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3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oil-impregnated polyimide in double-contact friction under micro-oil lubrication conditions
1
作者 Jinbang LI Jinyang LIU +5 位作者 Kai LI Ningning ZHOU Yang LIU Xudong HU Shunli YIN Guorong WANG 《Friction》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8期1493-1504,共12页
Oil-impregnated porous polyimide(iPPI)materials are usually used as retainer for bearings.In these bearings,balls and rings,balls and retainers are two different kinds of contact.In this paper,the friction and wear pr... Oil-impregnated porous polyimide(iPPI)materials are usually used as retainer for bearings.In these bearings,balls and rings,balls and retainers are two different kinds of contact.In this paper,the friction and wear properties of iPPI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steel(disc)–steel(ball)–iPPI(pin)double-contact friction test rig for simulating the actual contact in bearings.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at of iPPI–steel single contact,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iPPI–steel in double contacts is lower and decreases with the amount of additional oil.The surface of iPPI in single contact suffers more wear compared with that in double contacts.Different from single contact,the worn surfaces of iPPI in double contacts are blackened.The Raman spectra of worn surfaces of balls and discs indicate thatα-Fe_(2)O_(3) and Fe_(3)O_(4) were formed during rubbing of the double contacts.Many nanoscale iron oxide particles are found on the worn surfaces of iPPI in double contacts;on the contrary,few particles could be found on the surface in single contact.In double-contact friction,the nanoscale wear debris penetrates inside the iPPI material through the process of extruding and recycling of oil,which is the mechanism of the blackening of the iPPI worn surfaces.The studies show that the double-contact friction method is a new and effective method to study the friction in bearings,especially for those with polymer retain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ous polyimide(PPI) oil-impregnated material double-contact friction micro-oil lubrication
原文传递
麻疯树油液滴微爆和蒸发特性试验
2
作者 王继刚 相飞飞 +1 位作者 徐晶 乔信起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2,共9页
利用悬挂式液滴蒸发试验装置,结合高速背光成像技术,研究了麻疯树油液滴在高温环境(673、773、873、973和1073 K)下的微爆和蒸发特性,并对麻疯树油中的3种主要组分液滴的蒸发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麻疯树油液滴的微爆是由于内部组分... 利用悬挂式液滴蒸发试验装置,结合高速背光成像技术,研究了麻疯树油液滴在高温环境(673、773、873、973和1073 K)下的微爆和蒸发特性,并对麻疯树油中的3种主要组分液滴的蒸发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麻疯树油液滴的微爆是由于内部组分的热解导致的,并且随环境温度的升高,其微爆强度增大.麻疯树油液滴在环境温度为673 K时,液滴稳定蒸发,蒸发过程包括初始膨胀阶段、平衡蒸发阶段和残留物蒸发阶段;在环境温度为773~1073 K时,液滴发生微爆,包含初始膨胀阶段、平衡蒸发阶段、微爆蒸发阶段和残留物蒸发阶段;当环境温度高于873 K时,首次观测到“蒸气羽流”和“蒸气云”现象,液滴蒸发速率大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疯树油 液滴 微爆 蒸发 机理
