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偏振雷达K_(DP)足及Z_(DR)弧的自动识别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管理 戴建华 +3 位作者 袁招洪 陶岚 尹春光 邹兰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78-591,共14页
差分反射率(Z_(DR))弧表示超级单体风暴中前侧入流区域弧状的Z_(DR)大值区,差分相移率(K_(DP))足则表示风暴核心顺切变方向K_(DP)大值区。超级单体风暴中的Z_(DR)弧及Z_(DR)弧-K_(DP)足分离特征已被证实为风暴中粒子“分选机制”的重要... 差分反射率(Z_(DR))弧表示超级单体风暴中前侧入流区域弧状的Z_(DR)大值区,差分相移率(K_(DP))足则表示风暴核心顺切变方向K_(DP)大值区。超级单体风暴中的Z_(DR)弧及Z_(DR)弧-K_(DP)足分离特征已被证实为风暴中粒子“分选机制”的重要示踪因子,并且Z_(DR)弧和K_(DP)足质心连线和分离角与低层入流和风暴相对螺旋度相关较好。为快速识别K_(DP)足及Z_(DR)弧并提取Z_(DR)弧-K_(DP)足分离特征,运用其指示意义提升极端大风和冰雹的预报能力。基于经典概念模型和机器学习方法,利用华东地区S波段双偏振雷达探测资料,进行了K_(DP)足和Z_(DR)弧的自动识别算法设计,并计算了Z_(DR)弧-K_(DP)足质心距离和分离角。而后针对华东地区4次超级单体风暴过程,结合地面自动观测资料验证了K_(DP)足及Z_(DR)弧识别结果及定量化计算效果。结果显示:设计的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出超级单体风暴中的K_(DP)足和Z_(DR)弧,Z_(DR)弧-K_(DP)足质心距离和分离角的变化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指示极端大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_(DR)弧 k_(dp)足 质心距离 分离角
下载PDF
一次强冰雹超级单体风暴双偏振参量特征分析
2
作者 李芳 刁秀广 魏鸣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5-209,共15页
利用济南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章丘探空和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灾情调查,对2021年7月9日发生在济南章丘的一次特大冰雹超级单体风暴双偏振和微物理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涡天气背景下,强的垂直风切变和强的对流... 利用济南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章丘探空和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灾情调查,对2021年7月9日发生在济南章丘的一次特大冰雹超级单体风暴双偏振和微物理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涡天气背景下,强的垂直风切变和强的对流有效位能,利于超级单体的形成与维持。阵风锋是风暴触发机制,也是风暴长时间维持机制。初始风暴由阵风锋触发,经过合并发展产生超级单体。成熟阶段,风暴西侧与阵风锋交汇区域不断激发新生单体,并与主体合并,风暴长时间维持。风暴顶强辐散是中气旋长时间维持和风暴顶高度较高的关键因子之一。特大冰雹阶段风暴底层右后有明显的入流缺口,其前侧有差分反射率(Z_(DR))弧,表现为少量大的液态粒子或小的湿冰粒子,入流缺口左侧强反射率因子区对应小的Z_(DR)和小的相关系数,为冰雹降落区。垂直结构上,强上升气流区一侧存在深厚的有界弱回波区,0℃层高度之下分布有Z_(DR)环,有界弱回波区内及上方存在Z_(DR)柱,且高度较高,含有少许偏大的液态或融化的小的冰相粒子。较高的Z_(DR)柱表明风暴内上升气流强盛且高度较高,利于风暴的发展与维持以及冰雹粒子的湿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 强冰雹 差分反射率(Z_(DR))柱 差分相移率(k_(dp))柱
下载PDF
正交试验设计应用要点及其DPS实施 被引量:17
3
作者 郭新梅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3期40-41,44,共3页
