic Position and Macroscopic Features: Example from Mesoproterozoic Gaoyuzhuang Formation at Jixian Section, Tianjin, North China 被引量:11
1
作者 梅冥相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6年第3期201-208,271,共9页
Both the macroscopic feature and the sequence-stratigraphic position of the molar-tooth structure developed in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Gaoyuzhuang (高于庄) Formation at the Jixian (蓟县) Section in Tianjin (天津... Both the macroscopic feature and the sequence-stratigraphic position of the molar-tooth structure developed in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Gaoyuzhuang (高于庄) Formation at the Jixian (蓟县) Section in Tianjin (天津) can provide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about its origin and can reveal some problems to be further researched in the future. The Mesoproterozoic Gaoyuzhuang Formation is a set of 1 600 m thick carbonate strata. This form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members. The first member is mainly made up of stromatolitic dolomites; the second is marked by a set of manganese dolomites; the third is mainly composed of lamina limeston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lar-tooth strcutures; the fourth is a set of stromatolitic-lithoherm dolomites. According to lithofacies and its succession, several types of meter-scale cycles can be discerned in the Gaoyuzhuang Formation: the L-M type, the subtidal type and the peritidal type. There is a regularly vertical stacking pattern for meter-scale cycles in the third-order sequence. Therefore, the Mesoproterozoic Gaoyuzhuang Form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13 third-order sequences (SQ1 to SQ13 ) and can further be grouped into 4 second-order sequences. The third member is marked by lamina limestones and can be grouped into three third-order sequences (SQ9 to SQ11 ). The molar-tooth structure is develop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third sequence, i.e. SQH , in the third member. Several features of this kind of molar-tooth structure reflect some features of carbonate sedimentation in the Precambrian, such as the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abundant organic matter, and easy silication. Stromatolites are chiefly formed in a shallow tidal-flat environment; lamina are mainly formed in the shallow ramp and molar-tooth structures are mainly generated in a relatively more deep-water environment from the middle to the deep ramp. Therefore, similar to stromatolite and lamina, the molartooth structure might also be a kind of bio-sedimentation structure. This suggestion is based on macroscopic observation and the