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PTD方法测定泸县Ms6.0地震序列的深度
1
作者 吴磊 《科技资讯》 2023年第9期115-118,共4页
震源深度的准确测定对地球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1年9月16日04时33分在四川泸州市泸县发生Ms6.0地震,且发生一系列余震。该文采用PTD方法和四川、重庆地震台网记录的数据,基于四川2015速度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得... 震源深度的准确测定对地球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1年9月16日04时33分在四川泸州市泸县发生Ms6.0地震,且发生一系列余震。该文采用PTD方法和四川、重庆地震台网记录的数据,基于四川2015速度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得到Ms6.0主震震源深度约为10 km,M≥2.5余震深度为10~15 km。所有震相数据来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编目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ms6.0地震 震源深度 四川2015模型 PTD方法
下载PDF
四川长宁MS6.0地震震区上地壳速度结构特征与孕震环境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大虎 詹艳 +5 位作者 丁志峰 高家乙 吴萍萍 孟令媛 孙翔宇 张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35,共18页
北京时间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了MS6.0地震(28.34°N,104.90°E),四川盆地内部及边缘地带的深部孕震环境和潜在地震危险性再次引起了国内外地震专家和学者们的密切关注.为了揭示长宁MS6.0震区的深部介... 北京时间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了MS6.0地震(28.34°N,104.90°E),四川盆地内部及边缘地带的深部孕震环境和潜在地震危险性再次引起了国内外地震专家和学者们的密切关注.为了揭示长宁MS6.0震区的深部介质结构特征和孕震环境,综合解译地震活动的构造背景和展布特征,本文充分收集川东南宜宾长宁地震震区及其周边范围内由四川省数字测震台网、宜宾市地方测震台网以及2016年以后宜宾长宁地区新增小孔径流动地震台阵等共计35套观测地震设备2013年1月—2019年7月记录到的17305次地震的P波到时资料的数据,应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长宁震区及周边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特征,并结合此次震后科考组在震区获取的三维大地电磁阵列测深和重力密集测量等最新观测资料,综合分析讨论了长宁震区速度结构特征与地震活动关系、孕震环境及其地震危险性等科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长宁震区及周边上地壳P波速度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震区沉积盖层的物性特征分异明显,双河场背斜褶皱北西侧的波速结构与其东部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且浅层P波速度结构分布特征与地表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密切相关.重新定位后的长宁MS6.0地震序列空间分布特征与震区上地壳介质速度结构存在密切关系,序列大体上沿着高低速异常分界线呈NW-SE向展布,并终止于白象岩—狮子滩背斜构造东段附近,长宁震区及周边介质速度结构的非均匀变化是控制主震及其序列空间展布的深部构造因素.三维P波速度结构还表明了长宁MS6.0震区双河场褶皱附近存在不一样的深浅构造背景,震区褶皱构造伴生断裂的复杂性可能破坏了盖层地层成层性,造成了介质物性界面的变化多样,从而导致深浅构造耦合存在明显的差异.长宁MS6.0地震震中位于速度结构发生变化的边界带附近,这种介质物性变化的边界带可能是中强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有利部位.长宁MS6.0地震及其序列绝大部分发生在基底滑脱带之上,由于受到区域NE-SW向主压应力和经华蓥山构造带传递而来的NW-SE向的现今应力场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此次长宁6.0级地震的发生,而随后发生的珙县MS5.1、长宁MS5.3、珙县MS5.4和MS5.6地震以及大量中小地震事件均为长宁6.0级地震触发作用所致.P波速度结构还揭示了震区双河场褶皱以及该褶皱构造地表出露伴生的大地湾断层和NW向大佛崖断层两侧浅层速度结构特征各异,结合长宁—双河背斜与轴线方向一致的NW向伴生断裂构造比较发育,而褶皱东侧的伴生断裂走向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由此推断除了受区域性构造运动的影响之外,长宁震区局部构造的差异性活动也较为突出,长宁—双河背斜构造区轴部构造及其伴生的断裂具备一定的发震能力和深部孕震背景,这可能也是长宁地震余震强度较大、活动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川东南地区地震活动趋势和潜在地震危险性仍值得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ms6.0地震 地壳速度结构 地震活动 深部构造 孕震环境