正交试验设计是进行多因素试验最简单、精确的方法,系统阐述了正交试验应用的重要知识点,包括指标、因素、水平的选择,因素间互作列及空列的合理设置,并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DPS软件进行正交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以期促进正交试验设计的合... 正交试验设计是进行多因素试验最简单、精确的方法,系统阐述了正交试验应用的重要知识点,包括指标、因素、水平的选择,因素间互作列及空列的合理设置,并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DPS软件进行正交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以期促进正交试验设计的合理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试验设计 正交表 因素 交互 空列 dpS
下载PDF
长沙一次大暴雨的双偏振及风场反演特征分析
4
作者 唐明晖 付炜 +2 位作者 罗源 周慧 蔡荣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3-632,共10页
利用S波段双偏振雷达和X波段相控阵雷达对2022年4月25日长沙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1)回波带由东北-西南向带状演变成东-西向带状,差分反射率因子(Z_(DR))大值区(≥1.0 dB)呈带状分布,列车效应造成长沙大暴雨天气过程。(2)过程对流单体东... 利用S波段双偏振雷达和X波段相控阵雷达对2022年4月25日长沙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1)回波带由东北-西南向带状演变成东-西向带状,差分反射率因子(Z_(DR))大值区(≥1.0 dB)呈带状分布,列车效应造成长沙大暴雨天气过程。(2)过程对流单体东-西向排列且强回波(≥45 dBZ)扩展至6 km,Z_(DR)、差分相移率(K_(DP))柱扩展至融化层高度以上;对流单体融化层高度以下Z_(DR)大部分为正值,且底层Z_(DR)、K_(DP)大值区说明雨滴不仅水平直径大且数浓度高,对应雨强大。(3)分钟雨量超过1 mm对应1.7~2.4°·km^(-1)K_(DP)值,且出现K_(DP)空洞;分钟雨量超过2 mm对应2.4~3.1°·km^(-1)K_(DP)值。(4)三维风场显示强降水期间,带状对流回波前侧、南侧强西南风为大暴雨源源不断输送水汽;较深厚的辐合有利于带状回波维持;弓型回波伴有气旋式风场;高层风场有强辐散。(5)三维风场和强度垂直剖面显示最强降水时段有明显云砧回波,有利的动力抬升和水汽输送使得强回波中心M得以维持;随着中低层逐渐转为西北风或西风,回波减弱、分钟雨量陡降。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双偏振产品对对流性降雨有明显的指示意义,X波段相控阵雷达反演的三维风场较好地刻画了对流强度及辐合、辐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双偏振雷达 相控阵雷达 列车效应 ZDR kdp
下载PDF
青岛机场一次冰雹过程的双偏振雷达分析
5
作者 刘源 陈思远 +2 位作者 张钰欣 房云龙 赵京华 《气象科技》 2024年第4期549-559,共11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站点资料、探空资料、青岛S波段多普勒和双偏振雷达资料对2023年7月8日下午青岛机场一次对流单体冰雹过程天气背景以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过程是在500 hPa强西风带、冷涡槽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具...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站点资料、探空资料、青岛S波段多普勒和双偏振雷达资料对2023年7月8日下午青岛机场一次对流单体冰雹过程天气背景以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过程是在500 hPa强西风带、冷涡槽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具有很强的局地性。整层大气具有强的不稳定性,上干下湿特征明显,低层垂直风切变强度中等,深层垂直风切变较强,0~6 km风矢量差达到21 m/s,高低空温差较大,湿球温度0℃高度为4 km。雷达回波具有高耸的强回波、有界弱回波区、回波悬垂和三体散射结构,同时中层4~8 km的高度处有明显中气旋结构,气旋直径约4 km,辐合层厚度约为3.2 km,高层出现速度辐散,这些均为典型雹暴的雷达特征。单体的垂直液态水含量(C-VIL)和垂直液态水含量(VIL)密度的大值能够很好对应冰雹粒子,C-VIL突变还能作为预报冰雹和大风参考指标,C-VIL跃增出现比青岛机场降雹提前30 min,骤降出现比青岛机场大风出现提前7 min。这次冰雹过程,双偏振雷达差分反射率因子Z_(DR)和相关系数ρhv能有效区分冰雹和强降水,而差分相位常数K_(DP)大值区对应大雨或融化的冰雹,需要结合其他参量进一步判断粒子形态。这次冰雹过程出现了明显的Z_(DR)和K_(DP)柱结构,Z_(DR)柱高于K_(DP)柱,Z_(DR)柱对应较强的上升运动,与速度图上的中气旋位置相对应,K_(DP)柱对应着较明显的下沉气流。分析的结果能为青岛机场的冰雹短临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也对于实际应用双偏振雷达产品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双偏振雷达 C-VIL VIL密度 Z DR柱 k dp
