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79篇文章
< 1 2 1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蜂毒镇痛作用的昼夜变化及对外周血P物质β-内啡肽和IL-1β水平的影响
1
作者 董泓 李振彬 +2 位作者 高囡囡 郭静波 郭栋梁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393-398,共6页
目的:探讨小鼠疼痛模型的昼夜节律和注射用蜂毒(Bee venom for injection,BVI)镇痛作用的昼夜差异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热板法、辐射热甩尾法建立小鼠疼痛模型,在6个授时(Zeitgeber time,ZT)时间点(ZT2、ZT6、ZT10、ZT14、ZT18、ZT22... 目的:探讨小鼠疼痛模型的昼夜节律和注射用蜂毒(Bee venom for injection,BVI)镇痛作用的昼夜差异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热板法、辐射热甩尾法建立小鼠疼痛模型,在6个授时(Zeitgeber time,ZT)时间点(ZT2、ZT6、ZT10、ZT14、ZT18、ZT22)测量痛阈并分析其昼夜节律。将合格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注射用蜂毒大剂量(Bee venom for injection-High dose,BVI-H)、注射用蜂毒中剂量(Bee venom for injection-Medium dose,BVI-M)、注射用蜂毒低剂量(Bee venom for injection-low dose,BVI-L)、吗啡(Morphine,MOR)和模型(Model,MOD)组;每组再根据小鼠痛阈的昼夜节律分为两个亚组,分别在痛阈的峰值和谷值2个时间点给药。观察各组对热板法、辐射热甩尾法和扭体法疼痛模型小鼠行为学影响的动态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P物质(Substances P,SP)、β-内啡肽(Beta-endorphin,β-EP)和IL-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结果:小鼠疼痛模型的痛阈显示出峰值在明中期(ZT6)、谷值在暗后期(ZT22)的昼夜节律。BVI三个剂量组和MOR组均显示出明显的镇痛作用,并且BVI在热板法和扭体法模型的镇痛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在热板法和辐射热法疼痛模型中,BVI于ZT22给药比ZT6给药显示出更强的镇痛作用。蜂毒对疼痛模型小鼠血清β-EP水平未显示上调作用;但可明显降低血清SP含量,且具有ZT22给药低于ZT6给药的昼夜变化(P<0.05);对扭体法和辐射热法(仅ZT22给药组)疼痛模型小鼠血清IL-1β水平显著下调,而在热板法则显示IL-1β水平明显增高。结论:小鼠的痛阈存在峰值在明中后期、谷值在暗后期的昼夜节律;BVI对小鼠多种疼痛模型均具有镇痛作用,且存在昼夜差异;BVI的镇痛作用及其昼夜变化可能与调节内源性疼痛介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毒 疼痛 昼夜节律 时间治疗 p物质 Β-内啡肽 白细胞介素-1Β
下载PDF
P物质在皮肤源性瘙痒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金曼诗 马铁明 +2 位作者 李记泉 陈语嫣 谢正伦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2期49-52,共4页
皮肤源性瘙痒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且目前尚未完全阐明。P物质是一种由皮肤感觉神经元释放的神经肽,是介导瘙痒的重要物质基础。该物质可以通过P物质/神经激肽1受体系统、P物质/G蛋白偶联受体X2系统激活肥大细胞,从而引发瘙痒。研究表明,... 皮肤源性瘙痒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且目前尚未完全阐明。P物质是一种由皮肤感觉神经元释放的神经肽,是介导瘙痒的重要物质基础。该物质可以通过P物质/神经激肽1受体系统、P物质/G蛋白偶联受体X2系统激活肥大细胞,从而引发瘙痒。研究表明,降低P物质在血浆及皮肤组织中的表达能够缓解瘙痒症状。本文对P物质与皮肤源性瘙痒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论述,以期为今后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皮肤源性瘙痒 肥大细胞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清热凉血法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对血清P物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建锋 曹宇 +2 位作者 章纬 刘涛峰 张虹亚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24-28,共5页
目的 探讨清热凉血法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P物质(substance P,S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 将43例血热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在外用尿素乳... 目的 探讨清热凉血法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P物质(substance P,S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 将43例血热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在外用尿素乳膏的基础上,观察组予以口服清热凉血方剂,对照组予以口服复方氨肽素片,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四条目瘙痒问卷(four-item itch questionnaire,FIIQ)评分、血清SP和VEGF水平,并评估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PASI、FIIQ评分、SP水平、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清热凉血法能有效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缓解瘙痒,降低血清SP和VEGF水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热凉血法 银屑病 血热证 复方氨肽素片 p物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神经肽P物质对放射损伤皮肤成纤维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4
