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YELLOW RIVER'S PALEOCHANNELS IN NORTH SHANDONG PLAIN
1
作者 Zhang zulu(Department of Geography, Shangdng Teacher’s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1994年第Z2期137-147,共11页
According to buried depth, the Yellow Rver's Paleochannels can be divided into ground Paleochannels (buried depth 0-8m) and shallowburied Paleochannels theried depth 8-50m). Each of them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 According to buried depth, the Yellow Rver's Paleochannels can be divided into ground Paleochannels (buried depth 0-8m) and shallowburied Paleochannels theried depth 8-50m). Each of them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Paleochannel belts, stretching Parallel with each other from SW to NE. Sedimentary layers of the paleochannels were mainly made up by sand levee of meanders or natural leavee deposits, and the flooding sedments were found bebeen the layers. The paleochannels in North Shadong Plain were formed in three stags; stage I (buried depth 50-15m) in later period of late Pleistocene-early period of Holocene, stag II (20-8m) in earlymiddle period of HOlocene; and stag III (8-0m) in midddle-late period of Hol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shandong Plain Yellow River's paleochannels later period of the Pleistocene HOLOCENE
下载PDF
Protolith ages and timing of peak and retrograde metamorphism of the high-pressure granulites in the Shandong Peninsula,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被引量:19
2
作者 Pinghua Liu Fulai Liu +2 位作者 Hong Yang Fang Wang Jianhui Liu 《Geoscience Frontiers》 CAS 2012年第6期923-943,共21页
High-pressure (HP) granulites widely occur as enclaves within tonalite-trondhjemite- granodiorite (TTG) gneisses of the Early Precambrian metamorphic basement in the Shandong Peninsula, southeast part of the North... High-pressure (HP) granulites widely occur as enclaves within tonalite-trondhjemite- granodiorite (TTG) gneisses of the Early Precambrian metamorphic basement in the Shandong Peninsula, southeast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Based on cathodoluminescence (CL), laser Raman spec- troscopy and in-situ U-Pb dating, we characterize the zircons from the HP granulites and group them into three main types: inherited (magmatic) zircon, HP metamorphic zircon and retrograde zircon. The inher- ited zircons with clear or weakly defined magmatic zoning contain inclusions of apatites, and 207pb/206pb ages of 2915--2890 Ma and 2763--2510 Ma, correlating with two magmatic events in the Archaean base- ment. The homogeneous HP metamorphic zircons contain index minerals of high-pressure metamor- phism including garnet, clinopyroxene, plagioclase, quartz, rutile and apatite, and yield 207pb/2066pb ages between 1900 and 1850 Ma, marking the timing of peak HP granulite facies metamorphism. The retrograde zircons contain inclusions of orthopyroxene, plagioclase, quartz, apatite and amphibole, and yield the youngest 207pb/206pb ages of 1840-1820 Ma among the three groups, which we correlate to the medium to low-pressure granulite facies retrograde metamorphism. The data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suggest