下载PDF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震源区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14
3
作者 孙权 裴顺平 +5 位作者 苏金蓉 刘雁冰 薛晓添 李佳蔚 李磊 左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6-53,共18页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自2015年以来地震活动性持续增长,并相继发生了数次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2019年6月17日的长宁MS6.0地震则是其中震级最大的一次强震,且震后相继发生了一系列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给当地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危...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自2015年以来地震活动性持续增长,并相继发生了数次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2019年6月17日的长宁MS6.0地震则是其中震级最大的一次强震,且震后相继发生了一系列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给当地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危害.研究此次大震的地下结构和发震机制有助于理解该区地震异常活跃的机理,并为今后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参考.基于这个出发点,本文收集了长宁地震区的丰富地震走时资料,利用双差地震成像方法对长宁地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并获得了研究区内的三维P波和S波速度及波速比结构.结果显示,长宁地震序列主要沿着白象岩—狮子滩背斜轴部展布.长宁地震区在6 km深度附近呈现出明显的低速、高波速比异常结构,指示着可能存在流体.研究区内的速度结构在6 km之上横向不均一性较强,速度异常结构整体呈NW-NWW向展布;而在7.5~12 km横向不均一性则较弱,速度异常结构整体呈NNE或SN向展布.这种速度结构特征可能指示着该区6 km之上基本为沉积层,而7.5 km之下则基本为结晶基底,上下存在解耦.研究区内绝大多数地震事件震级较小,且集中分布在6 km以浅,表明该区绝大多数事件受沉积层结构的控制.相较于白象岩—狮子滩和双河背斜区,长宁背斜在6 km之上呈现更为明显的高速结构,对应较强的力学性质,可能阻挡了本次长宁地震的东南向破裂而使其表现出明显的单向破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ms6.0地震 双差地震成像 地震重定位 三维速度结构
下载PDF
2019年四川长宁MS6.0地震的地质构造成因--区域性构造节理贯通、破裂结果 被引量:14
4
作者 常祖峰 张艳凤 +3 位作者 王光明 张世民 毛泽斌 刘昌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9-480,共12页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果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2019年长宁MS6.0地震震区的地质背景和新构造运动特征进行分析后,讨论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并给出该地区孕震模型。基于区域地质与地震资料,结合地表调查结果发现,该区的新构造运动具有间歇...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果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2019年长宁MS6.0地震震区的地质背景和新构造运动特征进行分析后,讨论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并给出该地区孕震模型。基于区域地质与地震资料,结合地表调查结果发现,该区的新构造运动具有间歇性整体弱隆升、断裂晚第四纪活动不明显以及地震活动相对微弱等特征。此次强震的仪器震中位于长宁双河大背斜的西段,该背斜经历了古老的NE向挤压应力场和顺时针旋转应力场的双重叠加构造作用。在大背斜的核部和翼部普遍发育了两组NW向节理和一组NE向节理,并显示出区域性分布特征,构成了具一定规模的构造破碎带(软弱带)。地震记录显示,此次强震的地震序列呈现出明显的NW向线性条带,震源机制解主要指示了NEE-NE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的结果。结合地表构造特征可进一步推断,长宁地震的震源破裂型式是以沿NW向破裂面发生以逆冲为主兼具左旋走滑分量的破裂过程为特征。综合分析认为,2019年长宁MS6.0地震可能是双河背斜中的赋存超压环境叠加NE向古构造应力场和旋转应力场作用,导致区域性NW向纵向节理发生构造强化、贯通,并进一步破裂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长宁ms6.0地震 双河大背斜 构造节理 发震构造
