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1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混合策略在水泥窑炉煅烧NO_(x)浓度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延信 刘玄芝 +1 位作者 贺宁 姚艳飞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0-758,共9页
NO_(x)体积分数是反映水泥窑炉煅烧过程中氮排放的一个关键环保指标。水泥煅烧过程具有大噪声、大时滞和非线性等复杂特性。为了解决以上难点,提出基于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omplemementary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CEE... NO_(x)体积分数是反映水泥窑炉煅烧过程中氮排放的一个关键环保指标。水泥煅烧过程具有大噪声、大时滞和非线性等复杂特性。为了解决以上难点,提出基于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omplemementary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CEEMD)、熵原理的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MI)、最大相关最小冗余算法(Max-Relevance and Min-Redundancy,mRMR)和天牛须搜索算法(Beetle Antennae Search,BAS)优化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的混合策略,并用于NO_(x)体积分数预测。首先,CEEMD和中值平均滤波用于处理大噪声。同时,利用熵原理的MI和mRMR进行时滞分析和变量选择,解决大时滞问题。其次,利用BAS提高多层前馈(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的预测能力,并解决非线性工况问题。最后,将该策略进行工业应用。结果显示,在25900个工业测试样本中,两组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分别仅为0.3024、0.2059和0.2153、0.2013。预测模型结果可指导水泥脱硝操作人员精准喷氨,减少NO_(x)排放并降低氨水用量和氨逃逸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no_(x)排放 互信息 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最大相关最小冗余 天牛须搜索算法
原文传递
基于LSTM-SAFCN模型的生物质锅炉NO_(x)排放浓度预测
2
作者 何德峰 刘明裕 +2 位作者 孙芷菲 王秀丽 李廉明 《高技术通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0,共9页
针对生物质锅炉燃烧过程的动态特性,提出一种改进的长短期记忆-自注意力机制全卷积神经网络(LSTM-SAFCN)模型用于预测NO_(x)排放浓度。首先利用完全自适应噪声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CEEMDAN)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消除数据噪声对NO_(x)排放浓... 针对生物质锅炉燃烧过程的动态特性,提出一种改进的长短期记忆-自注意力机制全卷积神经网络(LSTM-SAFCN)模型用于预测NO_(x)排放浓度。首先利用完全自适应噪声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CEEMDAN)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消除数据噪声对NO_(x)排放浓度预测的影响;其次融合自注意力机制与长短时记忆-全卷积神经网络(LSTM-FCN)进行特征提取与预测建模,该拓展方法能够同时兼顾时间序列数据的局部细节与长期趋势特征;最后,利用生物质热电联产系统的实际运行数据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锅炉 no_(x)排放浓度预测 经验模态分解 长短时记忆-全卷积神经网络(LSTM-FCN) 自注意力机制
下载PDF
基于AMESim的柴油机SCR系统NO_(X)转化率仿真与验证
3
作者 高豪杰 温志松 +3 位作者 郑竹安 汪功校 潘军如 李家伟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4年第1期178-182,共5页
