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icrotox技术(微毒测试)的中药综合毒性快速评价 被引量:22
1
作者 赵军宁 鄢良春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2期137-140,144,共5页
Microtox技术(微毒测试)是以一种非致病的明亮发光杆菌作指示生物,以其发光强度的变化为指标,测定环境中有害有毒物质的生物毒性的一种方法,现已成为一种简单、快速的生物毒性检测手段。本文综述了Microtox技术(微毒测试)的研究现状,并... Microtox技术(微毒测试)是以一种非致病的明亮发光杆菌作指示生物,以其发光强度的变化为指标,测定环境中有害有毒物质的生物毒性的一种方法,现已成为一种简单、快速的生物毒性检测手段。本文综述了Microtox技术(微毒测试)的研究现状,并就该技术在中药毒性评价应用的技术方法、技术路线、关键问题以及应用范围等方面开展研究,为建立一种新的中药毒性快速检测、安全性评价以及风险分级评定的的综合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microtox技术 发光细菌 毒性 生物评价
下载PDF
Microtox技术在印染废水污染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宾香 王慧 郑天凌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69-873,共5页
利用发光细菌毒性检测技术(Microtox)研究了Microtox技术对印染废水毒性检测的条件,活性染料及降解中间产物对发光细菌的毒性反应,并对柠檬酸杆菌降解活性染料降解过程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Microtox技术可以有效地监测活性染料及其微生... 利用发光细菌毒性检测技术(Microtox)研究了Microtox技术对印染废水毒性检测的条件,活性染料及降解中间产物对发光细菌的毒性反应,并对柠檬酸杆菌降解活性染料降解过程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Microtox技术可以有效地监测活性染料及其微生物降解中间产物的相对毒性;活性染料的毒性远大于代谢途径中间产物的毒性;活性染料降解过程中培养液萃取物的毒性逐渐降低,但上清液的毒性出现先下降而后又增大的趋势,推测是上清液中存在的中间产物和其它组成成分及pH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菌 microtox技术 生物毒性 环境检测
下载PDF
基于Microtox技术的中药注射剂毒性早期发现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赵军宁 鄢良春 罗荔敏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11期1929-1934,共6页
Microtox技术(即微毒技术)是测定环境中有害有毒物质生物毒性的一种方法,以非致病的发光细菌作为试验系,以其发光强度变化作为检测指标,日前已成为一种快速、简便的生物毒性检测手段。本文概述了本团队基于Microtox技术发展一种能够反... Microtox技术(即微毒技术)是测定环境中有害有毒物质生物毒性的一种方法,以非致病的发光细菌作为试验系,以其发光强度变化作为检测指标,日前已成为一种快速、简便的生物毒性检测手段。本文概述了本团队基于Microtox技术发展一种能够反映中药注射剂特点的早期、灵敏、快速、可靠的新技术平台和方法体系,探讨解决现有高风险中药注射剂生物评价及检测方法难以控制其风险的难题,实现高风险中药毒性参数的定量化表征,从而提高中药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 microtox技术 发光细菌 微小毒性 生物评价
下载PDF
Microtox技术应用于参麦注射液综合毒性检测 被引量:6
4
作者 赵炳祥 罗荔敏 +3 位作者 鄢良春 华桦 胡美 赵军宁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11期1942-1947,共6页
目的:开发一项新的检测技术——Microtox技术,以用于参麦注射液的综合毒性检测。方法:以费氏弧菌为测试菌种,通过方法学考察确定最优检测体系及方法学可靠性;在最优检测体系条件下,首次以费氏弧菌对不同生产厂家所生产的参麦注射液进行... 目的:开发一项新的检测技术——Microtox技术,以用于参麦注射液的综合毒性检测。方法:以费氏弧菌为测试菌种,通过方法学考察确定最优检测体系及方法学可靠性;在最优检测体系条件下,首次以费氏弧菌对不同生产厂家所生产的参麦注射液进行发光菌综合毒性检测。结果:在2 m L反应体系下,最优复苏液体积0.9 m L/支菌,每个待测样品加入最优菌液体积50μL,最优检测时间为10 min,最优p H范围为5-10,且10 min发光强度以80-120万为宜;重复性试验、中间精密度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均<15%;不同生产厂家A、B、C成品的EC50平均值分别为35.60%、92.34%、146.57%,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参麦注射液对费氏弧菌的毒性存在显著的浓度-效应关系,且不同生产厂家之间成品EC50值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参麦注射液成品生物学检测标准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应用Microtox技术检测参麦注射液综合毒性并用于控制不同厂家成品质量波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tox技术 发光细菌 参麦注射液 综合毒性