下载PDF
浙北地区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6
作者 孙轶 傅娜 徐哲永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9期193-195,共3页
针对2023年8月28日浙江北部舟山地区强对流过程中短时强降水成因,利用自动站资料、雷达资料、风廓线资料、ERA5再分析数据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比分析了此次过程中2个阶段的短时强降水实况、环流形势、水汽条件、热力动力条件,为今... 针对2023年8月28日浙江北部舟山地区强对流过程中短时强降水成因,利用自动站资料、雷达资料、风廓线资料、ERA5再分析数据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比分析了此次过程中2个阶段的短时强降水实况、环流形势、水汽条件、热力动力条件,为今后预报该类短时强降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环流形势场 地面锋面 差分相位常数k_(dp)
下载PDF
基于双偏振雷达资料的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芳 刁秀广 +1 位作者 夏凡 赵京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38-847,共10页
基于山东济宁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数据,结合探空和地面实况资料,对2021年6月14日发生在山东单县一带的强降水超级单体双偏振参量特征和微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整层湿度较大,CAPE较强,0℃层高度较高,利于强降水产... 基于山东济宁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数据,结合探空和地面实况资料,对2021年6月14日发生在山东单县一带的强降水超级单体双偏振参量特征和微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整层湿度较大,CAPE较强,0℃层高度较高,利于强降水产生,0~6 km具有中等强度垂直风切变,利于超级单体风暴产生与维持。单县超级单体风暴旺盛阶段强度在60~65 dBZ,强中心高度基本位于0℃层高度之下,质心偏低。K_(DP)柱的高度与宽度明显大于ZDR柱,强盛宽阔的上升气流将一定浓度、小的液态粒子带至较高高度并持续较长时间。风暴低层左侧一直存在K_(DP)大值区,同时也存在3°/km以上的K_(DP)高值区,液态粒子浓度较高,最大分钟降水量维持在3 mm以上。风暴低层右侧有明显的入流缺口,有明显的ZDR弧,表现为偏大的液态粒子。环境0℃层高度以上较厚的厚度内含有丰富的液态粒子和冰相粒子,丰富的冰相粒子下降到0℃层高度之下出现明显融化,在低层强切变的“筛选”作用下,风暴右侧入流与下沉气流结合区以大的液态粒子为主,浓度小,降水强度较弱。风暴左侧低层为高浓度液态粒子,从而产生高强度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 强降水 特征分析 Z_(DR)柱 k_(dp)柱
下载PDF
两次极端强降水风暴双偏振参量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郭飞燕 刁秀广 +3 位作者 褚颖佳 李欣 陆雪 张少博 《干旱气象》 2023年第1期103-113,122,共12页
基于济南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SA-D)探测资料,并结合区域自动气象站以及常规观测资料,对2020年8月5日和6日山东两次极端强降水风暴环境条件进行对比分析,并重点分析莘县王庄集和兖州大安风暴的双偏振参量特征。结果表明:... 基于济南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SA-D)探测资料,并结合区域自动气象站以及常规观测资料,对2020年8月5日和6日山东两次极端强降水风暴环境条件进行对比分析,并重点分析莘县王庄集和兖州大安风暴的双偏振参量特征。结果表明:两次极端强降水天气均具有较高的K指数和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湿层厚,垂直风切变中等偏弱,但6日强降水低层垂直风切变和相对风暴螺旋度明显偏强。风暴气流结构有明显差异:王庄集和大安风暴分别表现为倾斜上升和气旋性旋转气流结构,前者风暴顶辐散强而后者较弱,从而导致前者风暴顶高度及差分相移率(K_(DP))柱高度较高。不同高度微物理结构有差异:-10℃层高度之上,两者以固态粒子为主,而王庄集风暴含有更加深厚、丰富的霰粒子,-20~-10℃层还有一定浓度较小的液态粒子;-10℃层高度以下,两者以浓度较高的液态粒子为主,而王庄集风暴含有一定数量的冰相粒子。风暴低层测站周围差分反射率(Z_(DR))、K_(DP)和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CC)大致相当,Z_(DR)适中,粒子大小适中,K_(DP)和CC较大,风暴降水主体液态雨滴浓度较高,含水量丰富,从而产生高强度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短时强降水 双偏振参量特征 气流结构 Z_(DR)柱 k_(dp)柱