为研究车用柴油机SCR系统催化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利用AMESim软件建立SCR系统仿真模型,结合台架试验,分析了排气温度、NO_(2)/NO_(X)值以及排气流量对系统NO_(X)转化率的影响。将不同温度下SCR系统仿真输出的NO_(X)转化率数据进行了实... 为研究车用柴油机SCR系统催化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利用AMESim软件建立SCR系统仿真模型,结合台架试验,分析了排气温度、NO_(2)/NO_(X)值以及排气流量对系统NO_(X)转化率的影响。将不同温度下SCR系统仿真输出的NO_(X)转化率数据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误差小于5%。仿真结果显示:SCR系统的NO_(X)转化率会随排气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370~450℃为系统性能的最佳温度区间,NO_(X)转化率最大值均在88%以上。NO_(X)转化率随着NO_(2)/NO_(X)值的提高而增加,且当NO_(2)/NO_(X)值为55%~60%时达到峰值。当排气温度处于400~450℃之间时,NO_(X)转化率受排气流量影响较小,转化率稳定在90%左右。确定了SCR系统在发动机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工作性能,为后续的尿素喷射控制研究提供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SCR系统 催化转化 AMESIM仿真 排放控制 no_(x)转化率
下载PDF
考虑实际路况下排气温度的重型柴油车NO_(x)排放模型
4
作者 吉喆 王鑫 +2 位作者 尹航 范鹏飞 宋国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4,共9页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是降低重型柴油车氮氧化物(NO_(x))排放的常用技术之一,且SCR系统内的NO_(x)转化率与尾气温度密切相关。然而,现有的NO_(x)排放测算模型主要考虑车辆行驶工况,缺少与排气温度的关联分析,从而增加了NO_(x)排放测...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是降低重型柴油车氮氧化物(NO_(x))排放的常用技术之一,且SCR系统内的NO_(x)转化率与尾气温度密切相关。然而,现有的NO_(x)排放测算模型主要考虑车辆行驶工况,缺少与排气温度的关联分析,从而增加了NO_(x)排放测算结果的不确定性,对排放清单的建立和减排政策的评估提出了挑战。本研究基于车辆实际运行工况和实测排放数据,建立NO_(x)排放速率库和NO_(x)排放率模型。随后,建立基于机动车比功率(VSP)和热损失系数的尾气温度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SCR系统中的化学反应原理,建立基于尾气温度的NO_(x)排放模型。最后,利用建立的NO_(x)模型和MOVES模型(移动源排放测算模型)分别估算NO_(x)排放量,并与实际排放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考虑实际路况下尾气温度的NO_(x)排放模型可以有效提高NO_(x)排放测算的准确性,在3辆重型柴油公交车上的NO_(x)测算相对误差分别为9.1%、3.9%和3.3%。相较于MOVES模型,相对误差分别降低了24.0、13.1和16.3个百分点。对不同运行工况下的NO_(x)排放特性分析表明,重型柴油货车的平均NO_(x)转化率比柴油公交车高39.2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柴油车 no_(x)排放 UREA-SCR 尾气温度模型 运行工况
下载PDF
Cu离子分子筛催化材料在去除NO_(x)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孟令钦 崔素萍 +2 位作者 甘延玲 王亚丽 马晓宇 《材料导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50,共9页
控制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用于NO_(x)去除的技术有很多,其中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技术是去除NO_(x)极有效的技术之一,利用CO去除NO_(x)为烟气脱硝(CO-SCR)提供了一种简单且低成本的技术,直接... 控制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用于NO_(x)去除的技术有很多,其中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技术是去除NO_(x)极有效的技术之一,利用CO去除NO_(x)为烟气脱硝(CO-SCR)提供了一种简单且低成本的技术,直接催化分解NO_(x)被认为是去除NO_(x)最理想、最环保的技术。Cu离子分子筛作为去除NO_(x)的高效催化剂,具有宽温度窗口和良好的水热稳定性。本文综述了Cu交换分子筛在去除NO领域的研究进展,讨论了Cu离子分子筛在NH3-SCR、CO-SCR以及直接催化分解NO中的应用,着重总结了Cu离子参与去除NO的反应机理,归纳了分子筛中Cu活性位点对脱硝性能的影响,还讨论了铜离子分子筛的抗H_(2)O和SO_(2)中毒性能,展望了Cu离子分子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离子分子筛 no_(x)去除 NH3-SCR no直接分解 CO-SCR
下载PDF
重型柴油车实际道路NO_(x)排放分析方法研究
6
作者 吕立群 徐龙 +2 位作者 尹航 杨杨 葛蕴珊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160,共10页