下载PDF
Microtox技术应用于生脉注射液综合毒性检测 被引量:3
5
作者 罗荔敏 鄢良春 +3 位作者 华桦 祝勇军 胡美 赵军宁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11期1948-1953,共6页
目的:探索-Microtox技术应用于生脉注射液综合毒性检测。方法:以费氏弧菌为测试菌种,通过方法学考察确定最优检测体系及方法学可靠性;在最优检测体系条件下,首次以费氏弧菌对不同生产厂家所生产的生脉注射液进行发光菌综合毒性检测。结... 目的:探索-Microtox技术应用于生脉注射液综合毒性检测。方法:以费氏弧菌为测试菌种,通过方法学考察确定最优检测体系及方法学可靠性;在最优检测体系条件下,首次以费氏弧菌对不同生产厂家所生产的生脉注射液进行发光菌综合毒性检测。结果:2 m L反应体系下,最优复苏液体积0.9 m L/支菌,每个待测样品加入最优菌液体积50μL,最优检测时间10 min,最优p H范围5-10,且10 min发光强度以80-120万为宜;重复性试验、中间精密度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均<15%;不同生产厂家A、B、C成品的EC50平均值分别为22.10%、34.10%、46.04%,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生脉注射液对费氏弧菌的毒性存在显著的浓度-效应关系,且不同生产厂家之间成品EC50值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我们生脉注射液成品生物学检测标准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应用Microtox技术检测生脉射液综合毒性并用于控制不同厂家成品质量波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tox技术 发光细菌 生脉注射液 综合毒性
下载PDF
基于Microtox技术的白芷、川芎及其成方制剂都梁软胶囊质量生物评价研究
6
作者 田韦韦 韩李阳 +7 位作者 华桦 刘俐 余东梅 王道权 黄介 全云云 鄢良春 赵军宁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3-47,共5页
目的:以Microtox技术应用于白芷、川芎及其成方制剂都梁软胶囊探讨其质量控制。方法:参照本实验室建立的Microtox技术方法体系,以青海弧菌Q67为测试菌种,对10个不同批次的白芷、川芎和都梁软胶囊进行生物质量控制研究。结果:3个批次的... 目的:以Microtox技术应用于白芷、川芎及其成方制剂都梁软胶囊探讨其质量控制。方法:参照本实验室建立的Microtox技术方法体系,以青海弧菌Q67为测试菌种,对10个不同批次的白芷、川芎和都梁软胶囊进行生物质量控制研究。结果:3个批次的青海弧菌Q67发光强度值接近,且均随着时间变化呈现先降低后稳定的特点,在平衡后的15 min~60 min处于相对平稳状态。复苏稀释液、渗透压调节液及待测样品溶液不干扰青海弧菌Q67发光强度的测定,方法学RSD值符合要求。安徽产区白芷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川产区白芷批间差异部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安徽产区与四川产区IC_(50)值存在交叉重合。彭州产区川芎批间差异部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眉山产区川芎批间差异部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彭州产区与眉山产区IC_(50)值存在交叉重合。都梁软胶囊批间差异部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Microtox技术建立的质量生物评价方法专属性强,精密度高,重复性良好。白芷、川芎和都梁软胶囊对青海弧菌Q67的发光效应存在显著的浓度-效应关系,部分批次之间IC_(50)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Microtox技术可以用于白芷、川芎和都梁软胶囊的质量控制,本方法以期作为一种新的质量生物评价方法用于中药的质量波动检测及安全风险预警,提高中药质量控制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芷 川芎 都梁软胶囊 microtox技术 青海弧菌Q67 质量控制 生物评价
原文传递
应用Microtox技术检测鱼腥草注射液综合毒性的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郑晓秋 鄢良春 +2 位作者 赵军宁 梅超南 华桦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2-95,共4页
目的:探索将Microtox技术应用于鱼腥草注射液综合毒性检测。方法:以费氏弧茵作为测试茵种,通过方法学考察确定最优检测体系以及方法可靠性,在最优检测体系下,对3批鱼腥草注射液成品,3批鱼腥草注射液半成品以及2批鱼腥草注射液溶... 目的:探索将Microtox技术应用于鱼腥草注射液综合毒性检测。方法:以费氏弧茵作为测试茵种,通过方法学考察确定最优检测体系以及方法可靠性,在最优检测体系下,对3批鱼腥草注射液成品,3批鱼腥草注射液半成品以及2批鱼腥草注射液溶媒进行生物综合毒性检测。结果:最优检测时间为15min,最优pH值是5.0~9.0,且15rain发光强度以500—1000为宜;重复性试验和中间精密度试验的相对偏差均〈15%;成品的EC50值分别为51.62%,48.26%,41.69%,半成品的EC50值分别为57.64%,54.26%,57.04%,显示半成品的生物综合毒性均不同程度地小于成品的生物综合毒性;溶媒100%浓度(同注射液中溶媒浓度,即2.5‰的吐温80溶液)的抑制率分别为12.29%和7.97%,显示生物毒性均较小,几乎可认为无毒。结论:鱼腥草注射液对费氏弧茵的毒性存在显著的浓度-效应关系,故应用Microtox技术检测鱼腥草注射液综合毒性并用于控制其质量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tox技术 发光细菌 鱼腥草注射液 综合毒性
