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7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2+)/Mn^(2+)活化亚硫酸盐降解盐酸土霉素的机理研究
1
作者 贾艳萍 阴东旭 +2 位作者 徐静仪 张海丰 张兰河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7-658,共12页
盐酸土霉素常被用于治疗畜禽疾病,但是它不能被畜禽完全代谢,残留的盐酸土霉素进入水体危害水环境的健康。铁锰作为常见的过渡金属,通常以二价态活化亚硫酸盐来降解有机污染物,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但是单独的二价铁与二价锰氧化还... 盐酸土霉素常被用于治疗畜禽疾病,但是它不能被畜禽完全代谢,残留的盐酸土霉素进入水体危害水环境的健康。铁锰作为常见的过渡金属,通常以二价态活化亚硫酸盐来降解有机污染物,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但是单独的二价铁与二价锰氧化还原电势低,活化亚硫酸盐效果较差。本研究采用Fe^(2+)/Mn^(2+)共活化Na_(2)SO_(3)降解水中的盐酸土霉素,考察药剂用量、pH、溶解氧、氯离子、碳酸根及腐殖酸对Fe^(2+)/Mn^(2+)/Na_(2)SO_(3)体系降解盐酸土霉素的影响;通过焦磷酸盐实验、自由基淬灭实验和EPR实验分析Fe^(2+)/Mn^(2+)/Na_(2)SO_(3)体系中的活性物种;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识别盐酸土霉素的官能团及其降解中间产物的变化,推断盐酸土霉素的降解途径。结果表明:当Fe^(2+)/Mn^(2+)/Na_(2)SO_(3)浓度比为1∶4∶20(浓度分别为0.1、0.4和2 mmol/L)时,在反应45 min、pH为9.0条件下,盐酸土霉素的去除率和矿化率最高,分别达到94%和49%。随着溶解氧从9 mg/L下降至1.89 mg/L,盐酸土霉素去除率从94%下降至17%;氯离子、腐殖酸和碳酸根均对盐酸土霉素的降解产生抑制作用。Mn(Ⅲ)和SO_(4)·^(-)是降解盐酸土霉素的主要活性氧化剂,盐酸土霉素的降解经过电子转移、开环与酰基化等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2+)/Mn^(2+)/Na_(2)SO_(3)体系 盐酸土霉素 活化 自由基 氧化
下载PDF
Mn^(2+)促进Bacillus altitudinis LZP02生物膜形成
2
作者 单馨 黄东慧 +3 位作者 徐伟慧 王志刚 陈文晶 胡云龙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1-260,共10页
【目的】Bacillus altitudinis LZP02是一株水稻根际促生菌(PGPR),能定殖于水稻根部,形成生物膜,且Mn^(2+)对LZP02菌株生物膜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但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旨在探究Mn^(2+)对LZP02菌株生物膜形成的促进机制。【方法】采用结晶... 【目的】Bacillus altitudinis LZP02是一株水稻根际促生菌(PGPR),能定殖于水稻根部,形成生物膜,且Mn^(2+)对LZP02菌株生物膜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但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旨在探究Mn^(2+)对LZP02菌株生物膜形成的促进机制。【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进行生物膜定量分析、蒽酮-硫酸法测定胞外多糖产量、扫描电镜(SEM)观察LZP02菌株在水稻根际定殖情况、转录组学测序技术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EGs)。【结果】添加4 mmol/L Mn^(2+)和8 mmol/L Mn^(2+)显著提高了LZP02菌株的成膜能力和胞外多糖产量,扫描电镜发现4 mmol/L Mn^(2+)和8 mmol/L Mn^(2+)提高了LZP02菌株在水稻根际的定殖能力,随着Mn^(2+)浓度的增加,DEGs数量显著增多,其主要富集在芽孢形成、毒素代谢途径和双组分系统中。1 mmol/L Mn^(2+)和4 mmol/L Mn^(2+)处理组发现skf操纵子中基因的表达均上调。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在1 mmol/L Mn^(2+)和4 mmol/L Mn^(2+)处理组中LZP02菌体存在损伤。4 mmol/L Mn^(2+)处理组双组分系统中KinE和Spo0A基因均显著上调。【结论】Mn^(2+)通过“嗜食同类”和双组分系统中KinE基因激活Spo0A~P提高了菌株LZP02的成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illus altitudinis LZP02 生物膜 Mn^(2+)
