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7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CAC发病中TAMs/MUC1介导的结肠炎性微环境形成机制
1
作者 何雪 马淑然 +3 位作者 孙一珂 胡孙林 刘旭 刘雷蕾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6,共6页
炎性微环境在结肠“炎-癌”转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介导的结肠“炎-癌”转化过程与中医“伏邪理论”具有相似性。本文基于“伏邪理论”探讨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与黏蛋白1(MUC1)之间的交互关系介导的结肠炎性微环境形成机制... 炎性微环境在结肠“炎-癌”转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介导的结肠“炎-癌”转化过程与中医“伏邪理论”具有相似性。本文基于“伏邪理论”探讨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与黏蛋白1(MUC1)之间的交互关系介导的结肠炎性微环境形成机制,认为异常表达的MUC1可作为“伏痰”的研究指标,进一步提出在临床早期治疗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CAC)时,应以扶正透邪为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健脾化痰、调气化痰、清温消痰、活血解毒化痰等治法,以有效干预结肠炎的恶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邪理论 炎性微环境 CAC TAMS muc1
下载PDF
检测外周血MUC1蛋白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马吉春 柳忠辉 +5 位作者 方芳 窦蕊 赵小霞 张庆勇 陈文博 台桂香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9-52,55,共5页
目的为提高外周血MUC1蛋白检测的敏感度,建立了抗MUC1多克隆抗体的夹心ELISA试剂盒,并对其进行了初步测试。方法首先成功构建-表达并纯化了MUC1-GST和MUC1-MBP融和蛋白;通过免疫家兔和大鼠,获得抗MUC1血清,经饱和硫酸铵沉淀、Protein A/... 目的为提高外周血MUC1蛋白检测的敏感度,建立了抗MUC1多克隆抗体的夹心ELISA试剂盒,并对其进行了初步测试。方法首先成功构建-表达并纯化了MUC1-GST和MUC1-MBP融和蛋白;通过免疫家兔和大鼠,获得抗MUC1血清,经饱和硫酸铵沉淀、Protein A/G纯化及抗GST和MBP抗体吸收的进一步纯化获得纯的家兔抗人及大鼠抗人MUC1多克隆抗体;通过凝血酶溶解MUC1-GST获得MUC1标准品。经不同的筛选确立了以家兔抗人MUC1抗体作为包被抗体、大鼠抗MUC1抗体作为检测抗体的双抗体夹心试剂盒,敏感度可达到0.2 ng/ml。结果对32例乳腺癌患者和20例健康受试者外周血血清中MUC1蛋白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的阳性检出率达到53.1%(17例/32例),而健康对照组检出率为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抗MUC1多克隆抗体双夹心试剂盒有望应用于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 muc1多克隆抗体 双抗体夹心ELISA 腺癌诊断
原文传递
人MUC1和鼠Muc1蛋白疫苗抗肿瘤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方芳 宋献美 +4 位作者 张庆勇 马吉春 窦蕊 陈文博 台桂香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4-118,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MUC1-MBP和鼠Muc1-MBP疫苗的抗肿瘤作用,为肿瘤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人MUC1-MBP和鼠Muc1-MBP融合蛋白分别免疫小鼠,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人MUC1-MBP组和鼠Muc1-MBP组,ELISA方法分别检测小鼠血清抗人MUC1... 目的:探讨重组人MUC1-MBP和鼠Muc1-MBP疫苗的抗肿瘤作用,为肿瘤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人MUC1-MBP和鼠Muc1-MBP融合蛋白分别免疫小鼠,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人MUC1-MBP组和鼠Muc1-MBP组,ELISA方法分别检测小鼠血清抗人MUC1抗体与抗鼠Muc1抗体的交叉反应;LDH法检测小鼠抗人MUC1和鼠Muc1特异的CTL活性。通过小鼠肺癌转移模型及皮下人乳腺癌移植瘤模型检测人MUC1-MBP和鼠Muc1-MBP免疫诱导的抗肿瘤作用。结果:抗人MUC1抗体和鼠Muc1抗原可产生较强的交叉反应,抗鼠Muc1抗体与人MUC1抗原可产生较弱的交叉反应;人MUC1-MBP和鼠Muc1-MBP免疫均可诱导CTL杀伤活性,对MCF-7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48.7±7.1)%和(54.6±7.8)%,对LLC1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61.9±10.2)%和(43.5±8.4)%。人MUC1-MBP组和鼠Muc1-MBP组小鼠Lewis肺癌的肺结节转移抑制率分别为94.4%和68.5%;在人乳腺癌移植瘤实验中,人MUC1-MBP组、鼠Muc1-MBP组和PBS组小鼠肿瘤平均体积分别(23.5±15.7)、(56.5±46.7)和(142.8±70.2)mm3,人MUC1-MBP组和鼠Muc1-MBP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人MUC1和鼠Muc1有共同的B和T细胞表位,人MUC1诱导的交叉反应更强烈;人MUC1-MBP诱导的抗肿瘤活性强于鼠Muc1-MBP抗肿瘤活性;人MUC1-MBP有希望发展成人类抗肿瘤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MBP muc1—MBP 重组融合蛋白质类 癌症疫苗 交叉反应