利用PEMS对6辆典型国六重型柴油车开展实际道路排放测试,基于功基窗口法(中国和欧盟)、NTE法(美国EPA)和3B-MAW法(美国CARB)研究了重型柴油车实际道路NO_(x)排放特性,探讨了不同分析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性。结果表明:基于功基窗口法的NO_(x... 利用PEMS对6辆典型国六重型柴油车开展实际道路排放测试,基于功基窗口法(中国和欧盟)、NTE法(美国EPA)和3B-MAW法(美国CARB)研究了重型柴油车实际道路NO_(x)排放特性,探讨了不同分析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性。结果表明:基于功基窗口法的NO_(x)排放结果符合中国和欧盟的监管要求,但基于NTE法和3B-MAW法的NO_(x)排放合规性具有不确定性。NO_(x)排放数据利用率低导致NTE法无法有效分析实际道路NO_(x)排放,3B-MAW法对NO_(x)排放分类管理值得借鉴。冷起动NO_(x)排放占PEMS试验的47.3%~80.7%,重型柴油车冷起动NO_(x)排放应被重视。然而目前中国、欧盟和美国的重型车实际道路NO_(x)排放分析方法均无法有效评估冷起动NO_(x)排放。因此,下阶段排放法规对冷起动NO_(x)排放的监管应当提出相应测试循环、分析方法和排放限值,切实降低重型柴油车NO_(x)实际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柴油车 实际道路no_(x)排放 NTE法 功基窗口法 3B-MAW法
下载PDF
LOLIMOT模型在CNG发动机NO_(x)排放预测试验中的应用
7
作者 刘佳奇 卢炽华 刘志恩 《重庆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0,共12页
为解决在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的控制策略开发中局部线性模型树(local linear model tree,LOLIMOT)排放模型预测精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通过优化空间边界,将原模型的超矩形输入空间约束在物理意义范... 为解决在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的控制策略开发中局部线性模型树(local linear model tree,LOLIMOT)排放模型预测精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通过优化空间边界,将原模型的超矩形输入空间约束在物理意义范围内的改进LOLIMOT模型。通过某天然气发动机的辨识试验,从分布特征和计算原理角度,分析了该方法对预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原算法相比,改进算法的线性相关度R2提升了1.9%,验证了改进策略的有效性。改进LOLIMOT算法具备较高的收敛速度和稳定性,在排放模型领域具备一定的应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发动机 no_(x)排放 预测模型 局部线性模型树
下载PDF
大型乙烯裂解炉用低NO_(x)燃烧器的结构优选
8
作者 李宁 李金科 董金善 《化工机械》 CAS 2024年第1期37-45,83,共10页
随着大能力大型化裂解炉的不断发展,国内首台单炉膛20万吨/年产能乙烯裂解炉对燃烧器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在稳定燃烧的同时还要满足特定的工艺要求和严苛的环保要求。采用CFD技术和热态试验方法优选新型乙烯裂解炉用低NO_(x)燃烧器,... 随着大能力大型化裂解炉的不断发展,国内首台单炉膛20万吨/年产能乙烯裂解炉对燃烧器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在稳定燃烧的同时还要满足特定的工艺要求和严苛的环保要求。采用CFD技术和热态试验方法优选新型乙烯裂解炉用低NO_(x)燃烧器,通过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底部与侧壁供热比(底侧比)下裂解炉内的燃烧状态(火焰形状、火焰长度、炉内温度分布及NO_(x)排放量等),结果表明:在底侧比为70:30时燃烧状态最优,炉膛内温度分布均匀且满足工艺要求和环保要求。在热态试验炉上对最终设计工况(底侧比72:28)进行热态试验,结果显示:炉内燃烧状态良好,温度分布均匀且满足热通量曲线,NO_(x)排放量也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解炉 燃烧器 no_(x) 数值分析 热态试验 底侧比
下载PDF
不均匀喷氨的NO_(x)通量获取方法和喷氨格栅阻力特性
9
作者 尚天坤 黄诚 +3 位作者 陈宙 朱文彬 范辰浩 王健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0,共6页