sedimentary-facies analysis of the molar-tooth structures from the sequencestratigraphic position. These features of Precambrian sedimentation also reveal the problem of Precambrian carbonate sedimentation. With more detailed study, a more practical solution for these problems may be obtained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ar-tooth structure sequence stratigraphy Gaoyuzhuang Formation MESOPROTEROZOIC jixian section in Tianjin.
下载PDF
PALEOMAGNETIC RESULTS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PROTEROZOIC JIXIAN SECTION, NORTH CHINA
2
作者 林金录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88年第17期1453-1457,共5页
The Middle and Upper Proterozoic strata are widespread in Jixian County of North China, where a complete, almost continuous section of about 10,000 m in thickness has been found. The Jixian section is divided into 11 ... The Middle and Upper Proterozoic strata are widespread in Jixian County of North China, where a complete, almost continuous section of about 10,000 m in thickness has been found. The Jixian section is divided into 11 formations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MAGNETISM PROTEROZOIC jixian section North China
下载PDF
中-新元古界标准剖面蓟县系首获高精度年龄制约——蓟县剖面雾迷山组和铁岭组斑脱岩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定年研究 被引量:69
3
作者 李怀坤 苏文博 +5 位作者 周红英 相振群 田辉 杨立公 Warren D HUFF Frank R ETTENSOHN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999-3012,共14页
近期在蓟县中-新元古界标准剖面铁岭组和雾迷山组首次发现斑脱岩、并测得其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年龄为~1440Ma(1439±14Ma)和~1485Ma(1483±13Ma和1487±16Ma),这标志着这条传统的标准剖面上以碳酸盐岩为主体的蓟... 近期在蓟县中-新元古界标准剖面铁岭组和雾迷山组首次发现斑脱岩、并测得其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年龄为~1440Ma(1439±14Ma)和~1485Ma(1483±13Ma和1487±16Ma),这标志着这条传统的标准剖面上以碳酸盐岩为主体的蓟县系上部的两个重要组,从此也获得了直接的、高精度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约束。这是华北中-新元古界标准剖面蓟县系相关地层单位首次获得直接而精确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约束,也是在整个华北北缘燕山地区雾迷山组内部首次获得精确的直接定年。这一进展为闻名中外的天津蓟县剖面中-新元古界年代地层格架的正确厘定、以及今后继续作为华北该阶段的标准剖面,并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关地层的正确对比等,提供了新的、精确的年代学"锚点",因而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蓟县剖面 斑脱岩 铁岭组 雾迷山组 SHRIMP U-Pb同位素测年 中元古界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中元古代晚期浅海高能沉积环境中的海绿石:以天津蓟县剖面铁岭组为例 被引量:32
4
作者 梅冥相 杨锋杰 +1 位作者 高金汉 孟庆芬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6-158,共13页