下载PDF
基因工程鼠Muc1-MBP融合蛋白的制备及其免疫活性测定 被引量:3
4
作者 方芳 马吉春 +5 位作者 高航 赵小霞 周静 宋献美 柳忠辉 台桂香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1-254,270,共5页
目的:制备鼠Muc1-MBP融合蛋白,探讨其免疫活性。方法:将pMAL-Muc1转化大肠杆菌,通过IPTG诱导、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Muc1的表达,Amylose resin亲和层析纯化Muc1-MBP。将Muc1-MBP融合蛋白免疫小鼠,采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Muc... 目的:制备鼠Muc1-MBP融合蛋白,探讨其免疫活性。方法:将pMAL-Muc1转化大肠杆菌,通过IPTG诱导、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Muc1的表达,Amylose resin亲和层析纯化Muc1-MBP。将Muc1-MBP融合蛋白免疫小鼠,采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Muc1特异性抗体的水平;MTT法测定小鼠抗Muc1特异的CTL活性;ELISPOT法测定脾脏淋巴细胞IFN-γ的分泌。结果:获得稳定表达Muc1的菌株,制备了分子量67 kD较纯的Muc1-MBP融合蛋白。Muc1-MBP融合蛋白免疫小鼠产生高效价Muc1特异抗体,效价在8 000~16 000之间,Muc1-MBP融合蛋白可诱导CTL杀伤活性,对人乳腺癌MCF-7和小鼠Lewis肺癌LLC1靶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74.5±5.9)%和(60.5±10.4)%,与对照组比P〈0.05,差异显著;Muc1-MBP融合蛋白免疫可诱导脾脏淋巴细胞分泌IFN-γ,特异性活化Th1细胞。结论:成功制备重组鼠Muc1-MBP融合蛋白,其不仅能诱导特异体液免疫应答,而且可诱导细胞免疫应答,尤其能诱导对人类MCF-7细胞较小鼠Lewis肺癌LLC1细胞更加强烈的CTL杀伤活性,提示异种同源蛋白疫苗具有比同源蛋白疫苗更好的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 muc1-MBP融合蛋白 CTL活性 异种同源蛋白 肿瘤疫苗
下载PDF
MUC1及同种型MUC1/Y基因mRNA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罗刚 周四维 +4 位作者 叶章群 李志坚 黎卫 周华扩 高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9期1089-1091,1096,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抗原MUC1及同种型MUC1/Y粘蛋白基因在膀胱癌中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2例膀胱癌的组织样本(实验组)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样本(对照组)中提取总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两组样本中MUC1及同种...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抗原MUC1及同种型MUC1/Y粘蛋白基因在膀胱癌中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2例膀胱癌的组织样本(实验组)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样本(对照组)中提取总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两组样本中MUC1及同种型MUC1/Y粘蛋白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膀胱癌组织的MUC1mRNA水平较正常膀胱组织显著增高(P<0.01);Ⅲ-Ⅳ期膀胱癌组织的MUC1/YmRNA水平较Ⅰ-Ⅱ期膀胱癌组织显著增高(P<0.01)。结论:MUC1及同种型MUC1/Y粘蛋白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膀胱癌有关,对膀胱癌的诊断和治疗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抗原 muc1 muc1/Y基因表达膀胱癌
下载PDF
MUC1基因,CA15-3与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康美和 熊汉鹏 《江西医药》 CAS 2008年第2期166-169,共4页
