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auses and processes responsible for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karst areas of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5
1
作者 Sen Li XingHu Wei +3 位作者 JinGuo Huang XiZhi Wang GuanYao Lu HuiXia Li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09年第1期80-90,共11页
The karst region of southern China is a fragile ecological zone with widespread rocky desertific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occurring in this region in terms of both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The karst region of southern China is a fragile ecological zone with widespread rocky desertific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occurring in this region in terms of both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factors. During geological time periods, the region’s changing environment governed the natural rocky desertification processes, whereas during historical and modern times, anthropogenic processes have been superimposed on these natural processes. Human activities have accelerated and exacerbated rocky desertification. The period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 was an important transitional period in which human activities began to exert a particularly strong influence on rocky desertification. Since then, the effect of anthropogenic factors has increasingly exceeded the effect of natural factors.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process in southern China’s karst region combines surface ecological processes (including vegetation degradation and loss, soil erosion, surface water loss, and bedrock solution) with a reduction of the land’s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leading to degradation that produces rocky desert. Controlling rocky desertification require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at provides employment alternatives to agriculture and thereby promotes the rehabilitation of rocky desertified 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st topography rocky desertification desertification processes southern China
下载PDF
Variations of nutrient element contents of plants and soils in the process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Liping XIE Shijie WANG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6年第B08期176-176,共1页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壤 植物 生态系统 营养元素
下载PDF
APPROACH TO KARST SOLUTION PROCESS RESPONSES ON CLIMATE
3
作者 Lin Junshu Li Juzhang Fang Jinfu Institute of Geography, CAS, Beijing 100101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1997年第3期58-63,共6页
