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5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反射地震成像揭示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Moho断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1
作者 程建 刘志伟 +5 位作者 赵文津 史大年 田涛 邓世广 张克强 张若渔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共15页
揭示班公湖-怒江(班怒)缝合带Moho(莫霍面)结构对于认识中特提斯洋壳俯冲和南羌塘坳陷成因具有重要地球动力学意义。基于横跨班怒缝合带的深反射地震数据(88°30′E),本文采用了中长波长静校正、噪声压制、优化叠加和叠前深度偏移(P... 揭示班公湖-怒江(班怒)缝合带Moho(莫霍面)结构对于认识中特提斯洋壳俯冲和南羌塘坳陷成因具有重要地球动力学意义。基于横跨班怒缝合带的深反射地震数据(88°30′E),本文采用了中长波长静校正、噪声压制、优化叠加和叠前深度偏移(PSDM)等地震处理技术,获得了深度域地震反射偏移剖面、层速度场和高分辨率Moho结构。由深度域剖面显示,班怒缝合带Moho位于地表以下65~80 km,呈不连续北向抬升趋势,指示在拉萨地块与南羌塘地块之间存在岩石圈上地幔断阶,最大阶步可达15 km。综合分析缝合带两侧的Moho形态认为,这些断阶受南侧拉萨地体的岩石圈上地幔以19.5°北倾俯冲与北侧南羌塘地块的上地壳抬升驱动,可能与深部存在局部熔融相关。班怒缝合带下的Moho结构表明,随着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特提斯洋闭合,南羌塘地体由边缘海沉积向前陆盆地转换,形成南羌塘坳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反射地震成像 叠前深度偏移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moho界面 南羌塘坳陷
下载PDF
北喜马拉雅构造带东部Moho形态研究:以接收函数3DCCP方法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春森 徐啸 +8 位作者 向波 郭晓玉 吴优 吴佳杰 罗旭聪 余嘉豪 仝霄飞 袁梓昭 林燕琪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7-67,共11页
正在进行的印度与欧亚板块陆陆碰撞研究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印度地壳与欧亚大陆地壳的深部构造接触关系仍存在较大争议。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选取当前Moho几何结构展布研究争议最大的北喜马拉雅构造带东部为重点研究区域,基于... 正在进行的印度与欧亚板块陆陆碰撞研究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印度地壳与欧亚大陆地壳的深部构造接触关系仍存在较大争议。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选取当前Moho几何结构展布研究争议最大的北喜马拉雅构造带东部为重点研究区域,基于布设的短周期密集台阵数据与公开的宽频带台站数据集,使用远震P波3DCCP叠加与改进的Moho拾取算法,获取了区域内高分辨率的3D Moho形态。综合前人接收函数2DCCP剖面、层析成像与大地电磁剖面等综合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共取得如下认识:(1)Moho深度从高喜马拉雅下方约60 km向北加深至雅江缝合带下方约70~75 km;(2)在雅江缝合带南部约28.9°N范围内出现东西向超120 km长的Moho深度突变带;(3)垂向上,该Moho埋深异常带两侧存在整体相反的Moho倾向和岩石圈热结构的差异,北倾的结构界面代表俯冲印度地壳前缘莫霍面几何结构,而南倾的则代表上覆的欧亚板块大陆地壳。综合研究分析表明,俯冲的印度地壳在北喜马拉雅构造带东部仅存在于雅江缝合带南侧,并没有越过雅江缝合带持续向北延伸。该种现象可能受控于两种作用:(Ⅰ)印度地壳俯冲前缘受南拉萨新生地壳的阻挡仅停留在雅江缝合带以南;(Ⅱ)该区域东构造结东侧印度大陆受到来自印度洋板块向东俯冲而发生顺时针转向拖曳。二者共同作用导致了北喜马拉雅构造带东部印度与欧亚大陆现今的地壳构造接触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喜马拉雅 接收函数 3DCCP 3D moho结构
下载PDF
Moho depth inversion in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high-precision gravity data 被引量:2
3
作者 HuiYou He Jian Fang +3 位作者 HePing Sun DongMei Guo ZhiXin Xue Jing Hou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CAS CSCD 2023年第4期487-498,共12页
The Tibetan Plateau(TP)is the youngest orogenic belt resulting from a continental collision on the Earth.It is a natural laboratory for studying continental dynamics,such as continental convergence,plate subduction,an... The Tibetan Plateau(TP)is the youngest orogenic belt resulting from a continental collision on the Earth.It is a natural laboratory for studying continental dynamics,such as continental convergence,plate subduction,and plateau uplift.Investigating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TP has always been a popular issue in geological research.The Moho i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crust