下载PDF
长宁MS6.0地震前后地电场秒数据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席继楼 陈敏 +2 位作者 董蕾 刘超 关华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9-143,共15页
地电场是地球电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传统的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对重庆市所属仙女山地震台的地电场秒采样观测数据变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结果显示:(1)长宁MS6.0地震前后,在距离震中390 km的仙女山地震台,记录到了地电场... 地电场是地球电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传统的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对重庆市所属仙女山地震台的地电场秒采样观测数据变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结果显示:(1)长宁MS6.0地震前后,在距离震中390 km的仙女山地震台,记录到了地电场异常变化;(2)仙女山台地电场异常变化的平均方位角为N77.55°E,大约由长宁MS6.0地震震中位置指向仙女山地震台方向;(3)仙女山地震台的典型地电场异常变化为间歇性不定周期变化,在长宁MS6.0地震发震前8天开始密集出现,震后第4天以后,逐步转化为较高频率扰动变化;(4)仙女山台地电场异常变化成簇出现,每一簇变化由多组按照非线性规律衰减的阶跃变化信号组合叠加而成。综合分析认为:长宁MS6.0地震前后地电场异常变化,主要与发震构造裂隙突变和岩体微破裂过程中,地下流体高压运移产生的过滤电动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ms6.0地震 地电场观测 异常变化 秒采样数据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1A数据的四川长宁MS6.0地震同震形变场分析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3
6
作者 孙凯 孟国杰 +2 位作者 洪顺英 黄星 董彦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27,共13页
利用大地测量数据研究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_S6.0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和发震断层参数,基于DInSAR技术处理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获取干涉相位图,并考虑大气折射效应和余震形变误差实现同震形变场改正。四叉树采样后的形变数据作为反演... 利用大地测量数据研究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_S6.0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和发震断层参数,基于DInSAR技术处理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获取干涉相位图,并考虑大气折射效应和余震形变误差实现同震形变场改正。四叉树采样后的形变数据作为反演数据源,采用弹性半空间分层模型反演发震断层几何面滑动分布。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发震机制为兼具逆冲和左旋走滑,矩震级为M_W5.9,断层破裂尺度达28 km×20 km,震源深度约9.4 km。升降轨视线向同震形变场在断层两侧呈现形变特征差异,最大沉降量分别是8.34 cm(升轨)和4.23 cm(降轨),最大抬升量分别是5.5 cm(升轨)和7.5 cm(降轨);发震断层走向为302°,倾角为43°,平均滑动角为50°,断层面最大滑动量达到0.28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ms6.0地震 Sentinel-1A DINSAR 同震形变场 滑动分布
下载PDF
2019年长宁MS6.0地震邻区分钟采样地电场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王玮铭 谭大诚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1-51,共11页
