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α-MoO_(3)/CuO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及其结构
1
作者 林静雯 舒江楠 +4 位作者 牛晓巍 王程欣 刘兴 黄嘉怡 臧艺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369-374,共6页
研究了α-MoO_(3)材料和α-MoO_(3)/CuO新型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及其结构,结果表明:α-MoO_(3)/CuO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优于α-MoO_(3)材料,在扫速10 mV·s^(-1)的条件下,α-MoO_(3)/CuO和α-MoO_(3)比电容分别为3.41和1.58 F·... 研究了α-MoO_(3)材料和α-MoO_(3)/CuO新型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及其结构,结果表明:α-MoO_(3)/CuO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优于α-MoO_(3)材料,在扫速10 mV·s^(-1)的条件下,α-MoO_(3)/CuO和α-MoO_(3)比电容分别为3.41和1.58 F·g^(-1),α-MoO_(3)/CuO的比电容是α-MoO_(3)的2.16倍;α-MoO_(3)/CuO在高频范围内具备良好的离子响应,有较好的导电性能;α-MoO_(3)/CuO在1、2、3 A·g^(-1)的电流密度下的电容量分别为125.48、55.50、28.32 F·g^(-1),α-MoO_(3)的电容量分别为55.64、22.31、10.75 F·g^(-1);SEM结果显示CuO颗粒比较均匀地分布在α-MoO_(3)上;XRD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结构中存在α-MoO_(3)和Cu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moo_(3)/CuO α-moo_(3) 复合材料 电化学 电容
下载PDF
对氨基苯磺酸修饰MoO_(3)/PPy复合材料室温下对氨气的监测
2
作者 丁宁宁 孙建华 +1 位作者 韦旭 孙丽霞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45-1253,共9页
氨气是一种有害的大气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开发低能耗、高性能的氨气实时监测系统势在必行。本工作以MoO_(3)和吡咯单体(Py)为原料,FeCl_(3)为氧化剂,对氨基苯磺酸(pABSA)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采用原位化学... 氨气是一种有害的大气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开发低能耗、高性能的氨气实时监测系统势在必行。本工作以MoO_(3)和吡咯单体(Py)为原料,FeCl_(3)为氧化剂,对氨基苯磺酸(pABSA)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采用原位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了pABSA修饰的MoO_(3)/聚吡咯(PPy)复合材料。通过不同手段对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探究了pABSA修饰对MoO_(3)/PPy复合材料气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ABSA-MoO_(3)/PPy复合材料在室温下对质量浓度1×10^(5)μg/L氨气的响应值为188%,为纯PPy(22%)的~8倍,并且表现出优异的选择性和稳定性。气敏性能提升归因于MoO_(3)与PPy之间形成的异质结以及pABSA的修饰使材料表面载流子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吡咯 moo_(3) 对氨基苯磺酸 氨气 气敏性能 电荷传输
下载PDF
基于水热合成法制备的MoO_(3-x)纳米槽SERS基底的特性研究
3
作者 舒敏 梁俊辉 +2 位作者 陈达 陈招 秦来顺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1-1068,共8页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可以快速检测微量分子,在医药材料分析、有害物残留、食品安全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而SERS对被检测物质的响应极限则取决于基底性能,并直接影响最终检测效果。本文着眼于增加基底的比表面积及其与被检测物之...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可以快速检测微量分子,在医药材料分析、有害物残留、食品安全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而SERS对被检测物质的响应极限则取决于基底性能,并直接影响最终检测效果。本文着眼于增加基底的比表面积及其与被检测物之间的光诱导电荷转移能力,通过简单的水热合成法成功制备出具有氧空位缺陷的MoO_(3-x)纳米槽。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对MoO_(3-x)纳米槽的电子结构、光学性质和表面化学环境进行了分析。使用MoO_(3-x)纳米槽作为SERS基底,对罗丹明6G(R6G)、结晶紫(CV)和玫瑰红B(RhB)三种有机染料分子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显示,其对R6G的检测极限可以达到10^(-10)mol/L,与同类型的半导体基底相比,它具有更好的拉曼增强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o_(3-x)纳米槽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微量分子检测 氧空位缺陷 光诱导电荷转移 R6G