作者 刘晓明 党旭红 +7 位作者 张睿凤 李晓臻 原雅艺 刘红艳 柴栋良 任越 张忠新 左雅慧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3-89,共7页
为探讨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 P,SP)对放射损伤皮肤成纤维细胞凋亡及周期的影响,将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foreskin fibroblasts,HFF-1)分为0 Gy组(对照组)和12 Gy组、18 Gy组、12 Gy+SP组、18 Gy+SP组4个实验组。实验组经12 Gy、18 G... 为探讨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 P,SP)对放射损伤皮肤成纤维细胞凋亡及周期的影响,将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foreskin fibroblasts,HFF-1)分为0 Gy组(对照组)和12 Gy组、18 Gy组、12 Gy+SP组、18 Gy+SP组4个实验组。实验组经12 Gy、18 Gy的电子束照射,其中12 Gy+SP组、18 Gy+SP组于照射前1 h给予10-7 mol/L SP干预。照射后48 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cl-2、Bax表达情况。细胞周期检测显示,与0 Gy组相比,12 Gy和18 Gy组细胞G_(2)期百分比显著增加;18 Gy+SP组与18 Gy组相比,细胞G_(2)期百分比显著降低。细胞凋亡检测显示,与0 Gy组相比,12 Gy和18 Gy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SP干预组(12 Gy+SP组、18 Gy+SP组)较照射组(12 Gy组、18 Gy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实时荧光定量PCR对Bcl-2和Bax表达检测显示,与0 Gy组相比,12 Gy和18 Gy照射组细胞Bax基因表达显著升高,Bcl-2基因表达显著降低;SP干预组(12 Gy+SP组、18 Gy+SP组)较照射组(12 Gy组、18 Gy组),Bcl-2基因表达显著升高,Bax基因表达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揭示,电子束照射可诱发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凋亡及细胞G_(2)期阻滞;SP可抑制放射损伤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凋亡及G_(2)期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肽p物质 人皮肤成纤维细胞 放射损伤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下载PDF
NLRP3炎症小体通路在IL-6、TNF-α促进椎间盘髓核细胞神经营养因子和感觉神经肽P物质表达中的作用
5
作者 韩建龙 常刚 +2 位作者 吕晓业 王雪 左金良 《老年医学研究》 2023年第4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NLRP3炎症小体通路在细胞炎症因子IL-6和TNF-α促进椎间盘髓核细胞(NP细胞)神经营养因子(NGF)和感觉神经肽P物质(SP)表达中的作用。方法从3只Sprague-Dawley大鼠椎间盘组织中提取原代NP细胞,分为对照组、处理组和MCC950组。对... 目的探讨NLRP3炎症小体通路在细胞炎症因子IL-6和TNF-α促进椎间盘髓核细胞(NP细胞)神经营养因子(NGF)和感觉神经肽P物质(SP)表达中的作用。方法从3只Sprague-Dawley大鼠椎间盘组织中提取原代NP细胞,分为对照组、处理组和MCC950组。对照组不经过任何处理,处理组用浓度1、10和100 ng/mL的IL-6或TNF-α处理48 h,MCC950组用1μmol/L的NLRP3抑制剂MCC950处理1 h后,用100 ng/mL的IL-6或TNF-α处理48 h。采用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GF和SP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10和100 ng/mL IL-6或TNF-α处理NP细胞后,NGF和SP蛋白水平升高(P均<0.05)。MCC950组NGF、SP蛋白水平均较100 ng/mL IL-6或TNF-α处理组降低(P均<0.05)。结论细胞炎性因子IL-6和TNF-α能够通过激活NP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促进NGF和SP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病变 髓核细胞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神经营养因子 感觉神经肽p物质
下载PDF
注射用蜂毒对热痛模型小鼠的痛阈和外周血P物质、β-内啡肽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董泓 李振彬 +3 位作者 王志强 高囡囡 王丽敏 郭栋梁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3年第6期1-5,12,共6页
