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锂离子电池Li2MSiO4系(M=Fe,Mn,Co,Ni)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刘文刚 许云华 +1 位作者 杨蓉 任冰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885-888,共4页
介绍了一类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2MSiO4(M=Fe,Mn,Co,Ni)。综述了该系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重点对各种材料的结构特点、合成方法及电化学性能进行总结和探讨。展望了该系材料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2msio4(m=fe mn Co Ni)
下载PDF
Li_(2)MSiO_(4)(M=Mn,Fe,Co)力学性能对电化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郑寿红 李伟 +3 位作者 姜茗浩 闫小童 侯育花 陶小马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084-6089,共6页
由于硅酸盐类正极材料Li_(2)MSiO_(4)(M=Mn,Fe,Co)较高的理论放电比容量使得其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其在电化学特性及循环稳定性上的不足,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结合Hubbard修正的广义... 由于硅酸盐类正极材料Li_(2)MSiO_(4)(M=Mn,Fe,Co)较高的理论放电比容量使得其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其在电化学特性及循环稳定性上的不足,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结合Hubbard修正的广义梯度近似(GGA+U),系统地研究了Li_(2)MSiO_(4)(M=Mn,Fe,Co)体系的力学性能对其电化学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Li_(2)MSiO_(4)(M=Mn,Fe,Co)体系均具有良好的韧性,其中Li_(2)FeSiO_(4)的力学性能最佳,与Li_(2)FeSiO_(4)具备优异循环稳定性的实验报道符合较好。此外,研究发现Li_(2)CoSiO_(4)具有最高的杨氏模量E与德拜温度θD,这与其具备较高的放电电压和Li^(+)从Li_(2)CoSiO_(4)中脱离较难的事实是相符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计算 力学性能 正极材料 li_(2)msio_(4)(m=mn fe Co) 脱嵌电压
下载PDF
Ge-S/F共掺杂对Li_(2)MSiO_(4)(M=Mn,Fe)晶体结构和性能影响的理论研究
3
作者 郭厦蕾 侯育花 +2 位作者 郑寿红 黄有林 陶小马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382-392,共11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法,结合广义梯度近似(GGA+U),系统研究了Ge-S/F共掺杂对Li_(2)MSiO_(4)(M=Mn,Fe)晶体结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Ge-S/F共掺杂Li_(2)MSiO_(4)(M=Mn,Fe)体系在脱锂过程中均会发生L...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法,结合广义梯度近似(GGA+U),系统研究了Ge-S/F共掺杂对Li_(2)MSiO_(4)(M=Mn,Fe)晶体结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Ge-S/F共掺杂Li_(2)MSiO_(4)(M=Mn,Fe)体系在脱锂过程中均会发生Li和M的位置交换,与Li_(2)MSiO_(4)(M=Mn,Fe)相比,掺杂体系具有更好的韧性,且锂离子在掺杂体系中更容易迁移.同时发生了位置交换的掺杂体系结构在脱锂过程中大多更为稳定,尤其是Li_(2)Mn_(0.5)Ge_(0.5)SiO_(3.5)S_(0.5)在整个脱锂过程中体积变化均很小,说明其具有良好的结构循环稳定性.此外,Ge-S/F共掺杂均降低了Li_(2)MSiO_(4)(M=Mn,Fe)的理论平均脱嵌电压.结合态密度图和磁矩结果分析表明,Ge-S/F共掺杂可以提高Li_(2)MnSiO_(4)的导电性和延缓Li_(2)MnSiO_(4)体系中Jahn-Teller效应的出现,有利于提高Li_(2)MnSiO_(4)的结构循环稳定性.同时,共掺杂不仅提高了Li_(2)FeSiO_(4)的导电性,也有利于Li_(2)FeSiO_(4)体系脱出更多的Li+,特别是Ge-F共掺杂体系有望实现完全脱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计算 li_(2)msio_(4)(m=mn fe) 位置交换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富锂正极材料Li[Li_(0.2)Mn_(0.4)Fe_(0.4)]O_2的表面包覆改性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洪 张伟德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05-709,共5页
用共沉淀法合成了富锂正极材料Li[Li0.2Mn0.4Fe0.4]O2,并对其表面进行Al2O3包覆。采用XRD、SEM和电化学测试等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与Li[Li0.2Mn0.4Fe0.4]O2相比,包覆改性后的Li[Li0.2Mn0.4Fe0.4]O2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其初... 用共沉淀法合成了富锂正极材料Li[Li0.2Mn0.4Fe0.4]O2,并对其表面进行Al2O3包覆。采用XRD、SEM和电化学测试等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与Li[Li0.2Mn0.4Fe0.4]O2相比,包覆改性后的Li[Li0.2Mn0.4Fe0.4]O2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其初始放电容量未明显降低,而循环寿命大大提高,4.0%Al2O3包覆处理的富锂正极材料经50次充放电循环后,容量衰减量在9%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表面包覆li[li0 2mn0 4fe0 4]O2 富锂正极材料