下载PDF
α-MoO_(3)的结构形貌与其催化合成季戊四醇正辛酸酯的构效关系研究
4
作者 谭益凤 曹平 +3 位作者 李莹 马楷 王雨恒 李金桐 《分子催化(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53,I0003,I0004,共10页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一种用于季戊四醇(PER)和正辛酸(OTA)酯化合成季戊四醇正辛酸酯(POE)的α-MoO_(3)催化剂.采用XRD、SEM、XPS和FITR分析手段对α-MoO_(3)粉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焙烧温度对α-MoO_(3)的晶相结构、表观形貌及催化性...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一种用于季戊四醇(PER)和正辛酸(OTA)酯化合成季戊四醇正辛酸酯(POE)的α-MoO_(3)催化剂.采用XRD、SEM、XPS和FITR分析手段对α-MoO_(3)粉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焙烧温度对α-MoO_(3)的晶相结构、表观形貌及催化性能的影响显著.当焙烧温度达到450℃时,催化剂为正交晶面结构(021)和(110)同时择优取向的α-MoO_(3),样品表面光洁平整、大小均匀、分散性好,同时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T=200℃, t=4 h,酸醇摩尔比n(OTA)∶n(PER)=4.0∶1,催化剂用量n(α-MoO_(3)-450)∶n(PER)=0.005),PER转化率可达98.8%, POE的选择性可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moo_(3) 溶胶-凝胶法 焙烧温度 结构形貌 酯化反应
下载PDF
h‑MoO_(3)/SiO_(2)催化合成季戊四醇异辛酸酯
5
作者 谭益凤 曹平 +2 位作者 马楷 李金桐 王雨恒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55-2162,共8页
采用固相研磨法,制备了一系列h-MoO_(3)/SiO_(2)催化剂,这些催化剂用于季戊四醇(PER)和异辛酸(i-EHA)反应,合成季戊四醇异辛酸酯(POE),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N2吸附-脱附、扫描电镜(SEM)... 采用固相研磨法,制备了一系列h-MoO_(3)/SiO_(2)催化剂,这些催化剂用于季戊四醇(PER)和异辛酸(i-EHA)反应,合成季戊四醇异辛酸酯(POE),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N2吸附-脱附、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对催化剂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h-MoO_(3)负载量为15%的(200)晶面择优取向的h-MoO_(3)/SiO_(2)是合成POE的优良催化剂。适宜的反应工艺条件(ni-EHA/nPER=4.3,mh-MoO_(3)/SiO_(2)/mPER=0.003,T=220℃,t=4 h)下,酯化率可达90.83%,POE的选择性可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moo_(3)/SiO_(2) 晶面择优取向 季戊四醇 异辛酸 季戊四醇异辛酸酯
下载PDF
以稻壳为原料的介孔MoO_(3)/SiO_(2)制备及其氧化脱硫性能
6
作者 胡健 邓颖 +4 位作者 向晓蓉 李琴琴 程慧清 刘晓雪 李颢 《云南化工》 CAS 2024年第7期84-89,共6页
以稻壳为硅源和介孔模板,四水合钼酸铵为钼源,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MoO_(3)负载量的介孔MoO_(3)/SiO_(2)。通过XRD、UV-Vis、FT-IR和N 2吸附-脱附等温线的技术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低负载量的样品,MoO_(3)在载体... 以稻壳为硅源和介孔模板,四水合钼酸铵为钼源,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MoO_(3)负载量的介孔MoO_(3)/SiO_(2)。通过XRD、UV-Vis、FT-IR和N 2吸附-脱附等温线的技术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低负载量的样品,MoO_(3)在载体SiO_(2)上分散较好;高负载量的样品开始出现正交晶系的MoO_(3)晶体。样品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明显的介孔结构。采用二苯并噻吩(DBT)和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模拟油的氧化脱硫反应,评价了样品的催化性能,筛选出合适的催化剂为10%MoO_(3)/SiO_(2)。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DBT和4,6-DMDBT的转化率均为9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o_(3)/SiO_(2)催化剂 氧化脱硫 稻壳 介孔