下载PDF
页岩油微运移识别、评价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3
作者 胡涛 姜福杰 +10 位作者 庞雄奇 刘远 吴冠昀 周阔 肖惠译 姜振学 黎茂稳 蒋恕 黄立良 陈冬霞 孟庆洋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6,共13页
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页岩为例,综合岩心观察、测试分析、地质剖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识别页岩层系石油微运移现象,采用自主研发的排烃潜力法定量评价页岩油微运移烃量并进行了可靠性验证,指出页岩油微运移评价的石油地质... 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页岩为例,综合岩心观察、测试分析、地质剖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识别页岩层系石油微运移现象,采用自主研发的排烃潜力法定量评价页岩油微运移烃量并进行了可靠性验证,指出页岩油微运移评价的石油地质意义。研究表明:页岩层系富有机质纹层和贫有机质纹层之间存在明显的页岩油微运移,富有机质纹层生烃能力强,生成烃类的重质组分优先与干酪根溶胀或吸附滞留,轻组分以游离态运移到与其互层的长英质或碳酸盐贫有机质纹层富集;玛页1井风城组69%的页岩存在外来运移烃的充注,31%的页岩发生了排烃作用。综合基于地质色层效应的族组分、二维核磁共振以及无机锰元素在烃类运移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等分析,验证了微运移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微运移是连接页岩层系各个油气聚集要素的桥梁,贯穿页岩油从生成、排出到富集的全过程,影响页岩油的含量和组分。页岩油微运移识别与评价结果,将为揭示页岩油动态差异富集机制、建立页岩“多级生油高峰”模式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微运移识别 微运移评价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下二叠统 风城组 排烃潜力法
下载PDF
基于硅酸钠和硅藻土的油井水泥自愈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4
作者 李锟 张春梅 +3 位作者 刘成 梅开元 胡陈 程小伟 《中国粉体技术》 CAS CSCD 2024年第3期64-75,共12页
【目的】研究硅藻土对硅酸钠的吸附效果,探讨油井水泥环微裂缝的修复问题。【方法】采用硅酸钠作为自愈合剂,硅藻土为载体,利用真空浸渍法制备硅藻土基自愈合材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红外光谱仪(in... 【目的】研究硅藻土对硅酸钠的吸附效果,探讨油井水泥环微裂缝的修复问题。【方法】采用硅酸钠作为自愈合剂,硅藻土为载体,利用真空浸渍法制备硅藻土基自愈合材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红外光谱仪(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全自动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仪(automat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structure analyzer,BET)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掺入硅藻土基自愈合材料前、后水泥石的抗压强度、恢复率和渗透率等,对自愈合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对水泥石裂缝表面物质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X-ray diffraction,XRD)、热重分析(thermal analysis,TG)和SEM分析评价材料的自愈合机制。【结果】利用真空浸渍法能够成功制得硅藻土基自愈合材料;硅藻土基自愈合材料在油井水泥中最佳掺量为9%(质量分数),该试样劈裂造缝后自愈合14 d的抗压强度比纯水泥的提高99.57%,自愈合14 d后渗透率为0.42 mD,渗透率降低率达到75.44%,比纯水泥试样的高40.94%,且自愈合14 d后裂缝表面已经闭合。【结论】硅藻土基自愈合材料制备工艺简单,在油井水泥浆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可以促进油井水泥石微裂缝自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钠 硅藻土 油井水泥 微裂缝 自愈合
下载PDF
油页岩传热各向异性与原位传导热采模拟分析
5
作者 张轩豪 俞凌杰 +2 位作者 马中良 李艺龙 姜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0-266,共7页