and the mantle and therefor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Earth’s structure.Parameters such as depth and lateral variation,as well as the fine structure of the crust-mantle interface,reveal the lithospheric dynamics in the TP.Two methods are generally employed to study the Moho surface:seismic detection and gravity inversion.Seismic detec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high precision,but it is limited to a few cross-sectional lines and is quite costly.It is not suitable for and cannot be carried out over a large area of the TP.The Moho depth over a large area can be obtained through gravity inversion,but this method is affected by the nature of gravity data,and the accuracy of the inversion method is lower than that of seismic detection.In this work,a high-precision gravity field model was selected.The Parker-Oldenburg interface inversion method was used,within the constraints of seismic observations,and the Bott iteration method was introduced to enhance the inversion efficiency.The Moho depth in the TP was obtained with high precision,consistent with the seismic detection results.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hape of the Moho in the TP is complex and the variation range is large,reaching 60−80 km.In contrast with the adjacent area,a clear zone of sharp variation appears at the edge of the plateau.In the interior of the TP,the buried depth of the Moho is characterized by two depressions and two uplifts.To the south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the Moho inclines to the north,and to the north,the Moho depresses downward,which was interpreted as the Indian plate subducting to the north below Tibet.The Moho depression on the north side of the Qiangtang block,reaching 72 km deep,may be a result of the sou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lithosphere.The Moho uplift of the Qiangtang block has the same strike as the Bangong−Nujiang suture zone,which may indicate that the area is compensated by a low-density and low-velocity mant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Y moho Tibetan Plateau SGG-UGM-2(2159-order high-precision gravity field model)
下载PDF
A three-dimensional Moho depth model beneath the Yemeni highlands and rifted volcanic margins of the Red Sea and Gulf of Aden, Southwest Arabia
4
作者 Amin Noman Al Kadasi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3年第4期611-622,共12页
Knowing Moho discontinuity undulation is fundamental to understanding mechanisms of 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interaction, extensional tectonism and crustal deformation in volcanic passive margins such as the study are... Knowing Moho discontinuity undulation is fundamental to understanding mechanisms of 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interaction, extensional tectonism and crustal deformation in volcanic passive margins such as the study area,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ern corner of the Arabian Peninsula bounded by the Red Sea and the Gulf of Aden. In this work, a 3D Moho depth model of the study area is constructed for the first time by inverting gravity data from the Earth Gravitational Model(EGM2008) using the ParkerOldenburg algorithm. This model indicates the shallow zone is situated at depths of 20 km to 24 km beneath coastal plains, whereas the deep zone is located below the plateau at depths of 30 km to 35 km and its deepest part coincides mainly with the Dhamar-Rada ’a Quaternary volcanic field.