下载PDF
质子电池负极材料W掺杂α-MoO_(3)的制备和研究
7
作者 马晓锋 邵钦君 陈剑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19-3333,共15页
质子带有一个正电荷,具有最小的离子半径和最轻的质量;并且氢元素在地球上的丰度较高,可充电的质子电池有望成为下一代新型储能二次电池。目前,常被用作质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有α-MoO_(3)、WO_(3)、TiO_(2)和MXenes等,尚存在放电比容量低... 质子带有一个正电荷,具有最小的离子半径和最轻的质量;并且氢元素在地球上的丰度较高,可充电的质子电池有望成为下一代新型储能二次电池。目前,常被用作质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有α-MoO_(3)、WO_(3)、TiO_(2)和MXenes等,尚存在放电比容量低、倍率性能差等问题。α-MoO_(3)是一种层内由[MoO_(6)]八面体双亚层组成、层与层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相连接的层状晶体化合物,3电子反应对应较高的理论比容量558 mAh/g,且嵌脱质子的电极电势较低,是最有应用前景的质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但是,在水系电解液中,当电池放电时,水合质子在α-MoO_(3)表面脱溶剂化可导致材料的晶格扭曲和坍塌,造成材料的可逆容量衰减。本工作首次合成了W掺杂的α-MoO_(3)材料。XRD和RAMAN结果显示,掺杂的W进入化合物的Mo位点形成了键能更高的W—O键,并增强了层间的Mo=O键。并且,W^(6+)的离子半径为0.60Å,较Mo^(6+)的0.59Å更大,W掺杂材料的层间距从未掺杂时的13.84Å增大到掺杂后的13.87Å。电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质子嵌入W掺杂的α-MoO_(3)的反应动力学得到明显提升,电极反应从由质子在材料中的固相扩散传质控制转变为由电极表面的转化反应控制为主。α-MoO_(3)和W_(0.035)Mo_(0.965)O_(3)材料分别以5 C(1 A/g)倍率进行充放电,可逆比容量分别为202.4 mAh/g和189.2 mAh/g。充放电循环600圈后,W_(0.035)Mo_(0.965)_(3)的容量保持率为83.0%,而α-MoO_(3)的仅为69.6%。当放电倍率提高至125 C(25 A/g)时,W_(0.035)Mo_(0.965)O_(3)材料仍表现出144.2 mAh/g的放电比容量,而α-MoO_(3)的放电比容量仅为90.7 mAh/g。最后,本工作以MnO_(2)为正极、W_(0.035)Mo_(0.965)O_(3)为负极、玻璃纤维纸为隔膜、2 mol/L H_(2)SO_(4)+1 mol/L MnSO_(4)为电解液组装了全电池。该电池以15 C倍率(3 A/g)放电的可逆比容量为177.0 mAh/g,循环4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3.8%。研究结果表明,W掺杂有效提高了α-MoO_(3)材料的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电池 α-moo_(3) 钨掺杂 负极
下载PDF
纳米花状MoO_(3−x)负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8
作者 侯雪阳 程帆 +3 位作者 阮苗 杜浩飞 张雪峰 方钊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3-834,共12页
三氧化钼(MoO_(3))由于自身理论比容量高、热稳定性好以及二维层状结构,成为目前广受关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但是,由于MoO_(3)自身的本征导电率低以及转换反应过程中严重的体积膨胀,限制了MoO_(3)的大规模应用。本文通过质子−... 三氧化钼(MoO_(3))由于自身理论比容量高、热稳定性好以及二维层状结构,成为目前广受关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但是,由于MoO_(3)自身的本征导电率低以及转换反应过程中严重的体积膨胀,限制了MoO_(3)的大规模应用。本文通过质子−电子共掺杂以及高能纳米化方式,在MoO_(3)中引入了氧空位和纳米花结构,制备了纳米花MoO_(3−x)材料,并将其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通过引入氧空位以及进行纳米化处理,有效改善了材料的导电性能,扩大了范德华间隙,缓冲了材料在长期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花MoO_(3−x)具有良好的锂离子存储性能,在2 A/g的电流密度下能够循环500圈,比容量能够达到591 mA∙h/g,显著高于以往报道的三氧化钼基负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钼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质子−电子共掺杂 氧空位 长循环稳定性
下载PDF
