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f the intensity and driving factors of land use/cover change in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Nyang Qu River, and Lhasa River region, Qinghai-Tibet Plateau of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LUO Jing XIN Liangjie +3 位作者 LIU Fenggui CHEN Qiong ZHOU Qiang ZHANG Yil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2年第4期411-425,共15页
Land use/land cover(LULC)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xplor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activities and achieving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data of LULC types(cropland, fo... Land use/land cover(LULC)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xplor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activities and achieving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data of LULC types(cropland, forest land, grassland, built-up land, and unused land) from 1990 to 2015, we analysed the intensity and driving factors of land use/cover change(LUCC) in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Nyang Qu River, and Lhasa River(YNL) region, Qinghai-Tibet Plateau of China, using intensity analysis method, cross-linking table method, and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UCC in the YNL region was nonstationary from 1990 to 2015, showing a change pattern with "fast-slow-fast" and "U-shaped". Built-up land showed a steady increase pattern, while cropland showed a steady decrease pattern. The gain of built-up land mainly came from the loss of cropland. The transition pattern of LUCC in the YNL region was relatively single and stable during 1990–2015. The transition pattern from cropland and forest land to built-up land was a systematic change process of tendency and the transition pattern from grassland and unused land to cropland was a systematic change process of avoidance. The transition process of LUCC wa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ed effect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YNL region. This study reveals the impac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land resource system and provides scientific support for the stud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cover change intensity analysis driving factors Yarlung Zangbo river Nyang Qu river lhasa river Qinghai-Tibet Plateau
下载PDF
Alpine wetlands in the Lhasa River Basin, China 被引量:32
2
作者 ZHANG Yili WANG Chunlian +3 位作者 BAI Wanqi WANG Zhaofeng TU Yanli YANGJAEN Dor Gk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0年第3期375-388,共14页
拉萨河盆是西藏的高原上的高山的沼泽地的典型分发区域之一。为监视,保护和利用得到背景的更好的理解和高山的沼泽地的特征是很重要的。在盆的沼泽地建设和分发包括域调查数据, CBERS 遥感数据和 3S 技术提供的另外的题目的数据基于... 拉萨河盆是西藏的高原上的高山的沼泽地的典型分发区域之一。为监视,保护和利用得到背景的更好的理解和高山的沼泽地的特征是很重要的。在盆的沼泽地建设和分发包括域调查数据, CBERS 遥感数据和 3S 技术提供的另外的题目的数据基于多来源数据被分析。结果是(1 ) 沼泽地的全部的区域是 209,322.26 hm2,为盆的 6.37% 全部的陆地区域的财务。沼泽地被自然沼泽地主要统治,与仅仅占据 1.09% 沼泽地区域的人工的沼泽地;沼泽地沼泽地是自然沼泽地的主要部分,由 Kobresia littledalei 统治了在河来源区域分布式的沼泽的草地并且 Chali, Damshung 和 Medro 在上游 Gongkar 县。在不同的县的沼泽地的比率和类型显著地不同,它在 Chali 和 Damshung 县(为 62% 全部的沼泽地区域的财务) 是广泛地分布式的。(2 ) 沼泽地的集中的垂直分发在 36005100 m 的举起。沼泽地广泛地从河来源在整个 Yarlung Zangbo 河山谷被散布到河嘴进 Yarlung Zangbo 河。沼泽地沼泽地在来源区域是主导的并且河在上游与湖的马赛克分发, Kobresia littledalei 和 Carex moorcroftii 沼泽的草地,灌木状的沼泽地和河;至于中间下面流,主要类型是河沼泽地并且充满沼泽地。分发在河,小而淡的 Kobresia 和 Carex moorcroftii 的一个马赛克模式沼泽的草地, Phragmites 南极光和辅助的草沼泽地,充满的沼泽地和人工的沼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湿地 河流域 拉萨 中国
下载PDF
The trend on runoff variations in the Lhasa River Basin 被引量:18
3
作者 LIN Xuedong ZHANG Yili +5 位作者 YAO Zhijun GONG Tongliang WANG Hong CHU Duo LIU Linshan ZHANG Fe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1期95-106,共12页
作为一个学习区域在西藏的高原在拉萨水文学车站上面拿拉萨河盆,年度、每月的吝啬的流量的特征在 1956 ¨ C 期间, 2003 被分析。
关键词 拉萨河流域 径流 变化趋势 测试点
下载PDF