下载PDF
Mn^(2+)掺杂Cs_(3)Cu_(2)I_(5)微晶的温和、快速溶液法合成
3
作者 严鑫鑫 胡扬香 +2 位作者 万凝 庞起 陈旖勃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5-382,共8页
在铜基金属卤化物Cs_(3)Cu_(2)I_(5)中掺杂Mn^(2+)是拓宽发光范围的重要途径,但是已报道的掺杂方法大多需要高温、惰性气氛、较长时间和专用设备等。本工作将CsI固体粉末直接投加至CuI和MnCl_(2)的氢碘酸溶液中,在较低温度(60℃)、空气... 在铜基金属卤化物Cs_(3)Cu_(2)I_(5)中掺杂Mn^(2+)是拓宽发光范围的重要途径,但是已报道的掺杂方法大多需要高温、惰性气氛、较长时间和专用设备等。本工作将CsI固体粉末直接投加至CuI和MnCl_(2)的氢碘酸溶液中,在较低温度(60℃)、空气条件下快速(3 min)合成Mn^(2+)掺杂Cs_(3)Cu_(2)I_(5)微晶,并测试了其结构和发光性能。通过系列对比实验,提出一种由反应物溶解度控制的“缓释生长-掺杂”机制,证实CsI固体粉末在高浓度氢碘酸中的缓慢溶解能够降低Cs_(3)Cu_(2)I_(5)晶体的生长速率,为Mn^(2+)的低温、可控掺杂提供有利的动力学条件。该方法为全无机金属卤化物体系的掺杂发光和掺杂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2+)掺杂 缓释生长-掺杂 Cs_(3)Cu_(2)I_(5)
下载PDF
羟基磷灰石的优化制备及其对Mn^(2+)的吸附性能
4
作者 聂家璇 张卫民 +1 位作者 卢琪愿 彭惠靖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146,共8页
使用共沉淀法,在不同pH、Ca/P摩尔比、陈化时间条件下制备羟基磷灰石(HAP),并根据其对Mn^(2+)的吸附性能获得制备HAP的优化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静态试验,研究了优化制备的HAP在溶液pH、投加量、反应时间以及Mn^(2+)初始浓度的影响下对... 使用共沉淀法,在不同pH、Ca/P摩尔比、陈化时间条件下制备羟基磷灰石(HAP),并根据其对Mn^(2+)的吸附性能获得制备HAP的优化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静态试验,研究了优化制备的HAP在溶液pH、投加量、反应时间以及Mn^(2+)初始浓度的影响下对Mn^(2+)的吸附性能,并结合吸附动力学模型和吸附等温模型分析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HAP的最佳制备条件为pH=10、摩尔比Ca/P=1.67、陈化时间24 h。当锰初始浓度5 mg/L、pH=7、HAP投加量1 g/L、反应时间360 min时,HAP对Mn^(2+)的吸附效果最好,其吸附量与去除率分别为4.97 mg/g和98.4%。HAP对Mn^(2+)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为多层化学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Mn^(2+) 优化制备 吸附性能
下载PDF
NaZH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Mn^(2+)的吸附性能
5
作者 容智尔 张卫民 +1 位作者 卢琪愿 彭惠靖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138,共10页
制备3%NaCl改性沸石负载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NaZH),采用摇瓶试验研究pH、材料投加量、Mn^(2+)初始浓度和反应时间对NaZH吸附Mn^(2+)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吸附动力学模型和吸附等温模型初步分析吸附机理。此外,应用SEM-EDS、BET、FTIR和XPS... 制备3%NaCl改性沸石负载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NaZH),采用摇瓶试验研究pH、材料投加量、Mn^(2+)初始浓度和反应时间对NaZH吸附Mn^(2+)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吸附动力学模型和吸附等温模型初步分析吸附机理。此外,应用SEM-EDS、BET、FTIR和XPS等表征手段进一步探究NaZH的材料性质及反应机理。结果表明,Mn^(2+)溶液pH=7、初始浓度5 mg/L、NaZH投加量2 g/L和反应时间240 min为最佳吸附条件,此时Mn^(2+)去除率和吸附量分别为99.25%和2.58 mg/g。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为多层化学吸附。表征结果显示,NaZH是羟基磷灰石包裹在沸石表面的复合材料,粗糙多孔,官能团丰富。NaZH主要以溶解-沉淀、离子交换和表面络合三种形式吸附Mn^(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ZH复合材料 Mn^(2+) 吸附性能 可渗透反应墙
