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F OCCULT MICRO- METASTASES IN REGIONAL LYMPH NODES OF 94 PATIENTS WITH STAGE I 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朝伦 AlistairJCochran +6 位作者 黄容容 文端仁 WalterFCoulson CarmackEHomes 李沛祥 杨冰梅 王莉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3期46-51,共6页
In the study, 739 regional lymph nodes from 94 patients with stage I non- 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NSCLC) were studi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s. These lymph nodes contained no metastatic tumor as assessed b... In the study, 739 regional lymph nodes from 94 patients with stage I non- 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NSCLC) were studi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s. These lymph nodes contained no metastatic tumor as assessed by conventional histopatholgy were recut. A series of consecutive sections from the original blocks were immunostained with poly-and monoclonal antibodies to cytokeratins,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 and human milk fat globulin membrane antigen (HMFG-2). Single tumor cells or small clusters of tumor cells, not visible on routine examination, were readily detected. The actual number of lymph nodes that contained occult tumor cells was 123 (16.6%) from 53 patients (56.4%). The majority of 102 immunostalned positive nodes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hllar (29% ) and peribronchlal (25%) regions. Our data indicate that (1) a series of consecutive sections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may greatly Increase the diagnostic yield of occult micrometastases in lymph nodes; (2) the high incidence of occult metastases in NSCLC may be of Importance in relation to their rapid dissemination and high death rates; (3) the high frequencyof occult nodal metastases in NSCLC raises questions in regard to our presently used criteria for staging,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stensibly stage I disease; and (4) perhaps dissections of hllar and peribronchlal nodes will have an Importantly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prevention of wide dissemination of tumor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occult micrometastases Immunohistochemistry.
下载PDF
内镜诊断隐性肺癌(附45例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胡建章 张建国 张熙曾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9期673-675,共3页
天津市肿瘤医院经7150次纤维支气管镜检出X线平片隐性肺癌41例,X线与内镜双隐性肺癌4例。中位年龄各为56岁及63岁,男性为主。X线隐性癌分于Ⅰ-Ⅱ级气道,隆突和气管,后者占60%,包括双侧病灶而一侧X线隐性。早期... 天津市肿瘤医院经7150次纤维支气管镜检出X线平片隐性肺癌41例,X线与内镜双隐性肺癌4例。中位年龄各为56岁及63岁,男性为主。X线隐性癌分于Ⅰ-Ⅱ级气道,隆突和气管,后者占60%,包括双侧病灶而一侧X线隐性。早期癌合原位癌约占25%。文章分析了各类隐性癌的表面及分期情况;指出X线隐性癌病理分期及浸润程度的混杂性。本文评价了普通X线片、断层及CT、NMR在诊断隐性肺癌中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 诊断 肺肿瘤
下载PDF
46例隐匿性肺癌并颅内单发转移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周海 周楠 +1 位作者 徐霓霓 徐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253-254,共2页
目的探讨单发脑转移瘤患者胸部CT检查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隐匿性肺癌引起颅内单发转移患者的胸部影像等表现。结果46例患者胸部CT均有阳性诊断结果,其中肺尖癌11例(23.9%),心后区、脊柱旁及奇静脉窝癌15例(32.6%),后肋膈角区癌18... 目的探讨单发脑转移瘤患者胸部CT检查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隐匿性肺癌引起颅内单发转移患者的胸部影像等表现。结果46例患者胸部CT均有阳性诊断结果,其中肺尖癌11例(23.9%),心后区、脊柱旁及奇静脉窝癌15例(32.6%),后肋膈角区癌18例(39.1%),中间支气管周围癌2例(4.4%);平片只有12例(26.1%)有异常表现,无1例能确诊。结论对于隐匿性肺癌,CT检查能明确诊断;对于颅内单发肿瘤而临床高度怀疑转移瘤患者,应行胸部CT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肺癌 CT 脑转移瘤
下载PDF
VEGF-C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军 王洲 +2 位作者 刘相燕 邹学森 黄传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82-584,共3页