Determining Critical Support Discharge of a Riverhead and River Network Analysis: Case Studies of Lhasa River and Nyangqu River
4
作者 SHA Yukun LI Weipeng +1 位作者 FAN Jihui CHENG Genwe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4期456-465,共10页
A riverhead is the demarcation point of continuous water channel and seasonal channel,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 critical flow that can support a continuous water body. In this study, the critical support discharge(... A riverhead is the demarcation point of continuous water channel and seasonal channel,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 critical flow that can support a continuous water body. In this study, the critical support discharge(CSD) is defined as the critical steady flows required to form the origin of a stream. The CSD is used as the criterion to determine the beginning of the riverhead, which can be controlled by hydro-climate factors(e.g., annual precipitation, annual evaporation, or minimum stream flow in arid season). The CSD has a close correlation with the critical support/source area(CSA) that largely affects the density of the river network and the division of sub-watersheds. In general, river density may vary with regional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that have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analysis. In this paper, a new model referring to the relationship of CSA and CSD is proposed, which is based on the physical mechanism for the origin of riverhead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odel was verified using two watersheds(Duilongqu Basin of the Lhasa River and Beishuiqu Basin of the Nyangqu River)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to calculate the CSA and extract river networks. A series of CSAs based on different CSDs in derived equation were tested by comparing the extracted river networks with the reference network obtained from a digitized map of river network at large scales. Comparison results of river networks derived fro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with real ones indicate that the CSD(equal to criterion of flow quantity(Q_c)) are 0.0028 m^3/s in Duilongqu and 0.0085 m^3/s in Beishuiqu. Results show that the Q_c can vary with hydro-climate conditions. The Q_c is high in humid region and low in arid region, and the optimal Q_c of 0.0085 m^3/s in Beishuiqu Basin(humid region) is higher than 0.0028 m^3/s in Duilongqu Basin(semi-arid region). The suggested method provides a new application approach that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Q_c of a riverhead in complex geographical regions, which can also reflect the effect of hydro-climate change on rivers supply in different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河 网络分析 放电 数字高程模型 半干旱地区 案例 河网密度 气候变化影响
下载PDF
Study on the water environment and composition of Lhasa River
5
作者 宁爱凤 刘天仇 +1 位作者 尹观 刘峰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S1期96-100,共5页
By measuring and comparing δD, δ18O, and 3H values of different sections in Lhasa River, we can trace its water resource and water environment. We have concluded that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Lhasa River are mainly ... By measuring and comparing δD, δ18O, and 3H values of different sections in Lhasa River, we can trace its water resource and water environment. We have concluded that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Lhasa River are mainly supplied by melt-water (with lower 3H value and mineralization degree) and underground water (with lower 3H value and higher mineralization degree). The middle reaches are mainly supplied by rainwater (with higher 3H value and mineralization degre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hasa river water ENVIRONMENT ISOTOPE composition.
