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nodular thymic tumor with lymphoid stroma: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被引量:5
1
作者 Bei Wang Kai Li +4 位作者 Qing-Kun Song Xiu-Hong Wang Lei Yang Hong-Lei Zhang Ding-Rong Zho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9年第23期4063-4074,共12页
BACKGROUND Micronodular thymic tumors with lymphoid stroma include 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and micronodular thymic carcinoma with lymphoid hyperplasia(MNC),whose micromorphological features are l... BACKGROUND Micronodular thymic tumors with lymphoid stroma include 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and micronodular thymic carcinoma with lymphoid hyperplasia(MNC),whose micromorphological features are lymphoid stromal hyperplasia and nodular arrangement of tumor epithelial cells.This type of tumor is rare;therefore,the corresponding clinical guidelines,histopathological diagnostic criteria,prognostic factors,and therapeutic regimens have not been established.CASE SUMMARY This study covers a novel presentation of MNC in a patient and summarizes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type of tumor by using pooled-analysis methods.Morphologically,this tumor type is a series of benign to malignant pedigrees.We establish the following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micronodular thymic tumors with lymphoid stroma:(1)Tumor cells with moderate-to-severe dysplasia;(2)Tumor cell mitotic figures>2/10 high-power fields;(3)Appearance of neoplastic necrosis;(4)No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positive immature T lymphocytes within the tumor;(5)Tumor cells with a Ki-67 index≥10%;and(6)Tumor cells express CD5.Cases that fall into the borders of two categories in terms of morphology are attributed to atypical MNT.It is proposed that the diagnosis of MNT should be established on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mentioned above.CONCLUSION Our diagnostic algorithm can effectively distinguish malignant tumors from benign tumors and provides a potent basis for predicting a prognosis,which offers a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oncologists and pathologi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nodular THYMIC TUMORS with LYMPHOID stroma 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 micronodular THYMIC carcinoma with LYMPHOID HYPERPLASIA THYMUS Case report
下载PDF
Primary aldosteronism due to bilateral micronodular hyperplasia and concomitant subclinical Cushing’s syndrome:A case report 被引量:1
2
作者 Hiroki Teragawa Chikage Oshita +4 位作者 Yuichi Orita Kunihiro Hashimoto Hirofumi Nakayama Yuto Yamazaki Hironobu Sasano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1年第5期1119-1126,共8页
BACKGROUND Adrenal incidentaloma(AI)has been frequently encountered in the clinical setting.It has been shown that primary aldosteronism(PA)or subclinical Cushing’s syndrome(SCS)are the representative causative disea... BACKGROUND Adrenal incidentaloma(AI)has been frequently encountered in the clinical setting.It has been shown that primary aldosteronism(PA)or subclinical Cushing’s syndrome(SCS)are the representative causative diseases of AI.However,the coexistence of PA and SCS has been reportedly observed.Recently,we encountered a case of AI,in which PA and SCS coexisted,confirmed by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s after a laparoscopic adrenalectomy.We believe that there were some clinical implications in the diagnosis of the present case.CASE SUMMARY A 58-year-old man presented with lower right abdominal pain with a blood pressure of 170/100 mmHg.A subsequent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revealed