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0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ovel Hybrid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of Vehicular Crashes: Combining Moran’s Index and Getis-Ord G<sub>i</sub><sup style='margin-left:-7px;'>*</sup>Statistic 被引量:1
1
作者 Azad Abdulhafedh 《Ope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17年第2期208-221,共14页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s a measure of the correlation of an observation with other observations through space. Most statistical analyses are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values of observations are independent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s a measure of the correlation of an observation with other observations through space. Most statistical analyses are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values of observations are independent of one another.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violates this assumption, because observations at near-by locations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and hence, the consideration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s has been gaining attention in crash data modeling in recent years, and research have shown that ignoring this factor may lead to a biased estimation of the modeling parameters. This paper examines two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dices: Moran’s Index;and Getis-Ord Gi* statistic to measure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of vehicle crashes occurred in Boone County roads in the state of Missouri, USA for the years 2013-2015. Since each index can identify different clustering patterns of crashes, therefore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ew hybrid method to identify the crash clustering patterns by combining both Moran’s Index and Gi*?statistic.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 metho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number, extent, and type of crash clustering along roadw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oran’s index Getis-Ord Gi* Statistic Vehicle Crashes
下载PDF
中国农村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郭文强 谭乔阳 +1 位作者 雷明 许新强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7-96,共10页
运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中国农村碳排放量,结合核密度估计法和莫兰指数对农村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趋势及空间关联特征进行分析,借助STIRPAT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定量定性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做出预测。结果显示:2010—2020年中国农村碳排放强度... 运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中国农村碳排放量,结合核密度估计法和莫兰指数对农村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趋势及空间关联特征进行分析,借助STIRPAT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定量定性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做出预测。结果显示:2010—2020年中国农村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农村人均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中国区域内部存在多极化现象,空间正相关性逐渐加强,具有集聚和依赖性特征。农业生产中畜牧业是农村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预计未来农村碳排放强度将持续下降,农村人均碳排放量将逐步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时空演变 莫兰指数 STIRPAT模型 灰色预测
下载PDF
中国城市群市政基础设施水平综合评价——基于ARCGIS热点分析
3
作者 秦颖 孙彦亮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33-39,共7页
“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城市群内部公共设施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共治问题,对城市群基础设施水平研究可以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数据。基于5大城市群市政基础数据(2016-2020年),利用因子分析、莫兰指数、ArcGIS的热点分析工具剖... “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城市群内部公共设施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共治问题,对城市群基础设施水平研究可以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数据。基于5大城市群市政基础数据(2016-2020年),利用因子分析、莫兰指数、ArcGIS的热点分析工具剖析5大城市群基础设施水平。研究结果发现:珠三角城市群的基础设施水平最高,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内陆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较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城市群设施水平差距较大;城市群的空间集聚性明显,珠三角城市群基础设施水平属于“高高聚类”,成渝城市群属于“低低聚类”;基础设施资源配置方面存在分配不均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基础设施 莫兰指数 综合评价 热点分析
下载PDF
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的空间非均衡性及动态演进
4