原文传递
拉萨河下游湿地土壤养分特征与肥力评价
6
作者 熊健 赵茜芮 +5 位作者 李伟 杨博 孙晶 杨崛园 张强英 吕学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8-336,共9页
[目的]为探索拉萨河下游湿地土壤的养分特征和肥力状况。[方法]选取甘曲湿地、巴嘎雪湿地、拉鲁湿地和茶巴朗湿地4个代表性区域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共采集69份土壤样本,测定样品的pH、总氮(TN)、总磷(TP)、总钾(TK)、全盐、电导率、氧化... [目的]为探索拉萨河下游湿地土壤的养分特征和肥力状况。[方法]选取甘曲湿地、巴嘎雪湿地、拉鲁湿地和茶巴朗湿地4个代表性区域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共采集69份土壤样本,测定样品的pH、总氮(TN)、总磷(TP)、总钾(TK)、全盐、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redox potential)、阳离子交换量(CEC)和有机质(OM)值,并利用改进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湿地土壤肥力进行全面的评价。[结果](1)研究区土壤的pH范围为5.77~7.78,均值为6.62,呈中性;有机质和总氮的相关性强,分布特征相似,含量分别为61.82,3.13 g/kg,均为很丰富的状态,属于一级水平;总磷和总钾含量分别为0.75,18.05 g/kg,为适中的状态,属于三级水平;全盐含量为0.92 g/kg,电导率为2.97 mS/m,整体来看,研究区土壤具有较强的保肥能力。(2)湿地土壤综合肥力系数(P)顺序为茶巴朗湿地(2.01)>巴嘎雪湿地(1.95)>拉鲁湿地(1.93)>甘曲湿地(1.86),均属于肥沃等级,影响湿地土壤综合肥力的指标是总钾,因各自然湿地形成条件相似,土壤综合肥力系数无显著差异。[结论]研究结果明晰了拉萨河下游湿地土壤养分现状,为实现研究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河 湿地 养分特征 肥力评价
下载PDF
基于VIC_glacier模型的拉萨河水文模拟及冰川径流研究
7
作者 谷黄河 刘宇清 +4 位作者 王晓燕 代斌 张瀚文 付晓雷 余钟波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95,103,共7页
拉萨河作为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最大的支流,冰川融水是其径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VIC模型和度日模型构建的VIC_glacier模型,模拟了1990—2010年拉萨河流域径流过程。结果表明:(1)与VIC模型相比,VIC_glacier模型在研究区的径流... 拉萨河作为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最大的支流,冰川融水是其径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VIC模型和度日模型构建的VIC_glacier模型,模拟了1990—2010年拉萨河流域径流过程。结果表明:(1)与VIC模型相比,VIC_glacier模型在研究区的径流模拟效果更好,日径流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接近0.8,纳什效率系数在0.75以上;(2)从上游到下游,冰川融水对径流的贡献率分别为21.4%(旁多站)、17.7%(唐加站)、14.5%(拉萨站),呈逐渐减少趋势;(3)冰川径流和非冰川径流年内变化均呈现“单峰型”形态,且在8月份达到峰值;(4)1990—2010年间,年冰川径流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与同期气温上升的变化规律一致;年冰川融水对径流的贡献率与年降水量呈反比关系。研究成果可为拉萨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C模型 度日模型 冰川融水 拉萨河流域
下载PDF
拉萨河中下游流域典型湿地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与排序
8
作者 王净杰 万丹 +7 位作者 高鑫 陈松炎 朱建航 张炜 周金龙 李超 刘钟元 骆师堂 《高原农业》 2024年第2期135-143,共9页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修复拉萨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提升湿地的生态和社会价值。以拉萨河中下游流域5种典型湿地的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共布置100个样方。运用群落类型划分方法、CCA排序和NMDS分析方法,探讨拉萨河中下流域5种典型湿地的植物...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修复拉萨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提升湿地的生态和社会价值。以拉萨河中下游流域5种典型湿地的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共布置100个样方。运用群落类型划分方法、CCA排序和NMDS分析方法,探讨拉萨河中下流域5种典型湿地的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及分布与环境梯度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拉萨河中下流域5种典型湿地的植物群落可划分为3种类型,即高山嵩草、蕨麻委陵菜草本群落为研究区的主要群落,沿线植被分布与环境梯度间的关系显著。(2)CCA二维排序图、NMDS分析将样地分为3个生态类型,间接验证了SPSS群落类型划分的结果。(3)研究区内地形复杂,小气候作用显著,考虑到环境因子数据的CCA排序效果好于仅采用植物样方数据的SPSS群落类型划分。因此,将CCA二维排序与SPSS聚类分析结合使用,能很好反映物种与环境因子间的生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河流域 草本 分类 排序
下载PDF
The Phytolith and Pollen Record since 10 ka BP from the Lhasa Region, Tibet
9
