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Aesthetic Inheritance of the Mao Dun Literature Prize in the Flux-Take Xu Mao and His Daughters and A Tale of the Wind as Examples
1
作者 ZHU Yan-li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3年第6期399-404,共6页
The Mao Dun Literature Prize is one of the well-known literary awards in China,and in the process of selection over the years,the Mao Dun Literature Prize has developed its own aesthetic orientation.A comparison is ma... The Mao Dun Literature Prize is one of the well-known literary awards in China,and in the process of selection over the years,the Mao Dun Literature Prize has developed its own aesthetic orientation.A comparison is made between the early generation of Xu Mao and His Daughters and the recent award-winning work,A Tale of the Wind,to discover the aesthetic heritage in its flux,which is enlightening for the literary criticism and an orientation for the literary crea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o dun Literature Prize esthetic inheritance Xu mao and his daughters A Tale of the Wind
下载PDF
On Mao Dun’s Two“Lost Pearls”and His Thoughts in Xinjiang Daily
2
作者 SHENG Xue-lia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2年第5期434-439,共6页
This paper takes Mr.Mao Dun’s“Some Important Meanings Obtained from the Painting Exhibition”and“About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published in Xinjiang Dail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explore his literary thought... This paper takes Mr.Mao Dun’s“Some Important Meanings Obtained from the Painting Exhibition”and“About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published in Xinjiang Dail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explore his literary thoughts.He adhered to the utilitarian literary and artistic view of“guiding life”,dialectically absorbed foreign literary theories such as“naturalism”and“positivism”,focused on reality,emphasized the author’s correct outlook on life,world outlook an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ife,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 of public life,constantly enriched and expanded the literary connotation of revolutionary realism,an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popular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Xinjia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o dun POPULARIZATION social function REALISM materialist dialectics
下载PDF
Imitation and Distortion---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ree Types of Translation of John Dryden and Translation Theory of Mao dun
3
作者 Li Yihui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5年第2期73-75,共3页
关键词 翻译过程 模仿 扭曲 空间限制 时间 相似
下载PDF
Value in What is Saved and What is Lost: Textology in Mao Dun's Eclipse
4
作者 David Hull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6年第2期204-233,共30页
