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白鹇日活动节律分化研究 ——以都庞岭和大围山种群为例
1
作者 唐佳敏 杨道德 +2 位作者 曹越 李佳琦 张志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21-2631,共11页
种群行为分化是物种适应环境的基础,而同一物种不同地理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是体现其生态适应的重要内容。不同地理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是由生态条件和种间竞争等因素引起的,研究不同地理种群物种活动节律的分化,有助于对种群的动态管理... 种群行为分化是物种适应环境的基础,而同一物种不同地理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是体现其生态适应的重要内容。不同地理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是由生态条件和种间竞争等因素引起的,研究不同地理种群物种活动节律的分化,有助于对种群的动态管理和保护。为研究同一物种在不同分布区域的年周期行为节律,通过提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在湖南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南浏阳大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别布设的60台红外相机中监测到的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种群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雅各布斯选择指数(Jacobs Selection Index,JSI)对白鹇的日活动节律和日活动时间选择进行了构建与比对,同时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及T检验(T-Test)分析了两个异域分布的白鹇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趋势。结果表明:都庞岭分布的白鹇在全年和冷季的日活动节律为单峰模式,暖季为双峰模式;大围山分布的白鹇在全年的日活动节律为连续多峰模式,冷季和暖季为单峰模式。在活动时段的选择上,都庞岭分布的白鹇在全年和暖季更偏好在上午(JSI=0.479,JSI=0.461)活动,冷季更喜欢在中午(JSI=0.593)活动,全年和不同季节对日落(-0.41<JSI<0)为消极选择;而大围山分布的白鹇在全年和冷季偏好在下午(JSI=0.454,JSI=0.673)活动最多,暖季在上午(JSI=0.423)活动最多,同时对日落为正向选择(JSI=0.082)。依据活动时间重叠系数,都庞岭和大围山分布的白鹇在暖季的活动时间重叠系数最高(Dhat=0.92);依据活动频次相关性分析,2个地理种群在暖季的活动频次分化程度最高(Cor=-0.92,P<0.01)。综合分析表明,气候适应,回避人为干扰,同域竞争者和捕食者压力等因素可能是引起白鹇不同地理种群的日活动节律分化的原因。本研究结果可为雉类日活动行为分化研究提供经验线索,并为白鹇种群有效管理与栖息地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日活动节律 种群行为分化 湖南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南浏阳大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白鹇对人类活动干扰的时空响应
2
作者 刘伟 宋新航 +3 位作者 上官海平 王濡格 梁夏琼 黄琰彬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30-638,共9页
探究野生动物对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有助于了解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潜在影响,为保护提供科学参考。2019年8月—2020年7月,利用红外相机分析了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对人类活动干扰的时空响应。结果显示:... 探究野生动物对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有助于了解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潜在影响,为保护提供科学参考。2019年8月—2020年7月,利用红外相机分析了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对人类活动干扰的时空响应。结果显示:共布设红外相机101台,有效工作日32 825 d,白鹇有效照片2 249张,人类活动有效照片147张;白鹇的占域率随距道路距离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探测率随人口密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随坡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回避-吸引指数显著大于1(P<0.05),白鹇再次出现在相同区域的时间间隔随人类活动的出现而显著延长;白鹇与人类活动时间重叠度指数较高但仍有显著的时间分化(P<0.05);相比于无人类活动的位点(n=52),在有人类活动的位点中(n=37),白鹇日活动高峰(07∶00—08∶00)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P<0.05),明显回避了人类日活动高峰(09∶00—10∶00)。这表明人类活动显著影响了白鹇在空间和时间上对栖息地的利用,管理部门应着手限制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红外相机 占域模型 回避-吸引指数 日活动节律
下载PDF
武夷山国家公园白鹇和小麂活动节律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3