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wo channels of hot magmatic materials joining both the Sana’a-Amran Quaternary volcanic field and the Late Miocene Jabal An Nar volcanic area with the Dhamar-Rada’a volcanic field. This conclusion is supported by the widespread geothermal activity(of mantle origin) distributed along these channels,isotopic data, and the upper mantle low velocity zones indicated by earlier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Earth gravitational model(EGM2008) moho discontinuity Mantle upwelling 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interaction Volcanic passive margin ISOSTASY Gulf of Aden Red Sea Arabian Peninsula
下载PDF
Influence of the Moho surface distribution on the oil and gas basins in China seas and adjacent areas
5
作者 Yimi Zhang Wanyin Wang +5 位作者 Linzhi Li Xingang Luo Dingding Wang Tao He Feifei Zhang Jing M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3期167-188,共22页
Owing to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national oil and gas resources,their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must be prioritized in China.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deep crustal structures,and Moho charact... Owing to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national oil and gas resources,their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must be prioritized in China.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deep crustal structures,and Moho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Therefore,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ation of the Moho surface depth undulation and hydrocarbon basins for the future prediction of their locations.The Moho depth in the study area can be inverted using the Moho depth control information,the Moho gravity anomaly,and the variable density distribution calculated by the infinite plate.Based on these results,the influences of Moho characteristics on petroleum basins were studied.We found that the Moho surface depth undulation deviation and crustal thickness undulation deviation in the hydrocarbon-rich basins are large,and the horizontal gradient deviation of the Moho surface shows a positive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the basin.The oil-bearing mechanism of the Moho basin is further discussed herein.The Moho uplift area and the slope zone correspon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fields.The tensile stress produced by the Moho uplift can form tensile fractures or cause tensile fractures on the surface,further developing into a fault or depression basin that receives deposits.The organic matter can become oil and natural gas under suitable chemical and structural conditions.Under the action of groundwater or other dynamic forces,oil and natural gas are gradually transported to the uplift or the buried hill in the depression zone,and oil and gas fields are form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good caprock.