subduction of Meso- and Neoarchean magmatic protoliths to lower crust depths where they were subjected to HP granulite facies metamorphism during Palaeoproterozoic (1900-1850 Ma). Subse- quently, the HP granulites were exhumated to upper crust levels, and were ovel-printed by medium to low-pressure granulite and amphibolite facies retrograde event at ca. 1840--82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pressure granutite ZIRCON Mineral inclusions:U-Pb geochronology shandong Peninsula north China Craton
下载PDF
Analysis of Two Hailstorm Processes Accompanied with Weak Precipitation in the North of Shandong 被引量:1
3
作者 Zheng Lina Zhang Zihan Jia Xiaoqi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7年第6期6-14,共9页
Based on conventional observation data,wind profile radar data and data obtained by a microwave radiometer,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wo hailstorm processes accompanied with weak precipitation in the north of Shando... Based on conventional observation data,wind profile radar data and data obtained by a microwave radiometer,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wo hailstorm processes accompanied with weak precipitation in the north of Shandong Province on June 8 and July 1 in 2014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nergy accumulated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two hailstorm processes. That is,the height of 0 ℃ and-20 ℃ layer dropped rapidly in the period of hailing,and the height of 0 ℃ layer was around 2. 2 km. Echo clusters producing hail still belonged to meso-γ scale-meso-β scale,and the intensity of reflectivity factor exceeded 50 dBz; echo top was at 12-14 km,and 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water content was over 30 kg/m^2; in the two processes,water accumulation zones were distributed at 0. 6-2. 0 km. In addition,the water vapor conditions of low-level environmental fields were poor,which resulted in small rainfall in the two processes. However,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processes in terms of influencing systems,motion path of hail,changes of ground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and disasters. The influencing systems of the " 608" process were the cold vortex,transverse trough and cold front. Convective clouds moved from the northwest to the southeast,and ground temperature dropped,while dew point and ground pressure rose; wind direction changed suddenly with the movement of cold front,and there was no disaster. The influencing systems of the " 701" process were the upper trough,shear line and convergence line. Convective clouds moved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When convective clouds moved to the station,ground temperature dropped,and there was no obvious change in dew point; ground pressure declined sharply,and wind speed was small,but wind direction was changeable,so that the local direct economic loss was up to about 0. 2 billion yu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IL Influencing systems Water ACCUMULATION areas The north of shandong
下载PDF
Analysis on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North China and Shandong Power Networks