【目的】油页岩原位开采过程中传热效率差,各向异性差异显著,油页岩原位开采中存在各向异性传热差异问题。【方法】以新疆巴里坤油页岩制标准样本试件,采取多种室内试验手段对不同温度下块状油页岩水平、垂直层理传热差异进行探究,并进... 【目的】油页岩原位开采过程中传热效率差,各向异性差异显著,油页岩原位开采中存在各向异性传热差异问题。【方法】以新疆巴里坤油页岩制标准样本试件,采取多种室内试验手段对不同温度下块状油页岩水平、垂直层理传热差异进行探究,并进行原位开采模拟。【结果】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温度升高,各层理方向热传导系数均呈“降低”趋势,但油页岩平行层理方向的热传导系数均大于垂直层理方向;2)随温度升高,比热容先升高再降低,当温度为400℃时,油页岩比热容值最大;3)结合显微CT图,随着温度的升高,裂隙增多对垂直层理方向热量传导的影响大于平行层理方向。基于上述实验测试参数,同时利用COMSOL软件建立油页岩储层原位电加热的“热-固”耦合模型,模拟结果表明:随加热时间的增加,各向异性传热差异逐渐开始呈现;当加热时间为120 d时,加热井附近区域温度上升,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当加热到600 d时,平行层理方向的传热区域明显大于垂直层理方向,呈“椭圆”状;加热到1 440 d时,传热区域小幅度增加,加热井控制区域页岩基本热解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各向异性 热传导系数 显微CT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强氢键作用的超分子微纳米涂层改性滤膜
6
作者 曹雪 蔡苗苗 +2 位作者 李玉乐 韩志 高军凯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8-857,共10页
为解决油水分离滤膜循环使用性差的问题,采用超分子鞣酸-聚乙烯醇(TA-PVA)黏结剂黏附鞣酸-铜(TA-CuⅡ)形成鞣酸-聚乙烯醇-铜(TA-PVA-CuⅡ)涂层改性聚偏氟乙烯(PVDF)膜,制备了具有稳定微纳米涂层的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膜(TA-PVA-CuⅡ@PVDF... 为解决油水分离滤膜循环使用性差的问题,采用超分子鞣酸-聚乙烯醇(TA-PVA)黏结剂黏附鞣酸-铜(TA-CuⅡ)形成鞣酸-聚乙烯醇-铜(TA-PVA-CuⅡ)涂层改性聚偏氟乙烯(PVDF)膜,制备了具有稳定微纳米涂层的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膜(TA-PVA-CuⅡ@PVDF)。采用SEM、FTIR、XPS对制备的膜进行了表征,对改性前后PVDF膜的表面润湿性、油水分离性进行了测试,考察了二价铜离子改性时间对TA-PVA-CuⅡ@PVDF循环使用性以及涂层耐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亲水性TA-PVA-CuⅡ微纳米涂层的作用下,TA-PVA-CuⅡ@PVDF的水接触角和水下油接触角分别可达到0°和151.0°,其对乳化油的分离膜通量和分离效率最高分别可达1169.30 L/(m^(2)·h)和99.99%,展现出优异的油水分离性能。二价铜离子改性时间为20 min时,TA-PVA-CuⅡ@PVDF循环稳定性和耐久性最佳,具有15次的循环分离次数,并且通量改变率为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氢键作用 微纳米涂层 滤膜 油水分离 循环稳定性 功能材料
原文传递
油罐挥发气在线密闭微压回收技术应用探讨
7
作者 刘桢 马兵 《油气田环境保护》 CAS 2024年第1期19-23,共5页
胜坨联合站通过建设油罐挥发气在线密闭微压回收系统,达到降低油气挥发损耗,实现油气密闭集输和回收轻烃资源的目的。通过对胜坨联合站5座储油罐呼吸损耗的计算,证明建设油罐挥发气在线密闭微压回收系统的必要性,介绍该系统的构成、原... 胜坨联合站通过建设油罐挥发气在线密闭微压回收系统,达到降低油气挥发损耗,实现油气密闭集输和回收轻烃资源的目的。通过对胜坨联合站5座储油罐呼吸损耗的计算,证明建设油罐挥发气在线密闭微压回收系统的必要性,介绍该系统的构成、原理、信息化构建、生产运行、保护系统及优点等,阐述其现场应用情况,进行效果效益分析。该系统具有工艺流程简单,操作维护方便,安全保护系统完善等特点,收气效率高,节能降耗,投资少,成本回收快,自动化程度高,适应范围大,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罐 挥发气 微压 密闭回收 环保
下载PDF
桐油对固化土搅拌和易性及强度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刘行 邓婷婷 +2 位作者 邓永锋 詹良通 刘松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8-904,共7页
搅拌法在穿越黏土地层(塑性指数大于25)施工时,黏土容易黏附在搅拌桨和转杆上,形成团聚包裹,极大地影响搅拌的和易性和固化土工程性质。桐油是一种干性天然植物油,具有较好疏水和润滑性,在传统生土材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水泥固化... 搅拌法在穿越黏土地层(塑性指数大于25)施工时,黏土容易黏附在搅拌桨和转杆上,形成团聚包裹,极大地影响搅拌的和易性和固化土工程性质。桐油是一种干性天然植物油,具有较好疏水和润滑性,在传统生土材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水泥固化土搅拌和易性和强度提升问题,系统地研究了桐油改性黏土的液塑限、固化土的经验黏附比和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开展了电子显微镜扫描(SEM)、压汞试验(MIP)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试验,探究了桐油对固化土搅拌和易性和强度提升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桐油可显著提高固化土的搅拌和易性,最优掺量约为干土质量的4.0%左右;对均匀搅拌的水泥固化土而言,掺入桐油后28d无侧限抗压强度可提升约1/3。综合对搅拌和易性与强度的提升效果,桐油在黏土地层搅拌施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成果可为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 固化土 搅拌和易性 无侧限抗压强度 微观机理