right ureterolithiasis,which was the cause of right abdominal pain,and right AI measuring 22 mm×25 mm.After the disappearance of right abdominal pain,subsequent endocrinological examinations were performed.Aldosterone-related evaluations,including adrenal venous sampling,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bilateral PA.In addition,several cortisol-related evaluations showed the presence of SCS on the right adrenal adenoma.A laparoscopic right adrenalectomy was then performed.The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sected right adrenal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a cortisol-producing adenoma,while CYP11B2 immunoreactivity was absent in this adenoma.However,in the adjacent nonneoplastic adrenal,multiple CYP11B2-positive adrenocortical micronodules were detected,showing the presence of aldosterone-producing adrenocortical micronodules.CONCLUSION Careful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should be performed when a patient harboring AI presents with concomitant SCS and 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mary aldosteronism Subclinical Cushing’s syndrome Adrenal incidentaloma micronodular hyperplasia Case report
下载PDF
CT对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与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鉴别诊断价值
3
作者 杨健惠 倪城 +2 位作者 蒋华东 杨波 薛春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5期509-514,共6页
目的:探讨CT对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PTMC)与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MNG)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经病理证实的45例(48个结节)PTMC患者(PTMC组)和63例(72个结节)MNG患者(MNG组),比较2组CT征象,分析CT对PTMC的诊断效能。结果:CT诊断... 目的:探讨CT对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PTMC)与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MNG)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经病理证实的45例(48个结节)PTMC患者(PTMC组)和63例(72个结节)MNG患者(MNG组),比较2组CT征象,分析CT对PTMC的诊断效能。结果:CT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准确率为92.50%;PTMC组结节细颗粒状钙化、增强扫描结节轮廓模糊、边缘中断征比例均高于MNG组(均P<0.05);PTMC组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较平扫的增加幅度均高于MNG组(均P<0.05);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联合诊断PTMC的AUC为0.865,诊断效能最高(P<0.05)。结论:CT征象在PTMC与MNG鉴别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综合分析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各种CT征象,有助于提高PTMC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 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肿瘤17例临床病理与形态学分化谱系分析
4
作者 秦积龙 何萍 +4 位作者 范蕾 林晓东 姚小飞 侯鹏 魏建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29,共7页
目的探讨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肿瘤(micronodular thymic neoplasms with lymphoid stroma,MNN)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形态学分化谱系。方法收集17例MNN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7例... 目的探讨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肿瘤(micronodular thymic neoplasms with lymphoid stroma,MNN)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形态学分化谱系。方法收集17例MNN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7例MNN中男性10例,女性7例,男女比为1.4∶1,年龄5~73岁,中位年龄55岁。肿瘤最大径1.4~6.0 cm,平均3.7 cm。Masaoka分期:Ⅰ期9例,Ⅱ期8例;TNM分级:17例均为Ⅰ期。随访时间2~97个月,平均随访50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复发。镜检:肿瘤呈结节状,间质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伴淋巴滤泡形成。其中11例肿瘤结节细胞巢规则,瘤细胞形态温和。4例见肿瘤结节细胞巢不规则,细胞巢呈舌状及出芽式浸润淋巴样间质,瘤细胞多角形,伴轻~中度异型性。2例见肿瘤结节融合呈巢片状,部分呈条索状及岛状,可见粉刺样坏死,瘤细胞上皮样,核空泡状,见明显大核仁,间质见宽大的胶原纤维。11例为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icronodular thymic thymomas with lymphoid stroma,MNT),4例为不典型MNT,2例为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癌(micronodular thymic carcinomas with lymphoid stroma,MNC)。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弥漫表达p40及CK19,间质淋巴细胞表达CD20,不典型MNT灶性表达CD5,p53>40%阳性,MNC弥漫表达CD5、CD117及p53。17例EBER原位杂交均阴性。结论MNN根据肿瘤细胞结节是否规则、细胞学的异型性、核分裂象、坏死及免疫表型特征,形成从良性至恶性(MNT→不典型MNT→MNC)的连续性形态学分化谱系。MNN为低度侵袭性肿瘤,预后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结节胸腺瘤 微结节胸腺癌 不典型微结节胸腺瘤 淋巴样间质 分化谱系