4
作者 Cao Yaling Li Lei 《Electricity》 2000年第3期26-30,共5页
关键词 Analysis on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north China and shandong Power Networks
下载PDF
鲁西地区中生代高镁闪长岩角闪石成分变化特征及其对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作用的启示
5
作者 郭军 黄小龙 +2 位作者 贺鹏丽 陈林丽 钟军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0-819,共20页
矽卡岩型铁矿床是我国最重要的铁矿床类型之一,在华北克拉通东部广泛发育,时空上与中生代高镁闪长岩体紧密伴生,研究其物质来源和成岩成矿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鲁西地区与金岭铁矿床具有成因联系的中生代高镁闪长岩中的角闪石进... 矽卡岩型铁矿床是我国最重要的铁矿床类型之一,在华北克拉通东部广泛发育,时空上与中生代高镁闪长岩体紧密伴生,研究其物质来源和成岩成矿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鲁西地区与金岭铁矿床具有成因联系的中生代高镁闪长岩中的角闪石进行了详细的成分研究,限定高镁闪长岩的岩浆演化过程及其物理化学条件变化,探讨高镁闪长岩的岩石成因机制及其与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之间的联系。金岭高镁闪长岩的角闪石斑晶边部与基质角闪石具有一致的主量元素成分,记录了相似的T-P-fO_(2)-H_(2)O条件,显著不同于角闪石斑晶核部。角闪石斑晶核部的平衡岩浆来源于地幔部分熔融,而角闪石斑晶边部与基质角闪石的平衡岩浆中则存在地壳组分的贡献。高镁闪长岩-矽卡岩型铁矿床体系为极其复杂的成岩成矿系统,起源于高氧逸度和高水含量的地幔源区,并经历了包括结晶分异、同化混染、岩浆混合以及流体出溶、迁移和淋滤在内的诸多复杂岩浆热液演化过程。这些源区特征和岩浆-热液过程记录了不同深度岩石圈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构造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卡岩型铁矿床 高镁闪长岩 角闪石 鲁西地区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山东省“南茶北引”研究述评
6
作者 王申奥 杜新豪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61,共8页
20世纪50年代以来,山东省开展的“南茶北引”活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北方地区长期缺乏规模化茶树种植及茶叶生产的局面,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因此,学界针对山东省“南茶北引”的历史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与讨论。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为当... 20世纪50年代以来,山东省开展的“南茶北引”活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北方地区长期缺乏规模化茶树种植及茶叶生产的局面,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因此,学界针对山东省“南茶北引”的历史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与讨论。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为当下山东省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建议。此外,20世纪70年代学界曾对“南茶北引”等作物引种活动进行了学理层面的重新审视。总结分析既往研究,可以发现对山东省“南茶北引”这一议题需充分利用档案文献,从基本史实的考证与研究视角的拓展两方面作进一步深入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 “南茶北引” 综述
下载PDF
北黄海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和黏土矿物特征及其物源指示
7
作者 李佳林 冯永财 +5 位作者 褚宏宪 郝连成 姜文钦 黄杏 远继东 陈玉海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1-102,共12页
通过分析北黄海南部海域138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粒度和黏土矿物组成及其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区域沉积物来源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海域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为1.47Φ~6.56Φ,主要沉积物类型为砂质粉砂、粉砂和粉砂质砂。Pejru... 通过分析北黄海南部海域138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粒度和黏土矿物组成及其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区域沉积物来源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海域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为1.47Φ~6.56Φ,主要沉积物类型为砂质粉砂、粉砂和粉砂质砂。Pejrup三角图解显示,区内沉积动力整体较强,特别是成山头近岸的深水区。黏土矿物组成主要是伊利石(61.08%)和蒙脱石(19.78%),其次是绿泥石(10.92%)和高岭石(8.22%)。物源分析表明,北黄海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主要来自黄河携带的陆源碎屑物质,对是否存在鸭绿江物源存疑。山东半岛沿岸流和冬季北上的黄海暖流为区内主要水动力来源,二者决定了沉积物的运移趋势,主导了研究区沉积物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特征 黏土矿物 北黄海南部 物源指示 山东半岛沿岸流
下载PDF