原文传递
最大似然属性在致密砂岩储层微断裂识别中的应用——以西湖凹陷花港组为例
9
作者 王腊梅 娄敏 +3 位作者 李炳颖 涂齐催 王伟 张艳红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1期1-5,12,共6页
断裂是重要的油气储集空间和流体运移通道,尤其对于深层致密储层,微断裂有利于深层油气资源的有效开发,在叠后地震数据倾角导向滤波处理的基础上,提取最大似然属性体,应用最大似然属性预测西湖凹陷花港组深层微断裂。结果表明,微断裂在... 断裂是重要的油气储集空间和流体运移通道,尤其对于深层致密储层,微断裂有利于深层油气资源的有效开发,在叠后地震数据倾角导向滤波处理的基础上,提取最大似然属性体,应用最大似然属性预测西湖凹陷花港组深层微断裂。结果表明,微断裂在地震剖面上的显示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平面上有利于计算微断裂发育密度,并预测有储层分布;最大似然属性刻画效果优于相干属性,其中,Likelihood属性对于微断裂的刻画效果较好,内部结构更为清晰;在定性预测微断裂的基础上,计算微断裂密度,可实现微断裂的定量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微断裂 最大似然属性 深层油气开发
下载PDF
蒙古蒿挥发油面膜乳液的美白和祛痘作用
10
作者 吴苏要乐 王青虎 +3 位作者 赵朝梁 包文林 宋亚伟 包文强 《香料香精化妆品》 CAS 2024年第2期67-71,共5页
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兔耳痤疮模型试验考察添加蒙古蒿挥发油面膜乳液的祛痘功效,并采用体外生物化学法检测其美白作用。结果显示,该面膜乳液对痤疮丙酸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对兔耳痤疮模型具有良好的治疗和修复皮... 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兔耳痤疮模型试验考察添加蒙古蒿挥发油面膜乳液的祛痘功效,并采用体外生物化学法检测其美白作用。结果显示,该面膜乳液对痤疮丙酸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对兔耳痤疮模型具有良好的治疗和修复皮损效果。美白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面膜乳液对DPPH自由基和酪氨酸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蒙古蒿挥发油面膜乳液在化妆品市场上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理学 蒙古蒿 面膜乳液 微量肉汤稀释法 体外生物化学法 挥发油
下载PDF
日粮添加不同植物精油制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力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11
作者 唐怡莹 刘金松 +1 位作者 肖世平 刘玉兰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24年第1期25-30,共6页
[目的]探究日粮中添加不同工艺制备的植物精油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力和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方法]将198头平均体重为(5.687±0.761)kg的21日龄杜×长×大三元健康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11个重复,每... [目的]探究日粮中添加不同工艺制备的植物精油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力和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方法]将198头平均体重为(5.687±0.761)kg的21日龄杜×长×大三元健康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11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2个试验组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300 g/t的微囊缓释植物精油和300 g/t的混合植物精油,饲喂试验周期为21 d。计算各组仔猪在22~28日龄、29~35日龄、36~42日龄阶段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以及22~42日龄阶段的腹泻率。试验第21天采集各组仔猪十二指肠食糜,测定肠道胰蛋白酶、淀粉酶及脂肪酶活力;饲喂试验结束时,采集各组仔猪血样,制备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gG、IgM、IgA含量。[结果]在22~28日龄以及29~35日龄阶段,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种植物精油均具有提高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降低料重比的趋势(P>0.05)。在36~42日龄阶段,微囊缓释植物精油组仔猪的平均日增重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料重比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混合植物精油组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低于对照组(P>0.05)。