海绿石是一种富钾、富铁的含水层状铝硅酸盐矿物,在沉积学领域常被作为一种普遍的指相矿物。多年研究的结果表明,现代海绿石主要形成在慢速、弱还原的较深水环境中,而且还可以作为"凝缩段"的识别标志之一。天津蓟县剖面中元... 海绿石是一种富钾、富铁的含水层状铝硅酸盐矿物,在沉积学领域常被作为一种普遍的指相矿物。多年研究的结果表明,现代海绿石主要形成在慢速、弱还原的较深水环境中,而且还可以作为"凝缩段"的识别标志之一。天津蓟县剖面中元古界铁岭组第二段灰岩中的海绿石,产在高能叠层石岩礁之中,主要以胶体形式富集在叠层石和均一石的边界上,代表较为典型的原地海绿石;较高的氧化钾含量(大于8%)而显示出高成熟海绿石的特点。很明显,铁岭组二段灰岩中的原地高成熟海绿石,不但不能作为"凝缩段"的识别标志,而且也不是长时间地层间断的产物。由于形成在正常高能浅海环境,而且处于中元古代末期,与现代沉积中的海绿石存在较大的差异,可能代表了中元古代末期的正常浅海还处于含氧量不够充分的弱还原状态,最终使铁岭组灰岩中的海绿石成为前寒武纪海绿石产出的一个典型代表,也间接的表明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海绿石产出的多样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绿石 铁岭组 中元古代 蓟县剖面
下载PDF
华北地区北部中—上元古界泥页岩储层特征及页岩气资源潜力 被引量:18
5
作者 牛露 朱如凯 +3 位作者 王莉森 白斌 王拓 崔金钢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64-672,698,共10页
中国页岩气资源丰富,已取得了南方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气和中生界陆相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突破,但对于华北地区分布广泛的中—上元古界古老泥页岩,前人对其烃源岩特征开展了较多研究,作为页岩储层研究还是空白.对天津蓟县地区中—上元古界串... 中国页岩气资源丰富,已取得了南方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气和中生界陆相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突破,但对于华北地区分布广泛的中—上元古界古老泥页岩,前人对其烃源岩特征开展了较多研究,作为页岩储层研究还是空白.对天津蓟县地区中—上元古界串岭沟组、洪水庄组、下马岭组泥页岩,通过全岩及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压汞、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吸附分析,结合环境扫描电镜(ESEM)及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观察,进行了储层黏土矿物组成、TOC含量、成熟度、孔隙类型特征及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样品矿物成分以石英和黏土矿物为主,其中石英含量20.3%~52.3%,黏土矿物含量38.4%~54.1%,TOC含量从0 008%~3.440%不等,R.值范围为1.44%~3.01%,样品整体孔隙较发育,孔隙类型主要包括粒间孔及粒间溶孔、有机质边缘孔、粒内孔及粒内溶孔、黏土矿物晶间孔等,3个岩组泥页岩对比分析认为洪水庄组页岩储层最好,其次是下马岭组和串岭沟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蓟县剖面 中—上元古界 古老泥页岩 储层特征 储层评价
下载PDF
蓟县剖面中—新元古代沉积物的稳定碳同位素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超 彭平安 +2 位作者 盛国英 傅家谟 阎玉忠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33-440,共8页
本文报道了蓟县剖面约1 Ga的中—新元古代沉积物中干酪根、可溶单体烃类等沉积有机质与共生碳酸盐的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并结合剖面古环境和古生物资料对这些同位素数据进行了初步讨论。干酪根和共生碳酸盐碳同位素数据表明,约1.55 Ga以... 本文报道了蓟县剖面约1 Ga的中—新元古代沉积物中干酪根、可溶单体烃类等沉积有机质与共生碳酸盐的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并结合剖面古环境和古生物资料对这些同位素数据进行了初步讨论。干酪根和共生碳酸盐碳同位素数据表明,约1.55 Ga以前地表环境中CO_2浓度曾迅速下降,而之后趋于稳定。沉积碳酸盐和共生干酪根之间的碳同位素差值(△_C)记录了燕山盆地元古宙演化中海侵和海退的交替以及随之具有不同适应性生物群落的更迭。剖面1.4 Ga以前的干酪根和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的稳定碳同位素特征符合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主要起源于喜盐古细菌类脂的假设,而之后,三者之间的碳同位素特征表明正构烷烃主要起源于原始藻类有机质,而类异戊二烯烷烃则保持着喜盐古细菌类脂的输入。正构烷烃生物起源的转变表明,1.4 Ga以后,古燕山盆地水体中原始类脂物质的异养降解程度明显降低。这一降低可能与在此阶段形成的稳定浅水陆表海环境有关。蓟县剖面干酪根与可溶单体烃类的稳定碳同位素关系显示了具有局限海特征的元古宙燕山海盆独特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蓟县剖面 元古宙 碳酸盐 干酪根 可溶单体烃 碳同位素 有机质 生物地球化学
下载PDF
蓟县中元古界下马岭组中菱铁矿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7
作者 朱祥坤 张衎 +6 位作者 张飞飞 高兆富 董爱国 包创 郭跃玲 闫斌 刘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16-822,共7页