随着肺癌发病率的升高.肺癌的早期诊断和临床监测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对肿瘤发生机制在分子水平上有了更新的认识。基因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MUC1基因在人类肿瘤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与肿瘤侵袭和转移... 随着肺癌发病率的升高.肺癌的早期诊断和临床监测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对肿瘤发生机制在分子水平上有了更新的认识。基因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MUC1基因在人类肿瘤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等关系密切。血清MUC1粘蛋白(亦MUC1基因的编码产物),又称CA15—3,其对肺癌辅助诊断,预后,临床监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基因 CA15-3 肺癌 临床研究 muc1粘蛋白 人类肿瘤 临床监测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黏蛋白1多肽通过small MUC1蛋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7
作者 马吉春 台桂香 +5 位作者 赵小霞 方芳 张庆勇 窦蕊 陈文博 柳忠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42-446,共5页
目的:探讨黏蛋白1(mucin1,MUC1)串联重复序列多肽(简称黏蛋白1多肽,MUC1多肽)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的作用机制。方法:MUC1多肽与多种肿瘤细胞Jurkat、Raji、U937、MCF-7、SMMC7721及活化的T细胞、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共同培养,观察MUC1... 目的:探讨黏蛋白1(mucin1,MUC1)串联重复序列多肽(简称黏蛋白1多肽,MUC1多肽)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的作用机制。方法:MUC1多肽与多种肿瘤细胞Jurkat、Raji、U937、MCF-7、SMMC7721及活化的T细胞、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共同培养,观察MUC1多肽对上述细胞生长的影响;建立BABL/c小鼠Jurkat细胞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应用MUC1多肽进行治疗;采用GST免疫沉降实验鉴定与MUC1多肽结合的肿瘤细胞表面蛋白。结果:MUC1多肽对Jurkat、Raji、U937、MCF-7和SMMC7721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对活化的T细胞和小鼠RAW264.7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MUC1多肽对BABL/c小鼠皮下Jurkat细胞移植瘤的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GST免疫沉降实验显示,Jurkat和MCF-7细胞裂解上清中与MUC1多肽结合的蛋白可与两种抗MUC1串联重复序列抗体(GP1.4和HMPV)及抗胞内段抗体(Ab5)发生反应,相对分子质量大约115000,提示可能是MUC1新的同种型,命名为smallMUC1(sMUC1)。结论:MUC1多肽可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smallMUC1蛋白的相互作用向细胞传导生长抑制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蛋白1(muc1) SMALL muc1 肿瘤细胞 生长抑制
下载PDF
粘蛋白MUC1及同种型MUC1/Y在膀胱癌与膀胱良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8
作者 罗刚 周四维 +6 位作者 曹正国 鲁雄兵 孙凯 叶章群 庄乾元 刘继红 张旭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362-365,F002,共5页
目的:检测粘蛋白MUC1及其同种型MUC1/Y在膀胱癌和膀胱良性病变表达,探讨其在膀胱癌诊断和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高清晰度彩色医学图文分析系统,对48例膀胱癌组织、45例腺性膀胱炎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对照组)粘... 目的:检测粘蛋白MUC1及其同种型MUC1/Y在膀胱癌和膀胱良性病变表达,探讨其在膀胱癌诊断和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高清晰度彩色医学图文分析系统,对48例膀胱癌组织、45例腺性膀胱炎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对照组)粘蛋白MUC1及其同种型MUC1/Y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结果:MUC1在膀胱癌组织、腺性膀胱炎组织中的平均灰度均显著低于正常膀胱组织(P<0.001);MUC1/Y仅在膀胱癌中有表达。结论:MUC1、MUC1/Y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标志物,它们在膀胱癌组织的高表达及分布特点,可为膀胱癌诊断和免疫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基因表达 muc1 muc1/Y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重组鼠Muc1-MBP融合蛋白疫苗体内抗肿瘤作用
9
作者 方芳 宋献美 +5 位作者 马吉春 张庆勇 窦蕊 陈文博 柳忠辉 台桂香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2541-2544,共4页