下载PDF
Al_(2)O_(3)表面包覆增强K_(2)SiF_(6)∶Mn^(4+)荧光粉发光性能和湿热稳定性
6
作者 段凌岳 路万兵 +4 位作者 王智逾 赵金鑫 王大伟 刘海旭 于威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3-449,共7页
研究了粉末原子层沉积技术(ALD)在白光LED用K_(2)SiF_(6)∶Mn^(4+)(KSFM)红色荧光粉包覆和表面改性中的应用,以及对其结构特性、发光性能和湿热环境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ALD技术以三甲基铝作为前驱体、臭氧作为氧化剂,可以在K... 研究了粉末原子层沉积技术(ALD)在白光LED用K_(2)SiF_(6)∶Mn^(4+)(KSFM)红色荧光粉包覆和表面改性中的应用,以及对其结构特性、发光性能和湿热环境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ALD技术以三甲基铝作为前驱体、臭氧作为氧化剂,可以在KSFM表面形成氧化铝包覆层。X射线衍射、表面形貌分析表明,ALD处理过程不会影响KSFM荧光粉的晶相和形貌特征。发光光谱分析表明,由于氧化铝钝化特性还会增强KSFM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并且不改变其发光波长。相较于未经包覆的KSFM荧光粉,包覆层可以显著改善KSFM粉末的湿热环境稳定性,ALD包覆后样品的相对发光强度在85%湿度/85℃环境中老化处理24 h后仍能保持初始值的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_(2)SiF_(6)∶Mn^(4+) 红色荧光粉 表面改性 原子层沉积 湿热稳定性
下载PDF
新生成Ti(OH)_(4)沉淀物对水中Mn^(2+)的吸附机理研究
7
作者 薛莉娉 唐玉朝 +5 位作者 黄显怀 伍昌年 梁恒 胡伟 唐小斌 李卫华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30-537,共8页
采用氧化Ti^(3+)方法得到水合Ti(OH)_(4)絮体沉淀物,研究了以新生成Ti(OH)_(4)絮体作为吸附剂吸附去除水中Mn^(2+)的效率,分析了吸附热力学、动力学及吸附前后Ti(OH)_(4)絮体的ζ电位变化,研究了pH值和几种常见离子对该吸附的影响。结... 采用氧化Ti^(3+)方法得到水合Ti(OH)_(4)絮体沉淀物,研究了以新生成Ti(OH)_(4)絮体作为吸附剂吸附去除水中Mn^(2+)的效率,分析了吸附热力学、动力学及吸附前后Ti(OH)_(4)絮体的ζ电位变化,研究了pH值和几种常见离子对该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Ti(OH)_(4)絮体对Mn2+的吸附可以较好地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热力学结果显示,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值ΔGΘ为负值,吸附反应可自发进行;吸附可以较好地用Langmuir等温式描述,pH值为7.0和8.5时,计算的Qmax分别为58.8 mg/g、92.6 mg/g,但pH值为8.5时不能排除Mn2+通过形成沉淀而去除的途径。在试验的条件下,吸附反应进行较快,吸附很快达到准平衡,而且平衡吸附容量与最大吸附容量在数值上较为接近,吸附性质属于单分子层化学吸附。吸附容量还与Ti(OH)4絮体表面的ζ电位值有一定的相关性,ζ电位值越低其对Mn^(2+)的吸附容量越大,并且吸附前后体系pH值的变化值(△pH)和Mn^(2+)的去除率(%)呈正向相关。水中NO_(3)^(-)、SO_(4)^(2-)、H_(2)PO_(4)^(2-)和HCO_(3)^(-)等离子可以促进Ti(OH)4对Mn2+的吸附,Ca^(2+)则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而Na^(+)、K^(+)、Mg^(2+)、Cl^(-)等离子对吸附影响较小。Mn^(2+)的吸附机制实际上是静电吸引、表面配位、化学沉淀(高pH值时)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Ti(OH)_(4)沉淀絮体 Mn^(2+) 吸附
原文传递
降香黄檀幼苗在重度Mn^(2+)胁迫下不同时期的光响应
8
作者 杨红兰 黄秋婵 +3 位作者 李晓东 梁海红 甘宁 冯守富 《生物化工》 CAS 2023年第3期11-16,共6页