作者 刘雪 祁新华 +2 位作者 程煜 张惠光 蔡斌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1期65-72,共8页
探究武夷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的活动节律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园区野生动物的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基于2020年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红外监测数据,对白鹇和小麂的活动节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属于三峰型昼行鸟类... 探究武夷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的活动节律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园区野生动物的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基于2020年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红外监测数据,对白鹇和小麂的活动节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属于三峰型昼行鸟类,活动峰值出现在6:00—8:00、8:00—10:00和16:00—18:00,夜间和凌晨活跃程度较低;与夏秋季节相比,白鹇冬春季节活动强度较高,活动峰值出现在1月,相对丰富度指数季节差异较大;小麂(Muntiacus reevesi)有1个日活动高峰,活动峰值出现在18:00—20:00,凌晨活动强度降低;与秋冬季节相比,小麂春夏两季的活动强度较高,活动高峰期出现在8月,相对丰富度指数季节差异较大;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的共同作用,白鹇和小麂在海拔较高、温度适宜、坡度较高的地区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在距离农田较近的区域活跃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小麂 红外相机监测 活动节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明溪县雪峰山白鹇栖息地利用和日活动节律分析
4
作者 娜依曼·阿不都力江 宋向荣 +2 位作者 帅凌鹰 刘伟 肖书平 《福建林业》 2023年第1期34-37,共4页
白鹇(Lophura nycthemera)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认识其栖息地利用规律和活动节律是对该物种进行有效保护的先决条件。利用红外相机网络在明溪县雪峰山对白鹇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河涧旁、竹林和林下草本植物丰富的天然阔叶林是... 白鹇(Lophura nycthemera)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认识其栖息地利用规律和活动节律是对该物种进行有效保护的先决条件。利用红外相机网络在明溪县雪峰山对白鹇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河涧旁、竹林和林下草本植物丰富的天然阔叶林是白鹇较为偏爱的生境;白鹇的RAI(相对多度指数)随着与村落间的距离增加而显著提升;白鹇属于昼行性动物,且整体上在晨昏两个时间段内活动更为活跃;白鹇日活动节律对人为干扰表现出显著回避,且随季节变化发生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栖息地利用 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 明溪县
下载PDF
广东惠东古田省级自然保护区白鹇活动节律研究
5
作者 廖远芳 孟蕊 +4 位作者 杨越文 翁锦泅 吕文龙 丁向运 黄晓晶 《热带林业》 2023年第4期58-62,共5页
2020年—2022年,采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对白鹇的活动节律进行监测分析,将49台红外相机布设在23个1km×1km网格中,海拔为216m~706m,共获得白鹇独立有效照片3439张。结果显示白鹇的日活动高峰在10:00~12:00间,呈单峰型,为明显昼行性鸟类... 2020年—2022年,采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对白鹇的活动节律进行监测分析,将49台红外相机布设在23个1km×1km网格中,海拔为216m~706m,共获得白鹇独立有效照片3439张。结果显示白鹇的日活动高峰在10:00~12:00间,呈单峰型,为明显昼行性鸟类。2月份与11月份为白鹇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期,海拔300m~400m为白鹇记录最多的区域。此次监测能有效反映白鹇在保护区的生存现状,为保护区后续的科学监测和有效保护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白鹇 活动节律 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喀斯特生境中白鹇的活动节律、时间分配及集群行为 被引量:17
6
作者 刘佳 李生强 +3 位作者 汪国海 林建忠 肖治术 周岐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6-165,共10页