目的:研究重组鼠Muc1-MBP蛋白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皮下注射法将不同剂量Muc1-MBP蛋白免疫小鼠,2wk/次,共免疫3次.在第3次免疫后4d,给予C57BL/6小鼠尾静脉注射LLC1细胞,或给予5GyX射线照射的ICR小鼠背部皮下注射MCF-7细胞.注射3w... 目的:研究重组鼠Muc1-MBP蛋白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皮下注射法将不同剂量Muc1-MBP蛋白免疫小鼠,2wk/次,共免疫3次.在第3次免疫后4d,给予C57BL/6小鼠尾静脉注射LLC1细胞,或给予5GyX射线照射的ICR小鼠背部皮下注射MCF-7细胞.注射3wk后剥离并测量肿瘤大小;肿瘤组织行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肿瘤周围浸润的淋巴细胞亚群.结果:LLC1细胞尾静脉接种后21d,肺肿瘤结节对照组,Muc1-MBP0.15g/L组小鼠分别为54和39个(100%),Muc1-MBP0.3g/L组小鼠共计17个(60%),提示Muc1-MBP0.3g/L组可显著抑制肺癌的生长(P<0.05),Muc1-MBP0.15g/L组作用较弱.皮下接种MCF-7细胞后21d,对照组,Muc1-MBP0.15g/L组小鼠100%(6/6)可见乳腺癌瘤体形成,平均体积分别为(142.8±70.2)和(96.1±53.4)mm3,Muc1-MBP0.3g/L组瘤体形成66.7%(4/6),平均体积为(54.5±46.7)mm3.表明Muc1-MBP0.3g/L组免疫后可显著抑制人乳腺癌移植瘤生长(P<0.05),Muc1-MBP0.15g/L组作用较弱.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uc1-MBP免疫组肿瘤周围有大量CD4+和CD8+T的细胞浸润到肿瘤周围.结论:Muc1-MBP诱导免疫能够明显抑制LLC1,MCF-7细胞的生长,为临床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 muc1-MBP融合蛋白 异种同源蛋白 肿瘤疫苗
原文传递
MUC1模拟表位肽致敏DC对宫颈癌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及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10
作者 汪祖春 王烈宏 祁青玲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85-1289,共5页
目的:研究黏蛋白1(MUC1)模拟表位肽致敏树突状细胞(DC)对宫颈癌荷瘤小鼠生长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培养小鼠骨髓细胞,诱导并刺激DC成熟,MUC1模拟表位肽处理构建负载MUC1模拟表位肽的DC。构建稳定表达MUC1的宫颈癌U14细胞株的荷瘤BAL... 目的:研究黏蛋白1(MUC1)模拟表位肽致敏树突状细胞(DC)对宫颈癌荷瘤小鼠生长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培养小鼠骨髓细胞,诱导并刺激DC成熟,MUC1模拟表位肽处理构建负载MUC1模拟表位肽的DC。构建稳定表达MUC1的宫颈癌U14细胞株的荷瘤BALB/c小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注射0.2 ml生理盐水)、DC组(注射2×10^(5)个未加MUC1模拟表位肽的DCs)和DC+MUC1组(注射2×10^(5)个负载MUC1模拟表位肽的DCs),免疫1周后进行二次免疫。治疗前和二次免疫1周后测量肿瘤体积;二次免疫1周后取小鼠肿瘤组织称重并计算抑瘤率;取小鼠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CD3^(+)T、CD4^(+)T、CD8^(+)T细胞、CD4^(+)CD25^(+)Foxp^(3+)Treg水平;ELISA检测小鼠血清IL-6、IL-10、TGF-β、VEGF浓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空白对照组、DC组和DC+MUC1组肿瘤体积增大(P<0.05),治疗前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免疫1周后,DC+MUC1组肿瘤体积小于空白对照组和DC组(P<0.05),空白对照组和D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组和DC+MUC1组小鼠抑瘤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DC+MUC1组小鼠抑瘤率高于DC组(P<0.05);DC+MUC1组小鼠外周血CD3^(+)T、CD4^(+)T、CD8^(+)T细胞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和DC组(P<0.05),空白对照组和D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MUC1组CD4^(+)CD25^(+)Foxp^(3+)Treg和血清IL-6、IL-10、TGF-β、VEGF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和DC组,空白对照组和D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UC1模拟表位肽致敏DC可抑制宫颈癌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及细胞因子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蛋白1 模拟表位肽 树突状细胞 宫颈癌 免疫微环境
下载PDF
MUC1与肿瘤:信号通路和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易守会 辇伟奇 +4 位作者 吴志鹃 杨文影 陈晓品 赵启成 王东林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59-1064,共6页