煅烧气氛对高V_(2)O_(5)含量V_(2)O_(5)-MoO_(3)/TiO_(2)脱硝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岳彦伟 黄力 +3 位作者 王素芹 徐顺 李金珂 王虎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7-264,共8页
采用浸渍—煅烧法制备了高V_(2)O_(5)含量的V_(2)O_(5)-MoO_(3)/TiO_(2)脱硝催化剂,考察了煅烧气氛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煅烧气氛对催化剂的化学组成影响不大;向煅烧气氛中引入O_(2)和H_(2)O可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N_... 采用浸渍—煅烧法制备了高V_(2)O_(5)含量的V_(2)O_(5)-MoO_(3)/TiO_(2)脱硝催化剂,考察了煅烧气氛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煅烧气氛对催化剂的化学组成影响不大;向煅烧气氛中引入O_(2)和H_(2)O可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N_(2)气氛下煅烧制备的催化剂,活性组分易团聚,导致还原性差,同时酸性和化学吸附氧含量最低,故其脱硝性能最差;催化剂的还原性、酸性、化学吸附氧含量随煅烧气氛中O_(2)含量增加而提高,脱硝性能也随之提高;于5%(φ)H_(2)O-空气气氛下煅烧制得的催化剂,在还原性、酸性和化学吸附氧含量的综合作用下,200~400℃的脱硝效率最高,N_(2)O生成量最少,同时SO_(2)转化为SO_(3)的转化率也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硝 V_(2)O_(5)-moo_(3)/TiO_(2) 煅烧气氛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
下载PDF
基于WO_(3)-MoO_(3)和TiO_(2)/CdS复合电极的光电致变色器件
10
作者 郑刘梦晗 夏团结 +1 位作者 杨继凯 彭兵兵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7-795,共9页
以导电玻璃为基底,通过水热法制备WO_(3)-MoO_(3)薄膜,采用循环伏安、计时电量、计时电流、电化学阻抗测试方法对其电致变色性能进行测试;通过水热法结合连续离子层沉积法制备了TiO_(2)/CdS复合薄膜,采用线性循环伏安、瞬态光电流、透... 以导电玻璃为基底,通过水热法制备WO_(3)-MoO_(3)薄膜,采用循环伏安、计时电量、计时电流、电化学阻抗测试方法对其电致变色性能进行测试;通过水热法结合连续离子层沉积法制备了TiO_(2)/CdS复合薄膜,采用线性循环伏安、瞬态光电流、透过率测试方法对其光电转换性能进行了测试。最后将性能最好的WO_(3)-MoO_(3)薄膜和TiO_(2)/CdS复合薄膜分别作为光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阴极、光阳极构建WO_(3)/MoO_(3)-TiO_(2)/CdS光电致变色器件。结果表明,与WO_(3)-TiO_(2)/CdS器件相比,WO_(3)/MoO_(3)-TiO_(2)/CdS光电致变色器件具有较大的光学调制范围(630nm处为41.99%)、更高的着色效率(35.787cm^(2)/C),且光电转换效率(0.126%)为WO_(3)-TiO_(2)/CdS器件(0.053%)的2.3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WO_(3) moo_(3) TiO_(2) 光电致变色器件 功能材料
原文传递
Identifying the enhancement mechanism of Al/MoO_(3) reactive multilayered films on the ignition ability of semiconductor bridge using a one-dimensional gas-solid two-phase flow model
11
作者 Jianbing Xu Yuxuan Zhou +3 位作者 Yun Shen Yueting Wang Yinghua Ye Ruiqi She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68-179,共12页
Energetic Semiconductor bridge(ESCB)based on reactive multilayered films(RMFs)has a promising application in the miniature and intelligence of initiator and pyrotechnics device.Understanding the ignition enhancement m... Energetic Semiconductor bridge(ESCB)based on reactive multilayered films(RMFs)has a promising application in the miniature and intelligence of initiator and pyrotechnics device.Understanding the ignition enhancement mechanism of RMFs on semiconductor bridge(SCB)during the ignition process is crucial for the engineering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initiator and pyrotechnics devices.In this study,a one-dimensional(1D)gas-solid