下载PDF
2019年8月16日诸城超级单体风暴双偏振参量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27
9
作者 刁秀广 郭飞燕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1-195,共15页
利用青岛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19年8月16日发生在山东省诸城市的一次长寿命超级单体风暴双偏振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超级单体风暴发生在东北冷涡和地面中尺度... 利用青岛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19年8月16日发生在山东省诸城市的一次长寿命超级单体风暴双偏振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超级单体风暴发生在东北冷涡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共同作用背景之下,对流有效位能偏低,但风垂直切变非常强,这种配置有利于超级单体风暴的形成与维持。诸城超级单体风暴持续3 h左右并伴有深厚持久的中气旋,旺盛阶段最强反射率因子、基于单体的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强中心高度和单体顶部高度平均分别为74.1 dBz、67.9 kg/m^(2)、6.3 km和11.3 km。对偏振特征分析表明,风暴低层60 dBz以上回波区对应偏小的差分反射率(Z_(dr))、小的相关系数(CC)和大的差分相移率(K_(dp)),湿(或干)冰雹和液态雨滴共存。此外,低层入流缺口附近有明显Z_(dr)弧存在。风暴中层强上升气流区内有明显的有界弱回波区,其顶部达到7 km左右。有界弱回波区内相关系数较小,其周围有明显的Z_(dr)环和CC环,Z_(dr)环顶部达到−10℃层高度。0℃层高度之上存在深厚的Z_(dr)柱和K_(dp)柱,顶部都达到−20℃层高度,Z_(dr)柱位于有界弱回波区东侧,K_(dp)柱位于西侧。−10—−20℃层,Z_(dr)柱对应强的水平极化反射率因子(35—60 dBz)和小的差分相移率,表明含有少数偏大的液态或湿冰粒子,而K_(dp)柱对应更强的水平极化反射率因子(55—72 dBz)和小的差分反射率,表明含有一定数量的小的液态或(和)湿冰粒子及大的冰雹粒子。风暴低层强反射率核后侧径向上如果出现显著差分反射率负值区,可作为特大冰雹(直径≥50 mm)的识别依据;如果对应异常大的差分相移率,表明含有浓度较高的雨滴和包有水膜的冰雹粒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 双偏振参量 Z_(dr) k_(dp)
下载PDF
一次强降水风暴回波合并前后双偏振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秀韶 刁秀广 +1 位作者 韩永清 李芳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10-419,共10页
基于济南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数据,结合卫星、探空和地面实况资料,对2020年8月6日发生在山东曲阜一带的强降水风暴合并前后双偏振参量特征和微物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云带之间产生多次合并,合并后风暴加强发展,产生... 基于济南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数据,结合卫星、探空和地面实况资料,对2020年8月6日发生在山东曲阜一带的强降水风暴合并前后双偏振参量特征和微物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云带之间产生多次合并,合并后风暴加强发展,产生较大的分钟降水量和累计降水量。(2)新生单体最典型的双偏振特征是具有大的Z_(DR)和CC,以少许液态粒子为主;新生单体迅速发展过程中上升气流强度明显加强,出现明显的K_(DP)柱和Z_(DR)柱,液态粒子浓度明显增大并出现偏大的液态粒子。(3)合并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风暴顶高、强回波区顶高和K_(DP)柱明显增高,-10℃层高度以下,特别是在风暴底层K_(DP)值明显增大。(4)合并之后风暴发展最典型的微物理特征是,-10℃层高度之下液态雨滴粒子浓度迅速增大,-10℃层高度之上冰晶或霰粒子层的厚度明显增大。发展旺盛的风暴中、低层有丰富的液态水,风暴高层含有丰富的冰相粒子,从而导致风暴产生高强度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波合并 Z_(DR)柱 k_(dp)柱 微物理特征