Based upon the studies of solutional rates with environment from South China to North China over a range of about 30 。 latitude,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of the consequence with equations. The response model shows ... Based upon the studies of solutional rates with environment from South China to North China over a range of about 30 。 latitude,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of the consequence with equations. The response model shows that the precipit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the rate of solutional denudation except the lithology, the relief etc., but it is an integrational action on the solution process; at the same time, temperature acts as a threshold in bringing the precipitation into play. These suggest that firstly, the solutional denudation process is a comprehensive response to the multiple factors; secondly, karst solution is a complex response process to the climate, and as an integrated exogenic process under the bioclim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st solution response model BIOCLIMATE response process.
下载PDF
人地耦合视角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提升
4
作者 岳跃民 王克林 +4 位作者 罗为群 韦霄 李德军 张伟 吴协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159-8164,共6页
针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转型面临恢复效果区域差异大、生态功能稳定性弱、忽视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同等问题,系统梳理了当前我国石漠化治理存在的主要挑战与科技需求,提出从侧重自然生态系统转向社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视角,以区域生态... 针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转型面临恢复效果区域差异大、生态功能稳定性弱、忽视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同等问题,系统梳理了当前我国石漠化治理存在的主要挑战与科技需求,提出从侧重自然生态系统转向社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视角,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整体提升为目标,聚焦喀斯特关键带地上-地下耦合过程,加强石漠化与社会-生态过程的互馈机制、功能微生物-钙协同促进土壤碳氮高效固持机理、基岩生境植被恢复关键带水分养分保障机制等研究,突破喀斯特社会-生态系统耦合、岩溶多界面蓄水-保土协同增效、岩土组构与生态位互补的植被群落改造、生物固氮与有机废弃物高效利用的种养协调、生态-岩溶过程协同的固碳能力提升等关键技术,形成喀斯特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与农业产业转型协同的绿色发展模式,有助于实现喀斯特区域人地耦合与生态系统服务整体提升,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工程与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社会-生态过程 关键带 生态系统服务提升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西南岩溶泉流量模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马从文 张志才 +3 位作者 陈喜 程勤波 彭韬 张林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6,共9页
岩溶泉对西南岩溶区生态系统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受岩溶区独特水文地质结构与多重水流过程控制,岩溶泉流量具有复杂的动态变化特征,机器学习模型为其模拟和预测提供了有效手段。然而,岩溶泉域降雨−泉流量过程及其时空变异... 岩溶泉对西南岩溶区生态系统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受岩溶区独特水文地质结构与多重水流过程控制,岩溶泉流量具有复杂的动态变化特征,机器学习模型为其模拟和预测提供了有效手段。然而,岩溶泉域降雨−泉流量过程及其时空变异特征对机器学习模型结构与模拟精度的影响仍不明晰。本文选取西南典型岩溶泉,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建立岩溶泉流量模拟模型,利用泉域实测逐小时降雨与泉流量序列进行模型训练与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降雨−泉流量过程对岩溶泉流量模拟精度的影响,以及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对降雨−泉流量响应滞时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山坡岩溶泉与流域出口岩溶泉训练期纳什效率系数(NSE)分别为0.942与0.951,验证期分别为0.831与0.834。对于山坡岩溶泉与流域出口岩溶泉,利用全年实测序列训练的模型预测雨季泉流量存在较大偏差,NSE分别为0.793与0.798,而利用雨季实测序列训练的模型预测雨季泉流量,精度显著提升,NSE分别为0.956与0.962,且此差异在暴雨频繁的5、6、7月尤为显著。受浅薄土壤与表层岩溶带分布影响,山坡岩溶泉LSTM模型时序步长显著小于流域出口岩溶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LSTM 岩溶泉流量 响应滞时 岩溶降雨−泉流量过程