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ep structures and oil and gas basins as well as assist in the strategic planning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Seas and adjacent areas moho surface oil and gas basins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块东南缘地带Moho深度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任枭 徐志国 +2 位作者 杨辉 陈宏峰 邹立晔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089-4096,共8页
鄂尔多斯地块东南缘是主要的历史强震活跃区,曾经多次发生6级或以上的强烈地震,其边缘边界具有较强的地震活动性.本文利用该区域内分布的固定台站数据记录的大量远震体波波形资料,应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提取远震P波接收函数,由H-κ方法... 鄂尔多斯地块东南缘是主要的历史强震活跃区,曾经多次发生6级或以上的强烈地震,其边缘边界具有较强的地震活动性.本文利用该区域内分布的固定台站数据记录的大量远震体波波形资料,应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提取远震P波接收函数,由H-κ方法测定了各台站下方的Moho深度和Vp/Vs值.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东南缘的Vp/Vs值介于1.6~1.9之间.东缘的Moho深度介于33.4~45km之间,太原断陷盆地附近的Moho深度较浅,最浅处为33.4km;东部北段的延怀盆地、蔚县盆地、阳原盆地和南段的临汾盆地附近Moho深度变化不大,平均深度为40km.而在东缘东侧,因存在着山西断陷带,导致块体边缘的Moho深度要小于块体内部的Moho深度.块体南缘的Moho深度介于31.0~53.1km之间,自东段向西段Moho深度逐渐变大,从渭河盆地附近的31.0km增厚至秦岭造山带地段的53.1km.总之,鄂尔多斯地块东南缘地带的Moho深度和Vp/Vs值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块特征,块体内部结构比较稳定,东缘东段地壳结构相对一致,东缘东侧与西侧地壳深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山西断陷以东向西地壳厚度逐渐增厚,很好地对应了其地质构造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固定台站数据 moho深度 地质构造
下载PDF
接收函数方法估计Moho倾斜地区的地壳速度比 被引量:22
7
作者 张洪双 田小波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43-1252,共10页
造山带地区的复合力系作用往往使Moho界面发生变形,局部表现为倾斜状态.为了得到这些区域精确地壳速度比结构,本文基于H-κ方法发展了H-κ-θ方法.该方法不仅考虑了倾斜Moho层的响应,同时利用径向和切向接收函数信息,增加了对扫描的约束... 造山带地区的复合力系作用往往使Moho界面发生变形,局部表现为倾斜状态.为了得到这些区域精确地壳速度比结构,本文基于H-κ方法发展了H-κ-θ方法.该方法不仅考虑了倾斜Moho层的响应,同时利用径向和切向接收函数信息,增加了对扫描的约束.利用该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厚度和速度比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壳明显存在不均匀性,松潘—甘孜地体平均地壳厚度约为60 km,四川盆地西缘约为47 km,扬子地台约为43 km,三江块体和扬子地台东南缘已接近正常地壳厚度;松潘—甘孜地体与扬子地台相邻部位地壳平均地震波速度比(V_p/V_s)普遍偏高,且四川盆地西侧发现一绕盆地边缘的弧形高V_p/V_s异常区(>1.88),我们推测该异常可能由青藏高原向东逃逸的地壳流体受到高强度的四川盆地阻挡,在其西侧堆积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moho倾斜地区 青藏高原东南缘 地壳速度比
下载PDF
青藏东缘三维Moho界面的位场遗传算法反演 被引量:7
8
作者 柯小平 王勇 +1 位作者 许厚泽 胡小刚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0-104,共5页
针对波数域中Parker-Oldenburg位场迭代反演方法中存在向下延拓的问题,提出了利用改进的遗传算法进行三维Moho界面反演的位场遗传反演方法。通过模型试算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并利用该方法反演了青藏高原东缘三维Moho界面的分布。
关键词 moho 遗传算法 重力 反演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藏高原的Pn波速度和Moho面的起伏 被引量:23
9
作者 丁志峰 曾融生 吴大铭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S1期592-599,共8页