MUC1是一种异源二聚体跨膜糖蛋白,由氮端亚单位(MUC1-N)和碳端亚单位(MUC1-C)组成。MUC1在多种上皮来源的肿瘤组织中异常表达,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UC1-N可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E-选择素和半乳凝素-3相互作用并且通过MUC1-C调... MUC1是一种异源二聚体跨膜糖蛋白,由氮端亚单位(MUC1-N)和碳端亚单位(MUC1-C)组成。MUC1在多种上皮来源的肿瘤组织中异常表达,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UC1-N可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E-选择素和半乳凝素-3相互作用并且通过MUC1-C调节信号传导,MUC1-C可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和其他酪氨酸激酶受体相互作用并且参与PI3K→AKT、MAP、NF-κB、Wnt、STAT、P53和Erα信号通路,因此MUC1与肿瘤的增殖、侵袭转移和化疗耐药密切相关。本研究阐述了MUC1-N和MUC1-C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以及在激活肿瘤相关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最后回顾了MUC1-N单抗、MUC1-C小分子肽和MUC1疫苗在临床试验阶段的研究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N muc1-C 肿瘤 信号通路 靶向治疗
下载PDF
双抗体间接夹心ELISA法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MUC1蛋白水平的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乔彩霞 王凤丽 +5 位作者 孙霞霞 李莹莹 马吉春 倪伟华 高素君 台桂香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36-440,共5页
目的优化双抗体间接夹心ELISA试剂盒,并探讨其在乳腺癌患者中检测MUC1黏蛋白水平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基因重组MUC1-GST和MUC1-MBP融和蛋白免疫家兔和大鼠,获得抗MUC1血清,并对其纯化,获得纯化的家兔抗人及大鼠抗人MUC1多克隆抗体;经不同... 目的优化双抗体间接夹心ELISA试剂盒,并探讨其在乳腺癌患者中检测MUC1黏蛋白水平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基因重组MUC1-GST和MUC1-MBP融和蛋白免疫家兔和大鼠,获得抗MUC1血清,并对其纯化,获得纯化的家兔抗人及大鼠抗人MUC1多克隆抗体;经不同的筛选确立了以家兔抗人MUC1抗体作为包被抗体、大鼠抗人MUC1抗体作为检测抗体的双抗体间接夹心试剂盒,敏感度可达到0.2 ng/ml。结果应用建立的试剂盒对40例乳腺癌,18例乳腺良性疾病和120健康对照者血清中MUC1蛋白水平的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绘制ROC曲线,分析得出以2.75 ng/ml为乳腺癌患者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的临界值,以1.86 ng/ml为乳腺疾病与正常人为临界值,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对乳腺癌诊断的阳性率高达97.5%,乳腺良性疾病的阳性率为66.7%,正常人特异性为96.7%。对于乳腺癌同一病例样本用酶联免疫法CA15-3诊断试剂盒进行对比检测,其检出率为3.33%,特异度为100%。绘制ROC曲线对比显示,本研究所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对乳腺癌诊断的准确度明显高于CA15-3试剂盒。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特异性强,灵敏度良好的双抗体间接夹心ELISA试剂盒,有望开发为临床辅助诊断的常规试剂盒,尤其有望应用于乳腺癌的大规模筛查及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 muc1多克隆抗体 ELISA试剂盒 乳腺癌
原文传递
胃癌组织及区域淋巴结MUC1、CD44v6、nm23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李勇 张景华 +6 位作者 邝刚 杨进强 赵群 王晓玲 焦志凯 张志栋 王力利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985-989,共5页
背景与目的:研究证实胃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多基因及其蛋白表达产物协调作用的结果,寻找与胃癌转移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有助于胃癌的研究。本实验旨在探讨胃癌组织及区域淋巴结中MUC1、CD44v6、nm23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 背景与目的:研究证实胃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多基因及其蛋白表达产物协调作用的结果,寻找与胃癌转移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有助于胃癌的研究。