下载PDF
岩溶区地下双空洞诱发地面塌陷演化过程的试验研究
6
作者 苏永华 杨忠武 +2 位作者 刘阳阳 罗彪 郭思源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94-4205,共12页
为探究岩溶区地下双空洞联合致塌演化过程的一般规律,设计一种可视化的模拟双空洞塌陷的试验装置。为此,设计并开展了改变双空洞洞口宽度、洞口间距、砂土含水率及地下初始水位高度的室内物理模型正交试验,并通过相机和位移计记录双空... 为探究岩溶区地下双空洞联合致塌演化过程的一般规律,设计一种可视化的模拟双空洞塌陷的试验装置。为此,设计并开展了改变双空洞洞口宽度、洞口间距、砂土含水率及地下初始水位高度的室内物理模型正交试验,并通过相机和位移计记录双空洞发育过程中的土体参数变化,分析其动态塌陷过程及最终塌陷模式,对渗流作用下地下双空洞联合致塌的灾变规律进行了探究。其次,根据塌陷发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对各因素水平赋予一定权重,采用一种半定量的预测方法对试验塌陷模式进行预测,为岩溶区群落式地面塌陷灾害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结果表明:双空洞塌陷以湿润锋为界限分为水下缓慢发育和水上加速破坏两个阶段,且前者约占塌陷破坏总历时的85%以上;洞口宽度与洞口间距是影响塌陷破坏模式的重要因素;双空洞连通程度的强弱,会导致其发育的空间形态不同,最终形成三种塌陷破坏模式;湿润锋以上土体的破坏形态与砂土自身强度有关,随含水率的增加,有从漏斗形到直筒形再到坛形的变化趋势,湿润锋以下土体的破坏形态基本为漏斗形,且破裂面出现在湿润锋的分界面上;砂土含水率与塌陷破坏总历时呈负相关关系,在4个因素中的影响效果最为显著;基于半定量法的预测模型预测的塌陷破坏模式与试验实际的塌陷破坏模式吻合较好,对今后岩溶区类似地面塌陷的预测和灾害预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演化过程 物理模型试验 双空洞 岩溶塌陷 预测
原文传递
川东向阳岩溶隧道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
7
作者 宋词 杨锐锋 +7 位作者 谢詹 余姝萍 王圣阳 张云辉 裴向军 刘建明 代劲松 曾庆华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4-51,共8页
研究目的:涌突水是岩溶富水隧道的主要工程灾害,其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向阳隧道为例,基于向阳隧道共计采集7个地表水样本和35个地下水样本开展水化学分析,研究西南岩溶山地深长隧道涌突水成因机制,为该线路岩溶隧道涌突水防治... 研究目的:涌突水是岩溶富水隧道的主要工程灾害,其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向阳隧道为例,基于向阳隧道共计采集7个地表水样本和35个地下水样本开展水化学分析,研究西南岩溶山地深长隧道涌突水成因机制,为该线路岩溶隧道涌突水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论:(1)隧址区水体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以HCO_(3)—Ca为主,水质偏弱碱性,矿化度较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性质相近,水力联系紧密;(2)水化学成分主要受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的风化溶解以及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3)地下水和地表水中Ca^(2+)、Mg^(2+)主要来源于岩溶地层中方解石和白云石矿物的溶解、碎屑砂岩中的长石矿物风化;(4)Na^(+)来源于大气降水以及硅酸盐矿物的风化;(5)碳酸盐矿物在岩石风化溶解中占据主导地位;(6)本文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岩溶地区隧道线路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隧道 地下水 水化学作用 矿物风化溶解
下载PDF
基于放水冲刷草本形态变化对石漠化坡地产流影响研究
8
作者 王晨阳 戴全厚 +3 位作者 甘贤民 徐小金 周红 张心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28,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坡度条件下,草本形态变化所对石漠化坡面径流时空转换过程的影响,以期为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用土槽模拟石漠化坡耕地,设置三种草本凋亡后的坡面覆被情况(全株坡面、根系坡面和裸地坡面),以及三... [目的]探究不同坡度条件下,草本形态变化所对石漠化坡面径流时空转换过程的影响,以期为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用土槽模拟石漠化坡耕地,设置三种草本凋亡后的坡面覆被情况(全株坡面、根系坡面和裸地坡面),以及三种坡度(5°,15°和25°),一个地下裂隙度0.5%,一个冲刷流量6 L/min,采用冲刷试验,探索草本形态变化对石漠化坡地产流的影响。[结果]全株形态是延缓坡面径流形成的最佳草本形态,当坡度升至25°时草本形态对坡面初始产流时间不再有显著影响。裸地的平均地表径流模数最大,全株形态坡面产流过程最为复杂,并且全株形态坡面对裂隙流影响最为明显。坡度是坡面径流分配比例的关键因子,而全株植被形态在固定坡度下仍能对坡面径流的分配比例产生影响。草本形态的变化对坡面产流过程有显著影响,最大可改变15%的径流分配比例。[结论]全株形态坡面能有效分散径流,减少地表径流,降低侵蚀风险;而根系坡面则能增加径流入渗,从而降低坡面侵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坡地 产流过程 草本形态 冲刷试验