自1991年7月至1992年6月,中美合作在青藏高原架设了11个 PASSCAL 宽频带数字记录地震台站.其中7个分布于青藏公路沿线,其它的台站架设在青海的玛沁、玉树以及西藏的林芝和日喀则.本文所用的资料为这些台站在1991年下半年记录到的31个近... 自1991年7月至1992年6月,中美合作在青藏高原架设了11个 PASSCAL 宽频带数字记录地震台站.其中7个分布于青藏公路沿线,其它的台站架设在青海的玛沁、玉树以及西藏的林芝和日喀则.本文所用的资料为这些台站在1991年下半年记录到的31个近震事件.根据数字记录的特点,利用 SUN 计算机工作站中的地震分析软件包(SAC),用多种方法仔细辨认震相:将各台记录的地震图转换成地震剖面图.进行震相对比;将三分向地震记录进行旋转,在入射面内分析 P 波初动;从质点的运动轨迹辨别震相.利用高原东南部的林芝地震、羌塘块体西部的地震、台网北边的锡铁山和共和地震以及印度地震,分别计算它们的 Pn 波视速度.结果显示,青藏高原的 Pn 波速度变化不大,约为8.0 8.1km/s.这个数值接近于正常大陆地区地幔顶部的速度.我们还用首波的时间项方法研究青藏高原 Moho 界面的起伏情况.初步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 Moho 界面比较平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PN 波速度 moho 界面
下载PDF
利用Moho面起伏及地表地形数据反演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莫霍地形导纳法(MDDF)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亭 傅容珊 黄金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671-3680,共10页
区域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的确定对认识其力学性质及演化等动力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大陆地区有效弹性厚度的确定一直存在着争议.尽管Pérez-Gussinyé等2004年的研究消除了不同方法(自由空气导纳法和布格相关法)之间... 区域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的确定对认识其力学性质及演化等动力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大陆地区有效弹性厚度的确定一直存在着争议.尽管Pérez-Gussinyé等2004年的研究消除了不同方法(自由空气导纳法和布格相关法)之间的分歧,但其确定有效弹性厚度的误差仍然非常大.本文提出了利用Moho面起伏及地表地形反演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Moho地形导纳法(MDDF),并利用合成的地表地形和Moho面起伏模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传统的重力地形导纳法相比,使用Moho地形导纳法(MDDF)反演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能较好地提高反演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弹性厚度 岩石圈 moho面起伏 反演精度
下载PDF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深俯冲阶段陆表面、Moho和构造应力场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崔军文 王连捷 +1 位作者 唐哲民 史金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948-1955,1992,共9页
俯冲作用作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俯冲块体的运动速度和强度将是制约其形成和演化的重要构造因素,借助于板块俯冲作用的研究探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的形成过程,对研究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的形成机制和动力... 俯冲作用作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俯冲块体的运动速度和强度将是制约其形成和演化的重要构造因素,借助于板块俯冲作用的研究探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的形成过程,对研究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的形成机制和动力学建模,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俯冲作用最显观的构造效应是俯冲地块前缘陆表面和Moho的强烈下插,导致山前坳陷带的形成和陆壳的加积、增厚。数值模拟的初步研究表明,俯冲地块的平移速度与山前坳陷带的坳陷量和坳陷速度及Moho的下弯量和下弯速度大致呈正相关关系,表明两者是俯冲过程中重要的壳内活动性构造界面。俯冲块体作为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深俯冲作用的运动载体,俯冲块体内部构造界面的运移,间接反映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过程和运动速度的变化,数值模拟结果似乎表明陆表面和Moho有可能成为探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形成过程和深俯冲作用的重要标志。俯冲块体内部的构造应力场也是制约和影响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形成过程的重要构造因素之一,模拟计算表明,俯冲过程中俯冲地块的壳内应力场较为稳定,始终以挤压应力为主导,俯冲作用强度仅影响应力大小,而不改变壳内应力场的应力分布。可见,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基本形成于挤压构造应力场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俯冲作用 陆表面 moho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青藏高原Moho界面起伏样式对通道流模型的动力学响应——基于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2
作者 皮娇龙 滕吉文 杨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766-2776,共11页