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hm^2森林大样地及其周边地区布设35台红外相机,在12427个相机工作日中共获得白鹇有效照片495张(组),独立有效照片381张(组)。采用日活动强度指数、日行为频次比例和月行为频次比例... 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hm^2森林大样地及其周边地区布设35台红外相机,在12427个相机工作日中共获得白鹇有效照片495张(组),独立有效照片381张(组)。采用日活动强度指数、日行为频次比例和月行为频次比例来分析白鹇的活动规律和时间分配,同时统计白鹇的集群情况,结果表明:(1)白鹇每日有4个活动高峰期,且雌性白鹇的活动高峰期比雄性早1~2h;(2)白鹇的主要行为是移动和觅食,分别占总行为频次的51.33%和37.20%,其余4种行为分别为警戒6.29%、对抗2.10%、休息1.68%、梳理1.40%,雌雄白鹇间在移动(t=2.266,df=28,P=0.038)和警戒(Z=-2.270,N=30,P=0.023)这2种行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3)仅雄性白鹇在旱季的觅食行为比例显著高于雨季(t=0.252,df=13,P=0.026),而其他行为频次比例无显著的季节性差异;(4)白鹇集群群体的个体数量为2~6只,其中2~3只比例最大,占95.06%;(5)白鹇有雌性集群、雄性集群及混合集群3种方式,在雨季以单性集群(尤其是雌性集群)为主,而在旱季则以混合集群为主,存在显著差异(Х^2=6.984,df=1,P=0.008)。白鹇表现出来的活动节律、时间分配以及集群行为是对喀斯特石山栖息地的一种行为适应和生存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白鹇 活动节律 时间分配 集群行为 喀斯特石山生境
下载PDF
白鹇种群分布与栖息地斑块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20
7
作者 郑家文 丁平 +1 位作者 徐肖江 夏贵荣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51-953,共3页
为了解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种群分布与栖息地斑块特征之间的关系,于1998年9月至1999年8月在浙江省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其外围地区对白鹇种群进行调查.通过羽迹法调查并估计斑块内局部种群数量的相对大小,分析斑块内植被及景观... 为了解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种群分布与栖息地斑块特征之间的关系,于1998年9月至1999年8月在浙江省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其外围地区对白鹇种群进行调查.通过羽迹法调查并估计斑块内局部种群数量的相对大小,分析斑块内植被及景观特征对斑块占有及种群相对密度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斑块面积、总盖度、乔木层盖度和灌木层高度等对斑块内有无白鹇出现影响显著,斑块面积大、总盖度及乔木层盖度高、灌木层高度高的斑块内白鹇出现率高,斑块面积大则局部种群的相对密度也大,两者间呈极显著正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种群密度 栖息地斑块 古田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片三种雉类春季取食地利用比较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伟 周伟 +2 位作者 张兴勇 曹明 张仁功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95-504,共10页
探讨亲缘关系密切、营养关系相似的物种间的共存机制,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同域物种的资源利用特点和分化方式,对于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工作亦具有指导意义。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humiae)、白鹇(Lophuranyc... 探讨亲缘关系密切、营养关系相似的物种间的共存机制,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同域物种的资源利用特点和分化方式,对于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工作亦具有指导意义。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humiae)、白鹇(Lophuranycthemera)和红喉山鹧鸪(Arborophilarufogularis)为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南华片区同域分布的3种雉类,它们亲缘关系较近,食性相似。比较三者春季取食地18个生态因子生态位宽度和重叠指数,结果显示,黑颈长尾雉广适性(生态位宽度值>0·8)的取食地因子最少(1个),专一性(生态位宽度<0·8)因子最多(4个);白鹇居中(3个和2个);红喉山鹧鸪与黑颈长尾雉恰好相反(6个和0个)。黑颈长尾雉与白鹇生态位重叠指数≥0·5的因子数(5个)多于黑颈长尾雉与红喉山鹧鸪的(2个)和白鹇与红喉山鹧鸪的(4个);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和种子密度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在3种雉类间均较大。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种雉类在坡向、乔木密度、草本层盖度、种子密度和土壤动物等5个因子均无差异;在距空旷地距离、距道路距离和灌木层盖度等3个因子均有差异;而其余因子则是在不同的两个物种之间有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黑颈长尾雉取食地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信息量达85·6%,白鹇的前6个达86·0%,红喉山鹧鸪的前5个达79·0%。影响这三种雉类取食地选择的因子主要集中于前3个主成分。3种雉类间取食地因子差异状态呈镶嵌分布,意味着种间生态位呈分化状态。各物种优先选择的因子组合不同,各因子的重要程度亦不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长尾雉 白鹇 红喉山鹧鸪 取食地比较 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白鹇种群数量与保护对策 被引量:12
9
作者 熊志斌 谭成江 +1 位作者 余登利 玉屏 《四川动物》 CSCD 2002年第4期244-247,共4页