在22~42日龄阶段,2个植物精油添加组仔猪的腹泻率均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且微囊缓释植物精油组的效果更好,与对照组相比腹泻率下降幅度为67.79%。微囊缓释植物精油组仔猪的十二指肠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力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脂肪酶活力显著(P<0.05)高于混合植物精油组;混合植物精油组仔猪的十二指肠胰蛋白酶活力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微囊缓释植物精油组仔猪血清中的IgG和IgM含量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混合植物精油组仔猪血清中的IgM含量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结论]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微囊缓释植物精油和混合植物精油对提高生长性能、提升肠道消化酶活力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微囊缓释植物精油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缓释植物精油 混合植物精油 断奶仔猪 生长性能
下载PDF
椰子油火龙果汁纳米乳液冻干果粉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12
作者 王小媛 耿君君 +2 位作者 靳学远 魏肖鹏 纵伟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26,131,共7页
联合真空冷冻干燥技术与动态超高压微射流技术制备椰子油火龙果汁纳米乳液冻干果粉,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条件,并对果粉理化性质及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以乳液质量为基准,椰子油添加量4.17%、皂... 联合真空冷冻干燥技术与动态超高压微射流技术制备椰子油火龙果汁纳米乳液冻干果粉,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条件,并对果粉理化性质及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以乳液质量为基准,椰子油添加量4.17%、皂角提取物添加量3.22 mg/100 g,在动态超高压微射流100 MPa下处理3次,所得冻干果粉中椰子油包埋率为61.21%±0.69%,溶解性为88.14%±0.91%。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果粉结构为片层块状结构,附着有单个球状细小颗粒。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冻干果粉可有效包埋椰子油,减缓油脂氧化。差示量热扫描结果显示,冻干果粉具有良好的耐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子油 包埋体系 动态超高压微射流技术 冷冻干燥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与模式 被引量:3
13
作者 姜福杰 胡美玲 +8 位作者 胡涛 吕佳豪 黄立良 刘成林 姜振学 黄任达 张晨曦 吴冠昀 吴育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06-718,共13页
通过岩心观察、实验分析测试和地质剖析等多方法相结合,研究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建立页岩油富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的富集受到有机质丰度和类型、储集能力以及运移烃量的联合控制... 通过岩心观察、实验分析测试和地质剖析等多方法相结合,研究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建立页岩油富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的富集受到有机质丰度和类型、储集能力以及运移烃量的联合控制,具体表现为:①高有机质丰度为页岩油的富集提供了物质基础,有机质类型为Ⅰ型和Ⅱ型的页岩含油性较好;②储集能力制约页岩油富集,宏孔是风城组页岩油富集的主要空间,孔隙大小和裂缝规模直接控制了页岩油的富集程度;③页岩层系内烃类的运移影响页岩油富集,发生了排烃作用的页岩含油性差,而接受了外来运移烃的页岩含油性显著更好;④岩相能综合反映页岩油的生烃及储集能力,纹层状长英质页岩、纹层状灰云质页岩和厚层状长英质页岩含油性较好,为页岩油富集的有利岩相。受控于以上因素,风城组页岩层系内部存在烃类的相对运移,导致页岩油富集过程差异,据此建立的风城组页岩油的富集模式为“原地富集”和“运移富集”两种类型。通过有利岩相与富集主控因素叠合,可以优选出风城组页岩油甜点段,对页岩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二叠系风城组 页岩油 主控因素 富集模式 岩相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一类油层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景军 高梦晨 +2 位作者 张雁 李洪男 王利军 《当代化工》 CAS 2023年第5期1206-1211,共6页