two-phase flow igni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study the ignition process of ESCB to charge particles based on the reactivity of Al/MoO_(3) RMFs.In order to fully consider the coupled exothermic between the RMFs and the SCB plasma during the ignition process,the heat release of chemical reaction in RMFs was used as an internal heat source in this model.It is found that the exothermal reaction in RMFs improved the ignition performance of SCB.In the process of plasma rapid condensation with heat release,the product of RMFs enhanced the heat transfer process between the gas phase and the solid charge particle,which accelerated the expansion of hot plasma,and heated the solid charge particle as well as gas phase region with low temperature.In addition,it made up for pressure loss in the gas phase.During the plasma dissipation process,the exothermal chemical reaction in RMFs acted as the main heating source to heat the charge particle,making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charge particle,gas pressure,and gas temperature rise continuously.This result may yield 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 providing a universal ignition model for miniaturized ignition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nition enhancement mechanism 1D gas-solid two-phase flow Al/moo_(3)reactive multilayered films Semiconductor bridge Miniaturized ignition device
下载PDF
硝酸四氨合铜对n-Al/MoO_(3)纳米铝热体系反应特性的影响
12
作者 刘平 雷钫琴 +1 位作者 余杰 刘旭文 《爆破器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49,54,共7页
为了提高n-Al/MoO_(3)纳米铝热体系的增压能力,改善能量释放性能,合成了高能产气组分硝酸四氨合铜(TACN),并将TACN复合入n-Al/MoO_(3)体系中。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技术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形貌和微观结构。采用差示... 为了提高n-Al/MoO_(3)纳米铝热体系的增压能力,改善能量释放性能,合成了高能产气组分硝酸四氨合铜(TACN),并将TACN复合入n-Al/MoO_(3)体系中。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技术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形貌和微观结构。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DSC-TG)联用技术探讨了各体系的热反应路径。使用高速摄像机和密闭爆发器分析了纳米铝热体系的火焰增长与传播和压力输出特性,评估了TACN的加入对n-Al/MoO_(3)体系的能量释放速率和增压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Al/MoO_(3)体系中加入的TACN能够在铝热反应的温度前放热分解,有效活化纳米铝与金属氧化物间的界面,从而降低体系的初始反应峰温度。此外,TACN的加入显著增强了n-Al/MoO_(3)体系的能量释放和压力输出性能。当TACN的质量分数为6%时,n-Al/MoO_(3)体系的火焰增长速率和火焰传播速率分别增加了32%和30%,峰值压力和增压速率分别提高了26%和70%。综上所述,TACN可提升n-Al/MoO_(3)纳米铝热体系的压力输出,并调控体系的能量释放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l/moo_(3) 高能产气组分 纳米铝热剂 含能配合物
下载PDF
基于α-MoO_(3)超表面结构的古斯-汉欣位移
13
作者 金高 招月 周胜 《高师理科学刊》 2024年第3期71-75,84,共6页