下载PDF
Li_2Fe_(1-x)Mn_xSiO_4正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
5
作者 黄锋涛 舒杰 +1 位作者 徐丹 水淼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22,27,共4页
采用真空固相法成功地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2Fe1-xMnxSiO4,并用FTIR、XRD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对材料进行了表征。FTIR和XRD测试表明,Mn很好地固溶到Li2FeSiO4中。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当w(Mn)=0.1%时,合成的Li2Fe1-xMnxSiO4电化学性... 采用真空固相法成功地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2Fe1-xMnxSiO4,并用FTIR、XRD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对材料进行了表征。FTIR和XRD测试表明,Mn很好地固溶到Li2FeSiO4中。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当w(Mn)=0.1%时,合成的Li2Fe1-xMnxSiO4电化学性能最佳,首次放电容量达到67.7mAh/g,20次循环后容量仍保持在44.8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2fe1-xmnxSiO4 mN掺杂
原文传递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2Fe_(0.5)Mn_(0.5)SiO_4/C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6
作者 胡传跃 郭军 +2 位作者 文瑾 彭秧锡 陈艳 《材料导报(纳米与新材料专辑)》 EI CAS 2012年第1期199-201,共3页
采用液相法合成了锂离子电池Li2Fe0.5Mn0.5SiO4/C正极材料,考察了热处理温度对Li2Fe0.5Mn0.5-SiO4/C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运用XRD、SEM、充放电测试方法和循环伏安法表征了Li2Fe0.5Mn0.5SiO4/C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Li2Fe0.5... 采用液相法合成了锂离子电池Li2Fe0.5Mn0.5SiO4/C正极材料,考察了热处理温度对Li2Fe0.5Mn0.5-SiO4/C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运用XRD、SEM、充放电测试方法和循环伏安法表征了Li2Fe0.5Mn0.5SiO4/C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Li2Fe0.5Mn0.5SiO4/C晶胞为斜方晶胞结构,属于Pmn21空间群。其中700℃焙烧7h制备的Li2Fe0.5Mn0.5SiO4/C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首次可逆容量为206.2mAh/g,库仑效率为94.9%,循环20次后的可逆容量为145.7mAh/g,Li2Fe0.5Mn0.5SiO4/C中Fe2+/Fe3+和Mn2+/Mn4+电对的氧化峰电位比较接近,均为4.5V(vs Li/Li+),3个还原峰峰电位分别为3.5V、2.9V和2.1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2fe0.5mn0.5SiO4/C液相法
下载PDF
富锂正极材料Li[Li_(0.2)Mn_(0.4)Fe_(0.4)]O_2的表面包覆改性
7
作者 王洪 郭春泰 王大安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8-30,69,共4页
用共沉淀法合成了富锂正极材料Li[Li0.2Mn0.4Fe0.3Al0.1]O2,并对其表面进行AlPO4包覆。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电化学测试等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与Li[Li0.2Mn0.4Fe0.4]O2相比,包覆改性后的Li[Li0.... 用共沉淀法合成了富锂正极材料Li[Li0.2Mn0.4Fe0.3Al0.1]O2,并对其表面进行AlPO4包覆。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电化学测试等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与Li[Li0.2Mn0.4Fe0.4]O2相比,包覆改性后的Li[Li0.2Mn0.4Fe0.4]O2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其初始放电容量未明显降低,而循环寿命大大提高,经50次充放电循环后,容量衰减量在1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表面包覆li[li0 2mn0 4fe0 4]O2 富锂正极材料
下载PDF
球型Li_2Fe_(0.5)Mn_(0.5-x)V_xSiO_4(x=0-0.1)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8
作者 姚海波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5-66,73,共3页
采用一种简单的喷雾溅射法成功制备出了球型Li_2Fe_(0.5-x)Mn_0.5V_xSiO_4(x=0-0.1)。合成的产物经XRD和SEM分析手段进行表征。此外,还考察了V掺杂量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V掺杂量为0.05时能大幅度改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关键词 li2fe0.5mn0.5SiO4 硅酸盐 锂电池
原文传递
Mn掺杂Li3Fe2(PO4)3正极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3
9
作者 宋翠环 孙军康 +2 位作者 黄富强 刘战强 何品刚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04-607,610,共5页