下载PDF
有机组分土-水分配系数的确定(英文) 被引量:2
11
作者 Erping BI Torsten SCHMIDT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U04期199-208,共10页
有机组分的土水分配系数(Kd)是描述有机组分在地下系统中吸附特征的重要参数。同时,它也是物质运移模拟和环境评价中的主要参数之一。影响Kd的因素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土壤性质、有机组分本身特征及水相的物理化学性质。一般而言,对于非... 有机组分的土水分配系数(Kd)是描述有机组分在地下系统中吸附特征的重要参数。同时,它也是物质运移模拟和环境评价中的主要参数之一。影响Kd的因素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土壤性质、有机组分本身特征及水相的物理化学性质。一般而言,对于非极性和弱极性有机组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foc )是影响Kd的最主要因素。但是,对于极性有机组分(POCs), 特别是在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情况下,土壤中矿物的种类和含量、水化学组分特征(pH、离子力等)经常在吸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实验室内测定Kd的方法包括批实验和柱实验方法。批实验法适用于研究Kd较高情况下的吸附。在Kd较低的情况下,如低有机质土壤对极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土柱色谱法(SCC)是更适宜的选择。另外,可用土柱色谱法快速了解各种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并获取详细的吸附和解吸信息。应用土柱色谱法时应当注意非平衡吸附和可能的柱堵塞问题。很多文献中提到结合柱实验和已有的吸附数据来预测土壤有机碳标准化的分配系数Koc(=Kd/foc)。但是,如果没有考虑吸附中特定的作用过程(如矿物吸附),对极性有机组分Koc的预测将会产生很大的误差。在环境评价中,将从一种土壤测定的Koc 应用到不同性质的土壤中,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认识。在进行室内实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水分配系数(ka) 极性有机组分 批实验 土柱色谱法(SCC) 特殊分子反应 土壤有机碳标准化分配系数(koc)
下载PDF
双偏振雷达偏振参量产品在宁波的初步释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云 沃伟峰 方艳莹 《浙江气象》 2021年第2期38-44,共7页
介绍了S波段双偏振雷达偏振参量差分反射率Z_(DR)、差分传播相移率K_(DP)和相关系数CC等产品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利用宁波市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对两次不同系统降水过程的雷达探测资料进行释用。研究表明:差分反射率Z_(DR)可以识别降水... 介绍了S波段双偏振雷达偏振参量差分反射率Z_(DR)、差分传播相移率K_(DP)和相关系数CC等产品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利用宁波市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对两次不同系统降水过程的雷达探测资料进行释用。研究表明:差分反射率Z_(DR)可以识别降水粒子的相态和尺寸,也可以识别上升气流;相关系数CC可以识别粒子相态的均一性,在实际应用中结合ZH、Z_(DR)可较好地判断降水物的具体形态,特别是可对冰雹进行识别和预警,同时也可清晰地识别融化层;差分传播相移率K_(DP)在强降水过程中能较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可以识别湿冰雹,但是在ZH<40 dBZ时,对降水强度的区分效果不明显。常规参量和偏振参量产品需互相参照,才能更好地体现双偏振雷达的真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 双偏振雷达 Z_(DR) k_(dp) CC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