提出利用中心光束原理和有限元仿真软件设计的双曲超表面结构.这种设计的目的是在保持高反射率的同时,实现对反射光束的古斯-汉欣位移(GH位移)的精确控制.仿真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入射光的入射角度和α-MoO_(3)厚度等参数,可以实现高反射... 提出利用中心光束原理和有限元仿真软件设计的双曲超表面结构.这种设计的目的是在保持高反射率的同时,实现对反射光束的古斯-汉欣位移(GH位移)的精确控制.仿真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入射光的入射角度和α-MoO_(3)厚度等参数,可以实现高反射率和GH位移的调控.此外,还研究了TE波或TM波入射和晶轴取向对GH位移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TE波入射时会出现显著的GH位移峰,并且可以通过改变晶轴方向来调整GH位移峰的位置.所设计的超表面结构对探索新型微纳光学器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表面 双曲超材料 α-moo_(3) 古斯-汉欣位移
下载PDF
Ⅱ/Z型Bi_(2)MoO_(6)/Ag_(2)O/Bi_(2)O_(3)异质结可见光催化降解四环素
14
作者 叶茂森 王耀 +3 位作者 许冰 王康康 张胜楠 冯建情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1-329,I0005-I0008,共13页
构建异质结能够有效抑制光催化剂中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快速复合。本研究采用水热法、煅烧法以及溶剂热法合成了Ⅱ/Z型Bi_(2)MoO_(6)/Ag_(2)O/Bi_(2)O_(3)异质结光催化剂,利用不同研究手段分析材料的组成、形貌以及光电化学性能。结果发现... 构建异质结能够有效抑制光催化剂中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快速复合。本研究采用水热法、煅烧法以及溶剂热法合成了Ⅱ/Z型Bi_(2)MoO_(6)/Ag_(2)O/Bi_(2)O_(3)异质结光催化剂,利用不同研究手段分析材料的组成、形貌以及光电化学性能。结果发现,复合材料的最佳组成为25%ABOBM(Ag_(2)O/Bi_(2)O_(3)和Bi_(2)MoO_(6)的质量比为1:4)。在可见光照射下25%ABOBM对四环素(TC)的降解效率可达85.6%,明显高于Ag_(2)O/Bi_(2)O_(3)和Bi_(2)MoO_(6),而且三次循环实验后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25%ABOBM光催化性能的提高可归因于Ag_(2)O、Bi_(2)O_(3)以及Bi_(2)MoO_(6)之间异质结的构建和特殊形貌的形成。自由基捕获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谱(EPR)结果表明,h+和·O2-在TC的降解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而·OH和1O2发挥着次要作用。实验还探索了相关光催化机理,并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对TC可能的降解路径进行了分析。本研究为双异质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有机污染物降解应用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_(2)moo_(6) Ag_(2)O Bi_(2)O_(3) 光催化降解 四环素 异质结
下载PDF
硅藻土/Bi_(2)MoO_(6)/g-C_(3)N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降解四环素的研究
15
作者 余峰 李斯琪 +2 位作者 袁家乐 钟韻童 郭文显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6-1244,共9页
采用新颖的热缩聚法制备得到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通过表面修饰钼酸铋、硅藻土进行改性得到硅藻土/Bi_(2)MoO_(6)/g-C_(3)N_(4)复合光催化材料。借助SEM(扫描电子显微镜),EDS(能谱仪),XRD(X射线衍射仪),FTI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采用新颖的热缩聚法制备得到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通过表面修饰钼酸铋、硅藻土进行改性得到硅藻土/Bi_(2)MoO_(6)/g-C_(3)N_(4)复合光催化材料。借助SEM(扫描电子显微镜),EDS(能谱仪),XRD(X射线衍射仪),FTI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UVV1SDR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PL(光致发光光谱仪),比表面积及孔径测试仪和电化学工作站等多种仪器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其降解废水中的盐酸四环素(TC)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硅藻土/Bi_(2)MoO_(6)/g-C_(3)N_(4)复合材料表现了良好吸附光催化协同作用和优异的稳定性。在可见光照射下反应120 min对TC的降解率最高达到了95.3%,比二元复合材料Bi_(2)MoO_(6)/g-C_(3)N_(4)的89.1%及纯g-C_(3)N_(4)的66.3%均有较大提升。本研究为吸附光催化协同处理水中抗生素类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_(2)moo_(6)/g-C_(3)N_(4) g-C_(3)N_(4)复合材料 硅藻土 光催化 盐酸四环素