不均匀喷氨的方法是根据喷氨格栅建立不同分区的NO_(x)通量,设计分区不同的喷氨量,而NO_(x)通量由两个参数即烟气流速和NO_(x)浓度决定,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是获得这两个参数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比发现,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在实际中难以确... 不均匀喷氨的方法是根据喷氨格栅建立不同分区的NO_(x)通量,设计分区不同的喷氨量,而NO_(x)通量由两个参数即烟气流速和NO_(x)浓度决定,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是获得这两个参数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比发现,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在实际中难以确定,无法较好地模拟流速场,而试验是更优的一种方法。试验结果显示,不同负荷和煤种下,喷氨格栅截面的流速分布基本不变,某些区域始终高,某些区域始终低。同时得到NO_(x)浓度的不均匀系数相对于流速不均匀系数很小,且考虑喷氨截面到催化剂还有一段扩散距离,可以仅考虑主要影响因素即烟气流速对不均匀喷氨的喷氨量进行设计,该方法简单有效,在工程实际中应用效果较好。同时对喷氨支管的阻力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利用多孔介质代替该区域可以极大简化数值模拟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均匀喷氨 no_(x)通量 流速场 浓度场 喷氨格栅
下载PDF
重型柴油车NO_(x)排放因子与其浓度相关性研究
10
作者 刘树成 张晓 +4 位作者 刘加昂 杨保华 纪少波 蒲雨新 崔焕星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5-553,共9页
重型柴油车排放的NO_(x)污染物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大,受排放标准、排放控制技术水平、检测方法、驾驶工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当前较难整体评估在用重型柴油车的实际排放状况.本研究首先通过发动机排放台架试验及实际道路排放(PEMS)循... 重型柴油车排放的NO_(x)污染物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大,受排放标准、排放控制技术水平、检测方法、驾驶工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当前较难整体评估在用重型柴油车的实际排放状况.本研究首先通过发动机排放台架试验及实际道路排放(PEMS)循环试验,探究了重型柴油车NO_(x)排放因子与NO_(x)平均浓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研究了远程监控有效数据筛选规则,提出了一种基于NO_(x)日均浓度评估远程监控重型柴油车NO_(x)排放因子的方法.结果表明:重型柴油车发动机排放台架、PEMS循环试验的NO_(x)排放因子均与NO_(x)平均浓度呈较强相关性,相关系数(R^(2))为0.99.通过远程监控平台监测数据验证了重型柴油车的NO_(x)排放因子与NO_(x)日均浓度有一定相关性,R^(2)高于0.9(p<0.01).因此,可用重型柴油车排放的NO_(x)日均浓度来表征整车污染物排放情况.研究显示,安装远程终端的第五和第六排放阶段的重型柴油车,分别按照NO_(x)日均浓度低于200×10^(−6)和50×10^(−6)来判定排放稳定达标重型柴油车,按照NO_(x)日均浓度高于900×10^(−6)和500×10^(−6)来判定高排放重型柴油车,监管部门和车辆生产企业可利用该指标快速筛选排放稳定达标以及高排放重型柴油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x)排放因子 重型柴油车 相关性 远程监控平台 no_(x)日均浓度
下载PDF
基于BaZr_(0.8)Y_(0.2)O_(3-δ)电解质的电流型NO_(x)传感器
11
作者 王梓 王佐硕 +1 位作者 简家文 邹杰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6,共5页
氮氧化物(NO_(x))传感器是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的重要组件之一。为了降低传统NO_(x)传感器的工作温度,使用2%质量分数的NiO作为烧结助剂制备了质子导体BaZr_(0.8)Y_(0.2)O_(3-δ)(BZY)电解质,研究了NiO烧结助剂对BZY电解质的相结构... 氮氧化物(NO_(x))传感器是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的重要组件之一。为了降低传统NO_(x)传感器的工作温度,使用2%质量分数的NiO作为烧结助剂制备了质子导体BaZr_(0.8)Y_(0.2)O_(3-δ)(BZY)电解质,研究了NiO烧结助剂对BZY电解质的相结构、微观形貌的影响。制备了基于BZY电解质的电流型NO_(x)传感器。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在400℃时,对体积分数范围在10×10^(-6)~250×10^(-6)的NO_(2)显示出良好的线性响应。同时,也表现出较高的灵敏度、良好的选择性和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化物传感器 电流型传感器 质子 BaZr_(0.8)Y_(0.2)O_(3-δ)