蓟县剖面中元古界下马岭组地层下部黑色岩系中发现丰富的铁质结核,经X射线粉晶衍射、显微镜下观察、能谱分析等方法鉴定,确定铁质结核主要由菱铁矿构成。这些菱铁矿可能具有经济意义。另外,野外和室内研究表明,无论是铁质结核还是黑色... 蓟县剖面中元古界下马岭组地层下部黑色岩系中发现丰富的铁质结核,经X射线粉晶衍射、显微镜下观察、能谱分析等方法鉴定,确定铁质结核主要由菱铁矿构成。这些菱铁矿可能具有经济意义。另外,野外和室内研究表明,无论是铁质结核还是黑色岩系本身,都匮乏硫化物。这一发现说明中元古代下马岭期的燕辽海盆水体贫氧、富铁、贫硫,不是硫化的海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铁矿 中元古界 蓟县剖面 下马岭组
下载PDF
天津蓟县铁岭组新剖面钾质斑脱岩锆石U-Pb测年及Hf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郭文琳 苏文博 +5 位作者 张健 李惠民 周红英 李怀坤 Frank R ETTENSOHN Warren DHUFF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433-2454,共22页
天津蓟县西北的大喻山铁岭组剖面钾质斑脱岩夹层锆石U-Pb年龄(1439±14Ma)是约束"蓟县剖面"年代格架的重要锚点,但该剖面露头已遭到严重破坏。最近,笔者在蓟县东北、目前已禁止开采的大五尖采石场发现了铁岭组新剖面,并... 天津蓟县西北的大喻山铁岭组剖面钾质斑脱岩夹层锆石U-Pb年龄(1439±14Ma)是约束"蓟县剖面"年代格架的重要锚点,但该剖面露头已遭到严重破坏。最近,笔者在蓟县东北、目前已禁止开采的大五尖采石场发现了铁岭组新剖面,并在其二段近底部再次确认多层钾质斑脱岩,测得其中两层LA-ICPMS锆石U-Pb年龄(1445±12Ma以及1442±10Ma);采自原大喻山剖面该组二段近底部斑脱岩夹层的样品,也获得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1439±11Ma)。以上三个年龄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与之前在原大喻山剖面及河北平泉刘家沟剖面该组二段近底部斑脱岩夹层所获的SHRIMP锆石U-Pb年龄(1439±14Ma及1437±21 Ma)也完全可比。与此同时,本文对以上3个样品锆石还开展了锆石原位Hf同位素研究。其结果显示,176Hf/177Hf值变化范围为0. 281703~0. 281880,εHf(t)=-6. 7^-0. 2,两阶段模式年龄为2200~2603Ma,高斯分布峰值为~2360Ma。这表明,铁岭组钾质斑脱岩的物源主要来自于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早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本研究为蓟县剖面乃至燕山地区铁岭组高精度年代约束及地层格架厘定等,提供了更多年代学佐证,进一步夯实了整个蓟县剖面作为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界标准剖面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同时,对华北中元古界钾质斑脱岩夹层的锆石首次开展Lu-Hf同位素研究,为探讨这一特殊类型沉积岩的源岩及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发现剖面也为未来继续围绕铁岭组的各项研究,提供了一处露头良好、年代框架扎实可靠、可长期观测的新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岭组 LA-ICPMS锆石U-Pb测年 LU-HF同位素 钾质斑脱岩 蓟县剖面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对华北中元古代海侵初期“河流相”沉积的重新认识:以天津蓟县剖面为例 被引量:14
9
作者 钟焱 赵亮东 +1 位作者 陈留勤 梅冥相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29,共9页
作为中元古代海侵初期一套厚达400余米的非成熟含砾砂岩地层,常州沟组第一段曾被解释为一套河流相沉积序列。然而,来自于蓟县剖面的实际资料表明需要重新审视前人的解释。在蓟县剖面常州沟组最底部的含细砾粗砂岩中,双向交错层理及冲刷... 作为中元古代海侵初期一套厚达400余米的非成熟含砾砂岩地层,常州沟组第一段曾被解释为一套河流相沉积序列。然而,来自于蓟县剖面的实际资料表明需要重新审视前人的解释。在蓟县剖面常州沟组最底部的含细砾粗砂岩中,双向交错层理及冲刷面的频繁发育表明了其具有潮汐作用的沉积特点,这种认识否定了海侵初期大面积发育河流而衍生出的"河侵"的错误概念,并且从另一侧面表明华北克拉通在中元古代早期地壳尚未稳定,不具备形成厚400余米的河流沉积背景。因此,对中元古代初期"河流相"的再审视,为古地理环境重建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新途径和重要的实际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沉积 潮坪沉积 常州沟组 蓟县剖面 中元古界
下载PDF
蓟县剖面元古宙沉积物(1.8~0.85Ga)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超 彭平安 +2 位作者 盛国英 傅家谟 阎玉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53-462,共10页