作者 CHEN Lingkang CHEN Haixia +6 位作者 WANG Baodi WU Kaixing YU Jianxin GU Yansheng RUAN Linsen XIA Baoben XIN Zhongl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588-606,共19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description of the river terrace at Tangjia Village in Lhasa, Tibet. Selected types of phytolith and pollen were used as proxies to study the paleoclimate in the study area. Ancient climate and v... This paper presents a description of the river terrace at Tangjia Village in Lhasa, Tibet. Selected types of phytolith and pollen were used as proxies to study the paleoclimate in the study area. Ancient climate and vegetation changes since 10 ka BP were examin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between 10.2 and 8.9 ka BP, the dominating phytolith was the cold type and the dominating vegetation type was grassland-forest.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climate changed from cool-humid to cool-dry and later turned back into a cool-humid climate. Between 8.9 and 8.1 ka BP,the main types of phytoliths were tooth, dumbbell, and polyhedral. This suggests that the vegetation consisted of forest-grassland and the period's climate had become warmer. Between 8.1 and 6.7 ka BP, the warm index of phytolith assembelage gradually increased, whereas the spore and pollen assembelage revealed that the vegetation was forest with hardwood. This suggested that the paleoclimate was warmest in this period. The herbaceous vegetation increased gradually, indicating that the climate had become colder since 7.5 ka BP. Between 6.7 and 4.6 ka BP, cold type phytolith such as tooth and cap were found. Simultaneously, the pollen assembelage indicated that the vegetation shifted from grassland to forest and then turned back into grassland. This implies that the climate fluctuated from cold-dry to cool- humid. Between 4.6 and 1.9 ka BP,the dominate type of phytolith was cold type and its warm index was in the range 0.04-0.28, suggesting a herbaceous vegetation cover and indicating that the climate was cold. The phytolith warm index from 1.9 ka BP revealed that the climate was continuously decreasing, and most of the pollen assembelage consisted of Chenopodiaceae and Artemisia. This conclusion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phytolith result that indicates that the climate was becoming colder and cold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拉萨地区 植硅体 孢粉记录 花粉类型 温暖指数 森林草原 植被类型 森林植被
下载PDF
青藏高原流域岩石风化机制及其CO_(2)消耗通量:以拉萨河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谢银财 于奭 +3 位作者 缪雄谊 李军 何师意 孙平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0-525,共16页
为研究青藏高原流域岩石风化机制及其对CO_(2)消耗通量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对拉萨河流域控制断面进行一个完整水文年每月2次的监测和采样,结合水化学及δ^(13)C_(DIC)和δ^(34)S_(SO_4),探讨了流域水化学特征及... 为研究青藏高原流域岩石风化机制及其对CO_(2)消耗通量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对拉萨河流域控制断面进行一个完整水文年每月2次的监测和采样,结合水化学及δ^(13)C_(DIC)和δ^(34)S_(SO_4),探讨了流域水化学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化学计量平衡与正演模型方法定量计算了河流水体主要物质来源,并对流域岩石风化速率与大气CO_(2)消耗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拉萨河流域水体中Ca^(2+)和HCO_(3)~-为主要的阳离子和阴离子,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型,大气输入、人为输入、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风化端员对河水阳离子的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6%、4%、21%和70%;河水化学计量学、δ^(13)C_(DIC)(-8.78‰~-1.35‰)和δ^(34)S_(SO_4)(-2.26‰~-1.10‰)变化均证明由煤系地层硫化物及矿床硫化物的氧化形成的硫酸(各占约50%)广泛参与了流域的化学侵蚀,硫酸对碳酸盐岩的风化作用旱季显著强于雨季。