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深稠油井解堵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穆金峰 吕有喜 +2 位作者 魏三林 姜延庆 刘玉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9-152,共4页
鲁克沁油田是一个断块状超深稠油油田,油井平均单井日产量5.8 t/d,最高达18 t/d。但在开发过程中,部分新钻水平井产量达不到设计要求,且递减速度快;在注常温清水开发时,部分井投注后,注水压力上升较快,水井欠注严重。对稠油井堵塞机理... 鲁克沁油田是一个断块状超深稠油油田,油井平均单井日产量5.8 t/d,最高达18 t/d。但在开发过程中,部分新钻水平井产量达不到设计要求,且递减速度快;在注常温清水开发时,部分井投注后,注水压力上升较快,水井欠注严重。对稠油井堵塞机理的分析表明,稠油油水井堵塞主要为有机质堵塞,其次为无机质堵塞。在解除近井筒附近污染时,首先解除有机质堵塞,才可使酸液体系有效进入储层深部。用酸碱复合解堵配方,在油田油水井现场应用12井次,措施有效率100%。其中油井解堵2井次,累计增油约4800 t,平均单井增油5.9 t/d;水井解堵10井次,平均单井视吸水指数增加1.91 m3/d MPa,有效期大于30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堵塞机理 酸碱复合 解堵 鲁克沁油田
下载PDF
鲁克沁深层稠油聚丙烯酰胺驱替技术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付美龙 叶成 +1 位作者 刘富 周景彩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3-266,共4页
针对鲁克沁深层稠油规模动用开发的难题,展开了聚丙烯酰胺驱替技术研究。筛选出合适的驱油剂配方:配制水矿化度为23731~47463 mg/L和47464~94926 mg/L时,驱油剂配方分别为1500 mg/L HJPAM+0.2%交联剂和2000 mg/L HJPAM+0.2%交联剂。15... 针对鲁克沁深层稠油规模动用开发的难题,展开了聚丙烯酰胺驱替技术研究。筛选出合适的驱油剂配方:配制水矿化度为23731~47463 mg/L和47464~94926 mg/L时,驱油剂配方分别为1500 mg/L HJPAM+0.2%交联剂和2000 mg/L HJPAM+0.2%交联剂。1500 mg/L HJPAM+0.2%交联剂组成的驱油剂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分别为18.0和3.7,驱油效果较好。对聚丙烯酰胺驱油参数的优化结果表明:HJPAM聚合物的最佳注入浓度1500 mg/L,最宜注入量600 mg/L×PV;驱油剂(1500 mg/L HJPAM+0.2%交联剂)的最优注入速度为1.5mL/min,最佳段塞大小0.4 PV。采用0.05 PV(2000 mg/L HJPAM+0.2%交联剂)+0.33 PV(1500 mg/LHJPAM+0.2%交联剂)复合式段塞的注入效果最佳,可提高采收率10.98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聚丙烯酰胺 驱油剂 驱油效率 鲁克沁油田
下载PDF
鲁克沁油田深层稠油注水开发技术 被引量:18
3
作者 荆文波 张娜 +5 位作者 孙欣华 张斌成 白国娟 王伟胜 路磊 辛丽珺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9-201,共3页
鲁克沁中区深层稠油采用常规注水开发后因油水黏度比大,平面、剖面注采矛盾严重,注入水单向突进十分严重。采用分层系开发、分层系注水、精细注水、化学调剖等开发对策,平面和剖面矛盾不断改善,水驱动用程度从2008年的17.1%提高... 鲁克沁中区深层稠油采用常规注水开发后因油水黏度比大,平面、剖面注采矛盾严重,注入水单向突进十分严重。采用分层系开发、分层系注水、精细注水、化学调剖等开发对策,平面和剖面矛盾不断改善,水驱动用程度从2008年的17.1%提高到目前的40.9%,地层压力逐年恢复,自然递减得到有效控制。研究表明,由于油水黏度比高,见水后流度比即大于1,而且随着含水上升,流度比上升迅速,注入水的指进、突进会更严重;水驱见效区半径为100-300m,见水前缘与水淹前缘的距离为10-30m.单井及油田水驱特征均表现为凸型,中高含水期为主要采油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克沁油田 深层 稠油 注水开发 流度比 水驱特征
下载PDF
鲁克沁油田原油流变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任一 朱晴 郝巍 《吐哈油气》 2003年第2期127-130,共4页
重质高粘原油一般表现为非线性渗流特点,其流变性物理实验研究对于指导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对鲁克沁油田重质高粘原油流变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脱气原油粘滞性较强,温度由低逐渐升高时,流体性质由塑性体向假塑性体和牛顿流体型... 重质高粘原油一般表现为非线性渗流特点,其流变性物理实验研究对于指导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对鲁克沁油田重质高粘原油流变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脱气原油粘滞性较强,温度由低逐渐升高时,流体性质由塑性体向假塑性体和牛顿流体型过渡,当温度接近油层温度(67℃)以上时,非线性渗流性不显著,基本为牛顿流体;油层温度高于粘温曲线拐点(58℃),具有一定的流动能力,只要控制合适的注水速度,就可充分的利用地层热能,进行常温注水开发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克沁油田 原油 流变性 流体类型 粘滞性 假塑性流体 非线性渗流 地层热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