报道了蓟县剖面长达 10亿年的元古宙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剖面样品具有基本类似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 ,其中 ,特征的长链类异戊二烯化合物 ( >C2 0 )可能起源于元古宙燕山古海中的喜盐等古细菌 ,而 18... 报道了蓟县剖面长达 10亿年的元古宙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剖面样品具有基本类似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 ,其中 ,特征的长链类异戊二烯化合物 ( >C2 0 )可能起源于元古宙燕山古海中的喜盐等古细菌 ,而 18 和 19 降松香 8,11,13 三烯则可能具有藻类起源。通过对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分布特征与剖面各期古环境和古生物资料的对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蓟县剖面 元古宙 沉积物 生物标志化合物 古环境 古生物 古燕山盆地 生物群落
下载PDF
华北蓟县中元古界剖面中燧石条带的形成机制——硼硅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悦 李延河 +2 位作者 范昌福 胡斌 高建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055-2067,共13页
天津蓟县中新元古界海相沉积碳酸盐岩建造中分布大量燧石条带,特别是雾迷山组燧石条带与白云岩互层密集产出,沉积韵律非常明显,记录了其形成时海洋的化学和生物等信息,但关于其成因和形成机制还存在不同的认识。我们对蓟县中元古界剖面... 天津蓟县中新元古界海相沉积碳酸盐岩建造中分布大量燧石条带,特别是雾迷山组燧石条带与白云岩互层密集产出,沉积韵律非常明显,记录了其形成时海洋的化学和生物等信息,但关于其成因和形成机制还存在不同的认识。我们对蓟县中元古界剖面中碳酸盐岩的硼同位素和燧石条带的硅氧同位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燧石条带的δ 30 Si NBS 28 值为0. 6‰~3. 3‰,平均2. 2‰,较热水化学沉积硅质岩的δ 30 Si NBS 28 值显著偏高,与浅海生物沉积硅质岩的硅同位素组成相近。燧石条带的δ 18 O V SMOW 值为21. 7‰~27. 8‰,平均25. 5‰,较热液成因硅质岩的值明显偏高,而与常温海相硅质岩的δ 18 O值相似。蓟县剖面白云岩和灰岩等碳酸盐岩的δ 11 B SRM 951 值为0‰~11. 0‰之间,平均4. 8‰,较现代海相碳酸盐的值明显偏低。高于庄组至雾迷山组燧石条带白云岩的δ 11 B值普遍高于白云岩和灰岩的值,在3. 3‰~12. 9‰之间,平均8. 4‰。在酸性条件下富集重硼同位素的B(OH) 3掺入碳酸盐的比例增加,可导致其δ 11 B值升高。这表明燧石条带白云岩可能形成于局部酸性水环境。结合碳酸盐和SiO 2溶解/沉淀与pH之间相互关系,提出蓟县剖面中的燧石条带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同沉积的生物化学沉积硅质岩。中元古代海水中SiO 2浓度高,基本呈饱和状态,Mg/Ca比值高,生物活动已成为影响海洋环境的重要因素。在生物活动繁盛期大量有机质沉积于海底,导致海水-沉积物界面附近pH值大幅下降(pH<7. 8),白云石等碳酸盐溶解度升高,难以沉淀;与此相反,SiO 2溶解度降低,达到过饱和,大量沉淀形成燧石条带/透镜体。生物活动羸弱期,海底pH值升高恢复到正常水平,SiO 2溶解度升高,碳酸盐溶解度降低,形成白云岩等碳酸盐沉淀。生物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则形成白云岩与燧石互层的条带状韵律层。燧石条带白云岩的硼同位素组成反映的是局部流体的δ 11 B和pH值,不适合用来反演海水的硼同位素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蓟县中元古界剖面 燧石条带白云岩 硼同位素 硅同位素 PH值
下载PDF
天津蓟县雾迷山旋回层基本模式及其马尔柯夫链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梅冥相 马永生 郭庆银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88-299,共12页
天津蓟县剖面的中元古界雾迷山组 ,是一套碳酸盐岩地层 ,具近似对称相序组构的环潮坪型碳酸盐米级旋回层序特别以育。其近似对称的相序组构及普遍的 1∶4叠加形态 ,表明它们与短偏心率旋回具有成因关联 ,被命名为雾迷山旋回层来代表真... 天津蓟县剖面的中元古界雾迷山组 ,是一套碳酸盐岩地层 ,具近似对称相序组构的环潮坪型碳酸盐米级旋回层序特别以育。其近似对称的相序组构及普遍的 1∶4叠加形态 ,表明它们与短偏心率旋回具有成因关联 ,被命名为雾迷山旋回层来代表真正的碳酸盐沉积旋回。雾迷山旋回层是与高频率海平面变化相关的环境加深及环境变浅过程的产物。马尔柯夫链分析的结果表明了雾迷山旋回层的基本相序模式是客观存在的 ,由于它们以瞬时暴露间断面为界 ,因而与Vail等(1977)的层序地层概念体系中所定义的“准层序”存在明显的差异。尽管难以断定前寒武纪地球轨道效应旋回的周期完全与显生宙一致 ,但是 ,七级韵律层、六级旋回层及五级准层序组之间的垂直叠置形态 ,以及由它们所指示的周期时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迷山旋回层 马尔柯夫链分析 中元古界 天津蓟县 迷山组 碳酸盐岩地层
下载PDF
天津蓟县中元古界雾迷山组复合海平面变化旋回层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梅冥相 杜本明 +1 位作者 周洪瑞 罗志清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9年第5期12-22,共11页