流域硅酸盐岩风化速率与大气CO_(2)消耗通量的年平均值分别为5.20 t·km^(-2)·a^(-1)和118×10^(3) mol·km^(-2)·a^(-1);仅考虑碳酸风化作用时,流域碳酸盐岩风化速率与大气CO_(2)消耗通量分别为22.5 t·km^(-2)·a^(-1)和202×10^(3) mol·km^(-2)·a^(-1);硫酸参与作用下,流域碳酸盐岩风化速率估算结果提高了31%(升至29.4 t·km^(-2)·a^(-1)),岩石(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风化消耗大气CO_(2)通量则降低了35%(降至207×10^(3) mol·km^(-2)·a^(-1))。硫酸参与流域碳酸盐岩的风化改变了区域碳循环,这是全球碳循环模型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风化 CO_(2)消耗 碳循环 硫酸 碳和硫同位素 拉萨河
下载PDF
拉萨河水体砷和镉的分布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秦欢欢 黄丽想 +2 位作者 陈益平 高柏 孙占学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7-114,共8页
为了解拉萨河流域水体中化学致癌物As和Cd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健康风险水平,对拉萨河中下游和堆龙曲支流16个采样点进行水样采集,测量As和Cd浓度,并采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As和Cd经饮水途径引起的致癌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拉萨河水体As... 为了解拉萨河流域水体中化学致癌物As和Cd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健康风险水平,对拉萨河中下游和堆龙曲支流16个采样点进行水样采集,测量As和Cd浓度,并采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As和Cd经饮水途径引起的致癌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拉萨河水体As和Cd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280±0.969)和(0.092±0.017)μg·L^(-1),未超过GB 5749—202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限值,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I类和Ⅱ类水质标准。拉萨河中下游和堆龙曲支流水体As浓度均呈沿程增长趋势;而Cd浓度在中下游水体呈沿程下降,在堆龙曲支流呈沿程增长趋势。在地理分布上,As浓度随纬度增加而下降,随经度增加而上升;Cd浓度随纬度增加而上升,随经度增加而下降。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与Cd相比,As为拉萨河流域水体起主导作用的化学致癌物,贡献了超过98%的致癌风险。拉萨河流域水体As和Cd经饮水途径导致的致癌风险总体处于可接受的安全水平。相比于少年和成年,幼儿为更敏感的健康风险受体,受到As和Cd的危害相对更大,需要在幼儿饮水安全方面给予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风险评价 化学致癌物 拉萨河流域
下载PDF
连续水闸对河流COD容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伍中航 孙海龙 +3 位作者 冯镜洁 李然 任爽 袁雨亮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6-223,共8页
水闸建设对河流产生阻隔作用,改变了河段水流形态,污染物输运及水质时空分布也随之发生改变,进而可能对水环境容量产生影响。本研究以拉萨河城区段为研究对象,考虑水闸建设对水动力学条件的影响,在利用平面二维模型进行水动力-水质模拟... 水闸建设对河流产生阻隔作用,改变了河段水流形态,污染物输运及水质时空分布也随之发生改变,进而可能对水环境容量产生影响。本研究以拉萨河城区段为研究对象,考虑水闸建设对水动力学条件的影响,在利用平面二维模型进行水动力-水质模拟的基础上,计算分析了水闸建设前、后COD的水环境容量,探讨了连续水闸建设对河流水环境容量的影响。研究成果表明,水闸修建对水环境容量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水闸蓄水后,水体由流动转变为相对静止的状态,闸前水流流速减缓,水深增加,影响污染物的扩散,降低污染物降解系数,进而影响污染物降解过程;二是水闸蓄水会使污染物在库区滞留,使污染物滞留时间增加,从而提高污染物的降解量。拉萨河水闸修建后,因水闸蓄水影响,流速减缓,污染物向河道中央扩散受阻,易聚集于排污侧;与天然河道相比,蓄水区河段平均流速由0.34 m/s下降至0.10 m/s,平均水深由0.6 m增大至2.0 m,COD降解系数由0.12 d^(-1)下降至0.04 d^(-1),下降约67%,污染物滞留时间增大为原来的3倍左右。计算结果表明,在两种影响的综合作用下,1个水闸使研究河段COD容量下降约2.2%,2个水闸共同作用使COD容量下降约9.9%,3个水闸共同作用使COD容量下降约12.3%。整体来看,连续水闸对河流水环境容量产生了一定影响,水闸数量越多,对水环境容量的影响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容量 水闸 降解系数 水质 拉萨河
下载PDF
西藏拉萨河中下游不同水文期浮游植物优势种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晓东 潘成梅 +1 位作者 安瑞志 巴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8-130,共13页