下载PDF
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小晓 谢永辉 章宏峰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437-441,共5页
目的探讨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N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MNT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例MNT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44~71岁,平均年龄58岁... 目的探讨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N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MNT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例MNT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44~71岁,平均年龄58岁。病灶均位于前纵隔,其中3例位于前上纵隔,1例位于左前中纵隔。2例为重症肌无力,4例无症状者胸部CT显示纵隔占位,1例因尿频尿急行前列腺穿刺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PIN),同时全身检查示纵隔占位。镜下2例为单纯MNT,1例合并胸腺囊肿,4例合并其他类型胸腺瘤(2例为AB型胸腺瘤,1例为B2型胸腺瘤,1例为A型胸腺瘤);7例均包膜完整,1例局灶包膜侵犯,其余6例包膜无肿瘤侵犯。镜下MNT示多灶分散或融合的小上皮样结节被大量淋巴细胞间质分隔,微结节由短梭形或卵圆形细胞组成,核染色质均匀,核仁不明显,未见核分裂和坏死。上皮细胞PCK、CK19、CK5/6表达阳性,且CD20、CD5、CD117表达阴性。淋巴间质细胞主要为CD20^(+)/CD79a^(+)B细胞,混有部分CD3^(+)/CD5^(+)/TdT-T细胞。7例MNT均行胸腔镜下纵隔肿物切除术,随访4~55个月,患者均存活且无复发和转移。结论MNT较罕见,无特殊性临床表现,易与其他类型胸腺瘤合并,经病理形态学并结合免疫表型可明确诊断。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患者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肿瘤 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 组织学形态 免疫表型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骏 陈亭亭 +3 位作者 吴鸿雁 何建 周强 黄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66-770,共5页
目的探讨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结合文献对2例MNT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56岁... 目的探讨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结合文献对2例MNT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56岁和62岁。临床上均为体检发现,无明显症状,无重症肌无力或自身免疫疾病等,影像学和大体检查均提示为前纵膈囊实性占位。镜检:实性区域表现为大量的短梭形或卵圆形上皮细胞呈小结节状分布,上皮细胞无明显异型,无明显核分裂象。其中1例结节中可见成簇的腺样结构。间质为丰富的淋巴细胞,并可见伴有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形成。免疫表型:结节内肿瘤细胞CKpan、CK19、p63、CK5/6均阳性,EMA阴性,上皮细胞巢内可见个别CD3阳性的T淋巴细胞浸润。而囊壁上皮细胞和腺样结构上皮细胞表达相反,EMA阳性,p63、CK5/6阴性。淋巴间质内,淋巴滤泡主要为CD20阳性的B细胞,CD3和CD5阳性的T细胞分布在滤泡间区,非生发中心区域尤其是套区BCL-2阳性。网状纤维染色显示网状纤维包绕多个肿瘤细胞组成的上皮巢团,而非单个上皮细胞。结论 MNT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肿瘤细胞p63和CK5/6弥漫阳性对其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作者推测MNT来源于胸腺髓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肿瘤 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 P63 CK5 6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CT增强扫描鉴别甲状腺微小结节良、恶性价值 被引量:17
7
作者 杨玉婵 成建明 +2 位作者 姜宏宁 黄俊 詹松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在甲状腺微小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甲状腺单发微小结节90例(共90枚)的CT资料,按照病理结果分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45例和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MNG)45例,分析CT平...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在甲状腺微小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甲状腺单发微小结节90例(共90枚)的CT资料,按照病理结果分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45例和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MNG)45例,分析CT平扫和双期增强资料。结果:PTMC和MNG在包膜征、强化方式(中心强化和非中心强化)、边缘中断征、钙化、囊变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在钙化形态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平扫均匀低密度、包膜征、中心强化、边缘中断征、钙化提示PTMC的诊断;平扫不均匀低或等密度、无包膜征及边缘中断征、边缘结节样、棘状、环状、新月形强化有助于MNG的诊断。CT增强扫描对甲状腺微小结节灶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 CT
下载PDF
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4
8
作者 王蓓 刘宏艳 +2 位作者 张红雷 王秀红 笪冀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3-438,共6页