2019年6月17日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M_S6.0地震,分析震中周边600 km内7个地电场台站观测分钟值数据,获知震前2个月左右红格等6个台站地电场均存在不同方位之间、同方位长短极距之间的相关系数持续降低,6月17日这些相关系数基本降至最低... 2019年6月17日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M_S6.0地震,分析震中周边600 km内7个地电场台站观测分钟值数据,获知震前2个月左右红格等6个台站地电场均存在不同方位之间、同方位长短极距之间的相关系数持续降低,6月17日这些相关系数基本降至最低,反映出这6个场地的地电场在此次地震前后发生了非均匀变化;同时,这6个台站的地电场优势方位角出现了约45°或90°跃变,并伴有显著发散或收窄现象。分析表明长宁M_S6.0地震前后,这6个场地的多种地电场异常现象具有局部场地效应、时间准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年长宁ms6.0地震 地电场 异常分析 非均匀性
下载PDF
2019年6月17日长宁MS6.0地震前后b值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曾宪伟 龙锋 +2 位作者 任家琪 蔡新华 李文君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4,共14页
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宜宾地区(28.0°N^28.5°N,104.6°E^105.1°E)记录的地震资料,利用最大似然法估算b值,得到了宜宾地区b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①2019年长宁M_S6.0地震前5个月,b值出现加速下降变化,震后... 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宜宾地区(28.0°N^28.5°N,104.6°E^105.1°E)记录的地震资料,利用最大似然法估算b值,得到了宜宾地区b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①2019年长宁M_S6.0地震前5个月,b值出现加速下降变化,震后快速回升。这一现象很可能反映了地震孕育中的应力积累集中到地震发生后的应力释放过程。②长宁地震前震中区及附近地区一直存在低b值异常(≤0.85),震前5个月,震中附近出现了b值下降,尤其是长宁地震西偏北方向出现了b值显著下降,后续珙县发生的3次M_S5地震正位于该异常区及边缘。③b值空间低值异常可用于判定未来中强地震发生的危险区域,而b值的下降可用于判定强余震的可能发生地点。④分析地震危险性时,更应关注低b值背景下的b值下降,即高应力集中区域的地震危险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地震 B值 最大似然法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网格搜索定位方法的准确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2019年四川长宁M_(S)6.0地震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风雪 胡莉娅 李昱 《四川地震》 2024年第2期24-28,共5页
地震位置的准确度是开展高精度壳幔结构研究的重要基础。由于地震台站间距的稀疏性,地震台网发布的地震位置存在较大的水平误差,其深度的不确定性更是其水平不确定性的数倍之多,地震位置准确度还未达到开展高精度结构研究的要求。因此,... 地震位置的准确度是开展高精度壳幔结构研究的重要基础。由于地震台站间距的稀疏性,地震台网发布的地震位置存在较大的水平误差,其深度的不确定性更是其水平不确定性的数倍之多,地震位置准确度还未达到开展高精度结构研究的要求。因此,研究学者需要综合分析多种影响因素且对地震位置进行合理优化后,才可利用它获得较为可靠的壳幔结构。本研究以2019年长宁M_(S)6.0地震为例,使用基于正演的网格搜索定位方法,定性验证了不完备的方位角和难以准确识别的S震相走时会对震源位置的准确性产生较大影响,定量分析了观测数据量和速度模型与震源深度间的制约关系,这些影响因素基本遵循前人已获得的认知准则。另外,该次研究还发现BJT和ZYT地震台站可能存在较大的授时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长宁ms6.0地震 定位准则
下载PDF
2022年6月10日四川马尔康M_(S)6.0震群序列时空演化特征
10
作者 宫悦 龙锋 +5 位作者 赵敏 杨鹏 王宇玺 梁明剑 乔慧珍 王宇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91,共19页
2022年6月10日马尔康M_(S)6.0震群序列发生在松岗断裂与龙日坝断裂交会处,呈震群型活动特征。本文以四川地震台网目录为基础,对马尔康地震序列的参数特征开展研究,取该序列三次M_(S)5.0地震之后各一个小时,作为Ⅰ,Ⅱ,Ⅲ共计三个阶段,进... 2022年6月10日马尔康M_(S)6.0震群序列发生在松岗断裂与龙日坝断裂交会处,呈震群型活动特征。本文以四川地震台网目录为基础,对马尔康地震序列的参数特征开展研究,取该序列三次M_(S)5.0地震之后各一个小时,作为Ⅰ,Ⅱ,Ⅲ共计三个阶段,进行对比分析。由于较大地震后短时间内目录遗漏的余震较多,为增大研究所需的地震样本量,首先采用模板匹配法进行微小地震识别,以补充完备目录,并利用识别的地震目录及台网目录分别计算马尔康M_(S)6.0地震序列的b值、p值等参数。计算结果显示,相比于第Ⅱ和Ⅲ阶段,第Ⅰ阶段具有显著的低b值(0.59),随着时间的推移,序列b值逐渐上升,后两个阶段分别为0.84和0.86。第Ⅰ阶段低b值的结果反映了此阶段孕震区应力水平较高。另外,第Ⅰ阶段序列的p值为0.76,明显低于后两个阶段的1.81和1.64,反映出第Ⅰ阶段序列频次衰减速度较慢,应力释放不充分,而后两个阶段刚好相反,表明不同阶段序列的时间演化特征存在差异。综合分析认为,M_(S)5.8地震是M_(S)6.0地震的前震。序列西支与东支的参数计算结果呈现不一样的特征,可能与M_(S)5.8前震序列发生在西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康 M_(S)6.0 震群 松岗断裂 序列参数 前震