目的:探索注射用蜂毒(BVI)对热痛模型小鼠的镇痛作用及对外周血P物质(SP)、β-内啡肽(β-E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合格昆明小鼠200只,随机分为BVI大剂量(BVI-H)组、BVI中剂量(BVI-M)组、BVI小剂量(BVI-L)组、吗啡组、模型对照组,给药... 目的:探索注射用蜂毒(BVI)对热痛模型小鼠的镇痛作用及对外周血P物质(SP)、β-内啡肽(β-E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合格昆明小鼠200只,随机分为BVI大剂量(BVI-H)组、BVI中剂量(BVI-M)组、BVI小剂量(BVI-L)组、吗啡组、模型对照组,给药后分别采用热板法和辐射热法建立小鼠热痛模型,观察不同组别给药后不同时间痛阈的动态变化;实验结束后,心脏取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SP、β-EP水平。结果:BVI各剂量组和吗啡组均显示出明显的镇痛作用,BVI在热板法疼痛模型的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BVI对小鼠疼痛模型血清SP、β-EP水平有一定影响,BVI各剂量组和吗啡组均对SP显示出下调效应;血清β-EP水平在BVI-L组升高,BVI-M组和BVI-H组则下降。结论:BVI对小鼠热痛模型具有显著镇痛作用,其相关机制可能与抑制内源性疼痛介质传递、增加内源性镇痛介质分泌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热痛模型 注射用蜂毒 镇痛 p物质 Β-内啡肽 小鼠
下载PDF
双叶清肺止咳糖浆止咳药效学及对大鼠感染后支气管模型BALF中P物质、CGRP、NGF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程慧 黄德红 +3 位作者 李林 张荔 宋侨 吴勇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研究双叶清肺止咳糖浆的祛痰、抗炎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大鼠玻璃毛细管排痰实验和小鼠气管酚红排泌实验,观察双叶清肺止咳糖浆的祛痰作用;通过小鼠耳肿胀实验观察双叶清肺止咳糖浆的抗炎作用,通过小剂量脂多糖(LPS)诱导革... 目的:研究双叶清肺止咳糖浆的祛痰、抗炎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大鼠玻璃毛细管排痰实验和小鼠气管酚红排泌实验,观察双叶清肺止咳糖浆的祛痰作用;通过小鼠耳肿胀实验观察双叶清肺止咳糖浆的抗炎作用,通过小剂量脂多糖(LPS)诱导革兰阴性菌感染,建立大鼠感染后支气管模型,用ELISA法检测空白组、双叶清肺止咳糖浆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左肺BALF中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鼠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含量。结果:(1)大鼠排痰实验中,双叶清肺止咳糖浆高、中剂量组、氯化铵组大鼠排痰量较空白组增加,差异显著(P<0.01);(2)小鼠气管酚红排泌实验中,双叶清肺止咳糖浆高剂量组、氯化铵组、急支糖浆组能升高排泌酚红浓度,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3)小鼠耳肿胀实验中,双叶清肺止咳糖浆高剂量组、醋酸泼尼松组、急支糖浆组耳肿胀度较空白组降低,差异显著(P<0.05,P<0.01);(4)模型实验中,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SP、CGRP、NGF的含量明显升高,双叶清肺止咳糖浆高、中剂量组、美敏伪麻溶液组SP、CGRP、NGF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双叶清肺止咳糖浆能促进排痰,减轻炎症反应,减少大鼠咳嗽次数,保护受损炎症组织,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大鼠SP和CGRP、NCF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叶清肺止咳糖浆 感染后支气管炎模型 p物质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鼠神经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桑白利湿汤对肺癌伴咳嗽患者痰中P物质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的影响
8
作者 刘利娜 陈后良 +2 位作者 陶玉 黄兆明 李献超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5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桑白利湿汤对肺癌伴咳嗽(湿热蕴结证)患者痰中P物质(substance P,SP)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8月温州市中医院收治的肺癌伴咳嗽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桑白利湿汤对肺癌伴咳嗽(湿热蕴结证)患者痰中P物质(substance P,SP)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8月温州市中医院收治的肺癌伴咳嗽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予以桑白利湿汤联合常规西药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咳嗽评分、痰中SP及CGRP水平、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咳嗽评分、SP及CG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出现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呼吸衰竭及肺不张等肺部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桑白利湿汤治疗肺癌伴咳嗽患者(湿热蕴结证)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痰中P物质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白利湿汤 肺癌伴咳嗽 痰中p物质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炎症因子水平 疗效
下载PDF
芩连平胃汤加味对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脾胃湿热证的疗效及血清P物质和趋化素水平的影响
9