天津蓟县中元古界雾迷山组为一套厚3000 余米的碳酸盐岩地层,叠层石生物层和凝块石生物丘特别发育。它们与潮坪相泥晶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构成具对称相序组构的环潮坪型碳酸盐米级旋回层序。米级旋回层序之顶覆以厚度不等的澲湖相... 天津蓟县中元古界雾迷山组为一套厚3000 余米的碳酸盐岩地层,叠层石生物层和凝块石生物丘特别发育。它们与潮坪相泥晶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构成具对称相序组构的环潮坪型碳酸盐米级旋回层序。米级旋回层序之顶覆以厚度不等的澲湖相白云质泥页岩。常常3 ~5 个米级旋回层序呈有序叠加构成五级准层序组,少数米级旋回层序还可识别出5 个七级韵律层而呈现出1∶5 的叠加关系。因此,七级韵律层、米级旋回层和五级准层序组分别与岁差旋回、短偏心率旋回、长偏心率旋回间存在有成因联系。根据米级旋回层序在长周期层序中的有序垂直叠加形式,在雾迷山组中可识别出26 个三级层序,进一步归为6 个二级层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回层序 复合海平面变化 雾迷山组 中元古界
下载PDF
蓟县中上元古界典型剖面锶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地层意义 被引量:18
14
作者 李华芹 蔡红 +1 位作者 秦正永 刘波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4年第Z1期232-244,共13页
笔者在地矿部同位素开放研究实验室资助下,对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等各系界线及各地层组之间,进行了锶同位素组成测定,并探讨地层剖面系级之间及层内 ̄(87)Sr/ ̄(86)Sr同位素组成可能的变化及其地层意义。为追朔地... 笔者在地矿部同位素开放研究实验室资助下,对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等各系界线及各地层组之间,进行了锶同位素组成测定,并探讨地层剖面系级之间及层内 ̄(87)Sr/ ̄(86)Sr同位素组成可能的变化及其地层意义。为追朔地层形成时间和演化历史,乃至为全球元古宙地层划分对比提供新的依据,填补我国在锶同位素地层学研究领域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蓟县剖面 锶同位素 年代效应
下载PDF
Basic Lithofacies-Succession Model for the Wumishan Cyclothems: Their Markov Chain Analysis and Regularly Vertical Stacking Patterns in the Third-Order Sequences 被引量:19
15
作者 MEI Mingxiang, MA Yongsheng and GUO Qingyin Institute of Earth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Petrochemical Corporation (SINOPEC), Beijing 100029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21-431,共11页
The Mesoproterozoic Wumishan Formation in the Jixian section of Tianjin is a succession of 3300-m-thick carbonate strata formed in a period of about 100 Ma (1310±20 Ma-1207±10 Ma). In this succession of stra... The Mesoproterozoic Wumishan Formation in the Jixian section of Tianjin is a succession of 3300-m-thick carbonate strata formed in a period of about 100 Ma (1310±20 Ma-1207±10 Ma). In this succession of strata, the carbonate metre-scale cyclic sequences belonging to peritidal type with an approximately symmetrical lithofacies-succession are best developed. The wide development of 1:4 stacking patterns shows that these metre-scale cyclic sequences are genetically related to the short-eccentricity cycles, which are called the Wumishan cyclothems that could truly represent sedimentary cycles. Generally, massive and thick-bedded calcareous dolomites and dolomitic limestones of stromatolite biostromes and thrombolite bioherms constitute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Wumishan cyclothems. The lower and upper parts consist of tidal flat dolostones, sandy-muddy dolostone and the top part is composed of lagoonal facies dolomitic shales with a paleosol cap. Therefore, an