下载PDF
Sentinel-1A数据的四川宜宾Ms6.0同震形变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向淇文 潘建平 +2 位作者 张定凯 涂文丽 邓福江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1-66,共6页
为了获取2019年6月17日发生的四川宜宾Ms6.0地震引起的地表形变情况,该文利用欧空局宽幅模式的高分辨率新型Sentinel-1A卫星获取了此次地震的第一对同震干涉像对数据,使用D-InSAR技术获取宜宾市长宁县地区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本次... 为了获取2019年6月17日发生的四川宜宾Ms6.0地震引起的地表形变情况,该文利用欧空局宽幅模式的高分辨率新型Sentinel-1A卫星获取了此次地震的第一对同震干涉像对数据,使用D-InSAR技术获取宜宾市长宁县地区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本次地震在震中西北方向分别形成了1个明显的沉降区和抬升区,在雷达视线方向上的最大沉降量为7.9 cm,最大抬升量为8.1 cm。通过与同一时间内的GPS高程测量形变量相比,D-InSAR解算的地表形变量与GPS监测点形变量基本一致,均不超过3 mm,表明了本文的D-InSAR形变解算结果的可靠性,体现了新型Sentinel-1A雷达卫星在地震形变监测领域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和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形变 宜宾ms6.0地震 Sentinel-1A D-INSAR
原文传递
2023年沙雅M_(S)6.1地震和2012年洛浦M_(S)6.0地震矩张量反演及震源断层确定
12
作者 许英才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63-780,共18页
2023年1月30日塔里木盆地北部新疆沙雅发生M_(S)6.1地震,其附近曾发生过2012年3月9日洛浦M_(S)6.0地震,两次地震均发生在巴楚隆起—阿瓦提凹陷构造带.通过gCAP方法测定了2023年沙雅M_(S)6.1地震和2012年洛浦M_(S)6.0地震的矩张量解,分... 2023年1月30日塔里木盆地北部新疆沙雅发生M_(S)6.1地震,其附近曾发生过2012年3月9日洛浦M_(S)6.0地震,两次地震均发生在巴楚隆起—阿瓦提凹陷构造带.通过gCAP方法测定了2023年沙雅M_(S)6.1地震和2012年洛浦M_(S)6.0地震的矩张量解,分析了沙雅地震和洛浦地震震源机制与区域应力场的关系,初步确定了其可能的震源断层.结果显示:矩张量反演得到的2023年沙雅M_(S)6.1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参数为走向251°、倾角68°、滑动角6°,节面Ⅱ参数为走向159°、倾角84°、滑动角158°,震源机制为走滑型,P轴方位为207°,倾伏角为11°;2012年洛浦M_(S)6.0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参数为走向274°、倾角61°、滑动角67°,节面Ⅱ参数为走向135°、倾角36°、滑动角125°,震源机制为逆冲型,P轴方位为20°,倾伏角为13°;两次地震的P轴方位与巴楚隆起—阿瓦提凹陷带NNE向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沙雅地震的地震矩M_(0)为7.798×10^(17)N·m,矩张量解M_(rr),M_(tt),M_(pp),M_(rt),M_(rp),M_(tp)分别为-0.081,-0.821,0.342,0.064,-0.358,0.685;洛浦地震的地震矩M_(0)为9.076×10^(17)N·m,矩张量解M_(rr),M_(tt),M_(pp),M_(rt),M_(rp),M_(tp)分别为0.517,-0.910,-0.353,-0.491,-0.180,0.341,且均属于典型天然构造地震事件.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与应力体系关系显示,其震源机制解节面的相对剪应力几乎达到了最大,且震源机制解滑动角与剪应力滑动角相差较小,表明两次地震几乎均发生在构造应力场的最优释放节面上,并主要以剪应力作用体现.结合已有研究,初步推测两次地震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Ⅱ为可能的发震破裂面,2023年沙雅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阿瓦提凹陷中地壳约30 km滑脱构造带上方NW走向的高倾角捩断层,地震错动方式为右旋走滑,该地震是由于塔里木克拉通北部整体向南天山深部俯冲导致NW向平移断条之间产生撕裂作用;2012年洛浦地震可能与巴楚隆起上盘相对于阿瓦提凹陷下盘NE方向逆冲运动产生的NW走向且断层面SW向倾的发震构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雅M_(S)6.1地震 洛浦M_(S)6.0地震 gCAP方法 矩张量解 相对剪应力