毛暗褐色精液的三部曲日蚀在 1927-1928 被写,直接在没有通过的南昌以后升起。因为它包含来自试着理解这破坏损失的作者挫折和内部冲突,三部曲部分地至少是非凡的。在 1954,当他为人们中华民国担任了文化的部长时,使基本、打扫的毛... 毛暗褐色精液的三部曲日蚀在 1927-1928 被写,直接在没有通过的南昌以后升起。因为它包含来自试着理解这破坏损失的作者挫折和内部冲突,三部曲部分地至少是非凡的。在 1954,当他为人们中华民国担任了文化的部长时,使基本、打扫的毛盾编辑到所有三篇小说。他做了变化以适合改变的政治状况,到使他的记事声音更一致,使他的人物成为更多的 stereotypical,并且在一些情况中,到在原来的文章的更明确的淫荡下面的音调。通过这些改变的分析,然而,这篇论文证明编辑编辑是一个减少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LIPSE 中华人民共和国 价值 保存 文化部 编辑 声音
原文传递
理性与疯癫的“异态”世界——访谈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
5
作者 彭青龙 毕飞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共12页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推出“著名作家高端访谈”栏目,本期访谈江苏省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通过比较《欢迎来到人间》和《推拿》两部小说的区别,毕飞宇指出,《欢迎来到人间》更多的是切入当下,描写异态的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推出“著名作家高端访谈”栏目,本期访谈江苏省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通过比较《欢迎来到人间》和《推拿》两部小说的区别,毕飞宇指出,《欢迎来到人间》更多的是切入当下,描写异态的人与世界,展现其背后隐藏的理性与疯癫;《推拿》则是将盲人的黑暗世界拉到阳光下,展现他们的尊严与抗争。毕飞宇在创作时注重叙事的主体性,关注人与权力、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他的创作随着中国文学的阶段性发展,也有意识地实现了从书写历史向切入当下的转变,以期更有效地还原中国。毕飞宇认为,无论外界对经典文学持有怎样的态度,由内心驱动的文学创作不会完全被外部的世界所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飞宇 茅盾文学奖 《欢迎来到人间》 《推拿》 异态
下载PDF
作为鲁迅研究者的茅盾
6
作者 王卫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90,共10页
茅盾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理论家、批评家、革命作家,还是一位出色的鲁迅研究家:对于鲁迅研究,他独具慧眼,高起点开局;在发现鲁迅上,他目光如炬,具有远见卓识;在理解鲁迅上,他拨开迷雾,消除了疑虑;在弘扬鲁迅精神上,他自觉担当,传承了鲁迅精... 茅盾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理论家、批评家、革命作家,还是一位出色的鲁迅研究家:对于鲁迅研究,他独具慧眼,高起点开局;在发现鲁迅上,他目光如炬,具有远见卓识;在理解鲁迅上,他拨开迷雾,消除了疑虑;在弘扬鲁迅精神上,他自觉担当,传承了鲁迅精神,具有开拓意义和深远影响。这些成就充分体现了茅盾具有惊人的艺术直觉、高超的文学感受力和极强的作品判断力,这也正是一位批评家和研究者最可贵的品格和能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鲁迅研究者 艺术直觉
下载PDF
江南社会史视野中的“农村三部曲”
7
作者 凤媛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6-56,共11页
“农村三部曲”是茅盾将他的江南地域经验和社会政治意识、社会科学理论,以及社会史兴趣进行有机融合的一次重要尝试。“三部曲”集中体现了茅盾对经济生活的高度关注,“眼光向下”的分析路径,以及书写“整体的历史”的追求,纵横捭阖地... “农村三部曲”是茅盾将他的江南地域经验和社会政治意识、社会科学理论,以及社会史兴趣进行有机融合的一次重要尝试。“三部曲”集中体现了茅盾对经济生活的高度关注,“眼光向下”的分析路径,以及书写“整体的历史”的追求,纵横捭阖地勾勒出1930年代江南农村和乡镇社会政治、经济、农事、风俗、祭祀、礼仪等多重图景,涉及社会阶层变动、地方权力博弈、底层对统治阶层的反抗等多重政经脉络的演进。作品在贡献出一幅1930年代江南农村和乡镇社会“整体的历史”的缩微图的同时,也打开了现实江南世界的历史纹理和日常褶皱,为现代江南文学的书写和地域文学研究提供了创作手法上的借鉴和研究路径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江南社会史 “农村三部曲”
下载PDF
论茅盾文学奖小说电视剧改编的叙事策略
8
作者 黄芳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3-116,共4页
茅盾文学奖小说以其深邃的社会内涵和丰富的文学价值,成为电视剧改编的优质素材。这些作品的影视改编过程中需细致平衡两个关键因素:一方面,要忠实于原著的文学精神和核心主题,保持作品的情感基调;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影视媒介的独特性... 茅盾文学奖小说以其深邃的社会内涵和丰富的文学价值,成为电视剧改编的优质素材。这些作品的影视改编过程中需细致平衡两个关键因素:一方面,要忠实于原著的文学精神和核心主题,保持作品的情感基调;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影视媒介的独特性质,以实现从文学到影视的艺术转换。在人物塑造上,改编应深入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同时通过影视手段增强其情感表达。在情节改编上,需在保持原作情感基调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剧情调整,以提高叙事的连贯性和观众吸引力。叙事时空处理则应重现原作的时代背景和空间环境,确保视觉体验与文学作品相协调。这一改编是对原著文学性的尊重与影视表现力的创新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文学奖 电视剧改编 叙事策略