目的探讨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指标。方法收集中日友好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间4例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进行病理学观察。结... 目的探讨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指标。方法收集中日友好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间4例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6.5±10.4)岁,男性1例,女性3例,均表现前纵膈占位,不伴有重症肌无力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细胞呈微结节状分布,间质内见丰富淋巴细胞及淋巴滤泡形成。其中2例肿瘤细胞异型、核分裂象增多。肿瘤细胞表达CK、CK5/6,异型肿瘤细胞表达CD5、CD117及Bcl-2。3例在肿瘤细胞周边见少数不成熟T淋巴细胞,另1例未见Td T阳性细胞。肿瘤细胞及淋巴细胞均未测到EB病毒。最后诊断2例患者为伴有淋巴样间质微结节型胸腺瘤(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1例为不典型MNT,1例为伴有淋巴样间质微结节型胸腺癌(micronodular thymic carcinoma with lymphoid hyperplasia,MNC)。术后随访4~42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胸腺肿瘤,包括了由良性至恶性的系列病变,但预后良好。诊断应结合临床病理特征,排除其他类型的胸腺肿瘤,治疗方法可相对保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瘤 胸腺癌 微结节型 伴淋巴样间质 诊断
下载PDF
微结节性胸腺瘤伴淋巴样间质3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6
9
作者 朱长仁 顾学文 +3 位作者 肖芹 张子兰 徐清 周志毅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7年第3期462-466,共5页
目的:探讨微结节性胸腺瘤伴淋巴样间质(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3例MNT,研究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有纤维性假包膜,肿块内见多发性散在... 目的:探讨微结节性胸腺瘤伴淋巴样间质(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3例MNT,研究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有纤维性假包膜,肿块内见多发性散在或局部融合的上皮性结节,由丰富淋巴细胞间质分隔,其中可见淋巴滤泡形成。上皮性结节由温和的细长形或卵圆形细胞组成,核仁不明显,结节内淋巴细胞稀少。免疫组织化学:上皮性结节内上皮细胞CKpan,CK5/6,CK19,CK8/18均阳性,Ki67约2%阳性,CD20,EMA阴性;间隔内淋巴细胞CD20,CD3,CD5,CD99,TdT均灶区阳性,p53,CD1α均散在阳性;淋巴细胞背景内CK5/6,C8/18,EMA均阴性。结论:MNT是一种罕见的胸腺肿瘤,目前WHO归于交界性,有特殊的发病部位和形态学表现,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肿瘤 微结节性胸腺瘤伴淋巴样间质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混合性A型胸腺瘤与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6
10
作者 倪亚平 笪倩 +3 位作者 袁菲 柳蒋书 顾斌 陈晓炎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7期557-561,共5页
目的探讨混合性A型胸腺瘤与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AMN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组织起源。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MAMNT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及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63岁。胸部CT示前... 目的探讨混合性A型胸腺瘤与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AMN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组织起源。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MAMNT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及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63岁。胸部CT示前纵隔肿物。巨检:肿物大小4.5 cm×3.5 cm×2.0 cm,似有包膜,切面大部分区域呈实性分叶状,灰白灰黄色,质韧,周边部分区域灰褐色,质中,可见大小不等的囊腔。镜检:肿瘤界限清楚,有纤维性假包膜,由厚薄不均纤维组织分隔呈分叶状,伴硬化性间质。肿瘤组织包括A型胸腺瘤及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NT)两种成分。前者由实性区及大小不等的囊腔构成,囊腔内瘤细胞形成乳头结构,后者为伴有淋巴滤泡的淋巴样间质中散在多个上皮性微结节,二者之间有过渡,且瘤细胞形态相似。免疫表型:瘤细胞AE1/AE3、CK7、CK19、CK5/6、CK14、p63、p40、Bcl-2及Galectin-3,Ki-67约10%;上皮性微结节内可见S-100、CD1a及Langerin阳性的Langerhans细胞;淋巴细胞表达CD20、CD3、CD5、bcl-2,少量表达TdT,滤泡生发中心Bcl-2阴性。EB病毒原位杂交阴性。Ig基因重排为多克隆性重排。结论 MAMNT罕见,目前国内外仅5例报道(包括本例),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据MNT与A型胸腺瘤两种成分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虽然两者组织学结构不同,但细胞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相似且有相互移行过渡,提示两者有共同组织学起源或前者可能起源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胸腺瘤 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 免疫组化 起源
原文传递
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丽萍 眭玉霞 +3 位作者 晋龙 罗敏 陈志忠 陈小岩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8年第8期560-563,共4页
