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伦理、中国性与现代文学语言的技术化问题——论黄锦树“中文现代主义”
1
作者 王植 《华文文学》 2024年第3期59-67,共9页
黄锦树对“中文现代主义”概念的建构与阐释,一方面因关注到中国现代文学诞生语境的动态性与对话性、文学面貌结构的错综性以及文学存在形态的问题丛结,从而对以国别看待文学史的视角有所超越;另一方面则重视中国现代文学在全球现代性... 黄锦树对“中文现代主义”概念的建构与阐释,一方面因关注到中国现代文学诞生语境的动态性与对话性、文学面貌结构的错综性以及文学存在形态的问题丛结,从而对以国别看待文学史的视角有所超越;另一方面则重视中国现代文学在全球现代性中的境遇以及自立的艰难,而分析其语言技术化的必要性、伦理意义以及与“中国性”的复杂关系,以此来重新界定中国现代文学的本质品格。这样的理解和黄锦树作为马来西亚的华人学者切身的离散、弱势的伦理自觉密切相关,这种自觉使黄锦树对于“中国性”的理解显得片面,并把伦理的影响绝对化,而忽视了现代文学语言的技术化问题来源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中文现代主义 中国性 伦理 语言
下载PDF
“乡愁乌托邦”的祛魅叙事——论黄锦树和他的马华文学
2
作者 骆江瑜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82-89,共8页
黄锦树对原乡神话的警惕使他跳出“故国三千里”的思乡之情和“乡关何处”的弃儿心态,以坚实的本土认同和深情地在地书写指向马华族裔深层的文化心理——落叶生根,祛“乡愁乌托邦”之魅。从南洋风物的复刻到文化心理的回溯,从重振华语... 黄锦树对原乡神话的警惕使他跳出“故国三千里”的思乡之情和“乡关何处”的弃儿心态,以坚实的本土认同和深情地在地书写指向马华族裔深层的文化心理——落叶生根,祛“乡愁乌托邦”之魅。从南洋风物的复刻到文化心理的回溯,从重振华语文学到重塑家国想象脉络,黄锦树作为新生代的代表人物,积极革新马华文学,呈现出与前生代、中生代决然割裂的先锋姿态。在写作技巧和表现内容上大胆进行再造,坚持地域书写,重塑文化心理,在马华文学的现代性转型中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文学 乡愁乌托邦 祛魅 黄锦树
下载PDF
黄锦树小说的地景诱惑与气氛迷狂
3
作者 李文珊 焦迎春 《华文文学》 2024年第2期61-68,共8页
黄锦树曾获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台湾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等多个奖项,是马华文学的重量级作家。他的作品有“先锋”的特质,这种特质体现在“文化地景”的选择和氛围的营造上:以“对抗性气氛”打造小镇空间、用“黑暗”和“雨”... 黄锦树曾获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台湾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等多个奖项,是马华文学的重量级作家。他的作品有“先锋”的特质,这种特质体现在“文化地景”的选择和氛围的营造上:以“对抗性气氛”打造小镇空间、用“黑暗”和“雨”作为气氛底色围困胶林,使种族裂痕和身份迷乱的心理创伤得以充分呈露;将梦境嵌入楼阁,使“文化地景”的环境以似真似幻的样态呈现,由此延长读者感知美妙气氛的过程;利用“雾”之弥散夺走荒岛的同质性,使迷雾氛围成为黄锦树建构异质“地景”的“共谋”。可以说黄锦树小说的先锋特质很大一部分受惠于其强大的“文化地景”构建和气氛制造能力,同时,从地景气氛的视角检视文本,亦可照见黄锦树心灵影像的丰富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马华文学 气氛美学 文化地景
下载PDF
马华文学的困境与黄锦树《雨》的隐喻书写
4
作者 黄雨耕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80-86,共7页
