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反射地震成像揭示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Moho断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1
作者 程建 刘志伟 +5 位作者 赵文津 史大年 田涛 邓世广 张克强 张若渔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共15页
揭示班公湖-怒江(班怒)缝合带Moho(莫霍面)结构对于认识中特提斯洋壳俯冲和南羌塘坳陷成因具有重要地球动力学意义。基于横跨班怒缝合带的深反射地震数据(88°30′E),本文采用了中长波长静校正、噪声压制、优化叠加和叠前深度偏移(P... 揭示班公湖-怒江(班怒)缝合带Moho(莫霍面)结构对于认识中特提斯洋壳俯冲和南羌塘坳陷成因具有重要地球动力学意义。基于横跨班怒缝合带的深反射地震数据(88°30′E),本文采用了中长波长静校正、噪声压制、优化叠加和叠前深度偏移(PSDM)等地震处理技术,获得了深度域地震反射偏移剖面、层速度场和高分辨率Moho结构。由深度域剖面显示,班怒缝合带Moho位于地表以下65~80 km,呈不连续北向抬升趋势,指示在拉萨地块与南羌塘地块之间存在岩石圈上地幔断阶,最大阶步可达15 km。综合分析缝合带两侧的Moho形态认为,这些断阶受南侧拉萨地体的岩石圈上地幔以19.5°北倾俯冲与北侧南羌塘地块的上地壳抬升驱动,可能与深部存在局部熔融相关。班怒缝合带下的Moho结构表明,随着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特提斯洋闭合,南羌塘地体由边缘海沉积向前陆盆地转换,形成南羌塘坳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反射地震成像 叠前深度偏移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moho界面 南羌塘坳陷
下载PDF
阴山山系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重力场与深部构造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谦身 滕吉文 +1 位作者 安玉林 张永谦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90-1598,共9页
阴山山系与鄂尔多斯盆地跨越不同的构造单元,是典型的盆、山耦合地带,且是构造活动强、弱的变异地域,了解该区地壳深部结构对与理解和认识盆山耦合地区的深部要素和深层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最新采集的高精度重力探测数据,... 阴山山系与鄂尔多斯盆地跨越不同的构造单元,是典型的盆、山耦合地带,且是构造活动强、弱的变异地域,了解该区地壳深部结构对与理解和认识盆山耦合地区的深部要素和深层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最新采集的高精度重力探测数据,通过重力正、反演拟合求得了延川—包头—满都拉剖面辖区的地壳密度结构,并结合已有的面积性区域重力探测数据反演了该区的Moho界面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系统地讨论了该区的深部地壳密度结构特征,为进一步深化认识该区的深部构造及其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力学方面的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山山系 鄂尔多斯 布格重力异常 密度结构 moho界面
下载PDF
克罗地亚测震学的发展和地震层析成像研究(英文)
3
作者 Marijan Herak Davorka Herak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08年第3期18-26,共9页
克罗地亚地球物理学家莫霍洛维奇在研究 1909 年 10 月 8 日克罗地亚地震的地震波走时特征时,首次发现了该地区的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后被命名"莫霍界面",简称 Moho 界面。1927 年,莫霍洛维奇又在地震记录中识别出了 S*震相,... 克罗地亚地球物理学家莫霍洛维奇在研究 1909 年 10 月 8 日克罗地亚地震的地震波走时特征时,首次发现了该地区的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后被命名"莫霍界面",简称 Moho 界面。1927 年,莫霍洛维奇又在地震记录中识别出了 S*震相,证实了在地壳内部还会存在另一个康拉德(Conrad)间断面。地震层析成像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为纪念莫霍洛维奇诞生 150 周年,莫霍界面发现 100 周年,特发此文,以兹纪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学家 莫霍洛维奇 moho界面 地震层析成像
下载PDF
华南大陆S波三维速度结构与郯庐断裂带的南延 被引量:16
4
作者 滕吉文 王光杰 +1 位作者 张中杰 胡家富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3期2492-2498,共7页
利用我国地震台站记录的Rayleigh波观测资料, 通过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进行数据处理, 获得了穿越我国东南及陆缘地区的Rayleigh波频散. 运用随机反演理论取得了东南大陆及陆缘地带4°×4°网格的纯路径频散数据. 在网格反... 利用我国地震台站记录的Rayleigh波观测资料, 通过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进行数据处理, 获得了穿越我国东南及陆缘地区的Rayleigh波频散. 运用随机反演理论取得了东南大陆及陆缘地带4°×4°网格的纯路径频散数据. 在网格反演的基础上求得了该区S波的三维速度结构. 同时结合该区人工地震深部探测速度结构剖面综合研究了该区构造格局与断裂延深和延伸. 研究结果表明: 华南大陆Moho界面埋深为30~40 km, 并由西向东逐渐减薄, 在陆缘与浅海地域为25~28 km, 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 上地幔低速层埋深为60~100 km, 变化幅度较大. 郯庐断裂跨过长江后在64~96分格(NS)和65~97分格(NS)之间地带向南延伸, 垂直错动幅度可达10 km, 可伸抵170 km左右的深处, 并在海南岛东侧附近潜入海域. 太行山-武陵山-苗岭-越北山区巨型重力梯度带南段深部Moho界面与软流层顶面均向南加深下倾, 并伸入海域. 它可能与郯庐断裂带汇合, 这条重力梯度带与郯庐断裂带均受到东西向潜伏构造的作用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面波 moho界面 地幔盖层 软流层 三维速度结构 郯庐断裂带 南延 华南大陆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东南缘地区的地壳结构 被引量:5
5
作者 陆一锋 徐鸣洁 +3 位作者 王良书 米宁 李华 于大勇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9-64,共6页
利用布置在鄂尔多斯东南缘地区的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资料数据,采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这一地区的地壳厚度和地壳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各台站下方的Moho震相可以被清楚地识别,Moho深度向东南方向逐渐变浅,从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的43km一直减小... 利用布置在鄂尔多斯东南缘地区的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资料数据,采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这一地区的地壳厚度和地壳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各台站下方的Moho震相可以被清楚地识别,Moho深度向东南方向逐渐变浅,从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的43km一直减小到邻近秦岭北缘的30km左右.地壳结构和Moho形态特征在横向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研究区可以分为4个部分:(Ⅰ)在鄂尔多斯块体内部,Moho平缓连续,深度在40km左右,具有稳定克拉通地壳的特征;(Ⅱ)渭河-山西地堑,Moho出现上隆,上隆幅度3km左右,地壳减薄,可能是由上地幔物质上涌引起的;(Ⅲ)熊耳-伏牛山地区,Moho平缓连续,深度在36~33km之间,往东南方向逐渐变浅,地壳结构相对简单;(Ⅳ)邻近秦岭北缘的的河淮盆地,Moho呈现出强烈的不连续特征,横向结构差异明显,平均深度约31km.另外,位于构造边界的两个台站(st11和st18)的下方,Moho呈现明显的不连续现象,可能受到边界断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东南缘地区地壳结构在横向上有很大的差异和变化,对研究鄂尔多斯东南缘地区不同块体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地壳结构 moho界面 H-κ叠加 CCP偏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