作者 马海良 高洁 +1 位作者 金瑞琪 江骋宇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1期113-123,共11页
剖析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趋势、衡量其空间非均衡状态是推进能源革命及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文章根据2003—2020年我国各省市能源消费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法,探究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的空间非均衡性及动态演进特... 剖析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趋势、衡量其空间非均衡状态是推进能源革命及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文章根据2003—2020年我国各省市能源消费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法,探究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的空间非均衡性及动态演进特征。结果显示: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指数总体呈稳步上升的趋势,由2003年的5.298上升至2020年的5.862;2)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分布的空间非均衡性较弱,呈现先升后降态势,即泰尔指数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发展态势,区域间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越来越大;3)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效应现象,且近年来总体空间格局分布变化较小。江浙沪地区始终呈现高高聚集的特征,而西南和华中地区则处于弱弱聚集。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构建区域利益共同体,通过技术交流等多种方式互惠互助、合作共赢,共同促进能源低碳化发展;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破解落后高耗能产业的模式锁定和路径依赖;优化能源产业结构,积极推进能源消费转型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结构 空间非均衡性 动态演进 莫兰指数
原文传递
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
5
作者 马莉 唐蜜 赵草草 《安康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2-99,共8页
运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对西部地区12省2010-2021年区域经济差异进行相对差异的测定,通过莫兰指数对其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的分析。结果表明:2010-2021年一阶段泰尔指数分解结果中区域内差异的变化趋势和区域总体差异的变化... 运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对西部地区12省2010-2021年区域经济差异进行相对差异的测定,通过莫兰指数对其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的分析。结果表明:2010-2021年一阶段泰尔指数分解结果中区域内差异的变化趋势和区域总体差异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的变化趋势一致;从贡献率来看,西南地区的贡献率均大于西北地区的贡献率,这表明西南地区的区域协调更需要重视;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具有空间相关性且整体异质性范围小,H-H集聚区集中在陕西、重庆、宁夏等地区,L-L集聚区集中在青海、云南、西藏、广西等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 泰尔指数 基尼系数 莫兰指数
下载PDF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测度、时空差异及集聚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潇潇 李占风 郭本初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5-84,共10页
基于生态环境、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五个子系统构建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分析了2008—2017年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空间分布差异及集聚特征。结果显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水平的发展态势是逐渐向好... 基于生态环境、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五个子系统构建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分析了2008—2017年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空间分布差异及集聚特征。结果显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水平的发展态势是逐渐向好的,但其增幅差异大,大部分省份的增长率处于20%~30%,增幅最高的为湖北省;五个子系统的建设水平,基于省域视角10年间变动过程有所起伏,但总趋势向好。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除了资源环境方面外,其他四个子系统建设水平显著优于中、西部地区;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全局空间相关性,其空间效应显著,且其空间效应很大部分取决于8个局部地区的空间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COV-AHP法 moran’s I指数
下载PDF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与产业布局的空间关联性——基于Moran指数的解释 被引量:61
7
作者 袁冬梅 魏后凯 于斌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0-102,共13页
本文在对地区差距进行产业分解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统计的Moran指数分析方法,分析了1997-2008年间我国31省区市制造业和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结构特征与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东部与中西部制造业和服务业空间集聚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发展趋势,且... 本文在对地区差距进行产业分解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统计的Moran指数分析方法,分析了1997-2008年间我国31省区市制造业和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结构特征与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东部与中西部制造业和服务业空间集聚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发展趋势,且在极化区域内通过集聚的路径依赖与累积循环机制,影响地区差距的演变。尽管以上海为中心形成的强强集聚区产生了正向增长极效应,但这不足以短期内完全打破两极化发展的分化现象。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考虑到了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事实与趋势,发现服务业对地区差距的贡献日益强化并可能成长为主导因素。因此,从长远发展看,要缩小地区差距,应加快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三大增长极的辐射效应;同时,应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优势,优化投资环境,培育强势产业,积极加强与东部地区的产业分工合作,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增长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经济差距 moran指数 集聚效应 辐射效应