马来西亚华语文学作为华语文学的一支旁系,常年生存在主流华语文学体系之外,处于一种尴尬的失语状态。随着马来西亚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华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受到打压,马华文学如何能够存续,该以怎样的方式存续,成为了一个无法绕开... 马来西亚华语文学作为华语文学的一支旁系,常年生存在主流华语文学体系之外,处于一种尴尬的失语状态。随着马来西亚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华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受到打压,马华文学如何能够存续,该以怎样的方式存续,成为了一个无法绕开的巨大困境。其中,黄锦树作为马华旅台作家中的代表,正试图借助小说探讨华人及其文学相关的议题。《雨》是黄锦树近年新作,其善于利用后设、游戏和拼贴等后现代小说技巧,轮回上演的文本结构充满中国性的文字游戏,对马华文学的困境做出自己的书写。黄锦树通过《雨》中的十八篇内容各异短篇小说,为读者描绘出一副奇异的南洋景观图,文本中胶林与大雨的本土性环境描写,蕴含着对故乡的回忆;生殖与繁衍的主题,折射出马华文学的生存焦虑;失踪与死亡的描述,体现马华文学的“失语”。可以看出,黄锦树通过现代的笔法,借外部结构和内容上的象征与寓言,隐喻出马华文学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文学 困境 黄锦树 《雨》 隐喻 文体结构 文本内涵
下载PDF
争夺鲁迅与黄锦树“南洋”虚构的吊诡 被引量:4
5
作者 朱崇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1,161,共11页
坐镇台湾、回望故土并虚构南洋的黄锦树作为小说家却有着和本土老现们争夺鲁迅的潜在意识和文学实践,其杂文性讽刺、介入式抒情、解构式重构都呈现出独特的效果。黄锦树亦有自己的局限,他必须明了解构的限度、增强积极建构能力;而要超... 坐镇台湾、回望故土并虚构南洋的黄锦树作为小说家却有着和本土老现们争夺鲁迅的潜在意识和文学实践,其杂文性讽刺、介入式抒情、解构式重构都呈现出独特的效果。黄锦树亦有自己的局限,他必须明了解构的限度、增强积极建构能力;而要超越自我也必须克服自己的偏见,即使它是深刻的,甚至可以让人淋漓尽致地肆意宣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鲁迅 南洋 解构 虚构
下载PDF
“他者的单一语言”:地域、语言与文学创作--以阎连科、阿来、董启章、黄锦树、郭小橹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江汉学术》 2016年第3期76-81,共6页
地域与语言看起来有很密切的关系:许多地区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语言或方言,而且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话语跟话语团体。自然而然,我们也经常会把文学作品分成不同国家或地域传统,觉得国家或地区会给文学创作提供一些规定性的影响。我们同时也... 地域与语言看起来有很密切的关系:许多地区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语言或方言,而且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话语跟话语团体。自然而然,我们也经常会把文学作品分成不同国家或地域传统,觉得国家或地区会给文学创作提供一些规定性的影响。我们同时也经常认为各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较典型的语言或方言,而最代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学就是用其语言或方言写的。然而德里达的例子就提醒我们语言、地区跟身份没有任何必然性的关系。因此,我们将从地域与语言中,探索民族、身份与文学分类的关系。从中国中原到国外,从阎连科到郭小橹,通过这五个当代文学的例子,发现这些作家的作品中,都强调自己语言所包含的陌生感。这种语言的陌生感代表一种社群中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是任何社群总是要面对的事实,而且刚好是社群所依靠的一种必然性的根据。另外,虽然地域跟语言经常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地域文学经常强调代表其地区的语言或方言,可是语言从来不是一种单一的东西,反而是一种群体的创作。因此,在这种意义上,一种地域文学总是不得不是一种跨地域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 语言 阎连科 阿来 董启章 黄锦树 郭小橹
下载PDF
从失踪到重写——论黄锦树马共题材小说中的“父” 被引量:2