作者 潘晓勤 张忠晶 +1 位作者 张继生 刘超 《辽宁中医杂志》 2023年第12期139-142,共4页
目的探讨芩连平胃汤加味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脾胃湿热证的疗效以及对血清P物质和趋化素水平的影响。方法筛选符合条件的糜烂型OLP脾胃湿热证病例共计76例,均来源于医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接诊的患者,根... 目的探讨芩连平胃汤加味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脾胃湿热证的疗效以及对血清P物质和趋化素水平的影响。方法筛选符合条件的糜烂型OLP脾胃湿热证病例共计76例,均来源于医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接诊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芩连平胃汤加味治疗。两组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症状体征评分、脾胃湿热证单项症状评分、临床疗效以及血清P物质和趋化素水平。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症状与体征计分明显减少(P<0.01);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症状与体征计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4周后,两组脾胃湿热证单项症状评分明显减少(P<0.01);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脾胃湿热证单项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37%(37/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95%(30/38)(P<0.05);治疗4周后,两组血清P物质和趋化素水平明显下降(P<0.01);治疗4周后,治疗组血清P物质和趋化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于常规措施的基础上,芩连平胃汤加味治疗糜烂型OLP脾胃湿热证的疗效更优,有利于患者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的改善,以及抑制血清P物质和趋化素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扁平苔藓 芩连平胃汤 脾胃湿热证 p物质 趋化素
原文传递
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CX3CL1、AC3、CGRP和SP物质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林伟弟 杨松 +6 位作者 王瑞安 孟灵 钟青华 谢玲瑶 段霞霞 谭佳旋 蒋学余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705-711,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CX3C趋化因子配体1(C-X3-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CX3CL1)、腺苷酸环化酶3(adenylate cyclase 3,AC3)、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目的观察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CX3C趋化因子配体1(C-X3-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CX3CL1)、腺苷酸环化酶3(adenylate cyclase 3,AC3)、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和P物质(substance P,SP)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颈夹脊穴治疗CSR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相关镇痛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2只。电针组给予电针双侧C6、C7夹脊穴,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在电针组干预同时间点进行绑缚处置。观察大鼠在术前第1天、术后第14天、术后第28天患侧前足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和Real time PCR法检测患侧脊髓背角CX3CL1蛋白和基因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患侧脊髓背角AC3、CGRP和SP的表达。结果各时间点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患侧前足PWT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患侧前足PWTL均减少(P<0.01);术后第28天,与模型组大鼠比较,电针组大鼠患侧前足PWTL升高(P<0.01);电针组大鼠术后第28天患侧前足PWTL较术后第14天升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大鼠患侧脊髓背角CX3CL1、AC3、CGRP、SP蛋白和CX3CL1基因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患侧脊髓背角CX3CL1、AC3、CGRP、SP蛋白和CX3CL1基因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患侧脊髓背角CX3CL1、AC3、CGRP、SP蛋白和CX3CL1基因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颈夹脊穴治能够改善CSR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热痛觉过敏,并通过抑制脊髓背角初级感觉神经元的CX3CL1、AC3、CGRP和SP合成表达,减轻了神经炎性反应,降低脊髓背角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阻碍神经中枢的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电针 神经病理性疼痛 脊髓背角 CX3C趋化因子配体1 腺苷酸环化酶3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p物质
