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期针刺联合温针灸治疗风寒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疗效及对血清GDNF和NGF水平的影响
1
作者 臧娜 顾伟 +1 位作者 马艳伟 文和领 《辽宁中医杂志》 2023年第11期195-197,共3页
目的探讨分期针刺联合温针灸治疗风寒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疗效及对血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ine-deri vedneurotrophic factor,G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水平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2年... 目的探讨分期针刺联合温针灸治疗风寒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疗效及对血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ine-deri vedneurotrophic factor,G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水平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2年4月来医院治疗的风寒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1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2例和观察组70例,对照组给予温针灸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分期针刺疗法,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FDIP评分、FDIS评分和Sunnybrook评分、H-B分级及血清GDNF和NGF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GDNF和NGF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FDIP评分、FDIS评分和Sunnybrook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H-B分级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鳄鱼泪证候群、面肌联带运动、面肌萎缩及痉挛等后遗症发生率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分期针刺联合温针灸治疗风寒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改善面部神经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期针刺 温针灸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临床疗效 血清GDNF ngf水平
原文传递
透刺吞咽针法联合呼吸训练治疗风痰瘀阻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及对血清BDNF、NGF水平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王莎莎 詹颖 张中伟 《四川中医》 2022年第6期201-204,共4页
目的:探讨透刺吞咽针法联合呼吸训练治疗风痰瘀阻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及对血清BDNF、NGF水平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90例,采用区组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呼吸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 目的:探讨透刺吞咽针法联合呼吸训练治疗风痰瘀阻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及对血清BDNF、NGF水平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90例,采用区组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呼吸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透刺吞咽针法,对比治疗后临床疗效、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吞咽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FVC、FEV1和RR及血清BDNF、NGF水平。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较高(P<0.05);两组治疗前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吞咽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明显降低,生活质量评分和吞咽功能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较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FVC、FEV1和FEV1/FVC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FVC、FEV1显著升高,RR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改善较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BDNF、NGF水平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BDNF、NGF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较明显(P<0.05);治疗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结论:采用透刺吞咽针法联合呼吸训练治疗风痰瘀阻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能够升高血清BDNF、NGF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刺吞咽针法 呼吸训练 风痰瘀阻型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 临床疗效 血清BDNF ngf水平
原文传递
头针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治疗小儿痉挛性瘫痪疗效及对患儿血清神经生长因子、内皮素水平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冯欣欣 朱学亮 +2 位作者 张全锁 贾松涛 朱慧娟 《陕西中医》 CAS 2021年第7期948-950,共3页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治疗小儿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及对患儿血清经生长因子(NGF)、内皮素(ET)水平影响。方法:选取痉挛性瘫痪患儿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治疗组在对照组...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治疗小儿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及对患儿血清经生长因子(NGF)、内皮素(ET)水平影响。方法:选取痉挛性瘫痪患儿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头针疗法,对比治疗后临床疗效、Peabody评分和GMFM评分、Gesell发育商及血清NGF、ET水平。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GMFM评分、视觉-运动统合能区评分、抓握能区评分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升高较明显(P<0.05);两组患儿精细运动、粗运动、语言、个人社交、社会适应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较明显(P<0.05);两组患儿血清NGF水平明显降低,血清ET水平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采用头针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治疗小儿痉挛性瘫痪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瘫痪 儿童 头针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 血清ngf水平 Peabody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