approximately symmetrical lithofacies-succession is formed. Many features such as the clear deepening and shoaling vectors of cyclothems, and all kinds of marks of fresh-water diagenesis indicate that the Wumishan cyclothems are the product of autocyclic sedimentation governed by allocyclic high-frequency sea-level changes. The results of a Markov chain analysis reaffirm the existence of the lithofacies-succession model of the Wumishan cyclothems. The boundaries of the Wumishan cyclothems are marked by the instantaneous exposed punctuated surface, which leads to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cyclothems and the parasequences of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terminology system. It is difficult to form a judgment that the time span of the Milankovitch cycles in the Precambrian is certainly equal to that of the Phanerozoic, but the regularly vertical stacking patterns of the seventh-order rhythms, sixth-order cyclothems and fifth-order parasequence sets still indicate their consistency with the duration of the Milankovitch cycles in the Phanerozo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umishan cyclothems Markov chain analysis MESOPROTEROZOIC jixian section TIANJIN
下载PDF
对前寒武纪一些沉积构造成因的思考:以天津蓟县剖面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贺娟 孙晓岭 王德海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44-54,共11页
天津蓟县剖面元古界地层中发育一类特殊的沉积构造。通过对蓟县剖面发育的砂脉构造和臼齿构造(微亮晶集合体)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从宏观、微观特征以及发育的层序地层位置等角度归纳两者的异同,包括外观形态、与底基质接触关系、与层理关... 天津蓟县剖面元古界地层中发育一类特殊的沉积构造。通过对蓟县剖面发育的砂脉构造和臼齿构造(微亮晶集合体)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从宏观、微观特征以及发育的层序地层位置等角度归纳两者的异同,包括外观形态、与底基质接触关系、与层理关系、组成矿物成分、沉积环境、成岩特征、孔隙系统的扩展方式、分布时限、成因模式等。此外,通过与宏观藻类化石共生的臼齿构造微观特征研究,揭示臼齿构造微生物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砂脉构造在海进期—高水位早期形成,臼齿构造形成于最大海泛期以后的深水环境,风暴浪基面附近更发育,并受风暴流和原孔隙流体的对流渗流作用影响;由于广泛的海进造成微生物群落异常繁殖,在沉积底基质上发育微生物席,微生物席暴露后脱水干裂,而后在水动力作用下充填碎屑颗粒形成砂脉构造,这属于物理地质作用过程引起的再沉积作用结果;相比而言,臼齿构造的形成更复杂,元古代时期大气中CO2分压几次大的波动是控制微亮晶形成的主因,致使海水中碳酸钙过饱和度很大,风暴流和孔隙流体快速渗流混合作用带来了微亮晶成核的原始微粒碎屑,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导致微亮晶在先存裂隙或底基质孔隙空间中快速成核和结晶生长;伴随微亮晶的生长,孔隙流体从孔隙中排出并向周围孔隙介质运移扩散,使得孔隙流体压力在附近基质中积累,导致裂隙进一步发展和臼齿构造的形态复杂性,这属于风暴作用诱导的化学地质作用过程引起的再沉积结果,涉及微生物-化学-流体力学耦合作用影响。砂脉构造和臼齿构造都经历过微生物席发育-埋藏-脱水脱气作用,都可以归为微生物引起的原生沉积构造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脉构造 臼齿构造 微生物席 沉积构造 还原环境 蓟县剖面 孔隙流体
下载PDF
燧石^(40)A-^(39)Ar马鞍形年龄谱形成机制探讨——以蓟县剖面铁岭组燧石为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松山 裘冀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63-367,共5页
