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猫儿山森林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1
作者 宋贤冲 项东云 +2 位作者 郭丽梅 邓小军 曹继钊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9-354,共6页
应用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猫儿山不同海拔(1 145、1 468、1 536、2 024 m)4种林分类型固定样地内表层土壤(0-20 cm)进行养分测定。结果表明:(1)土壤p H、全钾含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呈现出单调递减的规律性;有机质... 应用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猫儿山不同海拔(1 145、1 468、1 536、2 024 m)4种林分类型固定样地内表层土壤(0-20 cm)进行养分测定。结果表明:(1)土壤p H、全钾含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呈现出单调递减的规律性;有机质、全氮、全磷和速效钾含量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速效氮含量呈现先微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波形趋势;有效磷含量呈现强烈的先降后升的空间变异趋势。(2)海拔与有机质、全氮、速效氮、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 H值和全钾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全磷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3)除了全磷外,有效磷含量与其它养分指标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相关。猫儿山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异质性,有效磷的空间变化最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儿山 土壤养分 异质性 相关性
下载PDF
广西猫儿山主要林型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李海防 王金叶 +3 位作者 刘兴伟 唐东明 李光平 王绍能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0-53,80,共5页
对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矮林、铁杉林、水青冈林、人工阔叶林和毛竹林5种森林系统林冠层、凋落物层及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种林型水源涵养功能差异明显。依据灰色关联度分析,5种林型水源涵养功能大小依次为... 对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矮林、铁杉林、水青冈林、人工阔叶林和毛竹林5种森林系统林冠层、凋落物层及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种林型水源涵养功能差异明显。依据灰色关联度分析,5种林型水源涵养功能大小依次为:铁杉林>水青冈林>高山矮林>人工阔叶林>毛竹林。铁杉林具有最好的水源涵养功能,而毛竹林水源涵养能力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猫儿山 森林系统 水源涵养
下载PDF
广西猫儿山土壤形成特征及其系统分类 被引量:10
3
作者 黄玉溢 陈桂芬 +2 位作者 刘斌 林世如 杨心仪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88-193,共6页
为确定广西猫儿山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类型归属,通过对猫儿山的实地考察,选取不同海拔的6个山地土壤剖面进行描述及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研究了猫儿山土壤的形成特征,并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方法·实践》检索,确... 为确定广西猫儿山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类型归属,通过对猫儿山的实地考察,选取不同海拔的6个山地土壤剖面进行描述及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研究了猫儿山土壤的形成特征,并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方法·实践》检索,确定各剖面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及其在土壤系统分类中的位置。结果表明猫儿山土壤形成特征有淋溶作用强烈和富铁铝化特征。B层土壤盐基饱和度低,在12.5%~21.9%之间,而铝饱和度高,在78.1%~86.7%范围;游离氧化铁占全铁含量52%以上,黏粒硅铝率在0.94~2.32之间;猫儿山土壤在系统分类中可划归为2个土纲3个土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儿山 形成特征 土壤系统分类
下载PDF
帽儿山森林景观质量评价 被引量:48
4
作者 李春阳 周晓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91-95,共5页
本文采用森林景观质量的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利用148份大学生的现场评价资料,建立了帽儿山森林景观质量的数量化评价模型,并讨论了八个景观要素的相对重要性。这些探讨可为帽儿山森林景观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森林景观 质量评价 帽儿山
下载PDF
帽儿山森林落叶分解消耗与土壤动物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仲伟彦 殷秀琴 陈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511-512,共2页