下载PDF
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指数和G系数对比研究 被引量:238
8
作者 张松林 张昆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3-97,共5页
研究了最常用的衡量全局空间自相关的指标:全局Moran指数和全局G系数,基于模拟的空间区域,设计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空间聚集方案进行计算,比较了两种指标的探测结果。得出的初步结论是:G系数探测高值聚集的能力强于低值聚集;当研究范围内... 研究了最常用的衡量全局空间自相关的指标:全局Moran指数和全局G系数,基于模拟的空间区域,设计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空间聚集方案进行计算,比较了两种指标的探测结果。得出的初步结论是:G系数探测高值聚集的能力强于低值聚集;当研究范围内同时存在高值和低值聚集时,G系数会受聚集区域规模的影响,当高值聚集区域和低值聚集区域规模相当时,G系数往往为正数,表明G系数对高值敏感;Moran指数主要受聚集区域规模的影响,随着空间聚集范围的扩展,Moran指数会明显增大。这些结论对于探测空间自相关模式时选择何种全局指标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 全局指标 moran指数 G系数
下载PDF
基于莫兰指数的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序分区——以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为例
9
作者 王翠婷 童童 +4 位作者 汤萌萌 江文娟 丁琪洵 王强 马友华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2,共10页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耕地质量的重要举措。为了使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高效地进行,以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为例,基于莫兰指数,结合耕地质量、灌溉排水能力的空间分布,以地块为最小单元划分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结...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耕地质量的重要举措。为了使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高效地进行,以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为例,基于莫兰指数,结合耕地质量、灌溉排水能力的空间分布,以地块为最小单元划分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结果表明:凤阳县耕地质量等级为中等,平均等级为4.367等;全县耕地质量等级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其中有73.45%的耕地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灌溉排水能力的可改善程度可分为1~9级,依据耕地质量等级的空间相关性和灌溉排水能力可改善程度,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序划分为优先建设区、次级建设区、后备建设区和暂不建设区,其中优先建设区为空间相关性为高-低(HL)型且灌溉排水能力可改善程度较大的区域。采用研究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案例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程度较大的区域均处于优先建设区和次级建设区。研究结果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选址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可为有序和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升耕地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 莫兰指数 建设时序 灌溉排水能力
下载PDF
空间自相关局部指标Moran指数和G系数研究 被引量:129
10
作者 张松林 张昆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34,共4页
研究了空间统计中最常用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Moran指数和G系数。基于模拟的空间区域,设计一些有代表性的空间聚集方案进行计算,比较两种指标的探测结果,得出局部G系数优于局部Moran指数的结论。
关键词 空间统计 空间自相关 局部指标 局部moran指数 局部G系数
下载PDF
基于PCA-DEA-Moran指数的科技金融发展效率评价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龙云飞 杨慧 朱艳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4-63,共10页
通过构建主成分分析、包络数据分析和Moran指数相结合的科技金融效率评价模型,运用2015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金融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对全国科技金融发展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科技金融效率相对较低,仅... 通过构建主成分分析、包络数据分析和Moran指数相结合的科技金融效率评价模型,运用2015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金融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对全国科技金融发展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科技金融效率相对较低,仅有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天津等地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效率较高,各地区科技金融效率呈现明显的区域不均衡发展态势。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应从创新科技金融产品、优化科技金融投资渠道、构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和推动科技金融区域间协调发展等方面提高整体科技金融发展效率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金融 效率评价 主成分分析 包络数据分析 moran指数
下载PDF
基于水体型生态指数的无锡市城区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12
作者 周寅桥 李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76-1490,共15页
