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岛地震的测地学机制讨论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志根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0-278,共9页
采用GPS测地学观测资料,基于NUVEL-1A板块运动模型,分别估计和讨论了INDI板块与Burma微板块之间、AUST板块与Burma/SE EURA板块之间的聚敛率,以及INDI与AUST板块间的相对速率。结果显示,沿苏门答腊-尼科巴群岛和沿安达曼群岛两个阶段的... 采用GPS测地学观测资料,基于NUVEL-1A板块运动模型,分别估计和讨论了INDI板块与Burma微板块之间、AUST板块与Burma/SE EURA板块之间的聚敛率,以及INDI与AUST板块间的相对速率。结果显示,沿苏门答腊-尼科巴群岛和沿安达曼群岛两个阶段的地壳破裂分别与AUST板块和Burma板块间、INDI板块和Burma板块间的聚敛率密切相关,从板块运动学角度提供了解释整个苏门答腊-安达曼群岛地壳破裂带上板块间耦合由南向北递减观测结论的佐证;在NUVEL-1A板块运动模型的背景下,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岛主震应当为AUST板块相对于Burma/SE EURA板块以近60 mm/a,方向NE 30°~35°的运动所致,而非INDI板块或印-澳(INDI-AUST)板块运动所致;根据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岛地壳破裂特征并结合其余震的分布,进一步肯定了AUST板块西北边界带的地质位置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大地测量 地震 nuvel-1A板块运动模型 GPS 板块间聚敛率 地壳破裂的测地学机制
下载PDF
苏门答腊-安达曼群岛地震与板块运动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志根 朱元清 《科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17,共4页
2007年麦卡菲(R,MeCaffrey)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文章指出,目前还远不能成功预测沿苏门答腊一安达曼群岛断层带的下一次特大地震的发生。因为2004年的9,3级(指矩震级)特大地震是发生在让许多地球科学家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地点。... 2007年麦卡菲(R,MeCaffrey)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文章指出,目前还远不能成功预测沿苏门答腊一安达曼群岛断层带的下一次特大地震的发生。因为2004年的9,3级(指矩震级)特大地震是发生在让许多地球科学家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地点。科学家还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更多的地震样本去研究这次地震,才能给出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GPS 板块运动 nuvel-1A板块运动模型
下载PDF
以基线长度变化率为约束估算VLBI站的垂直形变率
3
作者 杨志根 朱耀仲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2005年第1期7-13,共7页
基于NNR-NUVEL-1A地球板块运动模型和ITRF2000地球参考架的三维VLBI站速度矢量,采用实测的VLBI基线长度变化率作为约束,重新估计了部分国际VLBI站的局部或区域性地壳的垂直形变,并与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s解和VLBI全球解GLB2003,VTRF2003... 基于NNR-NUVEL-1A地球板块运动模型和ITRF2000地球参考架的三维VLBI站速度矢量,采用实测的VLBI基线长度变化率作为约束,重新估计了部分国际VLBI站的局部或区域性地壳的垂直形变,并与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s解和VLBI全球解GLB2003,VTRF2003和VTRF2005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欧亚板块的URUMQI站和太平洋板块的KWAJAL26站,南极OHIGGINS站的垂直形变率、ITRFs解和VLBI全球解存在6-15mm/a的差异,北美YUMA站可能有15-31mm/a 的垂直形变率,而美国西部太平洋板块的San Francisco(PRESIDIO)站的垂直形变率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此外,SC-VLBA,CRIMEA和EFLSBERG站的垂直形变率、ITRFs解和VLBI全球解的差约为1-6mm/a。用不同方法得到的VLBI站的水平形变率解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RF2000地球参考架 NNR-nuvel-1A板块运动模型 VLBI基线长变化率 VLBI站的局部或区域性的地壳垂直形变
下载PDF
全球板块运动及其对地球表面积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曹帅 张克亮 魏东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22,共9页
利用几个典型全球板块相对运动模型的欧拉矢量,计算沿这些模型板块边界段的两两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据此进一步计算一定时间尺度内这些板块边界段的面积变化。并依据已有对相应各边界段性质-包括张性、压性及走滑性质的研究,设定组... 利用几个典型全球板块相对运动模型的欧拉矢量,计算沿这些模型板块边界段的两两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据此进一步计算一定时间尺度内这些板块边界段的面积变化。并依据已有对相应各边界段性质-包括张性、压性及走滑性质的研究,设定组成各边界段的两个板块如何分别承担其面积变化的情况,得到各模型中每个板块的面积变化和全球表面积变化总量。结果显示,在近100万年时间尺度内,地球南半球表面积增大、北半球表面积减小,地球总表面积变化为2.9万-3.6万km^2。如果假设地球表面积的增量完全由体积膨胀引起,这将对应地球半径160-250 m的增加。以NUVEL-1模型为例,全球14个板块中,非洲、南美与南极三个板块的面积持续增大,其余11个板块的面积在逐步减小;不过,非洲、南美与南极这三个板块面积增大部分之和,能够完全抵消掉其余11板块面积之减小,而且使全球总体表面积增加。本文进一步讨论了一些其他因素,例如俯冲带前进与后退等影响地球表面积变化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运动 nuvel-1模型 太平洋板块俯冲带
下载PDF
Global Plate Motion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Earth's Surface Area Change 被引量:1
5
作者 Cao Shuai Zhang Keliang Wei Dongpi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0年第3期344-352,共9页
Based on their Euler poles, we calculated the relative velocities between every two plates in the typical global plate motion models, respectively, and estimated the area change along these boundaries. In our calculat... Based on their Euler poles, we calculated the relative velocities between every two plates in the typical global plate motion models, respectively, and estimated the area change along these boundaries. In our calculations, plates on both sides accommodated area changes depending on the boundary types: extensional, convergent or transform, so we can estimate area change of each plate and then globally. Our preliminary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ea of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increased while that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decreased over the past I million years, and global area has increased by 26,000km^2 to 36,000km^2,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160m - 250m increment on the Earth's radius if all these area increments are attributed to Earth's expansion. Taking the NUVEL-1 model as an example, of the 14 plates in this model, 11 are decreasing, but the global area has increased because of the larger increment amount from Africa, North America and Antarctica. Finally, we also discussed factors affecting the global area change such as subduction zone retreating and back-arc sprea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te Motions nuvel-1 Model Pacific Plate SUBDUC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