下载PDF
揿针联合药物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P物质和5-羟色胺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金铭锴 沙静涛 +1 位作者 刘慧敏 姚佳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3年第9期959-963,共5页
目的观察揿针联合药物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P物质和5-羟色胺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治疗,对照组采用酮咯酸氨丁三醇肌肉注射,... 目的观察揿针联合药物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P物质和5-羟色胺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治疗,对照组采用酮咯酸氨丁三醇肌肉注射,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揿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P物质和5-羟色胺的水平及治疗前、治疗6 h后、12 h后、24 h后和治疗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6 h后、12 h后、24 h后和治疗后VAS评分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P物质和5-羟色胺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揿针联合药物对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后疼痛具有明显缓解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P物质和5-羟色胺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揿针 针药并用 疼痛 视觉模拟量表 p物质 5-羟色胺
下载PDF
循经推拿结合康复训练对腰腿痛病人疼痛、血浆P物质含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曹中正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7期1413-1417,共5页
目的探讨循经推拿结合康复训练对腰腿痛病人疼痛、血浆P物质含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腰腿痛病人13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7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与康复训练;... 目的探讨循经推拿结合康复训练对腰腿痛病人疼痛、血浆P物质含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腰腿痛病人13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7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与康复训练;研究组6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循经推拿。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评分、疼痛消失时间、腰椎功能、生活质量、血浆P物质含量、腰背肌生物力学性能。结果研究组总体疗效(痊愈23例、显效29例、有效9例、无效6例)优于对照组(痊愈15例、显效22例、有效14例、无效16例)。研究组疼痛消失时间(5.53±1.25)d短于对照组(8.42±2.69)d(P<0.05)。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高,且研究组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JOA评分、GQOLI-74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P物质含量[(22.82±2.47)ng/L、(26.43±3.78)ng/L]均较治疗前[(39.92±3.02)ng/L、(40.54±2.83)ng/L]低,且研究组血浆P物质含量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两组60°/s角速平均功率(AP)、60°/s角速峰力矩(PT)、120°/s角速AP、120°/s角速PT均较治疗前高,60°/s角速腰背屈与伸峰力矩比值(F/E)[(71.06±9.03)%、(77.29±9.62)%]、120°/s角速F/E[(62.96±7.85)%、(67.89±8.43)%]均较治疗前[(85.08±10.01)%、(82.48±10.17)%、(70.17±8.46)%、(72.78±9.05)%]低,且研究组60°/s角速AP、60°/s角速PT、120°/s角速AP、120°/s角速PT较对照组高,60°/s角速F/E、120°/s角速F/E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腰腿痛病人采用循经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的效果肯定,可减轻疼痛,缩短疼痛消失时间,改善腰椎功能、腰背肌生物力学性能、生活质量,降低血浆P物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循经推拿 康复训练 p物质 疼痛消失时间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颈胸段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血清IL-2、NPY及P物质水平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
13
作者 景璟 吴隆延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1676-1679,共4页