下载PDF
NaGd(MoO_(4))_(2)∶Er^(3+),Yb^(3+)发光粉的合成与上转换发光性质
16
作者 韩昆伯 马晶 +1 位作者 漆加兴 李艳红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3-148,共6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系列NaGd(MoO_(4))_(2)∶Er^(3+),Yb^(3+)上转换发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上转换发光光谱仪等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合成的样品均具有四方晶系NaGd(MoO_(4))_(2)结构;pH对...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系列NaGd(MoO_(4))_(2)∶Er^(3+),Yb^(3+)上转换发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上转换发光光谱仪等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合成的样品均具有四方晶系NaGd(MoO_(4))_(2)结构;pH对样品的形貌有影响;980nm红外光激发下,NaGd(MoO_(4))_(2)∶Er^(3+),Yb^(3+)上转换发光粉显示来自于Er^(3+)的^(2)H_(11/2)→^(4)I_(15)和^(4)S_(3/2)→^(4)I_(15/2)跃迁产生的绿光发射和4I 9/2→4I 15/2跃迁产生的红光发射。比较各样品的发光强度和绿光/红光相对积分强度比,结果显示上转换发光强度和绿光/红光相对积分强度比与晶粒尺寸、晶粒表面形貌,以及Er^(3+)和Yb^(3+)掺杂浓度有关。讨论了可能的上转换发光过程,并计算了样品的色坐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Gd(moo_(4))_(2)∶Er^(3+) Yb^(3+) 发光粉 水热法 上转换发光
原文传递
基于Sm^(3+)敏化的红色荧光粉Na_(5)Y(MoO_(4))_(4)∶Eu^(3+)发光性能研究
17
作者 郭益升 胡正开 +1 位作者 白鑫 熊飞兵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5-251,共7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新型Na_(5)Y_(1-x)(MoO_(4))_(4)∶x Eu^(3+)(x=0~0.14)和Na_(5)Y_(0.9)-y(MoO_(4))_(4)∶0.1Eu^(3+),y Sm^(3+)(y=0~0.08)红色荧光粉,并对Na_(5)Y_(1-x)(MoO_(4))_(4)∶x Eu^(3+)(x=0~0.14)和Na_(5)Y_(0.9)-...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新型Na_(5)Y_(1-x)(MoO_(4))_(4)∶x Eu^(3+)(x=0~0.14)和Na_(5)Y_(0.9)-y(MoO_(4))_(4)∶0.1Eu^(3+),y Sm^(3+)(y=0~0.08)红色荧光粉,并对Na_(5)Y_(1-x)(MoO_(4))_(4)∶x Eu^(3+)(x=0~0.14)和Na_(5)Y_(0.9)-y(MoO_(4))_(4)∶0.1Eu^(3+),y Sm^(3+)(y=0~0.08)的物相结构、发光性能、热稳定性、荧光寿命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单掺Eu^(3+)的条件下,Na_(5)Y_(1-x)(MoO_(4))_(4)∶x Eu^(3+)(x=0~0.14)荧光粉在395nm紫外光激发下,发射出峰值波长在615nm的强红光,其掺杂浓度为x=0.1,样品的发光强度最高。进一步探究Sm^(3+)对Eu^(3+)在Na_(5)Y_(1-x)(MoO_(4))_(4)∶x Eu^(3+)(x=0~0.14)中的敏化增强作用。通过研究该样品不同Sm^(3+)掺杂浓度下的荧光发射谱,发现Sm^(3+)敏化增强的最佳掺杂浓度为y=0.04;相较于单掺Eu^(3+)的样品,Sm^(3+)敏化后的样品其发光强度为原来的113.8%。Sm^(3+)敏化后的样品存在能量传递现象,能量传递机制为Eu^(3+)与Sm^(3+)之间的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温度相关荧光发射谱实验结果表明Na_(5)Y_(0.86)(MoO_(4))_(4)∶0.1Eu^(3+),0.04Sm^(3+)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437K时荧光发射强度约为室温时的70%左右,而Na_(5)Y_(0.9)(MoO_(4))_(4)∶0.1Eu^(3+)在437K时的荧光发射强度约为室温时的68%左右。因此,Sm^(3+)敏化的Eu^(3+)掺杂Na_(5)Y(MoO_(4))_(4)荧光粉在白光LED领域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固相法 Na_(5)Y(moo_(4))_(4)∶Eu^(3+) Sm^(3+) 荧光粉 发光性能 能量传递 热稳定性
原文传递
Ag_(3)PO_(4)/GO/Bi_(2)MoO_(6)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用于尾矿废水中黄药的高效降解
18
作者 徐珊 袁澳铧 +2 位作者 张宁 段雨柔 任柳昕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430-434,共5页