为了探究拉萨河中下游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种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本文选取拉萨河中下游干流及其支流作为研究地点,设置了17个样点,于2015年5月、8月和2016年11月共采集了3个水文期的水样。通过定量样品和活体观察相结合的方法鉴定浮游植物... 为了探究拉萨河中下游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种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本文选取拉萨河中下游干流及其支流作为研究地点,设置了17个样点,于2015年5月、8月和2016年11月共采集了3个水文期的水样。通过定量样品和活体观察相结合的方法鉴定浮游植物物种,使用直接计数法统计浮游植物数量,共鉴定393种,隶属于6门8纲24目48科100属。计算优势种的优势度指数(Y),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和生态响应速率、总体联结性、χ^(2)检验以及共同出现百分比分析优势种的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整体为硅藻绿藻蓝藻型群落特征,浮游植物优势种(Y>0.02)共19种,均隶属硅藻门,其中尖针杆藻(Synedra acus)、双头针杆藻(S.amphicephala)等7个优势种是3个水文期的共有优势种,优势种出现频率和优势度在不同水文期均有差异。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变化范围为0.089~0.751,双头针杆藻在3个水文期均为优势种且生态位宽度值均大于0.5,表现出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属广生态位种;短小曲壳藻(Achnathes exigua)种间相互竞争激烈且生境趋向于特化,可作为拉萨河中下游水域的污染指示种。19个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值变化范围为0.001~0.966,丰水期的短小曲壳藻和普通等片藻(Diatoma aulgare)占据的生境资源相近,表现出竞争干扰,生态位重叠值为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总体上生态位重叠程度不高,对资源的利用共性小;不同水文期优势种相对资源占有量与生态位宽度的变化基本一致,资源利用量较高的藻种大多数具较强的发展空间。通过种间联结性分析,优势种种间联结性随季节更替逐渐降低,群落中各物种种间关系从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由紧密变为松散,呈现逆向演替的趋势,大多数种对的关联性未达到显著水平(χ^(2)>3.841),种间联结不紧密,优势种之间以及各优势种与环境之间未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生态位 种间联结性 拉萨河
下载PDF
未来气候变化下拉萨河流域径流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伊明启 唐元智 +1 位作者 霍军军 瞿思敏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5-107,共13页
【目的】气候变化引起水文循环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降水、径流等的显著改变。【方法】基于拉萨河流域分布式径流模型,应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4个气候模式数据,分析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拉萨河的径流变化。【结果】结果显示... 【目的】气候变化引起水文循环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降水、径流等的显著改变。【方法】基于拉萨河流域分布式径流模型,应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4个气候模式数据,分析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拉萨河的径流变化。【结果】结果显示:SSP1-2.6情景模式下,拉萨河上中下游年径流深均呈减少趋势,约减少42%,但月径流量年内分配比例较实测月径流分配比例变化不大;SSP2-4.5情景模式下,总体上呈增加趋势,约增加1.5%,中上游径流深呈减少趋势,约减少1%~7%,下游支流呈增加趋势,约增加1%~37%;SSP5-8.5情景模式下,总体上呈增加趋势,约增加10%,下游支流增加趋势更加显著,约增加17%。【结论】结果表明:在CMIP6未来气候情景模式下,径流变化较为显著且不同情景模式差异较大;未来径流深变化趋势与未来降水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拉萨河流域未来不同气候情景模式下径流深时空分布存在差异。通过对CMIP6未来气候模式进行模拟,分析拉萨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为区域水文水资源配置、水资源利用等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CMIP6 SWAT 拉萨河流域 径流时空变化
下载PDF
拉萨河流域水沙过程模拟及对植被覆盖和气候变化的响应
15
作者 王兆来 谷黄河 +4 位作者 王晓燕 代斌 张瀚文 付晓雷 余钟波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96,共6页
针对青藏高原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以位于青藏高原中南部的拉萨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搭建流域月尺度SWAT模型,探究植被覆盖和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沙演变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SWAT模型适用于拉萨河流域水沙模拟。(2)1991-2010年植... 针对青藏高原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以位于青藏高原中南部的拉萨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搭建流域月尺度SWAT模型,探究植被覆盖和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沙演变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SWAT模型适用于拉萨河流域水沙模拟。(2)1991-2010年植被覆盖整体上呈退化趋势,植被覆盖变化对年径流变化的影响较弱,而流域输沙量对植被覆盖变化的敏感程度较显著,尤其在极端恶劣植被覆盖情景下,流域年均输沙量增加约70.15%。(3)气温升高2℃时,降水变化率每增加10%,年径流和年输沙量变化率则分别增加16.01%和28.70%。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输沙量和径流的变化趋势并非总是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拉萨河流域 水沙模拟 植被覆盖类型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拉萨河流域河岸带湿地土壤CO_(2)排放对变温的响应