下载PDF
两级浓淡燃烧室内氨-氢-空气预混旋流燃烧过程的NO_(x)排放特性
12
作者 屈海俊 苟小龙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2,共11页
为了掌握燃气轮机两级浓淡燃烧室内氨-氢-空气预混旋流火焰的NO_(x)排放特性和影响NO_(x)生成的动力学机制,对氨-氢-空气预混旋流燃烧过程进行了三维反应流数值模拟并开展了燃烧反应动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掺氢比为35%、压力为0.5 ... 为了掌握燃气轮机两级浓淡燃烧室内氨-氢-空气预混旋流火焰的NO_(x)排放特性和影响NO_(x)生成的动力学机制,对氨-氢-空气预混旋流燃烧过程进行了三维反应流数值模拟并开展了燃烧反应动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掺氢比为35%、压力为0.5 MPa且当量比为1.20的绝热燃烧工况下,NO_(x)排放可降至54×10^(-6)(15%O_(2)).H+O_(2)(+M)=HO_(2)(+M)是燃烧压力影响氨-氢燃料燃烧过程中NO_(x)排放的关键反应.燃烧压力的升高会促进NO与HO_(2)反应并转化为NO_(2).对于氨-氢混合燃料而言,过高的掺氢比(60%~80%)会导致NO_(x)排放显著升高,而根据壁面热损失程度的不同,适当的掺氢比(35%~55%)则有利于实现较低的NO_(x)排放(54×10^(-6)~86×10^(-6)(15%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氢燃料 两级浓淡燃烧 旋流火焰 化学动力学 no_(x)排放
下载PDF
煤粉富氧燃烧CO_(2)富集特性与NO_(x)生成量模拟预测研究
13
作者 严祯荣 钟布依 +5 位作者 胡超 张涛 何翔 夏杰 滕澜 笪耀东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2-640,共9页
分析了富氧下的煤粉燃烧特性、CO_(2)富集特性和NO_(x)生成特性,并模拟了CO_(2)富集和NO_(x)生成量的协同控制趋势。结果表明:与空气燃烧相比,富氧燃烧条件下CO_(2)富集分布与NO_(x)体积分数分布是负协同效应;不同O_(2)/CO_(2)体积分数... 分析了富氧下的煤粉燃烧特性、CO_(2)富集特性和NO_(x)生成特性,并模拟了CO_(2)富集和NO_(x)生成量的协同控制趋势。结果表明:与空气燃烧相比,富氧燃烧条件下CO_(2)富集分布与NO_(x)体积分数分布是负协同效应;不同O_(2)/CO_(2)体积分数比的富氧下,随着O_(2)体积分数的增加,炉膛出口的CO_(2)体积分数和NO_(x)体积分数都先上升到最大值后稍微下降,呈正协同效应,但出现拐点的O_(2)体积分数不同;CO_(2)富集到一定程度时,能有效抑制NO_(x)的生成量;在富氧条件下,可实现炉膛出口的高CO_(2)富集与低NO_(x)生成量的协同控制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氧燃烧 多相流动 CO_(2)富集特性 no_(x)排放 模型预测
下载PDF
不同海拔下国Ⅵ重型柴油车实际道路NO_(x)排放特性
14
作者 吉江林 郑永明 +3 位作者 李世峰 黄从魁 刘典云 何超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5-361,共7页
为了解不同海拔下国Ⅵ重型柴油车的NO_(x)排放特性,利用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在4个不同海拔城市(襄阳、昆明、丽江和香格里拉)对国Ⅵ重型柴油车进行实际道路排放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NO_(x)排放呈现增加趋势,高海拔... 为了解不同海拔下国Ⅵ重型柴油车的NO_(x)排放特性,利用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在4个不同海拔城市(襄阳、昆明、丽江和香格里拉)对国Ⅵ重型柴油车进行实际道路排放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NO_(x)排放呈现增加趋势,高海拔下的平均NO_(x)排放速率是平原的4.65~20.58倍,NO_(x)综合排放因子是平原的2.80~13.75倍;不同载荷条件下香格里拉的NO_(x)综合排放因子是襄阳、昆明和丽江的1.27~13.75倍;市区路的NO_(x)排放因子是市郊路和高速路的1.05~6.49倍,且香格里拉市区路的排放因子超过400 mg/km;在Bin 11~Bin 14和Bin 21~Bin 28区间,随着机动车比功率(VSP)的升高,NO_(x)排放速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海拔下车辆从市区路到市郊路、市郊路到高速路行驶时,NO_(x)瞬时排放速率出现峰值;NO_(x)高排放区域集中在高转速、高扭矩区间;海拔与平均NO_(x)排放因子的决定系数为0.86,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no_(x)排放因子 国Ⅵ重型柴油车 实际道路排放
下载PDF
某F级燃气轮机燃烧与NO_(x)排放特性研究
15
作者 徐搏超 吴仲 +1 位作者 赵智健 唐志国 《中国科技论文》 CAS 2024年第3期382-389,共8页