青藏高原的高精度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发现:壳一幔边界(Moho)并非是一物理学上的"刚性"界面,它不仅起伏变化强烈,极为凹凸不平,而且被一系列规模不一,产状各异的深大断裂所切割,故必然会导致复杂的地表和深部物质运移动力学响... 青藏高原的高精度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发现:壳一幔边界(Moho)并非是一物理学上的"刚性"界面,它不仅起伏变化强烈,极为凹凸不平,而且被一系列规模不一,产状各异的深大断裂所切割,故必然会导致复杂的地表和深部物质运移动力学响应的复杂化.在常见的通道流模型中,一般均设定下地壳与上地幔之间为一平缓界面,在数值模拟工作中亦常简化为平滑的约束界面.为此,基于青藏高原实际资料提取的壳、幔介质平均速度模型,采用黏弹性数值模型讨论Moho界面起伏变换样式对通道流模型产生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通道流效应的影响仅限于小区域内,当Moho面存在起伏样式变化时,确会对通道流产生影响,Moho界面的起伏增强了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同步运动效应,但是其影响范围是有限的;(2)Moho界面起伏形态变化对地表和Moho界面水平位移产生的影响各异,在Moho界面发生错断的地方,呈现为地表水平位移开始发生明显加速减小的地方,即地表与深部介质水平位移解耦,模型深部动力学效应与地表的响应并非为局部性效应,而至少体现出区域性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流 青藏高原 moho 数值模拟 动力学响应
下载PDF
利用Moho地形导纳法(MDDF)反演中国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亭 傅容珊 黄金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77-1886,共10页
本文用数值实验方法验证了,在Moho地形导纳法(MDDF)中使用先由重力数据反演的Moho面相对起伏数据,能较传统的重力地形导纳法获得更高的反演精度.之后作者应用Moho地形导纳法(MDDF)反演获得了精度较高的中国大陆区域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本文用数值实验方法验证了,在Moho地形导纳法(MDDF)中使用先由重力数据反演的Moho面相对起伏数据,能较传统的重力地形导纳法获得更高的反演精度.之后作者应用Moho地形导纳法(MDDF)反演获得了精度较高的中国大陆区域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结果显示:(1)中国地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从东向西大体上呈阶梯状上升;(2)Te与岩石圈地震-热厚度、地表热流、上地幔顶部的地震波速度等数据密切相关;(3)在中国中东部,Te较低的区域以及Te的高低值转换带对应较强的地震活动性.但在西部,Te与地震活动性的相关性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弹性厚度 岩石圈 moho面起伏 反演精度
下载PDF
考虑沉积层重力改正的中国西部Moho面深度反演 被引量:5
14
作者 姜永涛 张永志 +2 位作者 王帅 焦佳爽 槐岩珂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7-261,333,共5页
首先研究了大型沉积盆地对地表重力异常的影响,然后基于Parker-Oldenburg迭代算法,利用经过沉积层改正的布格重力异常数据反演了中国西部的Moho面深度。结果表明,地壳浅层密度异常对地表重力异常和Moho面深度结果的影响较大,利用简化的... 首先研究了大型沉积盆地对地表重力异常的影响,然后基于Parker-Oldenburg迭代算法,利用经过沉积层改正的布格重力异常数据反演了中国西部的Moho面深度。结果表明,地壳浅层密度异常对地表重力异常和Moho面深度结果的影响较大,利用简化的三层沉积层模型,计算出的中国西部沉积盆地的重力异常改正最大可达25 m Gal,由此引起的Moho面深度可达2.2 km,Moho面深度最终计算结果与区域最新研究成果相符合,因此,利用重力异常反演Moho面深度时,应考虑沉积层的影响以提高反演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布格异常 moho面深度 Parker-Oldenburg迭代算法 中国西部
下载PDF
利用EGM2008重力数据反演中国大陆Moho深度 被引量:3
15
作者 玄松柏 申重阳 +1 位作者 谈洪波 李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09-311,317,共4页
利用EGM2008重力数据计算的布格重力异常,以CRUST1.0给出的壳-幔密度差为依据,通过重力反演获得中国大陆Moho起伏分布,所得的中国大陆Moho深度基本特征与以往研究基本一致。
关键词 moho深度 EGM2008 布格重力异常 CRUST1.0 重力反演
下载PDF
北京及邻近地区Moho面的深度分布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马林 郑斯华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13,共13页
利用北京台网38个台站记录的北京及其附近地区1990~1993年303个20级(唐山地区30级)以上地震,共3014条P波到时、666条Pn波到时及1135条S波到时资料,采用Horiuchi等(1982a;19... 利用北京台网38个台站记录的北京及其附近地区1990~1993年303个20级(唐山地区30级)以上地震,共3014条P波到时、666条Pn波到时及1135条S波到时资料,采用Horiuchi等(1982a;1982b)提出的“地壳二维深度结构”方法,研究了这一地区Moho面的深度分布特征,同时联合测定震源位置及P,S波台站校正值。另外,用华北台网(1993,1994年)的资料也进行了试算。结果表明:(1)Moho面的深度分布明显由西北向东及东南方向递减,即北部山区张家口附近最深,可达40~42km左右,北京地区为36~39km,而位于东部的秦皇岛、北戴河一带则约为28~30km,东南部约为30~32km;(2)在唐山附近有一以唐山为中心、东西向为长轴、南北向为短轴的近似椭圆形分布的界面(约1°×2°),该界面边界模糊,中心深度约为13~15km;(3)山区部分基岩裸露,凹陷区沉积岩层相对较厚,最厚约为62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深度结构 moho 台站校正值 地震 震源