研究降香黄檀幼苗在重度Mn^(2+)(50 mg/kg)胁迫下不同时期的光响应特性,阐明其在逆境下光合特性的适应和生理响应,为降香黄檀幼苗栽培技术、珍贵园林植物资源的引种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利用YX1102便携式光合仪分别在胁迫初期(14 d)和后... 研究降香黄檀幼苗在重度Mn^(2+)(50 mg/kg)胁迫下不同时期的光响应特性,阐明其在逆境下光合特性的适应和生理响应,为降香黄檀幼苗栽培技术、珍贵园林植物资源的引种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利用YX1102便携式光合仪分别在胁迫初期(14 d)和后期(28 d)测定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叶片光合有效辐射(PAR)、空气相对湿度(RH)以及大气CO_(2)浓度(Ca)光合日变化参数。结果表明,在重度Mn^(2+)胁迫下,降香黄檀幼苗Tr、Gs、Pn日均值较CK均有所下降,而Ci日均值均高于CK组;在胁迫初期和后期Ci日均值分别比CK组高0.4%和10.8%;随着胁迫时间的推移,实验组Pn值从早上正值变化至基本处于负值。可见,重度Mn^(2+)胁迫会抑制降香黄檀幼苗光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香黄檀幼苗 Mn^(2+)胁迫 光响应
下载PDF
CaTiF_(6)·2H_(2)O:Mn^(4+)窄带红色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及其高显指暖白光LED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陈孔岚 张学亮 +4 位作者 宋恩海 周亚运 袁健 樊婷 邓婷婷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9-270,共12页
报道了一种新型的Mn^(4+)掺杂水合六氟钛酸钙CaTiF_(6)·2H_(2)O:Mn^(4+)红色荧光粉,详细研究了基质的结构转变和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及高显色指数(显指)暖白光LED应用。CaTiF_(6)·2H_(2)O:Mn^(4+)在130~200℃间脱水转化为CaTiF_(... 报道了一种新型的Mn^(4+)掺杂水合六氟钛酸钙CaTiF_(6)·2H_(2)O:Mn^(4+)红色荧光粉,详细研究了基质的结构转变和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及高显色指数(显指)暖白光LED应用。CaTiF_(6)·2H_(2)O:Mn^(4+)在130~200℃间脱水转化为CaTiF_(6):Mn^(4+),荧光光谱发生改变,重新吸附水分子可恢复到CaTiF_(6)·2H_(2)O:Mn^(4+),发光性能不可逆。重要的是,该荧光粉在较长波626 nm和635 nm处分别发射锐线极强的零声子线(ZPL)和ν6振动峰,色坐标为(0.701,0.299),更接近人眼敏感的红光边界650 nm(色坐标x~0.72,y~0.28),有助于提高暖白光LED的显色指数、拓宽背光源的色域。晶体结构和晶体场强度计算指出,Mn^(4+)在CaTiF_(6)·2H_(2)O:Mn^(4+)中占据低对称性的格位,所受到的晶体场强度较弱,Mn—F键的共价性较强。另外,通过表面疏水化显著提升了荧光粉耐湿性能,共掺小离子半径的Si^(4+)增强了荧光粉发光热稳定性。以CaTiF_(6)·2H_(2)O:Mn^(4+)作为红光成分,获得了高显色指数(R_(a)=90,R_(9)=68)的暖白光LED,在高品质的暖白光照明中具有潜在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4+)掺杂氟化物 CaTiF_(6)·2H_(2)O:Mn^(4+) 极强零声子线 高显色指数 暖白光LED
下载PDF
包含Mn^(2+)离子的钙钛矿材料:合成、发光性质与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大誉 连洪洲 林君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3-436,共24页
锰离子是发光材料家族中最重要的激活剂离子之一。锰离子无论是作为掺杂离子还是作为基质材料,都可以提高卤化物钙钛矿的发光性能。但是合成的驱动力不同,发光稳定性也不同;由于结合能和形成能的改变,热稳定性和环境稳定性也随之改变。... 锰离子是发光材料家族中最重要的激活剂离子之一。锰离子无论是作为掺杂离子还是作为基质材料,都可以提高卤化物钙钛矿的发光性能。但是合成的驱动力不同,发光稳定性也不同;由于结合能和形成能的改变,热稳定性和环境稳定性也随之改变。锰离子的发光机理相对清晰明了。基质的激子发射和瞬态光导致晶格缺陷引起的自陷态发射也可能参与锰离子的发光机制。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结构的锰掺杂卤化物钙钛矿和锰基卤化物钙钛矿的发光机理,重点是锰离子的掺杂驱动力和掺杂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离子 卤化物钙钛矿 掺杂驱动力 掺杂策略
下载PDF
Mn^(2+)催化亚硝酸氧化破坏H_(2)C_(2)O_(4)机理研究
11
作者 郝帅 李斌 +4 位作者 李先俊 刘占元 刘敏 蒋冬梅 夏良树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9-477,共9页