16
作者 潘永泰 刘贵华 +2 位作者 刘星 于孟飞 马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35,共10页
通过对26份青藏高原拉萨河流域湿地土壤样品的分析,发现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呈现中游西部流域低东部流域高,汇入雅鲁藏布江口较低,源头彭措较高;土壤中CO_(2)排放速率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下游各位点CO_(2)平均排放速率显著高于中游... 通过对26份青藏高原拉萨河流域湿地土壤样品的分析,发现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呈现中游西部流域低东部流域高,汇入雅鲁藏布江口较低,源头彭措较高;土壤中CO_(2)排放速率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下游各位点CO_(2)平均排放速率显著高于中游和上游.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_(10))在流域内汇入口和下游左侧流域(堆龙曲)表现与排放速率相似的特征,更好地突出了在下游右侧流域(墨竹工卡流域)和上游流域(麦地藏布流域)的土壤温度敏感性较低的特征.通过地理探测器探寻气象、植被、地理、双评价、生化、人口经济6个圈层对Q_(10)值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气象(降雨、太阳辐射)、地理(流域、海拔)、生化、人口经济等因素对Q_(10)有较强影响,其中降雨(80.76%)和太阳辐射(74.68%)在气候因素中占主要影响;流域(88.95%)分布的q值在地理因素中起到重要作用;生化因子中,各检测指标对Q_(10)的影响排序为OC(88.16%)>MBC/OC(78.72%)>MBN/TN(77.30%)>TN(72.37%)>C/N(35.14%)>MBN(8.70%)>MBC(6.80%)>MBC/MBN(5.89%);降雨侵蚀归一化指数对Q_(10)的影响达到了79.67%.此外,任何两种因子对Q_(10)值的交互作用都要大于单一因素的单独作用.地理因素中流域与其他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Q_(10)的影响最为强烈(0.90~0.96),生化因素OC与其他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Q_(10)较强烈(0.89~0.94),气象因素中降雨和太阳辐射与其他因素交互作用对Q_(10)的影响更加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温 CO_(2)通量 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_(10)) 拉萨河流域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拉萨河谷设施农地土壤质量变化及空间分异特征
17
作者 宫殿清 王兆锋 +3 位作者 张镱锂 胡晓阳 谷昌军 魏博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82-1594,共13页
青藏高原设施农地存在土壤质量变化的迹象,而拉萨河谷作为青藏高原地区设施农地的主要分布区,其土壤质量的整体变化及区域分异规律尚不明确。以大田耕地为参照,采集设施农地土壤样品240个和大田耕地土壤样品112个,测定了土壤理化指标21... 青藏高原设施农地存在土壤质量变化的迹象,而拉萨河谷作为青藏高原地区设施农地的主要分布区,其土壤质量的整体变化及区域分异规律尚不明确。以大田耕地为参照,采集设施农地土壤样品240个和大田耕地土壤样品112个,测定了土壤理化指标21项,采用土壤综合质量指数和因子探测器方法,研究了设施农地土壤质量变化及空间分异特征,并辨识设施农地土壤质量变化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1)拉萨河谷设施农地和本底土壤质量指数分别为0.36、0.43,两者80%的样地土壤质量等级均分布在Ⅴ~Ⅲ级;且设施农地土壤质量较高的样地主要分布在海拔3700~3750 m,距河流930 m内的阳坡地带。(2)较大田耕地,设施农地土壤质量指数平均下降了16.28%,且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其中堆龙德庆区土壤质量下降最明显,平均降低了74.46%。不同深度上,0~10cm范围内土壤质量下降最明显,平均下降了6.5%。(3)受海拔和坡向影响,设施农地土壤质量整体变化存在空间分异。即随着海拔增加和阳坡到阴坡的变化,设施农地土壤质量变化幅度均表现为明显增大趋势。(4)全区设施农地土壤质量变化普遍受到含盐量、速效钾和镉含量变化的影响,三者解释力均可达到20%以上。综上,本研究明晰了高原设施农地土壤质量整体变化及其空间分异,为该地区设施农业布局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温室土壤 土壤质量 空间分异 拉萨河谷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拉萨河流域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8
作者 王东波 君珊 +1 位作者 靳甜甜 石松林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26-233,共8页