水体是构成生态质量的重要指标,传统的城市生态质量评价方法通常掩膜了水体区域,忽略了水对生态质量的影响。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提供的2013、2015、2017、2019、2021年的Landsat8-OLI影像数据,利用信息熵权重法耦合水体丰... 水体是构成生态质量的重要指标,传统的城市生态质量评价方法通常掩膜了水体区域,忽略了水对生态质量的影响。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提供的2013、2015、2017、2019、2021年的Landsat8-OLI影像数据,利用信息熵权重法耦合水体丰度(SPWI)、比率植被指数(RVI)、归一化潜热指数(NDLI)、干度(NDSI)、热度(LST)构建水体型生态指数(WBEI),对江苏省无锡市城区2013-2021年生态质量进行时空变化分析,并利用Moran指数计算无锡市城区生态质量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果表明:(1)WBEI融合了水体对生态指数的影响,弥补了传统方法无法反映水体区域生态质量的不足,能更好地反映包含水体区域在内的城市生态质量;(2)2013-2021年,无锡市城区平均WBEI分别为0.4808、0.4416、0.5068、0.4471、0.4682,城区生态质量呈波动变化,总体呈小幅下降的趋势;(3)无锡市城区生态质量极好等级的面积减少67.5251km^(2),良好与一般等级增加76.8633km^(2),生态质量等级变好区域的面积大于变差区域的面积,变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侧锡山区城乡交界处及南侧滨湖区太湖周边地区,变差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梁溪区与新吴区;(4)五个年度的全局莫兰指数分别为0.6820、0.7002、0.6367、0.7007、0.6886,生态质量的空间聚类明显,且以高-高、低-低的聚类类型为主。说明无锡市城区内各区域之间的生态质量差异显著,同类空间聚集,主要表现为高质量区域之间相互聚集,低质量区域之间相互聚集,生态质量具有高度空间自相关性。本文基于WBEI实现水体型城市无锡城区的生态质量的快速检测,可为同类城市生态保护与环境监测提供方法借鉴与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型生态指数(WBEI) 莫兰指数(moran指数) 生态质量 无锡市城区
下载PDF
中国FDI区域性差异的Moran I指数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渝琳 李扬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共8页
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出东、中、西部区域非均衡分布的特征,已成为影响中国地区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通过引入Moran I指数,文章分析了中国FDI的区域聚集效应。在此基础上,借助邓宁的区位特定优势理论,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中国... 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出东、中、西部区域非均衡分布的特征,已成为影响中国地区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通过引入Moran I指数,文章分析了中国FDI的区域聚集效应。在此基础上,借助邓宁的区位特定优势理论,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中国FDI区域差异性的动态原因,并将其归结为数量因子和质量因子的影响。外资流入东部地区的原因是其质量因子的区位优势,并且质量因子在后期超越了数量因子成为东部地区吸引FDI的主要因素,而中西部地区吸引FDI的主要区位优势还是其数量因子。因此,中国在外资政策导向上更应注重对"质"的把握,实现从数量型FDI到质量型FDI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ran I指数 FDI 区域差异性
下载PDF
北京市医疗市场竞争现状及空间相关性分析
14
作者 孙新月 王雨 +2 位作者 冯星淼 吕博 孟开 《中国医院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分析2015—2019年北京市医疗市场竞争现状以及空间自相关性。方法采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HHI)计算北京市16个区市场竞争程度,并采用莫兰指数计算医疗市场竞争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果除出院人次HHI,2... 目的分析2015—2019年北京市医疗市场竞争现状以及空间自相关性。方法采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HHI)计算北京市16个区市场竞争程度,并采用莫兰指数计算医疗市场竞争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果除出院人次HHI,2015—2019年北京市16个医疗市场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床位数、总诊疗人次HHI均值在0.2~0.4之间,呈下降趋势,且HHI的空间全局莫兰指数均小于0,医疗市场竞争程度呈现空间负相关关系。结论北京市医疗市场竞争态势加强,城郊区竞争差距较大,且相邻市场竞争存在互斥现象。建议加强医院差异化发展,强化区域间均衡布局,以跨区域医疗联合体等带动低竞争力市场,形成正向外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市场 竞争现状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莫兰指数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Moran’s I指数的水稻面积变化空间自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玲 单捷 +2 位作者 毛良君 黄晓军 王志明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60-1065,共6页
本研究基于遥感影像获取了2011-2015年江苏省淮安区水稻面积,在乡镇区划和2 km规则网格的基础上,用Moran’s I指数分析了2011-2015年水稻逐年空间变化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淮安区水稻面积变化有聚集现象,2012年有4个聚集区,2013年有... 本研究基于遥感影像获取了2011-2015年江苏省淮安区水稻面积,在乡镇区划和2 km规则网格的基础上,用Moran’s I指数分析了2011-2015年水稻逐年空间变化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淮安区水稻面积变化有聚集现象,2012年有4个聚集区,2013年有3个聚集区,2014年和2015年有6个聚集区;聚集区仅为乡镇行政区划单元的部分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卫星遥感 moran’s I指数 网格
下载PDF
西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区域差异及空间相关性分析
16
作者 程振博 张洪宇 +2 位作者 周涛 昌壮 余佳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31-39,共9页
本文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高效、乡村发展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和泰尔指数客观评价和分析西部地区2011—2021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再运用莫兰指数检验各省份之间农业绿色发展的空间相关性。... 本文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高效、乡村发展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和泰尔指数客观评价和分析西部地区2011—2021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再运用莫兰指数检验各省份之间农业绿色发展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西部地区各省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其中资源节约和质量高效两大方面发展较快,乡村发展次之,环境友好是其发展短板。(2)西部地区2011—2021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差异呈现出“W”形的波动态势,各省份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是在波动中不断缩小的,且西南区域内差异要比西北区域内差异的泰尔指数更趋于稳定。(3)西部地区各省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存在空间聚集现象,且西南区域省份多偏向“高—高(H—H)”聚集状态,西北区域省份多偏向“低—低(L—L)”聚集状态。最后提出注重西部地区环境友好和乡村发展,补齐农业绿色发展短板,加强区域化合作与交流,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形成“高—高(H—H)”聚集区域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发展 泰尔指数 莫兰指数 空间相关性 西部地区
下载PDF
双碳视角下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分析