通过固相反应法合成出Li3+xFe2-xMn^Ⅱ(PO4)3(x=0~0.1)、Li3Fe1.95Mn0.05^Ⅲ(PO4)3和Li2.95Fe1.95Mn0.05^Ⅳ(PO4)3正极材料。采用行星式球磨方法,均匀混合正极材料和导电乙炔黑以提高活性材料的电子导电率和降低颗粒尺寸... 通过固相反应法合成出Li3+xFe2-xMn^Ⅱ(PO4)3(x=0~0.1)、Li3Fe1.95Mn0.05^Ⅲ(PO4)3和Li2.95Fe1.95Mn0.05^Ⅳ(PO4)3正极材料。采用行星式球磨方法,均匀混合正极材料和导电乙炔黑以提高活性材料的电子导电率和降低颗粒尺寸。Mn掺杂的Li3Fe2(PO4)3样品的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和伏安循环测试(2~4V)发现,所有样品中Fe^3+/Fe^2+氧化还原电对均有两个稳定的充放电平台(2.8、2.7V)、Li3+xFe2-xMnx^Ⅱ(PO4)3和Li3Fe1.95Mn0.05^Ⅲ(PO4)3中Mn^3+/Mn^2+电对的充放平台位于3.5V左右。不同价态Mn的掺杂均可明显提高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其中Mn^Ⅱ掺杂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最好,其中Li3.05Fe1.95MnⅡ0.05(PO4)3/C的C/20和C/2恒流放电比容量分别可达110和66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li3fe2(PO4)3 mN掺杂 循环伏安法
下载PDF
新型复合正极材料5LiMn_(0.9)Fe_(0.1)PO_4·Li_3V_2(PO_4)_3/C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陆佳佳 王鹏飞 +4 位作者 石少楠 陈嘉彬 韦桂 徐高翔 伍凌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825-2829,2845,共6页
用固相法制备了5Li Mn0.9Fe0.1PO4·Li3V2(PO4)3/C复合正极材料。采用XRD、SEM、TEM和电化学测试等对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由Li Mn0.9Fe0.1PO4和Li3V2(PO4)3两相组成,不含其它杂质。Li3V2(PO4)3的加入使得Li Mn0.9Fe0.... 用固相法制备了5Li Mn0.9Fe0.1PO4·Li3V2(PO4)3/C复合正极材料。采用XRD、SEM、TEM和电化学测试等对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由Li Mn0.9Fe0.1PO4和Li3V2(PO4)3两相组成,不含其它杂质。Li3V2(PO4)3的加入使得Li Mn0.9Fe0.1PO4的电化学性能得到极大地提高。该复合材料在0.05 C和1 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62.8 m Ah·g-1和129.6 m Ah·g-1,在1 C倍率下循环5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mn0.9fe0.1PO4 li3V2(PO4)3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Li_2MSiO_4系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11
作者 高飞飞 王莉 +3 位作者 戴仲葭 范丽珍 何向明 田光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7,16,共3页
硅酸盐体系锂离子电池材料是新一代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选择之一,是值得研发的先进电池材料。综述了锂离子电池Li2MSiO4(M=Fe,Mn)系列正极材料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对该系列正极材料的合成方法、结构特点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 硅酸盐体系锂离子电池材料是新一代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选择之一,是值得研发的先进电池材料。综述了锂离子电池Li2MSiO4(M=Fe,Mn)系列正极材料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对该系列正极材料的合成方法、结构特点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2msio4(m=fe mn)
原文传递
N^+(N=Li,Na,K)对发光材料M3(M=Ca,Sr,Ba)Y2(BO3)4:Eu^3+光谱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盼来 王志军 +1 位作者 高慧颖 杨志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503-2506,共4页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方法在空气中制备了M3(M=Ca,Sr,Ba)Y2(BO3)4∶Eu3+红色发光材料,测量结果显示,材料的主发射峰均位于613 nm处,监测613 nm发射峰时,所得材料的激发光谱相同。研究了Li+,Na+和K+对M3(M=Ca,Sr,Ba)Y2(BO3)4∶Eu3+材料激发...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方法在空气中制备了M3(M=Ca,Sr,Ba)Y2(BO3)4∶Eu3+红色发光材料,测量结果显示,材料的主发射峰均位于613 nm处,监测613 nm发射峰时,所得材料的激发光谱相同。研究了Li+,Na+和K+对M3(M=Ca,Sr,Ba)Y2(BO3)4∶Eu3+材料激发与发射光谱的影响,结果显示,加入Li+,Na+和K+后,M3(M=Ca,Sr,Ba)Y2(BO3)4∶Eu3+材料的激发与发射光谱的峰值位置并不发生变化,但材料的激发与发射光谱的峰值强度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强。在Li+,Na+和K+掺入浓度相同的条件下,研究发现,与加入Na+和K+时相比,加入Li+时,M3(M=Ca,Sr,Ba)Y2(BO3)4∶Eu3+材料的激发与发射光谱的峰值增强效果最明显。进而研究了Sr3Y2(BO3)4∶Eu3+材料发射峰强度随Li+掺杂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Li+掺杂浓度的增大,Sr3Y2(BO3)4∶Eu3+材料发射峰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在Li+浓度为5 mol%时到达峰值,约为未掺杂时的两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3(m=Ca Sr Ba)Y2(BO3)4∶Eu3+ 发射光谱 激发光谱 li+ Na+ K+