下载PDF
长宁—兴文地区应力降等震源参数与区域内显著地震的时空关系
13
作者 何鑫俊 张晓东 +1 位作者 孟令媛 王月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1-284,共14页
基于中国地震台网提供的震相观测报告,利用双差方法对长宁—兴文地区2019—2020年1 948个M_(L)≥2.0地震事件进行了重定位,重定位后的1 823个M_(L)≥2.0地震事件分布显示长宁—兴文地区北区地震序列沿NW—SE方向背斜展布,而南区地震分... 基于中国地震台网提供的震相观测报告,利用双差方法对长宁—兴文地区2019—2020年1 948个M_(L)≥2.0地震事件进行了重定位,重定位后的1 823个M_(L)≥2.0地震事件分布显示长宁—兴文地区北区地震序列沿NW—SE方向背斜展布,而南区地震分布较分散。之后计算了四川长宁—兴文地区2019年6月17日至2020年12月31日208个M_(L)≥3.0地震事件的地震矩和应力降等震源参数,分析了2019年6月17日长宁MS6.0地震后研究区内地震应力降的演化特征,结果显示长宁—兴文地区中强地震发生前M_(L)3.0—3.9地震的应力降显著升高,且M_(L)≥4.0地震多发生在ML3.0—3.9地震的应力降高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M_S6.0地震 重定位 应力降
下载PDF
2003年昭苏M_S6.0地震定点形变异常初步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蒋靖祥 王在华 +4 位作者 温和平 杨又陵 王瑞平 王爱倩 赖爱京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3-90,共8页
2003年12月1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昭苏县境内发生了MS6.0 地震。震前, 跨断层形变测量、钻孔应变、地倾斜资料出现异常。其异常特征为: ①趋势异常表现为年变畸变; ②短期异常出现压应变增大、矢量打结、高差减小; ③临震异常呈现大幅... 2003年12月1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昭苏县境内发生了MS6.0 地震。震前, 跨断层形变测量、钻孔应变、地倾斜资料出现异常。其异常特征为: ①趋势异常表现为年变畸变; ②短期异常出现压应变增大、矢量打结、高差减小; ③临震异常呈现大幅度波动不稳定变化; ④异常类型齐全, 趋势、短临、临震均有显示; ⑤异常较丰富, 形变观测方法均出现了异常; ⑥异常比较集中, 都分布在300 km内, 且多在震中以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苏ms6.0地震 分量式钻孔应变 地倾斜 跨断层测量 前兆异常 年变畸变
下载PDF
新疆尼勒克、巩留交界M_S6.0地震灾害损失评估与房屋震害特征 被引量:14
15
作者 谭明 唐丽华 +8 位作者 吴国栋 常想德 张勇 宋立军 李洋 李亦纲 王伟 石广岭 李志海 《内陆地震》 2012年第3期209-220,共12页
新疆尼勒克、巩留交界MS6.0地震震中烈度为Ⅶ度,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个别民宅倒塌,大量村镇居民房屋遭受中等以上破坏,一些教育、卫生等公房遭破坏;交通和水利设施有一定程度破坏,经及时抢修,未对灾区生产生活产生明显影响。通过实... 新疆尼勒克、巩留交界MS6.0地震震中烈度为Ⅶ度,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个别民宅倒塌,大量村镇居民房屋遭受中等以上破坏,一些教育、卫生等公房遭破坏;交通和水利设施有一定程度破坏,经及时抢修,未对灾区生产生活产生明显影响。通过实地抽样调查和统计计算,评估出本次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67 846万元,恢复重建的经费需120 349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勒克 巩留交界ms6.0地震 震害评估 震害特征
下载PDF
2012年3月9日新疆洛浦6.0级地震前前兆异常初步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冯英 史勇军 +3 位作者 徐衍刚 赖爱京 潘振生 蒋志英 《内陆地震》 2012年第4期316-323,共8页
以2012年3月9日新疆洛浦县MS6.0地震为研究对象,利用阿克苏前兆台网资料,采用常用的形态法分析了此次地震的前兆异常。分析表明,震前阿合奇台地倾斜、乌什台水管倾斜、伸缩仪、体应变及辅助测项钻孔水位和静水位、阿克苏台断层仪均出现... 以2012年3月9日新疆洛浦县MS6.0地震为研究对象,利用阿克苏前兆台网资料,采用常用的形态法分析了此次地震的前兆异常。分析表明,震前阿合奇台地倾斜、乌什台水管倾斜、伸缩仪、体应变及辅助测项钻孔水位和静水位、阿克苏台断层仪均出现了明显的震前异常,趋势异常表现为年变畸变,短临异常表现在震前加速或减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浦县ms6.0地震 前兆资料 异常分析