作者于2000~2001年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白鹇的种群数量为547只左右,种群密度为9.32±3.03只/km2,每群结群数为5.17±2.37只。白鹇的种群数量已呈下... 作者于2000~2001年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白鹇的种群数量为547只左右,种群密度为9.32±3.03只/km2,每群结群数为5.17±2.37只。白鹇的种群数量已呈下降趋势,有待于加强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茂兰 自然保护区 白鹇 种群数量 保护对策
下载PDF
江西大岗山年珠林场白颈长尾雉和白鹇的秋季食物组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彭长根 楚国忠 郭晶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574-578,共5页
1992年11月和1993年10月,在江西大岗山年珠实验林场分析了3只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ellioti)和5只白鹇(Lophuranycthemerafokiensis)k嗉囔和胃内的食物组成。植物性食... 1992年11月和1993年10月,在江西大岗山年珠实验林场分析了3只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ellioti)和5只白鹇(Lophuranycthemerafokiensis)k嗉囔和胃内的食物组成。植物性食物共17科25种,包括果实、种子和叶片,壳斗科和樟科种类最多(各4种),其次是禾本科(3种),植物性食物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白颈长尾雉的重要食物种类有:苦槠和青冈的种子,竹根七的叶片及节肢动物;白鹇的重要食物种类有:苦槠和樟树的种子,毛药红淡、山黄皮、软条七蔷薇、木的种子和果实,淡竹叶的种子以及黄脊竹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颈长尾雉 白鹇 食物组成 江西大岗山
下载PDF
笼养白鹇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姚艳 李立 +1 位作者 姜卫星 唐松元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152-155,共4页
为了解和掌握成年白鹇血液生理生化指标,选择经临床检查健康的35只成年白鹇,体重1.11-1.39kg,于早晨饲喂前翅静脉采集全血,采用兽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和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测定22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所测成年白鹇... 为了解和掌握成年白鹇血液生理生化指标,选择经临床检查健康的35只成年白鹇,体重1.11-1.39kg,于早晨饲喂前翅静脉采集全血,采用兽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和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测定22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所测成年白鹇生理生化指标雌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白鹇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一结果能为白鹇饲养管理、疾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血液 生理指标 生化指标
下载PDF
蓝鹇和白鹇繁殖与非繁殖期间的日常行为比较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选珍 李洪文 毛杰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27-30,34,共5页
2008-03-30-2008-04-30和2008-07-23-2008-08-05采用目标动物瞬时扫描法分别对2对蓝鹇(2♀2♂)和3只白鹇(2♀1♂)繁殖和非繁殖期间的日常行为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种雉类比较,蓝鹇繁殖期间的运动行为显著高于非繁殖期,... 2008-03-30-2008-04-30和2008-07-23-2008-08-05采用目标动物瞬时扫描法分别对2对蓝鹇(2♀2♂)和3只白鹇(2♀1♂)繁殖和非繁殖期间的日常行为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种雉类比较,蓝鹇繁殖期间的运动行为显著高于非繁殖期,休息行为和其他类行为极显著低于非繁殖期(P<0.01)。白鹇繁殖期间的运动行为和梳理行为高于非繁殖期,观望和休息行为低于非繁殖期。不同动物间比较,蓝鹇非繁殖期的运动行为极显著低于繁殖期间的白鹇(P<0.01),显著低于非繁殖期间的白鹇(P<0.05)。蓝鹇非繁殖期的的休息行为极显著高于繁殖期间的白鹇(P<0.01),显著高于非繁殖期间的白鹇(P<0.05)。不同性别动物间比较,雄性雉类的运动行为、观望行为高于雌性,它们的梳理、采食行为低于雌性。梳理和休息行为对不同时间段总体方差分析差异显著(P<0.05)。7:00-9:00时,繁殖期雉鸡的采食行为明显高于非繁殖期间的动物,9:00-17:00时,动物繁殖期间的运动行为明显高于非繁殖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鹇 白鹇 繁殖 非繁殖期 日常行为
下载PDF
白鹇食性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高育仁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94-196,共3页