目的探讨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N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MNT的临床相关资料及病理特征,对其进行HE及免疫组化Eili Vision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年龄53~77岁,... 目的探讨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N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MNT的临床相关资料及病理特征,对其进行HE及免疫组化Eili Vision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年龄53~77岁,平均年龄61.8岁,男女之比为5∶1。5例为体检时发现,1例以胸闷为主诉检查发现。CT提示均为前纵隔占位。镜检由富于淋巴细胞的间质所分隔的散在或融合成团的上皮细胞结节,淋巴细胞间质中常见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结构,背景中可见散在分布的小囊腔;其中1例伴发B2型胸腺瘤,镜下可见丰富的上皮细胞中散在不成熟的淋巴细胞。免疫组化:上皮细胞CK19(+)、EMA(-),上皮细胞巢内可见散在CD3(+)的T淋巴细胞,富于淋巴细胞的间质主要由CD20(+)的B细胞构成淋巴滤泡结构,囊腔被覆上皮CK19和EMA均(+),CD3和CD5(+)的T细胞位于滤泡间区,而CD99(+)的不成熟T细胞主要位于淋巴间质中,上皮细胞团中少见。术后随访,1例不明原因死亡,其余存活,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MNT是一种罕见的胸腺上皮性肿瘤,预后良好。具有特征性病理表现,结合发生部位、影像学资料、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标记可以作出准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 B2型胸腺瘤 免疫组化
原文传递
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园园 赖均鹏 +4 位作者 毛荣军 谢乐 韩福兰 吴燕杏 曾敏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8年第6期1362-1368,共7页
2例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发病年龄52,63岁,均为女性,分别为纵隔囊实性肿物和胸骨上窝实性肿物,无重症肌无力及自身免疫疾病等。瘤组织以丰富淋巴细胞间质分隔的散在上皮性结... 2例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发病年龄52,63岁,均为女性,分别为纵隔囊实性肿物和胸骨上窝实性肿物,无重症肌无力及自身免疫疾病等。瘤组织以丰富淋巴细胞间质分隔的散在上皮性结节为特征,上皮性结节的细胞呈梭形或卵圆形,形态温和,未见病理性核分裂及坏死,淋巴细胞间质可见具生发中心的滤泡。免疫组织化学上皮细胞CK,CK5/6,p63(+),CD99散在(+),EMA囊性变区域(+),CD117(-);淋巴细胞间质包含B和T细胞,以CD20(+)的B细胞为主,成熟T细胞CD3,CD5(+),而Td T,CD1α,CD99阳性的未成熟T细胞分布在上皮结节周围,少数散在分布在上皮结节内。MNT非常罕见,具有恶性潜能,恶性MNT具有低度恶性生物学行为,极少数病例可出现死亡,其上皮细胞成分和淋巴细胞间质都有恶变的可能。恶性的MNT很可能是一个连续有移行的过程。MNT的治疗中,完整切除肿物并保证肿物切缘未受肿瘤累及是至关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 临床病理学特征 复发与转移 生物学行为
下载PDF
肺多发结节囊性病变罕见原因结节性硬化症1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平 徐作军 徐凯峰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2年第9期1424-1427,共4页
目的扩展临床对肺多发囊性病变和多结节病变的鉴别诊断思维,深化对结节性硬化症(TSC)这一罕见疾病表现多样性的认识。方法报告了1例以体检发现肺部弥漫病变就诊的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探讨。结果进一步检... 目的扩展临床对肺多发囊性病变和多结节病变的鉴别诊断思维,深化对结节性硬化症(TSC)这一罕见疾病表现多样性的认识。方法报告了1例以体检发现肺部弥漫病变就诊的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探讨。结果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有心脏多发混杂密度影、肝内散在小结节、双肾多发结节占位、全身多发成骨病灶等多系统累及,肾结节行经皮穿刺活检病理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合患者皮肤散在小点片状色素脱失斑提示了TSC可能性;进一步外周血全外显子测序诊断为TSC。西罗莫司治疗后肺内病变好转。结论成人多发囊性肺疾病和多结节肺病鉴别诊断应考虑TSC的可能性。深入认识TSC各系统表现对早诊断早治疗TSC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囊性肺疾病 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 多灶性小结节型肺泡细胞增生(MMPN) 结节性硬化症(TSC)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
下载PDF
超声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与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鉴别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志春 《肿瘤影像学》 2013年第4期382-384,389,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与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MNG)的超声诊断要点,以提高甲状腺微小结节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对比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PTMC(共45个结节)和44例MNG(共91个结节)患者的高频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声像特征。结果...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与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MNG)的超声诊断要点,以提高甲状腺微小结节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对比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PTMC(共45个结节)和44例MNG(共91个结节)患者的高频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声像特征。结果虽然部分PTMC与MNG的声像图表现可相互重叠及并发,但PTMC组与MNG组结节的内部回声(χ2=53.279,P﹤0.05)、回声水平(χ2=45.519,P﹤0.05)、纵横比(χ2=50.483,P﹤0.05)、微钙化(χ2=25.513,P﹤0.05)、数目(χ2=9.584,P﹤0.05)、边界(χ2=20.838,P﹤0.05)、血流信号(χ2=33.009,P﹤0.05)等声像特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MC易较早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对PTMC与MNG的声像特征进行逐项对比分析,可提高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 超声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伴淋巴样间质微结节型胸腺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何雪 沈勤 +5 位作者 王璇 陆珍凤 石群立 吴波 周晓军 印洪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31-534,共4页