下载PDF
Moho面扰动重力梯度信息的提取 被引量:1
17
作者 叶周润 柳林涛 梁星辉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09-615,624,共8页
在运用重力和重力梯度资料反演Moho面时,关键步骤之一即是从原始测量信号精确提取只包含该层面单一密度信息的扰动(异常)值。本文主要工作有:1为减小GEMMA Moho团队的点质量模型计算误差而采用正演精度更高的空间域Tesseroid单元体和频... 在运用重力和重力梯度资料反演Moho面时,关键步骤之一即是从原始测量信号精确提取只包含该层面单一密度信息的扰动(异常)值。本文主要工作有:1为减小GEMMA Moho团队的点质量模型计算误差而采用正演精度更高的空间域Tesseroid单元体和频谱域球谐分析与综合方法,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结果对比;2如何合理利用地壳先验模型资料。本文中最后提供了基于GOCO03S模型可以用于后续Moho面反演的重力梯度主对角线分量的全球扰动值,并对所有试验数据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CE moho 重力梯度提取
下载PDF
垂直重力梯度反演Moho面的频谱域公式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叶周润 柳林涛 +1 位作者 梁星辉 郎骏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76-483,共8页
通过求解引力相等原则下的Fredholm积分方程,可以得到不规则单一密度界面(Moho面)的起伏.本文充分参考了前人的理论研究,推导出扰动垂直重力梯度确定Moho面深度的频谱域表达式,该式具有二次项迭代精度.运用此公式进行了全球Moho面的恢... 通过求解引力相等原则下的Fredholm积分方程,可以得到不规则单一密度界面(Moho面)的起伏.本文充分参考了前人的理论研究,推导出扰动垂直重力梯度确定Moho面深度的频谱域表达式,该式具有二次项迭代精度.运用此公式进行了全球Moho面的恢复计算,并将该结果与CRUST1.0模型和GEMMA Moho模型进行了对比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重力梯度 moho面反演 频谱域公式
下载PDF
鄂尔多斯块体北缘及邻区Moho面深度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彦明 张国清 +1 位作者 陈婧 黄瑞滨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6年第6期1-8,共8页
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具有较强的地震活动性,其北缘是主要历史强震区。本文利用该区域分布的15个固定地震台和36个临时地震台记录的2009—2015年远震数据,应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提取远震P波接收函数,利用H—κ方法测定地震台站下方Moho面深... 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具有较强的地震活动性,其北缘是主要历史强震区。本文利用该区域分布的15个固定地震台和36个临时地震台记录的2009—2015年远震数据,应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提取远震P波接收函数,利用H—κ方法测定地震台站下方Moho面深度和V_P/V_S值。研究表明,鄂尔多斯块体北缘地壳结构横向变化剧烈,具有明显分块特征,块体内结构相对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moho深度 地壳结构 鄂尔多斯地块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适应于倾斜Moho面的H-κ-θ叠加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谭萍 陈赟 +3 位作者 孙维昭 李玮 唐国彬 崔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689-3700,共12页
地壳厚度、波速比或泊松比是研究地壳结构和性质的基本地震学参数,对于研究地壳组分特征及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经典H-κ叠加方法是利用远震接收函数资料求取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波速比最为简便高效的方法.但该方法隐含着Moho面是水平... 地壳厚度、波速比或泊松比是研究地壳结构和性质的基本地震学参数,对于研究地壳组分特征及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经典H-κ叠加方法是利用远震接收函数资料求取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波速比最为简便高效的方法.但该方法隐含着Moho面是水平界面的假设条件,意味着Ps转换波及后续多次波相对P波的走时主要取决于地壳厚度和纵横波速度,而忽略了界面产状的影响.理论模拟表明,如果不考虑Moho面的产状,特别是在Moho面倾角较大的情况下,利用经典H-κ叠加方法得到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会偏离实际模型,尤其会造成波速比的过高估计,从而影响到对地壳结构和性质的认知.为了解决Moho面倾斜条件下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求取问题,本文推导了界面倾斜条件下Ps转换波与后续多次波相对于直达P波的理论到时公式;基于经典H-κ叠加方法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可以同步求取地壳厚度-波速比-Moho面倾角的H-κ-θ叠加方法.通过理论模型测试,验证了该方法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将此方法应用于青藏高原南部Hi-CLIMB台阵资料,显示出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厚度 波速比 P波接收函数 H-κ叠加方法 倾斜moho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