下载PDF
丘陵地貌区斜坡强震动响应特征--以四川省长宁县为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运生 明伟庭 +1 位作者 刘江伟 赵波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40-551,共12页
前人对高山峡谷地貌区高位斜坡动响应研究较多,但对低山、丘陵地貌区斜坡强震动响应研究很少。并且,研究这类地区顺倾斜坡的地震动响应对揭示长宁Ms6.0级地震丰富的次生山地灾害动力机理具有一定意义。在四川省长宁县丘陵地貌区典型顺... 前人对高山峡谷地貌区高位斜坡动响应研究较多,但对低山、丘陵地貌区斜坡强震动响应研究很少。并且,研究这类地区顺倾斜坡的地震动响应对揭示长宁Ms6.0级地震丰富的次生山地灾害动力机理具有一定意义。在四川省长宁县丘陵地貌区典型顺倾斜坡不同部位安置强震监测仪器,捕捉到40多次余震,通过SeismoSignal软件处理典型余震数据,分析峰值加速度、阿里亚斯强度、傅里叶频谱、加速度反应谱,进而采用水平/竖直向谱比法分析局部场地效应,最后对比分析低山、丘陵地貌区与高山峡谷地貌区的斜坡动响应。结果表明:坡顶峰值加速度可达4.171 m·s^-2,最大位移可达0.00805 m,当峰值加速度大于1.0 m·s^-2时,阿里亚斯强度出现陡增的趋势;局部地形的放大效应使得地质灾害以沿山脊的裂缝及小型崩塌为主,在低频2~5 Hz处,斜坡中上部易发生山体共振。以上研究揭示了砂、页岩顺倾斜坡高位放大效应,为地震山地灾害易发性区划提供地震监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响应 斜坡 长宁ms6.0级地震 丘陵 地形放大效应 傅里叶频谱 加速度反应谱 四川
下载PDF
乌什台两次地震钻孔应变异常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蒋靖祥 尹光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1-95,共5页
2003年2月24日至12月1日先后在伽师和昭苏县境内发生了MS6.8与MS6.0两次地震,新疆乌什台距两次地震震中200多千米,震前钻孔应变仪均记录到异常。其异常的不同点是:伽师地震前有趋势异常,昭苏地震前则无;伽师地震的应变异常量级大于昭苏... 2003年2月24日至12月1日先后在伽师和昭苏县境内发生了MS6.8与MS6.0两次地震,新疆乌什台距两次地震震中200多千米,震前钻孔应变仪均记录到异常。其异常的不同点是:伽师地震前有趋势异常,昭苏地震前则无;伽师地震的应变异常量级大于昭苏地震异常一个数量级;伽师地震异常类型齐全(趋势、短期、临震异常、指数型异常),昭苏地震只有短期和临震异常。其异常的相同点是:短期异常形态、应变性质、异常出现时间基本相当;临震异常的出现时间及波动性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Ms6.8地震 昭苏ms6.0地震 分量式钻孔应变 震前前兆异常特点 对比研究
下载PDF
新疆尼勒克、巩留交界M_S6.0地震前部分地震学异常及序列特征 被引量:8
19
作者 聂晓红 高朝军 史新娣 《内陆地震》 2012年第3期193-202,共10页
对尼勒克、巩留交界MS6.0地震序列特征、震源机制以及震前震中周围地区地震活动图像异常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本次地震序列为主-余型,震源机制为逆断型,发震构造为阿吾拉勒山南缘断裂。震前中期阶段存在4级地震空区、4级地震条... 对尼勒克、巩留交界MS6.0地震序列特征、震源机制以及震前震中周围地区地震活动图像异常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本次地震序列为主-余型,震源机制为逆断型,发震构造为阿吾拉勒山南缘断裂。震前中期阶段存在4级地震空区、4级地震条带、小震群累积月频次和地震活动性参数等异常;短期异常出现了3级地震空区、3级地震平静、地震窗和地震波振幅比等异常。此次地震前出现的部分异常与2007年特克斯5.9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异常图像具有类似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尼勒克 巩留交界ms6.0地震 序列特征 地震活动异常
下载PDF
新疆尼勒克、巩留交界M_S6.0地震烈度划分与震害现象 被引量:6
20
作者 吴国栋 谭明 唐丽华 《内陆地震》 2012年第3期203-208,共6页
2011年11月1日新疆尼勒克县、巩留县交界MS6.0地震发生在由阿吾拉勒山南缘断裂和巩留南断裂控制的巩乃斯谷地内部,地震造成了巩留县、尼勒克县的部分民居及生命线工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根据灾害调查结果,圈定了地震烈度分布图,极... 2011年11月1日新疆尼勒克县、巩留县交界MS6.0地震发生在由阿吾拉勒山南缘断裂和巩留南断裂控制的巩乃斯谷地内部,地震造成了巩留县、尼勒克县的部分民居及生命线工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根据灾害调查结果,圈定了地震烈度分布图,极震区烈度为Ⅶ度,宏观震中位于巩留县牛场以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勒克 巩留交界ms6.0地震 等震线 震害特征 地震烈度 新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