目的:分析颈胸段带状疱疹性神经痛(PHN)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神经肽(NPY)及P物质(SP)水平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5例颈胸段带状疱疹PHN患者、50例带状疱疹(HZ)未遗留神经痛的患者及50名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PH... 目的:分析颈胸段带状疱疹性神经痛(PHN)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神经肽(NPY)及P物质(SP)水平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5例颈胸段带状疱疹PHN患者、50例带状疱疹(HZ)未遗留神经痛的患者及50名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PHN组、单纯HZ组和对照组,PHN组根据症状严重程度进一步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比较PHN组、单纯HZ组、对照组及PHN不同亚组血清IL-2、NPY、SP水平,分析血清IL-2、NPY、SP水平与疼痛程度及IL-2、NPY、S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各组血清IL-2、NPY、SP水平比较:PHN组>单纯HZ组>对照组(P<0.05),PHN不同病情程度比较: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HN患者血清IL-2、NPY、SP水平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正相关(P<0.05),血清IL-2与NPY、SP及NPY与SP均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IL-2、NPY、SP均为PHN患者疼痛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PHN患者IL-2、NPY、SP与疼痛程度正相关,且IL-2、NPY、SP均对颈胸段PHN患者疼痛程度具有独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疼痛程度 白细胞介素-2 神经肽 p物质
下载PDF
P物质通过激活NF-κB诱导人角质形成细胞产生抗菌肽
14
作者 段萌 董炳琦 +1 位作者 廖志锴 雷铁池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年第6期403-408,共6页
目的:明确P物质和FK-506对人角质形成细胞产生抗菌肽(CAMP)和NF-κB信号活化的影响。方法:P物质单独或联合FK-506处理培养HaCaT细胞24h,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AMP mRNA表达,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CAMP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AMP蛋白... 目的:明确P物质和FK-506对人角质形成细胞产生抗菌肽(CAMP)和NF-κB信号活化的影响。方法:P物质单独或联合FK-506处理培养HaCaT细胞24h,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AMP mRNA表达,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CAMP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AMP蛋白原位表达及NF-κB/p65核转位。结果:P物质刺激HaCaT细胞CAMP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其中1μM处理24 h效果最明显,与空白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P物质处理30 min可诱导HaCaT细胞NF-κB/p65发生核转位,此后随处理时间延长核转位减弱,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K-506抑制P物质诱导HaCaT细胞NF-κB/p65核转位并减低了P物质刺激的CAMP表达,P物质与FK-506联合处理组与P物质组比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物质通过激活NF-κB信号诱导角质形成细胞产生抗菌肽。针对抑制“P物质-NF-κB信号活化-抗菌肽”机制可能是治疗玫瑰痤疮的潜在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人角质形成细胞 CAMp NF-ΚB 玫瑰痤疮
下载PDF
基于P物质的二冬二母二草汤止咳作用及机制研究
15
作者 李惠惠 袁维蔚 +1 位作者 陈奕涛 陈洪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17期177-180,共4页
目的研究二冬二母二草汤的止咳作用及机制。方法构建氨水引咳小鼠、枸橼酸引咳豚鼠、辣椒素引咳豚鼠三种咳嗽模型,研究二冬二母二草汤对氨水引咳小鼠咳嗽潜伏期及2 min内咳嗽次数的影响,对枸橼酸引咳豚鼠咳嗽潜伏期及5 min内咳嗽次数的... 目的研究二冬二母二草汤的止咳作用及机制。方法构建氨水引咳小鼠、枸橼酸引咳豚鼠、辣椒素引咳豚鼠三种咳嗽模型,研究二冬二母二草汤对氨水引咳小鼠咳嗽潜伏期及2 min内咳嗽次数的影响,对枸橼酸引咳豚鼠咳嗽潜伏期及5 min内咳嗽次数的影响,对辣椒素引咳豚鼠5 min内咳嗽次数、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P物质(SP)含量的影响。