U-Pb Zircon Age, Geochemical, and Sr-Nd-Pb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Age and Origin of Mafic Dykes from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Eastern China 被引量:7
8
作者 LIU Shen HU Ruizhong +8 位作者 FENG Caixia GAO Shan FENG Guangying LAI Shaocong QI Youqiang Ian M. COULSON YANG Yuhong YANG Chaogui TANG Li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1045-1057,共13页
U-Pb zircon age, geochemical, and Sr-Nd-Pb isotopic data of mafic dykes from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eastern China is reported herein. 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LA-ICP-MS) U-Pb ... U-Pb zircon age, geochemical, and Sr-Nd-Pb isotopic data of mafic dykes from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eastern China is reported herein. 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LA-ICP-MS) U-Pb zircon analyses of two samples from the investigated mafic dykes yield consistent ages ranging from 121.9 Ma ± 0.47 Ma to 122.9 Ma ± 0.61 Ma. The mafic dyke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87Sr/86Sr) i ranging from 0.7087 to 0.7089, low εNd(t) values ranging from -16.9 to -17.8, 206Pb/204Pb = 17.15 to 17.17, 207Pb/204Pb = 15.45 to 15.47, and 208Pb/204Pb = 37.59 to 37.68. Results from the current study suggest that the mafic dykes are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ancient lithospheric mantle that was variably hybridized by melts derived from foundered lower crustal eclogite. The mafic dykes may have been generated through subsequent insignificant crystal fractionation and very minor crustal contamination during magma ascent. Combined with previous studies, the current findings provide new evidence that the intense lithospheric thinning beneath the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of eastern China occurred at ~120 Ma, and that this condition was caused by the removal of the lower lithosphere (mantle and lower cr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China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foundering mafic dykes north China Craton
下载PDF
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区域虚拟水贸易定量分析
9
作者 徐东来 孙秀秀 +2 位作者 李文良 曲士松 王维平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0-95,共6页
虚拟水贸易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共同影响,为了定量研究人类活动对虚拟水贸易的影响,提出新的定量对比分析法。将自然因素(降水量)调整成相同标准,按年份、年际定量分析外调水增减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政策对农业与工业部门虚拟水贸... 虚拟水贸易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共同影响,为了定量研究人类活动对虚拟水贸易的影响,提出新的定量对比分析法。将自然因素(降水量)调整成相同标准,按年份、年际定量分析外调水增减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政策对农业与工业部门虚拟水贸易的影响。用该方法对1997—2017年山东省虚拟水贸易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和工业虚拟水净输出量曲线分别呈不规则的U形和不规则的倒U形;虚拟水净输出会对当地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1997年黄河断流,引黄水量减少使农业和工业虚拟水净输出量相对于未断流情况分别减少20.13%和49.67%;2017年南水北调水的输入使农业和工业虚拟水净输出量比未引长江水时分别增加1.32%和41.99%,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实施使农业和工业虚拟水净输出量分别减少10.01%和20.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水 虚拟水贸易 定量对比分析方法 南水北调 山东省
下载PDF
华北冷涡背景下山东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朱义青 褚涛 刘新磊 《气象科技》 2023年第4期541-550,共10页