下载PDF
漓江峰丛片区高位岩溶洼地洪涝水文过程及有效治理
9
作者 普政功 黄奇波 +3 位作者 吴华英 李腾芳 邹昌霈 廖红为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1-842,共12页
漓江峰丛片区高位岩溶洼地洪涝频发,严重影响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自然景观资源开发与保护。本研究选择在漓江峰丛片区暗嵅高位洼地开展洪涝水循环过程研究,对洼地内主要消水口(A01、A03落水洞)进行扩宽和疏通,加大过水能力,使洪涝水害... 漓江峰丛片区高位岩溶洼地洪涝频发,严重影响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自然景观资源开发与保护。本研究选择在漓江峰丛片区暗嵅高位洼地开展洪涝水循环过程研究,对洼地内主要消水口(A01、A03落水洞)进行扩宽和疏通,加大过水能力,使洪涝水害得到有效治理。结果表明:洼地积水成涝对降雨响应迅速,降雨结束后,12~24 h内洼地积水深度就能达到最大,日降雨量超过50 mm或72 h累计降雨量超过90 mm,洼地就容易积水成涝。2023年4-7月共造成了8次洪涝灾害,洪涝总时长达417.5 h(18.6 d)。鱼嵅地下河出口排泄量达到大气降雨补给量的77.77%和87.32%,为暗嵅洼地地下水总排泄口,主要通过中部A01、A02、A03、A044个消水洞排水,4个消水洞不同的消水速度造成了出口流量的4个峰值。A01消水洞水力坡度小,下部管道受方解石矿渣堵塞,消水速度较慢,现仅对A01洞口进行整治,未能有效解决洼地洪涝问题。A03、A04消水洞位于方解石脉矿的南侧,未受到方解石尾矿渣的影响,岩溶管道过水通畅。通过疏通A04消水洞,并将南侧古蚕洼地的洪流引至A03消水洞,缩短洪涝时间66.71 h(2.8 d)。因此,修建好南部排水沟系统,使南部古蚕洼地的水全部通过A03、A04消水洞快速向鱼嵅地下河出口排泄,是进一步减轻暗嵅洼地洪涝受灾程度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峰丛片区 岩溶洼地 岩溶洪涝 水文过程 洪涝治理
下载PDF
岩溶地区危岩和岩质崩塌易发性评价研究——以广西贺州市平桂区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海 江思义 +2 位作者 李海良 李春玲 吴秋菊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51,共15页
本文利用专家—层次分析法对岩溶地区危岩和岩质崩塌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以贺州市平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资料作为依据,选取了地质灾害发育密度、地貌类型、坡度、植被指数、地层岩性、岩土体类型、覆盖层厚度、岩溶发育程度、... 本文利用专家—层次分析法对岩溶地区危岩和岩质崩塌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以贺州市平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资料作为依据,选取了地质灾害发育密度、地貌类型、坡度、植被指数、地层岩性、岩土体类型、覆盖层厚度、岩溶发育程度、地质构造、多年平均降雨量、居民地密度、路网密度、矿山开采强度13个影响岩溶地区危岩和岩质崩塌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地质环境因素,创建了岩溶地区危岩和岩质崩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再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岩溶地区危岩和岩质崩塌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研究,评价结果对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岩和岩质崩塌 岩溶地区 专家—层次分析法 易发性
下载PDF
岩溶热储古岩溶发育机制与地热水富集模式
11
作者 康凤新 隋海波 +3 位作者 李常锁 魏善明 江露露 崔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4,共12页
明晰岩溶储层古岩溶发育机制、形成演化及发育特征对揭示地热资源赋存特征与富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济南北地热田为例,在厘清奥陶纪马家沟群地层层序及沉积相特征基础上,通过地表岩溶、钻孔揭露地下岩溶发育特征及富水性分布规律的分... 明晰岩溶储层古岩溶发育机制、形成演化及发育特征对揭示地热资源赋存特征与富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济南北地热田为例,在厘清奥陶纪马家沟群地层层序及沉积相特征基础上,通过地表岩溶、钻孔揭露地下岩溶发育特征及富水性分布规律的分析,研究岩溶热储古岩溶作用类型及发育机制,重塑济南北地热田岩溶发育与演化过程并阐明强岩溶发育与地热水富集模式。结果表明:同生岩溶、古风化壳岩溶、埋藏岩溶等三级岩溶发育过程驱动控制区域岩溶的分布层位及发育程度,构造岩溶驱动控制裂隙岩溶发育强度,重力势能驱动控制地热水循环深度和岩溶发育深度;奥陶系顶板以下320 m深度范围内,层间岩溶与构造岩溶复合处、层间岩溶与侵入岩体接触带是强岩溶发育带和地热水富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马家沟群 岩溶热储 古风化壳 层间岩溶 构造岩溶 演化过程