1引言森林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枯枝落叶分解是由多种因素作用的复杂过程.研究枯枝落叶在自然环境下的分解消耗及其与土壤动物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4],并对林业生产、营造人工林有一定... 1引言森林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枯枝落叶分解是由多种因素作用的复杂过程.研究枯枝落叶在自然环境下的分解消耗及其与土壤动物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4],并对林业生产、营造人工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枯枝落叶分解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落叶分解消耗 土壤动物 帽儿山
下载PDF
黑龙江省帽儿山蝶类群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赫福霞 谢桐音 +3 位作者 朱祥春 郭自荣 徐纯柱 谢桂林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6-160,共5页
选取老道沟(Ⅰ)、东北林业大学实习基地人工种植园(Ⅱ)、东北林业大学实习基地东山(Ⅲ)3个样地,于2011年8月中旬和2012年7月上旬对帽儿山地区蝶类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共采集蝶类1 028只,隶属5科29属47种,其中蛱蝶科的种类数(24)种,是该... 选取老道沟(Ⅰ)、东北林业大学实习基地人工种植园(Ⅱ)、东北林业大学实习基地东山(Ⅲ)3个样地,于2011年8月中旬和2012年7月上旬对帽儿山地区蝶类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共采集蝶类1 028只,隶属5科29属47种,其中蛱蝶科的种类数(24)种,是该区优势类群;凤蝶科(20只)只有2种,是该区稀有类群。分析3个生境中蝶类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结果表明,生境条件变化对蝶类多样性产生明显影响,蝶类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变化一致,与优势度指数呈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帽儿山 蝴蝶 多样性
下载PDF
人工红松林步行虫(Coleoptera:Carabidae)群落物种共存格局动态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高梅香 李景科 +2 位作者 石昊 张雪萍 朱纪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6591-6601,共11页
揭示群落物种共存格局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零模型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群落物种共存格局及其调控机制的进展,然而针对地下生物群落共存格局动态特征的研究并不多见。在帽儿山森林生态站的人工红松林内,通过5次调查取样基于零... 揭示群落物种共存格局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零模型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群落物种共存格局及其调控机制的进展,然而针对地下生物群落共存格局动态特征的研究并不多见。在帽儿山森林生态站的人工红松林内,通过5次调查取样基于零模型模拟分析小尺度空间(20 m×20 m)步行虫群落物种共存格局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共捕获步行虫20种,2278只个体,其中Carabus billergi maoershanensis为所有调查季节数量最具优势且分布最广泛的物种,步行虫群落结构具明显的时间变异性;(2)2013年6月步行虫群落为集群性共存格局,而2014年8、10月为竞争性共存格局,基于目前的零模型指标和法则难以准确揭示其他月份是集群性还是竞争性的共存格局,但所有季节的群落均表现为明显的非随机性共存格局,这些共存格局的发现并不完全支持Diamond的群落构建机制理论;(3)所有调查季节均发现很少的显著物种对,基于更严格的检验表明群落中集群性物种对多于隔离性物种对,那些表现为显著的非随机性共存关系的物种对往往是群落内数量较大且分布广泛的优势和常见物种。表明非随机性共存格局可能是帽儿山人工红松林小尺度空间步行虫群落的常见格局,这种非随机性格局具一定的短期动态稳定性,但不同季节这种非随机性共存格局类型表现不同,群落内这些较少的显著物种对可能对群落物种共存格局具有一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存格局 显著物种对 零模型 步行虫 人工红松林 帽儿山
下载PDF
帽儿山落叶松群落主要树木种群间联结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张玲 袁晓颖 张东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1-145,共5页
采用2×2列联表,通过方差分析、χ2检验、Ochiai指数、Dice指数和Jaccard指数对帽儿山落叶松所在群落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落叶松群落总体间的关联性表现为不显著正关联,在91对种对中46对表现为正关联,其中... 采用2×2列联表,通过方差分析、χ2检验、Ochiai指数、Dice指数和Jaccard指数对帽儿山落叶松所在群落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落叶松群落总体间的关联性表现为不显著正关联,在91对种对中46对表现为正关联,其中极显著正关联的种有8对,显著正关联的有4对,极显著负关联的种对有7对。在相对稳定的群落中优势种间可以共同利用群落中的非限制性资源,形成显著的正关联。这种关联性一方面与物种本身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有关,另一方面与群落演替的时间与空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帽儿山 落叶松群落 种间联结
下载PDF
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昆虫考察报告 被引量:7
9
作者 陆温 蒋正晖 +2 位作者 陈贻云 曾芝英 尤其儆 《广西科学》 CAS 1994年第3期26-31,共6页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已定名的昆虫计有15目96科283属385种。其中,鳞翅目、半翅目、直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和双翅目的种类较丰富,约占总数的88.6%。昆虫区系结构以东洋种为主,占62.83%,东洋古北兼有种、...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已定名的昆虫计有15目96科283属385种。其中,鳞翅目、半翅目、直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和双翅目的种类较丰富,约占总数的88.6%。昆虫区系结构以东洋种为主,占62.83%,东洋古北兼有种、古北种、广布种分别占26.46%、3.11%和3.89%。在东洋种中,中缅亚区种明显多于马菲亚区种。蝗虫类、蝽象类和蝴蝶类是猫儿山昆虫垂直分布的代表性类群。对猫儿山不同生态环境下的昆虫分布特点和经济昆虫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自然保护区 区系 猫儿山