基于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发生在山东两次相似环流形势的华北冷涡背景下,造成不同类型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016年6月14日发生的强对流天气(“6·14”... 基于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发生在山东两次相似环流形势的华北冷涡背景下,造成不同类型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016年6月14日发生的强对流天气(“6·14”过程)以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为主,发生在低层弱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中,对流层中下层(400~900 hPa)存在较为深厚的暖湿平流,水汽输送充沛,同时造成0℃、-20℃层高度抬升,有利于短时强降水而不利于冰雹产生;2018年6月13日发生的强对流天气(“6·13”过程)以雷暴大风和冰雹为主,发生在较强的条件不稳定层结和强的低层垂直风切变环境中,400~500 hPa冷平流以及低层暖平流的同时增强,有利于对流层中层的温度垂直递减率进一步增大,造成-30~-20℃层进一步下降,促成了大冰雹的发生环境。(2)“6·14”过程是由地面辐合线触发,“6·13”过程是由锋面触发。(3)“6·14”过程强反射率因子高度低,无明显高悬强回波结构,利于出现短时强降水;“6·13”过程具有单体结构密实和明显高悬强回波结构特征,因此,“6·13”过程对流强度更强,更容易出现冰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冷涡 短时强降水 冰雹
下载PDF
山东汞丹山地区新太古代变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11
作者 季志刚 宋宗超 宋志刚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25,共12页
为探讨华北克拉通鲁西地区前板块构造与板块构造体制转换时间问题,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对山东沂水地区汞丹山一带的新太古代变基性岩进行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汞丹山变基性岩为斜长角闪岩,具有较强的面... 为探讨华北克拉通鲁西地区前板块构造与板块构造体制转换时间问题,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对山东沂水地区汞丹山一带的新太古代变基性岩进行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汞丹山变基性岩为斜长角闪岩,具有较强的面理化特征,主要由角闪石和斜长石组成,其原岩(玄武岩/安山岩)的结晶年龄为2626±28 Ma,可划分为拉斑系列和钙碱性系列,拉斑系列的岩浆源区可能为亏损地幔,且形成过程中有俯冲流体/熔体的参与,而钙碱性系列与太古宙硅质高镁玄武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是俯冲板片流体或含水熔体交代的地幔楔在相对较浅的条件下发生较高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汞丹山变基性岩以及华北克拉通已识别出的一系列新太古代晚期玄武质-安山质岩浆岩均存在明显的Nb、Ta、P、Ti亏损,与岛弧玄武岩的特征一致,表明华北克拉通在新太古代晚期经历了大规模的俯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鲁西地区 柳杭岩组 太古宙 构造演化
下载PDF
鲁北和鲁西南地区古近纪盆地沉积特征与控制因素探讨 被引量:26
12
作者 李守军 郑德顺 +3 位作者 蔡进功 杨永红 孙锡文 杨品荣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5-232,共8页
鲁北地区和鲁西南地区古近纪盆地在地层、沉积和构造演化上都具有可对比性。鲁西南露头区古近纪地层及其沉积特征的研究对鲁北覆盖区古近纪古环境的恢复和沉积特征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本文对两个地区的地层和沉积特征进行了对比。... 鲁北地区和鲁西南地区古近纪盆地在地层、沉积和构造演化上都具有可对比性。鲁西南露头区古近纪地层及其沉积特征的研究对鲁北覆盖区古近纪古环境的恢复和沉积特征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本文对两个地区的地层和沉积特征进行了对比。根据官庄群在鲁西南地区的沉积分布,发现了在晚白垩世至早始新世鲁西南盆地发生时间有从南向北、由东向西推迟的规律。通过对鲁西南和济阳坳陷沉积和断层发育特征的对比研究发现,郯庐断裂在晚侏罗世至早始新世以左旋剪切活动为主,派生了鲁西南和济阳坳陷NW向的断层;早始新世末期是一个构造转型期,鲁西南和济阳坳陷发育了近EW向的断层;中、晚始新世是郯庐断裂右旋剪切活动最强烈的时期,鲁西南和济阳坳陷发育了NE向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纪盆地 地层 沉积 构造演化 鲁北地区 鲁西南地区 郯庐断裂 构造转型 晚侏罗世 早始新世 晚白垩世
下载PDF
胶北地区早前寒武纪孔兹岩系的变质演化 被引量:33
13
作者 王舫 刘福来 +1 位作者 刘平华 刘建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057-2072,共16页
在胶北地区出露大面积早前寒武纪孔兹岩,主体岩石为富铝片岩-片麻岩,夹有大理岩等变沉积岩。岩相学、成因矿物学和变质反应性质的研究以及温压条件估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孔兹岩系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质演化。早期进变质阶段(M1)的矿物组合... 在胶北地区出露大面积早前寒武纪孔兹岩,主体岩石为富铝片岩-片麻岩,夹有大理岩等变沉积岩。岩相学、成因矿物学和变质反应性质的研究以及温压条件估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孔兹岩系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质演化。早期进变质阶段(M1)的矿物组合为石榴石及其内部的黑云母+斜长石+石英;峰期中-高压麻粒岩相变质阶段(M2)的矿物组合以含蓝晶石的麻粒岩相矿物组合为标志,该阶段最高的温压条件可达760℃、10.0kb;峰后近等温减压麻粒岩相退变质阶段(M3)发生一系列典型减压反应,以新生堇青石的出现为标志,形成了含堇青石的中-低压麻粒岩相矿物组合,稳定的温压条件为750~800℃、4.0~5.4kb;晚期降温退变质阶段(M4)以石榴石转变形成细小黑云母等退变矿物为特征,该阶段的温压条件为550~650℃、4.0kb。孔兹岩系变质演化P-T轨迹具有顺时针型式,先后经历了近等温减压(ITD)和近等压冷却(IBC)的P-T演化,标志着胶北地区早前寒武纪孔兹岩系曾经历了地壳加厚-构造隆升的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矿物学 变质反应 P-T轨迹 孔兹岩系 胶北