大庆喇嘛甸油田一类油层已进入两驱并存的高含水阶段,由于剩余油分布极为复杂,无效驱替增加,剩余油挖潜难度日益加大。针对以上问题,通过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及荧光薄片分析等实验分析方法,在明确了储层物性、微观孔隙结构的前提下,... 大庆喇嘛甸油田一类油层已进入两驱并存的高含水阶段,由于剩余油分布极为复杂,无效驱替增加,剩余油挖潜难度日益加大。针对以上问题,通过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及荧光薄片分析等实验分析方法,在明确了储层物性、微观孔隙结构的前提下,重点研究了该油层的微观剩余油类型、赋存状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机理。结果表明:储集空间类型包括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两大类,并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微观孔隙结构以发育大孔喉半径为特征,并具有良好的分选性和连通性;一类油层微观剩余油呈现束缚态、半束缚态、自由态等3种赋存状态,进一步可划分为膜状、簇状、网络状(连片状)、粒间吸附状、喉道状、角隅状等6种类型,且以前3类微观剩余油为主;微观剩余油成因机理复杂,主要受到储层物性、微观孔隙结构以及驱替方案的影响与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孔隙结构 微观剩余油 分布规律 成因机理
下载PDF
表面微织构的组合设计及其对油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付英 张志祥 +2 位作者 夏靖炜 马骏 刘元刚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4-40,共7页
对油封表面微织构的形状进行组合设计,应用Abaqus仿真分析不同组合微织构油封的静态接触压力和变形影响矩阵;基于二维平均雷诺方程,建立考虑表面粗糙度以及唇口油膜空化现象影响的流体润滑模型,分析不同形状微织构对旋转油封密封性能的... 对油封表面微织构的形状进行组合设计,应用Abaqus仿真分析不同组合微织构油封的静态接触压力和变形影响矩阵;基于二维平均雷诺方程,建立考虑表面粗糙度以及唇口油膜空化现象影响的流体润滑模型,分析不同形状微织构对旋转油封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相较于无织构油封,微织构对油封泵吸率以及油膜厚度提升较为显著,且组合型织构的提升效果优于单一三角形织构;三角形与半圆形组合织构对油封泵吸率的提升效果最佳,半圆形与方形组合织构对油封油膜厚度的提升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织构 旋转油封 油膜 泵吸率
下载PDF
Microscopic oil occurrence in high-maturity lacustrine shales:Qingshankou Formation,Gulong Sag,Songliao Basin
16
作者 Jing-Ya Zhang Ru-Kai Zhu +5 位作者 Song-Tao Wu Xiao-Hua Jiang Chang Liu Yi Cai Su-Rong Zhang Tian-Shu Zha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SCD 2023年第5期2726-2746,共21页
Occurrence and mobility of shale oil are prerequisites for evaluating shale oil reserves and prioritizing exploration targets,particularly for heterogeneous lacustrine shales.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 the Gulong Sa... Occurrence and mobility of shale oil are prerequisites for evaluating shale oil reserves and prioritizing exploration targets,particularly for heterogeneous lacustrine shales.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 the Gulong Sag,Songliao Basin is a classic lacustrine pure shale reservoir that contains abundant shale oil resources.The predicted geological reserves of the shale are 1.268×10^(9) t.In this study,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E-SEM),the modular automated processing system(MAPS),pyrolysisgas chromatography(Py-GC),low-pressure nitrogen gas adsorption(LPNA),Soxhlet extraction,pyrolysis,and 2-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were integrated to describe the shale oil components,microscopic occurrence,mobility,and the effective pore size distribution.Meanwhile,the related controlling factors are discussed.The shale oil in the Qingshankou Fm exists dominantly in the matrix pores of the clay minerals,with small amounts distributed in the intergranular pores of terrigenous clastic grains,intercrystalline