本实验旨在探讨胃癌组织及区域淋巴结中MUC1、CD44v6、nm23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10例胃癌组织及613枚区域淋巴结中的MUC1、CD44v6、nm23基因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①胃癌组织中的MUC1蛋白阳性表达在低分化癌组、浸润型组、T3+T4组、淋巴结转移组、Ⅲ~Ⅳ期组、生存期<5年组分别为84.6%、88.1%、87.3%、91.7%、94.4%、95.5%,CD44v6分别为79.5%、74.6%、79.4%、81.7%、87.0%、87.9%,nm23分别为38.5%、32.2%、30.2%、25.0%、25.9%、18.2%。MUC1和CD44v6表达低分化癌组显著高于高、中分化癌组(78.9%vs57.7%),浸润型组高于局限型组(72.6%vs54.9%),T3+T4组高于T2组(72.3%vs46.8%),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68.0%vs46.0%),TNMⅢ~Ⅳ期组高于Ⅰ~Ⅱ期组(67.9%vs44.6%),生存期<5年组高于≥5年组(59.1%vs31.8%),各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或P<0.05)。而nm23除分化程度、Borrmann分型不同的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外,T3+T4组低于T2组(51.1%),有淋巴结转移组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组织 区域淋巴结 muc1 CD44V6 nm23 基因表达 胃癌 肿瘤侵袭转移 预后
下载PDF
结肠直肠癌组织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14
作者 黄文斌 史良会 +2 位作者 朱晓群 徐国祥 齐琼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231-1234,共4页
背景与目的:粘蛋白MUC1的表达上调或MUC2的表达下调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发生,而MUC1和MUC2的表达中国人结肠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未见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结肠直肠癌组织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与不同的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及其临... 背景与目的:粘蛋白MUC1的表达上调或MUC2的表达下调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发生,而MUC1和MUC2的表达中国人结肠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未见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结肠直肠癌组织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与不同的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6例结肠直肠癌和20例正常结肠直肠粘膜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结果:20例正常结肠直肠粘膜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和100%,而126例结肠直肠癌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1%和36.5%(P<0.01);结肠直肠癌中粘蛋白MUC1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呈正相关(P<0.05),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粘蛋白MUC2在结肠直肠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粘蛋白MUC1表达上调或MUC2表达下调可能参与了结肠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检测结肠直肠癌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可间接反映肿瘤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粘蛋白 muc1 MUC2 免疫组织化学 结肠肿瘤
下载PDF
检测CK19 mRNA和MUC1 mRNA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 被引量:15
15
作者 牛中喜 周清华 +6 位作者 孙芝琳 孙泽芳 朱文 王艳萍 车国卫 秦建军 陈晓禾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209-213,共5页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 ,并分析CK19mRNA、MUC1mRNA作为肺癌微转移检测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nestedRT PCR) ,对 3 1例NSCLC的 119枚淋巴结中的粘蛋白 1(MUC1)mRN...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 ,并分析CK19mRNA、MUC1mRNA作为肺癌微转移检测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nestedRT PCR) ,对 3 1例NSCLC的 119枚淋巴结中的粘蛋白 1(MUC1)mRNA、角蛋白 19(CK19)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 ;对照组为 1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的 3 5枚淋巴结。