17
作者 刘涛 徐超毅 张鑫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53-60,共8页
以长江经济带为分析对象,从多元耦合协调度与空间视角出发,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8—2019年该区域内11个省市的碳排放-经济-环境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探究,并使用莫兰指数对耦合协调度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 以长江经济带为分析对象,从多元耦合协调度与空间视角出发,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8—2019年该区域内11个省市的碳排放-经济-环境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探究,并使用莫兰指数对耦合协调度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子系统均呈现波动增长的趋势并趋于平衡,整体耦合协调度类型由中度耦合协调转变为高度耦合协调;从各省市层面来看,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高西低、下游>中游>上游”的阶梯状地域分布特征;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主要表现为下游江浙沪的高-高聚集与上游的低-低聚集。为促进该区域的高水平协调发展,未来可以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深度合作等方面进行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管理 长江经济带 碳排放 耦合协调 莫兰指数
下载PDF
中国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时空特征与区域差异
18
作者 李亮亮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0,共6页
文章基于2009—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对中国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运用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法考察时空演进趋势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中国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中国数字... 文章基于2009—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对中国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运用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法考察时空演进趋势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中国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中国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高度相关性,且大多数省份分布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中国数字化产业链发展水平存在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其中绝对差异逐渐扩大,相对差异整体上呈现逐步缩小趋势,且地区间差异是造成中国数字化产业链发展水平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原因。提出打造现代化数字产业链新业态、建立协同联动数字产业链系统、因地制宜实施数字产业链创新战略的建议,以期为提高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 熵值法 莫兰指数法 Dagum基尼系数法
下载PDF
发展贫困视角下经济效率的空间差异及驱动因素研究——基于云南省40个生态脆弱县的数据
19
作者 张焱 毛珮 +1 位作者 冯璐 胡雪枝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104,共11页
基于云南省40个生态脆弱县的全样本数据,运用DEA-BCC模型、Moran’s I指数、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云南省生态脆弱县经济效率的空间属性和影响因素,为提升区域抵御内外部风险能力,稳定脱贫成效,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步入高质量发展之列服务... 基于云南省40个生态脆弱县的全样本数据,运用DEA-BCC模型、Moran’s I指数、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云南省生态脆弱县经济效率的空间属性和影响因素,为提升区域抵御内外部风险能力,稳定脱贫成效,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步入高质量发展之列服务。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40个生态脆弱县的平均经济效率处于中上水平,其中乌蒙山区和滇西边境山区的经济效率较低。(2)云南省生态脆弱县经济效率的空间集聚性弱,近似随机分布,且生态脆弱县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边缘地带。(3)县域经济效率主要受到务工人口数占比、村集体收入、人均耕地面积等的影响,尽管不同区域的主导因素有所区别,但经济发展总体处于“U”型关系的前端,县域规模效益还未彰显。由此建议通过进一步提高帮扶投入精准度,加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壮大集体经济,推进县域经济效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贫困 生态脆弱县 经济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 莫兰指数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CSLE的泛第三极地区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特征
20
作者 刘子玥 章文波 +4 位作者 殷兵 杨勤科 魏欣 刘宝元 殷水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目的]定量评估泛第三极地区的土壤侵蚀状况,明确土壤侵蚀的分布特征,以期为土壤侵蚀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分层不等概系统抽样方法,共布设31 406个调查单元。利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计算泛第三极地区土壤侵蚀速率,并利用莫... [目的]定量评估泛第三极地区的土壤侵蚀状况,明确土壤侵蚀的分布特征,以期为土壤侵蚀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分层不等概系统抽样方法,共布设31 406个调查单元。利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计算泛第三极地区土壤侵蚀速率,并利用莫兰指数(I)探讨其分布特征。[结果](1)泛第三极地区平均土壤侵蚀速率为162.73 t/(km^(2)·a),水土流失面积比例为7.75%,土壤侵蚀速率超过500 t/(km^(2)·a)的地区主要位于西亚、东亚和南亚;(2)土壤侵蚀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性(I=0.920 9),以高高型和低低型聚集为主,高高型聚集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部、南亚北部和西南部以及中国的东北、黄土高原和西藏南部;(3)草地、灌丛和耕地是土壤侵蚀较严重的土地利用类型,其中>1 000 m的草地、>500 m的灌丛和耕地的土壤侵蚀更严重,超过25%的土地都发生了水土流失,平均土壤侵蚀速率变化于426.85~683.72 t/(km^(2)·a)。[结论]海拔介于1 000~6 000 m的草地、500~4 000 m的灌丛以及1 000~4 000 m的耕地是泛第三极地区土壤侵蚀发生的重点区域,需特别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泛第三极 空间分布 莫兰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