下载PDF
茅盾眉批本:研究视角、价值分析、开发路径 被引量:1
9
作者 姚明 《图书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4-110,共7页
眉批本是馆藏文献资料中的一种特殊存在,具有多重价值。文章以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茅盾眉批本为例,运用文献调研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呈现了将眉批本作为读本、版本、祖本、珍本的研究视角,通过其“由文入史”的故事讲述、“勾连人事... 眉批本是馆藏文献资料中的一种特殊存在,具有多重价值。文章以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茅盾眉批本为例,运用文献调研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呈现了将眉批本作为读本、版本、祖本、珍本的研究视角,通过其“由文入史”的故事讲述、“勾连人事”的图景拼接、“文本比证”的实证探寻、“破题立论”的理论构建价值,提出了原貌展现、内容呈现、知识传播、理论衍生的开发路径,以期为各馆馆藏眉批本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眉批本 茅盾藏书 档案史料 中国现代文学馆
下载PDF
文艺大众化时期瞿秋白的文学语言观及其反思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炎秋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9,共9页
文艺大众化时期,瞿秋白的文学语言观表现在三个方面:(1)强调语言在大众文艺中的地位;(2)批评五四白话文,要求在无产阶级普通话的基础上建立大众文艺的通用语言;(3)汉字要走拉丁化的道路。对于瞿秋白的语言观,茅盾提出了商榷,但瞿秋白没... 文艺大众化时期,瞿秋白的文学语言观表现在三个方面:(1)强调语言在大众文艺中的地位;(2)批评五四白话文,要求在无产阶级普通话的基础上建立大众文艺的通用语言;(3)汉字要走拉丁化的道路。对于瞿秋白的语言观,茅盾提出了商榷,但瞿秋白没有接受。瞿秋白的文学语言观总体看是积极的,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坚持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及五四白话文是资产阶级性质的;(2)对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区别注意不够;(3)强调语言的阶级性;(4)坚持汉字应走罗马化也即拼音化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大众化 瞿秋白 茅盾 语言观 反思
下载PDF
茅盾与图书馆渊源考辨 被引量:2
11
作者 姚明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3年第5期23-28,共6页
茅盾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与图书馆有着深厚的渊源。文章以《茅盾全集》中的年谱、书信、日记等公开资料以及茅盾藏书为研究对象,实证叙述茅盾与图书馆的渊源情愫:茅盾是新中国图书馆事业的领导者(1949—196... 茅盾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与图书馆有着深厚的渊源。文章以《茅盾全集》中的年谱、书信、日记等公开资料以及茅盾藏书为研究对象,实证叙述茅盾与图书馆的渊源情愫:茅盾是新中国图书馆事业的领导者(1949—1965年),研究制定与签发了诸多图书馆有关政策文件,奠定了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基础,其精神遗产茅盾文学奖以另一种方式推动着图书馆事业、全民阅读、书香中国的发展;研究呈现了茅盾藏书中的图书馆元素包括目录的善藏善用与特殊的单本《图书馆》,茅盾书信中的图书馆印记,包括与王重民的文字之交,以及与当图书馆员的表弟之间关于图书馆的诸多往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茅盾藏书 图书馆
下载PDF
孙犁、茅盾的互动关系考论
12
作者 刘卫东 王明娟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42-47,共6页
中学时代,孙犁通读了茅盾的全部作品,就《子夜》写了书评,肯定了《子夜》的价值。茅盾对孙犁的作品比较熟悉,也了解孙犁风格的意义,并在不同场合表示过对孙犁的肯定。茅盾在第三次文代会上提及孙犁,且对他的风格表示肯定,给了处于“病... 中学时代,孙犁通读了茅盾的全部作品,就《子夜》写了书评,肯定了《子夜》的价值。茅盾对孙犁的作品比较熟悉,也了解孙犁风格的意义,并在不同场合表示过对孙犁的肯定。茅盾在第三次文代会上提及孙犁,且对他的风格表示肯定,给了处于“病中”的孙犁一剂“良药”。茅盾去世后,孙犁在很短时间内连写了两篇悼念文章,在他的范围内,给了茅盾最高的尊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犁 茅盾 《大星陨落--悼念茅盾同志》
下载PDF
从茅盾和叶圣陶的早期文学实践看“为人生”文学思潮的多重面向
13
作者 凤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40,共11页