下载PDF
岩溶水库藻源性有机质来源对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矿化过程的影响
12
作者 黄思宇 蒲俊兵 +2 位作者 潘谋成 李建鸿 张陶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7-396,共10页
岩溶水生环境富含HCO-3,有利于内源藻类发生生物碳泵作用,形成大量藻源有机质沉积到库底。丰富的藻源性有机质在沉积物中发生矿化作用,影响有机质埋藏过程,影响岩溶水生环境碳循环过程和碳汇潜力。为探究藻源性有机质对矿化作用的影响... 岩溶水生环境富含HCO-3,有利于内源藻类发生生物碳泵作用,形成大量藻源有机质沉积到库底。丰富的藻源性有机质在沉积物中发生矿化作用,影响有机质埋藏过程,影响岩溶水生环境碳循环过程和碳汇潜力。为探究藻源性有机质对矿化作用的影响和岩溶水生环境碳循环稳定性的影响,以岩溶地下水补给型水库(广西大龙洞水库)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从上游到下游不同区域藻源有机质对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矿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龙洞水库有机质主要来源为内源藻类(20.9%~65%)和外源土壤(11.8%~53.4%)且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水库上游以土壤来源为主,下游以藻类来源为主。大龙洞水库表层沉积物矿化过程在空间上呈现上游潜在矿化量高于下游潜在矿化量,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在岩溶高溶解无机碳水环境中,藻源性有机碳对微生物矿化过程具有抑制性,降低矿化强度。在生物碳泵作用和无机碳保护下,以藻源性来源为主的岩溶水库表层沉积物有机碳潜在埋藏总量略高于岩溶区土壤的潜在埋藏总量,表明岩溶水库沉积物有着稳定的有机成分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库 藻源性有机质 矿化过程 无机碳保护 碳库稳定性
下载PDF
GIS技术的半定量层次分析法在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13
作者 崔毅斌 周亚楠 +1 位作者 周小雨 韩金伟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149-153,共5页
为了研究朱庄岩溶塌陷情况,利用层次分析法与Arcgis空间分析相结合,从研究区基岩岩性、岩溶发育条件、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动力条件、覆盖层厚度及渗透性六个主要因素来分析岩溶塌陷影响主要因素及塌陷危险性评价得出危险性分区。研究... 为了研究朱庄岩溶塌陷情况,利用层次分析法与Arcgis空间分析相结合,从研究区基岩岩性、岩溶发育条件、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动力条件、覆盖层厚度及渗透性六个主要因素来分析岩溶塌陷影响主要因素及塌陷危险性评价得出危险性分区。研究得出,区内岩溶发育程度分为岩溶强发育区与岩溶中等发育区。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AHP模型,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模块绘制各个影响因子的评价图,对岩溶塌陷各危险性等级进行分析,高危险区域面积0.115 km^(2),占比11.34%,中危险区域面积0.19 km^(2),占比18.74%,低危险区面积0.599 km^(2),占比59.07%,安全区域面积0.11 km^(2),占比10.85%。研究为后期岩溶塌陷的防御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技术 半定量层次分析法 岩溶塌陷 危险性评价
原文传递
基于形成机理的石漠化敏感性评价:以贵州省黔西县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景华 张建龙 +3 位作者 欧阳渊 高慧 刘洪 刘小霞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71,共10页
在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基础上,通过分析石漠化的成因与形成机理,找出影响石漠化敏感性的主要自然因素,选取年降雨量、坡度、岩性组合、土壤质地和植被覆盖度5个指标,在GIS的支持下,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开展了黔西县石漠化敏感性评价。... 在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基础上,通过分析石漠化的成因与形成机理,找出影响石漠化敏感性的主要自然因素,选取年降雨量、坡度、岩性组合、土壤质地和植被覆盖度5个指标,在GIS的支持下,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开展了黔西县石漠化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黔西县石漠化仍然处于较为敏感状态,中度、高度和极敏感区域的面积合计为1176.39 km^(2),占46.97%,发生石漠化可能性依然存在;中度、高度和极敏感区主要分布于洪水—仁和、定新—重新、五里—沙井和钟山—铁石—素朴等区域,与石漠化土地的分布区域一致;绝大部分石漠化高度敏感区和极敏感区分布在三叠系碳酸盐岩地层中,嘉陵江组是敏感性最高的地层单元;通过综合研究石漠化各相关因素的作用机理和内在联系及继承关系来比较各相关因素的重要性,可以替代专家调查表方法,来降低层次分析法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形成机理 改进层次分析法 敏感性评价 贵州省 黔西县