原文传递
Microtox(微毒)技术应用于红花注射液综合毒性检测 被引量:5
8
作者 罗荔敏 鄢良春 +3 位作者 卫天喜 华桦 祝勇军 赵军宁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11期1935-1941,共7页
目的:探索Microtox技术应用于红花注射液综合毒性检测。方法:以费氏弧菌为测试菌种,通过方法学考察确定最优检测体系及方法学可靠性;在最优检测体系条件下,对不同生产厂家所生产的红花注射液进行了发光菌综合毒性检测。结果:2 m L反应... 目的:探索Microtox技术应用于红花注射液综合毒性检测。方法:以费氏弧菌为测试菌种,通过方法学考察确定最优检测体系及方法学可靠性;在最优检测体系条件下,对不同生产厂家所生产的红花注射液进行了发光菌综合毒性检测。结果:2 m L反应体系下,最优复苏液体积0.9 m L/支菌,每个待测样品加入最优的菌液体积50μL,最优检测时间10 min,最优p H范围5-10,且10 min时发光强度以80-120万为宜;重复性试验、中间精密度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5%;不同生产厂家A、B、C成品的EC50平均值分别为3.36%、5.58%、4.33%,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红花注射液对费氏弧菌的毒性存在显著的浓度-效应关系,且不同生产厂家(包括原研单位在内)之间成品EC50值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红花注射液成品生物学检测标准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应用Microtox技术检测红花注射液综合毒性并用于控制不同厂家成品质量的波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tox技术 发光细菌 红花注射液 综合毒性
下载PDF
基于Microtox技术的银杏内酯注射液质量控制初步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欢 鄢良春 +3 位作者 李浩然 孙毅 谭静 赵军宁 《中药药理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49,共5页
目的:探索Microtox技术应用于银杏内酯注射液质量控制检测。方法:参照本实验室建立的中药注射剂微毒测试技术平台和方法,首次以新鲜培养的费氏弧菌为测试菌种,对7个不同批次银杏内酯注射液及其溶媒进行发光生物效应检测和生物质量控制... 目的:探索Microtox技术应用于银杏内酯注射液质量控制检测。方法:参照本实验室建立的中药注射剂微毒测试技术平台和方法,首次以新鲜培养的费氏弧菌为测试菌种,对7个不同批次银杏内酯注射液及其溶媒进行发光生物效应检测和生物质量控制研究。结果:费氏弧菌发光强度随着时间变化呈现先降低后稳定的特点,在平衡后的15min^60min处于相对平稳状态。银杏内酯注射液溶媒3个批次的IC_(50)值分别为(5.60±0.39)%,(5.42±0.22)%,(5.59±0.10)%,各批次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银杏内酯注射液7个批次的IC_(50)值分别为(2.25±0.46)%,(3.77±0.65)%,(3.56±0.55)%,(2.49±0.40)%,(2.73±0.30)%,(2.95±0.55)%,(1.39±0.11)%,不同批次比较统计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银杏内酯注射液对费氏弧菌的发光效应存在显著的浓度-效应关系,部分批次之间IC_(50)值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Microtox技术不仅可以用于检测银杏内酯注射液综合生物效应大小,同时对于产品质量控制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内酯注射液 microtox技术 发光细菌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Microtox(微毒)技术应用于参附注射液综合毒性检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荔敏 鄢良春 +3 位作者 侯新莲 华桦 干建伟 赵军宁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3期491-496,共6页
目的:探索Microtox技术应用于独家品种-参附注射液综合毒性检测。方法:以费氏弧菌为测试菌种,通过方法学考察确定最优检测体系及方法学可靠性;在最优检测体系条件下,首次以费氏弧菌对某药厂独家品种参附注射液进行发光菌综合毒性检测。... 目的:探索Microtox技术应用于独家品种-参附注射液综合毒性检测。方法:以费氏弧菌为测试菌种,通过方法学考察确定最优检测体系及方法学可靠性;在最优检测体系条件下,首次以费氏弧菌对某药厂独家品种参附注射液进行发光菌综合毒性检测。结果:2 mL反应体系下,最优复苏液体积0.9 mL/支菌,每个待测样品加入最优菌液体积50μL,最优检测时间为10 min,pH为5-10,且10 min发光强度80-120万;重复性试验、中间精密度试验的RSD,均符合测定要求。9批次待测参附注射液EC50值无显著性差异(41.07%,RSD<5%)。结论:参附注射液对费氏弧菌的毒性存在显著的浓度-效应关系,且不同批次之间成品EC50值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参附注射液不同批次之间质量波动性较小,生产工艺控制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tox技术 发光细菌 参附注射液 综合毒性