下载PDF
鲁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被引量:16
14
作者 邢立亭 张凤娟 +2 位作者 李常锁 杨丽芝 王立艳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0-94,共5页
运用Piper三线图、离子比例系数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鲁北浅层地下水的空间分布及水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复杂多变,从内陆至滨海地下水由淡水逐步演化为微成水、成水、盐水;常规离子组分中Cl的变异... 运用Piper三线图、离子比例系数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鲁北浅层地下水的空间分布及水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复杂多变,从内陆至滨海地下水由淡水逐步演化为微成水、成水、盐水;常规离子组分中Cl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Na+,HCO3-的变异系数最小;滨海地区浅层地下水yNa/γCl多介于0.8~0.9之间,而内陆地区yNa/γCl一般大于1.0;局部地段内陆成水γNa/γCl小于0.5,属C1·SO4-Na型或Cl·SO4-Na·Mg型咸水/微咸水,多呈点状分布;研究区沿海地区浅层成水多以海成盐化成水为主,内陆成水多以大陆盐化咸水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咸水 成因 水化学特征 鲁北平原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鲁西地区早前寒武纪表壳岩系重新划分和BIF形成时代 被引量:40
15
作者 万渝生 刘敦一 +5 位作者 王世进 焦秀美 王伟 董春艳 颉颃强 马铭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457-3475,共19页
鲁西花岗-绿岩带是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典型代表。表壳岩系包括泰山岩群、孟家屯岩组和济宁岩群。其中,泰山岩群是鲁西地区规模最大的表壳岩系,曾认为形成于新太古代早期,而济宁岩群曾认为形成于古元古代。根据野外地质和表壳... 鲁西花岗-绿岩带是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典型代表。表壳岩系包括泰山岩群、孟家屯岩组和济宁岩群。其中,泰山岩群是鲁西地区规模最大的表壳岩系,曾认为形成于新太古代早期,而济宁岩群曾认为形成于古元古代。根据野外地质和表壳岩系及相关岩石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本文对表壳岩系形成时代进行了重新划分。1)新太古代早期(2.70~2.75Ga)表壳岩系,包括原泰山岩群的雁翎关岩组和柳行岩组下段的大部分及孟家屯岩组。2)新太古代晚期(2.525~2.56Ga)表壳岩系,包括原泰山岩群的山草峪岩组、柳行岩组上段和下段的一部分及济宁岩群。它们在岩石组合、变质变形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BIF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这是华北克拉通迄今唯一分辨出新太古代早期和晚期表壳岩系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 SHRIMP定年 新太古代 鲁西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山东半岛北部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以龙口市为例 被引量:23
16
作者 张安定 李德一 +1 位作者 王大鹏 王周龙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07-1010,共4页
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计划"的重要研究领域,利用1992.6、2002.6两期Landsat TM影像,采用监督分类和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完成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计算机解译,采用叠加分析方法,研究了山东半岛... 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计划"的重要研究领域,利用1992.6、2002.6两期Landsat TM影像,采用监督分类和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完成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计算机解译,采用叠加分析方法,研究了山东半岛北部海岸带地区龙口市10年间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园地、水浇地、水体、林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城乡用地、旱地、草地面积增加,其中城乡用地增幅最大,年变化率为5.34%;土地利用转换类型复杂多样,转换比例相对较大。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该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北部 海岸带 LUCC 驱动力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晚期地壳演化和荆山群形成时代制约--胶东地区变质中-基性侵入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 被引量:55
17
作者 董春艳 王世进 +5 位作者 刘敦一 王金光 颉颃强 王伟 宋志勇 万渝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99-1706,共8页