白鹇的食性,以往我国学者在分类和区系工作中有过少量零星记述(郑作新等,1964,1978;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1980;谭耀匡等,1981;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动物室等,1983; 王紫江等,1983;吴至康等,1986),国外记述类似(Delacour,1977)... 白鹇的食性,以往我国学者在分类和区系工作中有过少量零星记述(郑作新等,1964,1978;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1980;谭耀匡等,1981;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动物室等,1983; 王紫江等,1983;吴至康等,1986),国外记述类似(Delacour,1977)。以定性记录为主,涉及的地区和亚种较广泛。李炳华等(1984)对皖南白鹇作过初步定性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食物 分析 食性
下载PDF
12~16周龄笼养白鹇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松元 朱开明 +3 位作者 姜卫星 李伟 姚艳 彭运兰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24-27,共4页
为探讨不同蛋白质水平相同能量水平对12~16周龄白鹇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12周龄白鹇共20只,采用单因子随机分组设计,饲喂不同水平蛋白质的5种玉米-鱼粉-豆粕型日粮,结果表明:提高日粮蛋白质水平不能提高白鹇的目增重和降低其... 为探讨不同蛋白质水平相同能量水平对12~16周龄白鹇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12周龄白鹇共20只,采用单因子随机分组设计,饲喂不同水平蛋白质的5种玉米-鱼粉-豆粕型日粮,结果表明:提高日粮蛋白质水平不能提高白鹇的目增重和降低其料重比,对白鹇的生长性能没有起到明显的改善。代谢能在11.3MJ/kg的情况下,12~16周龄白鹇目粮适宜的粗蛋白质营养水平为23.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代谢能 蛋白质需要量
下载PDF
白鹇海南亚种的行为时间分配及其活动节律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佳灵 尹为治 +4 位作者 饶晓东 冯源 滕甜甜 刘辉 黄良鸿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47-1056,共10页
为掌握白鹇海南亚种(Lophura nycthemera whiteheadi)的生态习性,探讨有效保护策略,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内布设50台红外相机进行连续监测,共收集白鹇独立有效照片1472张,视频491个,对其行为时间分配... 为掌握白鹇海南亚种(Lophura nycthemera whiteheadi)的生态习性,探讨有效保护策略,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内布设50台红外相机进行连续监测,共收集白鹇独立有效照片1472张,视频491个,对其行为时间分配,活动节律(日、月、季节)与海拔迁移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白鹇的日活动时间从06:00开始到20:00结束,其中出现3个活动高峰,即07:00—09:00、13:00和16:00;雄性与雌性的日活动频率无显著差异(t=2.020,df=22,P=0.056);②观察到的主要行为包括觅食、移动、梳理、警戒和对抗,雄性警戒行为显著高于雌性(Z=-2.231,P=0.026),其余4种行为均无性别差异;③该物种月相对活动频率高峰出现在9月和10月。其中,旱季移动行为显著高于雨季(Z=-2.198,P=0.028),雨季觅食行为显著高于旱季(Z=-2.579,P=0.010),其余3种行为均无显著差异(警戒Z=-1.229,P=0.219;对抗Z=-1.528,P=0.127;梳理Z=-0.267,P=0.790);④高海拔地区白鹇的日活动高峰出现在09:00—11:00、13:00—14:00和16:00—17:00,中海拔地区出现在08:00—09:00、12:00—13:00和17:00—18:00,低海拔地区出现在07:00—10:00、18:00—19:00;20:00后仅拍摄到在中高海拔的活动迹象。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该物种生活史对策的变化趋势,可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雉类(Phasianidae)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海南亚种 活动节律 行为节律 红外相机 五指山
下载PDF
中国西南大中山两种同域雉类春季夜栖地特征比较(英文)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宁 周伟 +2 位作者 李伟 张庆 王学荣 《Chinese Birds》 2010年第2期132-140,共9页
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和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在中国云南的大中山呈同域分布。我们于2004年2月至4月在研究区调查这两种雉类的夜栖特征,并采用多重统计、生境套娃和栖息地分类树等方法分析它们对夜栖地的选择倾向。栖息地... 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和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在中国云南的大中山呈同域分布。我们于2004年2月至4月在研究区调查这两种雉类的夜栖特征,并采用多重统计、生境套娃和栖息地分类树等方法分析它们对夜栖地的选择倾向。栖息地分类树的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内从宏生境到微生境它们的栖树有着多项分离。两种雉类对至关重要的夜栖生态因子的需求和选择基本相同,这使它们能生活在相同的宏生境中。而空间要素,如栖树和地形特征的分离又避免了黑颈长尾雉和白鹇之间的竞争。就安全需求策略而言,黑颈长尾雉采用了'栖境隐蔽–易于逃逸型'的基本方法;而白鹇夜栖采用了'栖境隐蔽型'的方法。对于保温策略来说,黑颈长尾雉主要选择'适合植被环境–地形辅助型'方式,而白鹇选择了独特的'适合植被环境型'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 白鹇(lophura nycthemera) 同域分布 夜栖地选择