下载PDF
Prepar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_2Mn_(0.5)Fe_(0.5)SiO_4 cathode material with sol-gel method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13
作者 胡传跃 郭军 +1 位作者 文瑾 彭秧锡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4期1285-1289,共5页
Li2Fe0.5Mn0.5SiO4 material was synthesized by a citric acid-assisted sol-gel method. The influence of the stoichiometric ratio value of n(citric acid) to n(Fe2+-Mn2+) on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i2Fe0.5Mn0.5... Li2Fe0.5Mn0.5SiO4 material was synthesized by a citric acid-assisted sol-gel method. The influence of the stoichiometric ratio value of n(citric acid) to n(Fe2+-Mn2+) on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i2Fe0.5Mn0.5SiO4 was studied. The final sample was identified as Li2Fe0.5Mn0.5SiO4 with a Pmn21 monoclinic structure by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The crystal phases components and crystal phase structure of the Li2Fe0.5Mn0.4SiO4 material were improved as the increase of the stoichiometric ratio value of n(citric acid) to n(Fe2+-Mn2+). Field-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verified that the Li2Fe0.5Mn0.5SiO4 particles are agglomerates of Li2Fe0.5Mn0.5SiO4 primary particles with a geometric mean diameter of 220 nm. The Li2Fe0.5Mn0.5SiO4 sample was used as an electrode material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ion batteries, and the 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s were carried out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Li2Fe0.5Mn0.5SiO4 electrode delivered a first discharge capacity of 230.1 mAh/g at the current density of 10 mA/g in first cycle and about 162 mAh/g after 20 cycles at the current density of 20 m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 ion battery li2fe0.5mn0.5SiO4 citric acid assisted sol-gel method cathode
下载PDF
Li_3Fe_2(PO_4)_3/C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及其反应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谢勇 钟贵明 +1 位作者 龚正良 杨勇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3-129,共7页
采用溶胶凝胶及高能球磨制得Li3Fe2(PO4)3/C材料,利用多种物理及其电化学技术观察材料形貌,表征材料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用电化学原位XAFS等初步研究Li3Fe2(PO4)3/C超理论容量电化学反应机理。结果显示,Li3Fe2(PO4)3/C的结构为... 采用溶胶凝胶及高能球磨制得Li3Fe2(PO4)3/C材料,利用多种物理及其电化学技术观察材料形貌,表征材料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用电化学原位XAFS等初步研究Li3Fe2(PO4)3/C超理论容量电化学反应机理。结果显示,Li3Fe2(PO4)3/C的结构为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2.0~4.0V电位区间,10mAh·g^-1电流密度,Li3Fe2(PO4)3/C电极的首周期放电比容量为129mAh·g^-1,达到其理论容量.若电位区间拓宽至2.0~4.95V,其首周期放电比容量高达165mAh.g^-1.超出理论的“额外”容量30%.电化学原位XAFS测试未观察到明显的Fe^3+/Fe^4+氧化还原对参与电化学反应,初步推测“额外”容量可能来自于该复合材料的高浓度表面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3fe2(PO4)3/C 电化学性能 电化学原位XAFS
下载PDF