为明确硝酸溶液中以Mn^(2+)作催化剂时,亚硝酸氧化破坏H_(2)C_(2)O_(4)的具体化学行为和反应机理,本文考察了在硝酸和硫酸体系中以Mn^(2+)作催化剂时亚硝酸氧化H_(2)C_(2)O_(4)的差异、Mn^(2+)与草酸络合对亚硝酸氧化Mn(Ⅱ)到Mn(Ⅲ)的... 为明确硝酸溶液中以Mn^(2+)作催化剂时,亚硝酸氧化破坏H_(2)C_(2)O_(4)的具体化学行为和反应机理,本文考察了在硝酸和硫酸体系中以Mn^(2+)作催化剂时亚硝酸氧化H_(2)C_(2)O_(4)的差异、Mn^(2+)与草酸络合对亚硝酸氧化Mn(Ⅱ)到Mn(Ⅲ)的作用以及Mn(Ⅲ)破坏H_(2)C_(2)O_(4)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获得了具体的催化反应历程,推测了反应机理。结果表明,亚硝酸在催化反应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加入亚硝酸可有效消除反应初期存在的诱导期;反应过程中,溶液中游离的Mn^(2+)与H_(2)C_(2)O_(4)络合生成了MnC_(2)O_(4),而作为配体的草酸降低了Mn(Ⅱ)被氧化到Mn(Ⅲ)的反应活化能,使得亚硝酸能氧化MnC_(2)O_(4)并生成[Mn(C_(2)O_(4))_(3)]^(3-),Mn(Ⅲ)会将所络合的草酸氧化生成·OOC—COOH并被还原成Mn(Ⅱ),·OOC—COOH在酸性溶液中稳定性差,会迅速分解并释放出还原性物质,最终实现了H_(2)C_(2)O_(4)的氧化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_(2)C_(2)O_(4) Mn^(2+) 亚硝酸 催化氧化 EPR 自由基
下载PDF
Mn^(2+)掺杂CsCdCl_(3)微米晶发光性能及其LED应用
12
作者 王瑞 张铭 +8 位作者 程宋玉 曾敏 周莉 魏立杰 李根 杨柳 胡永明 顾豪爽 李岳彬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60-1569,共10页
全无机镉基金属卤化物CsCdCl_(3)因其独特的三维晶体结构而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宽带自陷激子(Selftrapped excitons,STEs)发射和丰富的离子掺杂格位,在固态照明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基于八面体畸变的STEs辐射复合的发光效率较低。... 全无机镉基金属卤化物CsCdCl_(3)因其独特的三维晶体结构而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宽带自陷激子(Selftrapped excitons,STEs)发射和丰富的离子掺杂格位,在固态照明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基于八面体畸变的STEs辐射复合的发光效率较低。本文采用简单的室温溶液法制备了一系列Mn^(2+)离子掺杂的六方相CsCdCl_(3)∶x%Mn微米晶。在254 nm紫外光激发下,Mn^(2+)掺杂的样品发出明亮的橙黄光,发射峰位于598 nm处,半峰宽为75 nm,荧光量子产率最高达99.1%。稳态和瞬态荧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Mn^(2+)掺杂CsCdCl_(3)微米晶的宽光谱发射源自基质的STEs和Mn^(2+)离子的d-d跃迁。同时,该材料还具备优异的空气、热、水稳定性。我们进一步将CsCdCl_(3)∶5%Mn^(2+)荧光粉、商用荧光粉、深紫外或蓝光LED芯片封装成两种白光发光二极管器件,色度坐标分别为(0.36,0.35)和(0.40,0.36),显色指数分别高达91和83,有望成为新一代发光材料用于照明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CdCl_(3) Mn^(2+)掺杂 发光性能 发光二极管
下载PDF
采用生物净化滤柱同步降低COD_(Mn)并去除NH^(+)-N、Mn^(2+)的启动过程研究
13
作者 梁雄伟 程修文 +1 位作者 于少鹏 孟博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5-270,共6页
采用生物净化滤柱降低微污染水源水中的COD_(Mn)并去除NH-N、Mn^(2+),考察净化启动过程中以及沿程的CODMn、P(NH_(4)^(+)-N)、p(Mn^(2+))变化.结果表明,在71d时,出水中的CODMnp(NH_(4)^(+)-N)、p(Mn^(2+))均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采用生物净化滤柱降低微污染水源水中的COD_(Mn)并去除NH-N、Mn^(2+),考察净化启动过程中以及沿程的CODMn、P(NH_(4)^(+)-N)、p(Mn^(2+))变化.结果表明,在71d时,出水中的CODMnp(NH_(4)^(+)-N)、p(Mn^(2+))均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并且COD_(Mn)最先达标,生物除锰效果受到NH_(4)^(+)-N氧化过程中产生的NO,-N的影响.净化的沿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净化启动的进行,CODMm的降低率和NHt-N的去除率逐渐提高,稳定阶段CODMn、NH_(4)^(+)-N主要在0~0.4m段去除.净化启动初期Mn的去除主要依靠锰砂的吸附,当吸附饱和后,出水处p(Mn^(2+))逐渐升高;当NO,-N被全部氧化后,Mn的去除率快速提高;稳定阶段,Mn^(2+)主要在0~0.4m段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D_(Mn) NH_(4)^(+)-N Mn^(2+) 生物净化滤柱 微污染水源水