pores of pyrite,intragranular pores of ostracod shells,and micro-fractures.Shale oil is distributed in the pore spaces of variable sizes in different lithofacies.The clay mineral-laminated shale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broadest range of pore size and largest volume of pore spaces with shale oil distribution,while the ostracod-laminated shales have limited pore spaces retaining oil.Furthermore,the proposed integrated analysis evaluates the shale oil molecules existing in two states:movable,and adsorbed oil,respectively.The result illustrates that movable oil takes up 30.6%e79.4%of the total residual oil.TOC,mineral composition,and pore structures of the shale joint together to control the states and mobility of the shale oil.TOC value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quantities of shale oil regardless of the state of oil.The mineral components significantly impact the state of shale oil.Noticeable differences in the states of oil were observed following the changing types of minerals,possibly due to their difference in adsorption capacity and wettability.Clay minerals attract more adsorbed oil than movable oil.Felsic minerals generally decrease the occurrence of total and adsorbed oil.Carbonate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hydrocarbon retention of all the shale oil states.As for the pore structure,the average pore size exerts a critical impact on the total,movable,and adsorbed oil content.The total pore volume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shales play a principal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total yields and amounts of adsorbed oil.This research improv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enrichment mechanisms of shale oil in terrestrial pure shales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locating favorable shale oil exploration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oil content Occurrence states micro-oil distribution Effective pore spaces Controlling factors Gulong sag
下载PDF
激光表面织构参数对乏油润滑下钢球-钢盘摩擦学性能影响
17
作者 刘天霞 李靖 +1 位作者 卢星 江志波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4-80,共7页
通过改变激光打标机的加工参数对微织构形貌进行优化改进,并利用可控气氛微型摩擦磨损实验仪研究乏油条件下表面微织构不同参数对其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用微机万能工具显微镜测试表面微织构形貌、磨斑直径、磨痕,并计算得到钢球磨损量。... 通过改变激光打标机的加工参数对微织构形貌进行优化改进,并利用可控气氛微型摩擦磨损实验仪研究乏油条件下表面微织构不同参数对其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用微机万能工具显微镜测试表面微织构形貌、磨斑直径、磨痕,并计算得到钢球磨损量。结果表明:当线间距取值0.01 mm,开光延时为-91μs,关光延时为114μs,结束延时为112μs,拐角延时为97μs时,加工的钢盘三角形微织构的形貌质量比默认参数时高;5个参数对表面微织构形貌质量影响程度的先后顺序为:拐角延时>开光延时>关光延时>线间距>结束延时;在载荷8.82 N、转速400 r/min乏油润滑条件下,三角形织构摩擦因数和磨损量最小的参数组合为深度18~23μm,尺寸150μm,间距250μm。表面微织构抗磨减摩机制是由流体动压效应、减小接触面积、提供“二次润滑”及收集并储存磨粒等多个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织构 乏油润滑 织构形貌 微织构参数 抗磨