2017年8月对拉萨河着生藻类群落组成、丰度以及多样性指数进行调查,并做了双向聚类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流域着生藻类种类组成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60.5%)为主,其次是绿藻门Chlorophyta(27.9%),蓝藻门Cyanophyta(11.6... 2017年8月对拉萨河着生藻类群落组成、丰度以及多样性指数进行调查,并做了双向聚类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流域着生藻类种类组成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60.5%)为主,其次是绿藻门Chlorophyta(27.9%),蓝藻门Cyanophyta(11.6%);物种平均丰度为20.7万cells/cm^(3),硅藻门占95%,蓝藻门占3.9%,绿藻门占1.1%,种类少、丰度低是拉萨河流域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特点;着生藻类优势种以菱形藻为主;双向聚类分析表明生境类型的空间异质性是导致相邻区域无法进行聚类的主要原因。CCA排序结果表明。环境指标对拉萨河流域着生藻类丰度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中常见物种膨胀桥弯藻受硫化物影响明显,双眉藻和束丝藻受总氮影响明显,而且总氮箭头连线较长,总氮是影响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脆杆藻与COD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河 着生藻类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拉萨河谷冬小麦主要生育期的影响分析
19
作者 晋美朗杰 巴桑 +2 位作者 郭艺楠 杜军 德庆卓嘎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3年第3期73-79,共7页
了解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可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1996—2022年近26 a拉萨冬小麦生育期以及逐日平均气温(T_(m))、最高气温(T_(max))、最低气温(T_(min))、气温日较差(DTR)、相对湿度... 了解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可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1996—2022年近26 a拉萨冬小麦生育期以及逐日平均气温(T_(m))、最高气温(T_(max))、最低气温(T_(min))、气温日较差(DTR)、相对湿度(RH)、降水量(Pr)、日照时数(S)和≥0℃积温(ΣT_(0))等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相关系数和优势分析方法等,分析了拉萨河谷冬小麦生育期变化特征以及影响的主导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近26 a拉萨河谷冬小麦营养生长期(Vegetative Growth Period,VGP)、生殖生长期(Reproductive Growth Period,RGP)和全生育期(Whole Growth Period,WGP)的T_(m)均呈上升趋势,T_(min)升温率大于T_(max)的升温率,DTR、RH呈减小趋势,ΣT_(0)、Pr和S趋于增加。(2)冬小麦拔节前各生育期提早,提早率为0.47~6.75 d/10 a;拔节后各生育期推迟,推迟率为3.17~7.03 d/10 a;VGP、WGP延长,RGP缩短。(3)拉萨河谷10月、1月T_(min)和2月T_(m)的升高,是冬小麦出苗、分蘖和返青期提前的主要因素,导致冬小麦拔节后生育期推迟的重要因素则是4—5月S增加及6月RH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河谷 冬小麦 生育期 变化趋势 影响气象因子
下载PDF
基于生态廊道识别的拉萨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20
作者 韩王亚 夏双双 +3 位作者 周维 申宇 苏旭坤 刘国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8948-8957,共10页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优化国土生态空间具有重要意义。以拉萨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生态源地-阻力面-生态廊道”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范式,评估流域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固碳、生境质量四项生态系统服务,基于生态...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优化国土生态空间具有重要意义。以拉萨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生态源地-阻力面-生态廊道”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范式,评估流域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固碳、生境质量四项生态系统服务,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分级识别生态源地;选择土地覆被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地形起伏度、坡度、距道路距离、距水体距离作为主要阻力因子,利用熵权法形成综合阻力面;利用Linkage Mapper工具基于最小成本路径理论识别生态廊道并判定生态节点,构建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提取生态源地20个,总面积2531.42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77%;生态廊道36条,总长度916.87 km,与拉萨河干流平行呈“二”字型分布;生态节点13个,集中分布在裸地、裸岩、低覆盖度草地等地类,构建以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组成的“面-线-点”结构生态网络。研究结果为拉萨河流域生态安全和生态经济协调提供数据支持,为区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廊道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 拉萨河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