SO^(2-)_4掺杂对Nasicon型Li_3Fe_2(PO_4)_3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勃 何臖 +2 位作者 华正伸 王新 彭会芬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8-114,共7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用SO^(2-)_4部分代替Li_3Fe_2(PO_4)_3中的PO^(3-)_4阴离子制得Li_(3-x)Fe_2(PO4)_(3-x)(SO_4)_x(x=0~0.90)正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充放电技术、循环伏安特性测试及电化学阻抗谱表征了掺杂材料的相组成及电化学性能.... 采用溶胶-凝胶法用SO^(2-)_4部分代替Li_3Fe_2(PO_4)_3中的PO^(3-)_4阴离子制得Li_(3-x)Fe_2(PO4)_(3-x)(SO_4)_x(x=0~0.90)正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充放电技术、循环伏安特性测试及电化学阻抗谱表征了掺杂材料的相组成及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SO^(2-)_4主要以固溶形式存在于Li_3Fe_2(PO_4)_3中,产物中还伴有少量Fe_2O_3第二相析出.SO^(2-)_4掺杂使Li_3Fe_2(PO_4)_3的放电容量呈抛物线形规律变化,并在掺杂浓度x=0.60时达到最佳值,该样品在0.5C倍率下的首次放电容量为111.59 mA·h/g,比未掺杂的样品提高了18.4%;60次循环充放电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6%;将该样品的放电倍率由0.5C逐渐提高至5C,再降至0.5C,并在每个倍率下循环10次,材料的最终放电容量仍能达到首次放电容量的97%.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SO^(2-)_4掺杂使材料的氧化还原性能增强,电池内阻减小,极化程度降低及Li^+扩散系数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极材料 Nasicon型li3fe2(PO4)3 SO(2-)4掺杂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Li_3Fe_2(PO_4)_3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军康 黄富强 +1 位作者 王耀明 刘战强 《合成化学》 CAS CSCD 2007年第B11期117-121,共5页
本文以本文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合成了Nasicon型的Li_3Fe_2(PO_4)_3电极材料。XRD结果显示850℃烧结得到的Li_3Fe_2(PO_4)_3结晶性最好。为了优化Li_3Fe_2(PO_4)_3电极的性能,使用行星球磨将制备得到的Li_3Fe_2(PO_4)_3与乙炔炭黑混合均匀... 本文以本文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合成了Nasicon型的Li_3Fe_2(PO_4)_3电极材料。XRD结果显示850℃烧结得到的Li_3Fe_2(PO_4)_3结晶性最好。为了优化Li_3Fe_2(PO_4)_3电极的性能,使用行星球磨将制备得到的Li_3Fe_2(PO_4)_3与乙炔炭黑混合均匀,得到了Li_3Fe_2(PO_4)_3/C复合正极材料。扫描电镜照片显示,球磨后活性材料的颗粒尺寸明显减小,而且更加均匀。对于Fe^(3+)/Fe^(2+)的氧化还原电对,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和伏安循环法揭示Li_3Fe_2(PO_4)_3/C复合正极材料再放电过程中在2.8和2.7V具有两个电压平台。样品球磨后,与800℃和900℃烧结得到的Li_3Fe_2(PO_4)_3相比,850℃烧结得到的材料具有更好的可逆性和更高的容量保持性,而且它的比容量在初始循环以C/20的倍率放电可以达到92 mAhg^(-1)以及在结束时的循环以C/10的倍率放电还具有62 mAh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3fe2(PO4)3 行星球磨 伏安循环法
下载PDF
Li2M4O9-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17
作者 任姗姗 周婷 +3 位作者 赵燕 赖欣 毕剑 高道江 《纳米科技》 2014年第6期56-61,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Li2M4O9,将其与氧化石墨烯在不同溶剂中进行溶剂热反应,以制备Li2M4O9墨烯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进行表征,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电化学性能测试,包括充放电、循环伏安、循环效率、循环...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Li2M4O9,将其与氧化石墨烯在不同溶剂中进行溶剂热反应,以制备Li2M4O9墨烯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进行表征,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电化学性能测试,包括充放电、循环伏安、循环效率、循环性能和交流阻抗测试。Li2M4O9-墨烯复合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由144.6mAh/gr提高至212.8mAh/g,50次充放电循环后,库仑效率保持在95%以上,电化学性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2m4O9-石墨烯 复合材料 溶剂热法
下载PDF
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 AND CRYSTAL STRUCTURES OF η~5-CH_3C_5H_4)M(CO)_2NO AND(η~5-CH_3C_5H_4)M(μ_3-NH)(μ_2-NO)(μ_2-CO)Fe_2(CO)_6(M=Mo or W)
18
作者 Wen Hua SUN Shi Yan YANG +1 位作者 Yuan Ci YIN Lanzhou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anzhou 730000 Kai Bei YU Zhong Yuan ZHOU Chengdu Center of Analysis and Tes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hengdu 610015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3期263-266,共4页