下载PDF
兴安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洁 程道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1期10001-10002,10013,共3页
介绍了生态旅游的基本理论,通过分折兴安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情况,指出该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 猫儿山
下载PDF
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养生旅游开发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吕华鲜 《林业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6-260,共5页
以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区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开发少数民族养生文化的主张,强调开发中关注旅游项目设计中的"养性"、处理好养生旅游开发与生态旅游开发的二重性、把握好旅游者对少数民族独特养生方式的认同... 以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区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开发少数民族养生文化的主张,强调开发中关注旅游项目设计中的"养性"、处理好养生旅游开发与生态旅游开发的二重性、把握好旅游者对少数民族独特养生方式的认同问题3个注意事项,提出在旅游项目设计中借鉴CIS战略突现旅游中的"养性"、开发与相关产业对接、从"地方性知识"的角度来理解与开发等养生旅游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养生文化 旅游开发
下载PDF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游客市场结构及行为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廉同辉 王金叶 《旅游研究》 2012年第2期51-57,共7页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游客职业、收入、性别、年龄、客源地等市场结构特征数据,以及游客获知渠道、旅游动机、感知分析等行为特征数据,然后采用统计模型与定量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探...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游客职业、收入、性别、年龄、客源地等市场结构特征数据,以及游客获知渠道、旅游动机、感知分析等行为特征数据,然后采用统计模型与定量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探讨了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国内游客市场结构及行为特征,并以此提出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充分利用事件营销等拓展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市场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儿山 自然保护区 市场结构 行为特征
下载PDF
广西猫儿山舞虻三新种(双翅目:舞虻科)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定 杨集昆 《广西科学》 CAS 1994年第4期26-28,共3页
记述广西猫儿山舞虻科3新种,即簇毛黄隐肩舞虻(Drapetis(Elaphropeza)PilataYansetYangsp.nov.)中褐黄隐肩舞虻(D.(E.)medipunctataYangetYangsp.n... 记述广西猫儿山舞虻科3新种,即簇毛黄隐肩舞虻(Drapetis(Elaphropeza)PilataYansetYangsp.nov.)中褐黄隐肩舞虻(D.(E.)medipunctataYangetYangsp.nov.)、基凹堂舞虻(HemerodromiarimataYangetYangsp.nov)。模式标本存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翅目 舞虻科 簇毛黄隐肩舞虻 基凹堂舞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大地自然景观空间格局研究——以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海宏 刘凌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1期158-161,共4页
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运用GIS技术进行景观空间分析、空间数据建模,将所得栅格图转入Fragstats中进行景观指数计算,分析帽儿山景观空间格局的不足之处,如交通用地景观聚集度低、景观边缘形态复杂... 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运用GIS技术进行景观空间分析、空间数据建模,将所得栅格图转入Fragstats中进行景观指数计算,分析帽儿山景观空间格局的不足之处,如交通用地景观聚集度低、景观边缘形态复杂、景观破碎化程度高、水域景观斑块面积小等。从而对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全面了解,以期指导景观生态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帽儿山 景观格局 空间分析 GIS
下载PDF
帽儿山天然次生林多样性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初兴国 丰绪霞 +1 位作者 付廷军 张迎新 《防护林科技》 2015年第12期46-48,共3页