7
作者 温明明 王天然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4-89,共6页
马共书写一直是黄锦树创作的重心,"父"、"马共"、"写作"、缺位的"我"等在此类小说中交织缠绕,作为马共的"父"与作为书写者的"父"又相互重叠交替,呈现出有意味的阐释张力... 马共书写一直是黄锦树创作的重心,"父"、"马共"、"写作"、缺位的"我"等在此类小说中交织缠绕,作为马共的"父"与作为书写者的"父"又相互重叠交替,呈现出有意味的阐释张力。从早期的《大卷宗》(1989)到晚近的《如果父亲写作》(2014),黄锦树笔下的"父"由"失踪"变为"重写",两部小说从内容、文体、语言上都充满了不安定感。《大卷宗》中祖父预支了"我"的生命进行写作,完成的"大卷宗"又流离海外、失去居所;而《如果父亲写作》中父亲的"文"则是假拟的定居,"我"的出生直接被删除,"我"的缺位意味着生命力回溯与叙事错位,小说呈现出多个时空交错的幻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马共书写 “父” 失踪 重写
下载PDF
大马“南洋”叙述中的台湾影响及其再现模式 被引量:1
8
作者 朱崇科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7-95,共9页
台湾经验和马华文学生态关系的讨论属于华文文学学科前沿性课题。对于马华文学中的留台作家群体来说,台湾经验以及相关思潮对他们个体创作的影响及其再现可以分成四种模式:1.宏观的留台马华作家谱系及其诗社,以王润华的诗歌为代表,既体... 台湾经验和马华文学生态关系的讨论属于华文文学学科前沿性课题。对于马华文学中的留台作家群体来说,台湾经验以及相关思潮对他们个体创作的影响及其再现可以分成四种模式:1.宏观的留台马华作家谱系及其诗社,以王润华的诗歌为代表,既体现了当时台湾型现代主义的各种优点和先锋性,更好地观照台湾,又具有国际主义视野和情怀,创设出独特的南洋诗学;2.立足台湾的南洋书写,主要是考察马华作家在台湾时的有关南洋的文学创作,核心问题指向"原乡";3.扎根大马的南洋创制,主要是研究留台后回归南洋的作家们的创作;4.台湾视野下的南洋论述,呈现出马华批评的台湾视野及其丰厚力度。上述四种模式更多是从宏观层面的梳理,更具体的个案叙述有待继续深化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文学 南洋叙述 台湾影响 王润华 张贵兴 潘雨桐 黄锦树
下载PDF
中文、现代主义与认同迷思——关于黄锦树《欠缺》的讨论
9
作者 王植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7-121,共5页
黄锦树发表于2014年7月的最新短篇小说《欠缺》,是其创作生涯中一次自我确认式的重要作品。小说讲述一个流浪作者自我主体性的重建过程,并以诸多隐喻,对运用中文写作这一行为蕴含的悲情和象征意义,进行了深层次的揭示。而这样的揭示不... 黄锦树发表于2014年7月的最新短篇小说《欠缺》,是其创作生涯中一次自我确认式的重要作品。小说讲述一个流浪作者自我主体性的重建过程,并以诸多隐喻,对运用中文写作这一行为蕴含的悲情和象征意义,进行了深层次的揭示。而这样的揭示不是没有问题的,本文将从起源(这可以上溯到他迄今最成体系的专著《文与魂与体:论现代中国性》(2006))和意识形态两方面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欠缺 现代中文 现代主义 认同迷思
下载PDF
创伤、焦虑与反思:黄锦树早期小说的梦境叙事
10
作者 张惠思 李美 《华文文学》 2022年第1期57-64,共8页
马华留台作家黄锦树的早期作品对华族社群的历史际遇具有高度指涉性。当时种族问题依然是政治禁忌,这使其“基础语义域”须立足于虚构世界,而历史反思和人文关怀作为题中之要义,又限定文本内容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因此,黄锦树以梦境叙... 马华留台作家黄锦树的早期作品对华族社群的历史际遇具有高度指涉性。当时种族问题依然是政治禁忌,这使其“基础语义域”须立足于虚构世界,而历史反思和人文关怀作为题中之要义,又限定文本内容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因此,黄锦树以梦境叙述作为其早期小说的重要叙事策略,将个人、家族以及族群记忆以变形的方式不断重述,让已经尘封却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重新当代化。梦境叙事之于黄锦树,是一种在恶劣写作环境中的智性叙事方式,潜隐表达马华族群的历史缺席与生存困境;同时也是一种探寻自我深层心理的重要方式,以此来反思自我的写作困境与表现作为异乡人的身份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马华作家 《乌暗暝》 梦境叙事