胶东地区的荆山群呈近东西向环绕太古宙TTG花岗质片麻岩展布,主要由成熟度高的含石墨变泥砂质岩石、钙硅酸岩和大理岩组成,变质程度达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具孔兹岩系性质。变质中-基性岩侵入到荆山群。它们的侵位时代对于探讨华北克拉... 胶东地区的荆山群呈近东西向环绕太古宙TTG花岗质片麻岩展布,主要由成熟度高的含石墨变泥砂质岩石、钙硅酸岩和大理岩组成,变质程度达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具孔兹岩系性质。变质中-基性岩侵入到荆山群。它们的侵位时代对于探讨华北克拉通东部元古宙构造演化以及对荆山群沉积时代的制约,都有重要意义。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遭受低级变质的闪长岩(S0835)岩浆锆石年龄为1852±9Ma(MSWD=2.1),遭受中高级变质的辉长岩(S0816)变质锆石年龄为1865±11Ma(MSWD=0.76)。结合区域资料,可得出如下结论:(1)荆山群孔兹岩系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2.2~1.9Ga);(2)古元古代期间,胶东地区从挤压体制转入伸展体制的时间在1.87Ga之前。在华北克拉通中西部的恒山、大青山地区,存在1.97~1.92Ga辉长岩,在1.92~1.83Ga期间发生变质,与本文研究结果类似。这表明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和东部具有类似的古元古代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长岩 闪长岩 伸展体制 古元古代 SHRIMP定年 华北克拉通 胶东
下载PDF
胶东莱西地区高压基性麻粒岩的变质作用 被引量:52
18
作者 刘文军 翟明国 李永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49-459,共11页
胶东地区莱西-莱阳-栖霞一带晚太古代花岗片麻岩中,出露了相当规模的高压基性麻粒岩和超镁铁质岩组合,曾被认为它们是与苏鲁-大别超高压碰撞造山作用有关的一套岩石组合。高压基性麻粒岩中可识别出三期变质矿物组合:早期为Grt... 胶东地区莱西-莱阳-栖霞一带晚太古代花岗片麻岩中,出露了相当规模的高压基性麻粒岩和超镁铁质岩组合,曾被认为它们是与苏鲁-大别超高压碰撞造山作用有关的一套岩石组合。高压基性麻粒岩中可识别出三期变质矿物组合:早期为Grt(核部)+Cpx+Pl;中期为Grt(边部)+Cpx+Opx+Pl+Amp+Q+Mt;晚期为Cpx+Pl+Amp+Q+Mt。早期的石榴石含钙铝榴石和镁铝榴石组分较高,单斜辉石含Al高。应用矿物温压计和TWQ矿物反应热力学程序进行计算得到:高压麻粒岩早期矿物组合的变质作用温度约在840℃~860℃,变质压力大于1.4GPa;中期的变质作用条件为720℃~780℃、0.8GPa~1.2GPa;晚期的变质作用条件为600℃~800℃、0.5GPa~0.7GPa。高压基性麻粒岩具有降压退变质结构,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之后经历了一个近等温减压的过程,后来又经历了减温减压过程的变质作用演化,显示出顺时针的PT轨迹。矿物-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为1752Ma,指示出受吕梁运动的强烈影响,与华北克拉通大部分地区热历史吻合。可以认为这一高压基性麻粒岩和超镁铁质岩组合属于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基底的又一下地壳的岩石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粒岩 变质作用 胶东 莱西地区
下载PDF
鲁北平原黄河古河道初步研究 被引量:22
19
作者 张祖陆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57-466,共10页
鲁北平原黄河古河道可分为地面古河道(埋藏深度0—8m)和浅埋古河道(埋藏深度8—40m)。两类古河道部大致可分为三条古河道带,呈SW-NE向近平行展布,每带一般宽5—15km,最宽处可达20km。 古河道沉积层主要由细砂或粉砂组成,为古河床之曲流... 鲁北平原黄河古河道可分为地面古河道(埋藏深度0—8m)和浅埋古河道(埋藏深度8—40m)。两类古河道部大致可分为三条古河道带,呈SW-NE向近平行展布,每带一般宽5—15km,最宽处可达20km。 古河道沉积层主要由细砂或粉砂组成,为古河床之曲流砂堤或天然堤沉积。各期古河道沉积层之顶、底板主要为粘土或亚粘土和淤泥层所构成,为古黄河泛滥相沉积物。 本区古河道按形成时间顺序可分为三期,下部第一期古河道大约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中部第二期古河道形成于全新世早—中期,上部第三期古河道形成于全新世中—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古河道 晚更新世 研究
下载PDF
鲁西新太古代济宁群含铁岩系形成时代——SHRIMP U-Pb锆石定年 被引量:44
20
作者 王伟 王世进 +5 位作者 刘敦一 李培远 董春艳 颉颃强 马铭株 万渝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75-1181,共7页
济宁群以隐伏的地质体分布于华北克拉通鲁西地区,以往被划归古元古代。近年来在济宁群的钻探和地球物理研究中,发现存在较大规模条带状硅铁建造,其形成时代引起地学界极大关注。本文对济宁群变质碎屑沉积岩和长英质火山岩进行了锆石SHR... 济宁群以隐伏的地质体分布于华北克拉通鲁西地区,以往被划归古元古代。近年来在济宁群的钻探和地球物理研究中,发现存在较大规模条带状硅铁建造,其形成时代引起地学界极大关注。本文对济宁群变质碎屑沉积岩和长英质火山岩进行了锆石SHRIMP年龄测定。含砾绿泥绢云千枚岩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2.7Ga,可靠的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为2.61±0.01Ga。变质长英质火山岩岩浆锆石年龄为2.56±0.02Ga。研究表明,济宁群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而不是以往认为的古元古代。华北克拉通条带状铁建造主要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济宁群在岩石组合、变质作用方面与鞍山、冀东以及五台地区同时代含硅铁建造的表壳岩系有差别,但是与本溪南芬铁矿的岩石组合有相似之处。这些可能为我国的隐伏太古宙BIF铁矿的研究与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宁群 新太古代 变质长英质火山岩 BIF SHRIMP定年 鲁西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