通过采用丰富度指数(Margale、Menhinick等)、均匀度指数(Pielou、Heip和Alatalo等)和多样性指数(Gini、Shanon_Wiener和Simpson等)等3种测度方法对帽儿山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帽儿山地区天然次生林... 通过采用丰富度指数(Margale、Menhinick等)、均匀度指数(Pielou、Heip和Alatalo等)和多样性指数(Gini、Shanon_Wiener和Simpson等)等3种测度方法对帽儿山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帽儿山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植物的最重要植物为胡桃楸;Z602样地的各种多样性指标均高于M701样地,可见Z602样地的多样性更为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天然次生林 多样性指数 帽儿山
下载PDF
基于GIS的帽儿山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郑延儒 《林业科技情报》 2013年第3期16-18,共3页
本研究利用帽儿山林场2000年和2011年森林分布图,针对两期帽儿山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该林场林种起源,土地类型,林种龄组组成,优势树种变化等相关因素作为主要因素,利用ArcGIS软件对上述主要因素动态变化研究进行探讨。结... 本研究利用帽儿山林场2000年和2011年森林分布图,针对两期帽儿山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该林场林种起源,土地类型,林种龄组组成,优势树种变化等相关因素作为主要因素,利用ArcGIS软件对上述主要因素动态变化研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林场总面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略有减少的情况下,人工林面积同期明显增长76.68%,森林覆盖率面积2011年较2000年提高比例明显,优势树种虽然比例变化较小,但逐步趋近合理化,还应进一步进行改善,更好的促进生态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帽儿山 森林资源 对比分析 ARCGIS
下载PDF
帽儿山地区叶面积指数遥感反演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何攀 杨永国 刘云辉 《湖北林业科技》 2010年第4期21-25,共5页
以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林场(东北林业大学试验林场)为研究区,利用现代卫星遥感技术,结合实地调查采样数据和GPS测量技术,建立了从Landsat TM影像数据提取的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ex,VI)与地面实测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 以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林场(东北林业大学试验林场)为研究区,利用现代卫星遥感技术,结合实地调查采样数据和GPS测量技术,建立了从Landsat TM影像数据提取的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ex,VI)与地面实测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的统计回归模型。然后再从众多统计模型中按照各自的相关系数(R)和确定系数(R2),选出反演LAI的最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植被指数 叶面积指数 帽儿山
下载PDF
猫儿山观赏树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齐建文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1年第3期34-37,共4页
对猫儿山野生植物资源综合考察:结果表明已被广泛栽培利用的观赏树木种类有68科102属 133种,具有园林现赏价值、有待开发利用的野生观赏树木有340余种;对猫儿山观赏树木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观赏树木资源 保护 利用 猫儿山
下载PDF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淡水鱼类资源
19
作者 李红敬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4期449-450,491,共3页
调查发现猫儿山保护区内有淡水鱼类共23种,隶属3目8科18属.从食性上分,植食性占34.8,肉食性占21.7,杂食性占43.5;从栖息环境上分,上层占4.3,中层占25.8,下层占69.9.其分布特性与其栖息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 淡水鱼类 食性 栖境 猫儿山
下载PDF
帽儿山红松人工林鞘翅目成虫群落小尺度空间异质性变化特征 被引量:9
20
作者 朱纪元 李景科 +2 位作者 高梅香 胡媛媛 张雪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75-1986,共12页
空间异质性是群落空间格局形成的基础,也是物种共存的重要前提。基于地统计空间分析方法,研究20 m×20 m空间尺度上帽儿山红松人工林鞘翅目成虫群落及物种的空间自相关性及异质性分布格局。结果显示:5次调查共捕获鞘翅目成虫10科、4... 空间异质性是群落空间格局形成的基础,也是物种共存的重要前提。基于地统计空间分析方法,研究20 m×20 m空间尺度上帽儿山红松人工林鞘翅目成虫群落及物种的空间自相关性及异质性分布格局。结果显示:5次调查共捕获鞘翅目成虫10科、42种、2721只个体,群落组成具有中等或较强的空间变异性和明显的时间变异性;Moran's I系数表明群落及部分物种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各调查月份接近甚至超过一半的物种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群落及部分物种表现为异质性特征并在特定空间尺度内形成集群,且这种空间分异多由结构性因素或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调控;物种之间表现为具有复杂正的或负的空间作用关系,这种空间关联性的形成主要是结构性因素或随机性因素单一调控的结果,但简单Mantel检验并未发现物种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群落的空间格局梯度分布特征较明显,随着季节的变化(夏天到秋天)聚集物种数量的斑块复杂程度降低。本文旨在揭示鞘翅目成虫空间异质性的变化特征,为鞘翅目成虫群落物种构建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翅目成虫 空间异质性 空间关联性 动态变化 小尺度 红松人工林 帽儿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