原文传递
三种圈养雉类的行为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选珍 李洪文 +2 位作者 余建秋 赵波 毛杰 《野生动物》 2012年第4期191-195,共5页
2008年7月23日~8月5日和8月7~13日,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分别研究了4只蓝鹇(2♂2♀)、3只白鹇(1♂2♀)和5只白腹锦鸡(2♂3♀)的各种行为的发生频率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3种雉类的各种行为类型都相似,但不同雉类间各种行为发生频次有差... 2008年7月23日~8月5日和8月7~13日,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分别研究了4只蓝鹇(2♂2♀)、3只白鹇(1♂2♀)和5只白腹锦鸡(2♂3♀)的各种行为的发生频率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3种雉类的各种行为类型都相似,但不同雉类间各种行为发生频次有差异。白腹锦鸡、蓝鹇和白鹇的休息行为分别在8:00、9:00和10:00达到日高峰,分别为12.05次/h、28.39次/h和14次/h。蓝鹇、白鹇、白腹锦鸡运动相关行为分别在7:00、8:00、9:00出现峰值,为19.29次/h、21.76次/h、24.90次/h;10:00蓝鹇、白鹇、白腹锦鸡的运动相关行为发生频次都出现了白昼的第一个谷值,分别为6.71次/h、9.29次/h、15.19次/h。蓝鹇、白鹇、白腹锦鸡的梳理行为9:00出现谷值分别为7.64次/h、8.05次/h、11.67次/h,10:00出现峰值分别为17.25次/h、21.19次/h、21.0次/h。3种雉鸡的采食行为的日节律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鹇、白鹇、白腹锦鸡行为 节律 圈养
下载PDF
白鹇的夜栖息地选择及夜栖息行为 被引量:18
18
作者 邵晨 胡一中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2-565,共4页
对白鹇Lophura nycthemere夜栖息地的选择及夜栖息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白鹇的夜栖息场所主要为靠近沟谷的常绿乔木,有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甜槠Castanopsis eyrei,苦槠C. sclerophyll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等;不同的季节... 对白鹇Lophura nycthemere夜栖息地的选择及夜栖息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白鹇的夜栖息场所主要为靠近沟谷的常绿乔木,有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甜槠Castanopsis eyrei,苦槠C. sclerophyll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等;不同的季节和天气夜栖息时间有较大差异,秋冬比春夏平均长72 min,阴雨天气比晴好天气平均长43 min;夜栖与光照有关,傍晚光照低于5 lx夜栖开始,清晨光照高于5 lx夜栖结束;夜栖息地的地理特征为海拔600~900 m,坡度为30°~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夜栖息地 夜栖息树种 夜栖息行为
下载PDF
白鹇结核病的病原学诊断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钰 高育仁 《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 1998年第4期197-202,共6页
本文通过病原分离培养、生化鉴定以及致病力试验在国内首次确诊了白鹏结核病,并对珍禽结核的诊断、防治和相关研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结核病 病原学诊断 相关研究 确诊 国内 致病力 培养 白鹇 珍禽 生化鉴定
全文增补中
中国中部发现黑鹇分布(英文)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海涛 侯大富 +4 位作者 罗磊 李俊峰 王晓卫 王开锋 李保国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06-509,共4页
2012年5月至2016年10月,借助红外相机对位于中国中部陕西省西南部西乡县境内的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长期监测,首次拍摄到黑鹇的活动照片,初步证实该区域有该物种分布。据资料记载,黑鹇在国内分布相当少见,仅分布于云南西部的贡山... 2012年5月至2016年10月,借助红外相机对位于中国中部陕西省西南部西乡县境内的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长期监测,首次拍摄到黑鹇的活动照片,初步证实该区域有该物种分布。据资料记载,黑鹇在国内分布相当少见,仅分布于云南西部的贡山、盈江县和西藏南部的聂拉木、墨脱等县。结合黑鹇的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因其飞行能力较差,且发现地与分布地相距较远,初步推测该区域的活动种群并非为迁移种群,因而本调查结果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本文亦对此次发现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陕西 黑鹇 分布 红外相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