原文传递
活性炭电极的改性及对Co^(2+),Mn^(2+)和Ni^(2+)的电吸附性能
14
作者 陈佳琪 程晚亭 +4 位作者 温秋慧 韩静茹 马福秋 颜永得 薛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3-162,共10页
以商用活性炭(AC)为原料,分别采用磷酸和氢氧化钠改性的方法制备了两种不同的改性活性炭电极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Brunauer-Emmett-Teller(BET)测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以商用活性炭(AC)为原料,分别采用磷酸和氢氧化钠改性的方法制备了两种不同的改性活性炭电极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Brunauer-Emmett-Teller(BET)测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以及电化学分析方法,对改性前后活性炭材料的表面性质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H_(3)PO_(4)改性使活性炭的孔隙分布更加密集,NaOH改性使活性炭表面的孔隙结构更加清晰均匀;H_(3)PO_(4)和NaOH改性均使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增加.循环伏安测试结果表明,改性前后活性炭电极在低扫描速率下均具备良好的双电层特性,并且两种改性处理均能提高活性炭电极的比电容;当扫描速率为5 mV/s时,未改性、H_(3)PO_(4)以及NaOH改性活性炭电极的比电容分别为36.51,77.25和85.19 F/g.电吸附实验结果证明,两种改性活性炭电极对Co^(2+),Mn^(2+)和Ni^(2+)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电吸附过程均更加符合Langmuir模型,在初始浓度、电压和pH相同的条件下,NaOH改性电极对Co^(2+),Mn^(2+)和Ni^(2+)具有更高的去除率和吸附容量,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6.84%,94.37%和96.90%,吸附容量分别为140.8,111.4和108.5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改性 电吸附 Co^(2+) Mn^(2+) Ni^(2+)
下载PDF
Mn^(2+)掺杂Mg/Al水滑石强化水中磷酸盐吸附性能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嫦欣 范钰婷 +3 位作者 黄丹 王一年 潘杰 程福龙 《山东化工》 CAS 2023年第6期218-221,共4页
由于磷酸盐过量引起的富营养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Mn^(2+)掺杂的Mg/Al/Mn三元类水滑石材料,实现了废水中磷酸盐的有效去除。采用X射线衍射(XRD)技术对Mg/Al/M... 由于磷酸盐过量引起的富营养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Mn^(2+)掺杂的Mg/Al/Mn三元类水滑石材料,实现了废水中磷酸盐的有效去除。采用X射线衍射(XRD)技术对Mg/Al/Mn类水滑石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吸附时间、初始磷浓度以及溶液pH值对磷酸盐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掺杂Mn^(2+)能增大类水滑石的层间距,有利于磷酸盐的吸附。Mg/Al/Mn类水滑石对磷酸盐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而吸附等温线适合用Langmuir模型描述。当Mn^(2+)占所有金属离子百分比为2.5%时,理论饱和吸附量最大,达到119.7 mg/g,约为Mg/Al水滑石的2倍。此外,Mg/Al/Mn类水滑石还具有宽的pH值适应范围(3~11)。以上结果表明Mg/Al/Mn三元类水滑石是一种有前途的吸附剂,可用于废水中磷酸盐的高效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2+) Mg/Al水滑石 磷吸附
下载PDF
己基咔唑衍生物电化学传感器制备及Mn^(2+)检测应用
16
作者 金美玉 吴比 +4 位作者 孙艳青 刘欣宇 周淑晶 栾芳 冯艳茹 《精细化工中间体》 CAS 2023年第2期51-57,共7页