结果磷酸可待因组、二冬二母二草汤高剂量组、二冬二母二草汤正常剂量组、二冬二母二草汤低剂量组氨水引咳小鼠的咳嗽潜伏期均长于空白对照组,2 min内咳嗽次数均少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冬二母二草汤高剂量组、二冬二母二草汤低剂量组枸橼酸引咳豚鼠的咳嗽潜伏期均长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磷酸可待因组、二冬二母二草汤高剂量组、二冬二母二草汤正常剂量组、二冬二母二草汤低剂量组枸橼酸引咳豚鼠的5 min内咳嗽次数均少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磷酸可待因组、二冬二母二草汤高剂量组、二冬二母二草汤正常剂量组、二冬二母二草汤低剂量组辣椒素引咳豚鼠的5 min内咳嗽次数分别为(9.13±3.07)、(14.88±3.94)、(8.14±2.96)、(12.13±3.95)次,均少于空白对照组的(21.94±4.89)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白对照组辣椒素引咳豚鼠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SP含量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磷酸可待因组、二冬二母二草汤高剂量组、二冬二母二草汤正常剂量组、二冬二母二草汤低剂量组辣椒素引咳豚鼠血清SP含量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二冬二母二草汤正常剂量组、二冬二母二草汤低剂量组辣椒素引咳豚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SP含量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冬二母二草汤高剂量组、正常剂量组、低剂量组对氨水引咳小鼠、枸橼酸引咳豚鼠、辣椒素引咳豚鼠三种咳嗽模型均有不同程度的止咳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SP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冬二母二草汤 止咳 p物质
下载PDF
子宫腺肌病疼痛与辣椒素受体、P物质及雌激素受体α的相关性研究
16
作者 刘露 郭红燕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3年第5期482-487,共6页
目的研究辣椒素受体(TRPV1)、P物质和雌激素受体α(ER-α)在子宫腺肌病病灶中的表达,分析其与痛经的关联性,为子宫腺肌病疼痛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7月到2019年2月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绝经前患者51例为子宫... 目的研究辣椒素受体(TRPV1)、P物质和雌激素受体α(ER-α)在子宫腺肌病病灶中的表达,分析其与痛经的关联性,为子宫腺肌病疼痛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7月到2019年2月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绝经前患者51例为子宫腺肌病组,不合并子宫腺肌病及痛经的宫颈上皮内瘤变绝经前患者14例作为子宫正常对照组。采用RT-PCR检测上述病灶中TRPV1、P物质和ER-α的mRNA表达,采用Western-bolt方法检测TRPV1和ER-α的蛋白表达,将其与痛经程度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子宫腺肌病组TRPV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高于子宫正常对照组(P均<0.01)。子宫腺肌病中P物质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子宫腺肌病中ER-α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中的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子宫腺肌病组TRPV1、P物质和ER-αmRNA的表达与疼痛的VAS评分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548,P<0.01;r=0.350,P<0.01;r=0.292,P=0.049)。但TRPV1和ER-α蛋白在子宫腺肌病无-轻度痛经组和中-重度痛经组中未发现显著差异。结论子宫腺肌病中TRPV1、ER-α和P物质mRNA表达升高,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性,提示这些因子可能在子宫腺肌病疼痛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疼痛 辣椒素受体 p物质 雌激素受体Α
下载PDF
角膜神经及P物质在病毒性角膜炎中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穆祎 张弘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08-912,共5页
角膜神经在维持角膜的健康和功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病毒性角膜炎等疾病可致其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单侧角膜病变不仅影响患侧的角膜神经,对侧眼的神经也会受累;此外,除了负责角膜知觉的感觉神经发生改变,病毒性角膜炎还可以影响交感神... 角膜神经在维持角膜的健康和功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病毒性角膜炎等疾病可致其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单侧角膜病变不仅影响患侧的角膜神经,对侧眼的神经也会受累;此外,除了负责角膜知觉的感觉神经发生改变,病毒性角膜炎还可以影响交感神经。但临床除了共聚焦显微镜和角膜知觉外,尚缺乏评估角膜神经损伤程度及预后的有效指标。角膜神经通过释放神经肽发挥多种作用,其中P物质作为首个局部应用于临床的神经肽,被证明可以调控病毒感染的病理过程,并通过促炎、营养等多种作用参与病毒性角膜炎双眼角膜病变的进展,具有潜在的辅助诊断及治疗价值。因此本文对角膜神经和神经肽P物质在病毒性角膜炎中的改变及作用进行综述,为相关机制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对侧眼 交感神经 p物质 角膜神经
下载PDF
利那洛肽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及其对P物质、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的影响
18
作者 贠雅玲 刘萍 苗雨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833-836,共4页