Synthesis of complexes(η;-CH;C;H;)M(CO);NO(M=Mo,I;M=W,II)and clusters(η;-CH;C;H;)M(μ;-NH)(μ;-NO) (μ;-CO)Fe;(CO);(M=Mo,III:M=W,IV),based on the reaction of (η;-C5;)M(CO);Cl with Na[Fe(CO);NO... Synthesis of complexes(η;-CH;C;H;)M(CO);NO(M=Mo,I;M=W,II)and clusters(η;-CH;C;H;)M(μ;-NH)(μ;-NO) (μ;-CO)Fe;(CO);(M=Mo,III:M=W,IV),based on the reaction of (η;-C5;)M(CO);Cl with Na[Fe(CO);NO] at room tem-perature,have been demonstrated,The crystal structures of II and IV arealso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 m=mo or W CH3C5H4)m AND m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CRYSTAL STRUCTURES OF CO)fe2 mO NO NH
下载PDF
Interaction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Factors duringCorrosion Fatigue of Fe-26Cr-1Mo Stainless Steel in 1M H_2SO_4 Solution
19
作者 Jianqiu WANG Jin LI Ziyong ZHU and Wei KE (Corrosion Science Laboratory, Institute of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of Metal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10015, China)Qishan ZANG and Zhongguang WANG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Fatigue and Fracture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1995年第3期181-186,共6页
The cyclic plastic straining electrode technique has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transient electrochemical behaviour of Fe-26Cr1Mo stainless steel in 1M H2SO4 solution at a passive potential.The influence of plastic ... The cyclic plastic straining electrode technique has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transient electrochemical behaviour of Fe-26Cr1Mo stainless steel in 1M H2SO4 solution at a passive potential.The influence of plastic strain amplitude and plastic strain rate on the dissolution current response was analys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ansient current was dependent on the competitive process of the surface film rupture and repassivation of the new surface. The high plastic strain amplitude and the high plastic strain rate caused a change of electrochemical activity of specimen surface. In the condition of low strain amplitude and strain 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response was mainly relative tp the process of new surface repassivation.The competition kinetics has been analysed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plastic strain rate and repassivating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 Cr Interaction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Factors duringCorrosion Fatigue of fe-26Cr-1mo Stainless Steel in 1m H2SO4 Solution fe SO
下载PDF
Li-Fe-Si-H_2O体系的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有新 曹才放 +1 位作者 刘旭恒 赵中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28-433,共6页
根据已有热力学数据,绘制25℃时Li-Fe-Si-H2O体系各溶解组分的lgc-pH图、Li-Fe-Si-H2O体系主要物种的优势区图和强碱性区域Li-Fe-Si-H2O体系各沉淀的优势区图。利用这些平衡图对液相制备硅酸铁锂的工艺条件进行热力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根据已有热力学数据,绘制25℃时Li-Fe-Si-H2O体系各溶解组分的lgc-pH图、Li-Fe-Si-H2O体系主要物种的优势区图和强碱性区域Li-Fe-Si-H2O体系各沉淀的优势区图。利用这些平衡图对液相制备硅酸铁锂的工艺条件进行热力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溶液的碱度是制备磷酸铁锂前驱体Li2H2SiO4·Fe(OH)2的关键因素,若要利用Li+,Fe2+和H2SiO24-在液相形成Li2H2SiO4·Fe(OH)2,则要维持溶液较高的碱度,使得Li+能与H2SiO42-生成Li2H2SiO4沉淀,并且抑制FeH2SiO4的生成,使Fe2+以Fe(OH)2的形式沉淀;溶液体系的碱性越强,Li2H2SiO4·Fe(OH)2的优势区域越宽,更有利于Li2H2SiO4·Fe(OH)2的合成;采用液相法制备硅酸铁锂时,由于pH值大于15,体系的碱度较高,溶液中Fe2+极容易被氧化,故制备过程难以实现;而利用固相法制备硅酸铁锂,其保护性气氛容易控制,工艺简单,流程短,便于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fe—Si—H2O体系 硅酸铁锂 热力学 li2H2SiO4·fe(OH)2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