结果  3 1例NSCLC患者的 119枚淋巴结中 ,66枚 ( 5 5 .5 %)淋巴结存在CK19mRNA阳性表达 ,65枚 ( 5 4.5 %)存在MUC1mRNA阳性表达 ;肺良性病变患者 3 5枚淋巴结中CK19mRNA和MUC1mRNA表达均为阴性 ,与肺癌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MUC1、CK19基因均可作为RT PCR法检测NSCLC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的分子标志物 ,两者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肺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淋巴结微转移 分子诊断 muc1基因 CK19基因
下载PDF
牦牛乳中上皮粘蛋白MUC1的遗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郑玉才 彭先文 +4 位作者 钟光辉 毛永江 王永 邹思湘 陈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5-238,共4页
采用SDS PAGE研究了 10 8头麦洼牦牛和 98头九龙牦牛乳MUC1的生化遗传特性 ,结果表明 :牦牛乳MUC1呈现出多态性 ,表现为一条或两条迁移率不同的区带。SDS PAGE分析发现 4种分子量的MUC1区带 ,依次为A :2 0 8kd ,B :2 0 0kd ,C :196kd ,D... 采用SDS PAGE研究了 10 8头麦洼牦牛和 98头九龙牦牛乳MUC1的生化遗传特性 ,结果表明 :牦牛乳MUC1呈现出多态性 ,表现为一条或两条迁移率不同的区带。SDS PAGE分析发现 4种分子量的MUC1区带 ,依次为A :2 0 8kd ,B :2 0 0kd ,C :196kd ,D :185kd ,分子量大于荷斯坦牛。麦洼牦牛乳MUC1基因座受A、B、C、D 4个复等位基因支配 ,有 9种基因型 ;九龙牦牛乳MUC1基因座受A、C、D 3个复等位基因支配 ,显示 5种基因型。两品种牦牛乳MUC1基因型分布差异极显著 (P <0 0 1) ,并且均偏离哈代—温伯格定律 (P <0 0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乳 上皮粘蛋白 muc1 遗传多态性
下载PDF
GM-CSF对MUC1基因疫苗抑制乳腺癌生长的增强作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袁时芳 李开宗 +3 位作者 王岭 颜真 韩苇 张英起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37-740,共4页
目的 :观察GM CSF有无增强MUC1基因疫苗对EMT6乳腺癌生长的特异性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股四头肌肌肉注射法 ,将构建的MUC1基因疫苗pcDNA3.1 MUC1免疫雌性BALB/c小鼠 ,每 3wk 1次 ,共 3次。每次基因免疫后 1、3、5d ,皮下注射GM CSF 10 0... 目的 :观察GM CSF有无增强MUC1基因疫苗对EMT6乳腺癌生长的特异性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股四头肌肌肉注射法 ,将构建的MUC1基因疫苗pcDNA3.1 MUC1免疫雌性BALB/c小鼠 ,每 3wk 1次 ,共 3次。每次基因免疫后 1、3、5d ,皮下注射GM CSF 10 0 μL(1μg/ 10 0 μL)。最后 1次基因免疫后第 3周 ,接种表达MUC1的EMT6小鼠乳腺癌细胞。两周后观察、记录肿瘤的生长情况。于肿瘤细胞接种后第 4 3天 ,处死全部动物 ,称量肿瘤的质量。用 4h51Cr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特异性CTL的杀伤活性。结果 :接种肿瘤细胞后 4 3d ,MUC1基因疫苗加GM CSF组、MUC1基因疫苗组、pcDNA3.1加GM CSF组及pcDNA3.1组 ,EMT6肿瘤的大小依次为 (135± 33.8)mm3 、(2 5 0± 34.3)mm3 、(5 6 8± 4 3.6 )mm3 和 (5 96± 4 8.2 )mm3 ;平均瘤质量 (g)依次为 (0 .81± 0 .4 2 )g、(1.2 3± 0 .4 1)g、(2 .30± 0 .4 8)g及 (2 .2 8± 0 .5 8)g。与对照组相比较 ,MUC1基因疫苗组EMT6肿瘤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P <0 .0 5 ) ;与单独MUC1基因疫苗组相比较 ,MUC1基因疫苗加GM CSF组抗肿瘤生长的作用有显著差异 (P <0 .0 5 )。在效靶比为 10 0∶1、5 0∶1、2 5∶1和 12 .5∶1时 ,MUC1基因疫苗加GM CSF组特异性CTL对EMT6靶细胞的杀伤率 ,依次为 6 8.5 %、 5 3.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 基因疫苗 GM-CSF 乳腺肿瘤 免疫治疗
原文传递
MUC1基因疫苗诱导小鼠特异性CTL和体液免疫应答 被引量:8
18
作者 袁时芳 李开宗 +3 位作者 王岭 颜真 韩苇 张英起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3-345,共3页