目的探讨伴淋巴样间质微结节型胸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伴淋巴样间质微结节型胸腺瘤的临床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5岁;所有病例均不伴重症肌无力,胸部CT... 目的探讨伴淋巴样间质微结节型胸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伴淋巴样间质微结节型胸腺瘤的临床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5岁;所有病例均不伴重症肌无力,胸部CT诊断为胸腺肿瘤。病理组织学:6例中4例合并其他类型肿瘤,包括B1型胸腺瘤(1例)、A型胸腺瘤(2例)和肺腺癌(1例)。伴淋巴样间质微结节型胸腺瘤病理组织形态相似,均表现为上皮样肿瘤细胞呈微结节状或融合成片状生长,分布于富淋巴细胞的间质中。免疫表型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Kpan、CK5/6、p63;淋巴细胞表达TdT、CD3、CD5、CD20;其中2例EBER原位杂交检测阴性。5例随访,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伴淋巴样间质微结节型胸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好发于前纵隔,可发生于异位颈部,该肿瘤与其他类型胸腺瘤相似,肿瘤细胞呈微结节状散在分布于富淋巴细胞的间质为其特征,淋巴细胞除表达Td T以外,也有CD20表达;此外,该肿瘤可伴发A型/B1型胸腺瘤、甚至肺腺癌。病理诊断时需与微小胸腺瘤、A型/AB型胸腺瘤及淋巴上皮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肿瘤 伴淋巴样间质微结节型胸腺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液基细胞学技术在甲状腺微小结节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元鑫 宫国良 +2 位作者 吴盛桂 许映斌 黄小娥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9年第1期16-21,共6页
目的:探讨病理液基细胞学技术(liquid-based cytology test,LCT)在甲状腺微小结节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9例甲状腺微小结节性病变进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LCT检查,汇总其LCT检查结果,并与手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对LC... 目的:探讨病理液基细胞学技术(liquid-based cytology test,LCT)在甲状腺微小结节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9例甲状腺微小结节性病变进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LCT检查,汇总其LCT检查结果,并与手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对LCT特点及诊断效果进行深入分析。结果:119例甲状腺微小结节性病变LCT结果如下:标本无法诊断11例(9.24%);良性病变4 1例(3 4. 4 5%);意义不明确的细胞非典型病变1 0例(8. 4 0%);滤泡性肿瘤或可疑滤泡性肿瘤4例(3.36%);可疑恶性肿瘤29例(24.37%);恶性肿瘤24例(20.17%)。119例甲状腺微小结节性病变中,58例接受手术治疗,并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以此为金标准,计算得出LCT的诊断灵敏度为95.74%,特异度为63.64%,阳性预测值为92.84%,阴性预测值为77.78%。结论:对于甲状腺微小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从影像学到病理学均存在困难,LCT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可对绝大部分甲状腺微小结节性病变进行术前精确诊断,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微小结节 病理 液基细胞学
下载PDF
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17
作者 何晓顺 詹升华 +2 位作者 黄山 干文娟 郭凌川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22年第7期638-642,共5页
目的探讨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NT)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1年3月经手术切除且病理确诊的7例MNT患者的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7例患者CT或MRI检查显示,前纵隔(n=6)或中... 目的探讨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NT)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1年3月经手术切除且病理确诊的7例MNT患者的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7例患者CT或MRI检查显示,前纵隔(n=6)或中纵隔(n=1)实性、囊实性或囊性占位性病变。7例患者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物。镜检可见散在或融合的上皮样细胞结节分布在富含淋巴细胞的间质中,局灶可见淋巴滤泡形成。1例患者合并不典型A型胸腺瘤。免疫表型:上皮细胞CKpan、CK19、CK5/6均表达,伴不典型A型胸腺瘤者局灶表达CD20,上皮巢内散在郎格汉斯细胞表达CD1α、S-100,间质淋巴细胞主要为成熟B淋巴细胞表达CD20,T淋巴细胞表达CD3和CD5,上皮巢内及周围散在未成熟T淋巴细胞表达TDT。7例术后随访10~56个月,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MNT是一种少见的胸腺上皮源性肿瘤,结合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影像学资料方可确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患者预后较好。MNT可伴发不典型A型胸腺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瘤 微结节型 淋巴样间质 不典型A型胸腺瘤
下载PDF
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4例报道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水仙 李时荣 +1 位作者 宝鲁日 徐晓艳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7年第11期818-823,共6页