目的探讨利那洛肽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的效果及其对P物质(SP)、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影响。方法选取IBS-C患者102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2),观察组给予利那洛肽治疗,对照组给予莫沙必利... 目的探讨利那洛肽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的效果及其对P物质(SP)、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影响。方法选取IBS-C患者102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2),观察组给予利那洛肽治疗,对照组给予莫沙必利片+乳果糖治疗,应用IBS症状尺度表(IBS-SSS)、IBS生活质量问卷(IBS-QO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比2组患者症状评分、生活质量和不良情绪,记录2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ELISA方法检测2组患者血清SP、5-HT、VIP变化水平。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IBS-SSS、IBS-QOL、HAMA评分以及血清SP、5-HT、VI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IBS-SSS、HAMA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IBS-QOL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80.8%(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SP、5-HT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中VIP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那洛肽是治疗IBS-C安全、有效的药物,其机制可能与升高血清SP和5-HT,降低VIP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那洛肽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p物质 5-羟色胺 血管活性肠肽
下载PDF
银黄消痤胶囊对痤疮家兔模型皮脂腺及P物质的影响
19
作者 王用峰 王小莉 +2 位作者 屈煦 李文娜 张颖 《现代中医药》 CAS 2023年第2期96-101,共6页
目的观察银黄消痤胶囊对痤疮家兔模型皮脂腺及P物质(Substance P,SP)的影响。方法70只12~13 w龄雄性家兔,随机平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银黄消痤胶囊高、中、低剂量组、清热暗疮丸组、盐酸米诺环素组7组。除空白组外,其余60只以2%煤焦... 目的观察银黄消痤胶囊对痤疮家兔模型皮脂腺及P物质(Substance P,SP)的影响。方法70只12~13 w龄雄性家兔,随机平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银黄消痤胶囊高、中、低剂量组、清热暗疮丸组、盐酸米诺环素组7组。除空白组外,其余60只以2%煤焦油溶液涂抹家兔左耳2 w建立痤疮模型。造模成功后,在给药前及给药3 w后,分别在兔耳动脉抽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血清SP含量及取左耳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各组实验性粉刺组织学分级比较,治疗后各组与模型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SP检测:治疗后银黄消痤胶囊高、中、低剂量组、清热暗疮丸组、米诺环素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极显著降低(P<0.01);消痤胶囊高剂量组比较中剂量、米诺环素组有显著降低(P<0.05),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清热暗疮丸组比较有极显著降低(P<0.01);中剂量组与清热暗疮丸组比较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银黄消痤胶囊可降低家兔痤疮模型血清SP含量,银黄消痤胶囊可明显抑制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表明银黄消痤胶囊可通过降低SP含量及抑制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来治疗痤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黄消痤胶囊 痤疮 p物质 皮脂腺
下载PDF
P物质和P物质受体在小鼠胚胎发育期脑内的表达 被引量:5
20
作者 季华 韩曙 +2 位作者 郑轶 孙建刚 凌树才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78-583,共6页
目的研究小鼠胚脑发育期间P物质(SP)和P物质受体(SPR)的表达。方法分别取孕11、13、15、17和19d的小鼠胚脑和新生鼠脑,采用SP和SPR酶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SP和SPR表达的变化。结果SP自小鼠胚胎11d开始出现少量表达,并一直持续到出生后... 目的研究小鼠胚脑发育期间P物质(SP)和P物质受体(SPR)的表达。方法分别取孕11、13、15、17和19d的小鼠胚脑和新生鼠脑,采用SP和SPR酶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SP和SPR表达的变化。结果SP自小鼠胚胎11d开始出现少量表达,并一直持续到出生后,主要出现在发育过程中的新纹状体等部位;SPR与SP同时出现并持续到出生后,主要出现在发育过程中的延髓中缝等部位。结论SP和SPR在小鼠发育期间的表达提示SP可能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形成和成熟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p物质受体 神经发育 免疫组织化学 小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