作为“五四”时期“为人生”文学的典型代表,茅盾和叶圣陶的评论和创作实践集中了“为人生”文学思潮在这一时期的多元并存、互动对话的复杂路径。茅盾对“为人生”文学理论资源的孜孜以求,叶圣陶对“为人生”文学理想的多元实践,两人... 作为“五四”时期“为人生”文学的典型代表,茅盾和叶圣陶的评论和创作实践集中了“为人生”文学思潮在这一时期的多元并存、互动对话的复杂路径。茅盾对“为人生”文学理论资源的孜孜以求,叶圣陶对“为人生”文学理想的多元实践,两人身兼评论者和创作者而产生的互动影响、互为“镜像”,都凸显现出他们探索“为人生”文学的理想艺术形式的执着,对如何界定和描摹“现实”、如何呈现“真实”的“现实”和“革命”的“现实”的焦灼,同时更映照出“为人生”文学广泛、开放、富有弹性的边界,这无疑为渐成新的主流叙事的革命文学提供了可供借鉴和反思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叶圣陶 “为人生”文学 革命文学
下载PDF
文学中的现实关怀和中国式文学创作——访谈茅盾文学奖得主贾平凹
14
作者 彭青龙 贾平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共6页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推出“著名作家高端访谈”栏目,本期访谈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贾平凹,聚焦“文学中的现实关怀和中国式文学创作”这一话题,围绕文学、文化、文明等问题展开。回顾自身创作经历,贾平凹强调自己的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推出“著名作家高端访谈”栏目,本期访谈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贾平凹,聚焦“文学中的现实关怀和中国式文学创作”这一话题,围绕文学、文化、文明等问题展开。回顾自身创作经历,贾平凹强调自己的作品比起故事性,更多地关注中国社会大转型下农民、知识分子、女性以及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生活境遇,不仅书写社会矛盾催生下的城市欲望,也书写社会变革之下乡村和乡村人进城后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关注现代与传统的冲突。贾平凹认为,愈关注全球,愈重视本土,用全球化意识写好中国气派的作品,才可能被中国之外的人关注到。贾平凹指出,现代意识就是人类意识,作家应关注社会问题、人类的生存困境,在这过程中以最大的真情来展现社会现实和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茅盾文学奖 《暂坐》 寻根文学 全球化
下载PDF
茅盾眉批本:来龙去脉、辨章学术、去伪存真
15
作者 姚明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7-51,62,共6页
茅盾眉批本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极具价值的稀见档案史料,是解读作家的重要依据。通过文献调研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梳理了茅盾眉批本的形成、发现、发掘历程,厘清了茅盾眉批本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数量;根据茅盾眉批本的批注内容长短与结... 茅盾眉批本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极具价值的稀见档案史料,是解读作家的重要依据。通过文献调研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梳理了茅盾眉批本的形成、发现、发掘历程,厘清了茅盾眉批本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数量;根据茅盾眉批本的批注内容长短与结构,划分为点评、批注、札记三种类型;从公藏背书、二重证据、字迹比对的视角对茅盾眉批本的真实性进行了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茅盾眉批本 文学史料 历史档案 文学批评
下载PDF
文学场多元分化下的茅盾文学奖
16
作者 范国英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5期45-53,共9页
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第四和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特定时期语境的规约和限制。就第一和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来看,现实题材作品所... 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第四和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特定时期语境的规约和限制。就第一和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来看,现实题材作品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历史题材作品所占的比例,而从第三届开始,历史题材获奖作品所占的比例就逐渐提升,以至于历史题材作品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现实题材作品所占的比例。历史题材获奖作品和现实题材获奖作品构成比例的变化,本身就说明了现实主义在把握20世纪90年代更为复杂的现代性问题时的无力感,以至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逃避——从现实逃到历史。当由现代化进入现代性语境时,支撑现实主义的哲学和形而上学世界观被动摇时,必然就会出现现实题材作品和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所占比例的大幅度下降。自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起,获奖作品构成上的变化本身就折射出现代性语境下出现了文学场多元分化的状态,第三、第四和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奖必然就会受到其置身的多元分化的文学场的影响和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文学奖 文学场 现代性