用两步水热法合成了Ag_(3)PO_(4)/GO/Bi_(2)MoO_(6)三元复合材料。通过控制GO与Ag_(3)PO_(4)前驱体的添加量,制备出一系列不同负载比的Ag_(3)PO_(4)/GO/Bi_(2)MoO_(6)复合材料,以乙基黄药为目标降解物评价其光催化性能。同时采用FT-IR、... 用两步水热法合成了Ag_(3)PO_(4)/GO/Bi_(2)MoO_(6)三元复合材料。通过控制GO与Ag_(3)PO_(4)前驱体的添加量,制备出一系列不同负载比的Ag_(3)PO_(4)/GO/Bi_(2)MoO_(6)复合材料,以乙基黄药为目标降解物评价其光催化性能。同时采用FT-IR、SEM和UV-vis等手段表征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及光学性能。结果表明:与Bi_(2)MoO_(6)和GO/Bi_(2)MoO_(6)相比,Ag_(3)PO_(4)/GO/Bi_(2)MoO_(6)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显著提高,当GO添加量为5 mg、Ag_(3)PO_(4)前驱体添加量为8 mmol时,其光催化速率约为GO/Bi_(2)MoO_(6)的7.6倍,是Bi_(2)MoO_(6)的34.0倍。此外,同实验条件下,循环利用5次后Ag_(3)PO_(4)/GO/Bi_(2)MoO_(6)复合材料降解率仍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GO Bi_(2)moo_(6) Ag_(3)PO_(4)
下载PDF
双Z型异质结Bi_(2)MoO_(6)/Bi_(2)WO_(6)/Ag_(3)PO_(4)的光催化研究
19
作者 董玮 林莉 +3 位作者 顾怀章 罗云强 马平 李向阳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89,共9页
采用一锅水热法制备了片层花簇状Bi_(2)MoO_(6)/Bi_(2)WO_(6)复合物,并以其为载体,将Ag_(3)PO_(4)通过原位生长的方式沉积在其表面,设计出一种新型的Bi_(2)MoO_(6)/Bi_(2)WO_(6)/Ag_(3)PO_(4)复合双Z-scheme型结构的光催化剂,考察了复... 采用一锅水热法制备了片层花簇状Bi_(2)MoO_(6)/Bi_(2)WO_(6)复合物,并以其为载体,将Ag_(3)PO_(4)通过原位生长的方式沉积在其表面,设计出一种新型的Bi_(2)MoO_(6)/Bi_(2)WO_(6)/Ag_(3)PO_(4)复合双Z-scheme型结构的光催化剂,考察了复合催化剂在可见光下降解罗丹明B(RhB)的催化活性。研究表明,当Ag_(3)PO_(4)在复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5%时,复合催化剂在可见光下具有最佳的光催化活性,在120 min内对RhB的降解率高达99.15%。Bi_(2)MoO_(6)、Bi_(2)WO_(6)和Ag_(3)PO_(4)三者的协同作用有效提高了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所构建的双Z型异质结可改变光生电子的传输路径,进而促使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从而获得显著的光催化活性。根据捕获实验和能带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双Z-scheme型光催化剂的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双Z-scheme型异质结 Bi_(2)moo_(6)/Bi_(2)WO_(6)/Ag_(3)PO_(4)复合材料 可见光响应
下载PDF
LiBr/MoO_(3)/PE隔膜对锂硫电池循环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前 魏祎 贾洪声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69-1475,共7页
通过在聚乙烯(PE)隔膜上引入三氧化钼(MoO_(3))和溴化锂(LiBr)涂层制备LiBr/MoO_(3)/PE多功能复合隔膜,采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膜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通过循环伏安、电化学阻抗和充放电性能测试等方法研究涂覆修饰层后的Li... 通过在聚乙烯(PE)隔膜上引入三氧化钼(MoO_(3))和溴化锂(LiBr)涂层制备LiBr/MoO_(3)/PE多功能复合隔膜,采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膜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通过循环伏安、电化学阻抗和充放电性能测试等方法研究涂覆修饰层后的LiBr/MoO_(3)/PE隔膜对Li金属负极稳定性和锂硫(Li-S)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iBr提高了多硫化锂(LiPSs)的溶解度,MoO_(3)层对LiPSs具有化学吸附作用,可提高活性物质S的利用率,并抑制Li-S电池的穿梭效应;以LiBr/MoO_(3)/PE为隔膜的Li-Li对称电池在0.6 mA/cm^(2)的电流密度和1(mA·h)/cm^(2)的容量下稳定循环时间为1600 h,Li-S电池在0.2 C下的初始放电比容量可达1229.2(mA·h)/g,500次充放电循环后的比容量为628(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钼 溴化锂 LiBr/moo_(3)/PE隔膜 锂硫电池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