采用vilsmeier甲酰化和羟醛缩合法合成N-己基咔唑衍生物,通过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化合物结构进行表征确证;采用滴涂法制备N-己基咔唑/r GO/GCE复合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曲线测试和阻抗测试进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检测Mn^(2+)。... 采用vilsmeier甲酰化和羟醛缩合法合成N-己基咔唑衍生物,通过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化合物结构进行表征确证;采用滴涂法制备N-己基咔唑/r GO/GCE复合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曲线测试和阻抗测试进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检测Mn^(2+)。结果表明HD4/r GO/GCE对Mn^(2+)电化学响应较好。在扫描速度50 m V/s、p H=4的优化条件下,Mn^(2+)浓度在2~200μmol/L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测限为0.298μmol/L(S/N=3)。选取最优修饰电极用于Mn^(2+)标准品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8.0%~101.0%。结果表明HD4/r GO/GCE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重复性和抗干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己基咔唑衍生物 复合电极 循环伏安 Mn^(2+)
原文传递
α/β-Zn_(2)SiO_(4)∶Mn^(2+)双相玻璃陶瓷制备与宽带可调控发光
17
作者 于曼 刘雪云 +1 位作者 郭海 肖芬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52-862,共11页
含单相纳米晶体的玻璃陶瓷尽管能够为激活离子提供良好的发光环境,然而因其晶体场环境较为单一,在构造多色、多模式以及超宽带发光的光功能材料时受到了一定限制。基于此,研发双相纳米晶复合玻璃陶瓷对拓展该类功能材料的应用领域具有... 含单相纳米晶体的玻璃陶瓷尽管能够为激活离子提供良好的发光环境,然而因其晶体场环境较为单一,在构造多色、多模式以及超宽带发光的光功能材料时受到了一定限制。基于此,研发双相纳米晶复合玻璃陶瓷对拓展该类功能材料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采用熔融淬火法在硅铝酸盐玻璃体系中成功析出了α-Zn_(2)SiO_(4)和β-Zn_(2)SiO_(4)纳米晶,通过调控Al_(2)O_(3)含量、热处理温度可以实现β-Zn_(2)SiO_(4)单相纳米晶向α/β-Zn_(2)SiO_(4)双相纳米晶共存的转变。进一步引入Mn^(2+),在285nm激发下,制得的玻璃陶瓷呈现可调谐的单带(~580nm)和连续双模(~530/580nm)发射,并且双宽带发光强度随Mn^(2+)浓度和热处理温度而可调变化,对应样品的发光颜色逐渐由橘黄色变为黄绿色。结合纳米晶体结构和光谱数据对Mn^(2+)可调控发光机理进行了解释。本研究结果对过渡金属离子掺杂双相玻璃陶瓷制备与可调宽带发光的基础研究及应用探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晶玻璃 双相纳米晶 锰离子 宽带发光
下载PDF
基于单元共取代策略调控Mn^(4+)/Pb^(2+)掺杂LaAlO_(3)荧光材料的晶格环境与发光性能研究进展
18
作者 卢思瑜 李思远 朱琦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88-2201,共14页
LaAlO_(3)属于典型的畸变钙钛矿结构,具有较低的声子能量、较宽的带隙和优异的结构稳定性,是一种优良的发光基质。Mn^(4+)和Pb^(2+)的发光性能与其所处的微观配位环境密切相关,可以通过调控晶格环境优化其发光性能。本文综述了调控Mn4+... LaAlO_(3)属于典型的畸变钙钛矿结构,具有较低的声子能量、较宽的带隙和优异的结构稳定性,是一种优良的发光基质。Mn^(4+)和Pb^(2+)的发光性能与其所处的微观配位环境密切相关,可以通过调控晶格环境优化其发光性能。本文综述了调控Mn4+的零声子线(Zero‐phonon line,ZPL)发射和Pb^(2+)的发光性能研究进展,系统探讨了单元共取代对晶体结构和Mn^(4+)、Pb^(2+)的发光性能的影响,详尽分析了激活离子的晶格环境与发光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AlO_(3) Mn^(4+) Pb^(2+) 单元共取代
下载PDF
Mn/TiO_(2)低温SCR催化剂钾中毒机理研究
19
作者 方鼎立 张成 +4 位作者 李君臣 谭鹏 马仑 方庆艳 陈刚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5-205,共11页