下载PDF
山银花、金银花微毒测试(Microtox)与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华桦 鄢良春 +5 位作者 吴诗惠 刘俐 罗茜 曾安琪 陈雏 赵军宁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2期219-224,共6页
目的:运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和基于Microtox(微毒)技术的生物综合毒性评价技术对比研究金银花醇提物和山银花醇提物的毒性大小,探索Microtox技术应用于中药毒性快速评价的可行性。方法:小鼠一次性灌胃给予不同浓度的金银花醇提物、山银... 目的:运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和基于Microtox(微毒)技术的生物综合毒性评价技术对比研究金银花醇提物和山银花醇提物的毒性大小,探索Microtox技术应用于中药毒性快速评价的可行性。方法:小鼠一次性灌胃给予不同浓度的金银花醇提物、山银花醇提物,观察并记录小鼠的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计算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利用Microtox技术测定金银花醇提物、山银花醇提物对发光菌发光强度抑制率,计算发光细菌半数抑制浓度(IC50),将2种毒性评价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小鼠灌胃金银花醇提物和山银花醇提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值分别为81.29 g生药/kg、91.0 g生药/kg。采用生物综合毒性评价技术测得对发光细菌的半数抑制率分别为0.0013 g生药/mL、0.0022 g生药/mL。结论:应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及基于Microtox技术的生物综合毒性评价测试金银花提取物和山银花提取物,2种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将Microtox技术用于金银花提取物和山银花提取物毒性的快速评价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2种毒性评价方法的相关程度还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山银花 microtox技术 急性毒性 综合毒性 安全性 发光细菌 生物评价
下载PDF
Microtox~毒性检测系统与给水水质预警 被引量:17
12
作者 张俊强 魏建军 +1 位作者 张杨 王玉环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79-80,共2页
介绍了供水系统中应急毒性检测技术的特点及其在给水水质预警中的重要性,重点说明了Microtox急检测系统的原理、应用及其优缺点。
关键词 应急毒性检测 给水安全 microtox检测技术
下载PDF
基于微小毒性检测的中药注射剂质量波动及安全风险预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鄢良春 华桦 +1 位作者 罗茜 赵军宁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189-2194,共6页
中药注射剂具有成分复杂、批间变异度大以及综合毒性、微小毒性、毒性物质及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等特点,急需在现行的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方法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对其质量一致性和临床应用风险的防控水平。Microtox(微毒)技术是以一种非致病... 中药注射剂具有成分复杂、批间变异度大以及综合毒性、微小毒性、毒性物质及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等特点,急需在现行的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方法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对其质量一致性和临床应用风险的防控水平。Microtox(微毒)技术是以一种非致病的发光细菌为指示生物,以其发光强度的变化为指标,测定环境中有害有毒物质的一种简单、快速的生物毒性检测手段。基于生物检定原理和原则,本文对Microtox技术应用于中药注射剂微小毒性检测的原则、内容、应用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和综述,以期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活性检定方法用于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波动检测及安全风险预警,提高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 微小毒性 microtox技术 质量波动 风险预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