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合与坚守:全球化背景下缅甸客家人的文化调适 被引量:2
1
作者 钟贵峰 宋少军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16年第4期97-105,共9页
"客家"从本质上讲是一个文化概念,对共同文化的认同是客家族群认同的心理基础。就缅甸客家人而言,其文化认同就是对整个客家族群自身历史记忆与价值体系的认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客家方言、客属会馆作为维系缅甸客家人... "客家"从本质上讲是一个文化概念,对共同文化的认同是客家族群认同的心理基础。就缅甸客家人而言,其文化认同就是对整个客家族群自身历史记忆与价值体系的认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客家方言、客属会馆作为维系缅甸客家人内部认同的纽带作用逐渐减弱,缅甸客家人在文化认同上也必然会经历一个由族群认同向"民族—国家"认同范式的调整与适应的过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将超越对客家族群文化的认同,成为包括缅甸在内的所有海外客家人文化认同的主流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 客家人 文化认同 文化调适
下载PDF
当代缅甸华人社会的延续与变迁 被引量:2
2
作者 夏玉清 《东南亚纵横》 2018年第3期82-88,共7页
1988年以来,因缅甸国内政治的变化、中缅关系的改善以及地区发展环境的好转,缅甸华人开始自我调整,也面临较好的发展空间,华人社团在服务华人自身的同时,其功能逐渐当地化(服务缅甸社会)。华文教育呈现逐渐非华裔化趋向,华商经济(网络)... 1988年以来,因缅甸国内政治的变化、中缅关系的改善以及地区发展环境的好转,缅甸华人开始自我调整,也面临较好的发展空间,华人社团在服务华人自身的同时,其功能逐渐当地化(服务缅甸社会)。华文教育呈现逐渐非华裔化趋向,华商经济(网络)亦得到缅甸政府的支持和重视。缅甸华人不仅成为缅甸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而且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 华人社团 华商网络 华文教育 发展与变迁
下载PDF
缅甸文化带:一种地域文化的形成 被引量:1
3
作者 钟智翔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年第5期97-100,共4页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要经历由点到面的演变。以骠、孟文化为基础的缅人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邻族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交融 ,在缅甸境内逐渐形成了一种关系密切的跨民族文化共同体 ,即缅甸区域文化。这种文化以缅族为主体 ...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要经历由点到面的演变。以骠、孟文化为基础的缅人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邻族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交融 ,在缅甸境内逐渐形成了一种关系密切的跨民族文化共同体 ,即缅甸区域文化。这种文化以缅族为主体 ,以佛学价值观为灵魂 ,以使用孟缅文字为标志 ,有着共同的心理特征、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它经历了萌芽、定型、发展、分化、复兴五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文化带 文化区域 地域文化 融合 形成
下载PDF
铝硅钡石在缅甸翡翠矿床中的发现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小莉 袁心强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30-33,共4页
铝硅钡石是缅甸帕敢翡翠矿床中新近发现的一种矿物.采用显微镜下观察,并配合X射线粉晶衍射、红外吸收光谱、电子探针等测试分析方法,对铝硅钡石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电子探针分析表明,样品中的主成分w(BaO)为35.11%~37.88%,w... 铝硅钡石是缅甸帕敢翡翠矿床中新近发现的一种矿物.采用显微镜下观察,并配合X射线粉晶衍射、红外吸收光谱、电子探针等测试分析方法,对铝硅钡石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电子探针分析表明,样品中的主成分w(BaO)为35.11%~37.88%,w(Al2O3)为27.22%~29.33%,w(SiO2)为31.20%~33.57%.依据EPMA,TG,IR测试结果推测,帕敢翡翠矿区的铝硅钡石有无水、含部分水及含标准水3种类型,H2O为结构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硅钡石 翡翠矿床 红外吸收光谱 缅甸
下载PDF
中缅边境地区磷酸哌喹和磷酸咯萘啶治疗恶性疟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苍林 王剑 +3 位作者 王微莉 邓艳 吴静 周红宁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75-1079,共5页
目的了解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对磷酸哌喹和磷酸咯萘啶药物的敏感性,为当地制定恶性疟药物治疗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缅甸拉咱市镜检确诊为单一恶性疟原虫感染的现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 目的了解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对磷酸哌喹和磷酸咯萘啶药物的敏感性,为当地制定恶性疟药物治疗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缅甸拉咱市镜检确诊为单一恶性疟原虫感染的现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用磷酸哌喹(piperaquine)和磷酸咯萘啶(pyronaridine)治疗。参照WHO推荐方案,于服药第0、1、2、3、7、14、21和28 d检测原虫密度,并观察患者症状、体温和药物不良反应等。应用SPSS 23.0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用药安全性。结果共收治恶性疟病例66例,其中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40例。成功测定病例37例,占92.5%(37/40),平均年龄17.6(4~48)岁;7例出现轻度药物不良反应,占17.5%(7/40)。A组治愈率为72.2%(13/18),具有磷酸哌喹抗性的病例在临床治愈(ACPR)、晚期原虫治疗失败(LPF)、晚期临床失败(LCF)和早期治疗失败(ETF)中占比分别为22.2%、5.6%、16.7%和5.6%,其抗性程度主要是二级抗性(RⅡ),占88.9%;三级抗性(RⅢ)占11.1%;B组治愈率为68.4%(13/19),具有磷酸咯萘啶抗性的病例在临床疗效ACPR、LPF、LCF和ETF中占比分别为21.1%、5.3%、26.3%和0,抗性程度主要是二级抗性(RⅡ),占90.0%、一级抗性(RⅠ)占10.0%。A、B两组中出现LPF、LCF和ETF的病例均为药物抗性病例,除B组1例LPF病例的抗性为RⅠ外,其余病例的抗性均为RⅡ。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分析显示,两种药物药效与临床疗效之间存在相关性(r=0.568,P<0.05)。结论磷酸哌喹和磷酸咯萘啶对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治疗效果良好,建议缅甸边境地区相关部门应加强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 恶性 敏感性 体内检测 磷酸哌喹 磷酸咯萘啶 拉咱市 缅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