Mn/TiO_(2)具有良好的低温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Ox(SCR)的活性。烟气中存在的碱金属会从物理和化学上毒害催化剂导致Mn/TiO_(2)催化剂中毒失活。论文以暴露{101}面TiO_(2)为载体制备Mn/TiO_(2)催化剂,采用浸渍法制备K中毒催化剂,研究了Mn/... Mn/TiO_(2)具有良好的低温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Ox(SCR)的活性。烟气中存在的碱金属会从物理和化学上毒害催化剂导致Mn/TiO_(2)催化剂中毒失活。论文以暴露{101}面TiO_(2)为载体制备Mn/TiO_(2)催化剂,采用浸渍法制备K中毒催化剂,研究了Mn/TiO_(2)低温SCR催化剂钾中毒机理。实验发现,Mn/TiO_(2)催化剂脱硝效率随K中毒浓度增加而减少;新鲜Mn/TiO_(2)催化剂表面NH3-SCR反应由E-R和L-H机理共同控制;K吸附会导致催化剂比表面积降低,催化剂表面Mn4+、化学吸附氧比例降低,表面酸性位点数量减少,导致脱硝活性降低;同时K更易吸附在Mn顶位以及桥接O位附近,导致NO的吸附活化受到严重遏制,同时削弱NH3的吸附,使得L-H机理受到阻断,只能以E-R机理控制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SCR Mn/TiO_(2) 钾中毒 催化剂
下载PDF
掺杂Mn^(2+)软玉尾矿玻璃的制备及谱学特征
20
作者 陶隆凤 刘昶江 +2 位作者 刘淑红 史淼 韩秀丽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710-2714,共5页
软玉又称和田玉,是我国使用最早的一种天然玉石材料,深受国人喜爱。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金镶玉”奖牌,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元素,认识了和田玉,人们再一次兴起了对和田玉的追捧,市场需求量增加的同时导致尾矿堆积如山,在一定程度上,... 软玉又称和田玉,是我国使用最早的一种天然玉石材料,深受国人喜爱。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金镶玉”奖牌,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元素,认识了和田玉,人们再一次兴起了对和田玉的追捧,市场需求量增加的同时导致尾矿堆积如山,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浪费土地资源而且污染环境。开展软玉尾矿的高价值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软玉的主要矿物成分为透闪石,其化学式为[Ca_(2)Mg_(5)Si_(8)O_(22)(OH)_(2)],是一种典型的双链硅酸盐,可作为硅酸盐体系玻璃的重要天然矿物原料。采用熔融法将原料加热到1500℃保温2 h,取出熔融体倒入铁制模具中,然后在600℃中退火2 h,最后得到软玉尾矿玻璃。随着MnO含量的增加,软玉尾矿玻璃颜色逐渐加深,主要色调为棕黄色,透明,玻璃光泽,内部干净,无裂纹,折射率和介电常数逐渐减小,相对密度逐渐增大。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等测试技术获取了掺杂Mn^(2+)软玉尾矿玻璃的光谱学特征,并探讨了Mn^(2+)含量对软玉尾矿玻璃品质和颜色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Mn^(2+)软玉尾矿玻璃的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都出现了与气体分子有关1370和1500 cm^(-1)附近的谱峰;MnO含量为1%,样品Tb-3的红外光谱在450~500 cm^(-1)范围振动谱峰明显强于其他三个样品,拉曼特征峰最强,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出现差异,说明随着Mn^(2+)含量的增加,软玉尾矿玻璃的颜色加深,透明度降低,其内部结构中Si-O键能先增强然后减弱,当MnO含量为1%时,内部结构最致密。结合软玉尾矿化学成分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软玉尾矿玻璃的棕黄色,主要与Fe和Mn元素有关。由Fe^(2+)-Fe^(3+)对产生的电荷转移使得可见光在蓝紫区(400~460 nm)产生吸收峰,Mn^(2+)的最外层d-d电子跃迁使得可见光蓝绿区(480~550 nm)产生一宽吸收带,致使可见光中黄橙区透过率比较好,从而形成了棕黄色。研究基本确定了掺杂Mn^(2+)软玉尾矿玻璃的制备工艺和谱学特征,探讨了其应用前景,为软玉尾矿高价值利用提出了科学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田玉 透闪石 玻璃 谱学特征 Mn^(2+)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