下载PDF
“祛魅”视域下马华文学的后现代实践--以黄锦树的文学创作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骆江瑜 《三明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92-99,共8页
作为出走南洋、遥居台湾的“马华旅台作家群”中的一员,黄锦树一直批判马华文学的现实主义主流,以偏激的艺术姿态扮演着前卫变革的文学角色,倡导后现代文学审美品格。黄锦树的小说荒诞、现代、神秘、吊诡,祛“唯现实主义文学”之魅,以... 作为出走南洋、遥居台湾的“马华旅台作家群”中的一员,黄锦树一直批判马华文学的现实主义主流,以偏激的艺术姿态扮演着前卫变革的文学角色,倡导后现代文学审美品格。黄锦树的小说荒诞、现代、神秘、吊诡,祛“唯现实主义文学”之魅,以文学创作支援自己的文学批评,为当代马华文学开辟了另一种可能的实践,成为不可忽视的“黄锦树现象”。“黄锦树现象”背后隐藏的正是马华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力量和现代主义变革声音的龃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文学 后现代 黄锦树 黄锦树现象
下载PDF
文本复现与历史反思——陈映真与黄锦树同名小说《山路》对比谈
12
作者 盛颖东 《华文文学》 2022年第4期82-88,共7页
台湾作家陈映真和旅台马华作家黄锦树都分别以《山路》为题进行过创作,两部作品创作的时间虽相隔三十余年,但同是对社会的“发言”,且在文学意象、人物形象设置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由此可以看出黄锦树在题材内容和艺术技巧上对陈映真作... 台湾作家陈映真和旅台马华作家黄锦树都分别以《山路》为题进行过创作,两部作品创作的时间虽相隔三十余年,但同是对社会的“发言”,且在文学意象、人物形象设置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由此可以看出黄锦树在题材内容和艺术技巧上对陈映真作品的吸收与借鉴,但它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模仿或复制的结果。本文将从对陈、黄二人《山路》中的文本意象、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对比,发现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深入探究黄锦树另写《山路》的用意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映真 黄锦树 《山路》 互文 历史反思
下载PDF
解读黄锦树《雨》中雨意象的多重可能
13
作者 郝海林 《闽台文化研究》 2022年第1期109-115,共7页
《雨》作为黄锦树在大陆引进的第二部作品,出版不久即广受好评,并一举夺得“首届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小说中绮丽磅礴的南洋风情,苦难深重的历史过往,以及温柔悲悯的生命关怀,都溶解在湿意氤氲的雨幕之中,使作品... 《雨》作为黄锦树在大陆引进的第二部作品,出版不久即广受好评,并一举夺得“首届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小说中绮丽磅礴的南洋风情,苦难深重的历史过往,以及温柔悲悯的生命关怀,都溶解在湿意氤氲的雨幕之中,使作品获得了诗意的超越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因而本文选取雨意象为切入点进行分析。首先,热带之雨以其特有的滂沱,搭建了作家重返生命经验的通道,并承载着其沉重的乡愁。此外,雨意象还联系着时间,同时具有叙事上的功能性作用和自身的隐含意义。最后,黄锦树将生死变形的命题隐喻在雨意象之中,在生命的轮转中不断地进行自我解构与重建,并寄寓着其深刻的文化承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 黄锦树 意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