下载PDF
基于数字岩心的低渗储层孔隙结构及水驱剩余油分布特征
18
作者 郭晶晶 王帝贺 +3 位作者 王攀荣 熊润福 王海涛 王思博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1-108,共8页
针对低渗砂岩储层水驱开发后期剩余油形成机理和赋存状态不清等问题,以涠洲11-1和涠洲12-1油田低渗砂岩为研究对象,基于Micro-CT扫描技术构建了储层三维数字岩心模型,提取连通孔隙结构并定量表征岩样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建立了非结构化四... 针对低渗砂岩储层水驱开发后期剩余油形成机理和赋存状态不清等问题,以涠洲11-1和涠洲12-1油田低渗砂岩为研究对象,基于Micro-CT扫描技术构建了储层三维数字岩心模型,提取连通孔隙结构并定量表征岩样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建立了非结构化四面体网格模型。基于N-S方程和水平集算法建立了油水两相微观渗流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求解模型,开展了微观水驱油流动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孔喉大小及连通性是决定储层渗透能力的主要因素;微观水驱油模拟中可以观察到明显的黏性指进现象,水驱剩余油主要以网状剩余油、盲端孔隙剩余油、小孔喉滞留剩余油、并联孔道剩余油及油膜形式存在;提高注水强度可有效动用网状剩余油及小孔喉滞留剩余油,改善油水黏度比可获得更大波及体积,改善润湿性则可有效动用盲端孔隙及亲油孔道内剩余油。研究成果对低渗油藏水驱剩余油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岩心 孔隙结构 流动模拟 微观水驱油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烃类源内微运移对页理型页岩油差异富集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士祥 郭芪恒 +2 位作者 潘松圻 周新平 郭睿良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54,共9页
受陆相页岩多纹层类型、高密度纹层特征的影响,烃类源内差异微运移成为控制不同岩相页岩含油性及可动性的重要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10口系统取心井为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薄片观察、扫描电镜、氮气吸附、激光共聚焦、地球化学等分析测... 受陆相页岩多纹层类型、高密度纹层特征的影响,烃类源内差异微运移成为控制不同岩相页岩含油性及可动性的重要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10口系统取心井为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薄片观察、扫描电镜、氮气吸附、激光共聚焦、地球化学等分析测试手段,结合测井及试油资料,对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页岩中烃类的微运移现象及微运移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页岩中富有机质纹层生成的原油普遍发生微米—毫米尺度的微运移,其中生烃增压提供了微运移动力;频繁发育的刚性纹层为微运移的烃类提供大量聚集空间;生烃增压缝—页理缝—微裂缝为微运移提供了通道;纹层矿物组成差异造成烃类分异。纹层的组合类型及差异微运移机理决定了长英质纹层页岩和凝灰质纹层页岩具有相对较好的含油性及可动性,是中—高成熟度页理型页岩油风险勘探的主要岩相类型。7口直井在长73亚段页岩中试油获10t/d以上的工业油流,证明长73亚段页岩段含油性好,水平井开发提产潜力大,有望成为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增储上产的接替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页岩油 长73亚段 源内微运移
下载PDF
微乳液驱油技术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张志超 柏明星 +3 位作者 王勇 聂剑峰 刘敬源 邵军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50-756,共7页
针对低渗特低渗等非常规油藏注水开发存在水注不进液采不出的难题,系统论述了微乳液驱对低渗油藏降压增注、调剖堵水、储层保护等提高采收率的驱油机理,注入油藏中微乳液黏度高于水,相比水驱能够改善油水流度比,减小驱替液的黏性指进,... 针对低渗特低渗等非常规油藏注水开发存在水注不进液采不出的难题,系统论述了微乳液驱对低渗油藏降压增注、调剖堵水、储层保护等提高采收率的驱油机理,注入油藏中微乳液黏度高于水,相比水驱能够改善油水流度比,减小驱替液的黏性指进,微乳液与油接触也会产生超低界面张力,降低毛管阻力,改变岩石润湿性,扩大油藏宏观波及体积。另外,微乳液在流经油藏的孔吼通道时,也会通过对原油增溶、黏弹性拖拽等协同作用,提高油藏洗油效率。同时,也对几种对低渗油藏驱油适用性较好的微乳液(超临界CO_(2)微乳液、纳米微乳液、原位乳化微乳液和微乳液泡沫)的类型和性质进行了论述。并论述了不同类型微乳液在实际现场低渗透油藏降压增注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效果,微乳液驱能普遍使低渗油藏中注水井注入压力降压35%以上,油井的增油效果也较好。通过该论述旨在为当前低渗透等非常规油藏应用微乳液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驱 驱油机理 非常规油藏 降压增注 提高采收率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