目的:探讨VEGF-C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55例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VEGF-C mRNA的表达,并通过检测病理诊断无转移淋巴结中MUC 1mRNA表达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结果:癌旁肺... 目的:探讨VEGF-C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55例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VEGF-C mRNA的表达,并通过检测病理诊断无转移淋巴结中MUC 1mRNA表达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结果:癌旁肺组织、非小细胞肺癌组织VEGF-C mRNA表达分别占14.55%、54.55%,肺癌组织VEGF-C mRNA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0.005);pN_0、pN_(1-2)组肺癌组织VEGF-CmRNA表达分别为40.91%、72.73%,pN_(1-2)组肺癌组织中VEGF-CmRNA表达显著高于pN_0组(P=0.026);22例pN_0病例基因诊断发现8例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基因诊断阳性组肺癌组织VEGF-C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肺癌组织表达(P=0.022)。结论:VEGF-C可能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启动过程,VEGF-C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VEGF—C 纵隔淋巴结 隐匿性微转移
下载PDF
早期肺癌外周血中肿瘤细胞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5
作者 王晓光 胡红 刘又宁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53-355,共3页
目的 探讨检测早期肺癌循环肿瘤细胞 (CTCs)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磁性分离 (IMS) +免疫细胞化学(ICC)法及RT PCR法检测 3组标本 (A组 :早期肺癌组 ,15例 ;B组 :肺部良性病变组 ,2 0例 ;C组 :健康志愿者组 ,2 0例 )的CTCs... 目的 探讨检测早期肺癌循环肿瘤细胞 (CTCs)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磁性分离 (IMS) +免疫细胞化学(ICC)法及RT PCR法检测 3组标本 (A组 :早期肺癌组 ,15例 ;B组 :肺部良性病变组 ,2 0例 ;C组 :健康志愿者组 ,2 0例 )的CTCs,并对A组患者进行了 6~ 9个月的随访。结果 应用IMS +ICC法检测 ,A组有 5例阳性 ,B、C组均为阴性 ;应用巢式RT PCR法检测 ,A组 7例、B组 8例、C组 6例检测为阳性。A组患者随访中有 2例术前及术后检测均为阳性的患者发生了复发。结论 IMS +ICC法是检测早期肺癌CTCs的敏感方法 ;早期肺癌患者CTCs的检出可能与临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磁性分离 早期肺癌 循环血中肿瘤细胞 隐性微转移 免疫细胞化学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CT对肺部隐匿部位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林华云 林云亮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14期46-47,共2页
目的探讨肺部隐匿部位肺癌的临床特征,为隐匿性肺癌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40例入选病例均经组织病理学验证,确诊为隐匿型肺癌,查阅所有入选患者的病例档案,并对透视、胸片、CT扫描等影像学特征进行整理和总结,对比分析。结果 ... 目的探讨肺部隐匿部位肺癌的临床特征,为隐匿性肺癌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40例入选病例均经组织病理学验证,确诊为隐匿型肺癌,查阅所有入选患者的病例档案,并对透视、胸片、CT扫描等影像学特征进行整理和总结,对比分析。结果 7例患者使用CT扫描即检出病变,检出率17.5%;33例患者联合DR胸片和CT检测,其中11例行正位检测检出(27.5%),22例侧位检测检出(55%)。根据不同病变位置的发生率排序,隐匿型肺癌主要发生于后肋膈角和肺门区,数据与其它部位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后肋膈角和肺门区是隐匿型肺癌多发区域,正位胸片检查具有局限性,在不能确认为病灶的情况下可进一步行侧位胸片检查,最好综合应用多种影像学检测手段,以便更加准确的诊断隐匿型肺癌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型肺癌 诊断标准 CT扫描
下载PDF
隐匿型上腔静脉综合征肺癌患者行PICC置管化疗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楚英 张湘滢 韦爱纯 《智慧健康》 2021年第18期64-66,共3页
目的研究隐匿型上腔静脉综合征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化疗的安全性。方法纳入广东省潮州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伴随隐匿型上腔静脉综合征肺癌患者共4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自愿原则将20例作为观察组行... 目的研究隐匿型上腔静脉综合征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化疗的安全性。方法纳入广东省潮州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伴随隐匿型上腔静脉综合征肺癌患者共4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自愿原则将20例作为观察组行上肢PICC置管化疗,余下20例为对照组行传统下肢开放静脉通路化疗。对比两组患者化疗期间上腔静脉综合征症状情况、导管并发症以及满意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上腔静脉综合征病情缓解情况相比(P>0.05),但观察组静脉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并隐匿型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患者采取上肢PICC置管安全可靠,并发症风险低,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型上腔静脉综合征 肺癌 PICC置管 化疗
下载PDF
CD8^(+)T细胞癌巢/间质比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8
作者 李超卓 景洪标 +3 位作者 胡梦钰 杨丽颖 孙晓蓉 邢力刚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31-737,758,共8页