目的探讨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N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4例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临床影像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中,男女各2例,发病年龄52~69岁,平均61岁。CT... 目的探讨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N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4例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临床影像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中,男女各2例,发病年龄52~69岁,平均61岁。CT均提示纵隔内胸腺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密度较均匀。肉眼观察:肿物最大径2~6 cm,切面实性,灰白、灰黄色,质地中等。镜下见肿瘤大部分包膜完整,境界清楚,只有1例一小处似有包膜侵犯;高倍镜下显示上皮样肿瘤细胞呈结节状分布,结节呈多发性散在或局部融合,细胞形态温和,呈短梭形或卵圆形,胞质粉染,细胞核卵圆形,核仁不明显,未见明显核异型及核分裂象。间质内可见丰富的淋巴细胞,部分区域可见初级淋巴滤泡或伴有生发中心的次级淋巴滤泡。免疫组化:结节内肿瘤细胞CK5/6、CK19、CD57和p63均(+),EMA(-);上皮细胞巢内可见个别CD3、Td T阳性的T淋巴细胞;淋巴间质内淋巴滤泡主要为CD20阳性的B淋巴细胞,CD3和CD5阳性的T淋巴细胞分布在淋巴滤泡间区,非生发中心区域尤其是套区bcl-2(+);Ki-67增殖指数在上皮性结节中低表达,在未成熟的淋巴细胞中高表达;并发现langerhans细胞标记物CD1α和Langerin在上皮细胞巢内散在星状分布。结论 MNT非常罕见,肿瘤细胞p63和CK5/6弥漫(+),推测MNT可能来源于胸腺髓质上皮细胞;另外本文主要强调MNT中langerhans细胞的增生及其特有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从而更好、更全面地了解这种罕见的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肿瘤 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 LANGERHANS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超声检查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伟 刘雨杭 詹文涛 《癌症进展》 2022年第14期1494-1496,共3页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MNG)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84例甲状腺微小结节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超声检查对PTMC、MNG的诊断效能,比较PTMC与MNG患者的超声征象。结果...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MNG)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84例甲状腺微小结节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超声检查对PTMC、MNG的诊断效能,比较PTMC与MNG患者的超声征象。结果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PTMC患者95例,MNG患者89例。超声检查诊断PTMC的灵敏度为96.84%,特异度为82.02%,准确度为89.67%,超声检查诊断PTMC、MNG的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均较好(Kappa=0.792、0.751,P﹤0.01)。PTMC与MNG患者结节数目、形态、边界、回声情况、钙化情况、纵横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TMC患者共检出135个结节,结节多为单发、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病灶内部低回声、微钙化;MNG患者共检出152个结节,结节多为多发、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病灶内部高回声、边缘钙化。结论 超声检查对PTMC、MNG的诊断价值较高,二者的超声征象存在一定的差异,超声检查可为二者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 超声检查 超声征象
下载PDF
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和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亮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第9期67-68,共2页
目的分析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与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在本院接受CT诊断的甲状腺微小结节患者60例作为研究主体,根据病理学检验结果进行分组,即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组(PTMC组)与微小结节性甲... 目的分析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与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在本院接受CT诊断的甲状腺微小结节患者60例作为研究主体,根据病理学检验结果进行分组,即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组(PTMC组)与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组(MNG组),仔细记录两组患者的CT征象与结节、腺体体积,分析鉴别诊断价值。结果相比MNG组,PTMC组混合钙化占比更低,瘤体不规则、细颗粒状钙化、结节单发、增强后边界模糊、边缘中断征占比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NG组右叶体积、左叶体积均较PTMC组大,结节体积与峡部体积均较PTMC组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诊断技术在鉴别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与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疾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诊断学 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 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 影像学检查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