下载PDF
岩溶区库水渗漏涌入隧道的水动力过程模拟分析
15
作者 王晓晓 夏强 +2 位作者 曹聪 许模 陈明浩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111,共11页
【目的】隧道施工对地质环境造成扰动,尤其在岩溶区可能会诱发高位水库渗漏并引起库水涌入隧道的现象,需要针对这一过程的动力学解析或模拟。【方法】以重庆歇马隧道施工过程中大烂池水库渗漏引起的隧道大量涌水为案例,使用ModelMuse软... 【目的】隧道施工对地质环境造成扰动,尤其在岩溶区可能会诱发高位水库渗漏并引起库水涌入隧道的现象,需要针对这一过程的动力学解析或模拟。【方法】以重庆歇马隧道施工过程中大烂池水库渗漏引起的隧道大量涌水为案例,使用ModelMuse软件建立地下水流数值模型,采用Reservoir模块刻画水库的水位-库容变化,将水库渗漏通道概化为具有较高渗透性的强渗透带,利用PEST反演程序自动校准模型参数。【结果】结果显示:隧道涌水量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决定系数R~2达到0.886 6,拟合效果较好,模拟实现了隧道涌水量激增的过程;地下水流场的平、剖面均反映了库水漏失涌入隧道的水动力场演化过程,也表现了随着隧道开挖、衬砌,库水位先降落后回升的变化趋势;水均衡分析表明水库总渗漏量的30%通过强渗透带进入隧道,也验证了隧道涌水对库水变化的滞后响应。【结论】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可较好地反映库水涌入隧道的过程,为相似地质条件的隧道涌突水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隧道施工 库水渗漏 Reservoir模块 隧道 水动力过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黔西南州典型岩溶区地下河水质特征分析及综合评价
16
作者 王靖怡 刘埔 +4 位作者 陈维孝 彭纪超 罗颖 路豪 李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9期12797-12808,共12页
为研究贵州省黔西南州煤-锑集中矿区水质特征,沿龙摆尾和水鸭两条相邻岩溶地下河采集水样,利用Piper三线图、Gibbs模型与离子比值图对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应用基于CRITIC法+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模型对两条岩溶地下河进行... 为研究贵州省黔西南州煤-锑集中矿区水质特征,沿龙摆尾和水鸭两条相邻岩溶地下河采集水样,利用Piper三线图、Gibbs模型与离子比值图对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应用基于CRITIC法+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模型对两条岩溶地下河进行水质评价。分析结果显示,龙摆尾地下河主要以HCO_(3)-SO_(4)-Ca型水为主,水鸭地下河主要以HCO_(3)-Ca和SO_(4)-HCO_(3)-Ca型水为主,水文地球化学演化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作用控制。选取总Fe、总Mn、SO_(4)^(2-)、总Sb等9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两条相邻岩溶地下河进行水质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龙摆尾20%的水样呈Ⅲ~Ⅴ类水,不宜饮用,水鸭地下河水质优于龙摆尾地下河。对比评价结果可得,煤-锑矿集中开采使大量矿山排水涌入岩溶地下河系统,导致Fe、Mn、SO_(4)^(2-)、Sb等离子浓度超标,但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岩溶发育状况以及周边矿区规模的大小造成的污染程度与污染范围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锑集中矿区 相邻岩溶地下河 CRITIC法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隧道岩溶GPR数据杂波抑制研究
17
作者 林芳鹏 董闯 +1 位作者 丁浩 闭喜华 《公路交通技术》 2024年第4期176-182,共7页
为提高岩溶地区GPR数据的解析精度,减少杂波对GPR剖面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圈定目标异常,提出了基于VAE-RFDB-UNet深度学习的数据处理方法。该方法先通过VAE对GPR数据进行有效信号特征提取,实现杂波的初步抑制,后利用加载RFDB模块的UNet... 为提高岩溶地区GPR数据的解析精度,减少杂波对GPR剖面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圈定目标异常,提出了基于VAE-RFDB-UNet深度学习的数据处理方法。该方法先通过VAE对GPR数据进行有效信号特征提取,实现杂波的初步抑制,后利用加载RFDB模块的UNet网络对VAE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深度特征学习,形成联级网络,进一步抑制杂波干扰,增强目标信号响应,提高数据的信噪比。研究结果表明:1)使用模拟数据和实测数据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2)数值模拟的处理结果显示,处理后的岩溶反射波双曲线形态完整、连续,杂波得到了明显抑制;3)实测数据的处理结果显示,该算法有效突出了目标异常信号,能依据处理后的剖面准确推断掌子面前方的岩溶发育情况。结论是提出的VAE-RFDB-UNet深度学习算法可为岩溶地区GPR数据处理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岩溶 地质雷达 深度学习 数据处理 杂波抑制