目的 分析临床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肿瘤原发灶的肿瘤中心(TC)和侵袭性边缘(IM,包括癌巢和间质)的CD8^(+) T细胞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 CD8 T细胞的浸润水平,并探究其与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LNM)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 目的 分析临床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肿瘤原发灶的肿瘤中心(TC)和侵袭性边缘(IM,包括癌巢和间质)的CD8^(+) T细胞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 CD8 T细胞的浸润水平,并探究其与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LNM)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01-01-2021-12-31在山东省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的154例临床早期NSCLC患者的术后组织标本,构建组织芯片(TMA),并进行多重免疫荧光染色以评估TC和IM的CD8及PD-1^(+) CD8的密度。曼-惠特尼U检验分析NSCLC伴OLNM和无OLNM患者的CD8和PD-1^(+) CD8浸润差异。使用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低密度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OLNM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临床早期NSCLC的TC和IM上,CD8分别占所有细胞的4.6%和5.6%,PD-1^(+) CD8分别占CD8的9.1%和6.9%。临床早期NSCLC患者发生OLNM时,IM的总CD8及间质CD8浸润增加(cN^(-)pN^(+)vs cN^(-)pN^(-), 63.78 vs 43.87,Z=2.995,P=0.003;93.57 vs 60.84,Z=2.631,P=0.009),同时TC间质和IM癌巢中的PD-1^(+) CD8/CD8比例降低(cN^(-)pN^(+)vs cN^(-)pN^(-), 7.5%vs 10.2%,Z=-2.227,P=0.026;4.4%vs 8.4%,Z=-2.093,P=0.0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C的癌巢CD8/间质CD8比例降低是早期NSCLC发生OLNM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39, 95%CI:1.201~4.556,P=0.012)。结论 TC的癌巢CD8/间质CD8比降低,CD8向癌巢内浸润减少,与早期NSCLC的OLNM发生有关,同时TC间质和IM癌巢中的CD8表面PD-1表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隐匿性淋巴结转移 肿瘤免疫微环境 CD8 程序性死亡受体-1
原文传递
全胸腔镜与开胸肺叶切除治疗cN0-pN2非小细胞肺癌: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函玥 黄佳 +1 位作者 林皓 罗清泉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6期439-444,共6页
目的分析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与开胸肺叶切除治疗隐匿性N2(c N0-p 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近期效果与远期预后差异,以及对于已选择胸腔镜手术(VATS)的隐匿性N2患者是否需要中转开胸。方法初步纳入1 754例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中心... 目的分析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与开胸肺叶切除治疗隐匿性N2(c N0-p 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近期效果与远期预后差异,以及对于已选择胸腔镜手术(VATS)的隐匿性N2患者是否需要中转开胸。方法初步纳入1 754例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中心同一医疗组处接受肺叶切除手术的1 754例c N0患者,筛选出262例c N0-p N2的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VATS组107例和开放组155例。VATS组男50例、女57例,年龄36~75(61.5±10.7)岁;开放组男104例、女51例,年龄31~73(59.0±8.7)岁。对比两组术前、术中以及术后近期效果及远期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肺功能、术前基础疾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TS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P=0.044),但术后住院时间开放组明显长于VATS组(P=0.008)。开放组肿瘤最大直径远大于腔镜组肿瘤最大直径(P<0.05);两组清扫纵隔淋巴结组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纵隔淋巴结阳性率VATS组与开放组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5)。VATS组术后1年总生存率(OS)为91.6%,3年OS为58.3%;开放组术后1年OS为81.9%,3年OS为47.3%。结论胸腔镜治疗隐匿性N2患者与开胸手术可达到同样的切除率,且VATS近期效果更佳。但隐匿性N2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大小可能更相关,而与手术方式无关,但仍需进一步前瞻性研究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隐匿性N2 胸腔镜
原文传递
隐匿型肺癌X线胸片漏诊分析及CT扫描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温栋梁 《中国实用医刊》 2014年第20期61-63,共3页
目的:分析 X 线胸片漏诊隐匿性肺癌的原因,并评价 CT 扫描对隐匿性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 X 线漏诊的隐匿性肺癌4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 X 线和 CT 检查结果,分析 X 线漏诊原因。结果43例患者正位 X 线胸片结果显示无异常... 目的:分析 X 线胸片漏诊隐匿性肺癌的原因,并评价 CT 扫描对隐匿性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 X 线漏诊的隐匿性肺癌4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 X 线和 CT 检查结果,分析 X 线漏诊原因。结果43例患者正位 X 线胸片结果显示无异常,行侧位 X 线胸片检查后,30例患者依然未见异常。CT 扫描证实43例患者全为隐匿性肺癌。CT 扫描对支气管腔内、肺门区肿块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显示情况优于 X 线胸片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X 线诊断隐匿性肺癌的漏诊率高。对于疑似隐匿性肺癌的患者,有必要行 CT 扫描,及早发现隐匿性肺癌,进一步确定病情,并采取针对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肺癌 X 线诊断 CT 诊断 漏诊原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