对燕山地区蓟县剖面铁岭组条带状燧石进行Ar - Ar 阶段加热实验,获得一个马鞍形年龄谱。通过对各温度阶段K、Ca 、Cl 质量分数及Cl/K、Ca/K 比值变化特征的分析,笔者认为马鞍形谱线左侧视年龄的变化与燧石中流体包裹体含过剩Ar 有直接关... 对燕山地区蓟县剖面铁岭组条带状燧石进行Ar - Ar 阶段加热实验,获得一个马鞍形年龄谱。通过对各温度阶段K、Ca 、Cl 质量分数及Cl/K、Ca/K 比值变化特征的分析,笔者认为马鞍形谱线左侧视年龄的变化与燧石中流体包裹体含过剩Ar 有直接关系;而右侧的变化则与燧石晶格中过剩Ar 的释放有关。马鞍形谱线往往意味着样品含过剩Ar;但含过剩Ar 的样品不一定都呈马鞍形。当燧石纯度很高,加热阶段划分得很细时,马鞍形谱线中温区间最小视年龄具有某种年代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蓟县剖面 铁岭组 燧石 马鞍形年龄谱 氩40-氩39
下载PDF
天津蓟州东水厂中元古代高于庄组凝灰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对中元古代生物-环境事件的制约 被引量:10
18
作者 田辉 李怀坤 +4 位作者 张健 苏文博 刘欢 相振群 钟焱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20年第2期153-160,共8页
对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新元古界标准剖面的高于庄组第三亚组(张家峪亚组)下部凝灰岩样品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获得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1582±12 Ma。该凝灰岩层厚度约15 cm,层位介于高于庄组第三亚组下部“瘤状灰岩”层与... 对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新元古界标准剖面的高于庄组第三亚组(张家峪亚组)下部凝灰岩样品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获得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1582±12 Ma。该凝灰岩层厚度约15 cm,层位介于高于庄组第三亚组下部“瘤状灰岩”层与含宏观藻类化石(Parachuaria glabra.)层之间,紧邻藻类化石层。该地层时代为高于庄组属于国际中元古界盖层系(Calymmian System)下部层位提供了新依据,为中元古代高于庄组全球生物-环境事件及全球对比提供了重要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灰岩 高于庄组 SHRIMP U-Pb测年 蓟县剖面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前寒武纪“臼齿状构造谜”的一些认识:来自天津蓟县剖面高于庄组的信息 被引量:20
19
作者 梅冥相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597-610,共14页
臼齿状构造是一种主要分布在前寒武纪非叠层石碳酸盐岩中的、特殊的"谜"一样的沉积构造,以发育一系列奇形怪状、大大小小的裂缝和裂隙为特征,这些裂缝和裂隙由等粒和均匀的微亮晶方解石充填。臼齿状构造时代分布的特殊性(新... 臼齿状构造是一种主要分布在前寒武纪非叠层石碳酸盐岩中的、特殊的"谜"一样的沉积构造,以发育一系列奇形怪状、大大小小的裂缝和裂隙为特征,这些裂缝和裂隙由等粒和均匀的微亮晶方解石充填。臼齿状构造时代分布的特殊性(新太古代至新元古代)以及分布的全球性,使其在显生宙还未发现类似的对等物。对臼齿状构造成因的不同认识使其成为"臼齿状构造谜"。天津蓟县剖面中元古界高于庄组(1,600Ma至1,400Ma)第3段隐晶质泥晶灰岩序列中的臼齿状构造,以其特别的沉积特征为了解"臼齿状构造谜"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信息。这些特征包括:(1)臼齿状构造特别的形态学特征,(2)由微亮晶所充填的臼齿状裂缝具有明显的边界(以富集残余有机质和黄铁矿为特点),(3)臼齿状构造的宿主岩石是不发育叠层石和纹理化构造的隐晶质泥晶灰岩,(4)与臼齿状构造常常共生的极为特别的宏观藻类化石等。因此,臼齿状构造可以解释为一种发育在席底生境中、由一系列复杂的作用过程所形成的、与微生物相关的原生沉积构造。作为前寒武纪最普遍的沉积现象,臼齿状构造为更好地理解复杂多变的前寒武纪碳酸盐岩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 臼齿状构造 高于庄组 天津蓟县剖面
下载PDF
天津蓟县高于庄组(约1450Ma)遗迹化石的新发现 被引量:6
20
作者 孙淑芬 朱士兴 黄学光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5年第2期65-70,共6页
首次发现于蓟县高于庄组(约1 450 Ma)的遗迹化石Spirelluchnum(ichnogen.nov.)是垂直层面的螺旋型潜穴,穴深3~3.5 cm,最大宽度为3 cm.化石产于岩层内,呈规则的顺时针螺旋体,颜色比围岩深,随着围岩新鲜程度的增加,二者反差变小.这些特... 首次发现于蓟县高于庄组(约1 450 Ma)的遗迹化石Spirelluchnum(ichnogen.nov.)是垂直层面的螺旋型潜穴,穴深3~3.5 cm,最大宽度为3 cm.化石产于岩层内,呈规则的顺时针螺旋体,颜色比围岩深,随着围岩新鲜程度的增加,二者反差变小.这些特征表明该化石为后生动物的遗迹.距今约14.5亿年前动物遗迹化石的发现,有可能使后生动物出现的时间推前8~9亿年,同时为后生动物的起源和进化提供可靠的化石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生动物 遗迹化石 高于庄组 蓟县剖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