下载PDF
广州北部丘陵区岩溶塌陷形成条件与易发性评价
18
作者 王忠忠 庄卓涵 +1 位作者 胡飞跃 黄文龙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4年第4期163-172,共10页
岩溶塌陷是广州北部丘陵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对人民群众安全生产、和谐生活造成实际威胁,制约了当地乡村振兴发展。文章在分析广州北部丘陵区岩溶发育程度、覆盖层土体条件、地下水动力条件等岩溶塌陷形成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岩溶发育程... 岩溶塌陷是广州北部丘陵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对人民群众安全生产、和谐生活造成实际威胁,制约了当地乡村振兴发展。文章在分析广州北部丘陵区岩溶发育程度、覆盖层土体条件、地下水动力条件等岩溶塌陷形成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岩溶发育程度、土层厚度、土层结构、地下水水位年变幅、断裂影响范围、塌陷点密度等6个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建立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模型,进行广州北部丘陵区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广州北部丘陵区岩溶塌陷高、中等和低易发区面积分别为4.77,14.24,21.71 km,已发生的岩溶塌陷均分布在高易发区(94.29%)和中等易发区(5.71%),易发性分区评价合理。研究成果可为当地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预警和防治区划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北部丘陵区 岩溶塌陷 形成条件 层次分析法 易发性评价
下载PDF
基于AHP的岩溶区废弃矿井环境风险评估应用与实践
19
作者 林秋莲 梁缘 +4 位作者 陈茜茜 李庆 杜军艳 曾瑜苹 韦沛岑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4年第3期139-147,共9页
对广西岩溶区废弃矿井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基于广西岩溶区139口废弃矿井的实际情况和环境因素,综合考虑了源、径、汇3项指标以及矿种类型等9个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岩溶区废弃矿井环境风险评估影响因子及其权重值,结合数据分析和专... 对广西岩溶区废弃矿井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基于广西岩溶区139口废弃矿井的实际情况和环境因素,综合考虑了源、径、汇3项指标以及矿种类型等9个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岩溶区废弃矿井环境风险评估影响因子及其权重值,结合数据分析和专家打分构建判断矩阵对废弃矿井环境风险进行了分级评估。影响因子的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矿种类型、水源地、矿种数量、地下水系统、土地、开拓类型、含水层岩性、废弃时间、建井结构。通过赋值计算,发现中、高风险废弃矿井占比较大,占比高达93.53%。高风险废弃矿井分布最多的为桂林(占比50.00%)和河池(占比15.79%)。该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相符,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可为后续其他岩溶地区的废弃矿井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废弃矿井 环境风险评估 层次分析法(AHP) 专家打分
下载PDF
丽江黑龙潭泉群修复中地下水位作为补水控制信号的研究与应用
20
作者 韩啸 王森林 +1 位作者 贺睿 郑克勋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2-313,共12页
文章以丽江黑龙潭为例,研究岩溶地区泉水修复补水控制过程。基于九子海洼地为黑龙潭泉群主要补给来源这一基本判断,从宏观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溶现象和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规律入手,首先明确拟采用作为补水控制信号的水文... 文章以丽江黑龙潭为例,研究岩溶地区泉水修复补水控制过程。基于九子海洼地为黑龙潭泉群主要补给来源这一基本判断,从宏观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溶现象和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规律入手,首先明确拟采用作为补水控制信号的水文观测井与目标泉群属于同一地下水系统,而后分析观测井地下水位变化规律与目标泉群流量变化规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作为补水控制井。通过泉群目标状态的拟定−对应补水控制井水位−考虑补水过程提前量时间−修正补水控制井水位这一过程,确定考虑补水时间过程的补水控制井信号水位为2409.41 m,最终实现对观测井水位数据为控制信号的补水过程的实时精准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大泉 补水 地下水系统 地下水位 信号 过程控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