下载PDF
论《子夜》的都市日常生活书写
17
作者 张霞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75-82,共8页
相对《子夜》政治主题的广受关注而言,小说大量的都市日常生活书写没有获得研究者足够的重视。《子夜》以消费性、阶级性、欲望化为特征的都市日常生活书写,大规模地展示了1930年代上海都市社会的方方面面,拓展了小说的意蕴空间,在小说... 相对《子夜》政治主题的广受关注而言,小说大量的都市日常生活书写没有获得研究者足够的重视。《子夜》以消费性、阶级性、欲望化为特征的都市日常生活书写,大规模地展示了1930年代上海都市社会的方方面面,拓展了小说的意蕴空间,在小说内容、风格、叙事与结构、主题与意义建构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都市日常生活书写既赋予《子夜》丰富复杂的内蕴,也为判断《子夜》的美学价值与文学史意义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子夜》 都市日常生活 主题阐释 文本功能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出去翻译路径探析——以茅盾文学奖作品为例
18
作者 汪晓莉 康嘉琦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7-33,107,共8页
本文基于茅盾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汉英平行语料库和BNC小说语料库,从词汇、句法、语篇、文化四个维度对比分析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英译本的读者关照和海外接受。研究发现,首先,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英译本呈现出比目的语原创文本更加标准规... 本文基于茅盾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汉英平行语料库和BNC小说语料库,从词汇、句法、语篇、文化四个维度对比分析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英译本的读者关照和海外接受。研究发现,首先,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英译本呈现出比目的语原创文本更加标准规范的倾向,即以目的语读者和文化为导向;其次,读者关照度更高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英译本在目的语国家的接受效果也更好。最后,基于对比结果,本文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出去的翻译路径提出了三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学 中国文化走出去 茅盾文学奖作品 语料库
下载PDF
“通俗的文言”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从茅盾的《红楼梦》语言研究说开去
19
作者 刘东方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25-40,F0002,共17页
茅盾在《红楼梦》研究中,提出的“小说语言一般叙述故事、描写环境的文字大都用接近口语的通俗的文言”的观点,应引起学界重视。深入阐释和研究“接近口语的通俗的文言”,对于认知两千余年间中国文学语言的演化规律,探究通俗文言与现代... 茅盾在《红楼梦》研究中,提出的“小说语言一般叙述故事、描写环境的文字大都用接近口语的通俗的文言”的观点,应引起学界重视。深入阐释和研究“接近口语的通俗的文言”,对于认知两千余年间中国文学语言的演化规律,探究通俗文言与现代白话之间的复杂关系,重新理解古代文言与现代白话,以及当下现代汉语语境中如何理解和运用文言等问题,颇有启示,可为学界一直争论的“新文学与旧文学”“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古代文学与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问题提供另一种思路。我们应持更加开阔和包容的理念,认为它们都是中国文学语言古今演变的产物,也都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到不同阶段不可或缺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红楼梦》 通俗文言 现代白话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下载PDF
特工题材的写作图式:茅盾《腐蚀》与陈铨《野玫瑰》比较研究
20
作者 李金凤 《写作》 2023年第5期89-97,共9页
茅盾的小说《腐蚀》和陈铨的剧本《野玫瑰》都写于1941年,主人公都是女特务,同属抗战特工题材作品,但两部作品的主题意蕴、情节模式、叙事策略和人物形象却大相径庭,形成写作图式的迥异与对照。茅盾和陈铨在创作理念、历史认知、政治情... 茅盾的小说《腐蚀》和陈铨的剧本《野玫瑰》都写于1941年,主人公都是女特务,同属抗战特工题材作品,但两部作品的主题意蕴、情节模式、叙事策略和人物形象却大相径庭,形成写作图式的迥异与对照。茅盾和陈铨在创作理念、历史认知、政治情感等方面建构了特工题材固有的写作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模式,从而为现代文学史提供了两个有意味的文本。从写作图式出发,重新解读文学史上的公案“《野玫瑰》风波”就会有新的发现,两位作家形成了悬殊的写作图式,导致左翼作家茅盾和形似“右翼”作家陈铨无法在特工叙事方面达成共识。另外,国民党特工作为一个历史的存在物,如何在文学作品中演绎及其呈现,这既涉及历史的认知,也涉及写作的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腐蚀》 陈铨 《野玫瑰》 写作图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