目的 :观察MUC1基因疫苗诱导小鼠特异性杀伤性T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的作用。方法 :采用股四头肌肌肉注射 ,将构建的MUC1基因疫苗pcDNA3.1 MUC1免疫雌性BALB/c小鼠 ,每次间隔 3wk ,共 3次。最后 1次免疫后第 3周 ,接种表达MUC1的EMT6乳腺... 目的 :观察MUC1基因疫苗诱导小鼠特异性杀伤性T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的作用。方法 :采用股四头肌肌肉注射 ,将构建的MUC1基因疫苗pcDNA3.1 MUC1免疫雌性BALB/c小鼠 ,每次间隔 3wk ,共 3次。最后 1次免疫后第 3周 ,接种表达MUC1的EMT6乳腺癌细胞进行免疫保护实验。用 4h51Cr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特异性CTL杀伤活性 ;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水平。结果 :在效靶比为 10 0∶1、5 0∶1、2 5∶1、12 .5∶1时 ,MUC1基因疫苗免疫组特异性CTL对EMT6靶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 5 4 .1%、39.8%、2 6 .4 %和2 0 .1% ,对照组分别为 13.2 %、10 .0 %、8.2 %、7.2 %和 11.7%、9.8%、7.7%、7.0 % ,前者与后二者差异显著 (P <0 .0 1)。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显示 ,人乳腺癌组织MUC1呈染色阳性 ;MUC1基因疫苗免疫组仅见 4 0 % (4/ 10 )的小鼠有肿瘤形成 ,而 pcDNA3.1对照组和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 10 0 %可见肿瘤形成、生长 ,表明MUC1基因疫苗免疫组小鼠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结论 :MUC1基因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CTL及体液免疫应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 基因疫苗 特异性CTL 体液免疫
原文传递
MUC1抗原的B细胞表位预测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清浩 王祥卫 +1 位作者 金燕 张立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06-409,共4页
目的 预测MUC1抗原的B细胞表位。方法 联合运用多种方法对MUC1的二级结构和表面特性,如理化 性质、亲水性、可塑性、溶剂可及性及免疫原性等方面进行分析,预测MUC1的抗原表位。结果 MUC1存在有多个潜在的 抗原表位位点,可能的蛋... 目的 预测MUC1抗原的B细胞表位。方法 联合运用多种方法对MUC1的二级结构和表面特性,如理化 性质、亲水性、可塑性、溶剂可及性及免疫原性等方面进行分析,预测MUC1的抗原表位。结果 MUC1存在有多个潜在的 抗原表位位点,可能的蛋白质抗原表位区域:1 -10,24 -54,65 -77,84 -91,108 -134,140 -156,159 -174,179 -196,199- 210,220- 233, 237- 265,270- 299,316 -337,351 -362,369- 396,411- 420,445 -502。结论 应用多参数预测MUC1抗原的B细胞表位,为进一步 研究MUC1结构和功能、构建MUC1突变体和选择表达新型MUC1分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 表位预测 蛋白质抗原表位 B细胞表位 结构和功能 表面特性 二级结构 理化性质 免疫原性 亲水性 可塑性 可及性 多参数 步研究 突变体
下载PDF
用BC2单抗检测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MUC1基因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9
20
作者 汪荣泉 房殿春 +1 位作者 罗元辉 刘为纹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 揭示胃癌及肠化组织中MUC1基因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行为之间的联系。方法 用BC2抗体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人正常胃肠道粘膜、肠化粘膜以及胃癌组织中MUC1基因核心肽的表达。结果 人正常胃粘膜组织中广泛分布MUC1基因产物 (10 0 % ... 目的 揭示胃癌及肠化组织中MUC1基因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行为之间的联系。方法 用BC2抗体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人正常胃肠道粘膜、肠化粘膜以及胃癌组织中MUC1基因核心肽的表达。结果 人正常胃粘膜组织中广泛分布MUC1基因产物 (10 0 % ) ,抗原主要位于上皮层和胃腺的中下部 ;肠化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79 3%和 82 6 % ;胃癌组织中MUC1基因表达与患者的性别、部位、大小、淋巴结转移、分化类型、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和Lauren氏分型之间无关 (P >0 0 5) ;但MUC1基因强阳性者与中弱阳性者之间的临床分期存在明显的差别 (P <0 0 5) ,表达越强 ,Ⅰ~Ⅱ期的可能性越小 ;不同类型肠化中MUC1基因的表达无差异 (P >0 0 5)。结论 上述结果提示用BC2抗体检测的MUC1基因可能是胃癌进展的有用标志 ,可能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行为之间有关 ,而与肠化分型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muc1基因 BC2抗体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