为了给我国F级燃气轮机燃烧系统的燃烧调整与自主升级提供技术参考,以某F级燃气轮机环管燃烧室单筒为三维物理模型,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与小火焰生成流形(flamelet generated manifold,FGM)燃烧反应模型,研究了过量空气系数、... 为了给我国F级燃气轮机燃烧系统的燃烧调整与自主升级提供技术参考,以某F级燃气轮机环管燃烧室单筒为三维物理模型,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与小火焰生成流形(flamelet generated manifold,FGM)燃烧反应模型,研究了过量空气系数、主旋流叶片偏转角度及值班燃料占比等因素对燃烧室单筒内的温度分布规律、燃烧污染物NO_(x)的生成与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燃烧室单筒入口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加,燃烧室单筒出口的平均温度与最大温度均下降,出口温度分布系数(out-let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factor,OTDF)略微上升,出口温度分布均匀性降低,但NO_(x)排放量呈下降趋势;适当增大主旋流叶片偏转角度,可以降低燃烧室单筒内及过渡段出口截面的最高温度并提升温度均匀性,但出口NO_(x)排放量则呈先急剧下降后缓慢上升的趋势;在总燃料流量不变的情况下,值班燃料占比(质量分数)从4%增大到8%时,燃烧室单筒出口温度水平的变化很小,但会导致NO_(x)排放量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燃烧室单筒 温度场 no_(x)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HPO-LSTM的柴油机NO_(x)虚拟预测技术研究
16
作者 潘恒斌 官维 +3 位作者 潘明章 梁科 文涛 姜淑君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5,共9页
在严格的排放法规面前,柴油机后处理系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获取NO_(x)排放是后处理系统中SCR装置得以正常工作的前提之一。建立一种使用猎人猎物优化(HPO)算法优化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的虚拟预测模型,实现对柴油机NO_(x)排放准... 在严格的排放法规面前,柴油机后处理系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获取NO_(x)排放是后处理系统中SCR装置得以正常工作的前提之一。建立一种使用猎人猎物优化(HPO)算法优化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的虚拟预测模型,实现对柴油机NO_(x)排放准确预测,以代替现有物理传感器或作为并行装置监控其运行。试验在柴油机测功机上进行,在高度瞬态的柴油机运行周期内,输入了若干种便于获取且与NO_(x)形成密切相关的参数至模型中,结果表明:该优化后的网络应用于测试集和全新的未知瞬态工况时,与未优化网络的预测结果相比,RMSE分别提高了29.1%和23.4%,R 2分别大于和接近0.95,预测结果与传感器测量值呈现高度相同的变化趋势,满足了车载运用和准确性的需求,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氮氧化物 预测 猎人猎物优化算法 长短期记忆网络
下载PDF
氢发动机SCR催化器的NO_(x)转化效率模拟
17
作者 胡雨馨 张帆 +1 位作者 裴毅强 蒋中锋 《柴油机》 2024年第1期15-21,共7页
建立一维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催化器模型,采用稳态、瞬态小样试验标定SCR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并分析SCR催化器对氢发动机排气中NO_(x)的催化还原过程。结果表明:入口O2体积分数对NO_(x)催化还原有抑制作... 建立一维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催化器模型,采用稳态、瞬态小样试验标定SCR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并分析SCR催化器对氢发动机排气中NO_(x)的催化还原过程。结果表明:入口O2体积分数对NO_(x)催化还原有抑制作用,但入口H2O体积分数对NO_(x)转化效率没有明显影响;当温度为250~400℃时,线性温升工况NO_(x)转化效率高于稳态工况且超过98%;氢发动机排气温度和原排NO_(x)体积分数随功率增大而增大,当功率大于60 kW且氨氮比等于1时,SCR催化器转化效率小于95%;增加氨氮比对NO_(x)转化效率的提高作用较小,这是由于在高温条件下增加的NH3倾向与O2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发动机 SCR 化学反应动力学 no_(x)转化 氨氮比
下载PDF
SCR载体尺寸对背压及NO_(x)转化效率的影响
18
作者 刘宇 张允华 +3 位作者 廖程亮 赵挺 代士青 张海冲 《汽车与新动力》 2024年第2期40-44,共5页
基于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了不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载体尺寸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SCR载体尺寸会显著影响SCR系统的性能,载体长度增加导致排气背压明显增大,但SCR系统的氮氧化物(NO_(x))转化效率提升不显著;增大载体直径可同时实现排气... 基于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了不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载体尺寸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SCR载体尺寸会显著影响SCR系统的性能,载体长度增加导致排气背压明显增大,但SCR系统的氮氧化物(NO_(x))转化效率提升不显著;增大载体直径可同时实现排气背压降低和NO_(x)转化效率提升;当排气温度高于尿素起喷温度时,加大尿素喷射量后,相比于直径为118.4 mm的SCR载体,直径为143.8 mm的SCR载体性能可提升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催化还原 载体尺寸 排气背压 no_(x)转化效率
下载PDF
基于特征优化和BSO-RBF神经网络的NO_(x)浓度预测模型
19
作者 张国兴 王世朋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5-293,共9页
针对火力发电厂中燃烧系统运行工况复杂、迟延较大,导致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烟气脱硝系统中入口NOx质量浓度难以准确测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优化和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将经过特征优化后... 针对火力发电厂中燃烧系统运行工况复杂、迟延较大,导致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烟气脱硝系统中入口NOx质量浓度难以准确测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优化和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将经过特征优化后的变量作为模型的最终输入变量,并使用天牛群优化(beetle swarm optimization,BSO)算法对神经网络超参数进行寻优,建立入口NO_(x)浓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经过特征优化后的变量放入模型后,其预测结果要优于原始变量:经特征优化及时延处理后的模型其S_(RMSE)减少了44.5%,R^(2)增加了2.3%,经过BSO确定后的神经网络超参数使得模型精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x)浓度预测 特征优化 天牛群优化算法 径向基函数 神经网络
下载PDF
TiO_(2)改性钢渣基透水混凝土的力学和NO_(x)降解性能研究
20
作者 林元明 林佳福 +1 位作者 熊晓立 杨政险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1-199,共9页
以内掺纳米TiO_(2)为光催化剂,钢渣和矿渣粉为胶材,大钢渣颗粒为骨料,制备了TiO_(2)改性钢渣基透水混凝土(TSSPC),并研究了TiO_(2)掺量对TSSPC的抗压强度、透水性能和NO_(x)降解性能的影响。此外,结合XRD和SEM-EDX等微观测试分析方法,... 以内掺纳米TiO_(2)为光催化剂,钢渣和矿渣粉为胶材,大钢渣颗粒为骨料,制备了TiO_(2)改性钢渣基透水混凝土(TSSPC),并研究了TiO_(2)掺量对TSSPC的抗压强度、透水性能和NO_(x)降解性能的影响。此外,结合XRD和SEM-EDX等微观测试分析方法,阐明了TiO_(2)对TSSPC力学性能、透水性能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机理,为TiO_(2)在透水混凝土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结果表明,当TiO_(2)掺量较少时,TiO_(2)颗粒的“晶核效应”对胶凝材料的早期水化有促进作用。但当TiO_(2)掺量较多时,TiO_(2)颗粒易发生团聚,不利于TSSPC的力学性能发展。此外,随着TiO_(2)掺量的提高,透水混凝土的连通孔隙率和透水系数均上升。相较于空白对照组,TiO_(2)掺量为5%(质量分数,下同)的TSSPC的连通孔隙率和透水系数分别提高了4.5个百分点和1.34 mm·s^(-1)。TSSPC对NO_(x)的降解效率随着TiO_(2)掺量(0%~5%)的增加而提高,当TiO_(2)掺量超过3%时,继续增加TiO_(2)掺量对NO_(x)降解效率的提升效果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渣 透水混凝土 TiO_(2) 力学性能 no_(x)降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